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12/29
2017/12/24
比利時最新飲食金字塔將加工肉類列為垃圾食品
- 2017/12/25

從金字塔可以看出,最大最頂端為不同種類的蔬果、豆類、穀物、堅果以及水,中層是牛奶、雞蛋、魚肉、雞肉,最底層才是牛油與牛排。該研究所在一份聲明中說:「植物性食品應該成為我們膳食的基礎,並建議以豆類或豆製品取代肉類。」
在金字塔外,有一個圓圈,加工食品如香腸,培根、油炸食品、甜品、酒精等歸類在此圓圈,並標示「盡可能少量攝取」。該機構一位人員Loes Neven向媒體Flanders Today說,「我們想明確表示,我們並不需要這些垃圾食品,並不是禁止人們吃這些,但這些食物並非是金字塔內的營養食物。」
https://www.suiis.com/news/article/1279
2017/12/17
「動物不是食物是朋友!」台灣首次動物權遊行歌手大支相挺
民報 李秉芳/台北報導

響應國際間的「Vegan」行動串連,今(17)日下午有一群民眾不畏風雨,在網路上召集上百位同好者在信義區集結,呼籲大眾愛護動物從日常生活開始,把動物當成朋友,大家以動物扮裝並在耳朵掛上乳牛常用的「編號」,高喊「動物不是衣服,不是食物,不是娛樂」並繞行信義區,引起群眾圍觀,而向來關注動物權的嘻哈歌手大支也到場支持參加。
發起人吳智輝表示,自己大約是從五、六年前,看了屠宰場的影片後,決定開始拒絕吃動物直到現在,他也開始推動「素食三十」的活動,邀請大家體驗純素生活三十天,越來越多人響應,因此希望今天透過這個實體活動面對面,彼此互相認識建立連結,為了動物權一起努力。
吳智輝也說,愛護動物其實可以從日常生活開始,包括購買無動實產品、以領養代替購買、不使用動物皮草製品、不花錢支持動物展演活動、每日吃1餐蔬食、及隨身攜帶環保餐具等等,這些都是簡單的方式,只要觀念改變,其實再多困難都不會真的覺得是困難。
已經吃素快十年的饒舌歌手大支也到場支持,他表示,吃素的目的不是為健康,也不是為了追求個人聖潔或是宗教目的,只是單純地想盡一份薄薄的心力,去減輕動物的痛苦,自己就有一首名為《屠宰場之窗》的歌曲,描述動物的處境,大支說,曾有人攻擊他說那吃植物也是生命,大支強調,當然植物也有生命,但動物畢竟和人類擁有同樣的神經系統,人應該更能體會動物成為食物的痛苦。
遊行現場有來自高雄、新竹的素食同好,也有來自香港、甚至才剛剛參加完英國的vegan遊行的朋友,也有很多人扮成牛、熊、雞等動物,自己帶著各式各樣的標語道具上街頭,訴求不使用動物皮革、皮草,不參觀動物園,不看動物表演,不把動物當成生財工具等,一邊喊著口號一邊週末人潮洶湧的信義區繞行,許多民眾側目旁觀,遊行群眾也分發傳單給民眾。
2017/12/13
到2025年,四分之一的紐西蘭人將放棄吃肉
- 2017/12/13

