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8/29

愛心廚房開伙 免費健康素膳饗貧弱



愛心廚房開伙 免費健康素膳饗貧弱
位於彰化縣員林市的正德愛心廚房中午正式開伙,準備炒飯炒麵和蘿蔔糕3種主食,外加5菜1湯1甜湯,完全免費自助取餐。(謝瓊雲攝)

愛心廚房開伙 免費健康素膳饗貧弱
位於彰化縣員林市的正德愛心廚房中午正式開伙,供應免費健康素食餐點,不少民眾陸續前來用餐。(謝瓊雲攝)

愛心廚房開伙 免費健康素膳饗貧弱
位於彰化縣員林市的正德愛心廚房中午正式開伙,供應免費健康素食餐點,吸引民眾主動前來用餐。(謝瓊雲攝)
愛心廚房開伙!正德全國第一家愛心廚房,今天中午在彰化縣員林市林森路上正式開伙供餐,15名志工和2名主廚一早9點就開始備料準備,首日中午200人份健康素食餐點,剛好足以供應主動前來用餐的民眾,不少人直說還會再來。

正德愛心廚房指出,機構創辦人常律法師希望以全國各地分院為基礎,開設愛心廚房,供貧弱或有臨時需求的民眾、學生免費前來用餐,每天中午11點半、晚上5點半兩個時段,採用有機或無毒的食材製作素食餐點,完全不收費、採自助取餐,讓每個人吃得健康又有尊嚴。

前天開幕後,不少鄰里民眾主動送來新鮮蔬果或米麵等食材;萬年里長林張阿賞和里民李寶珠分別騎車送來水果和自家種的菜,還義務留下來幫忙。林張阿賞說,有看到認識的街友也默默來用餐,很高興他以後不用再餓肚子。

在附近電子通訊行上班的陳先生,和王姓同事兩人因好奇前來,他說原本只想來看看,沒想到餐點很美味可口,環境也很乾淨衛生,就留下來吃飯,飯後還有青菜湯和消暑的仙草蜜,兩人笑說以後中午應該還會再來。

主廚賴峰靜說,中餐準備炒飯、炒麵、蘿蔔糕3項主食,炒茄子、空心菜、滷豆干等5道配菜,供餐第一天尚無法估算用餐人數,200人份餐點所剩無幾,未來只要在用餐時間內前來,就算民眾人數過多,都會現場隨時現煮追加,讓大家吃得飽又吃得好。
(中時)

“關注健康·愛護地球”第五屆弘濟慈善素食文化節圓滿結束

20160520 11:34
來源:鳳凰佛教

“關注健康·愛護地球”第五屆弘濟慈善素食文化節圓滿落下帷幕
爲弘揚傳統文化,構建和諧社會,宣傳健康素食生活理念,讓更多的人瞭解素食文化。江西青原弘濟慈善基金會、中國食文化研究會於2016年5月14日(農曆四月初八)在北京、深圳、天津、南昌、青島、吉安、宜春、新餘、萍鄉、上饒、商丘等全國18座城市聯合127家單位圓滿舉行“關注健康·愛護地球”第五屆弘濟慈善素食文化節。
本 次素食文化節由江西青原弘濟慈善基金會聯合中國食文化研究會主辦,全國18座城市的127家單位參與。各地根據實際情況,採取以免費爲市民開放素食餐、素 食走進學校、臨街設點爲市民結緣發放素食餐、舉辦健康素食及傳統文化講座、筆會、畫展、義賣、文藝表演等不同形式的公益活動,讓市民進一步瞭解素食環保, 素食健康,素食護生理念。
健康、環保、文化並舉的素食文化節,深受廣大市民的喜愛,有衆多市民紛紛表示今後在日常生活中從小事做起,從細節做起,注重環保、尊重生命,爲地球獻一份愛心。
環衛工人
健康講座
江西財經大學
江西外國語學院
南昌公益小天使義賣素食餐券
千叟宴
商丘官莊中學
社區老人義演
深圳
盛和堂文化講座
素菜展示
素食與健康講座
爲素食節點贊
陽明書院書畫藝術展(1)
陽明書院書畫藝術展
養老院素食文化節
宜春《柴火湘》精美的素食2
宜春《柴火湘》義工們在門口迎賓
宜春《紅樽坊》的精美素食
宜春仰山之家賓客如雲
義工訓練

2016/8/28

人類揮霍寶貴救命藥物 卻只為了買到更便宜的肉?

