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最新研究,相較於氣候變遷,農畜業發展和野生動植物濫採濫捕,對生態系統所造成的危害其實更大。
這篇研究上週三發表於《自然》期刊,指出世界上有75%瀕臨絕種的物種受到這些威脅衝擊,但受氣候變遷影響的僅只有19%左右。
除此之外,這篇研究刊登的時間點,恰好是今年世界自然保育聯盟(IUCN)在夏威夷舉辦世界保育大會的一個月前。這場大會預定將討論未來保育的優先順序。
研究團隊由昆士蘭大學、國際野生生物保護學會(WCS)和世界自然保育聯盟所組成。他們評估IUCN紅色名錄上8,688種瀕危或近危物種,希望找出濫捕濫伐、農畜業發展、都市發展、入侵種和疾病、汙染、環境改造(如建壩堤)、氣候變遷、人為干擾、交通發展和能源製造等十一項威脅中,哪一項危害最大。
根據研究結果,共有6,241種生物受到濫捕和濫伐的影響,佔全體的72%。所謂濫捕濫伐包含過度伐木、狩獵、捕魚,或是採集野外植物,以致於自然生長的速度追趕不及。
這些生物包括蘇門答臘犀牛、西部大猩猩和中華穿山甲,牠們因為有食用或藥用等價值,時常遭到非法捕獵。另外還有4,049種生物因為森林棲地遭到破壞,而飽受威脅,其中包括婆羅洲鷦鶥。
除此之外,農畜業發展本身影響5,407種左右的生物,佔全體的62%。諸如農作物耕作、畜牧、水產養殖、人工造林等活動對非洲獵豹、非洲野犬和毛鼻水獺等生物都帶來不少衝擊。
冠海豹便是眾多受害者中的一例。過去幾十年來,由於海冰大量融化,以及供歇息和養育小海豹的地方不斷消失,大西洋東北部靠北極區的冠海豹數量足足減少了90%。不僅如此,河馬跟革龜也因高溫和乾旱而備受威脅。
此研究恰巧於世界保育大會開始的一個月前問世。這次大會舉辦於夏威夷,來自各方的政府、業界和非政府組織代表將齊聚一堂,討論如何有效且長期落實,像2015年的巴黎氣候協定等氣候和開發協定,對物種保育做出貢獻。
不過,研究團隊表示,氣候變遷固然需要挽救,但人們不該忽略像野生動植物存續這樣更為急迫的問題。他們呼籲各代表團應提出相關解決計畫,或是補助經費給設法解決此威脅的計畫。
「要扭轉生態系統面臨的絕種危機,關鍵在於處理濫捕濫伐,還有農業和畜牧業發展這些老問題,」澳洲昆士蘭大學的尚恩.馬克斯威爾(Sean Maxwell)教授表示,他是此次研究的主持人。「這必須成為保育行動中的首要之務。」
研究團隊也表示,想要減緩上述威脅所帶來的危害,其實還是有可行之法。舉例來說,推動可以永續發展的採集和捕獵制度、加強狩獵管制、增設海洋禁捕區、維持像華盛頓公約組織這樣的國際平台,以及提升大眾的認知。
「歷史告訴我們,如果想將濫捕濫伐和農畜業發展的影響降到最低,需要在保育上盡許多努力,但這是辦得到的,」該研究的共同作者詹姆士.華森博士(James Watson)表示。他也是昆士蘭大學和國際野生生物保護學會的成員。
「好好管理保護區、加強狩獵管制,還有管制農畜業,讓瀕臨絕種的生物得以存活其中,這些都是減少生態系統危機很重要的方法,我們必須挹注資金,並且將它們列為首要之務,在適當的地區推動,降低威脅所帶來的危害。」
原文來源:Agriculture and overuse greater threats to wildlife than climate change – study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