根據Bean Supreme發布的研究表示,紐西蘭人肉越吃越少,一半以上的紐西蘭人說他們減少吃肉,有五分之一表示他們選擇一週半以上的無肉晚餐。而有近四分之一的受訪者計畫在2025年前大部分是無肉飲食。
Bean Supreme進行一項新的調查發現,紐西蘭人對於少吃肉越來越感興趣。該研究調查了紐西蘭各地1,000名居民的飲食習慣,有四分之一(24%)預計在未來七年內大部分是無肉的。
「健康」因素在選擇素食選擇方面發揮了關鍵作用,有42%的受訪者表示吃素是為了健康因素,其次28%是飲食費用考量,對動物福利或環境的關注則有14%。只有2%的受訪者表示,由於宗教方面的考慮,他們吃素。
調查還發現,18-24歲的千禧一代是最常見的年齡組,其中有21%是為了「健康因素」選擇素食餐的主要原因,相信他們將在未來十年內遵循主要無肉食的飲食習慣。
當涉及到特殊的飲食要求時,奧克蘭人說他們最可能遵循素食或素食營養計劃,懷卡托/豐盛灣地區的人則不那麼熱衷於接受這一趨勢。惠靈頓人和奧塔哥/南部地區的居民最樂意採用靈活半素食的方式進餐,88%每週至少有一次吃素。調查還顯示,素食者和素食主義者最常見於25~54歲的女性,住在奧克蘭或坎特伯雷。
紐西蘭人開始對“健康素食主義”飲食感興趣,以至於上市面上推出更多相關的產品。根據新的食品統計數據,紐西蘭素食漢堡、素香腸、豆腐和沙拉三明治等植物性製成的產品銷售額光去年就增長了20%以上。
https://www.suiis.com/news/article/1277
2017/12/12
聯合國專家呼籲對肉類生產課稅
2016/5/25
調查發現,為養活70億人口,有24%的溫室氣體排放量來自養殖和運輸,並造成全球60種物種消失。聯合國專家為了遏止全球肉類消費量增加以及其對環境造成的損害,建議各國政府對肉類生產課稅。IRP成員Maarten Hajer教授提出,減少人類肉品食用量的方式,未來可從供應鏈提高價格,從消費者層面進行課稅。IRP共同委員Janez Potočnik也說到處理消費者選擇是一個非常棘手的問題,但我們必須面對。
報告的合著者Henk Westhoek表示,政府不只要鼓勵人民為了環保而少吃肉,並且超市與大型食品企業應提供更好的肉類替代品與食品選擇,以減少西方社會肉類消費。雖然報告本身不提倡任何政策選項,為使糧食生產更永續,IRP提供建議,包含減低肉類消費量、減少廚餘量並重新與當地農民連結,供政府參考。
UN expert calls for tax on meat production-Adam Vaughan, theguardian
國際資源小組(IRP)最新報告「Food systems and natural
resources」預測未來10年雞肉與乳製品消費量將增加20%,豬肉及牛肉將增加14%,至2020年中國豬肉消費量,以及印尼、歐盟與北美禽肉量將大幅增加。不過有些國家如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與印度,其整體肉類消費量幾乎沒有增長,預計是與文化、宗教因素有關。
調查發現,為養活70億人口,有24%的溫室氣體排放量來自養殖和運輸,並造成全球60種物種消失。聯合國專家為了遏止全球肉類消費量增加以及其對環境造成的損害,建議各國政府對肉類生產課稅。IRP成員Maarten Hajer教授提出,減少人類肉品食用量的方式,未來可從供應鏈提高價格,從消費者層面進行課稅。IRP共同委員Janez Potočnik也說到處理消費者選擇是一個非常棘手的問題,但我們必須面對。
報告的合著者Henk Westhoek表示,政府不只要鼓勵人民為了環保而少吃肉,並且超市與大型食品企業應提供更好的肉類替代品與食品選擇,以減少西方社會肉類消費。雖然報告本身不提倡任何政策選項,為使糧食生產更永續,IRP提供建議,包含減低肉類消費量、減少廚餘量並重新與當地農民連結,供政府參考。
UN expert calls for tax on meat production-Adam Vaughan, theguardian
https://www.go-moea.tw/message_info.asp?id=10228&cid=10
食齋救地球?各政府研徵肉類「罪惡稅」抗暖化 料最快5年內出台
撰文: 黃家欣
發佈日期:2017-12-12 06:45
-
一段北極熊餓到瀕死的影片,勾起大眾關注全球暖化的問題。今日(12日)就是巴黎氣候協定簽定兩周年,但引起的政治風波卻多於環保討論,關於如何減排的實際處理方法卻似乎仍在起點,覺得全球暖化沒得救?
-
非也,你都可以拯救地球,方法就是吃少一點肉類。近年有不少報告都指出少吃肉類有助減低溫室氣體排放,甚至建議徵收肉類稅,有農業投資關注機構發表分析報告,指肉類將會是繼煙草、碳排放及糖後,面臨「罪惡稅」的項目,變相鼓勵吃素救地球。
▲國家地理雜誌攝影記者拍下一隻瀕死北極熊的影片,引起大眾對全球暖化的關注。
料肉稅未來5至10年「面世」
風險評估機構「農場動物投資風險及回報」(Fairr)發表分析報告,指未來5至10年各國很可能出現對肉類徵收的「罪惡稅」(sin tax),以改變全球肉食急速增長的趨勢。報告指,肉稅有助減低家禽業界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以及處理人類健康問題,徵肉稅勢在必行。
全球肉類需求亦正在增加,多吃肉類亦對人體健康構成問題,最終導致大額醫療成本;不過肉食帶來的溫室效應就最受關注,單計家禽業界的溫室氣體排放量,便佔全球總排放量的15%,多過汽車、火車、飛機及船的總和;若計及農業、乳業及食品生產等相關行業的排放量就更驚人,去年牛津大學馬丁學院的報告顯示,若更多人轉為素食,將可減少全球63%的溫室氣體排放量。
風險評估機構「農場動物投資風險及回報」(Fairr)發表分析報告,指未來5至10年各國很可能出現對肉類徵收的「罪惡稅」(sin tax),以改變全球肉食急速增長的趨勢。報告指,肉稅有助減低家禽業界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以及處理人類健康問題,徵肉稅勢在必行。
全球肉類需求亦正在增加,多吃肉類亦對人體健康構成問題,最終導致大額醫療成本;不過肉食帶來的溫室效應就最受關注,單計家禽業界的溫室氣體排放量,便佔全球總排放量的15%,多過汽車、火車、飛機及船的總和;若計及農業、乳業及食品生產等相關行業的排放量就更驚人,去年牛津大學馬丁學院的報告顯示,若更多人轉為素食,將可減少全球63%的溫室氣體排放量。
家禽業界的溫室氣體排放量,佔全球總排放量的15%。(視覺中國)
高密度家禽飼養方式是溫室氣體的主要成因,部份是因為動物及大型農場內的泥漿槽產生甲烷。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估計,全球牛、羊等馴化反芻動物,每年釋放1
億噸甲烷,而甲烷造成全球暖化的威力,較二氧化碳強25 倍。另外水資源及穀物都用作飼養動物,較人類直接食用為浪費。
動物生產的甲烷,造成全球暖化的威力,較二氧化碳強25 倍。(視覺中國)
徵肉稅可減少10億溫室氣體排放
即然吃肉會造成環境污染,對肉類徵收「罪惡稅」便成為各界研究議題,事實上,德國、丹麥及瑞典國會已經討論過有關問題,去年起,中國政府亦已呼籲民眾減少吃肉,爭取每年肉類需求量減少50%。
Fairr總監Maria Lettini說:「在實行巴黎氣候協定的過程中,我們很可能看見政府採取行動減少全球家禽業界對環境的影響,按現時的進程我們很可能在5至10年間看到肉類稅出現。」牛津大學馬丁學院去年的另一報告就分析,對牛肉收40%稅率,對乳製品徵收20%稅,及對雞肉徵收8.5%稅率,可大幅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預計每年可減少10億噸排放量,相當於全球航空業。
即然吃肉會造成環境污染,對肉類徵收「罪惡稅」便成為各界研究議題,事實上,德國、丹麥及瑞典國會已經討論過有關問題,去年起,中國政府亦已呼籲民眾減少吃肉,爭取每年肉類需求量減少50%。
Fairr總監Maria Lettini說:「在實行巴黎氣候協定的過程中,我們很可能看見政府採取行動減少全球家禽業界對環境的影響,按現時的進程我們很可能在5至10年間看到肉類稅出現。」牛津大學馬丁學院去年的另一報告就分析,對牛肉收40%稅率,對乳製品徵收20%稅,及對雞肉徵收8.5%稅率,可大幅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預計每年可減少10億噸排放量,相當於全球航空業。
牛油等乳製品生產也是產生溫室氣體的元凶之一。(視覺中國)
除徵稅 可附其他政策推廣少肉飲食
各界鮮有透過改變食物生產方式及需求模式,以應對全球暖化問題,主要因為擔心政策影響大眾對食物選擇自由而遭到反彈,亦擔心或會增加飢餓人口。
負責牛津大學馬丁學院報告的施普林曼博士(Dr Marco Springmann)說:「當人們看見食物價格增加,就會憤怒,你便要解釋為什麼你要這樣做。」他認為推行成功的食物稅政策其中一個方法,是將稅收所得用於確保人們可獲得更健康的食物,如丹麥對飽和脂肪徵稅,政府只收稅而沒有任何相關政策,一年後便被擱置;但墨西哥對汽水徵收糖稅,所得稅項用作學校內的免費飲用水,成效就較理想。
英國智庫Chatham House於2015年的報告則指,民眾對於肉稅的抗拒沒有各地政府想像中大,反而期望政府帶頭行動。除對肉類徵稅,該報告建議可以透過增加學校、醫院及軍隊中的素食,減少對家禽業界的資助等方式實行減少肉類需求的目標。
各界鮮有透過改變食物生產方式及需求模式,以應對全球暖化問題,主要因為擔心政策影響大眾對食物選擇自由而遭到反彈,亦擔心或會增加飢餓人口。
負責牛津大學馬丁學院報告的施普林曼博士(Dr Marco Springmann)說:「當人們看見食物價格增加,就會憤怒,你便要解釋為什麼你要這樣做。」他認為推行成功的食物稅政策其中一個方法,是將稅收所得用於確保人們可獲得更健康的食物,如丹麥對飽和脂肪徵稅,政府只收稅而沒有任何相關政策,一年後便被擱置;但墨西哥對汽水徵收糖稅,所得稅項用作學校內的免費飲用水,成效就較理想。
英國智庫Chatham House於2015年的報告則指,民眾對於肉稅的抗拒沒有各地政府想像中大,反而期望政府帶頭行動。除對肉類徵稅,該報告建議可以透過增加學校、醫院及軍隊中的素食,減少對家禽業界的資助等方式實行減少肉類需求的目標。
要改變人類肉食習慣,或可透過徵稅實現。(視覺中國)
密集式種植亦打擊環境
有分析認為,推行大型社會政策當中,最困難的莫過於改變人類習慣,若沒有動力民眾不會自動改變,因此徵稅可能是改變肉類需求模式的合適政策;但透過稅務的名義去控制民眾最終可能得不償失。
另有分析點出,縱使種植植物較飼養家禽的排放量為少、對環境的影響亦較少,但不代表對環境是好事。部份農夫也是採取密集式種植,在全球糧食需求增長下仍會對環境造成壓力。
https://www.hk01.com/%E5%9C%8B%E9%9A%9B/140555/%E9%A3%9F%E9%BD%8B%E6%95%91%E5%9C%B0%E7%90%83-%E5%90%84%E6%94%BF%E5%BA%9C%E7%A0%94%E5%BE%B5%E8%82%89%E9%A1%9E-%E7%BD%AA%E6%83%A1%E7%A8%85-%E6%8A%97%E6%9A%96%E5%8C%96-%E6%96%99%E6%9C%80%E5%BF%AB5%E5%B9%B4%E5%85%A7%E5%87%BA%E5%8F%B0
有分析認為,推行大型社會政策當中,最困難的莫過於改變人類習慣,若沒有動力民眾不會自動改變,因此徵稅可能是改變肉類需求模式的合適政策;但透過稅務的名義去控制民眾最終可能得不償失。
另有分析點出,縱使種植植物較飼養家禽的排放量為少、對環境的影響亦較少,但不代表對環境是好事。部份農夫也是採取密集式種植,在全球糧食需求增長下仍會對環境造成壓力。
https://www.hk01.com/%E5%9C%8B%E9%9A%9B/140555/%E9%A3%9F%E9%BD%8B%E6%95%91%E5%9C%B0%E7%90%83-%E5%90%84%E6%94%BF%E5%BA%9C%E7%A0%94%E5%BE%B5%E8%82%89%E9%A1%9E-%E7%BD%AA%E6%83%A1%E7%A8%85-%E6%8A%97%E6%9A%96%E5%8C%96-%E6%96%99%E6%9C%80%E5%BF%AB5%E5%B9%B4%E5%85%A7%E5%87%BA%E5%8F%B0
2017/12/11
「這就是滅絕!」地球暖化北極熊首當其衝 攝影師含淚直擊饑餓垂死慘狀
鏡週刊
「科學家常說北極熊快滅絕了,我想讓人們看到什麼叫做『滅絕』。北極熊正死於飢餓,而這就是牠們餓死的畫面。」
自然攝影家Paul Nicklen最近在社群網路上發表一段北極熊瀕臨死亡,拖著身軀在荒地上覓食的影片,經過媒體轉載,引發了極大回響。
這段影片是Nicklen與保育團體Sea
Legacy今年夏天一同前往加拿大位於北極圈內的巴芬島探勘時,第一手目擊並且拍下的。畫面中的公熊瘦到幾乎剩皮包骨,白色的毛皮凌亂不堪,兩隻後腳似乎是因為肌肉萎縮而無法使力,不時呈現跪地拖行的姿態。好不容易找到一個北極原住民用來裝垃圾的鐵痛,卻找不到可供北極熊果腹的東西。飢餓的白熊最後疲累倒臥在地,眼神無奈得令人心碎。
Paul Nicklen(@paulnicklen)分享的貼文 於 2017 年 12月 月 5 8:52上午 PST 張貼
拍下這段畫面的Nicklen說:「我們站在那裡哭──一邊拍攝,一邊流淚。」
Nickelen隨後在自己的社群網站PO上這段影片,並描述了他的觀察和感受:「當科學家告訴我們北極熊會在100年內滅亡,我想到的是地球上現有2萬5千隻北極熊都會像這樣死去…肌肉萎縮。全身無力。緩慢、痛苦的死去。…這頭熊年紀並不大,我判斷他大概只剩下幾小時,最多幾天可活。」
這段畫面被轉貼到Youtube之後,不少網友都表示不忍卒睹,看了無比心痛,多數人都認為這是人類排放溫室造成的後果,不過也有少數人認為這是物競天擇,自然淘汰。
有網友詢問拍攝者Nickelen,當時為何不放下攝影機,趕緊找食物餵給這隻飢餓的北極熊?對此Nickelen表示,他當然想過要救熊,但當時他並沒有配備麻醉槍,身旁也沒有幾百公斤的海豹肉可供餵食。
事實上根據加拿大法律,餵食北極熊是違法行為,「單救這一隻熊是沒有意義的。有人以為我們可以在海上放置平台,或是餵養飢餓的熊群,但真正的現實是──如果地球持續暖化,我們不只會失去熊,還會失去整個極圈生態系。」
隨著氣候變遷引發關注,北極熊近年來已成為暖化最具代表性的受害者。由於北極熊仰賴海豹作為食物,極地冰層因為溫度升高而不斷融化縮減,迫使北極熊被限制在陸地上找尋食物,每每因此活活餓死。
根據衛星影像資料,在北極圈19個有北極熊棲息的地區,一年中冰層覆蓋海面的日數正在不斷銳減,平均每10年就減少7-19天。
資料來源:The Guardian, National Geographic
2017/12/4
三張圖看懂食肉經濟學 WWF:環境壓力大增 種飼料不如種食物
撰文: 楊紫微 發佈日期:2017-10-06 07:00 最後更新日期:2017-10-06 09:50
-
烤肉、火鍋、串燒在香港開得成行成市,總有一位食肉獸在左右。
-
其實,人類現時的吃肉習慣相當「不划算」,全因家畜飼料種植的「投資回報」對地球來說相當低。
種植動物飼料需要相當多土地與水資源。(VCG)
所謂投資回報指的不是經濟效益,而是投放同樣的土地和水資源,其實可以用以種植人類食用的農作物,令更多人得到溫飽;聯合國環境保護計劃指出,若將飼養家畜的穀物變成人類食物,理論上可以餵飽額外35億人。
除此以外,世界自然基金會英國分會早前發表報告指出,用以飼養雞、豬和其他家畜的豆類作物,令自然環境承受莫大壓力,導致大規模的土地及物種損失,當中以亞馬遜、剛果及喜馬拉雅地區為甚。
例如在英國,豬肉在肉類攝取中排行第二,僅次於雞肉。但每年人均便吃掉25公斤豬肉,幾乎等同斤所有肉類加起來的建議攝取量。而全球肉類攝取量更有增加的趨勢,專家估計2050年會達至4.55億噸。
除此以外,世界自然基金會英國分會早前發表報告指出,用以飼養雞、豬和其他家畜的豆類作物,令自然環境承受莫大壓力,導致大規模的土地及物種損失,當中以亞馬遜、剛果及喜馬拉雅地區為甚。
例如在英國,豬肉在肉類攝取中排行第二,僅次於雞肉。但每年人均便吃掉25公斤豬肉,幾乎等同斤所有肉類加起來的建議攝取量。而全球肉類攝取量更有增加的趨勢,專家估計2050年會達至4.55億噸。
如此一來,飼料需求亦會直線上升;現時全球對飼料需要最大的是亞太、歐洲及北美的雞農,2009年的數字是佔上全球飼料總數中的41.5%。例如美國對雞肉需要由1960年代起持續上升,2016年時的人均雞肉進食量是當時的3倍有多。
生產一公斤肉類與生產一公斤菜類需要的水足印(water footprint)差天共地,種植飼料需要大量水亦是原因之一。
「世界的蛋白質汲取量比實際需要更多,而這對野生動物有災難性的影響。」世界自然基金會(WWF)食物政策部經理Duncan Williamson說:「令人震驚的是,全球60%的生物多樣性減少,都因為我們的食物而起。」
他指出,很多人知道以肉為主要食糧的飲食習慣對水和土地都有影響,更導致溫室氣體排放;但很少人知道,問題根本是來自飼養動物的飼料種植。
(衛報)
https://www.hk01.com/%E5%9C%8B%E9%9A%9B/123888/%E4%B8%89%E5%BC%B5%E5%9C%96%E7%9C%8B%E6%87%82%E9%A3%9F%E8%82%89%E7%B6%93%E6%BF%9F%E5%AD%B8-WWF-%E7%92%B0%E5%A2%83%E5%A3%93%E5%8A%9B%E5%A4%A7%E5%A2%9E-%E7%A8%AE%E9%A3%BC%E6%96%99%E4%B8%8D%E5%A6%82%E7%A8%AE%E9%A3%9F%E7%89%A9
他指出,很多人知道以肉為主要食糧的飲食習慣對水和土地都有影響,更導致溫室氣體排放;但很少人知道,問題根本是來自飼養動物的飼料種植。
(衛報)
https://www.hk01.com/%E5%9C%8B%E9%9A%9B/123888/%E4%B8%89%E5%BC%B5%E5%9C%96%E7%9C%8B%E6%87%82%E9%A3%9F%E8%82%89%E7%B6%93%E6%BF%9F%E5%AD%B8-WWF-%E7%92%B0%E5%A2%83%E5%A3%93%E5%8A%9B%E5%A4%A7%E5%A2%9E-%E7%A8%AE%E9%A3%BC%E6%96%99%E4%B8%8D%E5%A6%82%E7%A8%AE%E9%A3%9F%E7%89%A9
2017/11/26
60國減碳評比台灣排54名 贏美國和南韓、輸中國大陸
國際中心/綜合報導
根據國際組織「德國監測」(Germanwatch)近日在COP23聯合國氣候會議上公布的評比,台灣在節能減碳和開發再生能源這兩方面都表現不佳,在世界排名中只排第54名,比去年下滑2個名次,也是在參加的60個國家與地區中,倒數第7名,更輸給中國(第41名),僅優於美國(第56名)、澳洲(第57名)和南韓(第58名)等少數國家。
「氣候變遷績效指標」(Climate Change Performance Index)報告指出,沒有國家值得獲選前3名,所以前3名從缺。根據公布的2018年指標,在接受評選的57個國家當中,瑞典(第4名)、立陶宛(第5名)和摩洛哥(第6名)表現最佳,台灣則排名第54,不如去年的第52名,整體表現也落後中國(第41名)、紐西蘭(第34名)跟泰國(第36名),與馬來西亞(第52名)美國(第56名)、澳洲(第57名)和南韓(第58名)一樣處在墊底的「非常差」(very poor)等級。
除了過去名列前茅的瑞典(第4名)外,立陶宛(第5名)與摩洛哥(第6名)都是首次列入最佳3國,除了美國(第56名)因川普(Donald Trump)逆轉氣候變遷政策導致下跌外,位居後段班的國家,基本上沒太大改變。至於台灣今年名列第54,與去年相比,名次下滑2名,更從去年倒數第10名變成倒數第7名。
「德國監測」每年都會在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FCCC)締約國會議上,根據世界各國在溫室氣體排放、再生能源發展程度、能源使用和減碳政策等四個方面的表現,公布「氣候變遷績效指標」(Climate Change Performance Index),希望能藉此讓各國政府採取更多節能減碳的具體行為。
https://www.ettoday.net/news/20171126/1053308.htm
根據國際組織「德國監測」(Germanwatch)近日在COP23聯合國氣候會議上公布的評比,台灣在節能減碳和開發再生能源這兩方面都表現不佳,在世界排名中只排第54名,比去年下滑2個名次,也是在參加的60個國家與地區中,倒數第7名,更輸給中國(第41名),僅優於美國(第56名)、澳洲(第57名)和南韓(第58名)等少數國家。
「氣候變遷績效指標」(Climate Change Performance Index)報告指出,沒有國家值得獲選前3名,所以前3名從缺。根據公布的2018年指標,在接受評選的57個國家當中,瑞典(第4名)、立陶宛(第5名)和摩洛哥(第6名)表現最佳,台灣則排名第54,不如去年的第52名,整體表現也落後中國(第41名)、紐西蘭(第34名)跟泰國(第36名),與馬來西亞(第52名)美國(第56名)、澳洲(第57名)和南韓(第58名)一樣處在墊底的「非常差」(very poor)等級。
除了過去名列前茅的瑞典(第4名)外,立陶宛(第5名)與摩洛哥(第6名)都是首次列入最佳3國,除了美國(第56名)因川普(Donald Trump)逆轉氣候變遷政策導致下跌外,位居後段班的國家,基本上沒太大改變。至於台灣今年名列第54,與去年相比,名次下滑2名,更從去年倒數第10名變成倒數第7名。
「德國監測」每年都會在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FCCC)締約國會議上,根據世界各國在溫室氣體排放、再生能源發展程度、能源使用和減碳政策等四個方面的表現,公布「氣候變遷績效指標」(Climate Change Performance Index),希望能藉此讓各國政府採取更多節能減碳的具體行為。
https://www.ettoday.net/news/20171126/1053308.htm
砂糖對身體有害 早在50年前就發現
隱藏半世紀的祕密!民眾都知道,吃太甜會增加身體負擔,不過早在50年前,美國就有研究發現「吃太多砂糖,對身體有害」,卻因砂糖業者想保住利益,極力隱瞞該項研究,而消費者長期被蒙騙。
綜合外媒報導,1960年代有論文指出,比起碳水化合物的澱粉,砂糖更對心臟有害,而「糖類研究財團」為了釐清真相,出資委託英國伯明罕大學調查。研究人員發現,白老鼠攝取蔗糖後,動脈硬化,甚至誘發膀胱癌的酵素變多,此外,因腸內細菌代謝,進而產生膽固醇及三酸甘油酯,可說是驚人發現。
當伯明罕大學想延長研究時間,以證明這項糖有害身體的論文,未料「糖類研究財團」竟中斷金援,甚至要求論文「必須導論出,對(砂糖)業界有助益、有意義的情報」,刻意隱瞞「吃太多砂糖,對身體有害」研究。
如今這個祕密,終究被國際生物學期刊《PLoS Biology》揭發,並痛批砂糖業者為了利益,隱瞞這項對他們不利的研究。而「糖類研究財團」,現已改名為美國砂糖協會則頻頻否認隱瞞真相,只坦承當年是因超過預算,才決定斷絕金援。
2017/11/24
少吃肉真的可以改變世界嗎? | 國際無肉日
November 23, 2017

很多時候,我們都會質疑:自己的選擇真的能夠影響他人嗎?然而,農場動物所遭受的痛苦與折磨,都發生在遠離城市的高高圍牆後。這其中遙遠的距離,通常都會讓人們忘記:
- 我們的食物從何而來?
- 工業化養殖業到底有多肮髒?
- 我們的飲食選擇正在如何影響、剝削、虐待著這些無辜的動物?
事實上,農場動物是地球上受虐最嚴重的動物。他們一出生,便要忍受難以想象的虐待,包括極端環境的囚禁,以及在沒有止痛藥的情況下被閹割。但是,即便全球各地已經揭露了動物遭受的恐怖虐待(每年被屠殺的農場動物數量高達700億),很多人仍在質疑多吃素,是否真的可以讓這個世界有所不同?
簡單來講,這個問題的答案是肯定的。
人們擁有改變事物的力量遠遠超過其所意識到的。當我們停止購買肉類和其他動物産品,對動物的需求也就下降了。如此,農民養殖的動物數量也就變少了。另外,嚴格素食主義者和素食主義者群體的擴大以及普通人飲食中肉類的減少,都能夠促使全國的供應鏈上有更多的植物食品選擇——這為其他人嘗試素食提供了便利。
還沒有說完,以下這些效應也是吃素能夠帶來的改變:
保護地球
工業化養殖場中的動物排泄物及其它農業廢棄物,比如說,在美國,1/3的河流都已經被此汙染。通過素食,我們能夠不再“助纣為虐”,停止幫助這種浪費、汙染珍貴自然資源的産業。
可以說,我們這一代面臨著最最重要的環境問題,就是——氣候變化。它威脅著我們在這個星球的生存。通過放棄肉類和其它動物産品,你可以大幅度地減少碳足迹。
為瀕危物種提供幫助
肉類消費與物種滅絕有什麽關系?其中關聯可能超出你的想象。在其對全球氣候變化帶來的不利因素之外,養殖業還極大地造成了動物棲息地流失,威脅著成千上萬物種的延續。例如,在坦桑尼亞,奶牛對表層土壤的消費和自然植被的破壞達到令人驚恐的速度。這種破壞嚴重威脅到當地的動物,包括大象、斑馬和犀牛。
美國生物多樣性中心稱,減少肉食消費是保護瀕危物種的最佳方式之一。
為野生動物“打call”
每年有百萬野生動物被殺害,包括熊、狼、狐狸等,因為他們會對家禽的飼養造成威脅。僅在美國,每年大約有2,000,000野生動物被殺害。
這一數據僅僅是陸地生物。在水生生物中,通過鯨及海豚保護組織的數據,每年超過300,000的鯨魚、海豚和鼠海豚因為漁具和漁網的捕捉而死。商業捕魚同樣殺害了無數的非目標魚類、海龜和其他海洋動物。
保護熱帶雨林
飼養動物需要大片土地。2010年,聯合國報告顯示,地球上超過三分之一的陸地被用于動物農業中。自1990年到2005年生産的牛肉,更是應該為71%的南美洲森林濫伐退化負責。
世界銀行公布,對近91%的亞馬遜雨林破壞,養殖業難辭其咎。巴西,是僅次于美國的世界上第二大牛肉生産商,80%的雨林由于牛肉生産慘遭破壞。在南美洲,百萬英畝土地被用來放牧或培育大豆,大部分糧食用來飼養農場動物。
為工人們著想
雖然,動物才是被工業化養殖業影響最直接的對象,但其實,農場工人們也遭受著工作場所中的大量危險:呼吸疾病、創傷後精神壓力症,以及細菌感染(很多細菌已經有了抗藥性)。僅在去年,一個報道揭露了在泰森Tyson,平均每個月都有一名工人被設備傷害,失去手指或四肢。
由于很多農場工人沒有合法記錄並擔心被驅逐出境,他們並不會發聲來抗議糟糕的工作環境,或者抵制每天被迫(對動物)實施的殘暴行為。
工業化農業,以及它們帶來的全球性問題,與大多數人的價值觀相悖。通過使用素食,我們在努力減少這個世界上的暴力、增添同情心,讓這個世界能夠可持續發展下去。
所以,你的選擇確實至關重要。
點擊這裏,免費領取《素食入門指南》!
http://www.td.66veg.com/2017-11-23-2
2017/11/22
國內精品業者推出全素手工皮草取代動物皮草

