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30

中美科學家首次提出量子隔空傳輸生命體的“記憶”


在科幻電視劇《星際迷航》中,能夠遠距離傳輸宇航員的傳輸儀讓人印象深刻。在最近一項研究中,美國普渡大學李統藏教授和清華大學尹璋琦博士提出把低溫冷凍的微生物放在一個電機械振子上來製備活體生物的量子疊加態,並實現其內部狀態和質心運動的量子隱形傳態。

據西班牙《阿貝賽報》1月27日報道,一支由美國普渡大學和中國清華大學的研究人員共同組成的科研團隊,設計出了迄今爲止首個傳送活體微生物內部量子態的計劃。在尋找傳送活人的方法的過程中,這項研究是一個重要的進展。

研究員李統藏和尹璋琦提出的方法是使用機電振蕩器和超導電路來實現這個宏偉的目標。在此次研究中,李統藏和尹璋琦提出,把一個細菌放到一個連接在超導電路 裏的機電振蕩器上,以獲得該生物內部的超導量子態,並在隨後傳送該量子態。首先,實驗選擇的細菌比振蕩器的薄膜小得多,因此不會影響到振蕩器的運行。在細 菌和薄膜都呈現出量子態後,該量子態可以通過微波超導電路傳輸到遠處的另一個生物身上。

如果這個微生物的質量遠小於振子,它不會對振子的性質和量子操控造成顯著影響。這個微生物可以和振子共同冷卻到量子基態並製備到疊加態。利用一個強磁場梯 度,微生物的內部狀態(比如甘氨酸自由基的電子自旋)可以和微生物的質心運動糾纏,並被量子隱形傳態到另外一個微生物。因爲微生物的內部狀態包含資訊,這 個方案能實現兩個微生物之間資訊和記憶的量子隱形傳態。這項研究還討論了一個達到量子極限的磁共振力學顯微鏡方案。

研究人員還表示,他們計劃創造一個“薛定諤的貓”理論所闡釋的狀態,在這種狀態下,一個微生物可以在同一時間身處兩地。

1935年,奧地利物理學家薛定諤提出了一個假想實驗,其內容是:把一隻貓關在一個盒子裏,盒子裏還有裝著毒氣的容器和包含一顆放射性粒子的實驗裝置,這 顆粒子在一定的時間內有50%的可能會衰變。粒子衰變後,毒氣就會被釋放出來,而那只貓就一定會死。在指定的時間過去後,有50%的可能會發現粒子已衰 變、貓已死亡,也有50%的可能會發現粒子未衰變、貓還活著。用量子物理學的語言說,貓處於生或死這兩種可能狀態的疊加態,只有在打開盒子的那一瞬間,才 能確切地知道貓是死是活。在打開盒子之前,我們可以說貓同時處於生與死的兩種狀態。只有通過打開盒子,我們才能改變這種疊加態,並確認兩種可能性中的一 種。


薛定諤的貓
報道稱,薛定諤的理論第一次向公衆揭示了量子力學的深奧矛盾。在量子力學的王國裏,各種粒子經常處於疊加態,這對研究人員來說也是家常便飯,他們必須習慣 於種種“不可能的”現實,比如有的電子可以同時存在於多個地點,有的粒子相互之間無論距離多遠都可以立即連通在一起,還有的粒子甚至能夠進行時間旅行。從 薛定諤的假想實驗出發,物理學家們已經努力進行了數十年的研究,試圖瞭解這些量子宇宙中的奇特定律是否也可以轉移到宏觀世界中來。畢竟,我們自己和我們周 圍的一切都是由粒子構成的。



尹璋琦



微生物的量子隱形傳態示意圖。利用隱形傳態能夠把振子1中微生物內部自旋S1的狀態轉移到振子2中微生物內部自旋S2中。相關論文 “Quantum superposition, entanglement, and state teleportation of a microorganism on an electromechanical oscillator” 發表在Science Bulletin(《科學通報》英文版)2016年第2期上。


當然,科學家目前已經取得了許多重要進展。在過去20年中,多支科研團隊在傳送量子態方面取得了越來越好的結果。

但是,還沒有人成功傳送過活體生物,所有已完成的實驗距離成功傳送生物或生物的量子態依然十分遙遠。

李統藏說:“我們提出了一個簡單的方法,能夠讓一個微生物同時出現在兩個地方(量子疊加態)。同時,我們還提供了一個傳送完整生物體量子態的方式。我希望 我們的研究能夠啓發其他研究者,使他們認真思考微生物量子傳送的可能性,及該問題未來的種種可能。”尹璋琦指出:“我們的工作對於研究生物體內部生化活動 對量子疊加態塌縮的影響也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該項研究得到了美國普渡大學的啓動基金、中國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和自然科學基金委專案資助。

http://www.guancha.cn/Science/2016_01_29_349670.shtml

2016/1/29

研究:各地海洋魚類皆受有毒汙染物影響

環境網站ENN 28日報導,一項針對全球海產的最新分析發現,世界各地的海洋魚群都受到總稱為「持久性有機汙染物」(POPs)的農工業汙染物所毒害。 

不過,這項由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UC San Diego)斯克里普斯海洋學研究所(Scripps Institution of Oceanography)團隊所做的研究也發現一項「好」消息─過去30年來,海洋魚類體內的汙染物濃度持續下降。

這項研究分析了1969至2012年、數百篇經同儕評審過的文章。被分析的汙染物包括較「老牌」的化學物質─雙對氯苯基三氯乙烷(DDT)與汞,以及較新的工業化學物質,例如阻燃劑與冷卻劑等。

研究共同作者、生物學家山汀(Stuart Sandin)表示,「根據這些從全球蒐集而來的最佳資料,我們可以說,POPs存在於任何地方及任何海洋魚種體內。」

不過,這份研究也發現,可食用海洋魚類體內的POPs濃度並不一致,不同地區、不同群魚的體內POPs濃度相差可達1,000倍。研究團隊也發現,在1980年代,不同種類的POPs平均濃度都明顯比現在要高,每10年濃度約會下降15%到30%。

研究主要作者波尼托(Lindsay Bonito)說,「這意味著你今天吃的魚種,跟你爸媽當年所吃的同種魚來相比,牠們體內所含的多種POPs濃度剩下大約50%。」「不過,你還是有機會吃到跟你父母以前所吃的相比,受到同等污染的魚片。」

