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5/27

各國政府應鼓勵人們改變飲食結構



英國皇家國際事務研究所能源、環境與資源項目研究總監 羅伯•貝利(Rob Bailey
 
全球畜牧業已經占到二氧化碳總排放量的15%——幾乎等同於各類交通工具的尾氣排放量。但公眾對於飲食與氣候之間的關聯性缺乏認識,而各國政府在討論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措施時,也很少強調降低肉類消費,顯然是擔心如果對人們應該吃什麼指手畫腳會引起公眾的抵制。

這 一點必須改變。除非我們改變目前不可持續的肉類消費水準,否則將氣候變化控制在安全範圍內幾乎不可能。但相反,如果每個人都採取少肉的更健康的飲食, 到2050年之前就可以再減少60億噸二氧化碳排放:這是將全球氣溫升高幅度控制在2°C這個危險門檻以下所需減排量的四分之一。

國際上人 均肉類消費量已經超過健康水準,並預計到2050年還會再上升76%。這對於全球人口健康以及地球環境都造成了嚴重的威脅。美國人均肉類攝入量是健康專家 建議水準的三倍。其他工業化國家人均肉類消費也遠遠超過建議水準,這與日益增加的肥胖以及癌症、2型糖尿病等非傳染性疾病的多發密切相關。

中國的肉類消費低於西方。但是,普通中國人每日肉類消費量已經是合理水準的1.5倍(不過,考慮到中國文化、經濟和地理的多樣性,這種總體水準的計算方式過於簡單)。

中國肉類生產水準——用於國內消費以及出口——也在不斷增長。1978年,中國生產了850萬噸肉類產品。2011年已經達到7950萬噸:年均增長6.93%。直到最近,增加肉類消費一直是中國政府明確的政策。飲食與氣候之間的關聯並非公眾議程。

肉 類(和加工食品)消費增加和缺少體育鍛煉的影響在中國越發明顯,全國超重人口數量已是營養不良人口數量的約兩倍。但公眾對於食肉過量的危害——無論是對個 人健康還是對於地球——認識仍然十分薄弱。相反,肉類消費的增加仍與財富和地位聯繫在一起,收入增加的人群普遍有更大的肉類消費意願。

在查塔姆研究所與格拉斯哥大學聯合進行的焦點小組深度研究中,中國的受訪者傾向於認為要求人們減少肉類消費不公平,因為中國人總體肉食消費水準畢竟低於西方,並且中國經濟近年來才取得了巨大發展。一位受訪者說政府不會那麼蠢。

但 當研究人員告知受訪者飲食與氣候變化之間的關聯後,中國受訪者比其他國家受訪者更願意改變其飲食習慣。部分原因可能是因為中國城市地區人口親身經歷過 空氣污染的危害,他們認為嚴重的空氣污染與氣候變化有關,願意通過個人行動減少空氣污染。這也反映了中國人對政府的高度信任,以及對科學的懷疑程度較低。

這並非要求每個人都變成素食主義者;而是減少肉類消費,降至建議水準,用植物食品替代大部分肉類,並避免食用加工食品。大致標準是每人每日紅肉或者加工肉食的食用量不超過70——大致相當於一個漢堡。

傳 統的中餐有利於降低肉類消費。中餐大量使用蔬菜和穀物,因此達到可持續的肉食素食比例並不難。中國肉類和乳製品的替代食物有很多,並且食物產品添加鐵元素 來解決貧血問題的歷史很長。這意味著中國(與日本一樣)的肉類消費的峰值應該會低於西方。這一點還顯示出,中國可以為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做出榜樣。

焦點小組研究以及網上調查問卷最重要的發現或許就是,雖然許多人仍持應該吃肉的看法,並警惕政府的干預,尤其是價格干預,但總體看來,他們其實希望並期待政府的引導,若無引導則不會做出改變。

包括中國在內的所有國家的受訪人均表示,如果政府真的引入鼓勵改變飲食方式的新政策,一開始的抵制會逐漸消退,人們會允許和認同這種變化,正如人們服從禁煙等其他公共健康干預措施一樣。這表明政府改變飲食結構太困難的假定是沒有道理的。行動可以採取,也必須採取。

作者簡介:羅伯·貝利(Rob Bailey)是英國皇家國際事務研究所(又名查塔姆國際事務研究所:Chatham House, the Royal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能源、環境與資源項目研究總監。

本文由查塔姆國際事務研究所授權發表,不代表FT中文網觀點。查塔姆國際事務研究所,又名英國皇家國際事務研究所(Chatham House, the Royal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是英國規模最大的獨立智庫,也是世界最著名的國際問題研究中心之一,在對重大國際事態的討論中,查塔姆國際事務研究所一直與政府、企業、公民社會及其成員 保持著密切的互動,並對全球、地區和具體國家所面對的挑戰和機會進行獨立的分析。在一年一度的全球智庫排行榜Global Go To Think Tank Index榜單上,查塔姆國際事務研究所連續六年被同行評為美國之外的最佳智庫,在過去三年中,一直排名全球第二。查塔姆國際事務研究所的網址是: www.chathamhouse.org

近十年英國純素人口成長3.6倍



【2016/05/26 文:suiis編輯部
英國純素人口高達54萬人

近十年來,英國純素人口以3.6倍的速度成長,吃純素人口已打破過去英國的紀錄。2006年的英國純素人口僅15萬(15歲以上),迄今已高達54 萬人,根據國際素食協會(The Vegan Society)的調查,素食主義是現在英國「最快速成長的生活運動」。這項調查由國際素食協會和素食生活雜誌(Vegan Life magazine)進行,是英國有史以來最大量化的素食者調查。

吃素風行的主因是為了健康與環保

吃素帶來健康的好處是英國人追隨素食風潮的主因,植物為主的飲食可以降低膽固醇與高血壓,降低身體質量指數,並遠離心臟病和癌症的風險。而環境與動 物福利方面的議題也是一部分人口選擇吃素的原因。名人素食者例如英國女歌手艾麗•高登(Ellie Goulding)和流行女歌手珍妮佛•洛佩茲(Jennifer Lopez)、《飢餓遊戲》演員連恩•漢斯沃(Liam Hemsworth)也帶來吃素風潮,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追隨一起吃素。

素食餐點與素食產品快速增加

國際素食協會執行長Jasmijn de Boo說,「英國有50萬的吃素人口真是太棒了!越來越多人感受素食主義帶來的健康與環境的好處,發現畜牧業的真相是怎麼一回事,並決定透過吃素來終結動 物的痛苦。」Vegan曾被看作是一種極端、嚴格的飲食,但大家對Vegan飲食漸漸改變。許多超市已經發展出自有品牌的素食產品,餐廳與咖啡店也開始增 加許多素食菜單。例如英國本土三明治店Pret A Manger宣布六月將在倫敦蘇荷區一家分店試行只供應Vegan和素食三明治,未來將可能推行至其他分店,一起加入「meat-free」行動!

媒體越來越多正向積極報導素食主義

素食生活雜誌Keith Coomber指出,媒體越來越多正向積極報導也會影響素食者的態度,「素食主義並不再是極端的生活方式,它的生活非常容易也方便,你走進任何一家超市,可以選擇到很多樣無奶製品和其他對素食者友善的產品。」
隨著消費者對畜牧業的真相越來越了解,以及了解肉類及奶製品對人體產生的影響,相信吃素的風潮會越來越盛行!你還在等什麼呢?一起吃素吧!

