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7/31

英國特力屋派人與植物講話 促其生長開花

英國特力屋指派員工與植物對話,以助顧客的植物順利生長。圖為一名在花園工作的女子。(Fotolia)
英國特力屋指派員工與植物對話,以助顧客的植物順利生長。圖為一名在花園工作的女子。(Fotolia)
【記者陳俊村/報導】 很多人相信,植物是有感情的,而且也有溝通能力。英國特力屋(B&Q)最近就派專人學習如何與植物溝通,以期透過與其對話的方式,幫助它們健康地生長。這據信是全球第一家採行這種方法的公司。 在這個實驗項目中,該公司指派3名「植物低語者」(plant whisperers)向園藝家克拉普(Tim Clapp)學習如何與植物對話,他們將在南安普敦(Southampton)的分店指導顧客如何藉由這種方式幫助植物生長。

除了親臨該分店之外,顧客也可以透過推特將不快樂植物的照片上傳,這些「植物低語者」將會建議用什麼歌曲或字詞來使植物振作起來,甚至讓它們開出美麗的花朵。 「植物低語者」之一的歐姆羅德(Jamie Ormrod)說,他一開始懷疑與植物對話是否有效。但當她母親的番茄因缺乏照顧而開始枯萎時,他決定嘗試這個方法,沒想到獲得正面的結果。

他還透露說,每種植物都有自己的個性,不同的植物適用不同的話或歌曲。他很期待將植物的語言與別人分享。 克拉普說:「植物很像人,如果你棄之不顧,不妥善照顧它們,它們就會受苦。」有鑑於此,特力屋提供與植物對話的服務。他相信他們是世界上第一家嘗試與植物對話的公司。

據英國皇家園藝學會(Royal Horticultural Society)指出,鼓勵的話語對植物的生長有正面幫助。該公司也表示,英國人相信甜蜜的話語是使花園植物生長的關鍵。 該公司先前一項對2千人進行的民調顯示,51%的英國人承認曾與植物講話,而50%的人相信這樣做能幫助植物生長。

針對不習慣開口與植物講話的顧客,特力屋也能提供播放樂曲的建議來取代。韓國在2007年發表的一項研究揭示,給稻子聽貝多芬的《月光奏鳴曲》(Moonlight Sonata),稻子會長得比較快,而且較早開花。特力屋可針對不同的植物為顧客提供音樂播放清單。

2015/7/30

農牧業產生氧化氮 加劇暖化影響

  • 中央廣播電台/林步昇-
英國廣播公司(BBC)27日報導,根據最新研究,部分地區農牧業產生的氧化氮(N2O)被低估了40%。

氧化氮是繼二氧化碳和甲烷後的第三大溫室氣體,不但會助長全球暖化,還會破壞臭氧層,帶來不小的威脅;而人類的密集農業和肥料的使用,則是氧化氮的兩大來源,但過去一直缺乏可靠的方法來精確估算氧化氮的排放量。

根 據最新的研究,科學家把焦點放在美國的玉米帶(corn belt),該地的密集農業向來仰賴大量的肥料。科學家發現,氧化氮除了會從土壤直接散發,也會間接地從玉米帶的河流或小溪中釋出,他們在檢驗19條河川 和溪流的氧化氮量後,推斷氧化氮的排放量被大量低估約40%。
研究人員認為,相關結果也許能應用於歐洲、中國大陸和印度等實施密集農業的地方,而如果要解決這項問題,就必須提升各地氧化氮的使用效益,避免太多氧化氮留在土壤或跑到河川之中。

這項新研究已刊登於「國家科學院學報」(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期刊之中。

http://www.bbc.com/news/science-environment-33650710

《動物是否該從菜單上撤下》辯論會

全素起司漢堡 連Google都想要的科技

2015年07月30日 10:08
全素起司漢堡 連Google都想要的科技。(翻攝自Impossible Foods網站)
全素起司漢堡 連Google都想要的科技。(翻攝自Impossible Foods網站)

你吃過素食漢堡嗎?2014年,美國Impossible Foods公 司研發了全素起司漢堡,號稱所有的材料都是素食,包括漢堡裡的起司、肉和蛋,連流出的肉汁都是植物製成,相關影片和報導在網路上引發許多討論。最近傳出 Google有意收購Impossible Foods,開出最高3億美金(約94億台幣)的收購價,卻被Impossible一口回絕。


這不是首次Google跨足資訊產業以外,專職研發工作的Google X實驗室就 對新領域躍躍欲試,先前引起討論的Google自動車辨識此實驗室的傑作;同時Google X也對生物科技與醫學領域興趣濃厚,目前的奈米顆粒(nanoparicles)計畫若研發成功,就能協助醫生及早發現癌症。由此觀察,Google收購 Impossible Foods也不算奇怪。


科技滿足人類對肉品需求

肉品生產對環境的影響不只是草被牛、羊吃光那麼簡單。Google創辦人之一、Google X研究室負責人布林(Sergey Brin)指出,每100克植物性蛋白,僅能換得15克的牛肉,表示送到你我口中的牛肉,除了要花費大量的勞力與物資豢養之外,還要把畜牧的風乾飼料、飲 水等外部成本計入,環境負擔之大不言可喻。


為解決此問題,部分科學家選擇用培養肉(culture meat)的方式提供解答。培養肉是運用細胞培養技術,抽取家禽或家畜的肌肉細胞,加入筋膜與各種營養素,最後塑形成肉品的形狀。培養肉的優點在於,肉品 在製作過程中可以減少畜牧條件不足、或其他因素造成的變質,培養過程中也不會產生肉以外的物體,直接避免像狂牛症(bovine spongiform encephalopathy)等透過腦或結締組織傳染的病症。缺點在於,培養肉仍無法達到實際肉品的口感,民眾也對於這種肉類存疑,更因為研發過程停 滯,無法達到經濟規模而作罷。

除了培養肉之外,植物也能透過加工滿足人類的口腹之慾。在台灣,素食業者把黃豆或蒟蒻塑型並加以調味,就變成餐廳裡常見的素雞和素肉,但口感和味道仍然與肉類有所差異。

而在美國有種食物叫Tofurkey,是用黃豆加上麵筋加工製成,原理跟我們的素肉差不了多少,只是美國人把他形容成火雞肉,Tofurkey這個字就是豆腐(tofu)與火雞(turkey)的重組字。然而,這比素肉吃起來更不爽口。
全素起司漢堡 連Google都想要的科技。(網路截圖)
Tofukey。(網路截圖)
目前Impossible Foods並沒有確切說明,到底肉跟起司是從什麼材料製作而來的,但若是成功研發用植物製作的肉品,就能有效減少肉品生產所需的資源,並幫助畜牧產業不發達的地區獲得食物,降低食品產業帶來的環境衝擊。

http://www.dailymail.co.uk/sciencetech/article-3177026/Google-wants-world-meat-free-Search-giant-tried-buy-veggie-burger-start-300-MILLION.html?ito=social-twitter_mailonline

2015/7/29

美國最轟動的營養報告:吃肉無異於吃毒


美國參議院“營養問題特別委員會”向全美提出的轟動性報告,是有史以來最龐大的飲食健康報告,全文長達五千頁之多。

一.中毒
由於動物被殺之前的極度恐懼和巨大痛苦,使體內的生化作用產生了極大的變異,致使毒素遍布全身,屍體完全被毒化。

根據大英百科全書的記載,動物身體中的毒素,包括尿酸與多種毒性分泌物、激素、排泄物,遍布在血液與身體組織之內,因而提出中肯的見解:“若是與牛 肉中所含的百分之五十六不凈的水分相比較,從堅果、豆類及穀類中所得到的蛋白質,顯然要純潔多了。”正如我們的身體在恐懼、憤怒或緊張時會得病一樣,動物 在極度危險的情況下,體內會產生極大的生化異變。當它們見到同類慘遭屠宰,為了活命而極度掙扎時,體內的多種荷爾蒙尤其是腎上腺素,會異常分泌,死後,大 量的荷爾蒙便留在了肉中,隨後毒化食用者的身體組織。美國營養機構早已指出:動物死屍是富含大量毒素的物質。

二.致癌物
最近一個以五萬名素食者為對象的研究報告,在癌症研究領域引起巨大震撼。

這個報告指出:這群素食者罹患癌症的比例之低,相當令人驚訝。與同樣年齡及性別的人比較,各類癌症在這群人身上發生的比例,顯著地減少了。報告最後說:“他們顯然可以活得更長。”

最近一個有關美國加州摩門教徒的報告也指出:“這個團體中罹患癌症的比例,比普通人少百分之五十。”摩門教徒便是以極少吃肉為其特色。

下面略述幾個簡單而易理解的原因

1.苯基嘌呤
你可知道二磅多一點(約1公斤)的炸牛排,所含的致癌物質:苯基嘌呤,和六百支香煙所含的一樣多嗎?實驗證明:老鼠若喂以苯基嘌呤,就會得胃癌及白血病(亦稱血癌或骨癌)!

2.甲基膽菲
肉類脂肪熱至高溫就會形成‘甲基膽菲’,而烹調肉類一般常常需要熱至高溫(植物油即使加熱過度也不會形成這種物質)。將這種物質供給小動物就會使其罹患癌症,即使少量的甲基膽菲,也會促使動物對其它致癌物質敏感,而增加其患癌的機會。

3.化學添加物
另外一點是大家都知道的‘化學添加物’。動物的肉存放時間不長,就會自然腐變成病態的青灰色。肉商為了不使它們‘難看’,於是就在肉里加入硝酸鹽、 亞硝酸鹽或其它防腐劑,這些東西使肉類呈現出鮮紅色。近年來不斷有報告指出:這些東西多是致癌物質。在田納西國立歐克瑞則實驗室,專門研究癌症的威廉李金 斯克博士說:“含硝酸鹽的東西,連喂貓我都不用。”

4.肉食致癌
英美兩國的科學家曾以肉食者與素食者腸內的微生物做比較研究,發現明顯的不同。

肉食者腸內所含的微生物與消化液發生作用時,產生的化學物質被認為會導致癌症。這也說明了為什麼腸癌在以肉食為主的地區,如北美、西歐等地非常普遍,而在以蔬糧為主的印度則很少發生。蘇格蘭人比英國人多吃百分之二十的肉,得腸癌的比例在全世界也是名列前茅。

三.化學毒物

1.殺蟲劑(農藥)
吃肉是食物鏈中的最後一環。在自然界,食物的攝取,可以用食物鏈加以說明:植物吸收陽光、空氣、水、養分等以維持生命,動物吃植物,大動物(人類)吃小動物。

現在,全世界的農田大都用有毒的化學物品(殺蟲劑與化肥、生長激素等)來防治蟲害和增加產量。這些毒藥就保留在吃植物與草的動物身上。例如,農田裡噴DDT做為殺蟲劑,這是種強烈的毒藥,科學家認為它足以導致癌症、不孕或嚴重的肝病等。

DDT及其它類似的殺蟲劑,會保存在動物及魚類脂肪內,並且一旦儲存,便很難破壞。因此,當牛吃草或飼料時,不論它們吃下了哪種殺蟲劑,大部分都保 存在它們的體內。所以當你吃肉時,你把DDT的精華,以及累積在動物體內的其它有毒化學物質都吃進了你的體內。由於吃者是食物鏈中最後一環,所以人類就變 成各種殺蟲劑、毒素高度富集的最後吸收者。

愛荷華州立大學所做的實驗顯示:肉類中所含的DDT比起蔬菜、水果、青草所含的量,至少要高出十三倍以上。大多數人體中積累的DDT都是來自於食物中的肉類。

2.荷爾蒙和抗生素
肉類中的毒素並不僅止此。為了加速動物的成長、肥胖,以及改進肉的色澤、口感,提供肉類的動物往往被迫吃下大量的化學物質。為了得到最大產量的肉以牟取最高的利潤,動物們被強迫餵食、注射:荷爾蒙、開胃藥、抗生素、鎮定劑,以及化學混合飼料以刺激生長。

紐約時報曾經報導:“掩蓋著的污染毒害,對於肉類攝取者是一個相當大的潛在危機。殘留的殺蟲劑、硝酸鹽、荷爾蒙、抗生素以及其它的化學物品都是‘隱 藏殺手’。一九七一年七月十八日這些化學藥品大多被認定為致癌物。而且事實上,許多動物,在它們被屠殺之前,就已經死於這些藥物。”

當農田被改成動物飼養場后,大多數動物從未見過陽光,它們的一生在狹窄、壓抑、冷酷的環境中度過,最後的結局是凄慘的死亡。芝加哥論壇曾經報導過高 效率養雞場的情形:“其最上一層是用來孵雞蛋的、然後小雞接受刺激成長:服藥、強迫餵食,它們在狹小的籠子里狼吞虎咽,從來沒有運動或吸收過新鮮空氣。當 它們長大些,就遷移到底下一層的籠子里,如此一層層下去,在到達最底下一層時,它們就被宰殺。”像這種不自然的生長過程,不但把動物體內生化平衡狀態破 壞,同時也扭曲了它們天然的習性。而更不幸的是,人類惡性腫瘤以及畸形胎兒的產生勢必因無知食用它們而在所難免。

四.動物的疾病
肉食者所面臨的另一項危險就是:動物經常會感染一些疾病,而這些病往往是肉商或檢驗員無法察覺的。當動物身體的某一部分長了癌症或腫瘤,有病的部分切掉之後,剩餘的部分還是被拿到市場賣掉。
更糟的是,有些長瘤的部分混在肉里做成“熱狗”、火腿或餡料等食品。美國有一個地區,每天檢查的動物屍體中,竟有兩萬五千頭患有腫瘤的牛屍被拿到市 場販賣。科學家在實驗中發現,如果用有病動物的肝臟來餵魚,魚也會得癌症。說:集約化養殖廠的動物沒有一隻是健康正常的,這話已成為事實而非危言聳聽的誇 張。

聞樂格Dr.J.H.Kellog是一位有名的素食醫生,當他坐下來吃素食晚餐時曾說:“在吃飯時,不必擔心你所吃的食物是死於何種疾病,真是件好事!”

五.屍毒
當動物被殺之後,屍體中的蛋白質就會凝結並且產生自我分解的酵素。不像植物,細胞壁堅硬且循環系統單純,腐敗很緩慢(讀者可在家中掛一塊生肉和一個 蘋果或其它蔬果,自行觀察,便能明白)。很快,在肉類中一種名為“屍毒”的變性物質就形成了。由於屍毒會在死亡后立刻釋放,所以肉類、魚類、蛋類及動物類 食品有一個共同的性質:很快就會腐敗分解。動物被屠殺后,經存放、冷藏,然後運送到肉店,再被人買回家,再存放,等煮來吃時,我們可以想象這份晚餐已經腐 壞到了什麼程度。

正如我們所了解的,人類的消化系統先天就不適合用來消化肉類。所以肉類在胃腸中通過得非常緩慢,大約要五天才能全部通過人體,(素食只要一天半就可 以全部通過)在這期間,由腐肉所產生的肇病物質就不斷地接觸消化器官、腸道部分,很快它們就受到侵蝕毒害。生肉,由於它的易腐敗性,會令廚師及任何接觸到 它的東西都受到污染。

英國公共衛生局,在一次屠宰場爆發出中毒事件后,警告家庭主婦們:“處理生肉時,要把它當成像牛糞一樣不衛生。”通常有毒的微生物即使經過高溫烹飪也不會被消滅。尤其當這肉沒有煮熟,或只是輕微加以燒烤,可想而知,它必然就成了感染的來源。

六.腎臟病、痛風、關節炎
肉食者體內所負荷的廢物,最顯著的便是尿素與尿酸。每磅肉約含有十四公克的尿酸。一位美國醫生曾將肉食者與素食者的尿液加以分析,發現:為了排出氮 化合物,肉食者腎臟的負擔是素食者的三倍。隨著年齡漸長,腎臟提前耗損過度,它們無法再有效作用時,腎臟病也就隨之產生。當腎臟無力再處理因食肉所帶來的 過重負擔時,無法排除的尿酸就儲存在體內,肌肉就像海綿一樣將它的水分吸干后,它就變硬而形成結晶體。當它停留在關節里,痛風、風濕痛、關節炎等癥狀就產 生了,當尿酸積聚在神經,就產生神經炎與坐骨神經痛。現在許多了解疾病真相的醫生對於罹患上述病症的病人,無一例外,不是要求他們完全停止吃肉,就是嚴格 限制他們的食肉量。

七.排泄困難、便秘
我們的消化系統並不適合於吃肉,因此肉食者經常抱怨排泄困難。肉類,由於纖維質極少,所以它在消化管道中移動得非常緩慢(比起穀類與蔬果食物要慢約四倍),因此在我們的社會之中,慢性便秘幾乎成為共同的苦惱。

許多最新的研究報告顯示,促使正常排泄的纖維質,只能從恰當的植物類食品中得到。與肉類相形之下,蔬菜、穀類與水果保有較多的水份而易於通過消化道。蔬菜擁有大量的天然纖維,而這種物質正足以有效地防止盲腸炎、結腸炎、心臟病與肥胖症等。

八.高血壓、心臟病
素食者最強有力的一個論點,就是肉食與心臟病之間的關係。在美國(世界上肉類消耗量最大的國家),每兩個人之中就有一個死於心血管疾病,而這些病在肉類消耗量低的國家發病率也低。美國政府因此設立了一個“心臟病病因研究委員會”,以研究能遏止這種病的生活指導原則。

這個委員會的研究報告結論是:若要維持適度的血膽固醇,人們自飽和性脂肪(動物類食物)所攝取的熱量,應少於總熱量的百分之十。報告中極有意義的建 議是:少吃肉類、蛋黃及豬油、牛油、羊油等動物性油脂。報告中更進一步的建議:吃東西要節制,必須少吃富於飽和性脂肪的食物,對富於膽固醇的食物也要嚴格 節制,包括肝之類的動物器官、蛋類以及貝殼類的海鮮。

“美國醫藥學會”會刊在一九六一年就曾報導:“素食至少可以預防百分之九十到九十七的心臟病。”
到底是肉類中的什麼東西造成循環系統如此大的傷害?