這份研究已於28日刊登在學術刊物「PeerJ」上

2015年史上最熱!WMO:50年內,氣候變遷影響加劇


聯合國世界氣象組織(WMO)昨日公布,2015年的全球平均氣溫打破了歷史紀錄。(法新社)
2016-01-26  21:50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近日寒流來襲,台灣各地低溫破紀錄,引發各界對氣候異常的討論。聯合國在昨(25)日公布,2015年為全球歷史上最熱的年份,並指出在未來至少50年內,氣候變遷帶來的負面影響會加劇,呼籲各國應提升應變災害的能力。
  • 近日台灣各地低溫破紀錄,造成部分地區寒害問題嚴重。(資料照,記者張勳騰) 近日台灣各地低溫破紀錄,造成部分地區寒害問題嚴重。(資料照,記者張勳騰)
聯合國世界氣象組織(WMO)昨日公布,2015年的全球平均氣溫打破了歷史紀錄。WMO表示,由溫室氣體造成的聖嬰現象及全球暖化,對2015年的氣候體系造成影響。
「我們比前工業時期,已經高了攝氏1度。現在是全球歷史上,一個發人深省的時刻。」WMO說,聖嬰現象的力量會在未來的幾個月內消退,但是人為導致的氣候變遷,將在未來的好幾十年都伴隨著我們。
據資料顯示,史上16個最熱的年份中,有15個出現在本世紀,而2015年的溫度又高於2014年的平均溫度,2011至2015年也是歷史上最熱的5年。
「在未來至少50年內,氣候變遷帶來的負面影響會加劇。」WMO呼籲各國,應該要提升應對災害的能力,以將人類和經濟損失降到最低。

2016/1/26

德研究:海面上升幅度遭低估

(法新社邁阿密25日電) 德國研究人員今天指出,海洋暖化與膨脹所引發的海平面上升程度遭到低估,可能比之前的數據高出1倍。

這項發表於美國同儕審查期刊「國家科學院學報」(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Sciences)的研究結果顯示,因此可以預測威力日益強大的暴風雪將增加。

海平面變化可歸因於兩項因素,分別為暖化引發的海冰融化與海水熱膨脹。

研究人員先前認為,海洋每年因熱膨脹上升約0.7到1公厘。但研究報告指出,觀察2002年到2014年最新衛星資料發現,海洋每年膨脹約1.4公厘。

德國波昂大學(University of Bonn)共同作者庫雪(Jurgen Kusche)說:「到目前為止,我們都低估了海洋熱膨脹導致全球海平面上升的程度。」

結合熱膨脹與融冰,海平面每年整體上升約2.74公厘。

各地的海平面上升幅度相差甚大,菲律賓周圍海平面上升速度「達到全球的5倍」。

同時,研究報告說,美國西岸幾乎沒有海洋暖化現象,海平面大致保持穩定。

寒潮只是序曲 專家:氣候將更極端

【台 灣醒報記者鄭羿菲台北報導】「台灣面臨大寒潮等極端氣候將越來越明顯,由於人的作為干擾了大氣海洋的生態平衡,才使全球暖化更嚴重。」中研院地球科學所研 究員汪中和25日表示,大寒潮只是2016年自然災害的預表,未來人類還需要迎接高溫熱浪、豪大雨等極端氣候。中研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副主任許晃雄也認 為,「全球暖化的確使極端氣候頻率及強度年年增加。」

「北極震盪在過去也曾發生過,但威力較這次和緩微弱。」汪中和25日受訪時表示,2012年在歐洲就發生過北極震盪,讓歐洲凍結了1個月,2015 年在美國東岸也發生過,但受到影響的區域侷限在歐洲及美洲,今年的「北極震盪」則影響了北半球大部分地區,包括北美東部、東歐、俄羅斯、中國大陸,及日本 等地,甚至延伸到了中南半島。

汪中和認為,隨著全球暖化持續增加,2016年將延續2015年的高溫氣候,「且大寒朝只是未來1年自然災害的序曲,未來還需要迎接高溫熱浪、豪大雨、颱風及乾旱等各種極端氣候。」
「從全球暖化所帶來的氣候趨勢,如高溫熱浪等極端氣候的頻率及強度的確一年一年的增強。」但許晃雄認為,目前無法用單一用寒潮事件來解釋未來會遇到 什麼強度的極端氣候,而民眾所稱的北極震盪帶來寒潮,只是中緯度地區「冷暖空氣的劇烈交換現象」,近10年都經常發生在歐洲及美洲。

全球暖化會讓台灣迎來更多自然災害嗎?民眾是否要為世界末日準備「諾亞方舟」?汪中和呼籲,「地球就像生了重病,人類必須更多思考生態環境的修補,與未來極端氣候所帶來災害規模擴大的防災準備。」

2016/1/24

全球暖化是道德危機 光靠科學無法救地球

3753_全球暖化是道德危機_光靠科學無法救地球
世界信義宗聯會總幹事楊格牧師(Martin Junge)擁抱耶布.薩諾,對朝聖者一行表達歡迎。照片來源:LWF
【特約記者譚亞菁╱編譯】第21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21)將於十一月30日至十二月11日在法國巴黎召開。這場巴黎氣候高峰會受到國際社會高度 關注,將近200個成員國代表參與大會,將針對全球暖化和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等重大氣候議題,推動簽訂一份全球性的、具有法律約束力的氣候協議,期盼凝聚共 識,透過協議讓各國團結起來對抗氣候變遷,藉此控制全球增溫在攝氏2度內。

光靠科學知識無法改變人心
在巴黎峰會即將召開之際,東正教大公宗主教巴爾多祿茂一世
(Ecumenical Patriarch of Constantinople, Bartholomew I)與英國聖公會坎特伯里大主教威爾比在大主教官邸蘭柏宮會面,除了討論中東難民危機和基督徒受逼迫等議題之外,更特別針對氣候變遷發表演說,強調全球暖 化是「道德危機」,光靠科學無法救地球,鼓勵信徒每個月一次為地球禁食禱告,並改變每日生活習慣,落實節能減碳。

巴爾多祿茂一世在演說中表示:「解決全球暖化這個生態問題,不只關乎科學、技術或政治條約,最主要的是關乎人心,人心需要徹底改變」,「全球暖化是一場道德挑戰,而保護地球是基督徒神聖的任務和共同的使命。」

他還強調:「在上個世紀,我們經歷了巨大的科技進步,但也經歷了自然環境最大的破壞……科學能告訴我們世界上的事,帶來知識,但它無法觸及靈魂深處,光靠科學與知識無法真正地改變人心。」

