2015/10/30

Happy Halloween

暖化4°C的未來 波灣國家氣溫將超越人體極限

圖片來源:Fintrvlr(CC BY-NC 2.0)
本報2015年10月30日綜合外電報導,姜唯編譯;蔡麗伶審校

最新科學研究指出,如果氣候變遷持續不受控制,阿布達比、杜拜、杜哈和伊朗沿岸城市將經歷地球上前所未見的嚴重熱浪,超越人類所能忍受的極限。

在中東地區,現今最熱的天氣在未來將成為常態。

世紀末前 沙漠氣候成波灣國家常態

研究人員認為,波斯灣多處氣候的未來,將如同今日北阿法爾沙漠的氣候。北阿法爾沙漠位於非洲靠紅海側,當地完全沒有人類長期居住。但研究也指出,只要溫室氣體排放受控制,就可避免此情況。

研究預測,極端熱浪將於本世紀末前(2070年)開始發生,波斯灣國家今日破紀錄的高溫,屆時將成為常態。

英國衛報報導,波斯灣的產油與天然氣出產國,尤其是沙烏地阿拉伯,多次阻撓國際氣候變遷談判。但是人口成長快速的波斯灣今年發生了史上數一數二嚴重的熱浪,導致多人死亡,包括夏季前往沙烏地阿拉伯麥加朝聖的數百萬信眾。

暖化4°C 濕熱化氣候可致人死

研究探討一種結合溫度與濕度的測量方式——「濕球溫度」(wet bulb temperature, WBT)——在碳排趨勢持續、本世紀地球暖化4°C的情況下會如何變化。

當WBT超過35°C——也就是46°C加上50%濕度,即使是最健康的人體也無法透過排汗來自我冷卻,六小後內就會死亡。較不健康的人的致死 WBT則會低於35°C。根據科學家以標準氣候電腦模型計算的結果,如果氣候變遷趨勢持續,2070年後,大部分波斯灣國家每10至20年就會發生致死 WBT。

然而伊朗Bandar Mahshahr今年7月已經幾乎達到35°C WBT。根據研究結果,以一般的溫度測量法,45°C將成為波斯灣城市的夏季常態,科威特等地某些年甚至可能出現60°C的高溫。

沙烏地阿拉伯紅海沿岸WBT可能不會超過致死的35°C,大約落在32到33°C,但這對已讓朝覲活動變得危險。「朝覲活動的其中一個儀式是在麥加外從日出朝拜到日落。在這種環境很難從事戶外一是。」研究人員表示。

空調或許可以保護室內的人,波斯灣國家的富人也負擔得起,但是較貧窮的國家則不然。像葉門,WBT可能達到33°C。研究者說,「在這樣的情況下,氣候變遷可能讓老人與兒童等最脆弱的族群過早死亡。」

【相關文章】
-研究:氣候變遷引發「阻塞」 熱浪、洪災將更頻繁
-全球極端氣候 研究警告都市熱浪危機
-全球暖化升溫 聯合國首次發布熱浪警示準則
-青藏高原融雪不止 熱浪襲歐「烤」驗更多
-極端氣候釀災 全球上半年已有數千死
【參考資料】
-英國衛報(2015年10月26日),Extreme heatwaves could push Gulf climate beyond human endurance, study shows
View the discussion thread.

美國緬因灣水太暖 鱈魚生存危機

(中央社邁阿密29日綜合外電報導)美國研究人員今天說,美國東北部緬因灣異常暖化,造成大西洋鱈大量死亡,危及具有價值和代表性的漁場,儘管多年來限制捕撈仍緩不應急。

法新社報導,新英格蘭鱈魚群瀕臨崩潰,數量在科學家視為永續水準的3到4%。

研究人員在美國「科學雜誌」(Science)中寫道,這個問題因為過度捕撈雪上加霜,地球上無可比擬的緬因灣(Gulf of Maine)劇烈暖化趨勢,讓問題更加惡化。

從2004年到2013年,這個區域溫度年增幅將近攝氏0.25度。

研究主筆是緬因灣研究所(Gulf of MaineResearch Institute)首席科學家潘興(AndrewPershing)。比對1900年代紀錄的潘興說:「緬因灣在那段期間(過去10年),暖化速度比全球99.9%海洋快。」

他告訴記者:「幾乎沒有大型海洋生態系統曾遭遇這種速度。」

增幅大的原因包括全球暖化,以及墨西哥灣流(Gulf Stream)出現變化。

對魚而言,這些暖化情況,導致後代數量漸少,而且愈來愈少幼魚活到成年。

「衛報」(The Guardian)網站也報導,參與撰寫研究的米爾斯(Katherine Mills)說,緬因灣鱈魚是一記警鐘,氣候科學家和漁業管理層必須協調合作。

2015/10/29

為什麼不能吃動物,但可以吃植物?

 為什麼不能吃動物,但可以吃植物?
反 對素食的人的一種慣用的論點就:你們素食者是吃植物的,而植物也是生命。典型的說法是:“你為什麼吃素? 動物是生命,植物就不是生命?”, “素食主義者不必這樣上綱上線,你也不是什麼都不吃,人家植物又沒惹你,人家也是弱者,你吃了人家,是不是也是很沒道德啊?” 以及,“食素者,你們考慮過植物的感受麼?! ”等等。他們希望素食者在進食蔬菜時感到正在傷害這些蔬菜,從而傷失反對他人食肉的道德高度。作為一名素食者,我覺得有必要說清楚下面幾個問題:1. 為什麼可以吃植物,而不能吃動物?2. 素食者消費的植物多還是葷食者消費的植物多?以及,3. 素食者是如何看待吃植物這一行為?素食者是怎樣看食肉的人的上述指責? 以下將分別闡述。

  動物是有很高意識狀態的生命
  司空見慣的事情的背後可能隱藏著深奧的道理,讓我們來看看為什麼動物的一舉一動實際上意味著動物是有很高意識狀態的生命。

   (一) 與人相似,動物具有高度發達的五種感覺即視覺,聽覺,嗅覺,味覺和觸覺,有些動物的感覺能力比人還強得多,甚至超過了儀器的功能。和人一樣,動物的視覺, 聽覺,嗅覺,味覺,觸覺分別依靠眼睛內的視網膜,耳朵內的耳蝸,鼻腔內的嗅細胞,舌頭表面的味蕾和皮膚表皮的觸覺小體來采集數據。由於視覺信息量巨大,視 網膜上還進行了初步的信息加工。各信息采集器官通過神經系統把信號傳遞給大腦,並最後由大腦完成復雜的信息處理、判斷、分析、綜合、推理才完成了感覺的全 過程。對於動物具有如此高的感覺能力的機制,現代科學尚不能解釋。這一切,無論是器官,還是功能,植物都不具備。

  (二)動物是能夠 動作的,其動作的機制和大腦控制方式極為復雜。動物的關節數量應該在60個以上,每個關節的運動都至少要有兩組肌肉的交替收縮來造成向不同方向的運動。同 樣,動物軀體的微彎和扭曲,眼皮的開合、眼球的轉動以及面部表情也都需用各自的肌肉群的控制。一個動物的意志可以通過神經傳遞信號來控制所有這些肌肉的收 縮,這就是動物能動起來的一個粗略的面貌。當代最先進的機器人技術與之相比,相差甚遠。最先進的仿人機器人也只有30個自由度左右。為了控制這些自由度要 用兩台最先進的電腦,為防止走路跌跤,還要用好幾種傳感器來檢測平衡情況。結果如何呢?自由度的減少,使得機器人動作笨拙生硬,計算速度不夠則使得機器人 只能以每小時6公裡的速度緩慢而行。即使有了檢測防跌的手段,跌跤還時時發生。這與動物活動的靈巧自如、快慢隨意完全不可比擬。結論是:從控制的水平和能 力上來看,最先進的機器人技術也遠不如一般的動物。可以想象動物的大腦發展到了相當高的水平。而植物是不需要動作的,當然也沒有這一套運動的復雜機制。

   (三) 動物具有‘在感覺引導下行動’的能力,能力超強。所謂‘在感覺引導下行動’是指一些行動執行的整個過程都是依靠感覺,不斷檢測目標與自身的相對位置,不斷 修正調整自身的動作而完成的,如果沒有相應感覺,該行動就無法實現。例如:人在視覺引導下引線穿針眼;狗躍起咬住拋在空中的飛盤。因為目標不是靜止的,動 物的運動也必須作相應調節。

  (四)動物是有疼痛感的,動物對疼痛和死亡也有強烈的恐懼感。而植物沒有痛感。從機制上講:疼痛感是一 種特殊的觸覺,但痛覺是另一個系統,與觸覺有不同的解剖組織。痛覺是通過神經系統傳導,由大腦感受的,但任何植物都沒有神經系統和大腦,所以,雖然有些植 物對外界有感知,卻談不上有類似於人和動物那樣的痛覺;從功能上講:感受疼痛的功用就是提醒動物,令動物從疼痛的來源移開以躲避傷害或者死亡。由於植物是 無法移動的,所以,植物並沒有必要演化出這種感受疼痛的能力;從現象上講:可以觀察到動物在遭受疼痛時的尖叫、痛苦表情和規避行動,從而明白動物遭疼痛是 和人一樣的,但切割一株植物時,並未觀察到類似表現。英國哲學家、法理學家傑裡米·邊沁把感受痛苦的能力視為一個生物是否有權利受到平等考慮的關鍵特征。 按此說法:動物和人一樣,是有權利受到平等待遇的生命,而植物則不是。

  (五)動物還有各種復雜的情感活動,有它們的喜怒哀樂,它們 的心情是不難從外部觀察到的。人類的語言中有著描繪動物不同心情時的叫聲的詞匯就說明人類早已明白了這點。當動物在實驗室中或在工廠化農場中被剝奪了它們 的基本需求和不讓它們按照自己的天性去行動時,我們實際是剝奪了動物的幸福感,而這對它們來說是最重要的。對於黑猩猩來說,這種剝奪是災難性的,曾被用作 實驗研究的黑猩猩一般都患有創傷後應激障礙性行為、抑郁症和其他精神疾病。有一些動物還有簡單的語言,(只是一般人難以理解動物的語言而已)澳大利亞的研 究人員發現:雞至少有30種不同的呼叫聲,通知同伴有一個意想不到的食物,或者正在覓食的老鷹。草原狗至少有100種“話語”來描述捕食者,包括用不同的 “話語”來描述帶槍的人和沒有槍支的人。

  (六)動物是按倫理道德來行事的。在過去,倫理道德觀被認為是只有人才具有的高級情感意 識。大量事實證明:雖然動物不能用人的語言來表達,動物的許多活動是按照倫理道德來行事的。動物行為專家喬納森·貝康伯通過長期觀測發現:存在強有力的證 據,可以證明在各種不同的動物物種中都存在著憐憫和同情、合作、利他主義、移情作用、智力和溝通。不要小看倫理道德在動物上的呈現。最先進的人工智能技術 都無法在計算機上模擬出道德觀念,或者可以說:人對道德觀念如何在大腦中運行幾乎是一無所知,甚至連探索的方向都不知道,因而,用計算機來模擬就無從談 起。動物並不進學校學習,如果我們不去得出動物的道德倫理是與生俱來的品質的話,實在是難以找到一個合理的說法。

  必須強調的是:雖然植物也是生命,但以上幾點特征都是植物並不具備的。所以我們可以說:動物是有很高意識狀態的生命。 
為什麼不能吃動物,但可以吃植物?