2016/5/26

「繁衍功能已崩潰」他爆澎湖海膽剩不到10顆!

2016-05-10 11:41 聯合新聞網 綜合報導

澎湖馬糞海膽。 (聯合報系資料庫)

現在正值澎湖海膽產季,但卻面臨生態浩劫!澎湖縣共生藻協會前理事長陳盡川對縣長與政府官員發出警訊,指出澎湖海膽已經所剩無幾而且嚴重老化,應該要立刻採取亡羊補牢的搶救行為,積極復育海膽。

陳盡川7日在臉書寫 了一封給澎湖縣長陳光復與漁政主管的信,他表示今年春天海洋生態保育志工隊在澎湖海域進行普查,原本該水域應該有大量的海膽與螺貝類,但除了一處他們用心 保護的地方還有40~50顆海膽,整個廣大的澎湖海域居然剩不到10顆海膽,而且這些海膽都是10公分以上、接近生命末期的老海膽,新生代與中生代的海膽 都看不到,等於沒有新生命形成,這意謂「海膽生殖繁衍功能已崩潰了」。

他預估5月中若開放採撈海膽,將成澎湖海域的稀有物種,所以懇請縣長與相關官員要正視澎湖海洋面臨的生態浩劫。他說與海洋專家學者討論過,向政府提出一個補救作法:由於馬糞海膽數量太稀少無法聚集受精,或因某些原因阻礙生殖,他建議捕捉一些馬糞海膽,將牠們放到廢棄漁塭或漁港圈養,形成自然復育的保護區,營造夠大的群聚效應,讓海膽能成功受精,同時也能藉此觀察牠們的生態週期,進行相關研究。

另外也有其他環保人士呼籲為了讓馬糞海膽在澎湖海域生生不息,海膽應該要禁採2年,從今年6月到2018年5月澎湖應全面禁止捕撈、販售與食用。

2016/5/25

「筋肉」比利時藍牛 肉哭無淚


「筋肉」比利時藍牛 肉哭無淚

一種渾身肌肉的筋肉牛近月引發國際關注,令網民大呼小叫,憂慮瘋狂科學家正暗自培育基因變種牛以供食用,其實該牛名為「比利時藍牛」 (Belgian Blue),因自然基因變異而天生「健美」,然而人類看中牠肌肉夠多,明知其「畸形」且健康差,仍刻意培育,持續惹來道德爭議。退一步看,我們常吃的豬、 羊及火雞等統統被人為催谷至巨型,近年亦有開宗明義的「巨型基因三文魚」面世,有專家一語道破,指現今主流肉食大部分早已非「自然界下的動物」。
 
 
考古學家推斷,人類早於200萬年前已懂屠宰動物作糧食、1萬年前開始牧養動物,如牛、羊、豬及鵝等,其中羊是最早期家畜,約於公元前7,000年已被飼 養。為確保肉食供應,馴化圈養看似在所難免,但動物被不斷「谷肥」卻令人反思。英國《每日郵報》指,1930年時,火雞平均重13.2磅,如今已增至 29.8磅,胖了逾倍,不少巨火雞因身軀太重導致腿部彎曲;而由野豬馴化而成的亞種——即我們日常食用的家豬,平均重300至700磅,最巨型的竟逾 1,300磅,亦早已非「天然」產物。
牛隻命運亦一樣,最極端例子正是嚇煞網民的「比利時藍牛」,善待動物組織(PETA)指出,這種巨牛所吃的食物都會轉化成肌肉而非脂肪,因而異常壯碩。據 稱,比利時藍牛體內負責產生「肌抑素」(Myostatin)的基因GDF-8有變異,因該物質可抑制肌肉生長,少了它,牛隻便會「爆肌」。
 
 
不是怪物 活著如受罪
這種基因變異源於十九世紀,原產於比利時的牛隻,與從英國引進的短角牛雜交後,便發生不屬人為的「基因改造」。問題在於,比利時藍牛不但易有呼吸系統及骨 骼關節疾病,本身亦繁殖困難,除非剖腹分娩,否則極容易流產,小牛出生後亦會有諸多先天缺陷,如舌頭過大,導致吃不到母乳。PETA批評,明知比利時藍牛 「活著如受罪」(very uncomfortable existence),卻仍有牧場貪其肉多脂肪少而故意繁殖,「這些『變種』牛不是怪物,而是受害者」,該組織坦言不少牛場也有虐牛問題,如以藥物催谷生 長、生病時只狂餵抗生素等。
本港城大動物醫學院專業教育及發展總監王啟熙表示,早已聽聞比利時藍牛,該品種因肌肉異常發達,受不少農場青睞,類似情況還包括大火雞,也是「選育」下產 物。他指,比利時藍牛不能自然繁殖,只能在人為干預下生產,外國很多關注動物權益團體反對這種繁殖方法。他直言比利時藍牛的情況「太極端而不必要(too extreme and unnecessary)」,認為社會應培育較能保留其天性的動物,所幸該牛種價格高昂,加上有道德爭議,歐洲人不太熱衷食用。他補充,現今主流的肉類生 產已是多年「選育」下的結果,大部分已非「自然界下的動物」。
 
 
「基因巨三文魚」生長快一倍
除了「選育」外,科學界還指望以「基因動物」化解糧食威脅,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FDA)去年便批准基因三文魚「AquAdvantage salmon」應市。科學家把太平洋奇努克三文魚(Pacific Chinook salmon)的生長激素基因,以及大洋鱈魚(ocean pout)的抗凍蛋白基因,注入大西洋三文魚(Atlantic salmon)的受精卵中,培育出AquAdvantage,牠可「全年無休」產生生長激素,而並非只在溫暖季節,故生長速度快普通三文魚一倍,但其沒有 自然繁殖能力,需靠人工培育。

http://www.am730.com.hk/article-314850

2016/5/23

英國純素食者10年上升了360%



2016052310:10  來源:人民網 

人民網倫敦523日電 根據一項新的調查顯示,英國純素飲食者的數量在過去的十年中上漲了360%

據每日電訊報報導,純素飲食是指飲食中不包括肉類,海鮮和乳製品,以及其他通過動物產生的食品如蜂蜜,還有用動物產品進行過濾的如葡萄酒,啤酒和蘋果酒 等。目前,15歲及以上年齡的英國人中,有54.2萬純素食者,而2006年只有15萬。社會調查顯示,純素食主義現在是英國增長速度最快的生活方式運 動。

純素食主義者絕大多數生活在城市地區(88%),其中近四分之一(22%)在倫敦。

純素食主義者曾經被看作是一個極端的生活方式,但是現在社會的態度正在改變。英國很多超市的自有品牌都推出了純素食產品,越來越多的食品連鎖企業及餐館、咖啡館等也紛紛推出純素食產品甚至分店。

健康的益處是更多的人選擇純素食的主要原因,通常純素食者具有較低的膽固醇水準和血壓,體重會減少,患心臟病和癌症的風險也有降低。

此外,環境和福利也是推動人們素食的原因之一,一些堅持素食的名人明星的帶動作用也不可小覷。(璗譯)

不只龍王鯛快滅絕 這些生物也瀕危!