動物肉中的脂肪,如膽固醇,人體無法將其完全分解,這些脂肪會附於肉食者的血管壁上。由於日積月累,血管內就變得越來越狹窄,能通過的血液量也就越 來越少。這種危險的情況就叫心臟病變。它使心臟承受很大的負擔,迫使它極為用力地將血液送到阻塞而緊縮的血管之中,高血壓、腦充血、心悸等毛病就都出現 了。

最近哈佛的科學家們發現,素食者的血壓一般都要比非素食者低,在韓戰期間,兩百具平均年齡二十二歲的美國軍人屍體接受了檢查,約有百分之八十的人,由於肉類廢物的阻塞,而呈現動脈硬化的現象,同年齡的韓國士兵卻沒有這種現象(當時韓國人基本上是以蔬食為主)。

現在我們知到,人類的殺手:心腦血管疾病,已經是相當普及。有越來越多的醫生(如美國心臟學會)嚴格限制他們的病人攝取肉類,甚至要求病人完全不吃 肉。科學家們現在也體認到:素食中的粗糙纖維質確實能降低膽固醇。加州洛馬琳達大學營養系主任瑞吉斯特博士D.U.D.Register經實驗證實:即使 吃進大量奶油,而豆類中所含的物質仍能使膽固醇減少,這是素食者比肉食者更健康的另一重要原因。

九.綜論
肉食者必須面對的事實是:
1.動物被宰殺時,極端的恐懼、痛苦、憤恨、掙扎,使其體內的生化作用急劇異常,從而毒化了它們的屍體,進一步毒化食肉者的身體組織。
2.肉類烹燒烤炸的過程,會產生多種極強的致癌物質。
3.肉類中的化學添加物(硝酸鹽等)及食肉者腸內微生物的變異,是致癌的重要原因。
4.肉類中農藥、殺蟲劑等各種人工化學毒害物質的殘留量,比蔬果類至少高出十三倍。
5.肉中含有抗生素、荷爾蒙、鎮定劑等大量生化致病毒物。
6.動物本身就患有多種疾病(不包括各種人類未知疾病)、傳染病。
7.動物屍體腐敗產生的屍毒會使食用者中毒。
8.肉類富含乳酸、尿酸等代謝物,是腎臟病、痛風、風濕痛、關節炎等病變的主因。
9.肉類因缺乏纖維而造成排泄困難、便秘,間接加重臟腑消化系統受毒素侵害的程度。
10.動物脂肪的累積,造成心臟、血管病變,而罹患高血壓、心臟病、中風、血栓等。
以上簡述,已足以證明:肉食有百害而無一益,愚者貪著其味而自服其毒。做“拒百害於外的智者”,還是做“缺乏意志力、自主力的愚者”,全憑自己的選擇。

在此,我們謹將世界各國的最新研究成果和臨床診治統計報告及您身邊的事實加以羅列,讓醫學告訴您:吃肉,是用自己的健康和壽命為支付代價的最昂貴消費行為!

在您閱覽這些珍貴的保健資料之後,您能冷靜地對自己的飲食習慣做一通盤的檢討、理性的評判嗎?您是否已經找到一套避免吃藥、打針、看醫生、花錢,奔走於醫院之間,讓精神、肉體倍受種種煎熬、折磨的飲食策略來了呢?

美國參議院“營養問題特別委員會”向全美提出此轟動性的報告后,在美國本土曾引起近乎舉國恐慌狀態的巨大震撼!

這項研究報告,是以總統候選人麥克嘉文為主席,並以“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心臟肺血管研究所”、“國家營養研究所”、“保健福利部”、“農業 部”等單位的專家、醫生及科研者為中心,在英國皇家醫學調查會議、北歐二國聯合醫學調查會議的協助下,以世界性的規模來調查飲食生活與疾病的關係,而做了 人類有史以來最龐大的飲食健康報告,報告書長達五千多頁。

這項權威性報告最後得出的結論是:
1.發達、先進國家地區的飲食方式是錯誤的(食肉太多)。
2.癌症、心臟病、腦中風、糖尿病等,致病的主要原因在於飲食不當。
3.成人病與慢性病(文明病),根本無法靠醫藥或手術得到治療。
4.犯罪、家庭暴力、校園暴力的部份原因是由於飲食偏差所導致。
5.所有的成人病,都可以仰賴飲食的改善得到治療與復原。
6.值得注意的事實:多吃蔬菜、水果、穀物的草食型飲食習慣者,健康情況比肉食型飲食習慣者好得太多。

——節錄自美國政府官方網站信息


轉 貼: 該報告是參議員George McGovern (麥克嘉文)任內的傑作,通稱 McGovern Report(麥克嘉文報告)。正式的標題是 Dietary Goals for United States(老美膳食目標)。官方單位叫 Americal Institution of Nutrition (AIN)。後來改組為 ASNS 和 ASCN。原單位 AIN 出版的報告,尾巴有年度的編號,AIN-76A 是1976 出版的膳食目標。後來修正的 AIN-93G, AIN-93M 是1993年出版的。
http://zerodisease.com/archive/Dietary_Goals_For_The_United_States.pdf
參議員George McGovern (麥克嘉文)
https://www.drmcdougall.com/misc/2012nl/oct/mcgovern.htm 
完整版報告 http://babel.hathitrust.org/cgi/pt?id=umn.31951d00283417h;view=1up;seq=1 

2015/7/26

靈魂暗夜:行過生命幽谷的真實故事與靈訊 Nacht van de Ziel

    作者: 潘蜜拉‧克里柏  
  • 原文作者:Pamela Kribbe
  • 譯者:艾琦
  • 出版社:方智
  • 出版日期:2015/03/31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9789861753874
  • 規 格:平裝 / 328頁 / 25k正 / 14.8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靈性煉金術》作者潘蜜拉新作,
誠實剖析身為靈性工作者的自己走過生命幽谷、重獲新生的經歷,
以及來自約書亞、馬利亞的深刻靈訊。

  靈魂暗夜並不是生命的盡頭,而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前奏,是即將離弦之箭那短暫的「後退」,是出生前的陣痛。

  人的一生中並非只有一次重生機會,而是有許多生命循環。
  在其中,我們一次次進入內在的黑暗世界,又一次次浴火重生。

  你是否有過這樣的感覺:不明白自己為什麼會遭遇某些事件,覺得自己被拋入無盡的深淵,連根救命稻草都沒有?或是覺得人生不再有任何意義,生活毫無目標?那麼可以說,你正處於「靈魂暗夜」。

  靈魂暗夜,指的就是我們覺得內在生命被恐懼、懷疑與憂鬱遮蔽的時刻。

  靈魂暗夜將我們帶向自己的陰影,帶向我們不斷壓抑與抗拒的部分。面對自己的陰影,我們會害怕,覺得受到威脅。然而,一旦與陰影和解,我們心中就會有愛自己的空間,並且能夠與他人分享這個空間;我們會變得完整,腳踏實地生活,並以開放的心對待一切。

  就像潘蜜拉,她有蒸蒸日上的靈性諮商事業、有美滿的家庭,卻兩次墜落生命的黑暗幽谷,陷入重度憂鬱症等失衡狀態,讓她的世界充滿黑暗與負面能量,一路 墜至谷底。她覺得自己與生命完全脫節,如同死人一般;她不明白自己為何要有那些可怕、慘痛的經歷,為什麼不能以充滿喜悅的方式成長。然而,重新站起來之 後,她發現自己必須經歷對生命的抗拒、憤怒、不信任與深層恐懼,才能療癒、轉化。

  那段進入靈魂暗夜的經歷,其實隱含了無價的寶藏。

  在本書的前半部,潘蜜拉記述了自己的真實經歷,後半部則是約書亞、馬利亞和抹大拉的馬利亞傳遞的關於靈魂暗夜的訊息。

  人只有體驗到了極度的黑暗,才會迎來最終的光明。你不會無端受苦,生命總在你需要的時候,帶來你所需的禮物。

名人推薦

  ★王理書(資深心靈工作者∕親子作家)、呂旭亞(榮格分析師)、張德芬(身心靈作家)、彭樹君(作家∕自由時報花編副刊主編) 感動推薦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潘蜜拉‧克里柏(Pamela Kribbe)


  一九六八年出生於荷蘭。小時候喜歡讀《聖經》和耶穌生平故事,十二歲時祖母去世,開始對死後世界和超自然現象產生興趣。十九歲進入萊登大學研讀哲學,變成懷疑論者,崇尚理性思考,覺得所有跟宗教有關的東西都是迷信。

  二十六歲到三十二歲之間,經歷離婚及幾次感情創傷,雖然還是完成了博士論文,取得學位,但之後就離開純智性的學術研究領域。三十二歲時遇到一位靈性導 師和心靈解讀者,開始了深刻的內在蛻變,有生以來第一次感覺到解放與自由,彷如重生,終於做回自己。三十三歲認識擔任回溯療法治療師的傑瑞特,隨即陷入愛 河並結婚。接著在三十四歲那年的某天晚上,她感受到約書亞的存在。

  一開始,潘蜜拉害怕被嘲笑,加上有個受過哲學訓練的理性腦袋在拉扯,她根本不敢告訴任何人自己可以接收到約書亞或耶穌的靈訊。一年後,透過親友的鼓勵 和靈性團體的邀請,潘蜜拉才在網站上和聚會的場合公開此事。約書亞的靈訊也很快地從荷蘭文,延伸到英文,如今更蔓延到法文、德文、義大利文、西班牙文、葡 萄牙文、希伯來文、波蘭文,甚至是中文的世界。許多讀過約書亞靈訊資料的讀者,都被那清新、簡潔、美妙且充滿愛與慈悲的洞見打動。

  在通靈傳導約書亞訊息幾年後,潘蜜拉也開始接收到約書亞之母馬利亞和大地之母蓋婭的靈訊。現在潘蜜拉跟丈夫合作解讀靈訊,並開設課程,擔任靈性諮詢師。著有《靈性煉金術》《靈性覺醒》《與指導靈溝通》《蓋婭的靈訊》《靈魂暗夜》等書。

譯者簡介

艾琦


  旅居荷蘭,喜好讀書、寫作、翻譯(英語、荷蘭語)、旅遊和音樂。在心靈探索之路上關注過哲學、宗教、心理學及神祕學等,若干年前首次接觸身心靈類書 籍,體驗到共振的魅力,從此一發不可收拾。之後一不小心從書外走進書內,開始翻譯身心靈方面的書籍。譯有《靈性覺醒》(合譯)、《與指導靈溝通》《蓋婭的 靈訊》《靈魂暗夜》。

目錄

〈推薦序〉無比真誠的靈魂勇氣,在暗夜中閃爍的基督之光  王理書
〈推薦序〉靈魂暗夜,內在成長必經之路  彭樹君
〈譯者序〉靈魂暗夜不是生命的盡頭,是柳暗花明的前奏  艾琦
〈作者序〉帶著對生命更大的臣服,我走出谷底

第一部 我的靈魂暗夜
第一章 身心開始受苦的暗夜前夕
第二章 靈魂與指導靈給我的訊息
第三章 墜入暗夜:身心失衡危機
第四章 康復與重生
第五章 如何解釋我的暗夜體驗
第六章 親友如何看待我墜落谷底的經歷
第七章 靈魂暗夜是靈性經歷或精神失衡?
第八章 對身心失衡危機的建議
第九章 靈修上的極端行徑

第二部 關於「靈魂暗夜」的靈性訊息
第一章 靈魂暗夜時分的導師
第二章 面對自己的黑暗面
第三章 重生於新地球
第四章 超越時間的次元
第五章 走出恐懼的迷霧
第六章 進入風暴之眼
第七章 奔騰不息的生命之河
第八章 恐懼是通往新事物的門戶
第九章 光之工作者的使命
第十章 你能給予的最崇高事物
第十一章 化沉重的負擔為寶石
第十二章 覺察內在法官的存在
第十三章 療癒舊創傷
第十四章 高敏感度與男性能量
第十五章 你的第二次出生
第十六章 太一與萬物
第十七章 光之工作者的助人之道
第十八章 疾病與情緒
第十九章 新時代已然到來

附錄 我的前世經歷

推薦序1

無比真誠的靈魂勇氣,在暗夜中閃爍的基督之光


  二十出頭,我在一所中學擔任物理老師,雖然物理不是我的天命,教書卻是我深愛的行業,尤其能和學生說話、在他們迷惘時提供指導,成為我生活最大的豐 盛。三十出頭,我成為心理諮商員,雖沒有穩定的收入,但能透過談話碰觸心靈深處,並帶領一些人走出情緒迷霧、離開心靈困境,成為我人生最大的平靜。四十出 頭,我成為靈性工作者,以愛與光的通道來工作,一種被神看顧與庇佑的篤信,成為我走在人生道路上最深的安全感。

  每個人生階段也都有困惑。二十出頭物理老師的困惑是:即使前途安穩、生活快樂,然而,什麼是我真正的充實、人生真正的渴求?三十出頭諮商師的困惑是: 何以人生如此多難?人生的苦經常無解,什麼是最本質的療癒源頭?四十出頭靈性工作者的困惑則是:只要回到愛與光中,就能被療癒嗎?何以很多致力回歸愛與光 的朋友,依然有好多的困頓和迷惑?

  奇妙的是,我手中的這本書,可以成為我這三十個年頭的解答。閱讀時,處處都會讓我想停下來,慢讀與深入。這本書對我而言是三段旅程:

  一、深入探究一個知名的通靈人陷入精神疾病的歷程。
  二、約書亞傳遞的關於穿越靈魂暗夜的神聖訊息。
  三、一個資深靈魂的數段前世回溯的啟發。

  潘蜜拉在成為國際知名的通靈者之後,二○一○年被救護車送入醫院的精神科,緊急住院三週。康復後,潘蜜拉恢復工作,並著手整理這讓她覺得恐懼、厭惡與 恥辱的經驗。她真誠地獻出生病與康復前後的日記、丈夫與朋友的側記、種種省思與分辨,並提出幾點我認為兼具理性與智慧的建議。這珍貴的個人生命知識,可以 指引許多同樣陷在以下情境的朋友,包含:通靈與妄想的分辨,到底是靈性經驗,還是精神病史?一個能接通如此純淨神聖訊息的老師(在生病前已經出版數本國際 知名的書),在精神告急時也使用精神藥物嗎?而更珍貴的是,生病期間潘蜜拉內在的靈魂與自己的對話,在暗夜中閃爍的光,成為療癒的指引和回到清明的墊腳 石。

  這本書之所以珍貴,在於潘蜜拉的真誠與真實,它能破除這幾年台灣靈性市場熱潮中的種種迷思:以為通靈就是靈性高度發展的誤解、有了神聖庇佑就能平安豐盛的幻想、一個神聖通道就讓自己變得純淨的過度期盼、一次前世回溯就能解決困難的誇大想像……

  潘蜜拉在第二部分所接引的約書亞(一般人認識的耶穌靈魂)訊息,也是平實而實用的。他讓我們扎扎實實地在人格層次工作,清晰而具體地帶領我們穿越各種 靈魂暗夜的面向:恐懼、逃避、絕望、自我批判、憂傷、抑鬱、寂寞、懷疑、抗拒……基督之光不再是光工作者口中形而上的光,或宗教崇拜者眼中的神,而是我們 每個人共同分享與擁有的本質,並且在這本書裡有了具體的實踐步驟。約書亞說:「當你不再評判地球生活、不再評判自己與周遭的人時,就圓滿完成了這個誕生過 程。你順應生命之流而行,接納生命本然的樣子。如果你隨順這股喜悅之流——基督意識之流——而行,一切都會變得清晰明瞭。」

  最後的附錄,有二○○○年潘蜜拉自身的十二次前世回溯紀錄。對曾經身為催眠治療師、且依然在帶領回溯引導的我而言,閱讀這私密的靈魂紀錄是很大的學 習。我學習到一段地球旅程的人性經驗,以及死後揭櫫的意義與療癒。這十二段小故事讓我們用靈魂的長度與高度來認識一個人,是讓人感受到永生與不停學習的靈 魂功課的珍貴紀錄。

  我是理書,靈性名字Mali,用所有勇氣走在真實路上的光工作者。

資深心靈工作者∕親子作家 王理書

推薦序2

靈魂暗夜,內在成長必經之路


  許多靈修者都經歷過靈魂暗夜,或者該這麼說:如果靈魂未曾到過最黑暗的地府,又如何脫胎換骨?