  吃動物肉和吃植物的影響和後果是大不一樣的
   (一)動物的肉體是一個整體,不殺生無法得到動物身上的肉,更不要說內髒了。殺害動物是斷其命根,動物一旦死亡就無法再復生。而植物只要再播撒種子,就 可以延續生命,有許多蔬菜的根、莖都可以繁殖成為整株植物,稱為無性繁殖。割掉一片蔬菜的葉子,它能再生一片。摘取一個番茄,也可能會再生一個。但割掉動 物的手或者腳,它無法再生出手腳。從這裡可以看出食用植物對自然的傷害遠較食動物肉為小。

  (二)植物在這個世界上的使命有二,一是 為世界上的動物和人提供食物作貢獻;二是繁衍後代,延續自身物種的生命。大多數蔬菜都是一年生的,春種秋收,番茄、黃瓜、茄子等以果實供給需要者時,同時 也傳播了它的種子。有的植物則提供了自己的根(薯類,蘿卜等)或者根莖(葉菜類)。如果無人去收割,在秋蕭冬寒的季節中,蔬菜也會自己死亡。反之,一株植 物如果有人去修剪,及時采撷成熟的果實,當年只會激發更多的產果,獲得的種子在來年也會有更好的收成。從這個角度去看,采收植物是人配合植物來完成它們在 世上的使命,植物是不會抱怨的。植物與人的關系實際上是一種賦予加上委托的關系,植物賦予人以食物,人幫助植物繁殖後代,擴大種植以完成植物的委托。至於 多年生的果樹,更是迫切地希望有動物(包括人)來食用其果實,以達到傳播種子的目的。為此,成熟的水果都長得光彩奪目、香氣撲鼻、甜美多汁,為的就是吸引 動物和人來食用。但食動物肉的影響就不一樣了。肉用動物被殺時,一般都剛在青春,它們一輩子沒有出過飼養場的大門,甚至連天空都未見過,到這世界上只不過 半年到一年,就要去被殺了。淪為人的肉食絕非它們的心願,怨恨之心當然很深。

  (三)動物是有意識的,每個動物都戀生怕死,有強烈的 求生欲望。把動物放置在危及它生存的環境中,(不會游泳的動物掉進水裡,一般動物進入缺乏氧氣的環境中)它們的本能一定會驅使它們拼命掙扎。沒有觀察到植 物有這種強烈求生的本能。面臨被殺之際,牛會跪地流淚求饒命、被捆綁待殺的豬會瘋狂的嚎叫,聲聞數裡。最後結果求生不得,還是被殺,必有仇恨、報復之心。 植物就不一樣,如前面所說,被收割的植物沒有報復、怨恨之心。即使有一些科學家發現植物能對外界有所反應,但這些反應的信息是極其微弱的,微弱到人無法感 知,只有儀器能夠測量到。有些愛心人士與植物間有心靈的交流,但這種交流尚不能被公眾普遍見證。這與動物的喜怒哀樂是明顯而易被人們觀察、認知、體會到完 全不同,只要人們不是故意裝聾作啞,動物的心情是無法回避的事實。

  將殺滅細菌、收割植物、殺動物取肉和殺人等行為相比,殺害智力、情商越是高的生物,對大自然的傷害越是大。從佛教的角度看,造業也越是深重。作為肉食的後果,殺動物的直接者(屠戶)和間接者(吃肉的人)也將深受其害。 
為什麼不能吃動物,但可以吃植物?

  肉食者消費的植物量比素食者要多得多
  即使不考慮以上兩段中所說的理由,肉食者的指責也是站不住腳的,因為現在供食用的動物都是經由植物來養活的,那些吃植物的動物,每吃掉好多公斤的谷物和牧草,才能產生一公斤的肉。讓我們進一步來看看以下事實。

  世界衛生組織和聯合國糧農組織聯合專家磋商會報告“膳食、營養和慢性疾病預防”中指出:一公頃土地能養育22個吃土豆的人或19個吃玉米的人,但只能養育 1個吃牛肉的人或2個吃羊肉的人。



為什麼不能吃動物,但可以吃植物?



也可以用另外一種方法來計算。

    為了獲得1公斤的牛肉、羊肉、豬肉、雞肉,所需要的干飼料量(公斤)分別是8、8、3.5和2。要注意:如果將所需飼料量以新鮮植物重量表示而不是以飼料 的干重表示,則以上數字分別增加4到6倍。若果以中間值5倍計,即為了獲得1公斤的牛肉、羊肉、豬肉、雞肉,所需要的新鮮植物重量(公斤)分別是40、 40、17.5和10。

  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最近數據:2010年中國人均消費豬、牛、羊肉量以克/日計分別為103.7、 13.36、8.15。同時,每人每日還消費了56.49克禽蛋, 73.12克牛奶,109.9克水產品。2010年以後的數據還沒有公布,估計人均消費量只會更高。

  對以上數據有兩點說明:1.每 人每日肉類消費量是將全國肉類消費量除以總人口而得,總人口數並未扣除素食者及其他忌食肉的人,所以肉食者的實際食肉量應該高於平均值。2.每人每日肉類 消費量是平均值,人口總數包含了吃肉較少的老人和嬰兒。成年人的消費量應該高於平均值。

  為了獲得這些豬肉,每人每日消耗103.7*3.5*5=1814.75克植物(3.5是將豬肉用干飼料來轉換的倍數,5是將干飼料用青飼料轉換的倍數,下同)

  為了獲得這些牛、羊肉,每人每日消耗(13.36+8.15)*8*5=860.4克植物
  為了獲得這些禽蛋,每人每日消耗56.49*2*5=564.9克植物

  素食者以每人每日消費500克植物計,對雜食者,考慮吃了肉,每人每日植物消費以300克計。

  所以,雜食者每人每日消耗植物=300+1814.75+860.4+564.9。約為3540克。

  大致上說,僅考慮雜食者食用的豬牛羊雞肉,1個中國雜食者的植物消耗量相當於7.08個素食者消費的植物量。
   如上所述,每個中國雜食者平均每天還消耗了73.12克牛奶和109.9克水產品,而喂養奶牛和水產也需要植物。例如,生產1公斤牛奶所需飼料折合成青 飼料股計在2公斤以上。由於沒有權威的生產牛奶和水產品所需植物量的轉換值,在計算時沒有列入。實際上雜食者和素食者消耗植物量的倍數肯定大於7倍。(素 食者不食牛奶,也不食水產品)

  無論是世界衛生組織和聯合國糧農組織提供的數據,或者按中國雜食者計算的數據,食肉的人真實消耗的植物量都遠遠超過食素人消耗的植物量。所以,如果真正地體諒植物,愛惜植物的生命的話,素食是最好的選擇。 
為什麼不能吃動物,但可以吃植物?

  素食者對植物的供養常懷感恩之心
  以上各段說明了:
   (一)動物是有很高意識狀態的生命,其生命的特征在很多地方與人相似,也有一些地方比人更卓越。美國科羅拉多大學教授生態學家馬克·貝科夫說:“動物似 乎比人還要完美。它們既可以運用大腦的思維來支撐生活和感情的必需,又不必為抵押貸款發愁,也不必為戰爭和核武器擔憂,更不必為歷史的傷口而痛楚流淚,為 未來的天空而絞盡腦汁地去勾描藍圖。它們生命的全部意義就在於自身的存在。也許這是最低界的智慧 —然而同時不也是最高境界的智慧嗎?”

  我們可以認識到:把這樣高水平的生命殺掉,吃掉,的確是一種罪惡。

   (二)人活在世界上沒有食物不能生存,生存下去我們才能完成我們在世上的各項目標。在食物的選擇上,吃動物肉和吃植物的影響和後果是大不一樣的。如果我 們完全從動物和植物的處境著想,也會得出以植物作為人的食物是最理想的安排。至於那些以“植物也是生命”來質疑素食者的人,我們只要說一句話:如果你們對 動物都沒有愛心的話,怎麼可能去關懷植物的命運?實際上你們既不是關愛動物,也不愛惜植物,關心的只是自己的口腹之欲而已。

  (三)即使不對動物和植物進行比較,僅僅從實際的植物消費量來看。為了供養一位食葷的人所需要的植物的總數量也遠遠大於供養一位食素的人對植物的需求。從世界糧食供應缺口、從世界水源緊張、從防止地球環境惡化考慮也都說明:素食是唯一的出路。

  即使如上所述,吃植物也不是完全無傷害的,因為植物畢竟也是生命。當然,我們為了生存就必須吃東西,因為只有繼續生存,我們才能完成我們一生的使命。將吃動物與吃植物相比,兩惡相權取其輕,所以素食主義者主張我們只吃植物而不吃動物。

   愛因斯坦說:“我每天上百次地提醒自己:我的精神生活和物質生活都依靠別人(包括生者和死者)的勞動,我必須盡力以同樣的份量來報償我所領受了的和至今 還在領受著的東西。”我想素食者的心情也是如此。素食者對進食植物是始終抱著感恩的心態的。素食者感謝上天的施予,感激植物的奉獻。即使進食植物也明白一 草一木都來之不易,量需而食,決不豪取,更不敢有絲毫浪費。在條件允許時,素食者還盡量優先食用從樹上掉下的水果和生食蔬菜,前者是為了盡量減少對樹木的 傷害,後者是為了充分利用植物中的點滴營養,以減少攝入量。

  如果素食者本身是一位修行人,可以將修行的功德惠及供養的植物以及所有提供服務的人們(種植、運輸、銷售、管理等等)。<回向偈七>中說:“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佛道。”

  素食者也明白最佳的感恩就是做出自己的貢獻。在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的同時,以自己的愛心去影響周圍的人,擴大素食者的隊伍,為一個各種生物和諧共處的地球而努力。

    作者:合川

http://az082108210821.pixnet.net/blog/post/285163127-%E7%82%BA%E4%BB%80%E9%BA%BC%E4%B8%8D%E8%83%BD%E5%90%83%E5%8B%95%E7%89%A9%EF%BC%8C%E4%BD%86%E5%8F%AF%E4%BB%A5%E5%90%83%E6%A4%8D%E7%89%A9