▲龍王鯛數量岌岌可危。(圖/臺灣珊瑚礁學會攝、林務局提供)
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在綠島開設「阿憲民宿」的業者陳明憲,近日因為捕殺已列入保育的「龍王鯛」(又稱蘇眉魚、曲紋唇魚)而引起公憤。台灣瀕臨滅絕的物種不少,一名網友 伊森今(23)日就在臉書發文指出,龍王鯛10多年前曾經是下了海都能隨便看到的魚類,馬糞海膽、曼波魚也都越來越少,人類要滅絕一個物種的速度比想像更 快,伊森也痛心表示,「為什麼總要等到剩下幾尾的時候才來努力、甚至徒勞無功的保護或譴責」。

▲澎湖馬糞海膽遭到濫採。(圖/資料照)
伊森在臉書表示,前幾天看到龍王鯛遭到殺害的新聞,馬上聯繫熟識的澎湖民宿業者,對方指出10多年前「蘇眉曾經是下了海隨便都能見得到的魚類」,雖 然帶遊客在水下觀光的時候,會盡力宣導保育概念,但政府「政策有諸多盲點」、「保育意識令人心寒」、「罰則不清」、「人情包袱」等因素,讓海洋愛好者都無 計可施,對於龍王鯛被殺也只能無奈的說:「能怎麼辦?只是又少了一條而已。」

▲曼波魚已經是瀕危生物。(圖/翻攝自維基百科)
伊森也說,不只龍王鯛岌岌可危,澎湖馬糞海膽也越來越稀少,數年前花蓮 觀光主打的曼波魚,如今也名列瀕危的紅色名錄,人類讓物種滅絕的速度超乎想像,台灣雲豹、姬藍星天牛早已滅絕,18世紀滅絕的斯特拉海牛,從發現到絕跡僅 相隔「26年」。伊森更感嘆「為什麼總要等到剩下幾尾的時候才來努力、甚至徒勞無功的保護或譴責,而不是在一切開始變化的時候就意識到問題可能有多嚴 重?」

2016/5/20

愛上牛的十個理由

tumblr_mez7k7eqWH1rrs6fio1_500
很多人都喜歡牛,牛是溫順的動物,有感情、情緒和智慧。聖雄甘地便曾形容牛是一首憐憫之詩(a poem of pity)值得我們憐愛、理解及尊重。生活在城市的我們很少有機會接觸牛,如果你不太認識牛,這裡有十個愛上牠的理由:

1. 牛很聰明

cow_1
別以為牛很愚蠢,其實牠聰明、好奇,且懂得思考和解決問題。曾有研究指牛具學習能力,能運用過往經驗去決定未來的行為。面對挑戰時,牛會興奮起來,心跳及腦電波都提升,甚至會跳起來,就像大叫:我做到了!

2. 牛很好記性

JERSY COW, CHICKEN, HEDGEBROOK FARM
記得好好對待牛,因為牠記性很好,即使長時間後,仍能認得面孔。牠對空間亦有記憶,例如會記得食物、水、隱藏點、放牧處的位置,當然,還有自己孩子身處的地方。

3. 牛有情緒

cow_3
天氣差時,牛會不開心;陽光普照時,牠會微笑。像你和我一樣,牛會尋找樂趣,也喜愛玩耍。長時間被困室內後,牠在戶外會愉快地奔跑跳躍。感到不適時,牠會想離群獨處。牛有時表現得情緒化與敏感,可能會不喜歡某人或某牛,甚至記恨多年。

4. 牛會交朋友

cow_4
牛會建立很強的羈絆和友誼,寧願花更多時間跟個別的牛或動物在一起,甚至有好朋友。曾有研究指,當牛與死黨們在一起時,壓力指數會下降;分開時則相反。牛會互相幫忙、學習、因同情及利他主義而做決定,甚至成為互相梳毛的好拍檔。

5. 牛有老大

cow_5
就像我們的高中時代,牛也有分受歡迎程度的等級。牛群當中,總有一隻能指揮同伴的老大,任何牛不聽其指示便會被排擠。當新牛加入牛群時,必須要打好關係才被接受。

6. 牛愛孩子

cow_6
牛的最強關係,莫過於母牛與孩子之間。牛有很強的親子羈絆,對後代很細心、保護和愛錫。情況許可的話,母牛會照顧小牛長達三年。即使斷奶後,母子關係仍能保持密切。牛群當中,母牛也會照顧其他非親生的小牛。

7. 牛懂得哀悼

cow_7
牛會跟同伴建立親厚關係,不難想像分別時牠們會表現哀傷。若小牛被帶走,母牛會吼叫和哭上數小時,甚至數天,表現憂鬱。母牛會尋找孩子,就像小牛會哭著找母親一樣。

8. 牛不只說「哞」

cow_8
牛在哞叫時,會輔以不同動作與表情。牛的另一種溝通方式,是模仿對方的動作。若一隻牛吃飽去散步,其他同伴可能會跟隨,這是牛隻之間的交流及群體活動。

9. 牛有感情

Cow
牛喜歡被擦肚皮、被搔耳背。牠歡迎友善的人,若你曾對牠不友善,幸好經過時間洗禮,牠可能會原諒你。

10. 牛可活二十年

cow_10
若不被屠宰,牛可長壽至二十歲,比現時食用肉牛起碼長命四倍。許多肉牛只有少於兩年的壽命,一些小牛甚至只有數個月的生命。當乳牛的製奶速度減慢,便會被屠宰,一般只有四年命。原本,牠們能與我們共享更長久的時光。
主要圖源:Rhea Parsons
資料出處:10 Things to Love About Cows-One Green Planet
 
 

天文學家新研究:火星不但曾經擁有海洋,而且曾經發生海嘯!



火 星表面是否曾經出現汪洋大海?天文學家爭論不休,但一個國際團隊19日在英國《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上發表研究結果,他們展示的的新證據顯示,火星上曾發生兩次海嘯,波浪高度最高可能達到120公尺,足以吞沒紐約地標「自由女神像」 (Statue of Liberty)。

來自美國、中國、德國、義大利、日本以及西班牙的研究人員利用衛星等觀測手段,對火星北部平原上一些地區的地貌特徵和熱成像圖像進行分析,結果發現 大量沉積物,這很可能是古代發生的兩次大型海嘯留下的痕跡。兩次海嘯引發的到岸波浪高度最高可能達到120公尺,波浪往內陸地區推進數百公里。

報告作者之一、美國行星科學研究所(Planetary Science Institute)學者普拉茨(Thomas Platz)說,這兩次海嘯或許是由隕石撞擊所引起,從隕石坑直徑30.5公里的規模和年份來推算,前後兩次海嘯間隔數百萬年。這個時期距今大約34億 年,科學家認為那時的火星更加潮濕和溫暖。

此前就有人提出,34億年前有巨大的洪水在火星北部形成了一個海洋。然而,由於火星表面上缺乏明確的海岸線特徵,難以驗證這一假說。

新研究結果提供了一種解釋,如果火星曾發生海嘯,那麼海嘯過程中會帶來大量沉積物,隨著海嘯次數增多會逐漸把本來明顯的海岸線掩蓋。

報告另一位作者、行星科學研究所學者羅德里格斯(J. Alexis Rodriguez)說,這項研究能為火星海洋假說找到一些新證據,因為只有曾經存在過海洋,才可能發生海嘯。

另外,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19日表示,火星本月將來到10年來最近地球的位置,自本周起,觀星族從黃昏到拂曉往東南方看,有機會目睹一場天體秀。30日火星和地球的位置將是10年來最接近,只有7530萬公里。