2016-08-11 17:41

想像一種情景:一 片和詳寧靜的草地上好一些牛隻,有的站在那裡咀嚼著反芻回來的食物,有的走來走去低頭吃著地上的青草。你也許會想到諾曼.洛克威爾(Norman Rockwell)筆下昔日鄉村的情景:細心照料的穀倉、美麗的柵欄、飽食而滿足的牛隻,偶爾有牛蠅飛來,牛隻揚起尾巴驅趕的聲音打破了這一片寧靜。
再想像另一種情景:很多很多的牛一排一排排在牛欄裡面,低頭吃著飼料槽裡的玉米。牧場幾哩外就聞得到濃濃的牛糞味。酪農把牛關在巨大的飼養場裡,牛群在場裡四處亂繞,隨時都在吃東西,地面上隨地都是牛糞。
書名:《不該被殺掉的微生物:濫用抗生素如何加速現代瘟疫的蔓延》作者:馬丁・布...

書名:《不該被殺掉的微生物:濫用抗生素如何加速現代瘟疫的蔓延》
作者:馬丁・布雷瑟
譯者:廖世德
出版社:八旗文化
出版日期:2016年6月29日

美國所製造的抗生素大部分都不是去了人身上,而是去了這些大畜牧場那裡──除了養牛的牧場,還有養豬場、養雞場、火雞場。這些畜牧場都用現代的、整體的、 工業的生產方式運作,把幾百萬頭家畜──如果是養雞場,則是幾十億隻家禽──養肥來準備屠宰。在這裡,農業科學的操作把肉類生產推向最高境界,其重點在於 餵食效益(feed efficiency)──將餵食給家畜家禽的熱量,轉換到肉類裡面──最大化。在這個把農莊動物養胖養肥的過程中,給牠們餵食抗生素扮演了主要的角色。 不過這也造成了家畜體內微生物的抗藥性,並且使我們的食物和飲水有了抗生素殘餘。這一種情況可以作為一種類比,讓我們看到自己可能會對我們的孩子做出什麼 事情。

我們現在已經知道,當一種藥物把我們體內的易感微生物殺死,但是卻赦免了一些已經藉由基因變異取得抗藥性的微生物,這些微生物的抗藥性就會開始壯大發展。抗藥菌種開始繁殖,使抗生素療效隨之降低。家畜禽農莊一樣有這種事情,但在這裡我想比較詳細的敘述一下。

千 百萬年來,細菌、真菌、藻類彼此之間始終爭戰不停,要在一場無休無止的化學戰中爭到上風。它們在這樣的生存戰爭中,發展出天然抗生素來保衛自己,同時又發 展出新的基因,來反制自身抗生素及敵方的抗生素。所以微生物身上出現了兩種複雜基因,一種是製造抗生素的基因,一種是抗抗生素的基因。

二○ 一一年,科學家從加拿大育空省的永凍土(permafrost)挖出了三萬年之久的細菌。分析之後發現這些細菌能夠抵抗抗生素,包括麵包黴菌自然生成的抗 生素和核心結構一樣的半合成抗生素。這項發現提供了直接證據,證明抗抗生素古老基因的存在面很廣,而且比人類使用抗生素治病早了很多。這種古老的武器競 賽,一個含意就是細菌的抗藥性並不是我們人類搞出來的。但是說這不是我們的錯,其實只對了一部分;因為細菌抗藥性雖然古已有之,但是卻在我們手裡惡化。我 們連在自己的空間裡複製了多少量級(orders of magnitude) 的抗藥性都不知道,但這個量級肯定相當的大。即使是海洋生物,雖然是離岸生活,卻還是活在我們排放的廢料之中,證據顯示其抗藥性是從人類的活動傳過去的。 那是我們隨處所至留下的「指紋」。

抗藥性這麼古老,另外一個含意就是這個問題沒有那麼容易解決。我們永遠無法解除抗藥性,因為達爾文的理論是正確的。細菌群遭遇壓力的時候,以我們現在討論的這件事而言,就是微生物遭遇抗生素壓力時,總是有很強的趨勢會選擇抗藥性。推論起來,我們永遠都不可能發明一種治百病的超級抗生素。微生物太多樣了,大自然永遠有辦法找到新的「彈藥」。

我們的鄉村穀倉園地已經被飼養場、養雞場等取代,那裡面畜養了數以萬計的家禽和家畜。一座穀倉改成養豬場可以容納兩千多頭豬,一座養雞場可以容納兩萬多隻雞。農夫用那麼小而且髒亂的空間來養家禽家畜,為細菌的滋生與散布提供了極佳的條件。