2015/10/28

氣候變遷影響人類健康 程度超乎想像

(路透倫敦27日電)世界衛生組織(WHO)資深官員今天表示,預計12月在巴黎達成的對抗氣候變遷全球性新協議,對每個人的健康比許多人瞭解的更重要。

世衛公共衛生與環境部門主任尼拉(Maria Neira)說,除了直接構成的衝擊外,熱浪和洪水等災害會增加傳染病散播的風險,城市空汙則會導致肺癌和中風等疾病。 
 
世衛估計,空污每年造成700萬人死亡,氣溫上升使得空氣污染日趨嚴重,尤其是城市地區。 
 
尼拉在日內瓦接受電話訪問時告訴湯森路透基金會(Thomson Reuters Foundation):「人們恐怕沒有正確了解人類健康(與氣候變遷影響)相關的程度。」 她說:「假如那些國家贊成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量…對抗氣候變遷成因的所有努力,將為我們的健康帶來益處。」 
 
尼拉說,藉由減少疾病傳播和限制災害風險,對付氣候變遷成因能為較健康的生活鋪路。 世衛認為,氣候變遷是21世紀對人類健康最大的威脅。 
 
尼拉說:「我們所有人都蒙受風險。即使是富裕國家,也將面臨熱浪和空汙的威脅。」中央社(翻譯)

2015/10/27

大型動物和排泄物驟減 衝擊地球生態

(中央社邁阿密26日綜合外電報導)研究人員今天表示,過度獵捕和人類造成的汙染導致大型動物死亡,意味動物糞便數量驟減;動物排泄物對滋養地球至關重要。

發表於美國同儕評論期刊「國家科學院學報」(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的研究指出,透過保育恢復大型哺乳動物和海洋生物的數量,藉由海洋吸收更多二氧化碳和重建地球景觀,可能有助對抗全球暖化造成的損害。

研究共同執筆人、美國佛蒙特大學(Universityof Vermont)生物學家羅曼(Joe Roman)說:「這個世界過去擁有10倍的鯨魚數量,20倍的鮭魚等溯河魚類,2倍的海鳥,10倍的大型草食動物,例如大型樹懶、乳齒象和長毛象。」

這些動物數量下滑,已對地球的營養循環構成傷害。營養循環是遷徙的海鳥和魚類將動物排泄物從深海帶到內陸深處的過程。

羅曼說:「受到破壞的全球性循環可能削弱生態系統健全、漁業和農業。」

研究人員發現,動物讓養分循環的能力,已降至古老時代的8%,古老時代是指150種「大型動物」於大約1萬2000年前的上個冰河時期結束時滅絕以前。

人類狩獵也是嚴重削弱這種能力的推力。

這是根據最近一系列針對大型動物的研究,加上數學模型來推測養分是如何在陸地及海洋間移動,以及動物數量下滑如何改變營養循環。(譯者:中央社劉文瑜)

台灣首位園藝治療師:當你照料植物,就是一種療癒


在台灣要推廣園藝治療,第一步就是要尋找適合的植物。黃盛璘說: 「herb,是香草,也是藥草的意思,於是我開始思考本土藥草作為園藝治療的植 物。」她到萬華的青草藥行尋寶,結識專業的藥草師父,逐漸開發出她心目中的在地十大好種的植物:艾草、薄荷、魚腥草、左手香、 蘆薈、紫蘇、薑黃、石蓮花、地瓜葉、蔥蒜。這些植物的特點都是,好種、取材容易、便宜,像是地瓜葉、蔥蒜等是常見食材,對一般人來說並不陌生。

「找到好種的植物,接著要發展可行的教案,但基本前提是,一定要讓參與園藝治療的學員有感覺。」黃盛璘說, 適合園藝治療的植物,一定要好種、而且能帶來感官刺激(視覺、嗅覺、觸覺、味覺、聽覺)。

除了尋找適合園藝治療的植物,黃盛璘也四處演講、推廣,爭取到各機構進行園藝治療的機會,包括老人安養中心、醫院精神科或中小學的資源班,都是在黃盛璘積極推廣下而牽上線。

照料植物的過程中 就是一種療癒
象山農場,也是一個國中資源班來上自然課的場所,這排植物就是由國中生們負責照料。(攝影:楊鎮宇)
為了搭配不同的機構、團體的需求,黃盛璘認為幾百坪的療癒農莊當然是極佳的場所,但都會區的空中花園、甚至是桌上的三吋盆也同樣能夠進行,「重點是在園藝治療的過程中,讓學員練習照料植物,感受植物的生命力。」

位於龜山的台北監獄,也是黃盛璘進行園藝治療的場所。受刑人用三吋盆種空心菜,埋下種子、成長、收成,近距離看植物的生命力展現,黃盛璘笑說,「吃泡麵時還能夠加菜,有具體成效!」受刑人寫家書裡頭會提到艾草的功效,表達對家人的關心。

這幾年,園藝治療在台灣逐漸萌芽、成長,越來越多社福機構希望黃盛璘過去上課。因此黃盛璘體認到團隊的力量,在去年成立台灣園藝輔助治療協會,提供完整的培訓制度,需要上過專業課程,以及500小時的實習時數,才能領取園藝治療師的專業證照。目前有40位學員正在培訓中。

兒時的興趣 成了人生下半場的主力
黃盛璘說她從小就種花花草草,抽屜打開都是植物,暑假作業最喜歡做植物標 本,考大學時想讀農學院卻因父親反對而作罷,出社會做了20多年編輯工作, 40歲時,「這輩子還有沒有想做還沒做的事情?」這個問題一直浮現腦海,直到47歲,她下定決心辭去工作,到美國尋找人生下半場想做的事,最終她找到了 「園藝治療」這條路。

兜兜轉轉,黃盛璘還是回到花花草草的世界,當她進行園藝治療時,彷彿打開了她兒時的抽屜,裡頭各式植物讓她心醉神迷,就像她說的:「植物就是大自然的語言,能釋放出大自然的療癒力量。」
三峽的草盛園,是黃盛璘剛回國那幾年的重要基地,她(左)與朋友一同在草盛園摸索適合進行園藝治療的植物。(提供:黃盛璘)
※本文獲「上下游新聞市集」授權轉載
黃盛璘:人生下半場 我要做園藝治療師 - 上下游News&Market新聞市集
年近六十的黃盛璘,推廣園藝治療十多年,她是台灣第一位取得美國認證的園藝治療師,自閉症、學習障礙等兒童、失智老人 ...
Remove preview

作者簡介_上下游News&Market

(1) 建立一個關注農業、食物與環境議題的網站,一方面聘請專職記者進行專題報導,同時也邀請各界作者,在此發表包含食物、耕作、農地保存、食 育教育、綠能生活的文章,交換更多元的訊息。
(2) 主動進行農產品開發,提供給消費者健康的在地食物,也讓農村的經濟更活潑。
(3) 提供其他對友善土地有幫助的相關產品,讓消費成為改變的力量。


世界最健康民族 九百年來沒人得過癌症 --- 證明多吃素多健康


罕薩人(圖/阿波羅網)
罕薩人(圖/阿波羅網)
罕薩人聚集在巴基斯坦西北角和帕米爾接壤的喜馬拉雅山深谷裡,這個民族的人口近六萬多人,過去二千多年來,他們幾乎與外界完全隔離。他們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健康的民族,據說在他們的族人裡,有九百年都沒人得過癌症。

人 既然健康,無意外之下,自然活得長壽,罕薩人的平均壽命在一百歲以上,而且很少生病,族裡幾乎不見癌症、心臟病、血壓異常等現代人常見的慢性疾病,此外, 他們連外貌和體能也都比實際年齡還要來得年輕許多:一百四十五歲的老爺爺還可以跳起來打排球、九十多歲的老奶奶看起來只有四、五十歲。
罕薩人的平均壽命超過一百歲(圖/獵好吧)
罕薩人的平均壽命超過一百歲(圖/獵好吧)
素食為主、生吃蔬菜
研究學者表示:罕薩人之所以長壽的原因,主要在於他們以天然蔬果為主的飲食方式。罕薩人幾乎不食用動物性食品,肉 類加奶類只占所有卡路里的1.5%,肉對他們而言是罕見的奢侈品,一年只有一、二次的喜慶場合才會出現。平時,他們以天然的蔬果為主食,因為環境缺乏燃 料,所以蔬菜多以生食為主,並藉此攝取許多天然豐富又營養的維生素和礦物質。

除了蔬菜和水果(水果以桑椹和杏仁為主),罕薩人在穀類中多食 用小麥和小米,並且常與埃及豆、黃豆、大麥和豌豆等一起磨成粉,作為「迦巴帝」食用。在製作的過程中,他們並沒有去除表皮和胚芽,所以這些含有營養的部份 都保留在其中。在奶類的部分,則主要以羊奶及其加工而成的乳酪或發酵乳為主。
研究認為素食為主的飲食是他們長壽的原因(圖/獵好吧)
研究認為素食為主的飲食是他們長壽的原因(圖/獵好吧)
除了天然蔬果,他們平時的飲料則是冰河融化的水,這些水通常也是罕薩人栽培蔬果的好夥伴。罕薩人栽種蔬果不使用化學農藥、肥料,而是以家畜的糞、蔬菜屑、落葉等作為堆肥,既無污染又營養豐富。

蔬食為主的飲食、天然無污染的食材、未被破壞的自然生活環境,再加上罕薩人知足快樂的性格,也難怪他們會被譽為「世界上最健康的民族」或是「長壽國」了!而他們的飲食習慣,也成為蔬食生活的最佳例子,證明多吃素多健康。
文章來源:阿波羅網

加工肉致癌/每35分鐘 就1人罹大腸癌

2015-10-27 09:04:12 聯合報 記者吳佳珍/台北報導

大腸癌連續七年蟬聯國人癌症發生人數首位,每年超過一萬四千人罹患大腸癌、每卅五分鐘就有一人罹癌。若要避免大腸癌,醫師建議減少攝取動物性飲食,定期篩檢以早期發現治療。

大腸癌居十大癌症死因第三位,每年因大腸癌死亡人數逾五千人。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大腸外科部副部長王輝明表示,加工肉品製作過程中加入的硝酸鹽,與蛋白質結合後會轉變成硝酸,進入腸道代謝,會產生氮─亞硝基化合物,為嚴重的致癌物。

氮─亞硝基化合物累積於器官黏膜可能引發癌症,如大腸癌、乳癌、肺癌等,通常累積在腸道的機會較多,所以是大腸癌常見危險因子。

王輝明說,紅肉在一百五十度高溫下烹煮兩分鐘,其中兩種胺基酸就會轉變成致癌物多環芳香烴與異環胺,建議民眾烹煮紅肉以水煮、清蒸為主,加水炒取代乾炒,避免燒烤。「大腸癌的危險因子就是動物性飲食」,王輝明建議民眾均衡飲食,吃肉也要多吃蔬果。