2016/5/19

東南極洲冰河驚見消退 全球沿海城市拉警報


| Yahoo奇摩新聞 – 2016年5月19日 下午1:06

過 去,科學家一直擔心格陵蘭(Greenland)與西南極洲(West Antarctic)的大冰川消融,會造成海平面上升。不過,最新研究發現,東南極洲(East Antarctica)竟也在快速消退當中。科學家指出,本世紀內,沿海城市得慎防海水升高至少2公尺。

這項最近才發現的第3大威脅,是覆蓋在東南極洲的托滕冰川(Totten Glacier),範圍幾乎跟法國一樣大。

這項研究的資深作者、倫敦帝國學院(Imperial College)「葛拉漢氣候變遷和環境研究所」(Grantham Institute and Department of Earth Science and Engineering)聯席所長席吉特(Martin Siegert)說,托滕冰川正在快速融解。

他說:「我預估,在本世紀末前,地球上臨海的大城市不得不防範海平面上升2到3公尺的危機。」

反芻之城 Ruminants

2016/5/18

眾神的食物:食氣三部曲1 The Food of Gods: Devine Nutrition

內容簡介

  以神性養分「普拉納」為食,
  從此不再受制於「身體、情緒、心智、靈性」四大飢餓。

  食氣界一代宗師,推廣「神性養分」、「以光維生」逾三十年!
  中文版終於登場!已授權德國、法國、西班牙、葡萄牙、比利時、瑞典、義大利、希臘、匈牙利、克羅埃西亞、羅馬尼亞、波蘭、俄羅斯、日本等14種語言譯本!
  超實用!36個祕技大公開,「眾神的食物」隨時供你取用!
  
  每個人都在飢渴些什麼,財富、地位、情感、性、健康,甚至靈性上的滿足⋯⋯。然而,多數人忙於追逐生存層次的渴望而虛耗精力,無暇與真正滋潤生命的養分相遇,不知不覺落入「飢餓和止餓」的迴圈。
  
  驅動我們的四大飢餓:(1)身體的飢餓:不吃實體食物,胃就會感到空虛難過;(2)情緒的飢餓:尋求他人注意、被喜歡、被認同,甚至被討厭的情緒性回 應;(3)心智的飢餓:對於資訊、知識與動腦思考的需要,不斷餵食心智食物;(4)靈性的飢餓:渴望遠離紅塵俗世、獨處修行、意識提昇的需求。
  
  「食氣者」顧名思義,就是不需要實體食物,靠呼吸就可以存活的人。然而,「食氣」並不等於「不吃」,食氣是以神性養分「普拉納」為食,一步一步從「身體、情緒、心智、靈性」四大飢餓中解脫,回歸生命本該有的自由狀態。
  
  本書透過科學化的研究架構,以四種腦波頻率來說明何謂「神性養分」,並提供了可實踐的三階段練習:透過36種簡單技巧,幫助調頻自己的腦波。對於準備 好調頻至特定頻率的人,不論你是否選擇要脫離攝取實體食物的慣性,都終將體驗同時滿足細胞層次與靈魂層次飢餓的內在平安狀態。
  
  什麼是神性養分「普拉納」?
  
  「普拉納」是一種支持生命存在的精微養分。在歷史上,各種信仰體系對其皆有不同命名,像是:「嗎哪」、「氣」、「宇宙生命原力」、「聖愛之流」,或煉 金術所稱的「恩典波動」。以科學方式量測,當人類的腦波調頻至深度德爾塔波(Delta)時,「普拉納」的滋養就會自動發生於生物系統內,同時餵養靈魂與 身體細胞層次的需求。
  
  本書的立意,即是要帶領我們回歸於「能自由取用普拉納」的人類初始狀態,藉由書中的各種技巧,逐步練習將自己的腦波調頻至深度德爾塔波,並且學會從阻擋神性養分流動的事物中解脫開來,成為一位發散光芒的典範,以慈悲服務眾生並經驗萬物一體。
  
  ●四種腦波模式與神性養分的關係
  

  一、「貝塔波」(Beta):14-30赫茲之間
  •總是感到飢餓
  •現今地球大多數人類意識所在區段
  •注意力焦點置於「我、我、我」的心智狀態,「我該在哪工作?」「我該在哪生活?」「我該跟誰結婚?」「我該生幾個小孩?」等等問題
  •雜念紛飛卻毫無覺察能力
  •物質生活過得還不錯,但內在總有揮之不去的空虛
  
  二、「阿法波」(Alpha):8-13赫茲之間
  •偶爾感到飢餓。已能覺察到新鮮食物是更好的選擇,甚至轉為素食
  •注意力焦點從「外在世界」轉向「內在世界」。傾向內觀、沉思,思考著「我是誰?」「為什麼我在這裡?」「什麼是我的人生使命?」等等問題
  •需要比從前更多時間獨處與沉思,形成靜心冥想的習慣
  •不再懷抱「受害者」情結,在生活中拿回自己的力量
  •通常會感覺或經驗到生命中更高力量的指引,或遇見許多無法解釋的「巧合」或共時性事件
  
  三、「西塔波」(Theta):4-7赫茲之間
  •極少感到飢餓
  •習慣傾聽並信任自己內在聲音或直覺
  •充分理解到念頭具有顯化力量,因此謹慎地選擇心念
  •行動傳達出高度的「利他」傾向,服務眾生
  
  四、「德爾塔波」(Delta):0.5-3赫茲之間
  •不再感到飢餓,所有的疑問都將消失
  •被光和愛感覺充滿,情緒體浸潤在全然「無條件的愛」的臨在當中
  •沐浴在這個頻率中,人將產生永久性改變,將經驗沒有言語能夠表達的「一體體驗」
  •在被賜予離開這世界的機會之前,可以放鬆、盡情享受來到這個實相世界所要完成的事情
  
  ●這本書將帶來怎樣的利益?  
  •想獲得身心健康的人:身體排毒、情緒排毒、疏通神性養分流動的阻礙
  •嚮往不受限制自由生活的人:經濟自由、免於恐懼的自由
  •想提升靈性意識、開發超自然能力的人:天啟、療癒力、靈視力、靈聽力、預知力

作者簡介

潔絲慕音(Jasmuheen)


  世界最知名也最活躍的食氣指導者,1957年出生於澳洲新南威爾斯,從兩歲起就拒絕食肉,因為她清楚知道那並非身體健康所必要的;自1993年起,開 始成為一名食氣者,並於日後成為研究食氣領域的先鋒導師。迄今出版二十本以上靈性書籍,其代表作為「食氣三部曲」:《眾神的食物》、《普拉納課程》、《與 眾神的共振效應》。

譯者簡介

林玲如

  
  成大外文系畢,在行銷與藝術等不同領域間來去,接觸各種靈性課程多年,2012年循著生命之花的軌跡與奇妙因緣,在美國瑟多娜接受德隆瓦洛的親身教 導;出發前以為只是學習梅爾卡巴靜心,回來後卻發現生命完全翻轉,深刻體會到生命意識的提升其實很簡單,除了「愛」與「感謝」,就是拋開頭腦二元的思維, 讓自己的意識活在「心」裡。譯有《視覺心像》,並為德隆瓦洛《從心覺醒》中文版的審訂者。