世界和平飲食創始人、國際蔬食教父-威爾‧塔托博士(Dr. Will Tuttle),今天親自到現場分享蛻變覺醒的經驗。




「心覺醒文教基金會」執行長董家霖表示,皮草、皮包、皮鞋、皮衣等皮製品,不僅是一種商品而已,還代表一個珍貴生命的消逝,「那些死亡的動物朋友與我們有相同的知覺與感受,同樣貪生怕死」。
他強調,人類自稱為萬物之靈,卻為了自己的利益、野蠻粗暴的剝奪其他動物的生命,把動物的皮毛穿搭在自己身上,還自奉為高雅時尚,實在非常諷刺,「時尚,不需踩著動物的屍體前進!」
董家霖表示,今年時尚圈最令人振奮的消息,就是國際精品Gucci首席執行官月前在倫敦宣布,從2018年春夏季開始,Gucci承諾將全面停止製作動物毛皮製品,可望帶動其他國際精品業者陸續跟進。
「心覺醒文教基金會」奉行推廣蔬食、環保與意識提升的社會使命,11月9日至11日舉辦2017「第2屆世界和平飲食亞洲巡迴」,台灣區系列活動內容有「養生王道-蔬療神補」大師講座、「美麗與慈悲-非動物皮皮草」秋冬時尚發表秀、梅德琳的私人廚房、覺食之夜暨大師論壇等,今日也邀請到國際蔬食教父-威爾‧塔托博士(Dr. Will Tuttle)、來自香港的情志療育大師李宇銘博士、商周評選百大良醫&光流聯合診所楊紹民院長,與大眾分享他們蛻變覺醒的經驗。
(工商)
http://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171109006305-260405
2017/11/16
你每喝一罐瓶裝水,都是喝下破壞環境的罪惡
我們為什麼要喝瓶裝水?
你每喝一罐瓶裝水,都是喝下破壞環境的罪惡
文 / 魯皓平 2017-11-16

走進便利商店或賣場飲料區,你觸目所及盡是琳瑯滿目、卻不知如何挑選的瓶裝水─鹼性水、離子水、海洋深層水、蒸餾水、礦泉水…。每一種水都訴求有不同的效果與好處。
其實,這些透過行銷包裝而推陳出新的產品,看似華麗,但在每一口水的背後,卻背負著對環境最大的罪惡。
1、寶特瓶對環境有巨大傷害

根據《theGuardian》報導,到了2021年,寶特瓶年消費量將達到50萬億瓶,遠遠超過回收所能達到的數目,已危及大海、海岸線及其它生態環境。
可怕的事實是:世界各地每分鐘共購買100萬個寶特瓶,4年後這個數字還會再增加20%,環保問題岌岌可危。專家還預估,嚴重程度不輸給氣候變遷的災難。
2、2016年就有4800億個寶特瓶被銷售

由於消費者對寶特瓶瓶裝水的渴望,以及從歐美興起的「隨身攜帶」文化(”on the go” culture),漸漸普及亞洲地區的結果,大幅增加寶特瓶的使用量。
根據市調單位歐睿國際(Euromonitor International)的調查顯示,寶特瓶銷售量大約從10年前的3000億個,飆升至2016年4800億個。如果全部堆疊起來,將是地球到達太陽一半的距離。
3、塑膠垃圾最後會被人類吃進肚子

另外,環保團體艾倫麥克阿瑟基金會(Ellen MacArthur Foundation)也研究發現,每年有500萬到1300萬噸的塑膠垃圾碎屑漂散到海洋中,進而被海鳥、魚類和其他生物攝入。可怕的是,預估到了2050年,大海中塑膠的重量,會比魚的重量還重。而隨著食物鏈不斷累積,最後將這些塑膠吃進肚子的,還是人類自己。
科學家們最近也估算出,吃海鮮的人,每年會多攝取約1萬1000個塑膠碎片;在英國捕獲的所有魚類中,就有超過1/3魚種體內含有塑膠,包含鱈魚、鮭魚和貝類。
4、生產瓶裝水,反而消耗更多水與石油

《OneGreenplanet》報導指出,根據統計,光是美國人每年需要用1700萬桶石油、1000億多加侖的水來生產寶特瓶,而寶特瓶回收轉換的再製率又不高,導致每年需要更多鑽油井才能滿足人類的需求,生態就不斷惡性循環下去。
事實上,生產1公升的寶特瓶,需要約18公升的水才能製成,然後在它離開生產線後,所有的運輸、販售、回收通通都需要用到水,為了一瓶水而花更多的水去生產,是很弔詭的。這還不包括碳排放的汙染。
以加州雀巢工廠為例,2012至2014年是加州最乾旱的時期,但政府卻允許雀巢持續進行抽水工程,每天從聖貝納迪諾國家公園(San Bernardino)抽取190萬加侖的水,只為了讓瓶裝水的生產線能持續運作下去。
5、瓶裝水就只是賣行銷

像是Evian、Aquafina、Volvic、FIJI、Dasani、Perrier等牌子,有些標榜是雪山源頭的水、有些是法國鄉村純淨無污染的水源,有些喝起來健康、對身體更好──但你知道這些水光要運送到世界各地,就會留下很誇張的碳足跡嗎?
其實,最簡單的喝水方式,就是打開家中水龍頭的自來水,經過過濾、煮沸,這就是身體最需要的水分。少喝一點瓶裝水,就是對地球最友善的態度。
(圖片來源:theguardian、medium、pinterest、nationbuilder)
2017/11/14
英媒指瓶裝水是百年來最大騙局
民報 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英媒指瓶裝水是百年來最大騙局
英國BBC報導指出,誰都喜歡清涼純淨的水,有人喝自來水(包括燒開的自來水),有的人出錢買瓶裝水。每年世界為買瓶裝水花費約1000億美元!但許多被包裝成「礦泉水」,「天然礦泉水」,「山泉水」的瓶裝水的礦物指標不達標,不能算真正的「礦泉水」。
報導提到,近年來,中國人擔心水質下降和污染,購買瓶裝水的人數越來越多。自1990年代中期瓶裝水進入中國市場以來已經佔領消費市場而且擴展迅速。2013年世界瓶裝水協會的數據就顯示,中國消耗瓶裝水總量已經佔全球總量的15%,成為全球最大的瓶裝水市場。
每年全世界飲用水中,瓶裝水的比例超過10%,其中美國人飲用瓶裝水和包裝水的水量超過了除中國以外的世界其他國家。按人均消費瓶裝水計算,美國排列第6 。
最近美國瓶裝水消費數量上升,可能是因為人們對自來水的質量越來越擔心。最近蓋洛普民調顯示,63%的美國人十分擔心飲用水污染問題,這個數字達到2001年以來的最高水平。
BBC報導強調,生產瓶裝水十分耗費資源,例如塑料這種瓶裝水的必要材料來自石油的副產品。和其他能夠重覆使用的塑料產品不同,瓶裝水的塑料瓶一般都是一次性使用就被扔掉。瓶裝水生產除了需要水和塑料製品,還消耗大量能源。
研究指出,每生產1瓶瓶裝水需消耗3瓶的水量和四分之一瓶石油。以此標凖推算,2012年中國瓶裝水生產需求的水量可以填滿20個西湖,電力消耗相當於三峽大壩的年發電量,包裝塑料製品可以填滿上海著名的摩天大樓、420米高的金茂大廈。
英國《商業內幕》雜誌報導,中國塑料回收十分有限,2013年塑料回收率的數字是23%。而瓶裝水生產消費猛增的情況下,塑料進入垃圾掩埋場、廢物焚燒站,或乾脆被拋棄進入河流、海洋、森林和農田等生態系統。
《國家地理》的調查還發現,美國人消費的每6瓶瓶裝水中,只有一個瓶子被回收。另外環保研究顯示,2007年美國消費的瓶裝水中的塑料成分是約3200-5400萬桶石油的副產品。
在美國瓶裝水平均價格為每加侖1.22美元,按此計算消費瓶裝水的費用是自來水的300倍。如果按單瓶購買瓶裝水計算,瓶裝水的價格更昂貴。而這個數字在中國似乎更高,即使在北京,人均飲用自來水的費用一年不到一瓶零售礦泉水的價錢。消費瓶裝水的價格是自來水費用的數百倍,但似乎越來越多的人認為買瓶裝水物有所值。但是在大多數情況下,事實並非如此。
BBC報導指出,在中國雖然廣告向消費者傳達的信息是瓶裝水乾淨,安全,健康,但這不能代表所有瓶裝水和包裝水產品。2015年中國食品監管部門抽檢的結果表明,407種被查出的有問題飲料中有將近400種是不合格的瓶裝水和包裝水。
許多被包裝成「礦泉水」,「天然礦泉水」,「山泉水」的瓶裝水的礦物指標不達標,不能算真正的「礦泉水」。
中國礦泉水也斥巨資聘請當紅影視明星大作廣告,宣傳某某礦泉水不僅具有天然和讓人長壽的屬性,更適合中國人泡茶做飯。
就品味來說,大部分人其實品嚐不出瓶裝水和自來水的區別。最近在波士頓大學的學生中進行的蒙眼測試調查顯示,只有三分之一的品嚐者能夠凖確地嘗出自來水。
因此英國報紙報導說:瓶裝水是百年來最大的騙局之一。
2017/11/10
動物的內心生活 Das Seelenleben der Tiere

- 作者: 彼得‧渥雷本
- 原文作者: Peter Wohlleben
- 譯者: 鐘寶珍
- 出版社:商周出版
- 出版日期:2017/01/25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9789864771820
- 叢書系列:科學新視野
- 規格:平裝 / 336頁 / 25k正 / 14.8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簡介
渥雷本將動物的心思化為文字,生命在其筆下洋溢著活力與熱情。
「世界上所有對悲傷、痛苦和愛的感受都是一樣的,動物和我們並無二致。」─渥雷本
「世界上所有對悲傷、痛苦和愛的感受都是一樣的,動物和我們並無二致。」─渥雷本
你知道公雞會對母雞撒謊,只為一親芳澤嗎?
你知道小馬遭到喝斥以後,在老馬面前會覺得丟臉嗎?
你知道羊媽媽為了讓小羊獨立,會故意把奶變苦嗎?
這些情感和行為是真實的嗎?還是這一切不過是動物愛好者的情感投射?國際暢銷作家渥雷本融合自身的實際經驗和最新的科學研究,用可愛睿智的筆觸描繪出森林與田野間時時上演的驚奇橋段,帶領我們細細傾聽動物的內心世界,感受牠們和人類一樣,懂得愛、有七情六欲,更懂得享受生活。
若你曾為吉米.哈利的《大地之歌》悸動不已,讚嘆萬物有情的無盡奧妙,就更不能錯過繼《樹的祕密生命》之後,渥雷本和動物們譜出的這段生命之歌。
本書特色
德國《明鏡週刊》銷售冠軍、空降各國亞馬遜排行榜
全球