三軍總醫院大腸直腸科主任吳昌杰表示,大腸癌好發年齡約六十歲左右,先是腸道發炎、腸道息肉,然後才是癌症,加工肉品和紅肉因為製作烹調方式產生致癌物, 是引發大腸癌的原因之一,其他如腸道細菌、宿便等都是可能原因,建議五十到七十四歲民眾,參與國健署提供,兩年一次的糞便潛血檢查。

國健署長邱淑媞表示,糞便潛血檢查篩檢率僅四成,顯示近六成民眾未接受篩檢,主要原因是民眾常自以為很健康、沒時間,呼籲民眾積極接受篩檢。

火腿香腸...加工肉品 WHO列1級致癌物

2015-10-27 08:31:02 聯合報 編譯田思怡/綜合報導

與香菸同列1級「引發致癌」 紅肉列2A級「可能致癌」

世界衛生組織將培根、香腸、熱狗等加工肉品列為致癌物,且是與放射性物質、黃麴毒素、戴奧辛、菸草、酒精、石綿等同屬第一類最高風險致癌物質。 記者蘇健忠/攝影


世界衛生組織(WHO)廿六日發布報告指出,吃香腸、火腿等加工肉品,會引發大腸癌(或稱結腸癌、直腸癌),加工肉品與香菸同屬第一級致癌物質;吃紅肉則「可能」引發大腸癌,被列為「可能致癌物質」。

世衛組織的國際癌症研究中心(IARC)的廿二位科學家分析全球八百篇研究報告,發現「有充分證據人類攝取加工肉品會導致癌症」,包括加鹽、醃製、發酵、煙燻的肉品,像是熱狗、香腸、鹹牛肉、牛肉乾或南非的乾肉條,以及罐頭肉或用肉做的醬汁。

報告說,這項發現支持「建議限制肉類,尤其是加工肉品的攝取」。以個人而言,吃加工肉品罹癌的風險在統計數據上「很小」,但「吃愈多風險愈高」。

報告指出,每天食用五十公克的加工肉品,增加百分之十八罹患大腸癌的風險。

報告並指出,食用未加工的紅肉,包括牛肉、豬肉、羊肉和馬肉,也有「強烈」證據會致癌,但仍不足以被列為第一級對人類致癌物(Group 1),而被列為第二級A類對人類可能致癌物(Group 2A)。

報告說,未加工的紅肉主要會導致大腸癌,也會引發胰臟癌和攝護腺癌。每天食用一百公克的紅肉,罹患大腸癌機率增加百分之十七。

報告指出,每年全球有三萬四千人因攝取太多加工肉品的癌症死亡,紅肉則與每年五萬名癌症死亡病例有關,但關聯性有待證實。而每年約有一百萬人死於與香菸有關的癌症。

報告也特別指出,紅肉有其營養價值,含有高蛋白質與維生素B、鐵與鋅,這項研究結果有助於政府評估吃肉的風險與好處。

肉品業者砲轟這份報告,認為癌症是複雜疾病,不會是單一食物引起,肉類屬於均衡飲食的一部分,而癌症風險評估需納入環境和生活方式等因素。

北美肉品協會副主席布倫指出:「地中海飲食的人食用的加工肉品是建議量的兩倍,而西班牙、義大利和法國人是世界最長壽和最健康的民族。」

英國營養專家強森也說:「沒有證據英國的素食者罹患大腸癌的風險低於吃肉的人。」

致癌物質分級表 圖/聯合報提供

2015/10/25

2015/10/23

世衛列漢堡扒香腸致癌 與香煙酒精齊名

 2015年10月23日 星期五
世界衛生組織(WHO)將醃製肉類,包括漢堡扒、香腸及火腿等列入致癌物質名單,與香煙及酒精齊名。世衛也認為新鮮紅肉「有機會致癌」。
英國《每日郵報》報道,世衛周一決定將醃製肉類列入致癌名單,與石棉、香煙及酒精相差不遠。研究顯示,醃製肉類處理過程中經過煙薰及添加化學物質,會導致腸癌。

新鮮紅肉則較安全,但仍然「有機會致癌」。科學家相信,賦予肉類紅色的物質,會破壞腸內黏膜。

研究估計,如果每日只吸取20克醃製肉類,大約每日只吃一薄片火腿,每年能減少近2萬宗早死個案。
(英國每日郵報)

http://news.mingpao.com/ins/instantnews/web_tc/article/20151023/s00005/1445577524632

參考資料︰
http://goo.gl/gsEYvl (英國郵報)
http://goo.gl/r9t8Bh (哈佛大學研究報告)

2015/10/22

【故事】-- 蘇打綠 sodagreen

【飲食籽】科研素肉唔再dry 實測Food2.0

【飲食籽:心水食桌】
在現今世代,要食得優質不難,更難得是如何食得聰明! 談的不只平靚正,而是要選擇對個人及地球生態長遠有利的美食。近年被稱為Food2.0的新一股食物科技熱潮從美洲國家吹起,美國矽谷大力研究,就連 Bill Gates、Twitter創辦人Biz Stone、甚至李嘉誠都參與投資,聞說Google有意以三億美金收購一間食物科技公司,但因為出手太低而遭拒絕。無論怎看,這都是潛力股,到底這新世 代食物是甚麼?

如果我告訴你,Food2.0類似我們在素菜館吃到的素肉,大家會否失望?矽谷正在大力研究的,正是從植物中萃取成份製成全植物「肉類」,但一般素肉多以 蒟蒻或大豆纖維加上色素製成,Food2.0的製成品則來自更複雜及精密的科研成果,舉例說Bill Gates有份投資的Beyond Meat,科學家從非基因改造的豆類、菇菌及蔬菜等天然植物中抽取成份,經加熱、冷凍及加壓後製成,遠超越只求外形及口感相似度的素肉,因為他們追求的是 營養價值媲美真實肉類。

富營養價值 又滿足食肉口味追求

有份將Food2.0帶到香港的Green Monday創辦人楊大偉(David)說:「大家常常覺得吃素不吃肉,會不夠能量也不夠營養,只食用一、兩種菜當然未必能取得足夠養份,但當科學家由 3,000種植物去抽取成份,再合成出植物素雞、素漢堡扒等等,大家就能可以從中取得與真實肉類一樣多的養份,同時消除食肉帶來的壞處,例如高膽固醇、基 因改造和激素注射等。」

大家知道嗎?畜牧比種菜的生產效益低得多,有研究指生產素雞肉的土地使用效益,是傳統養殖業的3倍,飼料的效益是傳統7 倍,水的利用效益更是15倍!要求人類完全戒掉肉食根本無可能,畢竟這是根深柢固的飲食文化,加上純有機種植法亦難以應對現代人奢華飲食習慣,因此以創新 科研滿足對「食肉」的口味追求,又可帶來持續發展的方法,就成為大趨勢,造就了Beyond Meat、Hampton Creek、Impossible Foods等食物科技公司誕生。在香港,除了綠色素食生活館Green Common及city'super售賣Food2.0食品外,OVO Cafe及一些小型餐廳等都陸續以Food2.0食材入饌,帶動潮流。
Green Common×OVO Cafe
中環德輔道中173號南豐大廈1樓1號舖

盲試味

我們邀請了中環高級餐廳Just-A-Restaurant,以Food2.0素肉及真肉烹調一樣的菜式,再請三位經常吃素者進行blind tasting,看看味道有何分別!
(左起)
Fiona——素食多年,但因本地素食店不多,難以保持全素食。
Derek——絕對食肉獸,但了解到食素的好處,多了吃素。
Jade——嘗試素食數個月,但發現皮膚變差,改為多菜少肉。

1.香煎肉腸:有分別

Fiona:「素腸中的香草味頗濃,兩者口感亦不同,所以較易試出分別。」
Derek:「兩款質感頗相似,倒是肉味明顯有別,不過兩款都好食。」
Jade:「兩款聞上去也很香,特別是素腸,我原本以為它是真肉。」

2.火腿三文治:有肉味

Fiona:「最初吃素火腿時我以為是一般火腿,要反覆比較後才可分辨!」
Derek:「素火腿的肉質好清爽,好好味,最初估不到是素還是肉。」
Jade:「風乾火腿的脂肪和鹹香很明顯,素火腿的味道很清新。」

比營養

研發Food2.0的重點,是要確保能在素肉中吸收充足營養,所以Beyond Meat邀請多名職業運動員進行長期試食,當中包括NBA球員及奧運沙灘排球員等,證明產品中的養份,特別是蛋白質,連運動員的體能訓練亦絕對補充得到。 記者從超級巿場抽樣買來冷藏素肉和真肉,比拼營養價值!

素肉勝真肉:

素肉的營養含量絕不輸蝕,有纖維且無膽固醇,比真肉更勝一籌。惟鈉含量稍高,佔建議攝取量的20%至25%左右。
記者:黃穎妮
攝影:鄧鴻欣、林栢鈞
編輯:謝慧珊
美術:吳子豪

2015/10/21

美大學生在校推動Vegan社團


【2015/10/22 文:suiis編輯部】

美國加州聖地牙哥大學(University of San Diego)學生Leah Wargo是一位Vegan者,她失望的發現在校園內學生們缺乏對於Vegan餐點的認識,因此成立學生素食社團SVU(Student Vegans United),希望可以提高校園對Vegan的了解。



Vegan在台灣被歸類為純素,不包含奶、蛋類。成立SVU的契機是Wargo在參加一次學生組織會議中註明Vegan餐點,沒想到他們卻提供「含奶酪」 的沙拉,這讓Wargo發現自己高估了大家對於Vegan的認識。Wargo解釋說,「成立SVU的目標不僅是要提高人們對素食主義的認識,也能教育學生 對於自己的飲食有可持續的選擇並培養合乎道德的飲食觀念。我特別希望能提供資源給校園裡的Vegan者,他們再也不用擔心不能維持原有的素食生活方式。」



Wargo歡迎吃素者及對Vegan有興趣者加入社團,希望能讓學生們知道飲食對於地球環境會造成影響。喜歡作菜的她,也希望跟SVU分享烹飪的美 食,Wargo使用多樣性的食物來源作料理,並用新的烹調方式精心烹煮蔬菜,用亞麻子替代雞蛋等,發揮許多創意。「我利用食物調理機可以處理許多食物,例 如早餐的奶昔、香蕉冰淇淋、濃郁的湯或亞麻種子。我也料理炸薯條、地瓜、南瓜、素肉排和蔬菜咖哩,當然,還有新鮮的沙拉。」



她的創意料理也成功的推進校園,學校中販售冰砂奶昔的「Blue Spoon」就有販售Wargo發明的「Leah’s Special」奶昔,使用羽衣甘藍、萊姆汁和多種原料製作成,現在成為餐廳中Vegan奶昔選項,提供給全校的學生和Vegan者。Wargo說,「我 的目標就是透過餐飲行動和行為,讓我們的校園存在合乎道德和可持續性的飲食,讓越來越多學生加入。」