  就像潘蜜拉說的,墜入黑暗的經歷,是內在成長必經之路。走出靈魂暗夜之後,她如此形容:「這是一次縱身躍入黑暗的成長之旅,也因此,陽光變得前所未有地明亮。」

  那麼,什麼是靈魂暗夜?本書的詮釋是:

  「你的生命中發生了某些糟糕的事,而你以恐懼或抗拒來應對,因此無法跟隨生命之流——生命賦予你的一切——不能或不想接納並隨順出現在你面前的機遇,全身緊繃、抗拒,停滯不前。你拒絕隨順生命之流,從而導致靈魂的暗夜。」

  那種下沉到最深的死蔭幽谷中、身心都接近崩解的感覺,是難以想像的痛苦,而潘蜜拉以無比的勇氣,誠實面對並記錄了這趟煉獄中的心路歷程,帶回珍貴非凡的訊息,對每一個有心靈修的人來說都有著重要的意義。

  這是潘蜜拉繼《靈性煉金術》《靈性覺醒》《與指導靈溝通》和《蓋婭的靈訊》之後出版的第五本書。與前面四本的靈訊傳導不同的是,這回由她親身體驗的靈 魂暗夜出發,再帶入約書亞、馬利亞與抹大拉的馬利亞的相關靈訊,令人讀來感受特別深刻。另外,本書附錄收集了潘蜜拉的十二個前世回溯,分別是終身未婚的僧 侶、日本修行團體中的年輕女子、遭受性侵害的女僕、充滿憤怒與怨恨的聖經學者、傲慢卻寂寞的女領主、納粹集中營裡失去兒女的痛苦母親、心靈空虛的羅馬王 子、亞特蘭提斯的大祭司、犯下殺人罪的妓女、雪地的女巫醫、被宗教法庭宣判為女巫的女子,以及追隨耶穌的信徒,每一個前世回溯都可以看出人生經驗與靈性之 間的密切關連,以及這一世如何影響下一世。幻相與現實交織,令人彷彿身歷其境。

  潘蜜拉也對當今靈修界的眾多怪現狀提出質疑與探討。她的態度誠懇且虛心,卻往往一針見血,尤其是第一部第九章〈靈修上的極端行徑〉,值得所有對靈修有 興趣的朋友細讀三遍。靈修者還是要扎根於現實,因為「真正的靈修既簡單又平凡,會加強你與地球實相的連結。它邀請你擁抱自己人性的一面,並看見他人的人 性」。

  對其他朋友來說,本書也是關於憂鬱症、躁狂症、厭食症等疾病的第一手親身體驗資料。在這個心靈失衡現象日益嚴重的時代,潘蜜拉誠實且勇敢地自我記錄並 剖析身心崩潰的真實過程,將有助於人們對這方面的了解。就像她的親密伴侶、也是靈性工作者的傑瑞特說的:「誠實面對自己的經歷至關重要。我們或許可以幫助 那些有類似經歷的人,也比以往更能理解那些遭遇過心理危機的人。」

  其實對任何一個善感的心靈來說,靈魂暗夜都不陌生。那種內在生命被恐懼、懷疑和憂鬱遮蔽的感受,是許多靈修者共同的經驗。潘蜜拉與她自己的靈魂對話, 想知道為何要經歷這麼痛苦的歷程。她得到的回答很長,而我想摘錄這一段,作為對自己的提醒:「在磨難中成長也是人生的一部分。你一生中也必須面對自己那些 黑暗的面向,它們並不一定以歡快、喜悅的方式呈現在你面前。如果你不明白自己為什麼會遭遇某些事件,覺得自己被拋入無盡的深淵,連根救命稻草都沒有,那麼 可以說,你正處於靈魂暗夜,而對靈魂暗夜的抗拒則導致磨難與痛苦。抗拒來自你需要改變與轉化的那個部分,來自你內在充滿恐懼、不安全感與懷疑的部分,那個 部分引起你感受到的痛苦。一旦你信任出現在你生活中的轉變——即使這對人類理智而言尚是無法綜觀全貌之事——就會走出暗夜,迎來黎明的曙光。」是的,信 任、臣服與接納,往往是一切困局的答案。

  在閱讀本書時,我常常有一種「這本書是為我而寫」的奇妙感受。它說了一些我經驗過的,也提醒了一些我可能會經驗的,還有許多時候,我覺得眼前的句子就 像我寫出來的,因為那正是我內心的感覺——或者說,那正是我的靈魂需要的。我的心因此歡欣舞蹈,偶爾也不禁熱淚盈眶。潘蜜拉就像我靈魂上的姊妹,我們心靈 相通,而在宇宙意識裡,所有的心靈也確實都是一體的。

  潘蜜拉的每一本書我都仔細讀過,未曾錯過她傳導的任何一章靈訊,而且總是心有戚戚焉。但若要我在她的書裡只能選一本來推薦,那麼我會選擇這本《靈魂暗夜》。這是一本一旦打開就無法停止的書,也將是我日後會永遠保存、並一再翻閱的書。

作家∕自由時報花編副刊主編 彭樹君

譯者序

靈魂暗夜不是生命的盡頭,是柳暗花明的前奏


  迄今為止,這是我翻譯得最苦的一本書。這種「苦」並非文字層面上的,已經翻譯了幾十萬字來自潘蜜拉,或者說約書亞及馬利亞的訊息,熟悉感與親切感如同 香醇的紅酒,翻譯起來既享受又備受啟迪,更別說那心有戚戚焉的共鳴感,以及莞爾一笑時酒窩中浮出的那朵桃花了。這種苦,源自情緒層面。

  翻譯本書第一部分——潘蜜拉及親友分別描述她經歷的靈魂暗夜——那段時間,我自己也比較忙累,在疲憊的激流中掙扎,力圖不被吞沒。隨著翻譯的展開,我 逐漸——或者說很快——沉入潘蜜拉的能量世界,等我反應過來,似乎已經深陷其中,無法自拔。心情都好,就是疲勞,累得什麼都不想做,甚至不想翻譯,又欲罷 不能。我的狀態隨著潘蜜拉的故事起起伏伏。她患上憂鬱症,最終被強制住院,住進醫院的精神科。我的疲勞也日漸嚴重,並開始出現幻聽。自救的方法是:翻譯一 段潘蜜拉的自述,隨著文字沉下去;再翻譯一段約書亞傳導,隨著文字浮上來,藉由約書亞的訊息獲取力量,努力維持平衡。最終,我還是隨著潘蜜拉在醫院的腳步 聲開始好奇:「精神病房是什麼樣子?」心中竟然有一絲絲嚮往:「在那裡多好啊,可以靜靜地一個人坐在房間裡,什麼都不用做,不累!」

  譯完潘蜜拉的自述,又開始翻譯潘蜜拉的先生傑瑞特的文字,講述那段時間他自己的親身感受。那種痛、那種無力感,以及充滿絕望的希望,或者說隱約有著希 望的絕望,在一瞬間擊垮了我。我飛快扣合筆電,放在一邊,不想讓它被決堤而下的淚水沖走……「這個冬天好冷。」我在心中一遍遍重複傑瑞特的話。一週後,我 病了,帶著驚訝卻不意外的目光倒下。我本就容易被他人的情緒感染,更何況翻譯本身就是一個用心感受的過程。

  話又說回來,每個人都是受眷顧的,我自然也不例外。自始至終,冥冥中都有神奇的力量陪伴著我。記得深受潘蜜拉自述感染而不自知時(只覺得累,無邊無際 的累,以為只是因為過於忙碌所致),我使用的網路辭典上忽然閃出一個心理測驗的廣告:測測你是否患有憂鬱症。我心中一動,點擊進入。測試完畢,結果是: 「你患有中度憂鬱症。」看到結果啞然失笑,雖然知道自己並未陷入憂鬱症,但我的一些表現確實符合憂鬱症的症狀:累,累得什麼都不想做,渴望獨處(難怪有人 說與憂鬱相反的不是快樂,而是活力)。這對我來說是一個提醒,提醒自己關注身體發出的信號,不要像往日那樣視而不見。因為不斷要求自己去做「更多」、付出 「更多」,我已經脫離精力充沛的狀態,與潘蜜拉一起進入靈魂暗夜不過是「錦上添花」,或者說「雪上加霜」而已。

  翻譯過程中,因為潘蜜拉的描述,也因為自己當時的疲憊狀態,我對精神病院心生好奇,甚至躍躍欲試之時——本人一向喜歡當實驗兔子——電視上忽然出現了 一段發生在精神病院的「喜劇節目」。短短十多分鐘,卻徹底滿足了我的好奇心,我也算是如願「體驗」了一下精神病院的生活。想去精神病院轉一圈的念頭如冰雪 般融化,那裡實在是不-好-玩!

  上述這些只是翻譯本書期間發生的一、兩次「巧合」,細心留意與列舉的話,大概可以滿滿寫上幾頁吧。

  後來見到潘蜜拉,簡短地對她描述了翻譯經歷,眉飛色舞講到精神病院那一段時,她也哈哈大笑。人生亦是如此,許多時候,雖然身處其中時心中盈滿痛苦與憂傷,走出來之後回首往事,往往是笑笑而已。苦楚也罷,莞爾也好,都是一笑。這也是人生的魅力所在吧。

  潘蜜拉的文字深深觸動了我,而如前所述,書中最感動我、使我淚流滿面,最後不得不暫時放棄閱讀的,則是傑瑞特對那段時間的描述。潘蜜拉以自我覺察的方 式事後回憶著寫了這本書,其中不乏檢視與理智的色彩;傑瑞特則直接引用他當時與朋友往來的郵件。記得在翻譯他的文字時,遇到了「zuster」這個詞(荷 蘭語中,姊姊、妹妹均用「zuster」一詞含括),便寫郵件問他指的是自己的姊姊還是妹妹,順便提了一下他那段文字的感人。他回答了我的問題後,接著 說:「我們現在的生活真是太美了!」看到他的話,再回想他當時描述的情節(「這真是慘不忍睹。救護車到來之前,我們必須把潘蜜拉留在家裡,她則試圖逃脫。 我妹妹把所有鑰匙都拿在手中,我抱住潘蜜拉,緊緊抱住不放,時間變得如此漫長。她大聲喊著,求我放開她:「放開我,讓我走,我立刻就走,你再也不會見到 我,永遠不會見到我!」當然,我不肯鬆手」),心中油然生出一種感動,更是信任。是的,一切都會好起來的。生命的本性與目標就是美好與成長,雖然會短暫地 被一些外在、尤其是內在因素遏阻,但生命的腳步是不會停止的。而我們需要做的,只是不要再試圖掌控人生,帶著信任,順著生命之流怡然而行。

  一切都會好起來的。記得第一次見到潘蜜拉時,她剛剛走出靈魂暗夜不久。那時的她體重已經恢復正常,看上去神采奕奕,沒有任何「病」過的痕跡。一切都會 好起來的,剛剛翻譯完這本書的我,也已經走出那無邊的疲憊,並且在學習設定界線,呵護自己。潘蜜拉曾經忘記設定界線,忽略了靈魂藉由身體發出的信號,我亦 如此。我想,可能有許多人都是這樣。馬利亞曾說:「你們往往覺得忙碌,有數不清的事要做,都是因為外在因素。然而,選擇權確實在你們自己手中。儘管每天忙 碌不已似乎不是什麼開心的事,但人們卻會對此上癮或形成習慣,因為這樣的話,他們就無須面對那些使自己不舒服的(內在)感受。」願與本書的讀者(能夠手捧 此書亦非偶然)一起感受這番智慧的話語。

  我不相信「苦寒」是「梅香」的必要條件,但我相信,只要對生命充滿信任,苦寒之後自是梅香。靈魂暗夜並不是生命的盡頭,而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前奏,是 即將離弦之箭那短暫的「後退」,是出生前的陣痛。此時此刻,無論你感覺自己正一點一點地墜入靈魂暗夜,或是正處於靈魂暗夜之中,請相信,濃濃夜色滴落的聲 音正是黎明仙子的叩門聲,她就在門外,等著我們開啟門扉。

  行至水窮處,亦是乘雲而起、浴火重生之時。

作者序

帶著對生命更大的臣服,我走出谷底


  二○一○年三月十一日,我被緊緊捆在一輛救護車中,急速駛向一家醫院的精神科。透過車窗,沿途的街道在我眼前快速閃過。那些街道上留下了我多年的腳 印,層層疊疊的腳印,生活的腳印、幸福的腳印。在這裡,我有蒸蒸日上的靈性諮商事業;在這裡,我與我的人生伴侶,以及我們美麗可愛的女兒幸福、快樂地生活 在一起。而現在,我覺得自己已被生命無情地拋棄,永逐門外。我失去了與他人的連結,心中唯一的希望便是「消失」!只是我不知道如何才能憑空消失,永不再 回。我已跌入靈魂暗夜的最低谷,而這靈魂暗夜並非始於這一天,早在二○○九年春天,夜幕便已降臨。那時我胃部極度不適,恐懼陣陣襲來。漸漸地,我越陷越 深,陷入恐懼與痛苦之中,最終患上憂鬱症,甚至精神病。這期間,我經歷了一些完全超越我知識範疇的意識狀態,真可謂一次暗界之旅。不過,我恢復得倒是很 快,快得令人驚訝。住院一個月後,我從可怕的惡夢中醒來,感覺自己重獲新生,好像我必須先跌落谷底,才能重新站起來。是的,正如英語俚語「hitting rock bottom」的傳神描述,跌至最深的谷底,無可再低!不過,我並沒有枉此一行,我帶著新的覺知與對生命更大的臣服,從谷底走了出來。

  回顧那令人心悸的一年,我開始領悟到蘊含其中的靈性意義,然而當時,我對此一無所知,毫無覺察。我覺得迷失、絕望,沒有方向,不知該何去何從。這本書 如同一次探索之旅,探索我人生的意義,並試圖理解、詮釋我經歷的一切。本書的第一部分真實描述了我的靈魂暗夜,記錄我如何一路下墜、落至谷底,又如何掙扎 著力圖避免這一切,以及墜入谷底最終為我帶來了哪些收穫。書中摘錄了許多我在日記中記錄下來的內在對話,與自己、與我的指導靈進行的內在對話。此外,我身 邊的兩個人——我的先生傑瑞特及一位好友——講述了他們在我的靈魂暗夜時分體驗到的困惑、無助,以及獲得的洞見。

  除了我自己的經歷,第一部分還探討了精神病症在我的靈魂暗夜時分扮演的角色。就個人情況而言,我對精神病症常規治療的看法並不負面,住院治療和醫生使 用的藥物對我的恢復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然而我不否認,精神病症的常規治療方法確實有其片面、純理性的一面,以及不必要的冷峻。真誠建議大家可以在靈性 療癒與常規治療之間築起一座橋梁。此外,我在第一部分的最後一章還討論了靈修領域可能會出現的極端行為,諸如盲目信任通靈能力及過度高估女性能量等。此類 行為不僅證實了社會對現代靈性修習的偏見(例如模糊不清、虛無縹緲等),甚至可能導致心理失衡。成熟、踏實的靈性修習不會使一個人與世隔絕,而是會讓他與 地球實相建立堅實的連結,雙足穩穩扎根大地。

  本書的第二部分則由一系列與靈魂暗夜有關的傳導訊息組成。傳導訊息是藉由內在溝通(心靈感應)從指導靈那裡獲取的訊息,而內在溝通的前提是資訊接收者 (傳導者)對超越地球次元的指導靈具有的能量及智慧敞開自己。所謂「敞開」指的是:於內在清空自己,放下邏輯思維與評判,在敏感的接收狀態下傳達指導靈帶 來的訊息。傳導過程中,我總是處於一種寧靜且深受啟發的狀態,而且自始至終都保持著自己的獨立意識,覺知指導靈藉由我說出的每一個詞。也就是說,傳導訊息 時,我並未被指導靈「關閉」或「接管」——這也非我所願。在我眼中,「通靈傳導」是傳導者與指導靈之間的合作,傳導者為超越地球次元的智慧賦予地球形相。 然而,即使傳導者處於最深、最開放的接收狀態,這些訊息也是被他或她轉換成人類語言的;意思就是,這總是一個「轉譯」的過程。因此,我們必須注意的是:每 一則傳導訊息都會受到傳導者的心理與文化背景影響。關於這一點,我已經在之前出版的幾本書及我的網站上有過詳細的討論,此處不再贅述。

  我在二○○二年開始進行傳導,那時,約書亞的能量不期而至。雖然我並不是在宗教環境中長大,但從孩提時代起,我就對早期的基督教精神覺得很熟悉、很親 切。儘管如此,那天晚上約書亞(他以「約瑟之子約書亞」介紹自己)忽然出現在我之內,說他想要我傳導一些訊息時,我真是大吃一驚。那時的我可謂百感交集, 感動、榮幸、害怕、懷疑,心中更是充滿驚奇與濃厚的興趣。
在我們最初的對話中,約書亞這樣介紹自己:

  我是那個曾到過人世、被你們稱為耶穌的人。我不是教會傳統中的耶穌,也不是你們宗教作品裡面的耶穌。我是「約瑟之子約書亞」,曾是個有血有肉的人類。 我的確比你們先一步觸及基督意識,但那是由超乎你們目前所能想像的某種力量所支持的。我的到來是一個宇宙事件,而我讓自己在這個事件中為你們所用。

  這並不容易。我曾試圖將神無限的愛傳遞給人們,但沒有成功,還引起許多誤解。我來得太早了,但總是得有人來。我的到來就像把石頭丟進一個大魚池裡,魚 都嚇跑了,石頭則是深深地沉入水底,但很久之後依然餘波盪漾。你可能會說我希望傳達的那種意識在暗中發揮作用,池塘的表面不斷掀起波瀾,善意但錯誤的詮釋 相互激盪,並以我之名彼此討伐。那些被我的能量觸動、被基督能量激發的人,無法真正讓這股能量與自己的身心實相成為一體。

  基督意識需要花很長的時間才能在地球上扎根,但現在是時候了。我已經回來透過許多人說話,說給每一個想要聽、每一個從心靈的寂靜處逐漸了解我的人聽。我不說教,也不評斷,我最真誠的希望就是讓你們知道,那廣大、無窮盡的愛,你們隨時都可以得到。

  我屬於一個更高的意識、更大的存有,但我——約書亞——是那個存有(或意識場)化作人身的部分。我不太喜歡耶穌這個名字,因為我所代表的事物已被扭 曲,而這個名字已經和那扭曲的版本緊密相連了。「耶穌」為教會傳統和權威人士所有,好幾個世紀以來,為了符合教會元老的利益,耶穌已經嚴重地被刻板化,以 至於偏離了我所代表的事物。如果你能丟開成見,讓我從傳統中解脫出來,我會感到非常欣慰。

  我是約書亞,是有血有肉的人類。我是你們的朋友和兄弟。我熟悉人類的種種。我是導師和朋友。別怕我,就像擁抱親人那樣地擁抱我吧。我們是一家人。

  我傳導的約書亞訊息已編輯成冊,目前已經出版了幾本書。我欣喜地看到這些訊息觸動了許多人,這是我從未想過的。約書亞到來幾年後,基督能量的兩位女性 承載者也來到我身邊:聖母馬利亞與抹大拉的馬利亞。從此以後,我也開始傳導她們帶來的訊息。本書的第二部分收錄了一些來自這三個源頭的訊息,它們都與「靈 魂暗夜」這個主題有直接或間接的關係,目的是帶給大家關於內在成長與覺知、清晰明瞭的愛的資訊。值得一提的是,在閱讀這些傳導訊息的過程中,你感受到的能 量氛圍與文字帶來的訊息同樣重要,如果你因此獲得啟發、安慰與鼓勵,目的便已達到。藉由這些訊息,你能夠與自己的靈魂建立連結;在這個智慧之源,你可以找 到所有問題的答案。