感動全世界的生命之歌,渥雷本繼《樹的祕密生命》之後又一動人力作
好評推薦
吳明益│國立東華大學華文系教授、作家、李偉文│牙醫師.作家.環保志工、阿潑│文字工作者、張東君│科普作家
蘇秀慧│國立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副教授、鄭國威│PanSci泛科學總編輯 專文推薦
林青峰│生態愛好者、黃美秀│社團法人台灣黑熊保育協會理事長 感動推薦
「永遠令人驚喜連連的一本書。」─《德國文化廣播電台》(Deutschlandradio Kultur)
「原來,動物就和人類一樣!」─《明鏡週刊》(Die Spiegel)
「毫不媚俗,本書是長期下來嚴謹研究和觀察的成果。」─德國《時代週報》(Die Zeit)
「繼《樹的祕密生命》後又一暢銷之作,彼得‧渥雷本直探動物的靈魂,讓我們能輕鬆了解動物的內心狀態。」─《法蘭克福匯報》(F.A.Z)
「森林的守護者再次觸動了時代的神經。」─《德新社》(DPA)
「渥雷本融合了科學新知與個人經歷,知識性與娛樂性兼具,喚起我們用全新的視角來看待動物。」─德國《西北日報》(Nordwest Zeitung)
「『人願不願意走入他者的內心?』比『人能不能走入他者的內心』這個命題還要重要。這是《動物的內心生活》如此迷人,而我願意透過閱讀,帶著它縋入自己心靈深處的根本原因。」—吳明益│國立東華大學華文系教授、作家
「《阿凡達》裡的納美人可以與載他們翱翔的動物心意相通,當代的我們是否能達到那種與大自然和諧相處的世界,或許就從閱讀《動物的內心生活》開始吧!」—李偉文│牙醫師.作家.環保志工
「我無法確知,動物與人類是否有類似的情感,但我知道,只要我們多理解牠們一分,願意將牠們視為「我們」的一部分,我們就能多保護這個世界一點,就能少傷害這個生態一點。」—阿潑│文字工作者
「我現在開始要來推動臺灣的龍貓森林,希望我們能夠替臺灣的野生動(植)物留下棲息地,讓各種環境中的生物都能有家可歸。」—張東君│科普作家
「《動物的內心生活》提供一個絕佳的途徑,讓我們看見動物的行為與習性與人的相似之處,也因此讓人更確定,我們與其他物種都是地球上的一分子,我們都與自然環境密不可分,福禍相依!」—蘇秀慧│國立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副教授
「讀他的文章,不會讓你的生態焦慮發作,而是會讓你真心地、謙虛地,想要跟渥雷本一樣,用自己好奇的雙腳走進那片森林,向森林裡的萬物學習。」—鄭國威│PanSci泛科學總編輯
作者介紹
彼得‧渥雷本(Peter Wohlleben)
一九六四年生於德國波昂,在市中心度過童年,從小就對大自然心生嚮往,六歲便立志成為大自然的守護者。內卡河邊羅騰堡(Rottenburg am Neckar)應用科技大學林業經濟系畢業之後,展開在萊茵─法爾茲(Rheinland-Pfalz)邦森林管理局長達二十年的公務員生涯,之後調任到夢想中的工作轄區:埃佛區(Eifel)胡默爾鎮(Hümmel)旁的原始森林區。
渥雷本很快就確認自己生態保育的理念,和當局掠奪森林的政策不合,遂於二○○六年辭去終身公務員的穩定工作,轉任胡默爾鎮的約聘人員──森林看守人。協助當地居民向邦政府陳情十五年後,終於成功將此區劃為原始森林保護區,用馬匹取代機器、用山毛櫸樹取代景觀樹木、完全摒棄化學藥劑、禁止所有的砍伐,並將此區轉化為樹葬森林,確保森林在接下來的一百年裡不會再受到任何侵擾。
保育森林之際,渥雷本也提供旅客生存訓練與修築山屋等新型態的森林導覽,希望將全新的荒野印象毫無距離地呈現在城市居民眼前,更於此時發現寫作的樂趣,二○○七年發表第一本書《沒有看守人的森林》(Wald ohne Hüter),如今著作已達十餘本,並成為電視節目常客,向大眾分享生態保護的知識與趣事,傳達生態保護的理想,中文已出版著作為《樹的秘密生命》。(商周,2016.05)。
相關著作
《樹的祕密生命》
譯者簡介
鐘寶珍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系及地理研究所畢業,曾任中學地理教師及地理教材作者,關注環境議題,喜愛閱讀、旅行及大自然,現定居德國,從事中文教學與翻譯。
一九六四年生於德國波昂,在市中心度過童年,從小就對大自然心生嚮往,六歲便立志成為大自然的守護者。內卡河邊羅騰堡(Rottenburg am Neckar)應用科技大學林業經濟系畢業之後,展開在萊茵─法爾茲(Rheinland-Pfalz)邦森林管理局長達二十年的公務員生涯,之後調任到夢想中的工作轄區:埃佛區(Eifel)胡默爾鎮(Hümmel)旁的原始森林區。
渥雷本很快就確認自己生態保育的理念,和當局掠奪森林的政策不合,遂於二○○六年辭去終身公務員的穩定工作,轉任胡默爾鎮的約聘人員──森林看守人。協助當地居民向邦政府陳情十五年後,終於成功將此區劃為原始森林保護區,用馬匹取代機器、用山毛櫸樹取代景觀樹木、完全摒棄化學藥劑、禁止所有的砍伐,並將此區轉化為樹葬森林,確保森林在接下來的一百年裡不會再受到任何侵擾。
保育森林之際,渥雷本也提供旅客生存訓練與修築山屋等新型態的森林導覽,希望將全新的荒野印象毫無距離地呈現在城市居民眼前,更於此時發現寫作的樂趣,二○○七年發表第一本書《沒有看守人的森林》(Wald ohne Hüter),如今著作已達十餘本,並成為電視節目常客,向大眾分享生態保護的知識與趣事,傳達生態保護的理想,中文已出版著作為《樹的秘密生命》。(商周,2016.05)。
相關著作
《樹的祕密生命》
譯者簡介
鐘寶珍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系及地理研究所畢業,曾任中學地理教師及地理教材作者,關注環境議題,喜愛閱讀、旅行及大自然,現定居德國,從事中文教學與翻譯。
目錄
專文推薦不斷試圖走進他者的內心/吳明益
像納美人般與動物心意相通/李偉文
理解動物,善待彼此/阿潑
用臺灣的龍貓森林讓野生動植物能夠平安回家/張東君
探索動物的內心生活,尊重動物該有的空間,就能開創人與自然共存的契機!/蘇秀慧
人獸之差,幾稀矣?/鄭國威
前言
鞠躬盡瘁的母愛
對動物來說,母愛可以透過習得產生嗎?抑或只是一種本能反應?
本能——低等的感受?
即使動物真的只具有潛意識激發的母性本能,這份舐犢之情同樣美好且強烈。
跨越物種的愛
動物真的能夠愛我們嗎?還是這不過是我們的一廂情願?
腦袋瓜裡的那道光
那些我們以為愚蠢又遲鈍的生命,身上可能隱藏著多少未知的能力與感受力?
你這隻笨豬!
如果大家都清楚自己盤子裡裝的是怎樣的一種生物,只怕許多人都要胃口盡失。
感激之情
動物究竟有沒有「認知」到,「是誰」或者「是什麼」促成了讓自己高興的事?
詐騙集團
這些動人的小伎倆,讓我們得以一窺豐富又多樣的動物內心世界。
捉住那隻賊!
只有當相對應的社會行為不利於自己的同類時,偷竊的罪行才算成立。
拿出勇氣
每一隻動物會發展出不同的性格,取決於牠自己獨特的基因與生活體驗。
非黑即白
我並不相信,每種生物在生態系統中都應該具備某種特別的「任務」。
溫暖的蜜蜂,冷血的小鹿
不論是恆溫或變溫動物,牠們鐵定都能感受到溫度變換,只是這份感受可能和人類不太一樣。
群體智慧
牠們的心裡自有一幅周遭環境的內在地圖,根本不需要藉助群體智慧。
別有用心
如果動物會思考,那麼牠們能否規畫自己的未來?
基礎數學能力
如果連植物都懂得算術,那麼動物具備計算能力應該也不足為奇。
就是愛玩
人類懂休閒、會享受,難道這就是使我們與動物有所區隔的核心能力嗎?
欲望
如果生物「必須」交配,為什麼不能讓它就和呼吸一樣不自覺地進行?
至死不渝
我們可以用「婚姻」來稱呼動物之間的伴侶關係嗎?
請問尊姓大名
如果動物擁有「自我意識」,那麼牠能不能記得彼此的名字?
悼念之情
動物不僅能夠表示哀悼,這甚至是牠們必經的路程,唯有如此才能完成真正的告別。
羞愧與懊悔
既然共同生活在一個社會群體中,一切就必須依照公平正義進行,做錯事當然也會感到羞愧。
同理心
只有能夠對同類設身處地,群居生活的社會連結才有辦法運作。
利他主義
無私之所以難能可貴,在於其出於自願。
教養
動物的學校會不會比我們人類的來得有趣?
如何放手讓你走
最慢一歲之後,就必須讓位給新生的成員,但動物媽媽要如何疏離自己的孩子?
野性難移
每一種變成人類寵物的動物,都曾經歷過一段漫長的配種過程,絕非偶然。
山鷸雜碎
好不好吃向來見仁見智,動物的口味當然也和人類習慣吃的東西很不一樣。
海濱有逐臭之夫
讓我們作嘔生厭的東西,說不定只是這個時代的一種文化現象。
舒適度
除非有人從中做梗,那些關於舒適的知識,動物會一代又一代地傳承下去。
壞天氣
以天為蓋地為廬的野生動物要如何對抗不良天候?
痛苦
咬緊牙關、食欲全失、無精打采……這和人類痛苦時的反應是不是很像?
恐懼感
動物不僅也會感到恐懼,也能夠有意識地處理威脅,並從中發展出長期的因應策略。
上流社會
社會中的每個成員都必須竭盡所能地捍衛自己的地位。
善與惡
攻擊、打鬥、戰爭……這樣的「惡」究竟是出自本能還是自由意志?
當小沙人來了
動物也會做夢嗎?牠們的身體反應確實是這麼顯示,然而牠們的腦袋中閃過的是那一幅畫面?
動物預言
第六感是在野外求生的必要工具,而人類早已在自己文明打造出的環境中掩埋了這種能力。
年華老去
動物會知道自己死期將近嗎?牠們也和人類一樣害怕衰老和死亡嗎?
陌生的世界
每種動物都以截然不同的方式來觀看與感覺這個世界,這讓我們周遭如同存在著無數個世界……
人造生存空間
城市是新生的群落生境,得經歷長時間的劇烈變化,才能夠達到生態平衡的狀態。
為你犧牲奉獻
人與動物之間,確實存在著美好的搭檔關係,一種讓旁觀者也能會心一笑的關係。
想要告訴你的是……
如果人類確實是這個星球上智力最高的物種,為什麼無法學會動物的語言?
靈魂所在
我並不相信死後的世界,但我樂於認定所有的生物都擁有靈魂。
後記:退回一步
謝辭
注釋
專有名詞對照表
序
推薦序不斷試圖走進他者的內心
吳明益
我這一生中,第一次讓我想成為「他」的人,叫做傑洛德‧杜瑞爾(Gerald Durrell)。這個出生於印度,十歲時移居希臘科孚島(Corfu)的孩子,一生沒有受過多長的正式教育。但他在科孚島開始擁有一個獨立的房間,那裡頭裝滿了他的科學儀器、書籍,以及他自己採集、購買的動物,野地就是他的教室。長大後的杜瑞爾在動物園打工過、成為動物採集人,然後因緣際會在英國的澤西島開了一座強調動物福祉為優先的動物園,獻身於保育事業。
杜瑞爾一生寫了三十幾本書,多數關於那些他相遇過的動物,最知名的莫過於「希臘狂想曲」系列。(分別是一九五六年的《我的家人與其他動物》〔My Family and Other Animals〕、一九六九年的《鳥、野獸與親戚》〔Birds, Beasts, and Relatives〕,以及一九七八年的《眾神的花園》〔The Garden of the Gods〕)。
讓我羨慕的是,許多動物似乎都和杜瑞爾有著很特別的情感交流。比方說他提過一隻他從「甲蟲人」(一個販賣動物給孩子的人)手上買到的鴿子雛鳥,由於毛都未長齊,他把牠取名為「夸西莫多」(《鐘樓怪人》裡的主角)。杜瑞爾寫道:「由於牠未接受正規教育,又無父無母,夸西莫多不解『鴿』事,堅信自己不是鳥,因此拒飛,去任何地方都用走的。……我們做什麼,牠都想參加,甚至企圖跟我們出去散步。……夸西莫多堅持睡在房裡,再怎麼哄、怎麼罵,也沒辦法勸牠進駐我為牠搭建好的鴿房。」最有意思的,這隻鴿子還會跳兩種舞步,一種是華爾茲,一種是進行曲。
「夸西莫多」為什麼會有這些行為?或許跟動物行為學家勞倫茲(Konrad Zacharias Lorenz)發現的「銘刻」(imprinting)有關。部分動物會在一段由基因決定的短時期裡,接受環境刺激並且長久地植入個體的行為中,看起來就好像是天性一樣。夸西莫多因為被人類「領養」了,因而出現了特定的行為模式。
勞倫茲常被稱為是「動物行為學」(ethology)的先驅者之一,但在勞倫茲的時代,他的部分研究也被稱為「動物心理學」(Animal Psychology),也就是本能理論。
在閱讀彼得‧渥雷本(Peter Wohllebwn)的《動物的內心生活》(Das Seelenleben der Tiere)時,我一直想起杜瑞爾那幾本似乎「洞曉動物內心」的書,以及勞倫茲與他的後繼者,試圖從覓食與餵養、防禦與爭鬥、求偶與繁殖、社會活動與溝通,從遺傳學、生理學、演化和與適應生存的個體行為去進行研究的各種議題。時至今日,許多問題有了暫時性的結論,另一些則尚存在著歧異的科學判斷。只是,該怎麼形容這類研究的最終目的呢?科學家會有科學家的說法,但請恕我用文學性的語言去形容它:這很像是去探索一個陌生他者的內心──牠們的心靈與精神。
彼得‧渥雷本在他的暢銷書《沒有看守人的森林》(Wald ohne Hüter)與《樹的祕密生命》(Das geheime Leben der Bäume)裡,就充分顯露出他是一位信仰「萬物有靈」的作者。但這並不是意味著他支持傳統的「泛靈論」,只是在相信科學的同時,他也相信動物「也有愛、也有同情心、也懂得享受生活」,並且希望用科學研究與自己的觀察從「相信」變成「證明」。
與《樹的祕密生命》相同,這本書由四十一篇文章串連起來,但卻不是鬆散的,而是前後有呼應、關聯,並且潛藏著屬於「彼得‧渥雷本式推理」的過程。他舉的例子包括了昆蟲、鳥類與哺乳動物,而這些例證,都是為了用一種眾人都能讀懂的行文方式,去說明「動物具有和人類相似的精神世界」。
動物是否也具有母愛?是否會撒謊?是否具有類似人類語言的溝通能力?這些問題的一個層次,正是動物行為學研究的重要議題,因此渥雷本常引用相關研究來說明。比方說關於「動物是否會欺騙」,他提到公燕子回到巢穴見不到母鳥時,會突然發出特殊的警戒鳴叫,讓母鳥會誤以為路上有危險,便抄捷徑回巢。這由公鳥製造出來的假警報,科學家認為目的是想要阻止母鳥趁牠不在時有不忠的機會。而這種疑慮通常在母鳥下了蛋之後就會消失。
而晚秋的松鴉則會窺探同類如何藏下自己珍愛的糧食,並且竊取那些勤奮屯糧者的食物。研究者依照松鴉的這個習性,在鳥園裡鋪設了不同土壤的地面,有些是細砂,有些則是礫石。相對於在細砂裡挖掘幾乎不會發出聲音,小卵石卻會洩露行蹤。結果當競爭對手在松鴉雖然看不到但聽得到的範圍裡時,牠會選擇把食物藏在比較不會發出聲音的砂土裡。「反過來說,小偷的行動也會同樣因此變得更輕手輕腳一點:相較於平常在見到同類時總是七嘴八舌、聒噪不已,松鴉在窺視他人藏食物的過程中會明顯地變得謹慎輕聲──毫無疑問,這是為了不讓自己的存在曝光。」
重要的是,彼得‧渥雷本用了「這潛在的賊對於自己的行動顯然是**深謀遠慮**的」來詮釋。他的詮釋,意味著「動物具有和人類相似的精神世界?」這個提問,還涉及另一個問題:那就是這些人類創造出來的詞(諸如靈魂、說謊、語言……)該怎麼定義?畢竟,當我們嚴格化「欺騙」的定義時,或許公燕子的鳴叫就會被排除(欺騙需不需要學習過程?)但我們寬鬆化時,又變得很難區別,或總是忽略類似行為的差異性。像是渥雷本認為很多動物會「算數」這件事,恐怕就沒有多少科學家會接受。
渥雷本自己也知道這樣推衍的危險性,因此在他風趣的行文裡也常為自己踩煞車,說「直到最後我們還是會永遠無法得知,動物在感受恐懼、悲傷、喜悅或快樂這些情緒時,是不是與我們人類一樣。」但他認為自己「非常可能是對的」,唯一讓他有保留論點的是動物可能沒辦法像人類一樣「思考」,但應該具備多數人類具備的感性(直覺)能力。