繆靜芬
 

  專職翻譯人,期望切實傳達作者的巧思並將流暢的譯作呈現給讀者。譯有《祕密沒說完的事》、《學會情緒平衡的方法2》、《信譽公關》、《你不在以後》、《那樣的美麗》等書。
 

目錄

【作者序】 向內在的神致敬  

第一章 人人都有四大飢餓  
每個人都受制於身體的飢餓、情緒的飢餓、心智的飢餓、靈性的飢餓,而我們的內在神性自我能夠飽足這四大飢餓。連結內在神性這股力量,就等於掌握了一把鑰匙,能夠開啟供給生命無限滋養的大門。

第二章 神性養分、腦波模式與超自然能力  
人類有四種腦波模式:貝塔波、阿法波、西塔波、德爾塔波,當腦波調頻至特定頻率時,人便容易行使某些奇蹟般地超自然能力,同時,神性養分就會自然流通並在我們的內在釋放。

第三章 人類飢餓與覺察力的循環  
人類飢餓與覺察力的循環共有五個時期:第一時期:腦波在貝塔波的頻率,人總會感到飢餓/第二時期:發現阿法波的頻率,人偶爾感到飢餓/第三時期:發現西塔波頻率,人極少感到飢餓/第四時期:安住在西塔波領域,人不再感到飢餓/第五時期:徹底的自由

第四章 掃除滋養的阻礙:枯萎的人生 
行走在人世間,我們可以穩定地放射神聖之愛、神聖智慧與神聖力量,穿透身體每一個細胞、毛孔與原子,傳遞至外在世界裡。我們能控制、清理我們的場域,接通神聖養分管道,把神聖之愛與智慧的滋養帶到這個世界上。

第五章 普拉納的滋養:如眾神般進食  
當普拉納的振動頻率、純粹的愛與光充滿我們的生物系統時,便能滋養我們的身體、情緒體、心智體與靈性體。即使我們選擇繼續享受實體食物帶來的愉悅,依舊可以增加神性養分流經我們,並從中獲益。

第六章 滋養的來源、種類與工具  
眾神的食物透過我們的生物系統在所有層次上滋養我們,而肉體、情緒體、心智體與靈性體最大的滋養來源,來自於每日生活型態的選擇。一旦我們接收良好的滋養,得到這股神聖之流的支援,就能享受健康、幸福、平靜與豐盛的生活。

第七章 西塔-德爾塔波進食  
有意識地調頻,讓自己進入可賴以維生的西塔-德爾塔腦波模式,開啟三個能量通道,進行西塔-德爾塔波進食的靜心冥想,如此我們不只從攝取實體食物的需求中解脫,也在身體、情緒體、心智體與靈性體層次全都獲得滋養。

第八章 適當的靜心環境  
現代化的靜心處是在自己家中也可以創造出來的,這樣的地方需要讓靜心者在各層次都能達成最佳狀態,使生活中的各種行動都能以和諧完美的方式進行。而最完美的結果,便是能夠體驗到能餵養我們靈魂深處的健康快樂、平靜與豐盛。

第九章 常見問題  
我們真的可以免於仰賴食物嗎?如果我們本來就不該吃實體食物,那為什麼我們有胃、有牙齒?對食氣者而言,做瑜伽有什麼好處?若生活在陽光不足又污染嚴重的地方,該怎麼攝取普拉納?完全依靠普拉納維生的主要條件是什麼?

第十章 聖母頻率  
依循神性養分計畫的步驟來改善健康,增加頭腦清晰度,減少對實體食物與睡眠的需求,並且降低壓力指數。當神性養分的滋養在生命中發生作用,我們便沐浴在聖母頻率中。

第十一章 免於實體食物的需求
第一部分:普拉納滋養連結/第二部分:常見問題/第三部分:神性養分的調查結果/第四部分:編織場域的煉金行為與科學  

第十二章 最棒的禮物  
每個人生來就帶有神性成長的種子,這是一顆潛力十足的種子,等待著受到薰陶而綻放開花。眾神的食物最大的獎賞,就在於創造一個具滋養作用的神性場域,置身其中,我們終將與自己的神性本質完美地共振。

【神性養分計畫練習索引】

技巧1:愛的呼吸
技巧2:神聖吠陀呼吸
技巧3:內在微笑
技巧4:寵愛身體
技巧5:甜美生活型態計畫
技巧6:飲食最少化(三變二,二變一)
技巧7:飲食轉換
技巧8:取用陽光為食
技巧9:療癒之聲
技巧10:重設程式編碼
技巧11:小周天靜心
技巧12:沉浸在紫羅蘭光中
技巧13:神性花蜜頻道
技巧14:來自松果體與腦下垂體的滋養
技巧15:下載女神能量
技巧16:接上宇宙光纜
技巧17:滋養你的家
技巧18:做瑜伽或靜心
技巧19:靜默與閉黑關
技巧20:發現你的編碼
技巧21:排毒計畫
技巧22:臣服於內在神性自我
技巧23:細胞脈動與寬恕
技巧24:交替呼吸
技巧25:凝視靜心
技巧26:消化性生物盾牌
技巧27:基礎生物盾牌
技巧28:生物盾牌維持
技巧29:自給自足藍圖
技巧30:氣機器
技巧31:馬爾他十字靜心
技巧32:編織場域之個人調頻
技巧33:編織場域之全球調頻
技巧34:場域成繭與擴展場域
技巧35:場域重置(一)
技巧36:場域重置(二)
 
【後記一】實現自由的個人能級與測試方法
【後記二】辟穀的喜悅與更多訊息

【附錄一】潔絲慕音大事紀年表  
【附錄二】關於以光維生與神性養分


 

作者序

向內在的神致敬


  開始整理這本書的資料時,我突然明白一件事,那就是每個人都飢渴著什麼,而這種缺乏,原本是能夠使內在飽足的養分,也導致了如今我們這個星球上許多疾 病與失調的狀況。我同時理解,缺乏適當的教育也助長了這樣的失調與疾患,只是因為許多人不知道如何親近取用這個養分的源頭,這個養分是能夠為我們帶來我們 共同渴望的身體、情緒、心智與靈性的健康!

  多年來許多研究著作,都是跟平衡身體的養分以及如何創造身體健康有關係,但鮮少研究或著作,是能夠同時滿足細胞層次與靈魂層次的飢渴來源的,也很少人分享能帶給我們深度滿足的簡單實用工具。

  我先前已經撰寫了兩本以神性養分為主題的系列書籍(編按:潔絲慕音出版過的書籍達二十幾本之多,其中重要的三本書,由潔絲慕音親自精選成為食氣三部 曲,包括眾神的食物、普拉納課程、與眾神的共振效應,皆交由橡實文化於二○一六年出版),在這一本書當中,我將會介紹一種簡單易懂的方法,用以滿足我們各 個層次的飢渴,同時介紹一個基礎的系統,假如有人已經準備好要將自己調頻到相對應的頻率當中,那麼這個系統也能幫助這樣的人從攝取實體食物的慣性中解脫, 當然如果這是他們所追求的目標的話! 然而,本書所呈現的方法論、生活方式、靜坐等也是適用於所有人,唯一的差別是,對於那些希望繼續享受實體食物美味所帶來的愉悅的人,為了健康、敏感性與資 源永續等種種因素,建議您改為素食。