是否勇於戰勝這場氣候危機
此外,在巴黎峰會展開之前,有一群跨宗教信仰者發起一場國際民間朝聖行動(People’s Pilgrimage),由菲律賓前氣候變化委員會主席耶布.薩諾(Yeb Sano)率團,要從羅馬步行到巴黎,全長1500公里。他們要透過實際行動對氣候變遷表示關注,並向在巴黎舉辦的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各國代表們,傳達有 關「氣候正義」(climate justice)的強烈訴求。
普世教會協會(WCC)和世界信義宗聯會(LWF)等基督教團體,於十一月初在日內瓦接待這群「朝聖者」,表達教會界對氣候峰會的關心。

耶布.薩諾在致詞時表示:「我們稱這場行動是『朝聖之旅』,因它不是一般的旅行,它不只是一場關於身、心的路程,更是一場關於靈性的旅程。氣候變遷的議題是一個道德論戰,深深關乎人性與靈性危機。」

耶布.薩諾還說:「巴黎不是我們這趟旅程最終的目的地,它只是其中一個站,還有日後更長遠的旅程,就在全球每個人心中」,「我們這一代如何面對這至關重要的氣候議題,將來有一天會被未來的子孫評價,評價好壞就看我們是否勇於戰勝這場氣候危機。」

http://www.ct.org.tw/1268600

科學家嚴重警告「地球已跳過必須發生的冰河期」,首當其衝的就是這6億人…包括台灣部分地區!


(圖片翻攝自今日頭條)
地球進入「迷你冰期」?錯!全球變暖是「極冷」禍根!
(圖片翻攝自今日頭條)
受寒潮影響,土耳其首都安卡拉迎來暴風雪。
地球進入「迷你冰期」?錯!全球變暖是「極冷」禍根!
(圖片翻攝自今日頭條)
美國民眾為迎接寒潮囤購生活用品,圖為一家超市的貨架已清空。
今冬,不僅全國許多地方在「速凍」,北美、歐洲的局部地區也進入極冷模式。這種切膚之冷正在對沖人們這些年剛剛有所認識的全球變暖理論。

雖然一些學說拋出地球即將進入「迷你冰期」等概念,但主流觀點仍然認為,全球氣候變化與這些年多地出現的極端天氣和災害天氣相關聯。寒風、冰雪與星球變熱之間有著某種因果關係。由於污染太過嚴重,我們已跳過一個冰河期,最近的研究更指出下一個冰河世紀有可能比預估還晚5-10萬年。
世界氣象組織天氣與減災服務司司長、氣象專家湯緒為您解開地球「忽冷忽熱」之謎。
氣象專家湯緒認為,可以從兩個方面對全球變暖趨勢和局部極冷現象進行解釋。
從原理上說,全球變暖使地球原有的氣候分佈、形態發生了變化,原有的小概率事件或者說極端事件趨於頻繁。

(圖片翻攝自今日頭條)
變暖更易有極冷
如果從大氣物理的角度來解釋,需要提到兩個概念。一個是極地漩渦,一個是高空急流。極地漩渦是一種持續並大規模存在的寒冷氣旋,介於對流層上部和平 流層中部。湯緒說,原先始終存在於兩極的極地漩渦相對穩定,但全球變暖之後,由原有的穩定轉趨活躍,有可能出現小渦旋,北極極地漩渦產生的小渦旋往南偏 移,就會造成某一個區域被「速凍」。

高空急流受北極和中緯度地區間的溫差推動,由西向東環流。北極一旦升溫,會使北極和中緯度地區的溫差減小,高空急流的波浪就會變大,振幅兩端波及的區域易出現極端天氣。
不過,在全球變暖的同時,厄爾尼諾現象的加劇也是近些年極端天氣事件頻繁出現的主要動因之一。

(圖片翻攝自今日頭條)
厄爾尼諾致極端天氣
2015年,地球上發生了歷史上非常顯著的超強厄爾尼諾,赤道中東太平洋大部海溫異常偏暖,厄爾尼諾現象持續發展。湯緒說,超強厄爾尼諾導致本輪極端天氣頻現,特別是去年底集中出現在北美、南美和英國的暴雨和洪災。

例如,在剛過去的聖誕節,美國東部地區出現異常暖冬,一些地區的氣溫竟然高達20多攝氏度,連櫻花也提前開放。而在美國南部、西南部和中部,暴雨、 龍捲風、洪災接替上演。而在去年12月的南美洲,一邊是烏拉圭、巴拉圭、阿根廷、巴西多地發生特大暴雨和洪澇,一邊是巴西局部地區發生嚴重乾旱。

雖然一些學說拋出地球即將進入「迷你冰期」等概念,但主流觀點認為,全球氣候變化與這些年極端天氣和災害天氣關聯。湯緒說,海洋和大氣正相互作用,超強厄爾尼諾今後還會增加極端天氣的出現。(凌朔)

今年恐怕會更熱
新華社電 經驗主義對人的認知往往具有先入為主的效應——在北美洲2013年冬天經歷了極端寒冷的氣候之後,美國一項民調顯示,相信全球變暖理論的美國民眾的比例從85%下降至73%。

但過去幾年經常出現的速凍模式只屬於氣象事件,而全球變暖討論的是氣候問題。當然,氣象事件也是研究氣候變化的重要參數。所以,寒潮和全球變暖說之間並不矛盾,前者不足以推翻後者,後者也無法排除前者的出現。

所以,局部、階段性的極冷,不能推翻對全球變暖的認知。而且,可預見的是,2016年,地球有可能還會更熱,有可能再次刷新有氣象記錄以來最熱年份的紀錄。未來要是真的升溫4度,海平面將上升淹沒大片陸地,涵蓋6億多人的居住範圍。台灣在上升4度C後,部分地區將被海平面淹沒。

英國氣象部門最近發佈分析報告稱,以1960年至1990年全球平均氣溫為基準,2014年全球平均氣溫上升了0.57攝氏度,2015年上升0.75攝氏度,而2016年預計將上升0.84攝氏度。

(圖片翻攝自今日頭條)
溫室氣體的不斷增加和積聚,使得全球氣候變暖的大趨勢無法改變。因此,今後可能每年都會刷新最熱年紀錄。人類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努力,在相當長時期內,恐怕只能是減緩升溫的速度。

本文引用自 今日頭條

2016/1/22

老鼠對伴侶好有愛 傷心會彼此安慰

(法新社邁阿密21日電) 研究人員發現,可愛的草原田鼠和狗、海豚、大象一樣都會安慰同伴,這是研究第一次觀察到齧齒目動物有這類行為。

美國「科學雜誌」(Science)今天出刊的這份研究指出,這項發現可幫助了解自閉症和精神分裂症等障礙。

同理行為的祕密就在荷爾蒙催產素,這也會促進人類之間的母性和愛情。

美國艾莫瑞大學(Emory University) 葉爾基斯國家靈長類研究中心(Yerkes National PrimateResearch Center)人員設計實驗將田鼠和認識的同伴分開。這種田鼠會長期和單一伴侶交配,並一起撫養後代。