有意思的是,「思考」正是這本書帶給我最大的閱讀樂趣。渥雷本這本奇趣橫生、博學又充滿心意的書,不只是告訴了我資訊,還告訴了我這位森林看守人、保育騎士如何「看待自己」,以及「不斷想走進他者內心」的意圖。
因此,這本書還自我辯證了他對動物倫理的一些態度。比方說當他從辦公室看到窗外樹上喜鵲攻擊椋鳥雛鳥時,忍不住出手相救,而後又反思:「我在喜鵲的眼中一定就是個惡棍」,因為自己很可能阻止的是牠的一餐飯。而他在辯證動物世界的「善與惡」、「靈魂的定義」時,也可以看出渥雷本並非一個濫情主義者,也不是「超驗論者」。森林看守人的生活,讓他真正體悟到了自然之道總是奠基於科學解釋,而和動物的深度相處,又使他不甘於全然地接受科學解釋……。這更讓我情不自禁,想成為渥雷本這樣的人。
畢竟,這個科學至上主義的時代,有些人總是忘了,人類是如此情感豐富,並且依靠此建立各種文明的生物。影響人類的各種判斷,除了理性之外,也還有直觀的感受。這讓我想起二○一六年的一起悲傷的新聞。
一名四歲男童在美國辛辛那提一家動物園,意外掉落西部低地大猩猩圍欄的壕溝。一頭名為哈拉姆比(Harambe)的雄大猩猩發現了,牠將男孩拉到一邊,控制了他的行動。後來遊客的尖叫聲似乎讓哈拉姆比感到不安,因此工作人員便射殺了牠。
黑猩猩研究者珍‧古德(Dame Jane Goodall)後來發表了評論,她提到十年前(1996)在伊利諾州發生的類似事件,當時一名三歲男童墜入大猩猩生活區,並且昏迷。而母猩猩趕了過去,用右臂抱起男孩,把他送到十八公尺外一處管理員可以搆得到的地方。
事實上,再十年以前(1986),我文章一開始所提到杜瑞爾開設的澤西動物園,也曾經發生過類似的事件──一個小男孩掉到銀背大猩猩的柵欄裡。正當他的父母、遊客與趕來處理的管理人員都以為大猩猩會殺死這個小孩時,這頭名為揚寶(Jambo)的雄性大猩猩卻阻擋好奇的母猩猩與小猩猩接近,溫柔察看小孩。後來小孩醒來大哭,卻奇蹟式地毫髮無傷被救出。這個事件獲得 BBC 的報導,當時的人們因此改變了對大猩猩的印象。因為多數人總以為大猩猩是一種強壯,面貌凶惡的生物(事實上牠是人猿裡最徹底的素食動物)。
辛辛那提動物園事件事後公布的錄影,專家從肢體動作判斷,哈拉姆比似乎沒有傷害男孩的意圖。但這也很難歸咎動物園的處置錯誤,畢竟,人真的能看透大猩猩的內心嗎?或只是自以為看透牠們的內心呢?
我在閱讀《動物的內心世界》時,不斷有這樣的問句反覆出現。彼得‧渥雷本一面以科學知識、自身經驗告訴我們,是的,可以,我們可以藉由科學研究、長期的觀察、以直接或間接證據來說明動物之「心」。但真正的動物專家會只承認,人不過是經由行為與生理解剖,去判斷動物的反應與意圖。
但我想這裡頭或許有一個深層,也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那就是:此刻人「願不願意」嘗試傾聽動物的內心?珍‧古德在評論辛辛那提大猩猩事件時,提出一個千鈞之重的問句,她說:當雄猩猩被射殺時,同一欄圈裡的兩頭母猩猩是否也看到了這一幕?牠們是否也悲痛欲絕?
或許,對「身而為人」這件事而言,「人願不願意走入他者的內心?」比「人能不能走入他者的內心」這個命題還要重要。這是《動物的內心生活》如此迷人,而我願意透過閱讀,帶著它縋入自己心靈深處的根本原因。
(本文作者為國立東華大學華文系教授、作家)
推薦序
像納美人般與動物心意相通
李偉文
一個世紀前,任職於美國林務局的奧爾多‧李奧帕德(Aldo Leopold, 1887-1948)跟朋友外出打獵,當他興奮地朝一群在河邊的狼開槍後,衝下去察看他的獵物。
他在開啟往後一系列有關土地倫理的文章中寫道:「我們即時來到老狼身邊,看著她眼中猛烈的綠火逐漸熄滅。在那一刻,且從此之後,我理解到那雙眼睛裡存在某種對我來說是全新的東西――那是只有她和山才懂的東西。」
在李奧帕德那個時代,整個時代思潮是人類自居為萬物之靈,宰制自然萬物是天經地義之事,但是,一頭瀕死的野狼眼中透出的靈魂之光,改變了李奧帕德,從一個殘殺動物為樂的獵人變成有土地倫理生態保育運動之父美譽的行動者,李奧帕德也影響了之後至今整整一個世紀的人。
我想,如果我們都能像李奧帕德一樣,願意凝視著自然萬物的雙眼,看進動物的內心,那麼,是不是能療癒當代人虛無茫然空洞的內心?或許知道這世界上還有許多生命與我們共享這個豐富神奇的地球,應該能安頓我們在近代物質文明興盛後與自然愈來愈疏遠所形成的焦躁不安的精神吧?
這些年來,許多精神障礙的患者,在人類的動物同伴陪伴之下,都有明顯的改善,這大概也是來自於我們感受到這些動物的內心世界,以及牠們不吝嗇的展露出對人類的感情。
彼得.渥雷本用他一貫平易近人、深入淺出的文筆,分享了許多有關動物的研究與知識,知識可以提高我們的欣賞能力,我們到大自然旅行時可以只是站在門外欣賞,當然也可以在渥雷本的引領下,走進動物的內心,看到更多有趣的事物,體會到這世界的不可思議。
我們常常說大自然是一本值得閱讀的大書,但是真正懂得閱讀自然的人,應該會將大自然的奧祕,轉化為對我們的生活,不管在精神或心靈,都有所啟發與改變的契機,就像李奧帕德一樣。
電影《阿凡達》(Avatar)裡的納美人,不只是個寓言,而是懷想古代人類,抑或是憧憬未來進化的人類,可以像納美人一樣與載他們翱翔的動物心意相通,當代的我們是否能達到那種與大自然和諧相處的世界,或許就從閱讀《動物的內心生活》開始吧!
二○一七年一月九日
(本文作者為牙醫師.作家.環保志工)
推薦序
理解動物,善待彼此
阿潑
作為一個「毛球人」(某些人對貓狗愛好者的貶抑指稱),我時常疑惑,他人對於貓狗寵物喜好者的批評,像是感情用事或者是「擬人化」,是否為真?我也常聽些動物溝通的故事,甚至也諮詢過溝通師,但在閱讀或聆聽時,內心也不禁懷疑:「是不是太像人了?動物真的這麼人性嗎?」
但,話說回來,什麼又是「人性」呢?即便是人的情感、內心與行為反應,受到文化、社會、教育等外在影響,很難說真的論定一種共通的心理過程,例如「母愛是否天生」,科學界也不斷透過各種研究證明。那麼,人又該怎麼理解、判斷,動物是否擁有類似人這樣的心理、性格或反應呢?再不斷地反覆詰問,最後,一切仍將落於虛無。因此,我很高興能讀到德國森林管理員彼得‧渥雷本(Peter Wohlleben)所寫的《動物的內心世界》。這讓我以人的態度對待自己的狗時,更顯得有正當性。
渥雷本顯然和每個熱愛動物的人一樣,並且「擅自」找出牠們和人類相似的部分。他在後記中指出:異議人士通常把「擬人化」視為不科學、空想或神祕教派,卻忽略了人類本也就是動物的一種。他也明白表示,人比起動物來說,最大的不同是「思考」,然而,像這種對人類而言極為重要的事,對動物而言,有意義嗎?他的這番話,確實也提醒了我自己,我們不應當以人類本位斷定任何事,評判優劣性。
在這個前提下,回到《動物的內心世界》這本書,我們可以讀到渥雷本或陳述早就有的科學證據,如豬能夠聽懂、理解人類給牠的名字;或是描述自己的觀察:烏鴉藏食物時,會想辦法瞞騙敵人。尤其是觀察,這是做為森林管理員的他,所擁有的得天獨厚的環境資源。或許有些人會以為「觀察」,會夾帶觀察者本人主觀的詮釋,但我卻以為,所有生物知識,起初都是從觀察開始的,正是這些觀察,才讓人得以描述並紀錄那些行為軌跡。
這些看似輕巧的小短文,卻擁有非常紮實的論述,便是依賴他兩者兼行,並偶爾不忘坦承自己的不確定(如狗聽到名字後跑來,是知道自己叫什麼名字或只是當成「過來」?)都引領著讀者進入動物世界——不論你相不相信牠們擁有智慧或同理心,都能得到豐富且基本的動物生態知識,或者有趣的小知識。像是我對動物懂得算數就感到非常訝異,牠們能知道餵食的日子,或是掌握人類的作息時間,以及我終於搞清楚蜜蜂如何行動,能判別喜歡和討厭的人,甚至能感受到「自己」。
讀著這些故事,讓我不禁想起自己最喜歡的好萊塢動畫電影,常常「擬人化」各種動物,像是《海底總動員》,讓我們理解海洋生物的習性(至少知道魚的記憶很短),或者是《動物方城市》以人的角度談述各種動物的基本生態。讓我印象最深的,卻是類似《蟲蟲危機》這樣的昆蟲故事——過去,我很怕昆蟲,很討厭螞蟻,但自從看了以昆蟲為主角的動畫電影,便開始以「人性」理解他們,腦中甚至出現牠們面對困難時的反應,於是,我很少捏死螞蟻,也不再看到昆蟲就覺得嘔心。
我無法確知,動物與人類是否有類似的情感,但我知道,只要我們多理解牠們一分,願意將牠們視為「我們」的一部分,我們就能多保護這個世界一點,就能少傷害這個生態一點。
(本文作者為文字工作者)
推薦序
用臺灣的龍貓森林讓野生動植物能夠平安回家
張東君
像我這麼「多疑」的人,看到書名的第一眼就是吐槽:「莊子早早就說過『子非魚,焉知魚之樂』,作者為什麼要來跟我們講動物的內心生活?」不過當我帶著懷疑的眼光把整本書看完之後,我就可以接受這個書名。
因為作者雖然帶著許多對各種動物的感情卻不煽情;他再怎麼喜歡動物,還是把動物當成動物,讓牠們維持野生、自然的樣貌。他用生動的筆觸和我們分享他自己的親身經驗,再加上他所知道的一些研究成果,讓我們會在看完書之後很想去拜訪他、參加他的活動、認識他周圍的動物們。又或者,在臺灣找找類似的場地,辦辦同質的活動以饗大眾。
不過,請不要隨便找動物回家養,要養也只可以養已經馴化的一般寵物,千萬千萬不要為了羨慕作者有那樣的生活,就躍躍欲試地塗炭生靈啊。很多事,看別人做就好了。跟動物交朋友的最好方式,是在野外觀察牠們的生態與行為,而不是帶回家養,所以最重要的,是保留牠們的棲息地。
作者是一個為了追求自己的生態保育理念而不惜辭掉穩定工作的人(我可以往臉上貼金,說我在這一點上跟他很像嗎?),只不過他做的是森林看守人,我則是用各種個體戶的方式來做野生動物保育及教育推廣,外加現在開始要來推動臺灣的龍貓森林,希望我們能夠替臺灣的野生動(植)物留下棲息地,讓以石虎、穿山甲、麝香貓、田鱉等為首的各種淺山/里山,以至於讓各種環境中的生物都能有家可歸。(註:淺山/里山是指在來回腳程一天以內可及,有人類活動或利用的自然環境。最簡單的例子是《桃太郎》中的「老爺爺上山砍柴、老婆婆到河邊洗衣服」。)
關於我們能夠為森林做些什麼,作者的這本書裡也有不少可以當我們的參考。在我繼續往下寫之前,我要做一下問卷調查:請大家告訴我在臺灣的山林裡,我們有什麼想像的動植物可以像宮崎駿的龍貓那樣,是無人不知,只要說出來大家就有共識,知道那是什麼、在何種環境中找得到嗎?我總不能說「魔神仔(魍神仔)」吧!畢竟大家都想和大大小小的龍貓交朋友,看看從牠們拎著那些殼斗科植物的橡實、櫟實種出來的龍貓森林,不管什麼時候,卻都沒有人想要遇到魔神仔啊!
言歸正傳。相對於許多人想到動物只會聯想到貓貓狗狗,在這本書中的四十一篇文章中講到的物種還真的不下數十種。由於德國所處的地理位置跟臺灣相差甚多,我們看到的動物種類不同、生態不同、牠們的行為也會有所不同。當然,也有不少是共通的。依照物種,有些動物真的有母愛、真的會玩耍也很愛玩、會從一而終、會害怕會感到痛苦、會有私心會為了「大義」而犧牲「小我」……。
只不過這類行為通常是「結果論」,多半是動物學家在用數據整理過後得到的傾向,還不一定會有顯著差異。但是動物學家觀察到的真實動物世界,和文學或一般人想像中的,卻也通常會有滿大的距離。於是命好的(?),例如鴛鴦,明明就不是一夫一妻,卻被拿來當成在婚禮上祝福新人長久的代表動物;命不好的,像渡鴉,就活生生地被扣上會殺掉草地上牲口的這種莫須有罪名,而幾乎滅絕,因為牠們還真的在失去伴侶之後,不怎麼會再找下一個呢。
就像這樣的,作者在這本書中舉了非常多的例子,告訴我們真實的動物世界與人類的想像迷思之間的差距,有些是他自己的觀察,有些是文獻書籍中的資料。但是這些動物常識、知識在經過他的消化與闡述之後,都變得非常的平易近人、好讀有趣,讓我們可以依照自己的興趣,從目次中挑選喜歡的主題排列閱讀的先後順序。然後,觸類旁通地在自己的生活周遭尋找對象或主題,比照作者的方式進行觀察。這樣一來,生活就會更加有生趣。不信的話,你也和我一起試試看。
本文作者為科普作家
推薦序
探索動物的內心生活,尊重動物該有的空間,就能開創人與自然共存的契機!
蘇秀慧
因為動物與人類的不同,深深吸引著我們的目光,也因此激發我們去深入了解牠們;而當我們對動物有所了解後,也許就會發現牠們跟我們沒有太多不同!《動物的內心生活》這本書提供一個絕佳的途徑,讓我們看見動物的行為與習性與人的相似之處,也因此讓人更確定,我們與其他物種都是地球上的一分子,我們都與自然環境密不可分,福禍相依!
在試圖了解動物的世界時,人們是有無限熱情的!在《動物的內心生活》中,作者所討論的主題,包含了各式各樣我們會感興趣的動物行為,或者是動物驚人的「表現」,因為動物也會有恐懼感、動物也會羞愧與懊悔,也有同理心及利他行為,甚至也有欺敵或是哄騙同類的詐騙行為!這些在人類社會中經常被提及的情感及行為,並非是作者擬人化動物行為而來的。作者在書中提出自身對圈養動物及野生動物所作的行為觀察,以及列舉其他研究者的研究結果,提醒了我們,動物跟人類並沒有那麼不同。
屬於鴉科鳥類的喜鵲與渡鴉都能辨認出鏡中的自己,哺乳類中的人猿、海豚、大象及家豬也都能認出鏡中的影像就是自己,同時家豬的研究也明確顯示牠們能快速從鏡中理解自己與周邊環境的空間關係,很容易就能依照鏡中看到的線索找到被藏在一旁的飼料。作者對他家草地上經常來訪的烏鴉藏橡果行為的觀察,更是道出動物具有計畫未來的能力!
從動物個體間所觀察到的社會互動與社會關係也深深吸引人們的注意力,更充分顯示動物行為的複雜性!作者的可卡獵犬對家人所表現的感激之情不容輕忽,渡鴉與河狸終其一生只有一個伴侶,但有更多的物種可能是同時或不同時候跟不同個體之間存在著配對關係。領著鹿群的母鹿有可能因為沉浸在失去小鹿的悲傷與深深的悼念之情,而無法繼續擔任鹿群的領隊!
在昆蟲的社會中,蜜蜂工蜂群體所展現的某種超個體的能力,已被稱為「群體智慧」,牠們高超的定位導航行為與牠們獲取生存所需的資源息息相關,蜂隻間溝通蜜源所在與產量的行為更是精準傳遞了重要的訊息,也展現了計畫未來的能力!兔子世界的「兔」際關係與牠們的壽命長短有所關連。另外一提,狒狒研究也告訴我們,母狒狒間的社會連結品質與強度,與狒狒媽媽的壽命及狒狒寶寶的存活率皆有相關。
動物與人們都受到環境的形塑,我們藉由探索動物與自然的互動與關係,了解動物行為的功能與形塑行為的因素,同時也讓我們得以進一步思考人類與自然之間的關係。
在人類發展的過程中,有意或無意的,人類的作為成為形塑動物行為與動物所生存棲地的重要因素,但從文中〈野性難移〉篇章中所提到的歐洲野貓的例子,不難看出在我們一廂情願試圖改變動物的行為時,對動物所產生的負面影響,或許值得我們深思;我們該基於對動物與自然之間關係的了解,尊重動物與自然間緊密依存的關係,留給動物該有的空間,我們也會從了解動物的內心世界而獲得無上的喜悅,以及轉變損毀環境與滅絕物種的作為,朝向提高人類生活品質,與自然共存的方向前進!
就讓我們從停止餵食野生動物的行為開始,不再以食物影響動物的行為,真正去了解在自然棲地中活動的野生動物!
(本文作者為國立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副教授)
樹的祕密語言:學會傾聽樹語,潛入樹的神祕世界 Bäume verstehen: Was uns Bäume erzählen, wie wir sie naturgemäß pflegen