  在《眾神的食物》這本書當中的研究與建議,適用於任何渴求愛、健康、快樂、和平與豐盛的人,在神性養分計畫當中,我把身處這樣飢渴狀態的人歸類為第一 階;而第二階是當我們能夠滿足這些飢渴並獲得健康、幸福感、和平與豐盛的層次,在第二階當中,我們能夠獲取並應用適當的工具來獲得我們需要的滋養,並且將 我們所渴求的這些吸引進入個人的場域當中;在神性養分計畫的第三階中,我們學習如何琢磨自己讓自身更加細緻,學習如何從攝取實體食物的需求當中解脫,且能 讓自己的生命更加自由地存在於紫羅蘭色的光譜當中,優游自得於腦波的西塔波與德爾塔波(Theta–Delta wave)之間。

  熟知我個人經歷的讀者們知道,我自出生以來便已歷經各種訓練,自一九九三年起我開始了另一種體驗式的研究,並同時記錄報告我的體驗歷程,從那時起我踏 上這個旅程,進入「眾神的食物」場域,雖然二十二年來,我已經是帶著覺察進入這個場域當中,接收無盡的愛之流與療癒指引,但這個場域所提供的普拉納養分依 舊是項有待探索的禮物;我在本系列前幾本書《來自普拉納的滋養─新千禧世紀的身體養分》與《光之大使─世界健康與飢餓計畫》當中也談到了這個內在的旅程, 以及它如何在個人層次與全球層次與我們產生關聯。

  在這第三本書當中,我從次元生物場科學的角度來看神性養分這個主題,當然也進一步談到我最喜歡的主題─每個人內在的神性(佛性),這份內在的力量是全 然強大、全愛、全知並且無所不在的,這份力量驅動了我們的呼吸,引領我們,並且在各個領域創造生命,滋養並支持所有降世的眾生,這份力量同時也以神聖母親 之愛的面貌表達祂自己,我將這樣的表達稱為聖母頻率場。我將我的忠誠、愛與時間奉獻給這份力量,因為知曉祂就是愛祂,與祂合而為一更能讓所有疑惑消失,讓 我們內在的菁華本質去感受什麼是真正的滋養與滿足。 
  在這個階段,《眾神的食物》旅程已經是種全然的體驗,並能引領我們深入次原生物能的場域,也就是瑜伽士們所稱的「終極實相」當中,那是一個超越我們邏輯心智所能理解的境地。生物場指的就是包圍各種生命體的放射狀氣場,或者當兩個以上的生命體彼此接近時所產生的氣場。

  我個人在這個研究領域的任務如下:

  一、親身經歷並對自己證明,我的肉體可以單純地靠普拉納或神性養分的滋養而健康地生活,並且免除所有的自我懷疑,好讓我能挺身面對所有的爭議與質疑(這是一開始我沒有預見的)。

  二、彙整所有我能找到的研究資料以支持這個神性養分的旅程,並把它變得簡單易懂。

  三、為世界健康與世界飢餓找到一種解決方案。

  四、藉由分享新研究而在靈性領域與主流科學醫學領域之間,持續架構起一座橋樑。

  五、交付一種安全實用簡單的方式給予有興趣的大眾,以獲得另一層次的自由,免除依賴世界各種資源的自由、免除疾病的自由、免除飢餓的自由、選擇的自由,以及最終免除我們在情緒、心智、靈性層次發生厭食症的自由。

  上述的第一、二、三點在我同系列前兩本書已經談到,而第四、五點則將在本書當中詳述,然而這個領域並非任何個人要去征戰的孤獨旅程,因為銜接這個世界的不同區塊是一種全球性的進化,即使尚未讀過前兩本書,依舊能理解本書的內容。

  每個人都有各自的角色要扮演,而我們也各自攜帶大規模巨變當中的一小塊拼圖,在這一小片拼圖當中,個人進化的自然旅程由此展開,當適當時間到來時,我 們現在所發現的,將會被接納成為日常生活的事實,對這個領域抱持開放態度的個人的探索,再加上標準化研究,兩者加乘,將會使這個事實顯化成為真正的實相。

  我所能要求的是,所有一切都是帶著心中的敬意與善意來完成,如果我們都以榮耀與正直來尋求各方皆贏的解決方案,我們的世界將能進入真正的文明狀態,而飢餓、貧窮、戰爭、暴力等等都將成為過往的歷史。

  《眾神的食物》裡的資訊,是我們的腦波處在西塔波與德爾塔波狀態下,利用直覺接收到的訊息,所以某些內容,只可被能夠進入這樣的頻率管道─並且希望體驗這項特殊禮物─的人所驗證,我們也將會介紹基本的次元生物場科學的資料,以銜接這些不同的領域。

  至於要驗證我們所建議的訊息要花多少時間呢? 端視科學進展而定,不管有什麼樣活生生的證據,當愈來愈多人能夠轉進神聖之愛的頻率中獲取滋養,我們內在世界與外在世界就會愈快進入和平的狀態。

  心理學家與靈學家們提供了豐富的文獻,談到如何滿足人類某些飢渴,以及隱含其中的緣由,然而我們必須將焦點聚焦在提供工具與資料數據上,以此來談我們所能取用的最純淨的滋養來源,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神性養分」、「眾神的食物」。

  為了更深入這個主題,我們需要假設本書讀者有如下的信念:

  一、你相信有個力量是全知、全能、全愛且無所不在的,這個力量也存在於每個人的內在,如果沒有這樣的信念,本書中所要談的內容,對你來說就會變得很牽強,即使是次元生物場科學這個面向的內容,能提供某些讓你思考的材料。

  二、你對於這個力量的認識抱持著開放的態度,並能信任你的內在本能、運用你的洞察力,因為我們所探索的領域只能用你的直覺去確認是否為真。

  本書是我第十八本論及靈性相關主題的著作,許多基本的神祕學教導已經收錄在另一本書《與眾神的共振效應》,我也在「生物場與喜樂」系列書籍如《行星和 平計畫》當中論及科學觀點的解釋,所以我無意在本書中說服讀者任何事情,如果你涉獵過其他靈性書籍,閱讀這本書對你來說就會容易些,當然我也儘量用相對簡 單的方式來介紹本書的研究內容。

  建議您採用「體驗與觀察」的方法,書中所建議的靜心冥想與設定編碼都是安全的,應用這些編碼能夠為您的生命帶來正向的效益。為了提供一個實用可行的方 法,來轉換人類生物系統進入神性養分的頻率當中,我也複述了某些來自本系列前兩本書及「生物場與喜樂」系列書中的某些內容,對於已經讀過這些書籍的讀者 們,請諒解這些必要的重複。

  撰寫本書之初,我被兩難的思考拉扯著,是應該介紹─一個能保證健康快樂的簡單祕方,但同時背負神性養分主題爭議的─第二階滋養方式,或者要深入第三階 普拉納滋養這份禮物的科學領域。但是當架構本書的旅程真正啟程之後,我很直覺地渴望結合科學與靈性這兩大領域,並希望這份渴望能讓我同時達成這兩大目標。 然而我們至今依舊面臨的問題,在於當今科學對於靈性領域所知太少,無法做出必要的評估。首先,科學家必須擴展他們的意識,來獲得他們應該知道的內容,並且 在真正理解靈性領域之前,更進一步探討與重視量子領域;其次要知道這些領域並不穩定,它們是靜止但同時又不斷變化的,即使是「觀察見證」一個事件都會影響 並改變這個事件。 