但 是農夫給家畜家禽吃抗生素,並不是為了讓這樣被圈養的家畜家禽少生病。事實上,農夫給牠們吃的抗生素往往劑量不足;也就是說,農夫給牠們吃抗生素並不是為 了治療傳染病。大部分工廠式農場給家畜家禽吃的飼料和飲水裡面摻的抗生素往往劑量很低,目的在於提高餵食效益。這種低劑量抗生素的效果是「促進生長」 (growth promotion)。
抗生素打在家禽身上。圖/modernfarmer

抗生素打在家禽身上。圖/modernfarmer

這 種做法可以回溯到一九四○年代中。當時製藥廠發現,給動物吃抗生素比吃一般的飼料,肌肉長得比較快,體重也增加較多。我查閱昔日的文獻,發現一九六三年的 一項研究很有意思。腸道微生物和抗生素彼此如何互相影響和作用,在那時已有描述,真的很令人驚奇(至少對我而言是這樣)。那些科學家當時自問說,他們觀察 到的促進生長效果,是由抗生素本身(作用在組織)所致,抑或是抗生素對微生物系(當時他們稱之為「正常菌群」)的影響所致?所以他們就養了兩組雞隻,一組 養在一般環境,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常態環境中;另一組則養在無菌環境中。後面這一組雞隻已先養到其身體內外都沒有微生物存活。這兩組雞隻每一組都有一半吃的 飼料摻有抗生素,另一半擔任對照組吃的則沒有。

一如所料,養在常態環境中有吃低劑量抗生素的雞,長得比沒吃的對照組雞隻來的大隻。但是養在 無菌環境中的這一組卻讓人覺得很意外:有吃抗生素的那一半,並沒有長得比沒吃的大。所以這就表示,若要觸發促進生長效果,雞隻身上要有微生物才行;單單有 抗生素是沒有用的。這是五十幾年前的發現,但是當時大家都不以為意,最後甚至完全把它給遺忘了。
但結果是,農民很快就發覺他們可以用比較低 的成本,使他們養的家畜家禽增加百分之五、十,甚至十五的體重。接下來的推論就是,他們會因此從每一單位飼料獲得較多的家畜禽體重。這個,他們稱之為「高 餵食效益」(improved feed efficiency)。除了農民之外,製藥公司也發現,他們以公噸計量賣抗生素給農民,可以賺取巨大的利潤,以公克計量賣給醫生的利潤根本不能比。

據 估計,今天在美國售出的抗生素,有百分之七十至八十都用在一個目的上,那就是把農場動物──數以百萬計的牛、雞、火雞、豬、綿羊、鵝、鴨、山羊養肥。二○ 一一年,飼養場廠商為他們的家畜家禽,購買了將近三千萬磅的抗生素,是史上見諸紀錄最大的一筆。由於真正的購買量始終是個嚴守的秘密,所以我們不知道正確 數量是多少。農業生產商和製藥廠都維護自己的做法。根據食品藥物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前局長大衛.凱斯勒(David Kessler)所說,截至二○○八年為止,國會從未要求藥廠向管理局說明出售於農業用途之抗生素的數量。藥廠也從未提供資料說明他們如何管理藥物,藥物 又用在哪些動物身上,以及原因為何。有人想要抑制在動物飼料中摻入抗生素的做法,但是產業說客阻擋了大部分這樣的企圖。由於兩方始終僵持不下,於是就很少 有人去研究「促進生長」做法的利與弊。除了少數幾個產業界科學家之外,很少有人注意這個問題。
圖/wattagnet

圖/wattagnet

然 而,同時卻有生態學家和醫生開始感嘆「促進生長」這種做法。他們說,農夫給動物吃的藥,竟然和人從醫生那裡拿回來吃的藥一樣。二○一三年,消費者聯盟 (Consumers Union)檢驗豬隻屠體,發現十四個從豬肉中擷取的金黃葡萄球菌樣本裡面,有十三個至少對一種抗生素有抗藥性。另外八個沙門氏菌樣本中有六個,一百三十 二個耶爾森氏菌樣本有一百二十一個亦同。有一個樣本發現有MRSA。我們前面也討論過,MRSA這種金黃葡萄球菌是很可怕的抗藥菌,有時候還會致命。我們 為何要這樣揮霍寶貴的抗生素,包括那些可能是唯一救命藥物的抗生素,只為了讓每一磅豬肉便宜個幾塊錢?
●本文摘自八旗文化出版《不該被殺掉的微生物:濫用抗生素如何加速現代瘟疫的蔓延》
作者簡介:馬丁・布雷瑟醫學博士(Martin J. Blaser, MD)
研 究細菌在人類疾病中扮演的角色凡三十餘年。他是紐約大學「人體微生物計畫」(Human Microbiome Program)主任,曾任紐大醫學主席、美國傳染病學會(Infectious Diseases Society of America)主席;也一直是國家健康研究院的顧問。他是Bellevue Literary Review的共同創辦人;《紐約客》、《自然》、《紐約時報》、《經濟學人》、《華盛頓郵報》、《華爾街日報》等刊物經常論及他的研究工作。他在The Today Show, Good Morning America, NPR, the BBC, The O‘Reilly Factor, CNN等媒體接受過一百多次訪問;目前住在紐約。