- 作者: 彼得‧渥雷本
- 原文作者: Peter Wohlleben
- 譯者: 陳怡欣
- 出版社:地平線文化
- 出版日期:2017/11/09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9789869415491
- 叢書系列:Prana
- 規格:平裝 / 288頁 / 17 x 2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簡介
你會說「樹語」嗎?
走入森林,
去上一堂另類的語言課。
樹的話語裡,透露著千年的地球故事,
敘說著地底靜謐的生存競爭。
樹的體態長相是它的身體語言,更是它的心情寫照。
它的氣味文字,悄悄地傳遞著:危險的警告、求偶的誘惑……
學會樹的語言,你就進入了另一個奇幻的世界
去上一堂另類的語言課。
樹的話語裡,透露著千年的地球故事,
敘說著地底靜謐的生存競爭。
樹的體態長相是它的身體語言,更是它的心情寫照。
它的氣味文字,悄悄地傳遞著:危險的警告、求偶的誘惑……
學會樹的語言,你就進入了另一個奇幻的世界
樹的通譯官教給愛樹人的一堂語言課
樹木是具有性情的驚奇生物。看似沉默的樹木,不僅會互爭地盤,還會彼此通風報信;不但有不同的個性,還有地位階級之分。從根部到樹皮,從胚胎到開花,從個體到群體,樹的通譯官彼得.渥雷本要告訴你樹木們如何溝通訊息、經營友情以及繁衍後代!
樹木間不但能相互聯繫,也能跟人溝通──只要我們能學習並理解樹的語言。
【精彩段落】
■植物的「氣味語言」
金合歡樹在被侵犯時,會立即釋出苦苦的物質(Bitterstoffe),累積儲存在葉子裡。同時,在短時間內,方圓百尺內的樹葉也都是苦得難以下嚥。而草食動物早就對這種樹木的習性瞭若指掌,而會下意識的改變覓食區域。
讓人好奇的問題是:這方圓百尺內的金合歡樹如何得知可能被咬食的危險呢?答案就是乙烯氣(Ethylen)氣體。最先遇到危險的樹木會釋放出乙烯氣,像一種緊急呼救的化學訊號,迅速警戒其他同伴要產生適當的應變,免遭魚池之殃。眾所周知,近期科學家從許多不同樹種中發現這種警告訊號。其實,大部分植物都可能具有一套化學的通訊交流系統。比如說,有些特殊訊號是量身訂做的,專門用來吸引天敵所設計,免於被某種特定的毛毛蟲啃食破壞,保護植物的生長。雖然科學家在這方面的研究還不夠深入,但我們可以推斷,樹木是會說話的,有著辭彙廣泛的「氣味文字」(Duftwörtern),終日精神活潑、閒聊吵雜的圍繞著我們。
■獨行俠的代價
樺木完全不需母樹的照顧,生長期前十年,平均每年以向上一公尺的速度迅速抽高(最高樹長約二十五公尺),完全不准許其他樹種阻礙生長。下垂又有彈性的枝柳不停地抽拍其他樹木的樹冠,讓它們上層的樹冠無法生長。這種自私自利的個性,正好反映出它天生是個單打獨鬥的獨行俠(Einzelkämpfer),不需要母樹的照護,能自行安好茁壯。
■朋友樹和夫妻樹
兩棵樹木若結為朋友,小枝椏間會溫柔地相互推伸,像是想碰觸一下對方。較粗的枝幹上形成的大樹冠為了不干擾同伴,只會往外側生長。遠觀兩樹,看起來就像結為一體的一棵樹,如白頭偕老的終生伴侶。若為了讓另一棵樹得到更多光線而砍伐其中一棵樹,將造成反效果:倖存的那棵樹會因為失去了互相支撐的夥伴而感到病懨無力,接著病原菌將從交錯的殘餘樹根侵入,導致原本還健在的另一半,幾年後也撒手歸天。
一對相親相愛的夫妻樹,其中一方若離開人間,在世的遺眷會繼續關照另一半可能還有生命跡象的殘幹,靠細嫩的根帶傳送糖分與養料,讓伴侶生前發育不良的殘體繼續存活長達兩百年!下次在古老的闊葉森林區漫步時,請仔細察看:一塊看似長滿苔癬的石塊,有時候其實是巨大殘幹的一小部分,尚殘存著生命的氣息。
■樹受到驚嚇或遇到空氣汙染時
當樹根遇到污染物,空洞或是水泥碎塊時,經三番兩次不斷的嘗試失敗,樹根會飽受驚嚇,繼而絕望放棄不再生長。頂上的樹冠也會同病相憐,受苦的程度不亞於樹根,也同樣會因驚嚇從樹上原本的高度往低處撤退,減緩生長。
污染的氣體若隨風飄散來到鄉間田野,那原本活在田野清淨空氣裡的敏感樹木將倍受其害。運氣好假如一年內有濃厚臭氧氣的日子不多,樹木們還能忍受。只是,在盛夏艷日時,臭氧氣常久久盤桓不去,廢氣就像洗澡水浴淋森林般,使得樹冠頂端的樹枝只好提早告別,枯萎死去。
本書特色
◎脫掉人類的驕傲,重新認識樹木,對樹木做第一手的謙卑觀察。
◎高度擬人化的比喻,讓無聲的樹木有了鮮活的生命個性。
◎最可信賴的森林保育觀點,真正幫助森林生態的平衡。
◎最親切的關照,告訴你如何觀察並保護你家旁邊的樹。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彼得‧渥雷本 Peter Wohlleben
1964年生於德國波昂,在城市中心區裡度過童年,從小就對大自然心生嚮往,六歲便立志成為大自然的守護者。內卡河邊羅騰堡(Rottenburg am Neckar)應用科技大學林業經濟系的畢業之後,展開在萊茵-法爾茲(Rheinland-Pfalz)邦森林管理局長達二十年的公務員生涯,之後調任到夢想中的工作轄區:埃佛(Eifel)地區胡默爾(Hümmel)小鎮旁的原始森林區。
渥雷本很快就確認自己生態保育的理念,和當局掠奪森林的政策不合,遂於2006年辭去終身公務員的穩定工作,轉任胡默爾小鎮的約聘人員──森林看守人。協助當地居民向邦政府陳情十五年後,終於成功將此區劃為原始森林保護區,用馬匹取代機器、用山毛櫸樹取代景觀樹木、完全摒棄化學藥劑、禁止所有的砍伐,並將此區轉化為樹葬森林,保障其在接下來的一百年裡不會再受到任何侵擾。
保育森林之際,渥雷本也提供旅客生存訓練與修築山屋等新型態的森林導覽,希望能將全新的荒野印象毫無距離地呈現在城市居民眼前,更於此時發現寫作的樂趣,2007年發表第一本書《沒有看守人的森林》(Wald ohne Hüter),如今著作已達十餘本,並成為電視節目常客,向大眾分享其生態保護的知識與趣事,傳達其生態保護的理想。2015年5月《樹的祕密生命》一書更使他在德國聲名大噪,爾後走紅全球,其實在出版此書之前,他已是專業的生態保育作家,2008年起寫了多本有關森林生態的書,其中以2011年出版的《樹的秘密語言》是代表作之一。
審訂者簡介
曾鏡穎
國立中興大學森林系林學組學士、德國布萊梅來大學自然地理系學士、德國不萊梅大學海洋地質國際碩士,現定居德國。
譯者簡介
陳怡欣
高雄市人,十九歲北上求學,從此離鄉背井。曾留學美國,現定居德國。從事翻譯寫作,教授水墨國畫。嗜好健行、慢跑、旅行、烹飪。
彼得‧渥雷本 Peter Wohlleben
1964年生於德國波昂,在城市中心區裡度過童年,從小就對大自然心生嚮往,六歲便立志成為大自然的守護者。內卡河邊羅騰堡(Rottenburg am Neckar)應用科技大學林業經濟系的畢業之後,展開在萊茵-法爾茲(Rheinland-Pfalz)邦森林管理局長達二十年的公務員生涯,之後調任到夢想中的工作轄區:埃佛(Eifel)地區胡默爾(Hümmel)小鎮旁的原始森林區。
渥雷本很快就確認自己生態保育的理念,和當局掠奪森林的政策不合,遂於2006年辭去終身公務員的穩定工作,轉任胡默爾小鎮的約聘人員──森林看守人。協助當地居民向邦政府陳情十五年後,終於成功將此區劃為原始森林保護區,用馬匹取代機器、用山毛櫸樹取代景觀樹木、完全摒棄化學藥劑、禁止所有的砍伐,並將此區轉化為樹葬森林,保障其在接下來的一百年裡不會再受到任何侵擾。
保育森林之際,渥雷本也提供旅客生存訓練與修築山屋等新型態的森林導覽,希望能將全新的荒野印象毫無距離地呈現在城市居民眼前,更於此時發現寫作的樂趣,2007年發表第一本書《沒有看守人的森林》(Wald ohne Hüter),如今著作已達十餘本,並成為電視節目常客,向大眾分享其生態保護的知識與趣事,傳達其生態保護的理想。2015年5月《樹的祕密生命》一書更使他在德國聲名大噪,爾後走紅全球,其實在出版此書之前,他已是專業的生態保育作家,2008年起寫了多本有關森林生態的書,其中以2011年出版的《樹的秘密語言》是代表作之一。
審訂者簡介
曾鏡穎
國立中興大學森林系林學組學士、德國布萊梅來大學自然地理系學士、德國不萊梅大學海洋地質國際碩士,現定居德國。
譯者簡介
陳怡欣
高雄市人,十九歲北上求學,從此離鄉背井。曾留學美國,現定居德國。從事翻譯寫作,教授水墨國畫。嗜好健行、慢跑、旅行、烹飪。
目錄
第一章 樹語的翻譯者
第二章 從神話到人工林
第三章 自由生長下的樹木
第四章 樹木的生長形態
第五章 神祕的樹根
第六章 樹幹的訊息
第七章 樹枝的工作
第八章 樹皮:樹木的靈魂之窗
第九章 樹葉:樹木的眼睛和肺部
第十章 樹木的開花結果
第十一章 樹木的種子
第十二章 樹木間的訊息傳播
第十九章 花園裡的樹木
第二十章 生病的樹木
第二十一章 人為災害
後記 獨特的價值與共享時光
名詞對照表
第二章 從神話到人工林
第三章 自由生長下的樹木
第四章 樹木的生長形態
第五章 神祕的樹根
第六章 樹幹的訊息
第七章 樹枝的工作
第八章 樹皮:樹木的靈魂之窗
第九章 樹葉:樹木的眼睛和肺部
第十章 樹木的開花結果
第十一章 樹木的種子
第十二章 樹木間的訊息傳播
第十九章 花園裡的樹木
第二十章 生病的樹木
第二十一章 人為災害
後記 獨特的價值與共享時光
名詞對照表
序
導言
第一章 樹語的翻譯者
樹木,讓人感到如此的莫測高深,就那樣無聲無息的佇立在花園裡。盛夏時,無私的獻出樹蔭,秋日時,讓風肆意吹拂,經由五彩斑斕的樹葉,發出沙沙簌簌的聲響。不但隨著不同種類的樹木品種,產出豐富的水果、堅果,帶給人們幸福,又可作為野外吊床及盪鞦韆的框架,或是蓋屋時重要的時尚風格要素。
樹木,是地球上最強壯的生物,有著最長的壽命,可是我們對它們的了解卻少之又少。然而,粗糙樹皮下所隱藏的秘密,更是我們第一眼瞥見時無法預料的。直到近十幾年來,這神秘舞台才些許的為人所知。
七○年代科學家有個令人興奮的發現,他們在非洲熱帶草原區(Savannen Afrikas)觀察到如羚羊(Gazellen)及長頸鹿(Giraffen)等草食性動物咬食非洲金合歡木(Akazien)的樹葉時,有著奇特的行逕:為了先解解飢餓,短短幾分鐘內,牠們會同時咬食著其中一棵樹,之後,隨即自動遠離這棵樹,轉至約五十到一百公尺以外的樹叢區,繼續進食。
然而,為何是五十到一百公尺遠的距離呢?原來,金合歡樹在被侵犯時,會立即釋出苦苦的物質(Bitterstoffe),累積儲存在葉子裡。同時在短時間內,這方圓百尺內的樹葉也都是苦得難以下嚥。這些草食動物早就對這種樹木的習性瞭若指掌,而會下意識的改變覓食區域。
其中比較引人注目、讓人好奇的問題是:這方圓百尺內的金合歡樹如何得知可能被咬食的危險呢?答案就是乙烯氣(Ethylen)氣體。最先遇到危險的樹木會釋放出乙烯氣,像一種緊急呼救的化學訊號,迅速警戒其他同伴要產生適當的應變,免遭魚池之殃。
眾所周知,近期科學家從許多不同樹種中發現這種警告訊號。其實,大部分植物都可能具有一套化學的通訊交流系統。比如說,有些特殊訊號是量身訂做的,專門用來吸引天敵所設計,免於被某種特定的毛毛蟲啃食破壞,保護植物的生長。雖然科學家在這方面的研究還不夠深入,但我們可以推斷,樹木是會說話的,有著辭彙廣泛的「氣味文字」(Duftwörtern),終日精神活潑、閒聊吵雜的圍繞著我們。
不管當今科學界正彌漫著一股合理、理性主義的潮流,我們必須承認,植物除了有通訊能力外,還有其他的能力。比如,植物是有感情的生物。當昆蟲在鑽穿樹皮時,樹木本身一定會感到被侵襲,有疼痛感,會釋出防禦物質,警告身旁附近的同伴要有所防範應變。
多數人認為,承認樹木有感覺的想法非常離譜。反之,如果說動物是有感情的,卻不會造成任何認知上的困擾。是的,有些動物雖有比較多隻腳、多隻眼睛及較小的腦袋瓜,基本上其大略基礎結構與人類相類似,即動物與人類非常雷同。
然而,植物就不同了,有如從外太空來的異形,沒有像動物一般清晰明瞭的中央神經系統。終其一生,一動也不動的固定在同一個位置的生長方式,讓活潑好動的人類很難體會想像,也使得人們要了解這種生物難上加難。
當動物必須依賴其他生物維生時,植物能自給自足,自身產生養分。我們一方面將萬物(所有動物)視為有感情、能通訊的生物,另一方面卻推稱植物是自動化的生物機械人(Bioroboter)。這種武斷的區隔動物與植物的觀念,阻撓了現代研究的發展,其影響層面是全面性的,不僅僅只局限在農業作物及林務經濟上。
整體而言,多數人視植物是東西而不是生物,也造成我們對植物輕虐的對待。假如我們關切當今的學術研究現況,其對畜產業的要求是依動物種類來區分,並需要對動物平等對待,這應當也要適用於植物保育的議題。對此,我們理當大聲疾呼,可惜目前的狀況顯然與期望相去勝遠。
假若,樹木間能透過訊號互通往來,我們似乎就能先看出什麼端倪,要進一步了解他們就比較容易了。可惜,沒有字典,也沒有解碼機的幫忙,就算喜愛樹木的人們已認同樹木之間具有互往訊息的通訊方式,仍於事無補,無法通曉樹語,加以運用。
用人類非語言的方式,即身體語言的通訊來做比較,行為研究專家發現人們在對話時可以迅雷不及掩耳,下意識的從對方的基本神態捕捉其言語背後的心態。身體緊繃、神情與臉部表情能告訴我們的訊息勝過千言萬語。
顯然,想更了解樹木以及它的狀態,恰好能運用這種能力。若把樹木當作是人,與人類一般,樹如其相,從木相外表就能相當準確的看出:是否安康,及它的出生與未來的去向。當我們事先明白,從哪個角度看,關注重點在哪裡,那麼,對我們來說,這巨大的植物,就如一本敞開的書本,一目了然。
人們了解樹木的語言,就能幫助樹木盡可能的、舒服地在花園裡生長;當他們受到危險威脅時,能夠適時介入,使其茁壯成長,讓成長的喜悅延綿不絕,代代相傳。不論蘋果樹(Apfelbaum)、胡桃樹(Nussbaum)、懸鈴木(Platane)、松樹(Kiefer)、樺木(Birke)或是山毛櫸木(Buche):每種樹木都有無盡的故事可以述說。
敘述樹木個性是如何生成的?敘說其生命中那段悲傷,如遺留在樹皮上深深的疤痕,如何讓他顯得獨一無二。解譯樹語,將指引你、協助你了解身邊的樹木。更歡迎你來選修這堂另類的語言課!
第一章 樹語的翻譯者
樹木,讓人感到如此的莫測高深,就那樣無聲無息的佇立在花園裡。盛夏時,無私的獻出樹蔭,秋日時,讓風肆意吹拂,經由五彩斑斕的樹葉,發出沙沙簌簌的聲響。不但隨著不同種類的樹木品種,產出豐富的水果、堅果,帶給人們幸福,又可作為野外吊床及盪鞦韆的框架,或是蓋屋時重要的時尚風格要素。
樹木,是地球上最強壯的生物,有著最長的壽命,可是我們對它們的了解卻少之又少。然而,粗糙樹皮下所隱藏的秘密,更是我們第一眼瞥見時無法預料的。直到近十幾年來,這神秘舞台才些許的為人所知。
七○年代科學家有個令人興奮的發現,他們在非洲熱帶草原區(Savannen Afrikas)觀察到如羚羊(Gazellen)及長頸鹿(Giraffen)等草食性動物咬食非洲金合歡木(Akazien)的樹葉時,有著奇特的行逕:為了先解解飢餓,短短幾分鐘內,牠們會同時咬食著其中一棵樹,之後,隨即自動遠離這棵樹,轉至約五十到一百公尺以外的樹叢區,繼續進食。
然而,為何是五十到一百公尺遠的距離呢?原來,金合歡樹在被侵犯時,會立即釋出苦苦的物質(Bitterstoffe),累積儲存在葉子裡。同時在短時間內,這方圓百尺內的樹葉也都是苦得難以下嚥。這些草食動物早就對這種樹木的習性瞭若指掌,而會下意識的改變覓食區域。
其中比較引人注目、讓人好奇的問題是:這方圓百尺內的金合歡樹如何得知可能被咬食的危險呢?答案就是乙烯氣(Ethylen)氣體。最先遇到危險的樹木會釋放出乙烯氣,像一種緊急呼救的化學訊號,迅速警戒其他同伴要產生適當的應變,免遭魚池之殃。
眾所周知,近期科學家從許多不同樹種中發現這種警告訊號。其實,大部分植物都可能具有一套化學的通訊交流系統。比如說,有些特殊訊號是量身訂做的,專門用來吸引天敵所設計,免於被某種特定的毛毛蟲啃食破壞,保護植物的生長。雖然科學家在這方面的研究還不夠深入,但我們可以推斷,樹木是會說話的,有著辭彙廣泛的「氣味文字」(Duftwörtern),終日精神活潑、閒聊吵雜的圍繞著我們。
不管當今科學界正彌漫著一股合理、理性主義的潮流,我們必須承認,植物除了有通訊能力外,還有其他的能力。比如,植物是有感情的生物。當昆蟲在鑽穿樹皮時,樹木本身一定會感到被侵襲,有疼痛感,會釋出防禦物質,警告身旁附近的同伴要有所防範應變。
多數人認為,承認樹木有感覺的想法非常離譜。反之,如果說動物是有感情的,卻不會造成任何認知上的困擾。是的,有些動物雖有比較多隻腳、多隻眼睛及較小的腦袋瓜,基本上其大略基礎結構與人類相類似,即動物與人類非常雷同。
然而,植物就不同了,有如從外太空來的異形,沒有像動物一般清晰明瞭的中央神經系統。終其一生,一動也不動的固定在同一個位置的生長方式,讓活潑好動的人類很難體會想像,也使得人們要了解這種生物難上加難。
當動物必須依賴其他生物維生時,植物能自給自足,自身產生養分。我們一方面將萬物(所有動物)視為有感情、能通訊的生物,另一方面卻推稱植物是自動化的生物機械人(Bioroboter)。這種武斷的區隔動物與植物的觀念,阻撓了現代研究的發展,其影響層面是全面性的,不僅僅只局限在農業作物及林務經濟上。
整體而言,多數人視植物是東西而不是生物,也造成我們對植物輕虐的對待。假如我們關切當今的學術研究現況,其對畜產業的要求是依動物種類來區分,並需要對動物平等對待,這應當也要適用於植物保育的議題。對此,我們理當大聲疾呼,可惜目前的狀況顯然與期望相去勝遠。
假若,樹木間能透過訊號互通往來,我們似乎就能先看出什麼端倪,要進一步了解他們就比較容易了。可惜,沒有字典,也沒有解碼機的幫忙,就算喜愛樹木的人們已認同樹木之間具有互往訊息的通訊方式,仍於事無補,無法通曉樹語,加以運用。
用人類非語言的方式,即身體語言的通訊來做比較,行為研究專家發現人們在對話時可以迅雷不及掩耳,下意識的從對方的基本神態捕捉其言語背後的心態。身體緊繃、神情與臉部表情能告訴我們的訊息勝過千言萬語。
顯然,想更了解樹木以及它的狀態,恰好能運用這種能力。若把樹木當作是人,與人類一般,樹如其相,從木相外表就能相當準確的看出:是否安康,及它的出生與未來的去向。當我們事先明白,從哪個角度看,關注重點在哪裡,那麼,對我們來說,這巨大的植物,就如一本敞開的書本,一目了然。