與指導靈溝通:約書亞靈訊和靜心練習 Contact met gidsen: wenken van Jeshua

內容簡介

★繼蔓延全球心靈圈的《靈性煉金術》《靈性覺醒》之後,作者再度透過約書亞的靈訊,告訴我們如何與自己的指導靈連結、溝通,以獲得洞見、靈感和喜悅。
  來自耶穌的靈性訊息,告訴你與指導靈溝通,就是對無條件的愛開放。
  我們生命之旅的最終目標,是成為自己的指導靈。
  屆時你我會被自然提升,各種人生問題的答案也會逐一展露,並進入覺知。
  作者潘蜜拉原是一位哲學博士,在歷經一段深刻的內在蛻變後,離開了純理性的學術領域,選擇做回自己。在三十四歲那年,她忽然感覺到一股特別的能 量——約書亞(亦即世人所熟知的耶穌)——的存在。一開始,潘蜜拉害怕被嘲笑,根本不敢告訴任何人自己可以接收到約書亞或耶穌的靈訊。但很快的約書亞的靈 訊迅速蔓延到全球的心靈圈,許多讀過約書亞靈訊資料的讀者,都被那清新、簡潔、美妙且充滿愛與慈悲的洞見所打動。
  因此,繼《靈性煉金術》《靈性覺醒》之後,潘蜜拉彙整了約書亞靈訊資料中一個非常聚焦且重要的主題:與指導靈的溝通與連結。指導靈是一個耐心聆 聽、無條件地支持你、為你提供各種洞見卻從不強迫你接受、鼓勵你信任內心深處的感受,並幫助你找到自己的力量、認出自己獨特的人生之路的朋友。當你需要做 出某一選擇時,真正的指導靈會引你看到內心深處已有的答案。
  約書亞鼓勵你與指導靈溝通,並將他們看作與你平等的朋友,而不是崇高的權威。在約書亞眼中,指導靈其實是你內在智慧的守門人,因此他在鼓勵你對指導靈開放的同時,也邀請你信任自身的內在智慧,並成為自己的指導靈,認識自己內在的神聖火花。
  書中除了十篇充滿睿智與慈愛的靈訊,並穿插了實用的靜心練習,讓你隨著帶領進行靜心操練,從而感受並體驗你與指導靈及內在覺知的連結。
作者簡介
潘蜜拉.克里柏(Pamela Kribbe)
  一九六八年出生於荷蘭。小時候喜歡讀《聖經》和耶穌生平故事,十二歲時祖母去世,開始對死後世界和超自然現象產生興趣。十九歲進入萊登大學研讀哲學,變成懷疑論者,崇尚理性思考,覺得所有跟宗教有關的東西都是迷信。
  二十六歲到三十二歲之間,經歷離婚及幾次感情創傷,雖然還是完成了博士論文,取得學位,但之後就離開純智性的學術研究領域。三十二歲時遇到一位 靈性導師和心靈解讀者,開始了深刻的內在蛻變,有生以來第一次感覺到解放和自由,彷如重生,終於做回自己。三十三歲認識擔任回溯療法治療師的傑瑞特,隨即 陷入愛河並結婚。接著在三十四歲那年的某天晚上,她感受到約書亞的存在。
  一開始,潘蜜拉害怕被嘲笑,加上有個受過哲學訓練的理性腦袋在拉扯,她根本不敢告訴任何人自己可以接收到約書亞或耶穌的靈訊。一年後,透過親友 的鼓勵和靈性團體的邀請,潘蜜拉才在網站上和聚會的場合公開此事。約書亞的靈訊也很快地從荷蘭文,延伸到英文,如今更蔓延到法文、德文、義大利文、西班牙 文、葡萄牙文、希伯來文、波蘭文,甚至是中文的世界。許多讀過約書亞靈訊資料的讀者,都被那清新、簡潔、美妙且充滿愛與慈悲的洞見所打動。
  而在通靈傳導約書亞訊息幾年後,潘蜜拉也開始接收到約書亞之母馬利亞的靈訊。現在潘蜜拉跟丈夫合作解讀約書亞和馬利亞的靈訊,並開設課程,擔任靈性諮詢師。著有《靈性煉金術》《靈性覺醒》。
譯者簡介
艾琦
  旅居荷蘭,喜好讀書、寫作、翻譯(英語、荷蘭語)、旅遊和音樂。在心靈探索之路上關注過哲學、宗教、心理學及神祕學等,若干年前首次接觸身心靈 類書籍,體驗到共振的魅力,從此一發不可收拾,一不小心從書外走進書內,開始翻譯身心靈方面的書籍。譯有《靈性覺醒》(合譯)。

目錄

<推薦序>靈修不是逃離黑暗的高級手段
<作者序>認識、擁抱你的指導靈
<譯者序>這本書讓我輕易地和指導靈建立了全然的連接
<作者導讀>建立與指導靈的溝通,獲得無上的喜悅和靈感
如何與指導靈建立溝通
認識你的內在本質
認知恐懼的根源
指導靈扮演的角色
輪迴的意義──為黑暗帶進光
待在風暴的寂靜中心消融一切
光之通道
放下內在的抗爭,與自己和平相處
對自己忠誠
展翅讓女性能量自在飛翔
<附錄>指導靈的類型

推薦序
靈修不是逃離黑暗的高級手段
  那段日子我正在走一段情緒擱淺的旅程,於是第三度拿出我所鍾愛的《入門:古埃及女祭司的靈魂旅程》來看,我一頁頁珍惜地讀著,終於還是來到了蓋上封底的時刻,為了要向那個不捨得告別,心裡便想著:「那麼下一本書會是什麼呢?」我期待另一本陪我度過靈魂暗夜的好書。
  然後我打開電腦,出版社邀稿寫推薦序的信躺在收信匣,我一看是潘蜜拉.克里柏傳遞約書亞訊息的新書,立即驚呼起來:「這比我想像得還要好!」這 一系列的第一本書《靈性煉金術》始終在我書單排行榜的前三名,高居不下。接著,我迫不及待地開啟了檔案,看見扉頁斗大的書名《與指導靈溝通:約書亞靈訊和 靜心練習》,我莞爾一笑,無庸置疑地,我的指導靈在我祈求之前就預先回應了我。
  當時我正為了感情之事困擾糾纏,在那段時間裡,指導靈以不曾有過的頻度屢屢暗示:「留在這個局裡去體驗、去認識自己。」因為他們知道我的習性就 是會硬逼著自己「超越執著」。許多走內在之路的人們由於多生累世以來精進的習性,「提升、超越」的勢能彷彿已內化在細胞意識中,而貪嗔癡慢疑等「執著」是 大敵,不能見容於內修者的世界中。
  但我在糾纏中往往復復了幾回,終於開始明白,那超越之中果然有盲點,在行為上看似超越,其實是害怕自己執著......事實上,內在的執著並沒有因為自己逃開而消失。那種多生累世自我敦促的習性,其實不啻又是個逃離黑暗的高級手段。
  約書亞說:「你們之中的許多人認為,在物質實相、在肉身中輪迴,是存在的較低狀態,是充滿幻相、恐懼和黑暗的狀態。你們相信自己的任務是向上攀 緣,脫離這一狀態,重歸於光。」「我告訴你們,你們的使命和任務是將光帶給黑暗。你們來這裡的目的,不是超越實相,而是更深地進入實相,用你們的光照亮這 物質實相,以及所有的組成細胞。」
  這段話精準地肯定了我正嘗試在走的路、正要以它反轉過往的模式。事實上,我在當晚的靜心中便以約書亞為指導者來請教問題,而約書亞也以一段寓言故事回覆了我,這段故事至今仍然在我向前行進的每一次反芻中又生出新的領悟。
  指導靈的定義是什麼?如何辨識他們是指導靈或自己的幻想,還是不屬於高靈的朋友……書中都有著墨,而對於「如何與他們溝通?」是描述最多的,並 且每一篇章都有一段靜心練習來協助這個溝通。與其說是「溝通」,不如說就是讓自己「靜下來,進入自己的核心,然後讓指導靈的聲音(或者內在聲音)從中浮 現。」這是我平常帶領學生的方式,而約書亞也說:「指導靈是工具,不是目標。他們最大的喜悅就是看到你能夠獨立自主,並找到自己獨特的路。」他並且在不同 篇章中反覆提醒:指導靈是來協助我們進入自己的內在,而非向外倚靠他們找答案的。
  事實上我想要推薦的不只是這本書,而是一系列由潘蜜拉所傳導的約書亞訊息,原因有二,一是潘蜜拉受過哲學教育,有清晰的邏輯思維,再加上天生的 通靈特質,因而造就她理性與感性的完美平衡,能以次第分明的方式、動人的口吻來傳述靈訊。其二是約書亞曾經在地球轉生過,對於人類生命的喜樂與苦痛至為了 解,因此他所表達的訊息相較於其他沒有人類經驗的高靈,特別能深入人心,對症下藥。
  閱讀這些靈訊的記載,就如同打開一盞溫暖明燈,其實,這就是指導靈被我們觸及時的感受,剩下的,就是我們如何靜下來,相信自己的內在聲音了。
光的課程教師、《我聽見天使》作者 田安琪
作者序
認識、擁抱你的指導靈
  能夠將這第三本書獻給台灣讀者,我們深感榮幸與喜悅。自從第一本書《靈性煉金術》面世後,讀者的熱烈反應使我們驚喜交加。我想這正說明了基督能 量的普世本質,它超越了國家、文化與宗教傳承的疆界。而基督能量、約書亞靈訊的核心就是人類的一體性,以及基於心靈的意識覺醒──這使我們認識到彼此之間 的內在連結。
  概括地說,我的前兩本書《靈性煉金術》與《靈性覺醒》主要討論從自我到心靈的轉變,這本書則專注於靈性成長的一個特定面向:與指導靈的溝通與連結。
  每個人都有指導靈──他們是充滿慈愛與睿智的彼岸朋友,自始至終一直陪伴著我們,帶給我們希望與啟迪。如何與指導靈建立溝通呢?他們在我們的生 命中扮演什麼角色?發揮什麼作用?他們是誰?這就是本書的主題。約書亞在討論這一主題的過程中,還穿插了實用的靜心練習,你可以依此進行靜心操練。
  希望這本書除了帶給你關於指導靈的訊息外,也希望這本書能夠激勵你與自己的指導靈建立溝通,並因此獲得啟發與慰藉。
譯者序
這本書讓我輕易地和指導靈建立了全然的連接
  你當過水滴嗎?我當過,剛剛。
  和諧、圓融、屬於、擁有……無法形容我的感受,彷彿我是一切,一切是我,如河流中的水滴,我屬於其中,沒有一絲銜接的痕跡,因為本沒有銜接。
  沒有時間的流動,沒有過去,沒有現在,也沒有未來。因為過去、現在和未來都屬於同一個時刻。我向前向後向左向右地看,四面八方都是同時存在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心中說不出的寧靜,我漂浮,我的周圍沒有密度。我也不再有身體,因為身體就如水流中的水滴般,融合在虛空中,也化為虛空。我只有形相,沒有質量。
  感覺卻沒有消失,反而變得更加真切。愛……周圍都是愛的旋律,我也變成了愛的音符,在愛的協奏曲中舞動。
  我沐浴在溫暖之中,我就是溫暖。
  這是我第一次與指導靈直接接觸的感受。之所以說是「直接接觸」,是因為看到了他們,第一次真正覺知並看到他們的存在。
  這個第一次發生在幾年前,正是春天在門前徘徊的季節。
  那個時候的我,雖然相信指導靈的存在,卻總覺得「眼見為實」才是。可是等了又等,卻不見任何動靜。失望之餘,忽然想起《與神對話》的作者就是因 為給上帝寫信抱怨而遇見了神奇。於是決定也給指導靈寫封信,一首不敢稱為詩的詩就這樣出現了。有趣的是,寫下這首詩沒多久,便在一次禪坐中,不僅看到了自 己的指導靈,還被指導靈帶回了家,在那裡了解到自己這一生需要學習的課題。
  這一經歷使我振奮,於是興致勃勃地繼續呼喚指導靈,但畢竟理性的閘門牢牢地擋住了感性的洪流,之後能和他們「見面」的次數並不多,即使感受到他們的存在,也會理智地問:「這是否是我的臆想或幻覺?」
  時間就這樣在探尋和猜測中慢慢地流過,直到《與指導靈溝通:約書亞的召喚》這本書出現在我的面前。這本書是作者繼《靈性煉金術:激勵人心的約書 亞靈訊》和《靈性覺醒:使生命發光的約書亞與馬利亞靈訊》之後,在荷蘭出版的第三本書,書中彙集了約書亞和馬利亞關於與指導靈溝通的十篇訊息。我帶著好 奇,開始了這本書的翻譯。
  一段段睿智的話語,一個個美麗的靜心練習,當我帶著不捨的心情譯完最後一章時,為自己因翻譯這本書而獲得的成長欣慰地笑了。當初剛剛拿到這本書 時,暗自希望獲得一些具體的技巧,誇張地描述就是:需要根據哪些具體的程式、做哪些具體的練習,就能夠與指導靈建立連接。令我開心的是,剛翻譯完此書的前 幾章,就輕而易舉地與「內我」和指導靈建立了全然的連接。原因很簡單,約書亞闡述的「思想障礙」我都有,消除了這些障礙,一切都那麼自然而然,那麼理所當 然。嗯,是的,能夠與靈魂溝通本就是我們的天性。各種方法和程式都只是「輔助工具」,關鍵在於我們內心的想法、觀念和情感。信任是最有力的工具,信任自 己,信任宇宙中充滿了愛。
  與「內我」建立連結後的生活是難以形容的美妙,溫暖、喜悅、安寧、怡然,一切都那麼了然,無懼無憂。無須再振臂奮爭於湍流中,而是輕鬆愜意地嬉游在瀲灩旖旎的生命之湖上,享受每一朵浪花、每一縷陽光。
  學習與指導靈溝通,就像小鳥學飛一樣,最終目的是自己能夠獨立地在空中飛翔。指導靈的目的也是幫助我們與「內我」建立連接,放下恐懼,放下外在 和內在的評判,信任自己的直覺,跟從內心的聲音生活。畢竟我們的人生之路需要自己走,我們的生活需要自己去感受,去體驗,去創造。
  感謝潘蜜拉,感謝約書亞和馬利亞喚醒了我沉睡的翅膀,使我能夠快樂地飛翔。在此也衷心地邀請本書的讀者和我一起展翅雲霄,盡享天地的美麗。



2015/7/25

丹麥野蠻傳統 血染海洋 24小時屠250頭鯨

丹麥
【桂家齊╱綜合外電報導】這是一場海洋大屠殺!丹麥屬地法羅群島日前舉行傳統捕鯨活動,短短24小時內,高達250頭領航鯨慘遭血腥屠殺,血水染紅整片海水,畫面怵目驚心!
必看熱門影音
法羅群島海灘「鯨屍遍野」,當地居民於24小時內捕殺250頭領航鯨。 翻攝「海洋守護協會」網站

動物保育團體「海洋守護協會」前天公布位於挪威海上的法羅群島(Faroe Islands)居民的獵鯨影片(goo.gl/ltKQxw),可見數艘漁船先將大批領航鯨趕往岸邊,當鯨魚擱淺海灘時,居民蜂擁而上,用利刃砍斷鯨魚的頸動脈。海洋守護協會表示,許多鯨魚在30秒內斷氣,但也有不少鯨魚痛苦掙扎近4分鐘,此傳統屠殺手法很殘忍。
36名海洋守護協會成員前天分搭兩艘船前往島上兩處獵鯨地,至少5人因企圖干擾獵鯨遭逮捕。

官方全程知情

海洋守護協會成員魯布林克指控,丹麥政府派海軍船隻一旁戒護,「丹麥海軍船艦崔坦號及羅穆森號出現在一場獵鯨活動附近,丹麥海軍全程知悉此事。」丹麥政府雖禁止捕鯨,但保留屬地法羅群島的獵鯨活動。
領航鯨的動脈被利刃切斷,鮮血染紅整片大海。
翻攝「海洋守護協會」網站

「令人難接受」

法羅群島獵鯨傳統可追溯至西元1584年,北大西洋鯨類夏季時會途經此地,前往溫暖海域產子,當地漁民趁機圍攻獵殺。日本和歌山縣也有類似捕殺海豚傳統,均遭國際保育團體抨擊。
海洋守護協會稱,領航鯨雖不屬瀕絕動物,但人類仍如此殘暴屠殺牠們「令人難以接受」。不少網友看了痛批此傳統野蠻殘暴,還有人留言:「還好我們發現另一個地球,因為我們已經搞砸這一個。」

【報你知】日人獵鯨豚 惡名昭彰

日本和歌山縣太地町曾是當地知名捕鯨地,國際捕鯨委員會1986年禁止商業捕鯨後改捕海豚。美國導演路易賽侯尤斯2007年為拍攝紀錄片《血色海灣》,將 高像素攝影機偽裝成石頭放海底,拍到漁民殘忍捕海豚過程。漁民將海豚趕進隱密海灣,用大魚網困住牠們,再用長矛和利刃叉死牠們,海豚鮮血染紅海水,引發國 際撻伐。

接地氣:大地是最好的醫生,修復體內抗氧化系統,對抗自由基Earthing: The Most Important Health Discovery Ever!

內容簡介

  ★15年科學實證研究:大地是最佳天然抗氧化劑!消炎、防癌又抗老!
  ★榮獲2011年全球健康類圖書最高榮譽「鸚鵡螺獎」(Nautilus Book Awards)


  你已經跟大地「絕緣」多久了?
  自從人類穿上膠底鞋,住進樓房,我們就與自然電位脫鉤,變成了自由基的製造者。
  現代人80%的疾病來自發炎,元兇正是體內過多的自由基擾亂人體正常的電生化反應,
  接地氣可以讓身體裡的電位平衡與大地一致,處在最良好的自然療癒機制中。  


  帶電的地球,帶電的你
  為什麼赤腳走進沙灘,腳下會傳來隱約的刺激或是微弱的暖流?為什麼到戶外踏青之後,總是會感到煥然一新、活力充沛?這是因為我們活在一個帶電的星球 上,過著帶電的生活──心臟、大腦、肌肉、神經系統、免疫系統都是動態的電流迴路,「接地氣」(Earthing),就是讓地表的微弱電流與人體的生理電 流交會,讓人體恢復電平衡,回到最自然的帶電狀態,真正過著不生病的生活。

  80%的疾病都跟慢性發炎有關,體內電位失衡是主因
  身體的發炎、疾病、疼痛,都是電子不足的徵兆。接地氣,能讓身體迅速從大自然中吸收電子,釋出體內多餘的電荷,讓體內電場重新回復平衡,排除造成慢性發炎、癌症與多種疾病的自由基。大地正是強效的抗氧化劑,更是治療萬病的療癒之源!