  次元生物場科學是一門理解生命在各個次元存在的科學,包括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七等各次元。人類的生命波動是神存在的一種形式,同 時同步存在於所有次元當中,只是仍然有許多人認為自己只生存在第三次元裡,對於那些渴望更多更深入的人們,本書是為你所寫的。

                                                                  潔絲慕音


@@@@@@@@@@@@@@@@@@@@@@@@@@@@@@@@

潔絲慕音:普拉那生活神奇的體現 
http://www.suprememastertv.com/tw/breatharians/?wr_id=797&page=1#v 

2016/5/16

全台農地 土壤正在「慢性自殺」

2014-08-04 00:00:00 聯合報 聯合報記者侯俐安/調查採訪

苗栗果園被噴除草劑,滿地枯黃。 記者王騰毅/攝影

兩 周前插秧的有機米,在盛夏八月的夕陽下閃閃發光,再晚一點可以聽見青蛙上演「交響樂」,這裡是台南官田「友善大地有機農場」,遍地生機盎然。但踩著田埂, 走到幾公尺外的田區時,一對夫妻戴著口罩、揹著一大桶除草劑,不斷對田邊茂盛雜草噴灑時,硬生生將畫面拉回現實:這才是台灣絕大多數的農田景色。

觀樹教育基金會主任江進富表示,長期噴除草劑與慣性農法施肥導致土壤硬化,一捏即碎。 記者陳易辰/攝影

農地躺在加護病房「台灣農地就像躺在加護病房,只剩農藥、化肥兩根呼吸管在維繫生命。」台大農藝系教授郭華仁說,台灣現今以農企業為主流,往往忽略生產之外,糧食安全、生態環境等外部成本,想要落實友善土地,將是一場「觀念的革命」。

郭華仁觀察,在追求產量時,大量使用的化學肥料,造成土壤硬化、微生物死亡,農藥、除草劑更傷害生態,蚯蚓、蜜蜂、青蛙都在消失,全台農地土壤正在「慢性自殺」,有機農業仍原地踏步,民間單位透過草生栽培、生態農法搶救,卻緩不濟急。

有機農業成長緩慢
根據農委會資料,台灣有機農業面積從一九九六年的一五九公頃,年年往上攀升,兩千年突破一千公頃;十年前,二○○四年達到一四二六公頃。轉眼間,二 ○一一年突破五千公頃,二○一二年達五八四九公頃。

雖然看似增加四六○三公頃,約是一百七十七個大安森林公園;但若以台灣耕地面積八十一萬公頃計算,十年來,有機農業成長只是千分之一到千分之七。

農委會指出,現行友善土地政策以有機農業為主,嚴格要求農藥、化肥「不得檢出」;其次則有吉園圃、CAS、產銷履歷,以安全用藥及追溯源頭為目標,各地則輔導農民合理化施肥。

過度嚴苛的「不得檢出」,不符合台灣地理現況,對需要養家活口的農民來說,隔絕鄰田、灌溉水難度高,撐過轉型期更是天方夜譚;當「無毒生產」未獲得政府支持時,生產方式自然以追求產量為目標,成為惡性循環。

農田土壤明顯酸化
從農業試驗所每五到十年的土壤診斷中,二○一一年最新調查資料可見,台灣四十年來農田土壤明顯酸化。

農 試所組長郭鴻裕解釋,土壤酸化除工業、開發及酸雨,更指向農田肥料過量使用,酸化的土壤讓微生物多樣性降低,反而使土壤保肥力下降、作物難以生長,農人還 會誤以為肥料不夠、加倍施肥,「許多崩壞的土壤,甚至需要好幾輩子來恢復。」也許「好幾輩子」誇大了,但台中新社白毛台葡萄農何明傳,確實費盡心思才讓土 壤恢復健康。

葡萄農十年救土壤
廿 一年前,何明傳從父親手中接過果園,依前輩做法大量「餵食」化肥,本該是深紫色的葡萄、逐漸呈現淡粉紅色、數量愈漸稀疏;農改場發現土壤酸鹼值竟只有四點 三,硬化的土壤、消失的生態不說,農地酸度幾乎等於番茄汁。何明傳轉向草生栽培,嘗試不噴除草劑、減量使用化學肥料,耗時十年終於讓土壤酸鹼值回到中性。

何明傳並非個案,走進苗栗淺山果園,腳下的土壤早已乾枯龜裂,觀樹基金會主任江進富直呼「硬的有如柏油路」。

田間蚯蚓急速減少
國內外近年不斷證實農藥汙染導致蜜蜂消失,台大動物研究所長陳俊宏觀察,農田間蚯蚓正在急速減少。

2016/5/11

從狗肉節說到社會文化 與中大師生對談「動物與人」

佛州珊瑚正在消失! 科學家促正視碳排過量問題

本報2016年5月10日綜合外電報導,吳郁娟編譯;蔡麗伶審校
澳洲大堡礁正面臨有史以來最嚴重的白化現象,地球另一端的美國佛羅里達州,適逢春夏的珊瑚生長季節,狀況也相當不樂觀!新研究發現,肇因於全球暖化與海洋酸化,佛羅里達州海域的珊瑚礁崩解速度超過預期,當地是許多海洋生物的生存棲地,也是美國境內唯一可看到堡礁珊瑚的地方。
健康的珊瑚礁生態系。圖為綠島石朗海域。陳昭倫提供。
健康的珊瑚礁生態系。圖為綠島石朗海域。圖片來源:陳昭倫提供

春夏生長季節 卻不見珊瑚
科學家早先認為,佛州的珊瑚礁生態系到2050年左右仍健全存活,然而近期分析顯示,由於氣候變遷加劇,此區珊瑚礁的狀況比原先預期狀況更糟。負責 這項研究的作者之一,邁阿密大學教授蘭敦(Chris Langdon)表示,「珊瑚已開始消失,時間越來越緊迫,超過我們之前預期。」

蘭敦的團隊花了兩年時間,調查比斯坎(Biscayne)國家公園到佛羅里達列嶼(Florida Keys)約200公里範圍內的珊瑚生長狀況,發現列嶼上半區域的珊瑚顯著減少,顯示海水升溫嚴重威脅珊瑚發育。

這項發表在「全球生物化學循環」期刊的研究亦發現,過量二氧化碳同時讓海洋酸化速度比上一世紀高出30%,更讓珊瑚失去形成石灰石構造的能力,酸化也導致貝殼類與軟體動物失去再生保護殼的能力,甚至魚類的行為也因海水中飽和的二氧化碳而改變。

正常來說,佛州珊瑚在春夏季節製造石灰石,因此季節的水溫最佳、還有適當光照與海草輔助生長;在冬季,由於光線趨弱與海草不盛,珊瑚生長速度減緩。

調查還發現海洋酸化,使海水pH值降低,抑制了習於在春夏季節生長的珊瑚,而表示佛州的珊瑚形成速度降低。「珊瑚礁正在消失,每一年,珊瑚礁都在喪失牠們的構造。這是為什麼我們得認真看待二氧化碳排放這件事。」

氣候變遷 南、北半球珊瑚都遭殃
人類活動製造溫室氣體,而海洋就像一塊海綿,吸收大量二氧化碳。這超額熱量導致海水變暖,並引起海平面上升、北極融冰加速。

佛州珊瑚礁孕育約100種珊瑚物種、提供超過400種魚類棲息,是世上最重要的珊瑚生態系之一。然而這個生態系面臨多重困境,例如為了港口擴建而進行的海床清淤,嚴重威脅珊瑚棲地。