動保團體籲吃素 巴黎街頭上演屠殺短劇


動物保護組織聚集至巴黎宣揚素食主義,抗議民眾身穿肉色衣服,並在身上塗抹大量紅色顏料。(法新社)
2015-09-27  22:31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日前國外動物保護組織聚集至巴黎宣揚素食主義,抗議民眾身穿肉色衣服,並在身上塗抹大量紅色顏料,且在當地廣場上演動物屠殺短劇,宣揚民眾不要吃肉。
  • 動物保護團體至巴黎皇家宮殿前的廣場上演名為「露天屠殺」的短劇,模擬動物遭殺害的過程。(法新社) 動物保護團體至巴黎皇家宮殿前的廣場上演名為「露天屠殺」的短劇,模擬動物遭殺害的過程。(法新社)
根據《每日郵報》報導,動物保護團體「269 Life」昨日聚集至法國巴黎皇家宮殿前的廣場宣揚素食主義,且抗議民眾身穿肉色衣服,並塗上假血,此外還在現場上演名為「露天屠殺」的短劇,模擬動物遭殺害的過程。

動物保護團體「269 Life」透過網站發表聲明稱,人類每天都為動物帶來痛苦,雖然很多人都知道,但是仍然抱持著冷漠的態度,希望可以藉此讓大家反思。

歐洲減少食物浪費 從商業食物鏈下手

本報2015年10月21日綜合外電報導,范震華翻譯;賴慧玲審校
剩食問題在歐洲已漸受各國政府重視。今年7月,歐盟議會督促會員國,鼓勵各大超市將未售出的食物捐做救濟之用,而非直接丟進垃圾桶;在法國,政府已 立法禁止大型食品零售商丟棄仍可食用的食品,必須以捐贈等方式處理;英國超市特易購(Tesco)也在愛爾蘭推出APP,協助慈善團體掌握各分店剩食。

英國FareShare。圖片來源:Nestlé。(CC BY-NC-ND 2.0)加強物流系統 降低剩食配送成本

對慈善團體來說,找到食物來源之後,如何有效率且低成本的配送,是一大挑戰。由於超市位置分布零散,將食物收集後再轉送到受助者手上的運輸成本可能非常高昂。對此,食物供應商可以提供低溫宅配車和冷藏室等設備,協助夥伴慈善團體降低物流成本。

英國超商Asda已承諾投入20萬英鎊 (約1000萬台幣) ,協助將過剩的食品直接從食物生產設施送到慈善團體FareShare的倉儲,再由FareShare將食物配送給1900多家夥伴慈善團體來救濟窮人。

澳洲非營利組織SecondBitein和西班牙加泰羅尼亞慈善團體Banc dels Aliments也著手進行類似的合作計畫。除此之外,FareShare也在今年6月推出新的物流效率系統,協助食品業者找出食品鏈中各環節的剩餘食 物,有效地配送給需要的團體和民眾。

倉儲過剩 早期介入是關鍵
當歐洲決策者還在把焦點放在超市貨架上時,FoodShare食物部門主任馬克.瓦奈(Mark Varney)認為,食物上架前才是關鍵。「冷藏倉儲中心擁有最多的過剩食物,從這裡下手,貨品比較集中,也比較容易取得。」瓦奈表示,相對之下,商店架 上的滯銷食品往往即將過期、分布也更加零散,處理的難度較高。

據估計,在430萬公噸被丟至垃圾掩埋場的食物中,有390萬噸來自於農場、食物加工廠和超市的物流倉儲中心。

在世界各地的農場常會有採收後丟棄,或因成本過高、人力不足而不採收的情形。除了邀請親朋好友來撿「剩果、剩蔬」之外,波蘭果樹計畫(Portland fruit tree project)等團體,也積極號召社區夥伴幫忙採收,並提供給需要的機構。

加工廠商也能扮演重要角色。蘇格蘭蘋果酒商Thistly Cross邀請果園和個人莊園將過剩的蘋果交給他們的加工廠,免費換取蘋果酒或果汁。

目前除了Asda超市之外,英國森寶利超市(Sainsbury's)和特易購(Tesco)也開始將過剩的食物直接從物流倉儲中心運送給FoodShare,同時還將原本的剩食處理經費捐出來給 FoodShare,在不增加成本的情況下兼做公益,創造雙贏。

檢討食物垃圾補貼 提升經濟誘因
除了從企業的社會責任下手,提升食物重分配的經濟誘因也非常重要。目前,企業將過剩食物分配給需要的人,還是比直接丟棄的成本更高。

根據去年英國跨黨派協議調查委員會(all-party parliamentary inquiry) 獲得的資料顯示,英國政府仍以每公噸70英鎊的金額,補貼廠商對食物垃圾進行厭氧消化處理。該委員會呼籲英國政府應重新修訂垃圾掩埋稅(landfill tax),並檢討現行1,000萬英鎊的厭氧消化貸款基金,將其改為資助大型鮮食重新配給計畫,來幫助社會上需要的人。

另外,對捐贈食物的廠商提供減稅優惠也能提供行動誘因。歐洲食物捐助慈善團體 Gleaning Network英國分部表示,在法國和西班牙,食品公司可分別獲得捐贈食物帳面淨值 60% 和 35% 的減稅優惠。而在葡萄牙,只要確認將食物捐作社會目的之用,企業即可獲得相當於捐贈食物價值140%的減稅額。

除此之外,歐盟也替弱勢族群提供一項特別基金,協助會員國進行食物援助計畫。英國政府因未落實運用高達310萬英鎊(約1億5,600萬台幣)的基金款,飽受各界批評,如今已宣布將在今年12月將基金用在提供貧困兒童早餐的計畫上。

食物銀行Tukwila Pantry。圖片來源:U.S DOA(CC BY 2.0)

減少剩食 破相蔬果折價促銷 
除了重新分配食物,行銷與定價也是增加低收入家庭鮮食攝取量的關鍵。德國連鎖廉價超市Aldi因為架上隨時提供至少6種每包特價49 便士(約25塊台幣) 的蔬果商品,被消費者團體「Which?」評選為2015年年度最佳超市。

去年,法國知名連鎖超商Intermarché 推出「格外品」特價計畫,以七折優惠促銷破相蔬果,結果120萬公噸的「滯銷」食物在兩天內便被秒殺,讓其他五家競爭對手開始爭相模仿。

除此之外,廠商也可以透過更聰明的商品管理來大大提升食物的銷售量。「我們試著用各種方式最大化產品的可銷售時間,例如進行到期日大減價,延長日期編碼,或是移除部分蔬果的保存期限標示。」Asda 發言人表示。

儘管再怎麼促銷,總會有些新鮮食物無法如期售出,但如果超市和食品產業能做好商業食物鏈的管理,將可使浪費食物的狀況減至最低,大大改善剩食問題。

※ 本文轉載自環境通訊網
【相關文章】
-聯合國:全球少1/4食物浪費 就可餵飽每個人
-思前‧食後 全球1/3食物還沒上餐桌就浪費掉了
-西班牙田間醜蔬果 歡迎遊民來撿拾
-法強制超商捐贈剩食 民間批:治標不治本
【參考資料】
-英國衛報(2015年7月21日),The scandal of the 89m tonnes of food binned while millions go hungry
-BBC(2015年9月14日),Cider producer Thistly Cross makes 'bucket for bottle' offer
View the discussion thread.

2015/10/20

真夏の果実


女子十二樂坊

真夏の果実
作詞:桑田佳祐
作曲:桑田佳祐

涙があふれる 悲しい季節は
誰かに抱かれた夢を見る
泣きたい気持ちは言葉に出来ない
今夜も冷たい雨が降る
こらえきれなくて ため息ばかり
今もこの胸に 夏は巡る

*四六時中も好きと言って
 夢の中へ連れて行って
 忘れられない Heart & Soul
 声にならない(夜が待てない)
 砂に書いた名前消して
 波はどこへ帰るのか
 通り過ぎ行く Love & Roll
 愛をそのままに

エ~~

更多更詳盡歌詞 在 ※ Mojim.com 魔鏡歌詞網
マイナス100度の太陽みたいに
身体を湿らす恋をして
めまいがしそうな真夏の果実は
今でも心に咲いている
遠く離れても 黄昏時は
熱い面影が胸に迫る

Repeat (*)

ヲ~ こんな夜は涙見せずに
また逢えると言って欲しい
忘れられない Heart & Soul
涙の果実よ

ン~~




[中譯]

酷夏的果實

熱淚盈眶 在悲傷的季節裡
夢見誰擁抱著我
想哭的心情無法言語
今夜也下著冷冷的雨
無法忍受的痛苦 只能不斷嘆息
如今心中又回到了夏季

*一直不斷地說著喜歡你
帶我到你的夢裡
無法忘懷Heart & Soul
無法言語(無法等待黑夜)

擦去寫在沙上的名字
波浪會回到哪裡
不斷擦身而過的Love & Roll
愛仍是依舊

就像零下一百度的太陽
將身體弄濕 去談一場戀愛
令人昏眩的盛夏果實
現在仍盛開在心中
不管離的多遠 在黃昏的時候
熱情的身影浮現胸口

重覆*

在這樣的夜裡 想要不流著淚
告訴你還能在見面
無法忘懷Heart & Soul
是淚的果實

醜蔬果可搾汁可料理 巴黎人說一樣美味

發稿時間:2015/10/17 06:48 最新更新:2015/10/17 07:23

巴黎市府16日舉辦「全國反浪費食物日」活動,現打果汁吧是最受歡迎的攤位之一,民眾隨意挑選醜蔬果,交給專人削皮搾汁,品嚐不輸標準蔬果的營養和美味。 中央社記者曾依璇巴黎傳真  104年10月17日

巴黎市府16日舉辦「全國反浪費食物日」活動,現打果汁吧是最受歡迎的攤位之一,民眾隨意挑選醜蔬果,交給專人削皮搾汁,品嚐不輸標準蔬果的營養和美味。 中央社記者曾依璇巴黎傳真 104年10月17日

(中央社記者曾依璇巴黎16日專電)在巴黎市府舉辦的「全國反浪費食物日」活動,許多人搶著試嚐醜蔬果做成的果汁和菜餚,再拎上一大袋免費醜蔬果。一名青年說,重要的是料理方式,醜蔬果一樣可以做出好料理。

為了讓民眾更關注浪費食物問題,巴黎市政府於10月16日「全國反浪費食物日」,在市府前廣場策劃一系列活動,有廚師用外觀醜陋、不合銷售規格的醜蔬果做成料理,讓民眾品嚐;有些獨立商家也來擺攤,販售他們用醜蔬果製成的零嘴、果乾、果醬。