接著他們給其中1隻田鼠一連串輕微刺激,再讓牠回到伴侶身邊。

田鼠們一旦團聚,另一隻未受影響的田鼠很快開始舔牠並梳理受驚嚇同伴的毛。

大學的聲明指出,田鼠「更快開始舔舐受到壓力的那隻,時間也更長,相較之下,控制組的田鼠也被分開,但都沒有暴露在壓力源之下」。

這類安撫行為在彼此不熟的同類田鼠中並不會出現。

大腦中又稱「愛情荷爾蒙」的催產素和同理心有關,實驗發現阻斷催產素會讓動物不再安慰彼此。(譯者:中央社林仟懿)

漢堡王Burger King主席退出董事局打造素食王國



汉堡王1
  史威迪夫婦
兩個月前,麥當勞的全球總裁兼首席執行官唐·湯普森(Don Thompson)加盟素食初創公司“超越肉食”(Beyond Meat)曾創造了若干頭條。相比之下,布賴恩·史威迪(Brian Swette),漢堡王(Burger King)的前董事會主席當可謂開風氣之先者——早在2011年他便離開了這個世界第二大速食連鎖企業,而轉身創立了自己的素食王國——甜蜜地球食品公司 ( Sweet Earth Foods)。
汉堡王12
  甜蜜地球食品公司( Sweet Earth Foods)
出生于1954年的史威迪有著有一份格外輝煌的職業履歷:2000年,他正式加盟漢堡王成爲其董事會成員,當時他的另一個身份是電商鼻祖 ebay公司的的全球首席運營官(COO),而在進入ebay之前,史威迪曾供職百事可樂十七年,1998年以百事集團執行副總裁兼首席營銷官(CMO) 身份離開……總之,他從始至終都呆在世界上最大最強的公司裏。
汉堡王2
  甜蜜地球自然食品公司,一個素食王國
2011年1月,史威迪離開了漢堡王,同時退出了其董事會,開始了新的人生篇章。
  和湯普森被逼從麥當勞離職不同的是,史迪威是主動做出的選擇。在離開漢堡王8個月之後,他與妻子凱莉聯手推出了專門生産素食天然食品的“甜蜜地球”。
汉堡王3
  甜蜜地球的純素墨西哥卷
“甜蜜地球”位於加州的 Moss Landing,占地3200平米,只有65名工人,並且大多數隻會說西班牙語。爲了和他們能夠順利溝通,史迪威狠狠地補習了西班牙語——和以前只需要開會和思考戰略不同,在“甜蜜地球”事事需要他親力親爲。
汉堡王4
甜蜜地球的植物培根,比豬肉培根少75%脂肪,57%卡路里,只含160g鈉,真正的培根口感。
  爲什麽會做出這樣天差地別的選擇呢?很多人這樣問過史迪威。
  “因爲我曾深入世界消費品行業的最高層與核心,正是在這些最頂級企業中的獨一無二的經歷讓我瞭解到,我們對食物的選擇,是多麽直接地關係到整個星球的健康。” 史迪威解釋道。
汉堡王5
  甜蜜地球純素培根
“如同頓悟一般,我突然明白了,土地、水、能源……所有這些都在同一個鏈條之上,並且都和農業有著直接的關聯,而農業是什麽樣,是由人們吃什麽決定的。……我們做的,不是什麽好事。我們創造了工業食品,但這真的、真的是錯了。”
汉堡王6
美國人口最大死亡原因:心臟病。占所有死亡的28.5%。
  美國男性死於心臟疾病的平均風險:肉食者50%,蛋奶素15%,純素食4%。
  “有一天,我突然靈光一現:如果能去做一家生産素食的企業,那麽就能創造改變!” 就這樣,史迪威抓住了這線光,從世界垃圾食品之王的頂級寶座上離開,去建設一個甜蜜美好的地球。
汉堡王7
  甜蜜地球的墨西哥卷獲2012年西部世博會(EXPO)新純素産品最佳展示
 “這不是我做過的最難的事,不過,也差不多了。” 史威迪說,“我們想做出健康、美味、同時可持續的食物,很多東西我要從頭學起,在60歲的時候,我仍然在犯錯誤,但這本就是一個不斷學習的過程。”
  雖然年過半百重新創業,並且常常需要和妻子一起加班再加班,史威迪卻對離開漢堡王和退出董事局毫無悔意。”恰恰相反,每當我想到,我們是在爲人們能獲得真正的營養和健康而工作,就會由衷地感到自豪。”
汉堡王8
  史威迪夫婦
“我還清楚地記得當年,我坐在百事公司的辦公室裏,意識到我們在做的不是一件好事的那個瞬間。百事是一個偉大的企業,但是,工業食品,是一個真正的詛咒。”
汉堡王9

養更大的雞:美國商業養殖雞1957、1978、2005比較圖,分別列出三個時期的剛出生的0天小雞,以及28天和56天後的體態與體重,一目了然!
  甜蜜地球的産品包括全天然的素食漢堡、墨西哥卷餅、純素培根等。“人們想要更健康,更可持續的選擇。植物奶製品,肉類替代品,以及素食餐飲業的興起都在說明這一點。通常,是商家和行業引導消費者,但是這一次,消費者卻已經先我們一步,等在市場裏了!這個局勢是如此的明顯。” 一生都在全球市場經營與開拓的史威迪深有所感。
汉堡王10
  甜蜜地球的純素漢堡獲2015年Petal LIBBY獎 “最佳純素肉”提名
“市場正在發生巨變。我們進行了15年的食品革命,而現在,到了質變的臨界點。”
  經過三年的努力,甜蜜地球的銷售額在2015年實現了翻一番。“我們共生産了200噸植物蛋白,這相當於28萬隻雞,也就是說,每一天可以救大約1000只雞!這感覺真的太棒了!” 史威迪非常興奮,不過據他估計,這只是開始,可以期待的是2016年再翻一番,“我們在努力追趕消費者的需求。”
汉堡王11
 “一個人改變一點兒,一點兒會改變很多,很多能改變世界。讓我們從點滴開始。"——甜蜜地球
  目前,全美有約一萬家商店在銷售甜蜜地球的産品,其中既有有機食品商店,也包括沃爾瑪、Target等大型的連鎖超市。史迪威的下一步計劃是研發更多樣、更健康、更美味、更實惠的純素食品。
  “我們想要做一個推動者,推動人們做出更好的選擇,並讓這個選擇成爲每個人生活的一部分。”