綜觀全球,由於聖嬰現象與氣候變遷,全球珊瑚礁都面臨白化危機。澳洲大堡礁正面臨大面積白化,升溫的海水使得珊瑚驅除與其共生的藻類,更加速白化。這都將使得珊瑚死亡殆盡。

珊瑚礁在全球海洋面積中,僅佔1%比例,然而珊瑚礁蘊含豐富生物多樣性,約25%海洋生物依賴珊瑚礁提供食物與遮蔽處。珊瑚深著於海底,利用纖細的 觸角在水中捕食,珊瑚蟲們製造出硬質石灰石的構造,互相連結,加上海底岩石,建構珊瑚礁棲地。珊瑚礁消失將衝擊水域食物鏈與影響全球仰賴珊瑚提供食物與收 入的5億人口。

2016/5/9

Internal Flight --- Estas Tonne

Cuban Dance and Cuban Rhapsody --- Estas Tonne

The Song of the Golden Dragon --- Estas Tonne

RUMBADIOSA --- Estas Tonne

趕盡殺絕 澎湖海膽全面消失 (版主註:純素生活, 創造和平~ Be Vegan, Make Peace!)




澎湖馬糞海膽的濫捕年年發生,但今年更慘,距離開採日還有半個月,地方海洋保育團體進行資源普查卻發現,整個澎湖海域剩不到10顆海膽,就連年初研議劃設海膽保育區、才剛放流1700多顆海膽苗的烏崁,也看不太到蹤影,「海膽被濫捕到已經無法自己傳宗接代,快在澎湖消失了。」
海膽快消失的警訊震驚各界,保育團體紛紛呼籲,今年應先禁捕,並盡快成立「海膽復育基地」,限制採捕總量或漁區範圍才有可能逐步復育海膽,澎湖縣府則還在研議,今年禁不禁捕很難說,不過找一示範場地做自然復育勢在必行。

烏崁社區的潮間帶,往年靠近5、6月可輕易看見馬糞海膽蹤跡。(圖片提供/黃健忠)
烏崁社區的潮間帶,往年靠近5、6月可輕易看見馬糞海膽蹤跡,今年卻幾乎絕跡(圖片提供/黃健忠)

從屠殺走向滅絕 澎湖海膽繁衍功能崩潰

每年6月就是澎湖馬糞海膽的屠殺日,澎湖縣府為避免過度捕撈,2010年頒布禁漁令,只有6到9月底才開放捕撈(去年開始提前15天),且捕撈的海膽體型須大於8公分,不過這樣的管制作為似乎沒有成效,每年開放捕撈不到3天,沿海馬糞海膽就被抓光,宛如大屠殺一般。
長期觀察東吉嶼生態的澎湖共生藻協會理事長陳盡川,今年入春後開始帶志工進行海膽資源普查,巡查範圍廣及目斗嶼、姑婆嶼、烏崁海膽保護區預定水域、大倉南浪盪洲、草嶼、東吉、東嶼坪等,「每個海域只看到零星1、2顆海膽,全部加起來恐不到10顆。」
陳盡川強調,找到的海膽大多是10公分以上的「老海膽」,代表應該有2歲以上,相當於人類60、70歲的年紀,「我們看不到7到8公分的中生代或3到5公分的新生代海膽,可見從去年到現在,澎湖海膽生殖繁衍的功能已經崩潰,才會導致今年族群數量銳減、沒有新生命形成。」
今年一月中表態劃設「海膽保護區」,澎湖縣府還提供1700多顆海膽苗供放流的烏崁社區理事長黃健忠也無奈的說,「往年剛開放採捕,潮間帶就能撿個兩桶回家,如果開小艇出去還能滿載一疊小山,沒想到今年下去探測那麼多次,就是找不太到海膽。」
這樣的景況看在澎湖海洋生物研究中心研究員謝恆毅眼中卻絲毫「不意外」,他說,漁民竭澤而漁的捕撈,政府規劃採捕期還重疊到海膽生殖期,最後海膽族群勢必會走向滅絕,只是早晚的問題。

澎湖共生藻協會日前下海進行調查,發現澎湖海域僅存的海膽多為10公分以上的老海膽。(圖片提供/陳盡川)
澎湖共生藻協會日前下海進行調查,發現澎湖海域僅存的海膽多為10公分以上的老海膽。(圖片提供/陳盡川)

海膽警訊 專家:改善管制作為、設復育區

過度捕撈不僅衝擊族群數量,更令人擔憂的是危及海膽的族群遺傳結構,謝恆毅說,當物種多元,海膽族群可能會有高、矮、黑、白、抗病力強等個體,現在 一下子被人類大屠殺掉,剩一兩個躲在地洞存活下來,可能體型很高大,但抗病力不佳,這些個體進行繁衍就會影響後續遺傳結構,對族群復育很不力。
謝恆毅還說,澎湖海膽的種源來自南中國海跟黑潮支流,透過時間累積這些洋流帶來的物種,有可能慢慢協助澎湖建立海膽族群,但澎湖不能每次都仰賴這樣得天獨厚的條件,卻沒做源頭採捕管理,最後受損最大的還是漁民。
謝恆毅認為,縣府應盡快調整馬糞海膽漁期的限制,改為總量管制或漁區限制,像科博館棘皮動物專家趙世民呼 籲的「抓7放3」,捕撈7隻、留3隻做種原的方式,或每個村落自行劃設10%到20%水域為海膽管制區等,這些方法各方專家都極力呼籲,政府應謹慎思考, 同時導入誘因進去讓漁民有意凝聚共識,形成由下而上的自治力量,否則水試所做再多人工繁殖放流,放入海中也是全軍覆滅。
陳盡川則認為,縣府應思考今年不要再開放海膽採捕,否則將是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此外,目前澎湖海域的海膽現況急需人為協助復育,海膽是群聚性繁殖的生物,至少需20到50隻才有可能繁衍,因此政府應盡快選擇一個好的海域,集中圈養剩下的海膽。

復育攸關海域水質

選擇海域進行復育也有著很大學問,一位不願具名的海洋專家提到,海膽需生活在有珊瑚礁和藻床沉積的區域,因此事前做好環境調查很重要,否則隨便選擇一區放流,成功與否也只是碰運氣而已。
謝恆毅更提到,澎湖的生活廢汙水都沒有經過處理就直接排入海中,尤其澎湖內灣一帶上頭蓋滿民宿和飯店,多年來生活廢汙水持續排放,已嚴重衝擊該海域的珊瑚礁生態,縣府應趁此時海膽傳出的警訊,回過頭思考如何營造更適合海洋生長的環境,盡速完成衛生下水道的建置。
面對澎湖海膽難題,澎湖縣農漁局副局長薛宏營只說,還需要更多資訊了解現況。目前除了請種苗場續做人工海膽繁殖外,也在尋找適當海域做自然復育的示 範點,「一切都還在討論,今年很難會真的禁捕,但若資訊明朗化後,縣府有可能調整管制作為,看是採取總量或是區域限制、甚至挪動開放採捕期,都有可能。」

(圖片提供/黃健忠)(2)
以往開採季還能找到海膽,今年已沒有機會(圖片提供/黃健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