2016/8/19

肉食行為的秘密(肉食主義/肉食心理學) The Secret Reason We Eat Meat: Carnism by Melanie Joy

比起氣候變遷,「農畜業發展和濫採濫捕」對野生動植物的影響更大


作者:衛報記者 Jessica Aldred / 翻譯:吳侑達 / 編輯:林均翰

研究團隊指出,氣候變遷固然需要挽救,但人們不該忽略像野生動植物存續這樣更為急切的問題。

根據最新研究,相較於氣候變遷,農畜業發展和野生動植物濫採濫捕,對生態系統所造成的危害其實更大。

這篇研究上週三發表於《自然》期刊,指出世界上有75%瀕臨絕種的物種受到這些威脅衝擊,但受氣候變遷影響的僅只有19%左右。

除此之外,這篇研究刊登的時間點,恰好是今年世界自然保育聯盟(IUCN)在夏威夷舉辦世界保育大會的一個月前。這場大會預定將討論未來保育的優先順序。

研究團隊由昆士蘭大學、國際野生生物保護學會(WCS)和世界自然保育聯盟所組成。他們評估IUCN紅色名錄上8,688種瀕危或近危物種,希望找出濫捕濫伐、農畜業發展、都市發展、入侵種和疾病、汙染、環境改造(如建壩堤)、氣候變遷、人為干擾、交通發展和能源製造等十一項威脅中,哪一項危害最大。

根據研究結果,共有6,241種生物受到濫捕和濫伐的影響,佔全體的72%。所謂濫捕濫伐包含過度伐木、狩獵、捕魚,或是採集野外植物,以致於自然生長的速度追趕不及。

這些生物包括蘇門答臘犀牛西部大猩猩中華穿山甲,牠們因為有食用或藥用等價值,時常遭到非法捕獵。另外還有4,049種生物因為森林棲地遭到破壞,而飽受威脅,其中包括婆羅洲鷦鶥。

除此之外,農畜業發展本身影響5,407種左右的生物,佔全體的62%。諸如農作物耕作、畜牧、水產養殖、人工造林等活動對非洲獵豹、非洲野犬毛鼻水獺等生物都帶來不少衝擊。
五 大威脅生物多樣性的原因,字首串起來剛好就是隻河馬(HIPPO):H 棲地破壞(Habitat destruction)、I 入侵種(Invasive Species)、P污染(Pollution)、P 人口增加(Population growth)、O過度利用(Overexploitation / Overharvesting)。河馬(Hippopotamus amphibius)也是上述原因的間接受害者,正受到高溫和乾旱的威脅,若沒有持續泡水,嚴重將脫水而死。 
該研究也指出,人為的氣候變遷,像是風暴、洪水、極端氣溫和乾旱日益頻繁,以及海平面上升,目前影響1,688種瀕危和易危生物,佔全體的19%,在十一項威脅中名列第七。

冠海豹便是眾多受害者中的一例。過去幾十年來,由於海冰大量融化,以及供歇息和養育小海豹的地方不斷消失,大西洋東北部靠北極區的冠海豹數量足足減少了90%。不僅如此,河馬跟革龜也因高溫和乾旱而備受威脅。

此研究恰巧於世界保育大會開始的一個月前問世。這次大會舉辦於夏威夷,來自各方的政府、業界和非政府組織代表將齊聚一堂,討論如何有效且長期落實,像2015年的巴黎氣候協定等氣候和開發協定,對物種保育做出貢獻。

不過,研究團隊表示,氣候變遷固然需要挽救,但人們不該忽略像野生動植物存續這樣更為急迫的問題。他們呼籲各代表團應提出相關解決計畫,或是補助經費給設法解決此威脅的計畫。