 

http://chinavegan.com/2016/01/2016011014153136.htm

2016/1/21

專家警告:繼續忽視資源回收 海洋裡撈起的垃圾會比魚多

在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Forum)19日的會議中,艾倫.麥克阿瑟基金會(Ellen MacArthur Foundation)公布最新調查報告,過去50年,全球塑膠製品的使用量增長了20倍,預計未來20年的使用量還會持續倍增,到了2050年,海洋中 的塑膠垃圾將會比魚還多。單人帆船環球的世界紀錄保持者麥克阿瑟在遊歷各大洋後,也呼籲相關產業該厲行塑膠回收。

上鉤的不再是魚是塑膠

塑膠因為方便好用、製造成本低廉,成為全球最廣泛使用的材料之一,而且需求量仍在持續增加,2014年塑膠製品產量更達到3.11億公噸,然而,使 用完後所產生的龐大塑膠垃圾,只有5%被有效回收,40%都被填埋在垃圾場,另外還有3分之1則進入脆弱的生態系統,如世界各大洋中。

該報告顯示,過去幾十年來,每年起碼有8百萬噸的塑膠流入大海中,就像是每一分鐘都將一台載滿塑膠的垃圾車往大海傾倒。如果人們繼續坐視不管,到了 2030年,排入海洋的塑膠量相當於每分鐘倒入兩卡車量;2050年則會增至每分鐘4輛。以漁獲量來比較的話,在2025年以前,每3公噸的魚獲中有一頓 是塑膠;到了2050年,撈起來的塑膠就會超過魚了。

人類仍是最終受害者

任意被丟棄的塑膠袋一旦流入海洋中,在海洋中被分解,魚群吃下分解過程中所釋放的有毒物質,而最後吃下有毒物質的魚再進入人類食物鏈,人類仍舊是受 害者。此外,大型的塑膠垃圾也可能不小心被海龜及海豹等吞下,而造成這些海洋生物的生命危脅。科學家同時也發現無數微小的塑膠碎片不斷漂向海洋底部,但目 前這些微小碎片對於環境和健康的影響仍是未知數。

資源回收仍是最佳方式

解決這個問題並不容易,尤其塑膠工業仍舊面臨著高需求量的產業壓力。
一同參與調查的麥肯錫商業與環境中心( McKinsey Center for Business and Environment)的斯塔奇(Martin Stuchtey)博士表示:「塑膠是現代經濟的主力材料,但塑膠同時也是只能使用一次的材料。這表示,為了製造塑膠而所耗的能量成本,最終將會摧毀這個 產業的價值。因此,如果改以循環經濟的思考模式來想,如何將使用過後的塑膠轉化成有價值的原料,這種創新可能可以帶來改變。」

艾倫·麥克阿瑟則提出「新塑膠經濟」,她認為透過產業、政府和市民的共同合作,持續回收利用,讓塑膠永遠不會成為垃圾,也不會有機會影響自然生態系 統。解決辦法的其中一部份就是重新思考產品包裝的方式,來降低對塑膠的需求,例如,小東西可以選擇用能在水中快速溶解的水溶性薄膜(Water- soluble film)來包裝,如此下來,難以被溶解的聚氯乙烯(PVC)和發泡性聚苯乙烯(expandable polystyrene)就可以被淘汰。

製造商也可以重新設計他們的塑膠產品,讓這些產品可以更有效的被重複使用,並重新考慮他們的生產方式,讓循環再利用變得更加容易。另外,產品製作的原料也可以考慮塑膠以外的選擇。

然而,而這篇調查報告也承認,製造出能夠被回收和製成堆肥的塑膠仍是必須的,並敦促全球共同響應垃圾回收,避免讓塑膠垃圾流入大自然。

世界經濟論壇專家:棄煤炭油氣不然就是氣候災難

法新社瑞士達佛斯21日電) 科學家、企業負責人和分析師在世界經濟論壇(WEF)提出警告,人類必須停止以燃燒煤炭、石油和天然氣來推動全球經濟,否則將面對無法逆轉的氣候災難。

195國共同簽訂阻止全球暖化的巴黎氣候協定近5週後,油價狂跌使人正確認識到為實現氣候協定所承諾能源革命所遭受的挑戰。原油價格本週跌破27美元,創12年來新低。

IHS公司首席經濟師貝拉維希(Nariman Behravesh)說:「在這種油價水準下的經濟考量是,使用石油較再生能源合乎成本效益,再生能源價格仍非常昂貴。」

貝拉維希對法新社說,各國政府將須採取大刀闊斧行動,例如課徵碳稅,但令人懷疑是否有可能在全球實行。

巴黎氣候協定載明,全球氣溫與工業革命前相較下,上升幅度必須「遠低於」攝氏2度,並以更具雄心的攝氏1.5度為目標。協定指出,要達成這個目標,必須使溫室氣體排放量「儘快」達到頂點,然後快速下降。

斯德哥摩爾回復力研究中心(StockholmResilience Centre)執行長羅克斯特倫(JohanRockstrom)說,2015-2016聖嬰現象前所未見地明顯影響地球氣候系統。他說,要避免最糟的情 況,在削減溫室氣體排放之外,人類必須保護海洋和地球上包括森林的生態體系。

印度斯坦電力公司(Hindustan Power)董事長浦立(Ratul Puri)表示,再生能源可能已開始在財政上站得住腳。太陽能在過去10年間,成本下滑約25%,提高在印度的誘因。
世界經濟論壇齊聚富有及有影響力人士,1月19至23日在瑞士達佛斯(Davos)召開。

2016/1/19

海洋吸熱速度增 可能打亂氣候模式

(中央社巴黎/華盛頓18日綜合外電報導)根據今天發表的研究報告,海洋過去20年從全球暖化吸收的熱能,相當於前130年吸收的總量。科學家警告,海洋吸熱速度增加將成為定時炸彈,干擾全球天氣與氣候型態。

加州勞倫斯利佛摩國家實驗室(LawrenceLivermore National Laboratory)海洋學家杜拉克(Paul Durack)領導的科學家團隊表示:「我們估計,全球海洋自1865年來吸收的熱能,有一半是自1997年起開始累積。」

