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0日海生館白鯨「blue」因亞急性敗血症死亡;去年同樣是海生館,未有完善配套便將圈養8年的鯨鯊野放,學者咸信野放當下即屍陳大海;花蓮 遠雄海洋公園營運12年,死了10隻海豚。為了滿足人類觀賞、娛樂之需要而圈養的海生物,無論圈養技術或環境,仍無法確保海洋生物福祉。
白鯨之死 揭開圈養困境
blue之死,讓外界有機會進入海生館參觀蓄養池。過去,經營業者海景公司以商業機密為由不對外開放。蓄養白鯨的池子分為4小池,及1個大展示池,成大教授王建平參觀後表示,與白鯨身長幾乎不成比例。而這些池子,全盛期曾供8隻白鯨生活(參考〈第七隻白鯨死亡之後〉)。
人工圈養最大的爭議在於照養環境差及存活率低。長期野外觀察的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研究員賴威任說,圈養的個體的習性在形體、樣貌、行為,都與野外族群有明顯差別。
〈這座人類樂園 是動物的囚禁墳場〉一文,引述動物醫生希瑟(Heather Rally)的描述,「經常表演,或者需與遊客互動的鯨豚,因為壓力,皮膚比一般鯨豚更常病變。」此外,原先生活在大海的鯨豚,被關進狹小空間,使得不同 物種間頻繁出現爭奪主權、互相攻擊的情況,但無處可逃,往往遍體鱗傷。
保育團體也指出,「圈養動物的死亡率相當高,牠們最常出現胃潰瘍、嘔吐、細菌感染等因緊迫引起的症狀,以及吐魚、不斷繞圈等刻板行為,甚至摩擦牆壁、撞牆等自殘現象。當這些積累多時的壓力爆發,往往已相當嚴重、治療不及。」
為了人類娛樂 來自「血色海灣」的海豚
遠雄海洋公園的海豚來自備受爭議的日本和歌山縣太地,也就是2011年《血色海灣》這部紀錄片關注、拍攝地點,民眾不可不知背後代表的意義。
賴威任說,每年9月持續到隔年4月底,此地即展開大規模的海豚獵捕,目的是供應全球海豚展示、表演個體,這才是主要目的,活捉約4歲齡、剛結束哺育期的小海豚,賣到世界各地水族館及海洋公園,一隻售價高達百萬元以上。
為了成功賣出一隻供展示的海豚,可能得捕捉、犧牲數十倍的海豚;至於圍捕剩下的海豚,則遭撲殺,以每隻10~20萬元台幣販售到市場;為了合理化這些行為,硬是套上日本人吃海豚是文化的說法。根據紀錄片街頭訪談,大多數日本人並不認同這項飲食傳統。
高價售出的海豚,脫離社群,進入圈養的環境,每天都得受訓表演。賴威任表示,鯨豚的社會連結緊密,從野生族群抓走其中成員,對整個族群都會造成嚴重 影響,鯨豚具有自我意識,聰明,禁錮在狹小枯燥的空間,控制飲食、全年無休表演,加上個體間衝突所累積的壓力,嚴重影響其身心。
先停止表演 再評估野放
黑潮基金會將以訴求停止鯨豚表演,純粹展示為起點,接著依照目前圈養的海生動物習性,提出野放與否的建議。
野放牽涉到相當複雜的議題及過程,以海生館鯨鯊為例,動保團體堅持野放之前須有中途站適應緩衝的過程,但海景公司在做成立即野放的決定時,將民間的意見屏除在外,造成鯨鯊不可挽回的終局。
若已無法回到野外,則建議業者竭盡所能讓牠們安養晚年。「我們不希望看到業者只將之視為生財工具,因此當不能表演了,就不願好好照顧。」他說。了解野生物 生態紀錄片也行
至於如何回應展示教育的需求?賴威任認為,應回到動物展示的目的,同時檢視現況,如何滿足這些需求。
他說,30年前,要認識野生動物很難,對於無法到非洲或原始森林觀察的人,動物園提供活體展示似乎有道理,也應聲而起。然而隨著高科技配備發達,各類物種的紀錄片幾乎都有,透過影像呈現,比動物園更加完整。
「(展示教育場域)你站在牠面前不到1分鐘,這1分鐘內,可能連完整名字都不知道,連解說牌都沒時間讀完,怎能認識這個生物?」賴威任說,透過生態紀錄片鏡頭,萬物無所遁形,以後甚至3D技術或以虛擬方式呈現。
因此,展示場域也該隨之逐漸淘汰,否則就到野外觀察,並且要遵守倫理,在不傷及野生動物的前提下進行觀察、觀看。他不否認,動物園提供一些人近距離觀看野生動物的機會,但仍然希望未來逐漸被紀錄影像替代。
孩子們的反擊
至今仍有很多學校,帶孩子到展演的場域,並視為「環境教育」。對此,黑潮基金會則規劃一系列課程進入校園,教導學童正確的生態觀念,不要參加打著展 示教育的課程,也不要選擇動物表演的場域,進而影響家長決定;另外,教師研習也環扣這個主題,爭取老師的認同,在課堂傳達反圈養的訊息。「動物不該圈養, 更何況做出違反牠們本性的行為。」
「我們並不排斥以圈養來維繫族群及基因的多樣性,例如瀕臨絕種的台灣西岸的中華白海豚。我們反對的是,將商業目的包裝為展示教育,目的只有賺錢。」 賴威任說,沒有必要為了娛樂人類而犧牲海豚,特別是當我們觀看一隻海豚表演,背後存在的盤根錯節的生態代價,絕非一張門票足以抵補。
台灣海生動物圈養現況
台灣目前圈養海洋哺乳動物的機構共有4處,包括野柳海洋世界、花蓮遠雄海洋公園、屏東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及台南頑皮世界動物園。
依據保育團體提供的資料,1980年起,首先由野柳海洋世界自澎湖購買4隻野生海豚,進行表演訓練;近30年來,4家展演機構至少犧牲了數百隻鯨豚、海獅、海豹及海牛等海洋哺乳動物。
現存的圈養物種及數量共有:南美海獅4隻、加州海獅21隻、海豹4隻、西非海牛1隻、瓶鼻海豚18隻、白鯨4隻、瑞氏海豚1隻,總計53隻。
日本、丹麥法羅群島及所羅門群島等國家,是提供展演及肉用市場主要來源,他們以圍捕方式捕捉鯨豚販售,其中又以日本的規模最大。
※ 資料來源: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聯合新聞稿
【參考資料】
-這座人類樂園 是動物的囚禁墳場
-海生館白鯨12年死7隻 動保團體究責
【延伸閱讀】
-動物利用不是環境教育 選擇優質場域不需要動物
-動物表演真殘酷 孩子們不想看
-【鯨鯊野放失敗檢討】缺終身規劃的責任認知 海洋生命教育錯誤示範
>-【鯨鯊野放失敗檢討】不論野放或安養 長遠規劃在哪裡?View the discussion thread.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