「要扭轉生態系統面臨的絕種危機,關鍵在於處理濫捕濫伐,還有農業和畜牧業發展這些老問題,」澳洲昆士蘭大學的尚恩.馬克斯威爾(Sean Maxwell)教授表示,他是此次研究的主持人。「這必須成為保育行動中的首要之務。」

研究團隊也表示,想要減緩上述威脅所帶來的危害,其實還是有可行之法。舉例來說,推動可以永續發展的採集和捕獵制度、加強狩獵管制、增設海洋禁捕區、維持像華盛頓公約組織這樣的國際平台,以及提升大眾的認知。

「歷史告訴我們,如果想將濫捕濫伐和農畜業發展的影響降到最低,需要在保育上盡許多努力,但這是辦得到的,」該研究的共同作者詹姆士.華森博士(James Watson)表示。他也是昆士蘭大學和國際野生生物保護學會的成員。

「好好管理保護區、加強狩獵管制,還有管制農畜業,讓瀕臨絕種的生物得以存活其中,這些都是減少生態系統危機很重要的方法,我們必須挹注資金,並且將它們列為首要之務,在適當的地區推動,降低威脅所帶來的危害。」

原文來源:Agriculture and overuse greater threats to wildlife than climate change – study

2016/8/18

肉食工廠中雞的一生。沒有雞想成為這樣的一隻雞⋯⋯

小豬橫死街頭 2同伴悲鳴不離

2016-08-12 03:06 聯合報 記者卜敏正/嘉義報導

嘉義縣鹿草鄉四隻小豬前晚逃出,其中一隻被車輛撞死在馬路上,另兩隻小豬不斷以鼻子推著已死同伴的屍體發出哀鳴,不理會警、消以繩子套捕,仍不斷圍著已死同伴身邊打轉,這幕讓消、警深受感動。
一隻小豬被車撞死在馬路上,兩隻小豬不斷用鼻子推著倒地的同伴,還發出哀鳴。 記者卜...

一隻小豬被車撞死在馬路上,兩隻小豬不斷用鼻子推著倒地的同伴,還發出哀鳴。 記者卜敏正/翻攝

鹿草鄉侯姓農民為籌辦明年喜事、慶典,前天買進四隻小豬,關在家中廢棄豬舍。前晚七時許,四隻小豬逃逸,昨天清晨他想餵豬,才發現小豬失蹤,報警領回三隻小豬,卻聽到這段故事。

他說,買小豬是為養大後辦喜事,估計至少要養八個月,不可能馬上宰殺;現在得知小豬這麼有靈性,有點捨不得,只能先好好照顧,後面的事,再說吧。

消、警轉述現場村民的說法表示,前晚小豬逃出後,其中一隻疑在嘉一六七號縣道被車撞到;村民們聽到撞擊聲,出門查看,發現小豬已死亡,立即報警。

等候消、警到場處理時,村民們看到現場有兩隻小豬不斷用鼻子推著同伴的屍體,還發出嘶鳴聲,似乎想將同伴喚醒,前後長達十多分鐘。消防隊員到場抓豬,兩隻小豬不理睬,也不逃跑,不斷在已死的同伴身邊嗅聞、打轉。

「兩隻小豬真的很有情感!」到場處理的警消說,他們用繩子去套豬後腳時,小豬都不掙扎;要將兩隻小豬拉開時,牠們卻不斷哀鳴、嚎叫,似乎不願離開同伴,讓大家深受感動。
鹿草警分駐所所長林進笙表示,除了現場帶回的兩隻小豬外,另一隻逃逸小豬也由義消協助抓回。三隻小豬帶回後,警方先請附近豬農保管,昨天由侯姓農民領回,死豬則交環保局銷燬。

2016/8/17

柏林成素食者天堂

北京新浪網 (2016-08-18 04:42)

新華社電 對嚴格素食者來說,可能沒有任何一個地方比德國柏林更適合生活的了。這不僅因為那裡素食餐館數量眾多,還因為幾乎所有行業都有「無動物製品」的商品出售。

  法新社16日引述素食協會Vebu的數據報導,柏林當前共生活著8萬名素食者,相當於德國素食者總數的十分之一。當地共有60家素食餐館,而面積比柏林大得多的法國巴黎和英國倫敦分別只有24家和40家。