美聯社報導,科學家很早就知道,人為全球暖化產生的熱能,超過90%是進入全球海洋而非地面。此外,他們也觀察到海洋熱含量近年持續攀升。

報導指出,這項新研究使用英國研究船挑戰者號(Challenger)1870年代測得的海洋觀察數據,加上高科技現代水下監測器與電腦模型,追蹤過去150年埋入海洋的人為熱能含量。

根據今天刊登於「自然氣候變遷」(NatureClimate Change)期刊的研究,自1865年到1997年,全球海洋大約吸收150皆焦耳(zettajoule)的能量,之後18年再吸收約150皆焦耳。

從正確的角度來看,如果每秒引爆如投在廣島的原子彈1年,總釋放的能量為2皆焦耳。因此,自1997年來,地球海洋吸收的人為熱能,相當於每秒引爆廣島原子彈連續75年釋放的能量。

法新社報導,科學家警告,全球海洋吸熱速度加快,雖可抑制人類棲息地溫度升高,但長期而言,這可能將變成定時炸彈,擾亂全球天氣與氣候。

英國南安普頓大學(University of Southampton)國家海洋學中心(National Oceanography Centre)研究人員謝波德(John Shepherd)說:「這可以說是憂喜參半。」謝波德沒有參與研究。

他解釋,如果多餘熱能留在海洋,可能干擾海洋與大氣循環,對天氣模型造成混亂。如果釋放回大氣,可能凸顯暖化程度,目前的暖化即將衝破造成危險衝擊的關卡。

謝波德說,海洋吸收多餘熱能的能力並非沒有極限,「這絕對不是解決氣候變遷的辦法」。

2016/1/18

全球首次證實 1ppb農藥 讓蜜蜂幼蟲腦崩壞

2016/1/17

研究:氣候暖化影響動物消化有毒植物能力

環境網站ENN近日報導,部分植物在演化過程中會產生毒性物質來防止動物咬食,但動物也會演化出肝酶或其他形式的武器,藉以對抗或避免受到植物毒性的影響。但一份最新發表的研究顯示,全球氣候暖化將削弱動物的抵禦能力,來對抗牠們天生飲食習慣中所含的毒物。 

根據報導,美國猶他大學(University of Utah)實驗發現,當環境溫度提升,沙漠林鼠(desert woodrat)對正常飲食中所含毒性物質雜酚油(creosote)的消化能力將會減弱,這也顯示全球暖化可能傷害食草的動物。

研究主要作者、生物學家迪陵(Denise Dearing)表示,「這項研究使我們進一步瞭解,環境改變可能如何影響哺乳類。牠們攝取飲食中所含毒性物質的能力,會因為暖化受到破壞。」
這項研究已發表於英國「皇家學會報告生物科學版」(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網站上。

迪陵表示,「這種現象將導致動物改變牠們的飲食,減少植物食用量,並遷移到較冷的棲地,甚至在局部地區滅絕。」

研究第一作者、生物學博士生庫爾納斯(Patrice Kurnath)說,「我們發現,在稍微增溫的情況下,沙漠林鼠對攝取天生的飲食內容就會產生困難。這項研究指出,世界各地食用植物的動物在消化牠們所偏好的食物來源時,都可能因為氣候變遷遭遇問題。」

林鼠與其他食草的齧齒類動物會食用石炭酸灌木(creosote bush)或杜松屬等有毒植物。儘管不是所有動物的飲食內容都充滿毒性物質,多數哺乳類所吃的東西中都含有部分毒物。

新創業瘋仿肉食品

工商時報【吳慧珍】

美國新創業從健康與環保角度出發,掀起研發仿肉蛋食品的風潮,目的是讓無肉不歡的美國人少吃畜肉,獲比爾蓋茲、李嘉誠等富豪青睞重金投資。

■Brown's company,
Impossible Foods, is part of a wave of startups aiming to wean Americans off foods like burgers and eggs, and their efforts are attracting tens of millions of dollars from investors.
前史丹佛大學科學家布朗(Patrick Brown)正進行一項不可能任務,就是要挑戰嗜肉美國人的味蕾,製作不含葷肉的漢堡。布朗說:「我們不是要做蔬菜堡,而是要打造出非動物肉的肉類。」

布朗一手創辦「不可能食品」(Impossible Foods)公司,以生產仿肉食品為宗旨,堅決不用動物肉,但外觀、味道、烹調方式與一般肉類無異、幾可亂真,盼最終能吸引廣大消費者捧場。

挑戰肉食主義者新味覺
布朗公司的例子凸顯出,越來越多新創企業投入仿肉製品的研發,目的是要美國人戒掉愛吃肉蛋類的習慣,減少飲食對牲畜依賴,他們的出發點是與其吃肉,倒不如吃植物做的替代品來得健康、經濟實惠且有益環境。

然橫亙在新創業者面前的挑戰是,大多數美國民眾嗜肉蛋如命,若不能在技術上有所突破,這些冒險顛覆大眾飲食習慣業者,恐會以失敗收場淹沒在歷史洪流中。

「不可能食品」推出的漢堡,是從菠菜、豆類等萃取出蛋白質,再與其他成分混合製成。該公司目前約有100名員工,新產品可望於今年下半上市。

資本額7,400萬美元的「不可能食品」去年10月透露,另募得1.08億美元的資金挹注,投資金主包括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谷歌旗下的創投事業Google Ventures及香港首富李嘉誠擁有的維港投資(Horizons Ventures)。

南加州新創公司「超越肉類」(Beyond Meat),研發出用豌豆和黃豆蛋白質所做的「雞肉條」,自2012年起已在全美有機超市龍頭Whole Foods等通路販售。

但「超越肉類」創辦人布朗(Ethan Brown)坦承,做這類產品很費工夫,舉例來說,為讓這「雞肉條」有肥腴口感,必須將芥花油均勻攪拌其中。該公司強調,其製作方式雖非同業中最先進,但努力優化製程,務使產品更接近真實肉類。

本身是素食者的布朗,駁斥有關仿肉會讓消費者退避三舍的說法,稱這是「令人嚮往的進化過程」,「就好比是自馬車進化到汽車時代,從有線電話進步到iPhone。」

不過「超越肉類」離成功還有一段路要走,美國新聞網站《哈芬登郵報》(Huffington Post)對其雞肉條的評價是「不可口」,「既不像肉也不像蔬菜,味道很怪。」

獲李嘉誠資助的紐約生技新創公司「現代牧場」(Modern Meadow),透過非侵入性的活組織切片,從牛隻身上取得細胞來培養食用肉。在去年2月的會議上,創辦人佛格區(Andras Forgacs)將此人造肉製程,比擬成培養優格或釀啤酒。