  接地氣,不生病
  在現代文明生活中,我們腳踩舒適的絕緣膠底鞋,睡在高出地面的柔軟床鋪上,卻遠離了天然的療癒之源,讓身體的發炎反應漸漸演變成慢性發炎,引發萬病, 甚至癌症與腫瘤。其實,赤腳踩在天然的地面上,或是透過插座或戶外接地棒連接接地床墊或地墊,就能輕易遠離大小疾病,防癌抗老。

  大地是最原始、最終極的綠色能源,接地能為人體帶來許多好處,包括:
  ˙迅速減輕發炎症狀
  ˙快速緩解或消除慢性疼痛
  ˙增進血液循環,提供細胞與身體組織重要的氧氣與營養
  ˙減輕壓力
  ˙提高活力
  ˙改善睡眠品質
  ˙加速傷後與術後痊癒

  接地氣,怎麼做?
  無論白天晚上,不管室內戶外,大地的電能隨時等候你取用,只要脫下鞋襪:

  ˙打赤腳,踩在泥土地上、紅磚地、水泥地(柏油路面除外)都可以,在沙灘等濕泥地的效果最好。
  ˙直接坐在地上(或椅子上),把雙腳好好擺在地上(泥土地、紅磚地、水泥地),讓光腳直接接觸大地。
  ˙身上任何部位(如手掌、手臂、腿部等)接觸到地面,也能接收到來自腳下大地的能量。
  ˙使用各種室內接地設備(接地床單、接地床墊、接地墊、接地鞋),讓你身處室內或無法在外打赤腳時,也能接收到地球的能量。
  ˙若想提升接地效率,可將土壤或草地噴濕,提高導電性;接著將腳放在地面上,在原地坐三十到四十分鐘;每天最好接地二至三次。
  ˙甚至用指尖緊捏著新鮮的樹葉、觸摸植物的綠色莖幹,也都有接地效果。

  與大地連線,隨時隨地與療癒之源保持連結
  本書提出完整的接地理論與最新科學研究,並蒐羅來自全球的見證故事,讓讀者一窺這股來自大地的神奇療癒力量。如果可以,請在閱讀本書時,光腳坐在直接 觸及大地的地方,便能在閱讀同時親身體驗書中的發現與經驗分享。當身體注滿大地的自然療癒力時,你會感到體內發生了正向的變化,你將看到全球各地的人因為 連上這股不可思議的療癒之源,獲得了驚人的療效:

  ◎在2003到2005年,以及2007年間的環法自行車大賽中,美國隊的車手每天都在賽程結束後接地,選手反映睡眠得到改善,生病情況大幅減少,幾乎沒有發生肌腱炎,每日賽程結束後恢復速度驚人,受傷後的復原速度也快多了。

  ◎按摩治療師凱倫患有嚴重失眠22年,每晚大概只能睡2到3小時。她的右邊髖部有嚴重的關節炎與肌肉攣縮,造成腳踝腫脹,限制了行動,體重一度重達110公斤。從2011年5月到2013年10月,幾乎每晚都能睡滿4到8小時,還減了18公斤。

  ◎鷹巢汽車旅館(Eagle’s Nest Motel)經營者珍妮絲與史恩,在旅館外立了一塊牌子:「全美首創:內設接地客房。」他們說客人的一般反應是:「這是我好幾年來睡得最好的一晚。」或是:「我醒來時身上就不疼了,真是讓人驚訝。」

  ◎阿拉斯加一名病患,二十五年前因意外造成下半身癱瘓,受傷後雙腳一直無法移動,接地氣之後,竟然能夠起身走路;有位病患本來要進行雙膝的人工關節置換手術,接地之後關節的疼痛程度大大降低,讓他取消了手術預約,現在他已經可以出門騎腳踏車了。
 
  ◎有個印地安小女孩得了猩紅熱,病情非常危急。她的爺爺在地上挖了個大洞,將小女孩放進去。期間小女孩多半昏睡不醒,但過了幾天後,病情就好轉了。她的媽媽常叫她脫掉鞋子,她說:「那玩意會讓妳生病。」

  ◎有位老奶奶已經將近一百歲,牙齒仍然完整,眼力和表達能力也還未退化。她住在鄉間,每天赤腳在田地與住家間來回,晚上睡在舊式非洲茅屋裡的獸皮上。她拒絕睡床,每次孫兒買床送給她時,她總是轉手就送給別人……

  ──更多實證故事,詳見本書。

名人推薦

  ◎陳俊旭(美國自然醫學博士)、趙哲暘(O2氧樂多牙醫診所院長)、藍米克(新圓山診所總經理)──強力推薦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克林特.歐伯(Clinton Ober)


  美國有線電視業者先驅,在事業達到頂峰時卻身染重病,在鬼門關前走過一遭;之後捐出所有財產,走上靈性追尋的道路。他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下發現接地能減 輕疼痛與發炎反應,並從過往「埋接地棒」的工作經驗中,確立接地與地表電流的研究方向。自1999年以來,他持續募集志願者,並積極與科學界、醫學界人士 合作研究,為「接地氣」奠定了扎實的科學理論基礎。經過15年的實證研究,終於將這「史上最偉大的保健研究」呈現在讀者眼前。

史帝夫.辛納屈醫師(Stephen T. Sinatra)

  合格心臟科醫師、認證生物能量心理治療師,擁有40年治癒、預防心臟病的臨床經驗;持有老化預防醫學與營養學執照。辛納屈醫師的行醫重點為:整合一般心臟病療法與營養、抗老化、心理等輔助療法,以對抗導致心臟病與中風的發炎與斑塊。

  辛納屈醫師為美國心臟病學會會員、康乃爾醫學大學助理臨床教授、前曼徹斯特紀念醫院康乃迪克院區主治醫師,同時也是多產作家,著有:《膽固醇大迷思》 (The Great Cholesterol Myth, Fair Winds Press, 2012)、《辛納屈醫師的解決之道:代謝心臟病學》(The Sinatra Solution: Metabolic Cardiology, Basic Health Publications, 3rd ed., 2011)、《馬上治好心臟病》(Reverse Heart Disease Now, Wiley, 2008)、《八週揮別高血壓》(Lower Your Blood Pressure in Eight Weeks, Ballantine Books, 2003)、《女性安心常識》(Heart Sense for Women)、《令人心碎的心臟病》(Heartbreak & Heart Disease, Keats, 1999)等。辛納屈醫師亦為著名整合心臟病學網站www.heartmdinstitute.com站長。

馬丁.祖克(Martin Zucker)

  寫作超過35年的多產作家,領域遍及自然醫學、體適能、替代醫學等。著有:《健康動起來》(Move Yourself)、《現在擺脫心臟病》(Reverse Heart Disease Now, both from John Wiley & Sons, 2008)、《女性的天然荷爾蒙平衡》(Natural Hormone Balance for Women, Pocket Books, 2002)、《MSM的奇蹟》(The Miracle of MSM, Berkley Trade, 1999)、《預防關節炎》(Preventing Arthritis, Berkley Trade, 2002)、《素食者的天然貓狗療法指南》(The Veterinarians’ Guide to Natural Remedies for Dogs/ Cats, Three Rivers Press, 2000)等。祖克針對多種健康議題寫過數百篇雜誌專文,散見於《史密森尼》(Smithsonian)、《讀者文摘》、《洛杉磯時報》、《大廚雜誌》 (Cook’s Magazine)、《素食者時報》(Vegetarian Times)、《肌肉與體適能》(Muscle & Fitness)、《男性體適能》(Men’s Fitness)、《國家詢問報》等雜誌。祖克曾任美聯社歐洲與中東外派記者。

譯者簡介

王亦穹


  師大翻譯研究所畢業,專業譯者,譯作包括:《天生就會跑》《完全政變手冊》《天虹戰隊小學》《可汗學院的教育奇蹟》《浪人47》等。
 

目錄

【彩圖】接地前後的身體變化
【推薦序1】接地氣,簡單又有效的日常保健法 趙哲暘
【推薦序2】一年四季享受接地的好處   陳俊旭
【前言】你腳下的大地,蘊藏著無窮的療癒能量

第一部
我們為什麼越來越不健康?──找回健康的失落環節

第1章 大地神奇的療癒力
˙什麼是接地?有何效果?
【box】有史以來最重要的保健發現!

第2章 帶電的你,帶電的地球
˙地球,我們的電流母體
˙人人都是一顆能導電、充電的蓄電池
˙過去的連結
˙連接大地與療癒力量
【box】你身體需要的一種新維他命:維他命G

 第3章 我們都有絕緣症候群
˙小心慢性發炎正在你的體內鬼祟行動
˙失落的珍貴環節
˙一個絕緣實驗,令人驚訝的發現
˙腳下危機,你的疾病由此累積
【box】鞋子是世上最兇險的發明/史上最大的醫療實驗?/鞋子與糖尿病有關?
˙有關床的二三事
˙人類是像天線般存在的生物

第二部
接地救了我的命

第4章 走過鬼門關重獲新生,探索絕緣與健康的關係
˙如果人生重來一次,我要這麼活
【box】什麼是靜電放電?
˙新旅程的起點,探索絕緣與健康的相關性
˙好神奇,只要接地就能治失眠、關節炎……

5章 意外發現一切都是電惹的禍
˙科學門外漢,意外踏入電醫學的世界
˙滾動科學這顆大鐵球,我們辦到了
˙接地,神奇的止痛貼片
˙接地能平衡壓力荷爾蒙
˙接地與睡眠
˙琳瑯滿目的接地產品

第6章 發炎、接地、抗氧化:全新的地球身心科學,醫界的新希望
˙新療法,醫界的新希望
˙地球身心醫學,人體保健新領域?
˙接地睡眠與釣魚

第三部
接地的醫學原理與實證

第7章 接地氣,消除自由基:大地是最佳的天然抗氧化劑
【box】什麼是發炎?
˙慢性發炎,其實就是體內的電子不足
˙慢性發炎是萬病之源
˙接地登場,重拾失落的環節
【box】麥可.喬丹與生命矩陣

第8章 接地氣,讓你活得更久更健康
˙接地的基礎理論
˙接地大勝電磁場
【box】接地的保護傘作用
˙接地會在人體引發獨特的電流反應
˙接地會「活化」身體的主要經絡
˙接地增進心血管系統、呼吸系統、神經系統的效率
˙促進創傷癒合的強效療法:減輕發炎,加速恢復
˙接地降低代謝症候群風險?
【box】接地也能減肥?
˙接地對生理的強烈影響
˙關於接地效果的各項假設
˙接地與基因

第四部
接地氣,怎麼做?

第9章 接地自己來,動手篇
˙爭取打赤腳的機會
˙除了打赤腳,接地氣還可以這樣做
【box】抱樹算是一種接地方式嗎?

第五部
接地的好處說不盡

第10章 讓身體重獲這一生應該接收的自然能量
˙接地改善的常見症狀
˙接地收效的速度有多快?
˙一停止接地,好處也會跟著消失
˙接地與用藥
˙接地與排毒
˙接地與發麻的感覺
˙接地與男性性功能
˙接地效果與接地時數有關……

第11章 天天接地氣,遠離心血管疾病
˙地球是天然的抗凝血劑
˙更多證據:表面電位實驗
【box】減輕周邊動脈疾病疼痛
˙接地對神經系統與心臟的影響
˙糖尿病的新希望
˙接地與血壓
˙心律不整與接地
【box】警告:接地與抗凝血劑
˙接地可以提升身體的能量燃料ATP

第12章 接地氣,花最少的力氣,恢復全面的健康
˙接地推廣大使
˙多重好處:全面的接地效果
【box】雙城故事
˙接地與過敏
˙接地與關節炎
˙接地與自閉症
【box】家有自閉兒的接地調查
˙接地與紅斑性狼瘡
˙萊姆症與接地
˙接地與男性健康
˙接地與睡眠呼吸中止症
˙接地與壓力
˙壓力與電磁波敏感症
˙瑜伽教師、母親、學生……都感受到不同
˙接地與幸福感
˙接地與靈性的關係

第13章 接地氣,讓女性重回大地之母的懷抱,達到深層的療癒
˙聽聽她們的親身見證
˙迅速恢復活力:一小時的接地實驗
˙經期與更年期症狀緩解
˙大地之母對母親們的幫助
【box】接地與生殖能力有關嗎?

第14章 接地氣,運動員快速恢復最佳狀態的神奇工具
˙接地與環法自行車賽
【box】接地與冰敷的比較
˙接地與美式足球
˙接地與鐵人三項
˙接地與高爾夫球選手的職業壽命
˙接地與草地滾球的選手生命

第15章 寵物接地氣,重拾活力與健康
˙動物能敏銳地感受到地球的需求
˙接地與痙攣
˙接地的鳳頭鸚鵡

結論
第16章 持續接地氣,隨時隨地與療癒之源保持連結
˙醫療觀念要從頭改革
˙改善健康、節省醫療開支的無窮潛力

附錄 

推薦序1

接地氣,簡單又有效的日常保健法 ◎趙哲暘(O2氧樂多牙醫診所院長)


  老祖宗說:沒鞋的不怕穿鞋的,其實就是古老的接地概念。窮人沒有錢買鞋,身體容易健康,富人用鞋子保護腳底,反而失去了自然接地排除靜電的能力,身體 當然不若光腳的窮人健康。現代人不僅穿鞋與大地隔絕,甚至變成每天窩在家裡或是辦公室的宅男宅女,與大地更加絕緣,特別是住在高樓大廈,甚至豪宅的人們, 好比住在與大地相隔絕的牢籠裡,加上有大量電磁波的3C設備及省電燈泡強化共振身體的正電荷,想要獲得身體的健康,等於是緣木求魚,只好用高昂的代價購買 營養品與可能有臭氧傷害的負離子產品,甚至高價購買增加身體正電位的電位儀或是雷射洗血,就只是想要減少各種疾病的傷害。不用說,大部分的健康產品往往都 只有一時的療效,不容易真正幫病人找回真正的健康。

  其實人好比一部精密的電腦,隨時隨地運作著,身體有足夠的氧氣與養分時,便可以輕易執行維持生命的各種生理功能;身體缺氧或特殊營養素的時候,依舊可 以靠著無氧呼吸等方式提供較低的能量。只是正常運作下的身體尚且會因為自由基的傷害而老化,若身體有慢性疾病或是容易鼻塞打鼾的病人,氧氣與營養素的供需 異常,過多的酸產生,身體裡面等於有一座大量含正電的高壓電塔在產生傷害。而現代人的工作壓力與生活方式,不自覺讓身體喪失了自然排放正電的能力,自然增 加了產生各種疾病的機會。進了醫院靠提高正電位的針劑或藥物就想要回復健康,身體是好了,但是疾病勢必不斷復發,關鍵可能就是沒有適當的排除身體過多的正 電荷,讓身體受到更多的傷害。

  我個人在研究與改善病人電位異常的經驗中,除了透過呼吸訓練外,與大自然接觸,讓身體自然的排放靜電,常常是最有效直接的方法,臨床上也確實有助於像 是牙周疾病等慢性疾病的改善。所以我常常跟病人說,要改善身體的疾病,陽光、空氣、水與細嚼慢嚥是最簡單的方法,陽光與氧氣可以讓身體獲得更多的負電荷, 而巨大負電荷的海洋與大地則是提供身體排放靜電的源頭。本書就是用各種科學的研究與大量的使用者經驗,告訴讀者接地後排放身體靜電的好處,小則改善睡眠品 質,大則改善難以治療的重大疾病。方法簡單,花費少且確實可行,很推薦給真正在意自己的健康、真正想獲得健康的朋友一讀。

推薦序2

一年四季享受接地的好處 ◎陳俊旭(美國自然醫學博士)


  很榮幸能推薦好書《接地氣》,我以前就知道接地氣的好處,但看到書中有這麼多客觀的實驗與真人案例,更加深我對這偉大發現的信心與認識。炎熱的夏天打 赤腳,的確很舒服,不過,在寒冷的冬天,赤腳接地對於寒性體質者的末梢循環,可能會有不良影響。我的建議是,室內裝潢時在地磚下面鋪設地熱系統,或是簡單 地使用接地墊、接地鞋、接地床單等接地設備,就能一年四季都享受接地的好處,不受氣溫的影響。

前言

你腳下的大地,蘊藏著無窮的療癒能量


  本書揭露了一場驚奇的發現之旅,而身為讀者的你若是一頁頁讀下去,也將親身體驗其中的神奇。

  身為科學家,能夠有機會踏進新天地是極其珍貴又令人謙卑的體驗。而這個故事正是要我們踏上大地,並參與各種迅速帶來健康、為更多人的生活創造快樂的研 究。對我而言,這是令人興奮的挑戰。我被迫提出從未有人問過的問題,而找到的答案有時令人著迷,有時則讓人瞠目結舌,它們全都對目前醫學與生理學最重要的 未解之謎指出了新的方向。

  在本書揭示的諸多驚人發現之一,就是對當代醫療的重大障礙──發炎,提出最明顯、最根本,卻又遭到忽視的答案。這個答案,必然會成為未來許多學術探索 及博士研究計畫的基礎;而發炎也將因此被視為全球慢性疾病案例爆增的重要因子之一。無論是就醫療費用或患者的病痛來說,這些慢性疾病都是當前最重大的健康 問題。
  
  你現在要讀的這本書,正是解決當代最嚴重健康議題的一個契機。
  
  身為細胞生物學家及生理物理學家,且在專業期刊發表過數十篇論文的我,對這個斷言毫不猶豫。本書從完全令人預料不到的方向,提出了有力的解釋,說明發炎為何會在我們的社會如此氾濫,更重要的是我們可以拿出什麼對策來解決。
  
  讀過本書後,你會迅速學到一些關於我們和生存其上的這個星球,過去從不知道,卻足以影響我們人生的一些重大事實。你將會知道,電子在我們與地球的關係 上扮演了什麼關鍵角色。電子與生理健康的關係,一直是我最感興趣的主題。 在我研究電子與生命關聯的歷程中,最重要的一段經歷是一九八○年代,當時我和這個領域的頂尖研究團隊一起在麻州伍茲霍爾(Woods Hole)海洋生物研究所攜手合作,其成員包括諾貝爾獎得主阿爾伯特.聖捷爾吉(Albert Szent-Györgyi),以及來自全球各地的科學家。
  
  聖捷爾吉博士被尊為二十世紀的頂尖科學家之一,他的研究與著作也一直是我靈感與洞見的來源。我發表過一系列文章及兩本著作,探討電子如何在人體內四處移動,還有各種治療方式會如何影響電子的動態。本書所總結的研究,則讓我們對電子生物學又了多一層認識。
  
  本書首先回溯有線電視的先驅克林特.歐伯發現接地保健效益的經過。他所稱的接地,是指赤腳接觸戶外的大地,或是在室內直接接觸與地面相連的導電床單或墊子。許多人表示接地大幅改善了他們的身心健康。

  本書中的故事,都是實實在在的親身體驗,而且是我們多數人輕易錯過的深度體驗。事實上,這個失落的連結極為重要,甚至可能消滅或大幅緩解今天這個時代 許多的健康難題,比如失眠、慢性疼痛、疲勞、壓力、焦慮,以及老化問題。就算是頂尖運動員這個最注意保健的族群,也能因接地而大幅加快受傷的復原過程。

  當我看到有這麼多人因為單純與大地相連,而獲致各種健康好處後,我很快就一頭栽進了相關研究。當我的按摩治療師開始為客戶接地後,取得的成效好到讓附 近的醫生開始把最棘手的病例都往她那兒送。我面臨的挑戰是弄清處接地為何有那麼大的效果,而且要以科學的語言盡可能正確地描述這個現象。