  柏林的施維拜納大街已經成為知名的「素食大街」,不管是逛超市、鞋店、服裝店還是去咖啡館小坐,你都可以輕鬆買到「無動物製品」的產品。食品貨架上沒有乳酪、酸奶以及蜂蜜,服裝店裡也沒有用羊毛或真皮製成的衣服。想吃冰激凌?那就來個大豆為原料的吧。吃比薩?有百分百素食比薩可供選擇。想吃肉?沒關係,小麥蛋白製作的素肉和「肉丸」一樣能滿足你的味蕾。法新社說,素食在歐美地區已經成為一種流行,就算是普通人也會「部分素食」,在他們看來,這樣的飲食習慣更健康,也能多少對環保有點貢獻。

2016/8/16

福建省素食文化促進會成立 倡導健康生活助力生態文明建設



【2016/08/17 文:suiis編輯部
8月14日上午,福建省素食文化促進會第一屆會員大會在福州召開,來自文化學術、環保、保健醫學、素食從業與素食愛好等領域近兩百位創會會員與領導嘉賓齊聚一堂,福建省首個在官方注冊的素食文化公益組織正式成立。

上午,經全體會員表決選舉,鄭麗琴當選福建省素食文化促進會首任會長,林堅、方垂弘、張麗芬、杜開進、曾先福當選副會長,曾先福兼任秘書長。福建省 委宣傳部原副部長盧承聖先生、福建省民政廳民間組織管理局局長郭奇為“福建省素食文化促進會”揭牌。福建省林業廳原正廳級副廳長、省野生動植物保護協會會 長林少霖作為嘉賓代表講話,給促進會帶來了美好祝願與鼓舞。

素食文化源遠流長,是當今許多人追求的健康生活方式。鄭麗琴會長表示,當今人類生存環境面臨重大挑戰,素食是返璞歸真簡約生活文化底蘊的傳承,是科學健康的飲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有效方法之一。

據悉,福建省素食文化促進會成立後,將整合全省素食餐飲資源,製作素食餐飲宣傳冊,繪制素食餐飲地圖,為廣大素食愛好者吃素、茹素提供一個便捷管 道;二是搭建素食產業發展平台,整合福建省內從事健康素食制品研發、生產的企業,通過促進會的平台搭建一個合作共贏、產銷結合的溝通機制,推動素食產業健 康發展;三是進一步傳播素食文化,通過舉辦素食文化講座、科學吃素培訓、素食製作品和天然無公害日用品制作等系列公益活動,傳播社會正能量;四是進一步加 強海峽兩岸素食文化交流合作。組織籌備海峽兩岸素食文化節,搭建兩岸同胞交流合作的共建平台,傳承歷史、增進情誼,推動素食文化持續發展。

2016/8/15

美奧運唯一男子舉重選手 已吃素兩年

2016-08-14 19:01 經濟日報 記者廖玉玲╱即時報導

運動選手需要補充大量營養,尤其是舉重選手,似乎餐餐幾乎都需要攝取主要來自肉類的高蛋白食品。但至少美國奧運男子舉重選手法利斯(Kendrick Farris)打破了這種刻板印象。

這位今年美國隊唯一的男子舉重選手,是第三度代表美國參加奧運舉重項目,從2014年第二個兒子出生後,法利斯從「無肉不歡」變成素食者,而且自從飲食不含「動物類產品」後,他反而變得更強壯。

今年正好滿30的法利斯接受運動畫刊(Sports Illustrated)訪問時說,他之所以改變飲食型態,是因為想回到「生命和存在最純粹的形式,而一切就從食物開始」。

不論他的動機為何,至少這個改變對他來說似乎是好事:法利斯在2015和2016年的泛美運動會(Pan American Games)中都拿下冠軍。

他在本屆里約奧運94公斤級舉重項目中排名第11,冠軍則由伊朗的莫拉迪(Sohrab Moradi)拿下。
今年美國奧運代表隊唯一的男子舉重選手法利斯,自從2014年第二個兒子出生後改吃素...

今年美國奧運代表隊唯一的男子舉重選手法利斯,自從2014年第二個兒子出生後改吃素。 圖/法新社

 

Kendrick Farris, The Only Male U.S. Weightlifter In The Olympics, Is Totally Vegan

http://www.huffingtonpost.com/entry/kendrick-farris-olympics-vegan_us_57ab6be7e4b0db3be07ccc07

 

 

2016/8/11

「地球超載日」提前到來,人類已用光本年度地球資源


你有聽說過「地球超載日」(Earth Overshoot Day)嗎?據官方說法,昨天,我們已經迎來了這一天。

這可不是什麼值得慶祝的好日子,到達Earth Overshoot Day意味着地球在這一天開始進入了本年度生態赤字狀態,也就是說,人類已經在8個月的時間裡用完了這一年地球的可再生自然資源的總量。

我們的地球到底怎麼了?