不是肉...也不是素
李嘉誠投資的另一家舊金山新創企業「漢普頓溪」(Hampton Greek)專門製作人造蛋,試圖打入主流市場的過程中,共同創辦人兼執行長泰崔克(Josh Tetrick)只秉持一簡單原則,「千萬別提到『素食』(vegan)這個字」。

「漢普頓溪」避免旗下的無蛋蛋黃醬Just Mayo給人難吃的印象,只要是V開頭的字一律從標籤上拿掉。泰崔克說,Just Mayo的特色不在它從加拿大黃豌豆萃取蛋白質做成,而是它美味又便宜。

2016/1/13

殺千刀重出江湖(Machete Kills)!!!!!!!!!!....... 丹尼·崔喬Danny Trejo這回來做純素墨西哥捲餅(Taco)啦!!!!

http://www.latimes.com/food/dailydish/la-dd-danny-trejo-tacos-20160111-story.html

2016/1/8

我們不是食物 We are NOT food


倫敦第一間素食者也能暢飲的Vegan酒吧!


Redemption的外觀(圖:Redemption)
【2016/01/08 文:suiis編輯部
位於英國倫敦諾丁丘(Notting Hill)的「Redemption」是一間完全Vegan無酒精飲品的酒吧,菜單以營養和健康為基礎,特色飲料是由甜菜、柳橙、椰子水、萊姆等特調而 成。酒吧內供應的餐點也是Vegan,例如以豆芽、紅棗、核桃和酪梨製作而成的生菜沙拉。

Redemption是由前維珍集團總監Catherine Salway和主廚Andrea Waters共同成立的心血,老闆宣稱Redemption是城內唯一一間無酒精的酒吧(據他們所知,也可能是這個國家內唯一的一間),「我們正在創造一 個空間,是可以遠離酒精誘惑但仍然是一種享受。過去人們都以酒來當作社交場合的潤滑劑,但我們就是要「『挑戰』這些慣例。」

其它讓你不用擔心宿醉的飲品還有Bombay Love smoothie(以薑黃、椰子汁、胡蘿蔔汁、檸檬、薑特調而成),Green Is The New Black(以菠菜、酪梨、黃瓜、萊姆、薑、椰子汁、鳳梨汁調製)。所有的餐點對動物無任何傷害,都是Vegan製品,食物也採用在地食材,盡可能的選用 有機產品,並運用無浪費的策略經營。

也許你還沒有時間飛到英國來場暢飲之旅,也可以自己動手特調酒吧內最熱門的飲品一嚐為快喔!

◎清爽又口感驚豔的Apple Mock-jito

食材:
20ml的蘋果濃縮果汁、3-4片新鮮薄荷葉、200ml高品質氣泡礦泉水、一個半的萊姆(切片)
作法:
(1)將蘋果汁倒入放有薄荷葉和萊姆的酒杯中,最後用木杓輕輕攪拌。
(2)放入冰塊於酒杯頂端,並加入氣泡礦泉水,輕輕攪拌後再用萊姆片和薄荷葉作裝飾。

◎好看又健康的Beet-O-Tini

食材:
200ml的椰子汁、10ml新鮮甜菜汁、10ml新鮮現榨柳橙汁、少許萊姆汁
作法:
(1)放入幾塊冰塊於調酒器中,並加入所有的食材。
(2)大力搖晃20秒,將調酒器拿高遠離玻璃杯口再倒入,以呈現完美的粉紅色澤!

◎聚會必備的Elderflower & lemon fizz

食材:
20ml接骨木花果汁、10ml新鮮檸檬汁、200ml高品質氣泡礦泉水
作法:
將少量的接骨木花果汁和檸檬汁與冰塊一同放入玻璃杯,倒入氣泡礦泉水,再裝飾檸檬片即可享用。

2016/1/6

唔食飯唔食肉只吃水果 果食者:更健康


【on.cc東網專訊】 世界上有各式各樣的飲食方法,如素食、生機飲食等等,大家可能都有聽過,但除此之外,還有一種飲食方式「果食」,即只吃成熟落地的水果、堅果及種子,不單止不吃肉,甚至連蔬菜也不吃,因為吃蔬菜,就得殺害植物。

在香港,原來亦有一班提倡「果食」的人,Danny和Apple就是其中之一。他們每星期更會帶一班團友,去果欄齊齊買生果。他們其實是透過facebook群組互相認識,有人是因為「團購生果」比較平而來,有些就是提倡「果食」人士,要買定大量水果準備三餐所需。

Danny 於3年前因心臟病,做過通波仔手術後,為了令自己身體健康,上網找一些強身健體的自然療法,開始以食生果、食素為主。Danny表示起初早餐食生果為主, 進度理想,「體重輕了30幾磅,半年間精神好了很多。」除了吃生果,Danny強調他經常做運動,周末有時間就行山。至於Apple現在都是早晚食水果, 中午會食粥粉麵飯,她打算遲點嘗試全果食,「用生果取代正餐後,精神和皮膚都比以前好。」

Danny 和Apple現時仍未百分百全果食,但團友之中就有對夫婦已經去到接近三餐,以食生果為主。已經退休的盧先生感慨說年輕時只顧為生活打拚,忽略健康的重 要,到中年時就經常生病,所以希望尋求自然療法養生。現時他以生果、蔬菜及飲果菜露作早餐,中午時亦會吃生果,直至吃到飽為止,每餐選擇的生果種類盡量單 一,到晚上五、六時肚餓時,就吃第二個品種水果,一般到晚上七、八點就不會再吃東西。盧先生亦強調除了吃生果,運動亦不可缺少。

但要做到只吃生果為主,恆心不少得。對於年輕一輩來說,相對較難。一齊去果欄買生果的團友阿Nick和Bowie認為,要全果食其實比較困難,因為晚餐有時要外出吃飯。Bowie更強調自己鍾意吃肉,所以不會選擇做果食者。

至 於營養師又對「果食」有何看法呢?尚營坊高級營養師黃凱詩提醒大家,生果本身裏面有豐富甲質,甲質有助降血壓,但除了吃生果都要攝取足夠的蛋白質、碳水化 合物同脂肪先健康。黃凱詩指出通常以一個拳頭大小的水果為例,一個只得約45卡路里,熱量非常低,如果只吃生果,會容易會出現精神不集中,以及有手震腳軟 甚至頭暈症狀。所以大家應該先衡量自己的體質,再決定採納何種飲食方法,方為健康上策。

更多相關
http://hk.on.cc/hk/bkn/cnt/news/20160106/bkn-20160106111407164-0106_00822_001.html

生產肉類增碳排放 專家倡吃素救地球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生產1公斤牛肉等肉類所產生的溫室氣體,是生產1公斤胡蘿蔔等蔬果類的六、七十倍以上!全球氣候變遷會議甫於去年底落幕,大林慈濟醫院呼籲民眾,讓自己回歸簡單的生活型態,就能減少碳排放,減緩地球暖化現象!