  各地研究者也紛紛加入這個迷人的計畫,我們的探索發現了也許是史上最簡單也最自然的療法,可以對抗各種肆虐這個社會、造成痛苦甚至致命的症狀。當你繼續往下讀時,將會看到,我們對這種療法的假設是你前所未聞,從各種意義上而言,我們都認為這是一種新的醫療典範。

  簡單說來,接地可以讓人體重回最自然的帶電狀態,維持在這個狀態下能達到最佳的運作及機能。從遠古散發至今的大地能量是最終極的消炎藥,也是最頂尖的抗老靈丹。

  十多年來,克林特.歐伯一直勤勉不懈地想喚醒這個仍抱持懷疑態度的世界,讓眾人認清一個已被遺忘的簡單事實:我們腳下的大地含有強大的治療能量,而重新與這股能量連結可以立即帶來好處,而且方法極為簡單又直覺。

  就跟其他新發現一樣,克林特必須忍受來自「專家」的質疑與嘲弄,有些人還把他當成瘋子。但是他仍舊堅持信念,至今已經為他突發的靈感收集了大量科學證據。更重要的是,數以萬計的人已經將接地應用在生活中,他們的感受、外表及睡眠都獲得改善,身上的病痛也減輕了。

  為了證實接地的理論,釐清它對人體的影響,我們走上了這條全新的研究道路。克林特成了不可動搖的前導者,引領我們這些掛著博士頭銜的人一起前進。克林 特常把他缺乏科學教育的事掛在嘴邊,但他辦到的事卻證明了只要有決心與靈感,任何人都可以自力學會自己想知道的事,從而做出一番事業。克林特的真知灼見往 往超越了科學家憑著邏輯所能做的推斷,而且不斷令人吃驚。我認為能夠和這樣一位真正的發現者與拓荒者共事,看著他一本初衷地無私推廣接地的保健好處,實在 是我的榮幸。

  心臟科醫師史帝夫.辛納屈的專長是整合醫學,對電醫學也有興趣。他在二○○一年遇見克林特,馬上就看出接地不光在心臟科,在一般醫學也極具潛力。史帝夫鼓勵克林特繼續研究,尤其應該著重在發炎這一主題,因為發炎被認為是心臟病的可能主因。

  二○一○年克林特、史帝夫及素食健康作家馬丁.祖克(Martin Zucker)一起合作,將這奇妙的接地之旅寫成了一本書。自從出版以來,已經被譯成十幾種語言。各位手中的第二版,涵蓋了對接地潛力的所有新增研究及證據。

  這是一個保健醫學的新局面,也意味著這是前所未見(至少不曾有人正式提出)的理論。如果用地基來形容一本書的話,那麼本書是最適合不過的了。這本書討論的,正是我們腳下的大地跟棲息其上的我們,如何維持良好電循環的方法。

  每天赤腳在大地上行走坐臥半小時,就能有效緩解經前症候群、關節炎、背痛、消化不良、時差及慢性疲勞等常見毛病,你要做的,只是走到外面去(當然是在天氣允許下),讓你的赤腳接觸大地。

  只要半小時,你就會覺得狀況改善了。身體一輕鬆,腦袋裡的燈泡也會跟著發亮。一直以來,我們雖然生活在地球上,但生活方式卻在不知不覺中與腳下無窮的治療能量隔絕了。這股能量一直都在那裡,從未遠離,隨時等著你來擷取。

2015/7/24

一出生就被送去屠宰場 乳牛報答救命恩人撒嬌擁抱

    

▲公乳牛「薩爾瓦多」從屠宰場被救出,對恩人撒嬌摟摟抱抱。(圖/Santuario Igualdad Interespecie/以下皆同)
記者林育綾/綜合報導

在不肖的工業化乳牛養殖場裡,有很多動物面臨你想像不到的悲慘命運。這隻名叫薩爾瓦多(Salvador) 的小公牛,不但一出生就被迫跟母親分離,又差點被賣到屠宰場。但牠很幸運地,被一個動物平等保護區的志工救了出來,受到驚嚇的牠原本畏縮怕生,長大後,牠 變得十分親人,對救牠一命的志工撒嬌抱抱,也跟保護區內其他動物成為好友,相處愉快。
▼影/「薩爾瓦多」跟牠的救命恩人撒嬌:



Un niño no-humano disfrutando del cariño de sus cuidadores <3Salvador, fue rescatado de morir en una lechería. Hoy, a seis meses de su rescate, es un niño feliz y regalón, que disfruta estar en compañía de sus amigos y sus cuidadores.¡Mira lo regalón que es y lo mucho que le gusta ser acariciado y amado! Comparte :)(*)Si no conoces la historia de Salvador, visita: https://goo.gl/FFgOjW
Posted by Santuario Igualdad Interespecie on 2015年5月16日

這個位在智利的動物平等保護區(Santuario Igualdad Interespecie),專門拯救被人類不當奴役、剝削、虐待的動物。他們表示,人類食用的肉類、牛奶、雞蛋,往往是從充滿血腥的工廠,對動物們不當 的剝削而來。志工表示,很多人誤以為我們保護區是一座農場,事實上我們只是提供一個安穩的「家」,讓這些被不平等對待的動物們有個棲身之所。

該保護區提到,很多工業化乳牛養殖場裡的動物們,命運悲慘至極,是人們無法想像的。母牛被固定在流水線上,透過人工受精,不停生產小牛,甚至注射催 奶劑,接著不斷泌乳,不停被機器擠奶,因此乳牛的乳頭受傷或發炎是常有的事,這樣的奶水對人類來說其實也不健康。而小牛被生下後,根本見不到母親就被拆 散,若生下小母牛,則命運跟媽媽一樣,等到擠不出奶後,就被送到屠宰場。若生下的是小公牛,則立刻被送往屠宰場或生化工廠,進一步剝削。


▲薩爾瓦多一出生就被送往屠宰場,所幸被志工救出。
身為小公牛的「薩爾瓦多」,當時就差點步上相同命運,多虧保護區的志工將牠救出來才保住一命。志工們說,薩爾瓦多是一隻非常友善、撒嬌可愛的小牛, 跟園區裡其他動物例如羊、豬、貓狗等都相處得很融洽。牠也很願意親近人,不久前被拍下牠趴在志工身上又摟又抱,一邊享受志工的撫摸,網友看了直呼:「太可 愛了!」


▲▼薩爾瓦多的個性非常友善,對人和對其他動物都很好。


▼在這裡牠跟不同動物成了好朋友。


 
志工希望透過「薩爾瓦多」的故事,讓人們意識到對動物不平等的剝削問題,拒絕消費這些不肖工廠、養殖場、生化工廠產出的殘忍商品,「因為老實說,透過這樣手段得來的產品,對人類也沒有特別的幫助;人類不需要透過不當剝削動物的方式存活。」


▲▼薩爾瓦多也會照顧同伴,憐惜其他相同命運的動物。


原始感應-植物也有情緒





【新唐人2008年3月12日訊】【世事關心】(78)原始感應-植物也有情緒(更新版):偶然的事件,造就一個傳奇人物。 主持人:這是一個傳奇性的人物,像所有傳奇性人物一樣,他的生活中有很多非常重要的偶然事件。他的主要著作:《原始感應》 是這樣開頭的:在1966年二月二號之前,我從來沒想過我會涉足前沿的生命意識領域的研究。但是現在回想起來,我所有的教育,我接受的訓練,我的職業,甚 至我天生的好奇心都在為那一天和那一天之後的人生做著準備。他就是60年代在偶然情況下測出植物有感情的科學家巴赫斯特。對生物原始感應現象的研究改變了 他的人生。從此他全心投入生物感應的觀測和實驗。今天巴赫斯特將告訴我們在近半個世紀中的研究中,他到底發現了甚麼。

字幕:謹向大自然和她的眾多造化致以無尚的感謝這些生命的形式曾經在我的實驗室裏短暫駐留並為我好奇的心展示了她們深藏的能力--巴赫斯特

旁白:2005年8月20號,我們前往聖地牙哥去拜訪一位特別的人物。他的測試和研究堅持了40多年,今年81歲高齡。在科學界,在普通的民眾中,他的名字基本不為人知。而他的發現和研究不僅會給生物感應研究領域帶來根本性的突破,也將改變我們對世界和生命的看法。

巴赫斯特: 我出生在新澤西州的LAFAYETTE市。我的學業受二戰影響而中斷,當時我在德科薩斯農機學院讀書,是第一個應徵入伍的海軍軍官。在服役前,我對催眠現象極感興趣,做過許多研究。我對使用催眠術進行情報和反情報方面有一些建議。

旁白:催眠術在那個時代屬於新鮮事,很少人對它有深入的了解,把它用於反間諜工作更是聞所未聞。接下來發生的一件事卻使人們對他刮目相看。

巴 赫斯特:有一次,我曾為安全起見,給司令官的秘書使用了催眠術,取得了絕密檔。那個秘書醒來後也沒有察覺。為保密起見,當天晚上我將檔加以安全保管。第二 天,我將檔交給司令官,說:一個是通知特警逮捕我,一個是認真地聽我解釋。後來他們仔細地聽取了我的解釋。當時正值中央情報局剛剛成立,聽到這件事後,中 央情 報局讓我提前退伍,僱用我從事使用側慌儀進行背景調查方面的工作。

旁白:在中央情報局,巴赫斯特從事的工作是使用側慌儀進行招工檢驗。對測謊儀的使用和研究是巴赫斯特生命中另外一件重要的事情。

巴赫斯特: 側慌儀像是一種用於情報工作的特殊儀器,它也好像很自然地聯繫到了我的催眠、夜遊這些曾研究過的領域。我試想將它們用於我的工作。因為當時中央情報局剛剛成立,許多人都希望在FBI找到一份像樣的工作。我們對應招的人進行側慌檢測。將通過檢測的人,列入合格名單內。再進行工種調查,以分派合適的工作。

旁白:測謊儀是根據人皮膚中的電阻變化而繪出的圖線,來表達人的情緒變化狀態。GSR--膚電反應裝置測謊儀是通過電路來反應電阻的變化。受測者的兩只手指上各貼上一片電極,微量電流則會從電極的兩端觸角通過。 旁白:巴赫斯特對測謊儀充滿興趣,但是對在中央情報局從事的工作卻感到乏味。他的真正理想是通過使用測謊儀和情報工作來幫助他對人的意念方面的研究。

巴赫斯特:我辭掉了政府工作,開始專門從事側慌儀的研究。

旁白:1966年2月2號早晨,在他紐約的實驗室裏,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一個偶然事發生了。

巴赫斯特:我在給植物澆水,是一盆牛舌蘭花。這盆花有一株長長的葉桿,葉子也是長長的,當時它可能生長了1年到1年半的時間,是我的秘書從樓下一個花店買來,那家店要關門不作生意了,當時我們還買了一顆橡膠樹。在澆水時我很好奇,我想知道在根部的水份將花多長時間,穿過長長的葉桿最終到達葉子的頂尖。我想:好阿,正好這些側慌設備可以用來測量它的電阻變化,還能測量出它的膚電感應。把它的葉子聯上電極看看會怎樣?因為當水份到達葉尖時,夾在電極中間的葉子的導電性能會增強。在 澆水後,我想我將看到畫出的曲線會呈現向上的趨勢,因為當水份到達後,電阻會變小。出乎意料,曲線的趨勢卻呈現著不斷向下,我把指標移到了上端,曲線連續 向下滑。在這裏的這段曲線的形狀引起了我的注意,如果是膚電反應,我們會解釋這段曲線代表著情緒波動,這段曲線代表著情緒恢復,隨後整體呈現向下的趨勢。 這是整個圖的局部,這張是一幅標準的呈現向下的膚電圖。我意識到這段局部的曲線形狀,顯示了和人相同的情緒反應,我當時真是吃了一驚。

旁白:在使用側慌儀測試人的時候,一般使人產生情緒波動,大都是在自身安全受到威脅的時候,如被告知:你犯有謀殺罪,是你開槍導致了死亡。當被測試者的安全受到威脅時,他的恐懼會引起膚電曲線的形狀變化。

巴赫斯特:當時我不知道怎樣能使那顆植物感到害怕,我不能和植物講話,沒辦法和植物講話。我試著嚇唬它,把它的葉子拽過來,放到熱咖啡裏,它的曲線呈現鋸齒狀,沒有太大的波動,彷彿在顯示我的試驗很無聊。我怎樣能讓它有所反應,嚇唬它嗎。當圖表計時在13分55秒 時,也就是我的第一次觀測,我的頭腦裏突然閃出一念:我知道怎麼做,我要用火燒它的葉子。當時電 極聯著一片葉子。因為我不吸煙,手裏沒有火柴,我走到秘書的辦公桌去拿火柴。當時還沒拿到火柴,沒有別人在實驗室,沒有人在樓裏,我只是動了一念,我要燒 掉那片葉子。這一念頭剛一出來,指標立即做出了劇烈的反應,一下子擺到了圖表的頂端。我立刻意識到:天呢,它知道了我在想甚麼。這是一次高品質的觀測。一 切就從此開始了,我意識到了植物也是有意識的。

巴赫斯特講解和示範:在那一瞬間,我沒有碰那個植物,我離它大約15 英尺,離儀器大約5英 尺的距離,唯一的舉動就是我的大腦裏閃出一念:我要用火燒它的葉子,只是想像,因為我不吸煙,沒有火柴,只是一種意向。當這個想法一 產生,儀器指標一下子滑劃到頂端,我相信,它當時知道了我在想甚麼。下一張圖顯示了連續性的激烈波動,就彷彿用火柴真正在燒它的葉子。我很想知道下一步的 曲線,以使指標不繼續停留在頂端,所以打算解除威脅,將火柴放回原處。曲線慢慢地緩解下來,逐漸地恢復到實驗前的狀態。我稱這次試驗是一次成功的,高品質的觀察。

可以說,在那一秒前,就是1966年的2月2日,圖表計時13分55秒之前,我的生活仍依然如故。但此後我的人生目標有了改變。因為我知道了:我的植物是有感情的。旁白:“現在,讓我說一下那天早上發生的事,你也許擔心我會差點兒在早晨八點鐘跑到外面的大街上--紐約的時代廣場大喊:「我的植物是有感情的!」。因為即 使是在紐約市的時代廣場這也會被世人認為是奇怪的舉動。同時,作為一個在科學領域裏涉足很久的人,這將是對我後天教育的挑戰。”

巴 赫斯特: 我之所以稱其為原始感應,是因為我感到生物的這種本能遠遠早於任何後天形成的能力。有些人認為我們曾一度有過這種本能,可我們現在通過這種本能的現象反過 來在研究它。有的人在否定它,以至於讓你願意花費一生來研究它,走這樣一條路。但植物是具有一種心理特徵的感應能力,與人類進行某種雙向性的生物交流。

旁白:那盆著名的牛舌蘭花,現在她已經長得比天花板還高了。巴赫斯特告訴我們:這顆植物曾一度要死掉,那段時間,他夜間沒在辦公室裏工作。直到巴赫斯特搬回實驗室,在那裏重新和他們朝夕相處,夜以繼日地工作,牛舌蘭才重新開始長出綠芽。。。

旁白:中國有句話叫無獨有偶。在巴克斯特測出植物有感情之後不久,他的實驗室裏又發生了一些由偶然事件導致的驚人實驗結果。其中一件是這樣發生的。

有一次,巴赫斯特打碎雞蛋準備飼料的時候,他發現側慌儀的指標立即開始往復擺動。這種現象使他產生了一個念頭:把電極聯上雞蛋會發生甚麼。1966年5月24日,巴赫斯特在他的紐約實驗室對一只無育雞蛋進行了一次觀測。

巴赫斯特: 這是一次雞蛋聯上膚電側慌儀後畫出的曲線。這種鋸齒形狀的曲線不多見,代表心跳,通常是雞蛋孵化2-3天後胚胎心跳的準確記錄。但這是一顆不能胚胎的無育雞蛋。我意識到這個曲線形狀和一只胚胎後處於孵化期的雞蛋心率曲線相同。心率節奏圖中的心跳速度,用來幫助孵化雞蛋的成長。

我把這張圖給我的學生看,他說:看起來這個人心跳速度太快了,他可能太激動了,拒絕側慌。我說:你怎麼搞的,學了周半,你不知道這是一只雞蛋。

旁 白:在發現植物有感情,測出雞蛋有心跳之後,巴克斯特實驗室裏的植物就經常被安上了各種測試儀器,他發現一個規律,那就是品質最高的測驗都是在隨機的情況 下做出的,可以說那些實驗都是自然發生的,而不是有意安排的。下面這個讓他的研究領域擴展到微生物範圍的實驗也是在這種情況下發生的。

巴 赫斯特: 長期的植物觀測,使我經常在夜間工作。我在冰箱裏放些優酪乳,因為我常常顧不上吃飯。一次,我在吃優酪乳時,當用杓子挖底部的草梅醬把它翻到優酪乳的頂部 時,我發現植物做出了劇烈的反應。那時植物連接的是聲波反應儀,你能聽到聲音,因為用圖紙進行長時間觀測費用很大。聲波反應雖然不是圖線,但能看到聲波的 升降反 應,和圖線能起到同樣的效果。

旁白:請注意:在這裏,牛舌蘭和草莓並沒有直接接觸。牛舌蘭像一個旁觀者一樣在看巴克斯特吃優酪乳,在他只吃到優酪乳,沒有動到草莓的時候,牛舌蘭沒有任何反映,而當他把草莓翻到優酪乳的頂部時,牛舌蘭有了反應。

巴赫斯特:當我翻起底部的草梅醬時,聲波展示了大幅度的升降。回想起來,一種解釋或是:果醬中的養份刺激了頂部優酪乳中的細胞﹔或是:果醬中的一些成分刺激了其他細胞,儘管它們彼此之間並沒有直接接觸。我感到:哇!沒想到優酪乳裏的細菌是活的。

旁白:也就是說這種可能性是,牛舌蘭接受到了優酪乳中的細胞受刺激的反應,並且對此也做出了反應。那麼優酪乳裏的細菌到底有多少的感知能力呢?1976年1月4日在SAN DIEGO的實驗室,巴克斯特 發現了細菌和細菌之間的感應。