據世界自然基金會(WWF)的合作夥伴,全球足跡網絡(Global Footprint Network )的測算,地球在今年的8月9日突破了「收支平衡」,開始了生態負債。該數據來源是聯合國各大經濟類數據分析報告,如全球漁業、林業和能源領域等等。

據 GFN的數據稱,人類在今年的8月9日已經用完了這一年地球的可再生資源總量,並且開始提前透支了明年的資源。比如我們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已經遠超出了海洋 和森林的吸收能力,人類的捕魚速度和森林採伐速度也超過了魚類的繁殖速度和樹木的生長速度。滿足人類活動所需的資源量超過了地球這一年能夠再生的資源量, 這比以往歷史上達到生態超載的日期都要早。

目前,增長最快的碳排放是讓地球超載日越來越提前的最大「殺手」,碳足跡占人類對地球資源需求,也就是整個生態足跡的60%。

不僅如此,其實,往年關於地球超載日數據也並不樂觀。比如:
1960年,我們在第三季度就達到了生態超載狀態。
1987年,在12月中旬「用完」地球的可再生資源達到生態超載,這還算是不錯的了。
2007年,地球超載日出現在10月中旬。
而在2016年,人類在8月9日就迎來了地球超載日。這是在以往歷史裡都沒有出現過的最早時間了。



據數據顯示,在所有國家裡,導致生態超載日提前到來的罪魁禍首是澳大利亞和美國,它們消耗的肉類大幅增長,而碳排放量增加是促使生態超載日提前到來的最大因素。

專家是怎麼說的?

可持續發展研究所的副教授Chris Riedy博士稱,地球超載日的提前到來是合情合理的,並不使人感到驚訝。
「我們必須意識到,正是因為我們一直以來都在透支使用地球上的資源,把它們用於建設自己國家的資本產業。才使得這一天(Earth Overshoot Day)到來得如此之早。」
Chris Riedy博士還表示,
「我們需要經常地去審視人類需要的食物、水源和能源,把這些需求和地球能提供給我們的進行對比。讓我們可以看到人類對於自然的影響以及自然給予我們的反饋。」
為了滿足聯合國去年12月份在巴黎簽署的氣候變化協議目標,全球碳足跡必須在本世紀后50年內降到零。全球足跡網絡稱,要想實現上述目標,將需要人類採用新的生活方式,採取可再生能源。
全球足跡網絡聯合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Mathis Wackernagel表示:
「其實,使用這種新的生活方式是有很多好處的。我們還能夠利用當前技術去實現它,而且獲得的財政優勢和整體利益將超過付出的成本。它將刺激可再生能源等新興行業發展,同時減少氣候變化帶來的風險和成本支出。」
全 球足跡網絡還指出,有些國家已經接受挑戰,比如哥斯達黎加,該國今年前3個月97%的電力是通過可再生資源提供的。英國、德國以及葡萄牙也都在努力發展可 再生能源,中國政府甚至制定減少居民肉類消費50%的目標,這意味着到2030年,中國畜牧業碳排放量將會減少10億噸。

英國慈善組織 Population Matters負責人Simon Ross說:「應對生態超載需要採取兩大措施:第一是向可持續發展生活方式過渡,以便減少和平衡我們的人均消費。第二是要穩定人口增長,以便每個人可享受 更多份額的生態承載力。只有實現這兩個目標,我們才有望將來終結生態超載日。」

地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家園,維繫地球的生態平衡對我們每個地球人來說也都至關重要。對此,全球網絡足跡也呼籲個人採取行動,讓人類能夠在未來真正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生活。

http://www.news.com.au/technology/environment/conservation/its-official-were-wasting-our-natural-resources-faster-than-ever-before/news-story/45a09beaf49773c8f515a68209f509d8

丹麥Vegan產品銷售成長30%!