人們了解樹木的語言,就能幫助樹木盡可能的、舒服地在花園裡生長;當他們受到危險威脅時,能夠適時介入,使其茁壯成長,讓成長的喜悅延綿不絕,代代相傳。不論蘋果樹(Apfelbaum)、胡桃樹(Nussbaum)、懸鈴木(Platane)、松樹(Kiefer)、樺木(Birke)或是山毛櫸木(Buche):每種樹木都有無盡的故事可以述說。
敘述樹木個性是如何生成的?敘說其生命中那段悲傷,如遺留在樹皮上深深的疤痕,如何讓他顯得獨一無二。解譯樹語,將指引你、協助你了解身邊的樹木。更歡迎你來選修這堂另類的語言課!
樹的祕密生命 Das geheime Leben der Bäume
- 作者: 彼得‧渥雷本
- 原文作者: Peter Wohlleben
- 譯者: 鐘寶珍
- 出版社:商周出版
- 出版日期:2016/05/05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9789864770106
- 叢書系列:科學新視野
- 規格:平裝 / 320頁 / 25k正 / 14.8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簡介
渥雷本將樹木的言語譯為文字,樹木在其筆下綻放光華。
「科學語言去除了所有的情感,讓人們再不能通曉其意,但當我說『樹木孕育著他們的孩子。』每個人都能立刻了解我的意思。」──渥雷本
彼得.渥雷本(Peter Wohlleben)從小立志成為大自然的守護者,畢業後如願進入德國林務機關任職,因與當局著重經濟發展的政策不合,十年前辭去終身公務員職務,成為胡默爾小鎮旁一二OO畝原始森林的看守人,並將其轉化為樹葬森林,讓這片歲月靜好的土地,成為自然愛好者最後的長眠之所,也維護森林在接下的一百年裡,不會遭受外來的侵擾。
終日徜徉在綠色世界的渥雷本,用優美恬靜的筆觸與自身的實際經驗,描繪出三十六篇森林裡不可思議的精采故事,細細詮釋樹木生命的華麗與蒼涼,夏浴日光、冬飲霜雪,字裡行間洋溢著發自樹木靈魂深處的寧靜與睿智。若你曾經陶醉於華茲華斯的浪漫詩作,怎能不因此重新愛上樹木,若你不曾真正地邂逅一顆樹,就更不能錯過這一場如詩如歌的森林饗宴。
各界好評
《明鏡週刊》2015年度暢銷書冠軍、長據《明鏡週刊》TOP1四十週
2015年德國最美麗的自然書寫
全球25國語言授權,德國亞馬遜2015年度百大選書,《紐約時報》特別跨海專訪
吳鳴/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李偉文/牙醫師.作家.環保志工
金恒鏕/國際珍古德教育及保育協會理事長
番紅花/作家
蔡明哲/國立臺灣大學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系教授兼實驗林管理處處長
蔡康永/主持人、作家
羅紹麟/國立中興大學名譽教授,森林學系退休
好評推薦
「令人著迷的書,關於那些我們總是視而不見的巨大生物。」─《世界報》(Die Welt)
「渥雷本只是一名小小的林務員,卻在森林裡發現了全世界。」─《明鏡週刊》(Spiegel)
「渥雷本將靈魂重新還給森林中的樹木。」─《南德日報》(Süddeutsche Zeitung)
「讀完本書,人們將以嶄新的眼光看待樹木。」─《自然雜誌》(Natur)
「一場森林摯友的盛宴!」─《圖書雜誌》(Buchjournal)
「下一次森林漫步時,讀者鐵定會以全新的目光看待周遭這片綠色世界。」─《科學畫報》(Bild der Wissenschaft)
「學識淵博且引人入勝。」─德國時尚雜誌《Gala》
「渥雷本喚醒了對新生命的嚮往。」─《新奧斯納布呂克報》(Neue Osnabrücker Zeitung)
「迷人的專書!為我們發現身邊那片全然未知的有趣宇宙。」─《綠色和平雜誌》(Greenpeace Magazin)
作者介紹
彼得‧渥雷本(Peter Wohlleben)
一九六四年生於德國波昂,在城市中心區裡度過童年,從小就對大自然心生嚮往,六歲便立志成為大自然的守護者。內卡河邊羅騰堡(Rottenburg am Neckar)應用科技大學林業經濟系的畢業之後,展開在萊茵-法爾茲(Rheinland-Pfalz)邦森林管理局長達二十年的公務員生涯,之後調任到夢想中的工作轄區:埃佛(Eifel)地區胡默爾(Hümmel)小鎮旁的原始森林區。
渥雷本很快就確認自己生態保育的理念,和當局掠奪森林的政策不合,遂於二○○六年辭去終身公務員的穩定工作,轉任胡默爾小鎮的約聘人員──森林看守人。協助當地居民向邦政府陳情十五年後,終於成功將此區劃為原始森林保護區,用馬匹取代機器、用山毛櫸樹取代景觀樹木、完全摒棄化學藥劑、禁止所有的砍伐,並將此區轉化為樹葬森林,保障其在接下來的一百年裡不會再受到任何侵擾。
保育森林之際,渥雷本也提供旅客生存訓練與修築山屋等新型態的森林導覽,希望能將全新的荒野印象毫無距離地呈現在城市居民眼前,更於此時發現寫作的樂趣,二○○七年發表第一本書《沒有看守人的森林》(Wald ohne Hüter),如今著作已達十餘本,並成為電視節目常客,向大眾分享其生態保護的知識與趣事,傳達其生態保護的理想。
譯者簡介
鐘寶珍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系及地理研究所畢業,曾任中學地理教師及地理教材作者,關注環境議題,喜愛閱讀、旅行及大自然,現定居德國,從事中文教學與翻譯。
一九六四年生於德國波昂,在城市中心區裡度過童年,從小就對大自然心生嚮往,六歲便立志成為大自然的守護者。內卡河邊羅騰堡(Rottenburg am Neckar)應用科技大學林業經濟系的畢業之後,展開在萊茵-法爾茲(Rheinland-Pfalz)邦森林管理局長達二十年的公務員生涯,之後調任到夢想中的工作轄區:埃佛(Eifel)地區胡默爾(Hümmel)小鎮旁的原始森林區。
渥雷本很快就確認自己生態保育的理念,和當局掠奪森林的政策不合,遂於二○○六年辭去終身公務員的穩定工作,轉任胡默爾小鎮的約聘人員──森林看守人。協助當地居民向邦政府陳情十五年後,終於成功將此區劃為原始森林保護區,用馬匹取代機器、用山毛櫸樹取代景觀樹木、完全摒棄化學藥劑、禁止所有的砍伐,並將此區轉化為樹葬森林,保障其在接下來的一百年裡不會再受到任何侵擾。
保育森林之際,渥雷本也提供旅客生存訓練與修築山屋等新型態的森林導覽,希望能將全新的荒野印象毫無距離地呈現在城市居民眼前,更於此時發現寫作的樂趣,二○○七年發表第一本書《沒有看守人的森林》(Wald ohne Hüter),如今著作已達十餘本,並成為電視節目常客,向大眾分享其生態保護的知識與趣事,傳達其生態保護的理想。
譯者簡介
鐘寶珍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系及地理研究所畢業,曾任中學地理教師及地理教材作者,關注環境議題,喜愛閱讀、旅行及大自然,現定居德國,從事中文教學與翻譯。
目錄
專文推薦閱讀群樹的語態/吳鳴
有樹、就還有希望/李偉文
智慧之樹/金恒鑣
解密,樹木的千言萬語/番紅花
樹的故事,等您自己來察覺!/蔡明哲
與樹對話的幸福人生/羅紹麟
前言
友誼
為什麼樹木要分享養分?理由跟人類社會運作的原則一樣:二人同心,其利斷金。
樹木的語言
你聽過樹說話嗎?當我們漫步在森林裡,那些林間傳來的窸窣細響,說不定不只是因為風……
森林社會局
樹木會自動調節強者及弱者間的差異,如同人類的社會福利系統,盡力避免有成員陷入困境。
愛
樹木早早就會開始擬定戀愛策略,看是要在來年春天就蓄勢待發,還是再等待個一、兩年?
樹木大樂透
每棵樹都只能有一位繼承者,成千上萬的種子裡,只有一顆能長成大樹!這機率如同中了樂透。
就這樣慢慢來
青少年時期緩慢地成長,是樹木日後得以健康長壽的先決條件,這便是母樹對小樹們的教養。
樹木行為手冊
森林裡的樹木流傳著不成文的行為手冊,記載著樹木應該長成什麼模樣,哪些事該做或可以做。
樹木學校
你知道樹也會被逼著上學嗎?樹木能夠學習和儲存記憶,而大自然就是最嚴厲的導師。
在一起會更好
真菌就像森林裡的網際網路,它們為自己選擇並預留最合意的樹木,從此患難與共、生死相隨。
高深莫測的水分運輸
原來我們根本無法確定,樹木是如何讓水從地底深處往上跑到葉子裡的?
年齡會說話
樹木年輕時,表皮如新生兒的皮膚般光滑,當樹木日漸衰老,樹幹的下方也會開始出現皺紋……
橡樹是軟腳蝦?
橡樹與山毛櫸樹抗衡時表現得有多弱勢,反映出在它在沒有競爭的狀況下,橡樹能有多頑強。
生存達人
樹木理想的家要冬暖夏涼,有疏鬆肥沃的土壤和可供擋風的山,可惜如此完美的地方並不存在。
是樹?非樹?
到底什麼是樹?動植物的差異究竟有多大?我們的分類依據,是否過於狹隘與專斷?
在黑暗的國度
森林裡有將近一半的生物量隱藏在黑暗神祕的地底,這些迷你生物是生態系中不可或缺的成員。
二氧化碳吸塵器
人類若想借助森林來對抗氣候變遷,就必須讓森林有機會慢慢變老。
木製空調
樹木會流汗?樹木能讓風變得寧靜和緩,平衡水分收支,為自己打造理想的環境。
綠色抽水幫浦
森林的土壤就像一座巨型地下水庫,永遠勤奮地聚集雨水,為生物打造溫暖舒適的棲身之地。
我的還是你的?
在森林裡,唯有強者才能決定遊戲規則。
社會住宅
樹木是廣受森林生物歡迎的公寓住宅,還提供了不少額外的客房服務。
生物多樣性的母船
樹木直至枯朽老死,對整座森林的影響力仍然舉足輕重,枯木更能成為孕育小樹的搖籃。
冬眠
棕熊和榛睡鼠年年冬眠,那麼,樹木也需要休息嗎?
時間感
初春新芽吐,晚秋落葉飄,小樹們必須和親樹一樣聰明,能夠正確記錄四季變換、日夜消長。
性格問題
每棵樹木都有不同的性格和作風,有的天生小心謹慎,當然也有擋不住誘惑的冒失鬼。
生病的樹
大部分的樹種都能活得比人類老得多,但樹木也和人類一樣,難以捉摸生老病死的命運。
神說:要有光
森林裡,每道光都彌足珍貴,陽光對樹木的影響遠比充足的供水與肥沃的土壤更為重要。
街頭遊童
城市中的樹木都是街頭上孤獨無依的遊童,沒有母樹可以提供養分,教導它們要慢慢來。
精疲力盡
先驅樹種是嚮往遠方的探險家,縱使生命因此短暫如春花,它們的種子仍不辭千里、浪跡天涯。
到北方去!
氣候日漸暖化使山毛櫸樹一路向北,其北方長征之途,永遠都不會結束。
超強耐力
每一棵樹天生就屬性迥異,即使環境產生劇變,絕大部分的樹木也都能以超強的耐力安然挺過。
風暴來襲的季節
霜雪、暴雨、雷擊、火吻……,樹幹上留下的層層傷疤,亙久地訴說種種自然災害的歷史。
新住民
大自然更迭的腳步都從未停息,新物種的遷徙,不過是這萬千變化中的一種展現。
健康的森林空氣?
森林漫步時,我們所呼吸的空氣,正是樹木釋放出來的氣味「語言」。你可曾聽懂了?
森林為什麼是綠色的?
對我們來說,綠色代表自然、清新與生命;對樹木來說,綠色究竟有何意義?
重獲自由
讓森林重獲自由,我們才能夠在完好無缺的大自然中感受自己心靈的顫動。
生物機器人?
在處理動物、植物,以及其他生物相關事務的過程中,所有生命的尊嚴都必須列入考量。
謝辭
註釋
專有名詞對照表
序
專文推薦閱讀群樹的語態 吳鳴/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彼得・渥雷本(Peter Wohlleben)這本書寫的不只是一棵樹的故事,也不是一座森林的故事,而是全世界森林的故事。非僅敘述樹的祕密生命,也描繪整個森林裡,所有生命的故事,包括植物、動物和菌類,將森林視為整體的共生結構。
擔任林務員的渥雷本,並非例行植樹、護林、砍伐樹木的執行者,而是以生命來愛護林樹,從樹的角度出發,用三十六篇動人的故事,引領我們進入森林的世界。須彌若芥子,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論語‧陽貨》:「子曰:『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原是詩教,可惜我們常常忘記這些,導致四體不勤,五榖不分,只能隨大流去日本看櫻花,對身邊的草木林樹反倒視若無睹。
這本《樹的祕密生命》沒有說教,而是娓娓道來一個又一個精采的故事,有若柳敬亭說書,時而令人驚奇,時而令人贊歎。作者是說故事的能手,而這些故事以堅實的學術研究為基礎,足堪為自然書寫之典範。作者採用與自然對話的形式,和樹木同呼吸共脈搏,真正體驗民吾同胞,物吾與也的精神。也許我們會用科普著作來看待本書,但在閱讀過程中,我發現作者非僅以科普的方式書寫,其中的專業內涵尤令人稱道。德文原書固生動活潑,譯筆亦得信達雅之要旨,讀來令人興味盎然。有別於彼得.梅爾(Peter Mayle)《山居歲月:我在普羅旺斯,美好的一年》(A Year in Provence),純以生活感受引人入勝,這本《樹的祕密生命》的學術面向,顯然高明許多,既廣且深。
法國年鑑學派祖師爺馬克・布洛克(Marc Bloch)云,不瞭解當代即無以瞭解古代。每年秋天,大學新生入學時,我會在歷史系大一必修課「史學導論」問學生幾個問題。從學校正門上山,過了渡賢橋,左邊是什麼樹,樹下種什麼花;從後校門進來,左邊是什麼樹,右邊是什麼樹;上課這棟大樓,靠山邊植的是什麼樹,山坡上有些什麼樹。這些問題,學生大部分回答不出來。我會告訴學生,歷史學研究非止於文獻考索,更重要的是熱愛生活。如果我們對周遭的事物毫無關注,如果我們對草木林樹沒有感覺,那麼,我們如何能對歷史事件能有深刻領會。歷史學研究並非在草原上找一棵大樹,而是在草原裡找一棵不同的草,在森林裡找一棵特別的樹。
有一回,系上同事到研究室找我,興沖沖要帶我去看季陶樓側坡的一棵薊花。可惜當我們抵達時,發現前一天工人剛割完草,薊花也被割掉,光禿禿的根莖,無以辨識。同事彼時遭逢生命之困境,在尋不到出口時,看到了草坡上的薊花。同事說他似乎感覺到冥冥中有一股力量,引領他向前行去。薊花是蘇格蘭國花,同事留學愛丁堡,對薊花有著深深的契情,草坡上的一棵薊花,讓他充滿前行的勇氣。
也許我們自覺或不自覺地將自己融入草木林樹,群樹是我們的朋友,但我們對樹木的瞭解又有多少?過度工具主義的林業政策,讓我們計較著森林的利用,森林的價值,而遺忘了如何與群樹和平共處。所有的生命都應該被尊重,作者在書中如此寫道,「離科隆不遠的「國王村森林之友」(Waldfreunde Königsdorf)社團,在參與森林部會的協調訴訟中,就成功地促成了不在當地動用重型機具與不再砍伐高齡闊業老樹的法規。在瑞士的案例中,所有植物都應該被合理對待並可以適得其所地生活的法令,則被推行到全國」。德國憲法明文規定,「在處理動物、植物以及其他生物相關事物的過程中,所有生命的尊嚴都必須列入考量」。
唯有我們能從樹的角度出發,方能真正做到「民吾同胞,物吾與也」,而非從人類角度看待一切的草木林樹。藉由渥雷本的眼睛,透過文字敘述,作者以三十六篇精采的故事,引領我們進入樹的祕密生命。並且,邂逅全世界的森林。
二O一六年四月十五日 寫於景美溪畔
專文推薦
有樹、就還有希望 李偉文/醫師.作家.環保志工
這是一本太不可思議,也太令人感動的書了!
感動?說不可思議大家應該沒有意見,因為書裡揭露了許許多多我們從來沒有想到的知識,但是,充滿知識的書會像扣人心弦的戲劇或電影般使我們感動嗎??
沒錯,是感動。那些我們以為很熟悉的樹木,那始終不言不語矗立在大地上的樹木,居然也有情感和記憶,有感覺而且會思考,樹木彼此間會溝通、合作,甚至一起抵禦外侮,這太令人震撼了,但是「樹的祕密生命」卻用詳實的研究證據與作者自身長期的觀察,引領我們重新看見樹木。
雖然每個關心環境,關心人類未來的民眾都知道,也都願意保護大樹,因為樹木不僅提供我們果實木材,其所形成之森林除了穩定氣候、清淨空氣、吸收二氧化碳、產生氧氣,還會防止土石流,山洪暴發;一方面使人類免於水災,一方面也使我們免於乾旱之苦。一棵樹木等於一個小小的生態系統,有許多藤蔓、蕨類與蕈類都依賴著樹存活,還有數不盡的微生物、昆蟲、鳥類與哺乳類也都棲息在樹上。我們可以說,森林是生物多樣性的根源,也是人類生存的命脈。
除了這些實用的價值之外,許多能欣賞與感受到自然之美的人,仰望一顆巨大的老樹時,心中總會充滿莫名的感動,想到那麼悠久且堅韌的生命,以及庇蔭了多少的生物在此綿延,就會對老樹充滿感激之情。
美國著名詩人惠特曼就曾經這麼寫:「老樹本身就是地球的殿堂,無須人為的修飾,老樹就是廟宇。」
同時,大樹自古以來就和我們每個人的生活起居密不可分,老樹也像是時光機一樣,讓我們回到往日時光。許多社區或人們的老家旁邊,目前都還有著令人懷念的老樹。在社區裡能留下一棵老樹,就有機會讓人重新感受到人與大自然之間的互動關係,真的是非常珍貴的遺產。一個地方會不會形成我們精神上的故鄉,很大一部分是來自於我們日常生活中的環境是否充滿了與自然生命的互動,因此,都市裡的老樹,不僅對當下的生活品質有助益,長期上也可以凝聚愛鄉土的情懷。
當然,這些都是以人類本位主義來思考樹對人類的實用價值,「樹的祕密生命」還讓我們真的了解樹跟人一樣,是有知覺有情感有記憶的,是個獨立存在的生命個體,就像是有位好朋友多年前曾經跟我說過的經驗。
他跟我一樣,也是個牙醫師,不過他從學生時代就開始登山,也是位高山嚮導,有一年他到大小鬼湖,在原始森林中,看到一顆有如電影龍貓裡的巨木。那時,他突然覺得,能坐在那棵樹下,是這輩子最有福氣的事。所以當晚他就在那裡升起了營火,靠著樹睡覺。睡一睡,突然間醒了過來,看到樹身上發了光,像一顆顆綠色的光球。他還聽到清脆的聲音,像樹的笑聲。「那時候大概是晚上十一點半,我只覺得很舒服,忍不住站起來往山上走,彷彿有什麼東西在召喚我。」
從那次之後,他就常能在樹身上看到一些其他人看不到的東西,有時候是光,有時候是影子,有時候是顏色。那應該都是樹靈吧!
他是有名的「抱樹專家」。他抱樹,不只是在感受樹身那古老堅實的力量,還能和樹靈溝通。樹靈向他說出植物的密語,於是我們能夠知道,拉拉山的神木是孤獨苦悶的,「我的感覺是,因為他們的子子孫孫都死了。」目前為止,他所感覺到最好的,是能高安東軍山的巨木群,「他們像個與世隔絕的大家族,但很自得其樂。」
他這種神奇的能力,在一般人眼中難免會有怪力亂神之疑,雖然我一直相信這些應該是真的,因為他不會騙我(也不需要騙我),但對於我們這種太過理性的人來說,多多少少還是覺得太不可思議了!
但是,看了這本書,我知道,這的確是真的。
幸好有樹,不僅守護萬物生命,也開闊了我們的視野,讓我們更謙遜地看待這神奇的世界,是的,有樹,就有希望。
二O一六年四月十二日
2017/11/9
2017/11/6
英國Pizza Hut 推出純素披薩
- 2017/09/20