巴 赫斯特: 這個世界很有趣,不僅細菌本身有思維,不同種類的細菌之間也會相互間約束,就像無害細菌針對有害細菌的約束。請注意這裏的曲線。我的小貓,賽咪只吃雞肉, 這一點請不要怪我,它不吃別的,只吃烤雞肉。我把雞肉從冰箱裏拿出來,在有四個房間遠的地方,我在觀測優酪乳裏的細菌,也稱做無害細菌的反應。這是觀測到 的 曲線。這裏的優酪乳曲線,是正當我撕開手上的雞肉畫出的。當時雞肉已經不新鮮了,也就是開始產生有害細菌,它可以用來餵貓,因為很容易就被消化了,但腐化 的細菌已存在那裏了。這裏的曲線是當我攪拌雞肉的時候。我把雞肉放到??溫燈下,使它達到室內的溫度。當燈光照到盤內的雞肉時,光和雞肉中的腐化細菌開始 反 應,遠處優酪乳中的無害細菌,由於有害細菌的情況,立即做出了反應。當我再次攪拌,將底部的涼雞肉翻上來繼續加熱時,它再次做出反應﹔當我停止加溫,將食 物拿開送給賽咪進食,在這裏大約10秒鐘左右,雞肉開始被賽咪消化時,優酪乳中的細菌劇烈反應在此便嘎然停止了。

旁 白:這也許可以被解釋為,當有害細菌被徹底解體之後,無害細菌也就停止了反應。沒有直接接觸的細菌和細菌之間有感應,那麼被從主體上分離的細胞和他的主體 還會有聯繫嗎?這是一個更吸引人的問題。巴克斯特在他的另一些實驗中,發現了這個問題的答案。實驗所使用的一種儀器叫離心器,它被用來分離採集到的人的口 腔細胞。巴赫斯特將分離的白細胞接上側慌儀,通過捐贈主體的情緒變化,來觀測個體細胞的意識感應。這位細胞捐贈者是一位商人,從事石油化學方面的生意。隨 著他氣憤的情緒,他的細胞也做出了反應。當時他在看一個新聞報導,是有關國會聽證將要對化學工業實施更多的行政控制。巴赫斯特對細胞的意識感應還作過許多實驗。

巴赫斯特:當我添置了適當的儀器,開始在我身上採集一些白細胞。我們需要一臺離心器,當時沒有這個設備。在我身上作過實驗後,一天晚上當STEVEN來到實驗室,我讓他也開始採集細胞。

按 程式,我們採集到了一些細胞,然後我們將它聯上電極。我們的觀測是這樣進行的:將攝像機放到STEVE的背後,同時他在看一本雜誌。 有一篇文章是關於一個叫SHOKLEY的人,當時他是一個有爭議的人物,我們正在談論他。我想起來我的合夥人,他的抽屜裏有一本雜誌,他在訂閱那本雜誌叫 花花公子,然後我們找到了那刊雜誌。STEVE拿來後,他不僅找到了那篇文章,還在瀏覽其他文章。相機就在身後,他的白細胞也在被監視,當他翻到中央插 頁,是一些少女,一絲不掛。他的白細胞做出了劇烈的反應。過後他能看到:在當時的情況下,他知道自己將會有甚麼樣的想法,知道自己將在那裏要看到甚麼。我 想這次觀測對他來說,就像我在1966年2月2日的第一次觀測一樣引起了他的震撼,我想他不再懷疑了,我的教學課程裏已編入這次觀測。

STEVE: 我 和CLEVE在實驗室裏談論許多事情。WIILIAM SHOKLEY,一位元物理學家,他有許多觀點很稀奇,不被人們接受,比如說他對遺傳的看法。在談論時,我說好像在一期花花公子的雜誌裏有這篇文章。他 說: 你知道哪期嗎?我說:想不起來了。然後在樓下,我找到了它。隨後我開始看那篇關於遺傳的文章。CLEVE突然有個想法,當時攝像機在我身後,我的白細胞聯 著側慌儀,他說﹔翻一翻別的文章,看看有甚麼反應。好吧,我開始翻閱其他文章。然後,我看到一張圖片,我覺得很好看。當時我的細胞一下顯得失控,它聯著電 極。過去我會覺得很不好意思,現在我會公開對人講,沒覺得不好。

當 時,我是個大學生,我的白細胞聯上了側慌儀,我在看花花公子,我的細胞做出了劇烈的反應。這次反應是一次最顯著的,時間最長的細胞感應觀測,前後持續了2 分半。後來CLEVE說,我們停下來吧。我說:好吧,我合上了雜誌,把它推倒一旁,我 要冷靜一下,閉上眼睛,休息了一下。可是當我剛要伸手去碰那本雜誌,因為我感到我的細胞已安靜下來,那時側慌儀畫出了又一個大麯線,當時真把我們笑壞了。

巴赫斯特:這是當時的情形,而且是在持續發生的。最後我說,STEVE快把雜誌合上。曲線開始平穩下來。這裏他瞞著我,剛要伸手去碰那本雜誌,只是伸手還沒拿到它,又出現了另一個波動。

巴赫斯特:我認為這項研究極其重要,非常重要,我需要這樣做。我不能用一對一的比例去講,那樣會無路可走或停滯不前。一對一百萬,讓更多的人了解生物的本能感應,我一直在做這方面的嚐試。 我用我的社會福利補助在維持實驗室的房租。9在我生命裏非常重要。我現在81歲,再過9年我將90歲,當我到90歲的時候,我將奉獻了我的一切。

主 持人:這是一些持續了半個多世紀的實驗。從牛舌蘭到草莓醬,從雞蛋到優酪乳,從細菌到人體細胞。巴克斯特以偶然開始,在58年中,他一直滿懷信心的等待著 這些重要的隨機時刻帶來的重要發現。對於一個新興的研究領域來說,58年是個不算太短也不算太長的時間。而對於這個新領域的開拓者來說,58年的堅持就是 一 生的承諾。

STEVE:當他覺得一件事很重要,很少有人會像他那樣,憑著信念,走自己的路,儘管別人都說﹔別浪費時間了,根本沒錢可賺。可賺錢不是他的目標,他的目標是:讓世人知道,他的研究。

FRANCI:沒有預算,沒有錢,只是一臺計算機,一些信件,做到現在這個成度。希望這項研究能給人打開一扇窗。

字幕:有些人可能會懷疑為甚麼我會如此的自信。因為當一個人經歷了許多科學家對這個領域的冷漠,我可以簡明的說:對新思想的強大阻力並不影響我。我有一位真正偉大的夥伴:大自然。

- See more at: http://www.ntdtv.com/xtr/b5/2008/03/12/a73908.html.-%E3%80%90%E4%B8%96%E4%BA%8B%E9%97%9C%E5%BF%83%E3%80%91%E5%8E%9F%E5%A7%8B%E6%84%9F%E6%87%89-%E6%A4%8D%E7%89%A9%E4%B9%9F%E6%9C%89%E6%83%85%E7%B7%92.html#sthash.Knqyv3rC.dpuf

氣候變遷關乎道德 三大宗教齊籲減碳救地球

本報2015年7月24日綜合外電報導,姜唯編譯;蔡麗伶審校前加州州長阿諾史瓦辛格。圖片來源:Greg2600(CC BY-NC 2.0)
距離年底的巴黎氣候會議只剩下幾個月,全球各個宗教領袖、諾貝爾獎得主、經濟學家和藝術家先行齊聚巴黎,告訴世人:「保護地球絕對不只是科學家的事。」

台灣則有來自法鼓山的兩位法師參與,與談對抗氣候變遷下的宗教信念與個人反思。

阿諾:氣候變遷非科幻片場景
這場「氣候道德高峰會」(Summit of Conscience)不僅是史上第一次,也是巴黎峰會的會前會。會議由法國總統歐蘭德召開,動員上百萬民眾為環境保護發聲,並向各國政府施壓。
法國政府請到好萊塢影星、前加州州長阿諾史瓦辛格擔任代言人。阿諾說,氣候變遷已經沒有科學上的爭議可言;而地球的災難,只能透過道德行動去避免: 「我主演過許多科幻電影,我可以告訴你們,氣候變遷不是科幻電影,而是真實發生的戰爭,此刻正影響著我們。氣候變遷比任何電影情結都要嚴重,這是我們這個 時代的挑戰。」

號召千萬份連署 菲律賓將提「天主教氣候請願書」
亞洲最大的天主教國家菲律賓,則在教宗的呼籲之下,已經開始動員群眾,並承諾號召千萬人連署,預計於11月在巴黎峰會上交給全球領袖。教宗方濟各。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這份代表天主教的氣候請願書,希望向各國施壓,以達到積極減碳的目的,讓全球升溫低於危險的1.5℃臨界值,並幫助全世界的貧窮國家因應氣候變遷。

全球天主教氣候運動(Global Catholic Climate Movement,GCCM)馬尼拉當地協調人Lou Arsenio表示:「我們正在努力連署,代表天主教為氣候變遷發聲,尤其呼籲全球領袖積極減碳。」GCCM是由超過140個天主教團體組成的聯盟。

抗氣候變遷 穆斯林、基督教、印度教都加入
穆斯林神學家、基督教和印度教領袖皆認為,氣候變遷是生存的威脅,也是重生的契機。穆斯林宗教領袖之一Sheikh Bentounes呼籲人類對未來抱持希望。

曾重建50座森林的印度教領袖Nandita Krishna認為,人類的貪得無厭剝削了地球上的所有成員,導致氣候變遷。「我們不能複製或創造出環境。我們必須瞭解環境是神聖的,才能瞭解人類對環境的角色和責任。」Krishna說。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孟加拉鄉村銀行創辦人尤努斯(Mohemed Yunus)說,科技可以幫助達成零貧窮和零碳排。「不過今日的科技多被商業和戰爭所控制,並沒有用在解決全球問題上。」尤努斯說。

【參考資料】
-英國衛報(2015年7月21日),Arnold Schwarzenegger: climate change is not science fiction
-英國衛報(2015年7月22日),Philippines to raise 10m signatures for pope’s climate petition

海平面上升 海龜蛋「泡水」 孵化率僅1成

本報2015年7月24日綜合外電報導,姜唯編譯;蔡麗伶審校
全世界最大的綠蠵龜產卵地點逐漸被海水淹沒。科學家警告,海平面上升可能摧毀世界各地的海龜產卵地點。海龜。圖片來源:MyFWC Research。(CC BY-NC-ND 2.0)海水泡太久 10顆海龜蛋只孵出1隻

全世界最大的綠蠵龜產卵地──澳洲大堡礁雷恩島(Raine),每年夏天有超過100,000隻母海龜前來下蛋,但是海龜的幼體孵化比例卻逐年偏低,甚至只有10%的蛋孵出小海龜,遠小於全球其他產卵點高達90%的孵化率。

為了瞭解原因,科學家開始針對海水淹沒海龜蛋的情形,研究孵化成功率的影響程度。科學家發現,由於胚胎需要從周遭環境獲得氧氣,海龜蛋如泡在海水裡長達6小時,孵化的機會將遠遠降低。

「我認為另找其他海龜族群做實驗,應該也會得到類似的結果。」研究主持人、詹姆士庫克大學科學家David Pike博士說:「全世界都必須面對預測海平面上升如何影響海龜這個問題。別等到20到30年後我們才發現沒有成年海龜了,因為現在的海龜蛋都沒有孵化。」

海平面上升 全球海龜生存受影響
雷恩島是一處偏遠的珊瑚礁島嶼,地勢低窪,經常遭受大潮和暴風雨侵襲。研究者警告,海平面上升可能影響雷恩島海龜的生存,甚至全世界的海龜皆然。

Pike認為,由於冰蓋融化、暖化讓海洋溫度上升,在接下來100年,澳洲的海平面將上升50公分,雷恩島將完全被淹沒:「屆時這個區域的綠蠵龜族群將受到影響。其他區域也可能發生類似問題。」

每隻綠蠵龜會在雷恩島上產下約100顆蛋,夏季綠蠵龜會上島產卵4到5次。活下來的母幼體長大後,會回到島上和數千隻海龜競爭空間產卵。

由於海龜平安長成成年海龜的機率很小,孵化率一降低,影響就很顯著。牠們的掠食者很多,每1,000隻幼體只有1隻進入海中後能夠長大。

綠蠵龜是國際認證的瀕危物種。其他瀕危海龜物種包括赤蠵龜、棱海龜、玳瑁龜、肯氏海龜、太平洋麗龜和平背海龜等7種。

【相關文章】
-氣候變遷恐「雌化」海龜 增加藍鯨「通勤」時間

【參考資料】
-英國衛報(2015年7月22日),Turtles' future at risk as scientists show rising sea levels affect egg hatchings
※ 本文與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林務局   合作刊登

【蜂蜜竟然不是素!】

【蜂蜜竟然不是素!】
小編有天聽到老闆說蜂蜜不是素!著實讓我震驚了許久,當我去了解蜂蜜的製造過程,才深刻體會到蜂蜜真得不應該是素。商人在販售蜂蜜時,常以天然與健康來吸引消費者購買。但你知道嗎?我們嚐到的甜美蜂蜜,卻讓蜜蜂付出極大代價。

1)蜂蜜是蜜蜂的食物
蜂蜜中擁有蜜蜂所需的營養素,蜜蜂靠著蜂蜜的存取來度過糧食短缺的寒冬。
因此他們在花季盛開的季節,辛勤的採蜜存取,然而一隻蜜蜂一輩子只能釀造不到一湯匙的量。


2)被拿走蜂蜜的蜜蜂吃什麼
是白糖水,白糖水中缺少了許多蜜蜂所需的營養素,導致蜜蜂免疫力下降,進而影響到壽命長短。

3)努力採蜜的代價竟換來這樣的代價
被偷走食物就算了,但養蜂業有許多不堪入目的手段,煙燻蜜蜂、人工受精、剪去蜂后翅膀與殺害幼蟲等殘忍手段。

蜂蜜中確實有些營養素是對人體有益的,但我們確要因為這些營養素而去用不人道的方式對待蜂群,更何況自然界有許多蔬菜都可以攝取到相同的營養,那為什麼還需要去以如此殘酷的方式對待辛勞的蜜蜂呢?

健康小提示:
1.本文純為生活保健等健康資訊分享,非醫療單位經驗,內容僅供參考。
2.因個人體質與症狀不同,若您有相關問題,建議您諮詢專業醫師、藥師或營養師。
3.本文來源自網路、書籍等資訊整理,若有不適或疑慮,請來信告知,我們會盡快刪除。
光量生技-蔬食伊甸園 編輯
http://www.vegeden.com.tw/category.php…
參考資料:
1) peta asia-pacific
2) food uncovered
3) 太陽日報

2015/7/21

2015/7/20

小學生下田種菜 「食安我把關!」

2015-05-20 03:01:43 聯合報 中彰投記者/連線報導

台中樂業國小學生林依葶要送外縣市學生自己做的白米造型紙鎮。 記者游振昇/攝影

食安問題嚴重,讓種菜課程在校園大流行!神腦基金會在全省國小推動「愛心小農場」計畫,有15所國小參加,小學生學種無毒蔬果和水稻,收成再煮成食物師生共享,昨學生交換成果、分享喜悅。

來自全省國小學生在樂業國小校園稻田,體驗收割樂趣。 記者游振昇/攝影

彰化縣螺陽國小學生種稻、種菜3年了,去年收成後,小朋友自己料理,舉辦溫馨的感恩謝師宴,今年改種南瓜,謝師宴就有南瓜米粉和南瓜派端上桌。南投鹿谷鄉 廣興國小師生不到百人,卻有座250坪農場,學童有專屬農地,種什麼作物全憑自己喜好,園內有高麗菜、玉米、番茄、黃豆、蔥等各種蔬果,讓孩子實地體驗務 農,也懂得食育。

神腦的愛心小農場遍布全省,「小神農氏」昨成果交流,屏東榮華國小種芒果,製成芒果青情人果;高雄龍目國小種鳳梨,削塊請眾人吃;高雄港埔國小種香草、洋 蔥和蔬菜,烹出義大利麵;台南新橋國小種水果玉米,昨水煮玉米;台中樂業國小種水稻,昨來不及製成米食,由小朋友自製白米造型紙鎮當禮物。

神腦董事長賴峰偉說,愛心小農場是首次交流,學生彼此學習和分享,引發善的循環,讓小朋友更懂得珍惜地球資源。

5所國小200多名學生昨還在樂業國小操場水稻田一起收割、打穀,六年級學生林依葶說,從拔草、趕鳥到種稻,過程很有趣,很有成就感。樂業國小還自創品牌「樂業幸福稻」,學生親自種出稻米義賣,收入當下一季種稻基金。(游振昇、林宛諭、賴香姍)

「自己收成自己吃」 學童樂當農夫

2015-06-15 08:21:13 聯合報 記者賴香珊/鹿谷報導

廣興國小學童將採收後的玉米放置成堆,開心展示豐收成果。 記者賴香珊/攝影

鹿谷鄉廣興國小有座逾200坪「樂活農場」,去年底啟用後,學童能自行決定栽種作物當小農夫;近期園內玉米開始收成,校方帶學生現採快煮鮮吃,感受豐收喜悅,也從中實踐食育。

廣興國小校長黃應欽說,學習不是只在課本,食育更不是用嘴巴說,學生「自己收成,自己吃」,不僅玉米,連黃豆也由孩子採收、曬乾和剝殼,全校一起磨製成豆皮,也請農會人員協助指導正確農務和有機觀念。

鹿谷鄉農會指導員陳陽慶和校內導師輔導學生們分區分組耕作,播種後開始澆水、施肥、捉蟲,還須記錄玉米等作物的成長歷程。

「蟲吃剩的菜,才是我們要的」四年級學童張藝馨說,老師教導栽種和食育知識,從中知道不用藥最健康,但想要菜相好看,就要會捉蟲,起初要動手抓實在怕怕的,後來看別人抓,嘗試後發現沒那麼可怕。

小朋友走入自己的玉米田,開心且專注採收玉米。 記者賴香珊/攝影

學生邱建瑋說,玉米開始熟成後就有老鼠跑來搶食,所幸栽種數量眾多,不怕牠們偷吃,這也證明了「我們種的玉米是天然無農藥的」;陳泯而則說,吃自己種的蔬果最安全健康,也格外美味。

陳陽慶說,透過綠色生活教育和有機耕作提倡健康飲食和友善環境,建立對食育食安的認知,不僅孩子在學,大人也在「食」作;總幹事林義能則說,讓農村文化教育及有機觀念在校園紮根,能培養學童對新農業的情感。

一學期食農課 雙峰國小學童樂當小農夫

2015-06-28 07:28:21 聯合報 記者王長鼎/新店報導


新店區雙峰國小推廣食育農耕課程,學生開心樂當小農夫。 圖/雙峰國小提供

新店區雙峰國小利用校園空地規畫為農地,整個學期推行食育農耕課程。小農夫吳少威說,覺得農夫天天頂著烈陽下田工作,真的很辛苦,經過一學期的食農課程,不僅吃的安全,也覺得自己變得更健康了。