【2016/08/06 文:suiis編輯部
根據丹麥連鎖超市Coop和Dansk獨立研究調查,2014和2015年之間,標示Vegan和vegetarian的食品銷售已成長25%-30%。其中也指出,提高銷售額的原因,來自於肉類和奶製的替代品的銷售量提升,例如素香腸(大豆製造)、素丸、以植物為原料作成的漢堡素排、豆腐等。

丹麥國家食物機構分析師Sisse Fagt說,「我們的研究表明,肉類為主的飲食在人們的餐桌上已經開始經歷變化。」其他國家也開始有類似的素食主義風潮興起,例如德國最近的一份報告指出,十分之一的新產品中即有一項Vegan產品

http://www.suiis.com/media/NewsArticle.asp?no=1167

2016/8/4

《為什麼我們不吃動物》 That's Why We Dont Eat Animals (Book by Ruby Roth)



That's Why We Don't Eat Animals: A Book About Vegans, Vegetarians, and All Living Things
https://www.amazon.com/Thats-Why-Dont-Eat-Animals/dp/1556437854

2016/8/3

別再說台灣美食是雞排!焦桐推蔬果飲食教育

2016-08-03 21:49 聯合報 記者陳宛茜╱即時報導

根據焦桐新作烹調的蔬果宴。記者陳宛茜/攝影

根據焦桐新作烹調的蔬果宴。記者陳宛茜/攝影

「飲食文化越深刻的地方,越熱愛蔬果。」飲食作家焦桐年輕時「無肉不歡」,一餐可暴食數十隻螃蟹,中年後卻「漸漸愛上蔬果之美」。60歲生日前夕,他發表新書「蔬果歲時記」,描寫台灣60種蔬果。

新書發表會今天在點水樓舉行,近百位藝文界朋友受邀出席,共同見證焦桐從肉食主義者「從良」。點水樓與善製果醬的飲食品牌「在欉紅」攜手,配合書中提及的台灣蔬果,推出梅汁番茄、塔香半天花、九層塔小籠包、薺菜鍋餅、香芒蝦球、金沙綠竹筍等創意菜。菜單並佐以焦桐文字。

如他形容主菜「香芒蝦球」中的芒果:「如果世間有一見鍾情、終生不渝的情意,那麼我對芒果庶幾近之。我每天都想要它。夏天的味覺,夏日的感官,因它而存在,甦醒」。

蔬果也象徵焦桐的愛情。他透露,年輕時一天到晚在外面暴飲暴食。妻子見他「酒肉面孔委實可憎」,每天早晨用大黃瓜、苦瓜、青蘋果等五種蔬果打汁,命焦桐出門前喝下。如今妻子已逝,象徵妻子深情的那一杯蔬果汁,清甜的滋味一直留在焦桐心中。

「後中年的愛情,像檸檬。」焦桐表示,日本詩人高村光太郎曾作「檸檬哀歌」哀悼亡妻,並在她遺像上供奉檸檬。其妻生前愛吃檸檬,詩中寫她在病榻上猶等待檸檬,檸檬的滋味「咬下去芳香四溢,帶著輕淡的哀傷」。這種「輕淡的哀傷」,正是焦桐對妻子的思念之味。

「蔬果清淡,卻是鍛鍊味覺的最好方式。」焦桐感慨,台灣孩子被油炸食物弄壞了味蕾。某次焦桐到新加坡演講,同行的一位台灣輕小說作家告訴當地媒體,最喜愛的台灣食物是「雞排」,讓焦桐搖頭。

「吃 菜比起吃肉,是更高明的學問。」焦桐指出,一個人的味覺經驗在六歲前形塑。如果孩子從小便懂得品味蔬果的原味,就不會被用大量雞粉和味精掩蓋原味的油炸食 物,蒙蔽了感官,失去進行精緻味覺之旅的能力。他希望藉由這本書,喚起台灣重視蔬果,「這本書將是我進行食育教育的起點。」
點水樓根據焦桐新作烹調的九層塔小籠包。記者陳宛茜/攝影

點水樓根據焦桐新作烹調的九層塔小籠包。記者陳宛茜/攝影

點水樓根據焦桐新作烹調的愛玉與豆腐。記者陳宛茜/攝影

點水樓根據焦桐新作烹調的愛玉與豆腐。記者陳宛茜/攝影

焦桐新書「蔬果歲時記」。記者陳宛茜/攝影

焦桐新書「蔬果歲時記」。記者陳宛茜/攝影

焦桐發表新書「蔬果歲時記」,認為蔬果比肉食更能代表一地飲食文化的成熟。記者陳宛茜...

焦桐發表新書「蔬果歲時記」,認為蔬果比肉食更能代表一地飲食文化的成熟。記者陳宛茜/攝影

點水樓根據焦桐新作烹調的薺菜鍋餅。記者陳宛茜/攝影

點水樓根據焦桐新作烹調的薺菜鍋餅。記者陳宛茜/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