還有現打果汁吧,讓民眾隨意挑選喜愛的醜蔬果,交給專人現場削皮、搾汁,讓不習慣的人體會醜蔬果與一般蔬果一樣的美味。

試吃試喝的攤位前都排了很多人,但最受歡迎的還是免費贈送醜蔬果的攤位。領取到兩大袋醜蔬果的兄弟查爾斯(Charles)和艾蒂恩(Etienne)說,「重要的是料理方式,並不是醜蔬果就不能做出好料理」,他們今晚要做蔬菜湯,然後做個水果沙拉或打成果泥當甜點。


巴黎市府16日舉辦「全國反浪費食物日」活動,許多人排隊領取一大袋免費醜蔬果,回家親自體驗外觀有缺陷的蔬果,與標準蔬果一樣美味。 中央社記者曾依璇巴黎傳真 104年10月17日

巴黎市府16日舉辦「全國反浪費食物日」活動,許多人排隊領取一大袋免費醜蔬果,回家親自體驗外觀有缺陷的蔬果,與標準蔬果一樣美味。 中央社記者曾依璇巴黎傳真 104年10月17日

負責發送醜蔬果的批發集團「三劍客」(Les Mousquetaires)永續發展部主管班奇(Evelyne Banquy)受訪時說,今天準備了7噸蔬果,還有一些醜餅乾特別受歡迎,很快就送完了。

她說,這些醜蔬果都是產自法國的當季農產,包括蘋果、梨子、馬鈴薯和胡蘿蔔,都帶有一些外觀缺陷,像是破裂或扭曲,雖然無法上架販售,但通常會送去加工成蔬菜湯、蔬果泥或榨果汁,並不會真的丟棄,今天則免費送給巴黎人。

班奇說,「法國人越來越意識到食物浪費問題,農業部一年半前開始舉辦各種宣傳活動,但一般家庭還是浪費很多食物」。

根據官方資料,每個法國人每年會浪費價值100歐元到160歐元(約新台幣3660元到5850元)的食物,每人每年約丟掉20公斤食物;法國政府希望於2025年把浪費量減半。

今年有超市以5折到7折的價格嘗試販售醜蔬果,市場反應極佳,顯示民眾願意購買,但班奇表示,由於沒有專門供應鏈,醜蔬果只能算是附加產品,無法常態販售。

小綠葉蟬與茶農:微妙關係讓彼此命運大不同

作者:廖靜蕙
「Ba han han non」好茶咖啡隱藏在舞鶴街上接連的商店中,若沒有事先打聽好地點,很容易就錯過,平凡無奇的大門,和商店街隨便一家賣茶的店舖一個樣子。但走進店裡, 赫然發現無論布置、燈光、擺設,就像特色咖啡館一般,甚至牆上讓顧客選擇的沖泡的方式,和咖啡如出一轍,唯一不同的是,這裡賣茶,而且是貨真價實的蜜香紅 茶。

花蓮縣瑞穗鄉舞鶴台地位海拔200~250公尺,熱帶季風環抱,以生產水果、茶、咖啡為主,茶園最盛期約100多戶人家從事茶葉經營,種植面積 200多公頃,一年400多公噸的茶葉供國內外銷售。1990年代曾因西部高山茶業的競爭,產業衰敗,種植面積大幅縮減了一半。但危機也創造了轉機,隨著 消費者意識抬頭而渴望健康無毒的食品,平地茶葉種植技術也有突破。

一夕翻身 害蟲變益蟲
1999年,已故的台東茶改場課長陳惠藏,將西部「膨風茶」(又稱東方美人茶、白毫烏龍)與小綠葉蟬共生的原理,運用到東部的茶園,再經花蓮舞鶴茶 農透過田間管理及製茶技術創新,促使留下來的茶農奮力一搏,讓平地種茶的農民也一夕翻身。過去競爭不過西部高山茶而蕭條的舞鶴茶園,由此重現盛況。

小綠葉蟬吸食過的蜷曲茶芽。攝影:廖靜蕙。

過去茶農想轉作友善環境的農法,不使用殺蟲、殺菌、殺草劑和化肥,但是如此一來,一些所謂的害蟲都跑出來了,其中最令茶農頭痛的就是小綠葉蟬,因為 牠會以刺吸式的口器吸取茶葉或茶芽的汁液,使得茶葉或茶芽蜷曲、萎凋、生長遲滯,不但外觀極差,產量更是低落,也無法製成烏龍茶。

不過,遭到小綠葉蟬吸食之後的茶葉、茶芽,會產生複雜的化學變化,雖然葉綠素、可溶性醣類和游離胺基酸都會下降,然而其他如多元酚、兒茶素和咖啡因等成分的含量卻相對增加。

小綠葉蟬又稱小綠浮塵子,外型像具體而微的草蟬,體長只有3~4mm,是台灣茶樹和多種作物的重要害蟲。牠的生活史短,13~45天就能完成一個世代,一年最高可達15個世代,幾乎全年都會發生,尤其是春末到夏末的數量最多。

小綠葉蟬(Jacobiasca formosana )。圖片作者:Shipher (士緯) Wu (吳)。(CC BY-NC-SA 2.0)

陳惠藏嘗試以小綠葉蟬吸食後之茶芽加工製成帶蜜香味的綠茶及紅茶,不但製造過程簡單、生產成本低,而且風味極佳,一舉突破了製茶品別限制,並由花蓮 舞鶴茶葉產銷班班長高肇昫發揚光大,2006年以此蜜香紅茶參加「第一屆天下第一名茶大賽」獲得到紅茶組金牌獎;他的大姨子粘阿端則於2010年在台灣舉 辦的國際名茶評比中,摘下了四面金牌。蜜香紅茶由此聲名大噪。

咬越多 蜜越香
Ba han han non是阿美語「休息片刻」的意思,經營這家店的主人,是今年剛滿30歲的彭瑋翔,吉林茶園第四代接班人,不但具有典型客家勤奮的茶農血統,到了他身上, 更注入了阿美族擅長運用植物的特質,茶葉經營從種植生產、製茶,一直到展店,與消費者面對面,推銷飲茶文化。
但彭瑋翔生長在製茶家族的,卻沒想過要接手,直到2009年退伍回到老家,在父親彭成國的鼓勵下,開始學習掌理茶行的事務,從茶園的管理,選茶到烘焙等製茶技術,對茶葉的認識精進許多。

彭瑋翔泡起茶來一點都不馬虎,讓人沉浸於茶香中。從小耳濡目染,不但泡茶技術熟練,並且已能變化,為了讓喝好茶這件事變得便利容易,從傳統的茶葉、 茶包,到研發像咖啡掛耳濾泡包,即沖即飲,一包茶可沖泡1500CC,而且放涼喝更甘甜。小綠葉蟬著涎的茶葉,增添自然果香與蜂蜜甜味,更不容許任何調味 破壞它自成一格的風味。

小綠葉蟬咬了茶樹嫩芽長成之茶芽,稱為「著涎」,經手工採摘一心二葉,製成高級烏龍茶,濃濃的蜂蜜香、熟果味,西方飲茶人士譽之為東方美人(Oriental Beauty)。如今再度創下佳績。

農委會林業試驗所研究員趙榮台為了瞭解這個與害蟲共生的農法,投入兩年的調查研究,並將這個故事發表在里山倡議國際夥伴網絡上,獲得2013年聯合國計畫補助的殊榮,並於2015年6月前往日本里山倡議個案研究的案例報告。

趙榮台透過經濟、生態永續性進行評估。蜜香紅茶的售價從一斤2400元起,依照等級到3600元、4800元,最貴一斤能賣到12,000元,比過去烏龍茶價格增加十倍還供不應求。

「事實上,小綠葉蟬的取食越嚴重,茶葉收穫量雖然越少,但蜜香味也更濃,品質就越高,賣的價格也更高。」換句話說,茶葉收穫量雖然減少,卻可透過市 場價格補償。趙榮台說,茶園由慣行改為友善農法的面積也增加,而且持續擴大中,說明了友善農法的茶園既可以獲得經濟利益,也可以保障生物多樣性。

小小綠葉蟬 撐開人及多樣物種庇護傘
研究團隊也在舞鶴台地進行慣行農法與友善農法茶園生物多樣性比較,在友善農法的茶園中捕獲的物種明顯多於慣行農法,並紀錄到環頸雉、東方蜂鷹、大冠 鷲、黃嘴角鴞、領角鴞、八色鳥、紅尾伯勞、朱鸝、烏頭翁、眼鏡蛇、雨傘節等數種保育類野生動物。趙榮台認為過去被視為害蟲的小綠葉蟬,如今竟成為多種保育 類野生動物的保護傘。

如何分辨是否為小綠葉蟬啃食過的?跟著彭瑋翔來到茶園,茶樹株距間長著低矮的草叢,他熟練地穿梭其中尋找小綠葉蟬咬過的葉片,葉片蜷曲、葉背上一點一點,證明小綠葉蟬來訪吸吮的痕跡。

為了讓小綠葉蟬留在茶園,茶農還需為小綠葉蟬營造舒適的棲息環境。雜草的管理更細緻,茶園也需增聘人力。趙榮台從訪談中得知,若使用慣行農法,只有春冬兩季採茶的時候才有工作機會,每人一年工作時間約5、60天。

但製茶技術的突破下,一年至少能採收7至8次茶葉,再加上頻繁的人工除草,一年工作的時間大約有300天,也就是說友善農法的經營方式,讓雇工的工作機會與收入增加了五、六倍。而停用農藥,也意味著採茶工與除草工的健康獲得更大保障。

經濟狀況與工作環境的改善,也吸引年輕人聚集舞鶴,無論繼承家族茶園事業,或喜歡舞鶴獨特的環境、生活方式。研究團隊統計,這兩年加入舞鶴茶業生產、製作、行銷的青年已有20多人,他們不但改變了當地的人口結構,緩和農村的老化,也更傾向採取對環境友善的茶園經營方式。

微雨的午後,Ba han han non飄著茶香,彭瑋翔和兩位年輕人守著店,一邊更新粉絲頁資訊,讓人以為置身在台北市任何一家咖啡店。牆上擺著他拍攝的照片,熱愛攝影的他,透過相機, 拍下茶園狀況,捕捉小綠葉蟬的身影,除了種茶,他也種咖啡,同樣不使用化學資材,言談之間充滿自信,環境永續是真實的進行式。

彭瑋翔認為蜜香紅茶適合單品品嘗,不須像市面上的手搖茶一樣調味;開店的目的就是想推廣品茶文化,讓年輕一代回到品嘗原味好茶。以發酵程度不同的茶,讓來客品嘗差異,掌握這些特性,才能研發適合的包裝與沖泡方式。想想看,一杯美味的蜜香紅茶,就像濾泡式咖啡沖泡即可。