老師吳宗玲說,面對國內食安問題接連不斷,建立學生正確飲食觀念及選擇健康的食相當重要,雙峰也有系統的將食農教育在校園裡推廣,並規畫一整個學期的食育農耕課程。

她說,為執行這項新開的農耕學習課程,特別邀請野草花果有機農場主人,自稱「馬丁農夫」的林清立協助規畫課程,在義工家長的支援下,帶領學生將規畫農地的校園空地,從整地開始,透過有機農耕操作,學生嘗試當小農夫,種植空心菜、青江菜、皇宮菜、圓葉萵苣和福山萵苣。

「雖然很辛苦,當吃到自己親手所種的蔬菜,真的很開心。」3年級小農夫蔡欣言說,感謝馬丁農夫的耐心指導,透過有機農耕操作,觀察食物生產的歷程,了解環保酵素的製作,及老師介紹的農耕文學詩作欣賞,不僅是身體勞動,和心靈的感受,都讓他覺得「收穫滿載」。

學生家長李亭瑩說,希望讓孩子從小認識這塊土地,藉由親自參與食農教育課程,返璞歸真,建立良好的生活態度。

食育士在市集 「正確情報傳給客人」

2015-07-19 07:10:25 聯合報 記者侯俐安/日本報導

福岡縣糸島市農民市場「伊都菜彩」,食育士(右)為顧客解說蔬菜品種與烹調方式。 記者黃威彬/日本攝影


五月十九日,日本JC總研大樓頒發認證書給廿多名新任「食育士」。日本到這天已有二○九七人取得食育士資格,也讓全國逾兩千家由農協(農會)經營的農民市場,成為日本推廣食育的地區輻散地。

「伊都菜彩」是由福岡縣糸島農協經營的農民市集,八年前由農協買地興建,近四百坪,與糸島市一千兩百位農民合作。周五上午擠滿人潮,八個結帳台,工讀生結帳的手沒停過。年營業額高達四十億日圓,居全日本之首。

店內九十名員工中,有十人取得「食育士」執照,薪水略高。農民早上八點送貨後,可以戴上代表農民的綠帽子、代表資深農民的紅帽子留在現場,向消費者推銷;也可以將介紹工作交給食育士,農民只要補貨就行。

專程從福岡開車來的主婦片愛,每周會來採購一次,「這裡距離產地近,新鮮、便宜,常常都有我第一次看到的青菜,隨時可以問食育士。」包裝上都有農民的名字,「吃到好吃的,下次一定會鎖定這個農民的菜購買。」農民自身,就成了品牌。

戴著食育士標章走在蔬菜區的小林亘,是伊都菜彩的店長。他取得食育士資格已經七年。
「糸島市蔬菜多樣性非常高,時常會出現從未見過的菜。」小林說,以前習慣上網搜尋,但網路上有太多偽資訊,「取得食育士資格,讓我責任感加重,要將真正的情報傳達給客人。」

於是,他拜訪農家,了解生產過程、如何料理,再回家試吃。同時,也扮演消費者、農民間的橋梁,透過定期會議讓農民知道消費者的喜好。

生產者古賀勝俊種菜一輩子。他說,原本跟其他農民共同出貨到農會或交給盤商,「好的菜、不好的菜一起賣,只要符合對方開出的條件就好」。

但是八年前賣到「伊都菜彩」後,當面接觸消費者、被稱讚了,讓他感到榮譽,每天都在想如何研發種出好吃的菜。

「自己的午餐自己種」 熱血食育教師超級計畫

2015-07-18 07:09:36 聯合報 記者薛荷玉/美國報導

舊金山熱血教師班傑明艾康(右)推廣「自己的午餐自己種」,教導如何把田園當教室,協助大家自耕自食。 記者林伯東/攝影

「自己的午餐自己種(Grow Your Lunch)!」這是美國舊金山熱血教師班傑明艾康(Benjamin Eichorn)的超級計畫,他要發展出實踐「可食校園」理想的教材,讓每個想在校區設立菜園的學校、教學生種菜的老師、帶孩子重拾田園的家長,都可以按 圖索驥,讓田園變成教室。

這是他的「美國夢」。實踐夢想,需要資金,艾康拍了一支短片,放上「群眾募資」平台,尋求網友支持。令人吃驚的是,原本設定的目標是六千五百美元(約新台幣十九萬五千元),但不到一個月,募款竟然突破百分之兩百,募到一萬三千五百卅美元。
艾康開心地說,他會儘快完成一步一步教人如何在校園、後院、社區空地自種食物的手冊,放上網路供人免費下載。

艾康曾在加州柏克萊的「可食校園計畫(Edible Schoolyard Project)」擔任教師,如今他成立的公司協助卅五所加州的小學及多所中學發展適合的教學花園,包括了菜園、果園、環形戶外教室、溫室、雞舍、堆肥場 及工具間。五年來,他協助發展食育的學校約有百所,觸及學生多達四萬人。

「我們的祖父母知道如何種植、及他們的食物來自何方,但這樣的文化逐漸流失;孩子只喜歡漢堡、薯條。我希望能協助孩子們重拾飲食、農業文化,並展開與土地的對話。」艾康說:「最健康、味美價廉的食物,就在你自己耕種的花園裡。」

但他發現,許多老師自己也不懂得植物與農事,雖然贊同「可食校園」的精神,卻無從下手。艾康決定募資寫教材,並成立農事諮詢社會企業,致力教導如何把田園當教室,協助大家自耕自食。如同他在吉安尼尼中學所播下的農學沃土。

吉安尼尼中學是舊金山灣區規模最大的中學,教生物的強生老師帶著七年級的廿三位學生來到戶外教室上「生活科學」課。學生分成三組,一組要採收甘藍、櫻桃蘿蔔、花椰菜、豆子及洋蔥,並製作沙拉;另一組要修補上次風災中受損的披薩烤窯;還有一組鋸削用於覆蓋果園土壤的木屑。

艾康戴著棒球帽,身著格子襯杉及牛仔褲,腰間掛著園藝工具組,跪在泥地上教學生辨識哪些蔬菜已經成熟,適合採收。他伸手一捻,幾片嫩葉收在掌中。學生們也依樣畫葫蘆,四散在加州陽光中,採收去了。

其實,生在農家的艾康原本也對農事疏離,直到他到古巴哈瓦那上大學,修習「都市農耕」。因為禁運制裁的歷史因素,古巴成為世上最能善於利用土地、在都市種植食物的綠色國度。

艾康撰寫了「可食校園與學業成就」的論文,證實在菜園中融合各科教學的成果,他也樂意在回美國後成為「可食校園」的熱情傳教士。「自己的午餐自己種」計畫也得到名廚、有機教母艾莉絲‧華特絲的背書。

以吉安尼尼中學為例,艾康說,當初建造這座可食花園,花了約新台幣四百多萬元的經費,但艾康說,如果不設「無障礙設施」的話,成本可以縮減至七十五萬元。 學校每兩周在花園舉辦一次工作聚會,歡迎所有教職員及家長參加,增加參與感。許多家長捐經費,也捐種子、工具,是吉安尼尼中學食育課程成功不可或缺的關 鍵。

十三歲的男孩、女孩在加州陽光下勞動了一個小時後,享受成果的時刻到來。艾康教他們用鹽、橄欖油及醋製作沙拉醬汁,拌在剛採下的生菜及莓果上,上面還灑了幾朵紫色的琉璃苣小花,煞是好看。

坐下來分享沙拉時,班傑明要同學們向台灣來的聯合報系採訪團隊分享一下他們從這堂課學到的經驗。「別怕把自己弄髒!」不止一位學生說。「記得要玩得開心一點。」很多人都點頭表示同意。「一定要養幾隻雞,牠們好可愛,又好好玩。」全班都笑了。

日本食育立法…營養失衡、孤食者增 是社會問題

2015-07-19 07:08:57 聯合報 記者侯俐安/日本報導

平野太太(中)供應蔬果給櫻野小學校廿八年,每當她聽到午餐感謝歌「謝謝生產者,青菜好好吃…」都會忍不住微笑。 記者黃威彬/日本攝影

「開動囉!」中午時分,九州福岡縣糸島市的櫻野小學校,以歌聲伴隨著學童拿起筷子。廣播先介紹今天營養午餐的菜單及生產者,接著響起的歌聲「謝謝生產者,青菜好好吃…」是老師譜曲、學生填詞歌唱的「感謝歌」。

這天,生產者平野太太也到學校來了,她供應蔬果給櫻野小學校廿八年。這首歌即使聽再多次,也會讓她揚起微笑。

感恩的心 載入法條
這一餐,除了讓學生吃飽、吃好,還有更多的用心在其中。包括:認識食材、產季、運銷,理解日本飲食文化,以及培養尊重大自然、勞動者的態度。「培養感恩的心」是白紙黑字寫在食育法令中的。

日本是全世界第一個將「食育」立法的國家。過去卅年,隨著日本加入「關稅暨貿易總協定(GATT)」、「世界貿易組織(WTO)」,全球化帶來衝擊,造成 米食消費量減半、外食族增加,不吃早餐的孩子變多了,三代同堂的「共食」也轉為「孤食」,二○○二年爆發連串食品產地造假問題,點燃政府重視食育的呼聲, 促使國會在二○○五年通過「食育基本法」。

營養午餐 推動中心
日本前首相小泉純一郎在政策演說時強調,「食育,是德育、智育、體育的根基」。營養午餐成為學校推動食育的中心,食育也成為全民運動,逐漸扭轉日本社會的飲食習慣,培養對好食物的判斷力,也正面迎戰全球化。

轉型並非一蹴可幾,所幸日本早已做好準備。從一九九八年「廿一世紀國土發展藍圖」、一九九九年的「食料-農業-農村基本法」、二○○二年「食與農再生計 畫」奠定振興農村的基礎,拉近「食」與「農」的距離。推動食育基本法的同時,也創立「營養教諭制度」,營養師除設計符合營養的菜單,還要經過培訓,指導學 童飲食教育。

同時,日本也出現「食育士」制度,至今已有二○九七名「食育士」,穿梭在農民市場、直賣所,協助消費者認識蔬菜水果、辨別產品標示、學習調理保存方式,在 農民市場常見活潑的蔬菜標示、產地故事,都是食育士需要學會的行銷方式,這讓日本兩萬家農民市場、農家店鋪、道之驛(鐵道驛站),成為地方推動食育的中 心。

家人共餐 次數多了
明治大學農業部兼任講師山田優表示,日本推動食育基本法初期,曾經爭論「飲食是個人的事,何必立法?」但若個人缺乏食育,造成人民營養失衡、農村流失、孤 食者增加、糧食自給率下滑,終將是社會問題,仍須由每一個人承擔,「食育是社會問題,社會是每一個人的,立法是必要途徑。」

立法十年,校園營養午餐使用當地農產品、國民擁有食品安全基礎知識的比率,以及國民與家人共食早晚餐的次數明顯增加。

校長試食 以示負責
有些學校甚至規定,在孩子用餐前卅分鐘,校長必須親自「檢食」,確定校長吃後無「異狀」,才放心給學童用餐。親身試食,加深全體師生的責任感。

如今的日本,食育已經「像呼吸一樣自然」。日本農協智庫「JC總研」特別研究員山本雅之表示,雖然日本仍有食品標示偽造事件,但消費者已經更懂得保護自己。

小檔案/德育智育體育…食育最重要
「食育」一詞來自營養學家石塚左玄一八九六年在著作中提出的新創語詞,一九○三年「報知新聞社」總編村井弦齋在連載人氣小說「食道樂」中指出,孩童的德育、智育、體育、食育當中,食育最重要。

日本在二○○五年通過《食育基本法》,把食育視為義務教育,政府各部門一起來推動,包括推廣學校使用在地食材、學生參訪農園、鼓勵地產地消等方式。

近幾年來,有越來越多學校帶領學生認識食物、農業,「食農教育」日漸受到重視。所謂的食農教育,就是要重新建立人與食物、人與土地的關係,了解自己吃的食物、培養選擇食材的能力,並且對農業生產者有更豐富、立體的認識。


小學大計畫…食育從小入魂 理解食材並友善土地

2015-07-20 07:10:12 聯合報 記者陳乃綾/義大利報導

伊得亞多小學慢食菜園計畫,學生接觸菜園,在遊戲中了解土地、農作和環境的價值,感官能力變得寬廣,也養成人格。 記者林俊良/義大利攝影

義大利西北方布拉(Bra)小鎮,一歲半的義大利女娃愛黛兒在自家門前的菜園玩耍。菜園有一片尚未收成的青蔥,空氣中飄著一股自製肥料的臭味,愛黛兒摘下一把鼠尾草,好奇嗅聞著葉子香氣。

媽媽可琳娜常帶著愛黛兒在菜園種菜、施肥,領她認識各種蔬菜香草。她說,愛黛兒七個月大就停止吃嬰兒食品,與爸媽同吃一般菜餚。

午餐中的伊得亞多小學學童。他們對下肚的食物有超乎想像的了解。 記者林俊良/義大利攝影

布拉小鎮另一邊,伊得亞多小學十幾名二年級學生,在菜園裡排成一列,在志工和老師指導下,親手種下一株株哈密瓜苗,輪流澆水;「再三個月就能收成了」,小學生迫不及待想嘗嘗親手種植出的味道。

義大利人的飲食教育從小開始。總部位於布拉的慢食教育中心,長期推動「學校菜園」。他們幫助小學挪出土地,教導學生自己種蔬菜,了解四季變化,自己採取、烹煮。

目前慢食教育中心正在協助全義大利五百一十八個學校菜園,過去已建立上千所學校菜園。「從學校菜園開始,可以改變世界。」學校菜園計畫負責人多諾莉歐說, 現在大家處在一個「吃不好、活不好、對地球也不好」的世界,透過菜園,小孩能在遊戲中接觸土地、了解農作和環境的價值,感官能力也變得寬廣。

伊得亞多小學的老師阿卡妲說,讓學生在菜園耕作,可讓小朋友學習對食物的批判性知識,包括分辨什麼是新鮮、好吃、健康的食物。

菜園不僅是食農教育,多諾莉歐舉例來說,地理課時,老師講解義大利只有南部比較潮溼,適合種植稻米;但在亞洲,土地與氣候適合種米,米食也成亞洲許多國家的主食。讓學生從稻米種植中了解地理、氣候和各國飲食文化。

菜園裡有些蔬菜豐收、有些卻枯萎。「孩子藉由失敗的種菜經驗,了解到何為『生死成敗』」,阿卡妲認為,這種學習可幫助孩子養成健康人格。

校園裡有菜 邊種邊吃邊學

2015-07-17 18:35:04 聯合新聞網 綜合整理

願景工程 飲食革命
全世界的飲食革命運動正風起雲湧。聯合報願景工程推出「飲食革命.翻轉餐桌」系列報導,派記者前往美國、義大利、日本等地,報導這股改變的力量。

聯合報/薛荷玉、陳怡蒨 製作
攝影/林伯東
資料來源/可食校園計畫
2015.07.18

在菜園裡上科學課

當一顆種子撒在校園,它終有一天會在孩子們的心中發芽。近廿年前,加州柏克萊馬丁路德金恩中學推動「可食校園計畫」(Edible Schoolyard Project, ESY),如今這1公頃的農園,已成為學校推動飲食教育的示範。



可食校園計畫

農園種滿小白菜、檸檬、黃瓜、番茄、香草、莓果、開花植物及果樹。學生以菜園為教室,在這裡學習數學、生物、歷史、文化課。孩子也學會吃得更健康、認識食材,重新建立與土地的連結。
這所中學六、七年級的學生,每年要上十堂的花園課及十堂的廚房課,每堂一個半小時,八年級得上十堂食育課。且課程都與加州政府所規定的數學、科學課程結合,廚房課程則融合歷史、地理、語文等人文學科。

「可食校園計畫」執行長凱兒康弗絲(Kyle Cornforth)介紹廚房黑板上,用彩色粉筆畫的中亞地圖,描繪著哪些縠物、香料、水果經由絲路,由中國傳到了地中海地區,哪些又由西方傳到東方。學生們以舌尖「嘗」到了歷史、地理、文化交流,永遠也不會忘記。

自己的午餐自己種

美國舊金山熱血教師班傑明艾康(Benjamin Eichorn)也有個超級計畫--「自己的午餐自己種(Grow Your Lunch)!」協助包括舊金山吉安尼尼中學在內的35所加州的小學及多所中學發展適合的教學花園,包括了菜園、果園、環形戶外教室、溫室、雞舍、堆肥場 及工具間。5年來,他協助發展食育的學校約有百所,觸及學生多達4萬人。
吉安尼尼中學教生物的強生老師帶著七年級的23位學生來到戶外教室上「生活科學」課。學生分成3組,一組要採收甘藍、櫻桃蘿蔔、花椰菜、豆子及洋蔥,並製作沙拉;另一組要修補上次風災中受損的披薩烤窯;還有一組鋸削用於覆蓋果園土壤的木屑。

13歲的男孩、女孩在加州陽光下勞動了一個小時後,享受成果的時刻到來。艾康教他們用鹽、橄欖油及醋製作沙拉醬汁,拌在剛採下的生菜及莓果上,上面還灑了幾朵紫色的琉璃苣小花,煞是好看。
坐下來分享沙拉時,班傑明要同學們向台灣來的聯合報系採訪團隊分享一下他們從這堂課學到的經驗。



1歲baby也上食育課

飲食教育不僅在美國校園裡萌芽,像西雅圖Tilth(耕作)這樣致力於食育及都市農耕的民間組織也十分蓬勃。Tilth在西雅圖及近郊就有8處花園及農場,還有一個專為孩童設計的可食花園。

每年參加西雅圖Tilth課程的兒童及成人達到9千人次。負責孩童教育的邁可賈維斯說,他們甚至為一歲的小小孩專門開課,「當然啦,要有家長的陪同。」一個半小時「授粉者」課程,早已額滿。「我們歡迎昆蟲、小鳥、蝴蝶及嬰兒」,招生簡章寫著。

「來來來,大家來聞聞,這像什麼?」工作人員邁可賈維斯是孩子王,順手摘了迷迭香、百里香、牛至及細香蔥,握在手掌裡一拍一揉,湊到圍著他的孩子面前,要他們用鼻子認識食物。

 http://theme.udn.com/theme/story/6774/10606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