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研院調查發現,三十年來,台灣北海岸魚種,竟然從120類,銳減到30類,最有感的恐怕就是漁民了,他們說,漁獲量減少了幾乎三成,生計碰上困難,專家憂心,台灣恐怕成為無魚之島,建議政府設置保護區。
魚販的叫賣聲此起彼落,攤位上擺滿一尾又一尾的新鮮魚種,一到假日,擠滿嚐鮮旅客,不過往後可能再也吃不到。根據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發
現,30年來,北海岸魚種已經從120種銳減到30種,平均一年減少三種,算一算,只剩原本的四分之一魚源枯竭速度,超乎想像,科學家甚至預估,海洋沒有
野生魚類,可吃的日子恐怕提前到來。
漁民在漁船上奮力抓住,剛捕撈上來活跳跳的魚,但有漁民透露,現在漁獲量不如以往,幾乎少了兩三成,經濟價值高的烏魚和白帶魚,也逐漸退場,取而代之的是刺河豚和臭肚魚,生態浩劫,似乎正在眼前上演。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執行長邵廣昭就說,魚源減少的原因很多,有
可能是過度捕撈、海洋汙染、棲息地破壞或是氣候變遷,都有可能。30年,對人類來說可能很長,但對生態而言其實相對短,專家分析照這樣的速度下去,台灣就
快成為無魚之島,如果想要永續海洋生態,專家建議,避免吃大型魚類,或者政府能規劃保護區,禁止捕魚。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