生產1公斤牛肉 竟需萬噸水
大林慈濟醫院副院長林名男表示,統計2011年六家慈濟醫院的餐數,總共有254萬3669份素食餐,平均可減少243萬9379公斤的二氧化碳排 放,假如一人一天三餐都吃素,可減少2公斤以上二氧化碳排放,相當於66棵樹一天吸收二氧化碳的量(依據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研究數據,1棵樹每日可吸收約 0.03公斤二氧化碳)。

相關文獻研究顯示,生產1公斤牛肉等肉類所產生的溫室氣體,是生產1公斤胡蘿蔔等蔬果類的六、七十倍以上,生產過程還會消耗大量的水、農藥、肥料、 能源等,例如生產1公斤玉米需要900公升水,生產1公斤稻米需要3000公升水,但是生產1公斤牛肉,卻需要15500公升的水。聯合國專家因此提出, 吃素是控制溫室效應的有效方法。

為滿足口腹之慾 每秒吃掉千隻牲畜
大林慈濟醫院表示,素食能提升健康、環境及道德,藉由素食,可以減少有害物對健康的威脅,更能減少水資源等珍貴資源的浪費。大多數的人聽到素食就面有菜色、難以接受,但他們並不知道,一秒鐘有1776隻牲畜被擺上餐桌,為了滿足人們的口腹之欲,恐加速溫室效應產生。

2016/1/5

受溫室效應影響 全球發電量30年內恐驟降


奧地利國際應用系統分析研究所(IIASA)4日公布一份報告指出,由於受到溫室效應的影響,全球熱浪和乾旱越發明顯,全球數千家發電廠恐在2050年前,面臨發電量驟降的現像。

根據法新社報導,IIASA報告著者之一的芮雅希(Keywan Riahi)指出,受到全球暖化的影響,未來電力將會變得更貴、更不可靠。若在2050年前無法遏止暖化繼續發生的話,全球升溫和缺水,水力發電廠將首當 其衝,發電量會先減少近4%,接著藉燃燒石化燃料、核電或生物質取得電力的熱力發電廠,發電也也會減少12%。

分析專家認為,就算世界各國已在2015年12月達成「巴黎氣候峰會」所接受的減碳目標,努力將全球氣溫增幅限縮在攝氏2度以內,但根據研究顯示,全球發電量仍會大幅減少。

據了解,全球有98%供電源頭來自水力和火力發電廠,這2種發電設施都高度依賴水來冷卻機械或發電。

專家警告,若地球暖化持續惡化,美國、南美洲南部、南非、中歐和南歐及東南亞,將是首先受到影響的區域。

熱浪搞鬼冬溫飆破零度 北極未來恐無冰

(中央社倫敦4日綜合外電報導)北極區正遭逢一波令人不安的熱浪,溫度幾近融點。部分氣候模型甚至預測,未來數十年可能出現「無冰北極」。

根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網站,氣象專家韓森(Bob Henson)12月28日在推特(Twitter)上說,北極自1948年以來,12月溫度在零度以上僅出現3次。

英國「地鐵報」(Metro)網站今天報導,總部在美國的國際北極浮標計劃(International ArcticBuoy Program)測溫發現,距離極點約200英里的北極高緯度區上週比平常水準高攝氏30度以上,12月30日更達攝氏0.7度。

CNN資深氣象學者米勒(Brandon Miller)指出,兩大天氣系統發威,已把暖空氣從歐洲南部和非洲北部推到北極,一是影響美國和北歐的低壓系統,另一是西伯利亞上空的高壓系統。
他還說,兩個系統在年度這個時候出現並不罕見,但兩者結合的威力強度很不尋常。

然而米勒表示,北極高溫嚴格來說是暫時現象,溫度很快會恢復正常。關注重點在暖化是否成為一種模型,導致北極海冰減少。

「部分氣候模型預測,未來數十年至少會部分時候出現無冰北極的現象。」「要出現無冰北極,就會是夏季大量融冰,而且冬季重新結冰有限,這些情況發生就可能出現無冰北極。」
「若出現很多這些情況,尤其又有強風推動海冰造成部分脆弱處,若這成為一種模型,北極的穩定性恐怕真的令人擔憂。」

「衛報」(The Guardian)網站報導說,冬季期間的溫暖天氣恐影響北極海冰形成。冰層早已因全球暖化大量融化。

法新社上週也報導,北極氣溫12月30日升到冰點以上,比一般冬季中期高出攝氏20度。加拿大氣象當局將升溫歸咎於詭異低氣壓,而這早已導致北美耶誕節氣溫創新高,且英國遭逢強風和洪水襲擊。

2016/1/3

北海岸魚種銳減3/4 台灣恐成「無魚之島」

中研院調查發現,三十年來,台灣北海岸魚種,竟然從120類,銳減到30類,最有感的恐怕就是漁民了,他們說,漁獲量減少了幾乎三成,生計碰上困難,專家憂心,台灣恐怕成為無魚之島,建議政府設置保護區。

魚販的叫賣聲此起彼落,攤位上擺滿一尾又一尾的新鮮魚種,一到假日,擠滿嚐鮮旅客,不過往後可能再也吃不到。根據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發 現,30年來,北海岸魚種已經從120種銳減到30種,平均一年減少三種,算一算,只剩原本的四分之一魚源枯竭速度,超乎想像,科學家甚至預估,海洋沒有 野生魚類,可吃的日子恐怕提前到來。

漁民在漁船上奮力抓住,剛捕撈上來活跳跳的魚,但有漁民透露,現在漁獲量不如以往,幾乎少了兩三成,經濟價值高的烏魚和白帶魚,也逐漸退場,取而代之的是刺河豚和臭肚魚,生態浩劫,似乎正在眼前上演。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執行長邵廣昭就說,魚源減少的原因很多,有 可能是過度捕撈、海洋汙染、棲息地破壞或是氣候變遷,都有可能。30年,對人類來說可能很長,但對生態而言其實相對短,專家分析照這樣的速度下去,台灣就 快成為無魚之島,如果想要永續海洋生態,專家建議,避免吃大型魚類,或者政府能規劃保護區,禁止捕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