吉林茶園第四代接班人彭瑋翔。攝影:廖靜蕙。

「這裡是鄉下地方,習慣透過熟客、口耳相傳方式來行銷,但希望能開發年輕族群,吸引年輕人喝茶,累積喝茶文化的厚度,不只是喝加了很多調味的手搖 茶,因此也透過網路建立銷售平台。」從邀請旅客「Ba han han non」,彭瑋翔還要將最純淨的品茶的文化推到年輕族群,他善用網路平台,舉辦各種製茶體驗活動,並提供住宿、交通、飲食,消費者趨之若鶩。無論是提供茶 園打工換宿學習種茶、製茶,或是製作蜜香紅茶檸檬球半天的體驗行程,都證明了友善環境的生產、製造所創造的多元價值,如今,他一步一步拓展版圖,嘗試最大 的可能,累積經營管理經驗,期待還能展店。

返鄉繼承衣缽,果然不負眾望,這幾年憑藉著蜜香紅茶好口感,屢次在紅茶競賽中得獎奪金。七年來彭瑋翔的生活已經根植於舞鶴,他想找和他有一樣想法的年輕人,當個快樂專業的年輕茶農一同投入,推廣台灣優質茶產業。

【延伸閱讀】
-發現鼴鼠! 不「藥」除草還土地生機
-最愛是你! 小辮鴴再訪雲林 誠徵無毒土豆農當好友
-農地去毒「愛虎好」 石虎、麝香貓雙寶現身
【逛逛大觀園】
-著涎的美味──東方美人茶與小綠葉蟬
※ 本文與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林務局   合作刊登

環署:東沙島溫室氣體濃度持續攀升

(中央社記者魏紜鈴台北20日電)環保署與NOAA合作,在東沙島執行溫室氣體採樣觀測計畫。觀察5年資料顯示,去年二氧化碳平均濃度逾400ppm,且有持續增加趨勢。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指出,近期與美國國家海洋與大氣總署(NOAA)合作,在東沙島執行長期溫室氣體的採樣觀測發現,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亞氮等三大主要溫 室氣體濃度,均顯示持續上升。以二氧化碳為例,103年的年平均濃度已超過400ppm,目前仍呈現持續增加的趨勢。

環保署說明,台灣因地處東南亞北緣,印尼、馬來西尼、菲律賓等國家常在夏季大量燃燒農作物及樹木,產生嚴重的空氣污染。再加上工業污染排放,形成影響區域人體健康的霾害。
環保署表示,上述的狀況被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稱為「亞洲褐雲」,「亞洲褐雲」易隨低層盛行季風與高層西風傳送到台灣,影響環境與生態。

由於亞洲9月起到隔年4月的冬季季風,造成少雨的天氣型態,使污染無法藉由降水導致的濕沈降清除,使得每年1月至3月間,是亞洲褐雲影響台灣最明顯的時期。

在海域水質監測方面,環署執行「東沙島沿岸海域環境水質監測計畫」及「南海環境品質調查計畫」持續至今,7年來已逐步建立縱穿南海線水質資料。依歷次調查結果顯示,南海兩島海域及南海航線各監測點水質皆屬良好。

2015/10/19

英國/超市剩食 倫敦人的免費午餐

2015-10-17 00:00:00 聯合報 特派記者郭錦萍/英、法採訪

物價高昂的倫敦有不少團體供應免費餐點,有些是每天都到大學門口放飯,好讓窮學生每天至少有一餐能放心吃飽,這些食物的來源不少是大型超市的捐贈。 特派記者曾吉松/英、法攝影

中午時分,從倫敦市中心羅素公園環顧四周,可以看到一群群湧向大英博物館的遊客;但另一邊倫敦大學亞非學院校門口樹下,沒有任何標示,卻悄悄地,有人開始排起隊,當中有教授、研究生、當地居民,還有幾個看起來不太自在的街友。這個隊伍等的是免費午餐。

志工勸菜 今天鳳梨很不錯
供餐的是印度教派Hare Krishna志工組成的團體,發放的是熱騰騰的超大份量素食。配餐一點都不含糊,從麵包、水果、甜點、水果乾等,都任君取用。打菜僧侶靜默忙進忙出,見 怯生生的新面孔,才會開口提醒「今天的鳳梨非常好,可以試試」、「要不要再拿一塊巧克力蛋糕」。

免費餐車在大學門口駐點,原本是要讓沒錢的學生有免費熱餐可吃;不過現在每天排隊等放飯的,至少一半以上不是學生。

Food for life提供的免費食物。 特派記者曾吉松/英、法攝影

設捐獻箱 投錢的人並不多
餐車上有個小小的捐獻箱,但投錢的人不多。也在排隊等領餐的依凡女士說,她每周來兩三次,「倫敦什麼都貴,但我們有免費的午餐,這是這個城市偉大的原因之一」。一對退休夫妻也不斷點頭表示贊同。

依凡女士說的並不誇張,Hare Krishna不只在大學門口發送免費餐點,倫敦幾個較大的火車站都有供餐的據點,有些點是午餐晚餐都供應。

在倫敦,類似Hare Krishna的組織或慈善團體有不少,每天發出去數量龐大的食物,食材很大比例是來自超級市場的捐贈。

英國倫敦大學亞非學院SOAS門口,Food for life提供免費食物給需要的人,也可自由樂捐,中午用餐時間一到,取用食物的人群絡繹不絕大排長龍。 特派記者曾吉松/英、法攝影

超市棄食 每天扔掉七萬元
原因正是:超市有太多待棄剩食需要去處。
倫敦超市密度高得嚇人,各種等級都有。也因數量龐大,每天丟棄的食物量驚人。環保團體曾追蹤英國超市丟棄的食物,發現有些連包裝都沒拆就整批送到廢棄場掩埋,估算英國大型超市平均每天、每店丟掉近新台幣七萬元的下架食品。

「食物浪費」是歐洲的嚴重問題。根據歐盟執行委員會贊助的研究顯示,歐盟每年丟棄約兩千兩百萬噸的食物,其中英國為浪費之首。研究分析英國、荷蘭、丹麥、 芬蘭、德國和羅馬尼亞棄食的數據,英國家庭平均每周浪費十三磅(五點八九公斤)的食物,相當於平均每人每天浪費一罐豆子。即使國民所得不算高的羅馬尼亞, 浪費也不少,相當於每天每人浪費一顆蘋果。

全食物(WholeFood)是歐美知名的有機高價超市,他們在官網表示,會將店內賣剩、尚可食用的材料,提供給鄰近的教會、社區製作提供給弱勢族群的免費餐點。 特派記者曾吉松/英、法攝影

地球那端 十億人口在挨餓
當世上有十億人正在飢餓邊緣勉強求生,這些龐大的「棄食」變得十分不道德。承受極大社會壓力的超市業者開始想方設法為這些臨期食物找出路,與慈善團體或教會合作就成了每家業者都採用的作法。法國今年也立法,要求超市不得丟棄食物,必須捐贈公益。

以高檔食材聞名的「全食物超市(Whole food market)」位於肯辛頓宮附近的門市會把即期食品,捐給附近的教會製作免費晚餐。換句話說,到教會用餐的遊民吃的就是昂貴的有機食物。

英國倫敦有的教堂前貼出「食物銀行」告示,希望大家捐贈食物,幫助需要的人,告示旁就有遊民躺臥。 特派記者曾吉松/英、法攝影


過期食品 直送再生能源廠
更有創意的,是英國第二大連鎖超商Sainsbury's將不能捐贈的食品轉變成再生能源。去年八月,位於坎諾克(Cannock)的門市的「食力發電」,已可全面供應該店用電量。

根據Sainsbury's官網公布的資料,該公司多年前即停止將下架食品送往垃圾場,該公司永續部門的負責人Paul Crewe解釋,「把食物送到垃圾場的運費為一噸一百五十英鎊,將食物用來發電反而更便宜。」

食力發電 店家不必付電費
在台灣,廚餘最多用在餵豬,英國設有沼氣工廠可將廚餘轉化為沼氣後再產生電力。由於離Sainsbury's坎諾克門市不遠處就有沼氣工廠,於是他們花了兩年時間蓋了一條一點五公里的電纜直通門市,直接從廠房汲取電力,現在這家店已完全不必付電費。

圖/聯合報提供

法國/醜食運動…醜蔬果 從垃圾桶回到餐桌

2015-10-17 00:00:00 聯合報 特派記者郭錦萍/英、法採訪

巴黎部分超市販賣品相不佳的醜蔬果,貼上特有標籤,價格稍低於正常蔬果。 特派記者曾吉松/英、法攝影

根據聯合國在二○一三年公布的「食物浪費足跡:食物浪費的環境衝擊」報告,每年全世界有三分之一、十三億噸的食物遭丟棄,造成每年七千五百億美元經濟損失和龐大的環境成本。

「醜蔬果」特有標籤。 特派記者曾吉松/英、法攝影


研究者發現,遭丟棄的食物在生產過程中用掉的水量,幾乎是俄國最長河流伏爾加河一年的流量;這些食物產自十四億公頃土地,是全球農地的百分之廿八;生產過程增加卅三億噸的溫室氣體。

歐洲委員會為此宣示二○一四年為「對抗食物浪費年」,歐盟也取消了賣相不佳蔬果不得出售的嚴格規定。

歐盟在一九八○年代對多數蔬果制定了複雜的外觀標準,內容之細幾乎到了「瘋狂」的地步。包括一級黃瓜每十公分的彎度不能超過一公分,一級綠蘆筍長度的八成 必須是綠的,花椰菜的直徑不得小於十一公分等等,造成大量「格外品」遭丟棄。這些規定頻遭抨擊,歐盟也逐漸放寬,但局勢已難挽回。

根據法國資料,每年三分之一的農產品根本到不了消費者的餐桌,有卅億噸的蔬果只是因為「難看」就全被扔進了垃圾桶。

要讓「醜蔬果」回到餐桌,必須改變通路的進貨標準,更加上消費者改變「以貌取果」的心態。

在歐洲最先採取行動的是法國連鎖超市 Intermarche ,對「醜得上不了檯面」的蔬菜水果,展開「救援」行動。

先幫這些蔬果取了逗趣名字,如「嚇到人的橘子」、「失敗的檸檬」、「扭來扭去的茄子」,配上美美的沙龍照,以五至七折的價格,一推出就轟動全歐洲,幾十噸的備貨三天賣光光。

這個現象也鼓舞了由中小型盤商組成的法國青果合作社,在去年創立了「破碎的臉gueule cassee」品牌,供應商紛紛要求加入,品項也從一開始的蔬果,擴及紅酒、乳酪、貝類等。
因為Intermarche的成功,觸動了一連串的改變。法商用「樸實無華(inglorious)」形容醜蔬果,英國的ASDA超市則用「古怪」(wonky)玩行銷,推出一系列「醜得好」商品,連名廚傑米奧利佛等人都幫忙站台推銷。

