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0/19

法國/醜食運動…醜蔬果 從垃圾桶回到餐桌

2015-10-17 00:00:00 聯合報 特派記者郭錦萍/英、法採訪

巴黎部分超市販賣品相不佳的醜蔬果,貼上特有標籤,價格稍低於正常蔬果。 特派記者曾吉松/英、法攝影

根據聯合國在二○一三年公布的「食物浪費足跡:食物浪費的環境衝擊」報告,每年全世界有三分之一、十三億噸的食物遭丟棄,造成每年七千五百億美元經濟損失和龐大的環境成本。

「醜蔬果」特有標籤。 特派記者曾吉松/英、法攝影


研究者發現,遭丟棄的食物在生產過程中用掉的水量,幾乎是俄國最長河流伏爾加河一年的流量;這些食物產自十四億公頃土地,是全球農地的百分之廿八;生產過程增加卅三億噸的溫室氣體。

歐洲委員會為此宣示二○一四年為「對抗食物浪費年」,歐盟也取消了賣相不佳蔬果不得出售的嚴格規定。

歐盟在一九八○年代對多數蔬果制定了複雜的外觀標準,內容之細幾乎到了「瘋狂」的地步。包括一級黃瓜每十公分的彎度不能超過一公分,一級綠蘆筍長度的八成 必須是綠的,花椰菜的直徑不得小於十一公分等等,造成大量「格外品」遭丟棄。這些規定頻遭抨擊,歐盟也逐漸放寬,但局勢已難挽回。

根據法國資料,每年三分之一的農產品根本到不了消費者的餐桌,有卅億噸的蔬果只是因為「難看」就全被扔進了垃圾桶。

要讓「醜蔬果」回到餐桌,必須改變通路的進貨標準,更加上消費者改變「以貌取果」的心態。

在歐洲最先採取行動的是法國連鎖超市 Intermarche ,對「醜得上不了檯面」的蔬菜水果,展開「救援」行動。

先幫這些蔬果取了逗趣名字,如「嚇到人的橘子」、「失敗的檸檬」、「扭來扭去的茄子」,配上美美的沙龍照,以五至七折的價格,一推出就轟動全歐洲,幾十噸的備貨三天賣光光。

這個現象也鼓舞了由中小型盤商組成的法國青果合作社,在去年創立了「破碎的臉gueule cassee」品牌,供應商紛紛要求加入,品項也從一開始的蔬果,擴及紅酒、乳酪、貝類等。
因為Intermarche的成功,觸動了一連串的改變。法商用「樸實無華(inglorious)」形容醜蔬果,英國的ASDA超市則用「古怪」(wonky)玩行銷,推出一系列「醜得好」商品,連名廚傑米奧利佛等人都幫忙站台推銷。

去年年底,澳洲連鎖超市Woolworths的怪怪蔬果(Odd Bunch)活動開跑,模仿英國ASDA,把奇形怪狀的蔬果組合成一包,低價出售。澳洲哈里斯農場(Harris Farms)也打出「不完美選擇」蔬果。

受到熱烈期待的「醜食運動」推行一年多後,記者到英法的各大超市走一圈,發現要找到醜蔬果,比想像中難,而且買得到的醜蔬果也不是太醜。我們訪問在兩國超市的消費者,知道「醜食運動」的人說,就算是宣稱有賣醜蔬果的業者也不是所有分店都有賣,想買還不見得買得到。

美好的理念,要打破既有的產銷通路、消費者偏好,在現實中實踐,只能一步一步來。
英國衛報曾報導,要讓被寵壞的消費者接受「醜食」,恐怕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這也是有些超市不願跟進,只願觀望的原因。

英國最大食品零售商Tesco表示,它們定期提供賣相差的蔬果給東歐和中歐的分店,但英國消費者仍執著賣相。所以,業者推廣「醜食運動」,得先行銷這個理念,改變消費者「外貌協會」的心態才行。

圖/聯合報提供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