純素發展大突破!隨著純素概念的風行,純素人口的增加,英國Pizza Hut 將於2017/10/2到11/26 試辦推出純素的披薩。
Pizza Hut 仍在評估純素的可能性,在這八週的試辦期間,只有以下幾家Pizza Hut餐廳才有提供純素披薩的選項。
※試辦的純素披薩只限餐廳內用,不接受外送
台灣Pizza Hut 表示對於素食披薩,目前已有彩蔬鮮菇與鄉野青蔬兩款奶素披薩。純素的選項考慮到國人對於現場產線的要求,要全面更動製作流程、設備,短期內仍有其困難。

彩蔬鮮菇披薩/圖:台灣必勝客

鄉野青蔬披薩/圖:台灣必勝客
越來越多的人進入Pizza Hut並表達希望能有純素餐點的選項,他們越有可能在所有加盟體系中增加純素選項。
https://www.suiis.com/news/article/1252
澳洲達美樂正在考慮在菜單中添加純素起司
- 2017/11/07

圖: Domino's Australia
澳洲的達美樂(Domino's)披薩店,宣布正在考慮在其菜單中加入純素起司的選項。
該公司表示,如果客戶有足夠的興趣,她會在菜單中加入純素起司,而這個需求目前正透過粉絲團進行收集。希望在菜單上看到純素起司的顧客可以前往澳洲的達美樂的頁面,填寫需求。
達美樂的澳洲和紐西蘭的首席執行官尼克·奈特(Nick Knight)表示,如果顧客有足夠的興趣,純素起司的選項將在整個澳洲推出。
他說:「達美樂致力於為我們的客戶服務,而且我們知道素食起司已經被我們熱情的粉絲們廣泛接受。我們非常自豪地傾聽客戶的意見,本週早些時候舉行世界素食日,我們的產品開發團隊希望通過測試純素起司的需求來慶祝。」
「目前,我們所有的比薩都可以調整,以符合純素的飲食習慣,因為我們的比薩基地和比薩醬對素食主義者是友善的,但是我們想知道澳洲的素食主義者是否希望看到純素起司添加到菜單中。」
達美樂的文章在幾個小時內就收到了4000多個讚,評論者們興奮地讚揚了這個潛在的素食菜單選項。布里斯班的布萊克·貝斯利回應說:「雖然我不是素食主義者。」 「我不吃素,也不是乳糖不耐症者。但是,有些人認為這是一個絕對的好主意,所以我會為那些想要它的人投票。」
https://www.suiis.com/news/article/1267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