去年年底,澳洲連鎖超市Woolworths的怪怪蔬果(Odd Bunch)活動開跑,模仿英國ASDA,把奇形怪狀的蔬果組合成一包,低價出售。澳洲哈里斯農場(Harris Farms)也打出「不完美選擇」蔬果。

受到熱烈期待的「醜食運動」推行一年多後,記者到英法的各大超市走一圈,發現要找到醜蔬果,比想像中難,而且買得到的醜蔬果也不是太醜。我們訪問在兩國超市的消費者,知道「醜食運動」的人說,就算是宣稱有賣醜蔬果的業者也不是所有分店都有賣,想買還不見得買得到。

美好的理念,要打破既有的產銷通路、消費者偏好,在現實中實踐,只能一步一步來。
英國衛報曾報導,要讓被寵壞的消費者接受「醜食」,恐怕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這也是有些超市不願跟進,只願觀望的原因。

英國最大食品零售商Tesco表示,它們定期提供賣相差的蔬果給東歐和中歐的分店,但英國消費者仍執著賣相。所以,業者推廣「醜食運動」,得先行銷這個理念,改變消費者「外貌協會」的心態才行。

圖/聯合報提供

2015/10/17

紐約時報:繼續砍伐森林人類未來沒水喝

許銘洲/編譯 2015-10-17 02:33
紐約時報:繼續砍伐森林人類未來沒水喝
巴西亞馬遜森林繼續遭到砍伐,土地將被拿來種植大豆和飼養牛群(如左側)(截圖取自: Amazon Watch)
《紐約時報國際版》(The International New York Times)10月9日,一篇名為「砍伐森林與旱災」(Deforestation and Drought)的分析專文指 出,和加州一樣,2015年的巴西多數地區,遭受史上最嚴重的旱災。今年以來多個大型水庫數度出現,幾乎完全乾涸狀態;目前擁有2千萬人口的大型城市,諸 如聖保羅(São Paulo)以及里約熱內盧(Rio de Janeiro)等地,又再度開始施行分區供水的限水措施。

過去人們總認為,乾旱通常被看成自然災害,遠超出人類的控制範圍;然而,透過深入研究發現,「砍伐森林」與其所可能帶來的氣候變遷,有著一定程度的因果關聯性;或者說,氣候變遷過程,森林其實扮演着關鍵性角色。

專 文作者吉姆·羅賓斯 (Jim Robbins)指出,砍伐森林會讓林木內部儲存的二氧化碳釋放出來;在連鎖效應下,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吸收熱量,結果將進一步導致「大氣增溫」。另一方 面,森林也會用其它方式來影響氣候,例如森林能夠吸收的過量太陽能,就遠遠勝過草地;森林也能透過釋放大量水蒸氣方式,來影響天候。許多專家認為,過去至 今的大規模森林砍伐,特別在南美洲,已經顯着改變了世界氣候;儘管目前,人們還沒辦法完全理解,氣候動態變化的相關機轉。

「由於預料聖嬰現象(El Niño,即太平洋部份水域的海水溫度長期升高)的到來,很多人今年都爭着到亞馬遜進行觀察」,華盛頓大學的生態氣候學家阿比蓋爾·L·S·斯萬 (Abigail L. S. Swann)說,「聖嬰現象,預計將導致亞馬遜地區,出現明顯乾旱,這也將改變原來可以供應森林、林木(相對足夠)的水氣」。
(一棵成年大樹,一天能將1000公升的水蒸氣釋放到大氣中;整個亞馬遜雨林,每天能釋放200億噸水氣。圖片:維基百科)

成年大樹日排放水蒸氣可達1噸
多數人類很早就定居在降雨充足,水源穩定地區。大遍面積森林,也在產生穩定降雨量方面,發揮了關鍵作用。樹木可以吸收土壤中的水分,並將之蒸發,使水分子進入大氣層。一棵成年大樹,一天能將1噸的水蒸氣釋放到大氣中;整個亞馬遜雨林,每天能釋放200億噸水氣。

水蒸氣凝聚成雲,雲中帶着樹木自然散發的萜烯(terpenes, 即松節油的主要成分)和異戊二烯(disoprene,即芬多精),這類揮發性氣體,皆可以形成雲雨。富含水量的雲,能夠隨風移動很長距離,形成一條水氣輸送帶,科學家稱之為「飛翔的河流」(flying rivers)。
 亞 馬遜上空的「水氣河」(sky-borne river),遠比亞馬遜河本身的水還多。一開始它聚集了大西洋上空的濕氣,然後向西掠過亞馬遜的「翡翠冠」(emerald crown of the Amazon)雨林,在那裡吸收更大量水分。滿載的雲層,最終撞上了安第斯山脈,並轉向南部,然後向東,最終就形成了玻利維亞,和巴西這2個國家的降雨。

森 林轉移水氣的另一種方式被稱為「生物泵浦」(biotic pumping)。該理論認為,水蒸發到森林上空的大氣中,創造一個低壓系統,吸入周圍空氣,最終不斷將濕氣送進內陸。砍伐森林會減弱這些低壓系統,基本 上,等於是關閉這類「泵浦」。用這個理論,足以說明大規模森林砍伐,是導致巴西極端乾旱的可能主因之一。

科 學家們很早就知道生物植被(vegetation)對天氣的深遠影響。1907年,人們建造一道橫貫澳洲,長達2000英哩的設欄籬笆,用來阻止內陸具有 破壞性的兔子進入農田。有原生植被的一邊,天空中形成了雨雲;另一側的農田上空卻晴朗無雲。「兔子圍欄實驗」的結果顯示,農田開墾的一邊降雨量,下降了 20%。研究人員仍在試圖解釋為什麼?主流理論的解釋認為,顏色較深的原生植物吸收更多的熱量,並在天氣轉涼之後釋放到大氣;隨著熱量一起釋出者,還有植 物內部幫助雲雨形成的水蒸氣。

如今研究人員主要依靠電腦模型,來瞭解森林砍伐所帶來的影響,這是一項困難的任務,因為樹木控制氣候的途徑多樣且複雜,包括有降雨、碳儲存、大片雲團的複雜化學變化釋放過程,以及吸收太陽能量等方式。
 
(亞馬遜觀察組織,呼籲人們停止在森林地區的浮濫開發。截圖取自: Amazon Watch)

森林譜哀歌 人類命運亦垂危
「這 是個邊緣研究領域」,美國航太總署噴氣推進實驗室( Jet Propulsion Laboratory)的生態氣候學家,也是《氣候和生態系統》(Climate and Ecosystems)一書作者希米爾(David Schimel)說道,「主要是因為這個領域很困難,而不是很少人關注」。

光是過去1年,亞馬遜地 區就有約2千平方英哩(約合5180平方公里)的森林面積遭到砍伐,面積相當於一個達拉瓦州(Delaware,美東的一州),土地被用來種植大豆和飼養 牛群。越來越多的科學家警告指出,大規模的濫砍濫伐(亞馬遜森林面積已消失約20%);另外,約有同等面積的亞馬遜森林正逐漸步入退化;如此悲觀局面,可 能直接造成影響,導致這個向來水資源豐富,降雨充足的巴西地區,其空中雲霓水氣,已轉往它處。

美國 普林斯頓大學的一項研究顯示,砍伐亞馬遜雨林,其影響可能導致,遠處美國加州地區的乾旱;其它研究也顯示,最近美國德州和新墨西哥州發生的乾旱,可能也跟 亞馬遜地區的濫砍、濫伐有關。儘管這類研究,存在著本質上的不確定性;然而「大量證據顯示,亞馬遜地區的水氣循環改變,會引發全球性後果」,希米爾說, 「這(已)是一個相當紮實見解」。

而且,砍伐亞馬遜雨林的影響結果,可能會繼續加速顯明出來。近期 一份研究報告作者,氣候學家安東尼奧·多納托·諾步雷(Antonio Donato Nobre)提出警告說,如果亞馬遜雨林,被砍伐面積達到40%,該區域可能出現,大片森林退化為草原,這將造成全球「天候規律」鉅大改變,並且可能讓 「目前的氣候系統崩潰」。學者諾布雷和巴西國家空間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for Space Research),近來共同合作,致力於氣候學研究。他還說,如果濫砍濫伐持續下去,聖保羅極有可能面臨「枯竭」(dry up)。

一 些科學家指出,廣泛意義而言,森林代表一種「生態基礎設施」,它們吸收和控制二氧化碳,其樹根能凈化水質,並且鞏固土壤;也能對氣候發揮調節機能;減少洪 災,幫助維繫地球成為一個舒適的生存環境,諾布雷和其他氣候學家,呼籲人們立即停止砍伐森林,並應透過大規模森林再植被,讓亞馬遜雨林重返健康狀態,使其 在氣候環境,扮演重要的穩定功能。

伯南(Gordon Bonan),一名任職於科羅拉多州博爾德,美國大氣研究聯合會(University Corporation for Atmospheric Research)的科學家,曾出版《生態氣候學》(Ecological Climatology)一書。他認為應該把1.)減少濫砍、濫伐,以及2.)森林再植被,視為第一要務,不僅巴西應該立刻行動;整個北美洲也要一起行 動。「氣候系統健康」是人類賴以存活的重要環結,「目前的氣候變遷速度,遠遠超過人類能夠理解的範圍」,他說「如果要等到我們真正完全理解(氣候變遷的奧 秘),才要採取行動;屆時可能為時已晚」。

這位學者也指出,誠然,大量植被造林會大規模改變地下水的流向,而且會比無植被地區土地,吸收更多養分;也可能因而產生複雜甚至負面影響。不過,總體而言,如能處理妥當,將會是個因應氣候變遷的積極性措施。
(坦尚尼亞的「樹木主教」與家人合影(Clara and Janet Shoo)。截圖取自: Fredrick Shoo臉書)

有 的人,已經不再等待更多研究成果;只希望透過「再植林」,來改造當地氣候。東非國家坦尚尼亞,福音路德教派信義會(Evangelical Lutheran Church),弗雷德里克·休(Fredrick Shoo)主教,已和當地10萬教徒,沿著吉力馬扎羅山(Mount Kilimanjaro,非洲最高峰達5895公尺),長期植樹12年;因為吹襲此地的焚風熾熱、乾燥,會融化山上的冰川,他們希望藉由種樹行動,能降低 熱風溫度。據這位主教估計,這12年來,他們總共種植約370萬棵樹。

 「我希望我們恢復吉力馬扎羅山的森林,並保護這裡的水源」,人稱「樹木主教」的休主教說:「人類有保護天地萬物的道德職責,並保證後代子孫,能夠有個良好的生存空間」。

*譯註:本文作者吉姆·羅賓斯(Jim Robbins)是《紐約時報》長期撰稿人,也是《種樹的男人》(The Man Who Planted Trees) ,這本受到喜愛的保育書籍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