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3/22

不流血的革命:素食主義文化史 The Bloodless Revolution: A Cultural History of Vegetarianism: From 1600 to Modern Times




  • ISBN:9789865967895
  • 叢書系列:遠足飲食
  • 規 格:平裝 / 540頁 / 16k菊 / 14.8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簡介

從素食主義到生態學政治 從梭羅、甘地到希特勒
從西元1600年到當代
橫跨400年 最完整詳述「Vegetarianism」一詞演變歷程的文化史鉅作
雖然直到一八四○年,「素食者」一詞才誕生,但是史都華的權威社會史著作卻解釋了西方文化如何從十七世紀開始,就廣受素食者的影響。思想家如法 蘭西斯.培根、湯瑪斯.布謝爾認為茹素不但能讓人長壽,更可以使靈魂獲得淨化:上帝允許亞當與夏娃吃植物、水果與種子,若人類能依樣茹素,那麼將可重返伊 甸園式的自然和諧狀態。十七與十八世紀的印度旅遊者們發現了印度教的不殺生概念(保存所有生命),並提供了無殺戮行為社會的理想願景。史都華跟隨著素食者 的腳步,從雪萊、盧梭,一直到十九世紀醫學界認定人體構造較近似於草食動物而非肉食動物。他更發現,文學家如山繆.理察森、瑪莉.雪萊、珍.奧斯汀都曾在 著作裡描繪素食者身影。史都華以社會與文化歷史的角度,觀察素食者運動如何形塑了今日人們如何思考自己的眼前食物。
作者簡介
特拉姆.史都華(Tristram Stuart)
  畢業於劍橋大學,現居英國。曾任印度報章雜誌自由撰稿者、科索沃農業更新及緊急避難所計畫負責人。身為著名的食品工業評論家,特拉姆?史都華經 常在電視記錄片、廣播節目及報紙上針對食物議題發表其社會與環保方面的觀點。本書為其首本著作,於二○○七年出版後即獲得紐約客雜誌(New Yorker)「巨細靡遺且內容廣泛」的好評。由於對全球食物浪費問 題的傾力投入,2011年獲頒環保工作者最高榮譽「蘇菲獎」( The Sophie Prize ),另著有《浪費:全球糧食危機解密》(Waste: Uncovering the Global Food Scandal,繁體中文版2012年4月遠足 文化出版)。
譯者簡介
丘德真
  曾任《破週報》主編;現為文字自由工作者,定居澳洲。
李靜怡
  紐約州立大學電影系畢業,副修社會學系。曾任破報記者,現為影像工作者與鬼丘鬼鏟藝術團體成員。
 

目錄

媒體評論
感謝名單
前  言
第一部:草  根
第一章      布謝爾的改變、培根的培根肉和《偉大的復興》
第二章      約翰.羅賓斯:震盪者的神
第三章      羅傑.卡拉比:致力讓食物鏈變平的人
第四章      畢達哥拉斯與印度聖哲
第五章      英國的婆羅門湯瑪斯.特萊恩說:「人啊──這種傲慢和麻煩的東西。」
第六章      約翰.愛芙蓉──沙拉的救贖力量
第七章      卡巴拉脫光光
第八章      就算是野獸,也是人類的朋友:愛薩克.牛頓和異教神學
第九章      無神論者,自然神論者和土耳其間諜
第二部:無肉醫學
第十章      與笛卡兒醫師一同節食
第十一章    牙齒和指甲:皮耶.伽桑狄和人類的闌尾
第十二章    主教法冠和顯微鏡:菲利普.赫魁特的天主教守齋
第十三章    錢尼醫師的智慧食譜
第十四章    卡列莎的卡路里值
第十五章    盧梭與大自然的乳房
第十六章    反素食主義吉祥物:蒲柏的快樂羊
第十七章    安東尼奧.柯奇與壞血病藥方
第十八章    薄食:蘇格蘭的素食主義盛世
第三部:浪漫晚餐
第十九章    飲食與外交:聖牛領土嚼牛肉
第二十章    約翰.澤費奈.霍爾威爾:伏爾泰的印度先知
第二十一章  天性的呼喚:以動物權力為名之法國大革命殺戮
第二十二章  斷頭臺下的維爾蒂侯爵
第二十三章  無血兄弟盟
第二十四章  行者史都華和死亡的妙用
第二十五章  殺死一隻貓:喬思夫.瑞特森的政治無神論
第二十六章  雪萊以及重返自然
第二十七章  瑪爾薩斯主義慘劇:餵飽全世界
尾  聲  素食主義與生態學政治:梭羅、甘地與希特勒
 

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 Post)專文推薦
  為什麼有些社會禁吃超級好消化、健康而營養的食物呢?以食物人類學觀點看來,最神祕有趣的主題莫過於食物禁忌,而不同社會裡現身的反對肉食者們更引發人們好奇。
  但是特拉姆.史都華(Tristram Stuart)發人深省的新書,並不是關於食肉禁忌的世界史。相反地,他的主題圍繞於十七世紀英國現跡的素食主義運動,而素食主義一詞直到一八四○年代才 首次出現,被後人沿用至今。但史都華的觀點並不微渺。《不流血革命》(Bloodless Revolution)拋出了無數學術性與娛樂兼具的觀念,從印度、法國、美國,從古希臘、梭羅與愛默森,從盧梭、霍布斯、卡巴拉教徒到舊約全書、笛卡兒 與達爾文,這還僅僅是素食史裡頭幾個較為人知的名家與概念而已。
  素食主義不只說明了印度對英國文化的影響,反之亦然。史都華解釋,聖雄甘地在倫敦學習法律時,深受源自詩人雪萊的素食主義運動影響,自此將他在年少時代放棄的茹素行為,視為「不殺生」與非暴力的象徵。
  但是茹素並不代表絕對的遠離暴力,畢竟阿道夫.希特勒也抗拒吃肉。史都華指出,不只是希特勒,包括希姆萊、赫斯、波赫曼甚至戈培爾都吃素。他們還會為了誰的飲食方式較純淨而互相爭論,赫斯甚至拒絕吃希特勒大廚料理的食物,只因為他用的並非有機蔬菜。
  希特勒一夥人並非唯一的素食暴力分子。十八世紀晚期,素食者約翰.奧斯沃於英國發起武裝革命。雖然他認為自己在印度目睹的殺戮相當荒謬,但他深信,殺人者格殺勿論。雖然這聽起來有點瘋狂,但是死刑制度向來使用類似邏輯作為辯詞。
  支持素食的人,提出了無數道德、宗教、哲學、環境與生物觀點,為茹素進行背書,但是肉食者們所提出的反對論點恐怕更超越了普通肉食消費者的想 像。長久以來,人們早已相信不吃肉就不能活的想法。一六五四年,大力推廣今日素食概念的羅伯.諾威德,就被眾人認為死於營養不良。
  那麼,為人類提供肉類的動物們是否擁有靈魂與感情?牠們能毫無痛苦地死亡嗎?
  素食主義者長久以來思索著此問題。以健康為由推廣素食的笛卡兒,卻堅持動物並無思考或情感能力。但是,即便笛卡兒學派的認同者,都認為形容貓狗 與無情感的野獸無異之說法令人難以接受。事實上,許多哲學家提出動物亦有思考與感覺能力的說法,作為對笛卡兒派的回應,並認為動物不該作為消費對象。
  但是我們確實得填飽肚子。今天,許多人對動物抱有特殊情緒、感覺與連結,但他們仍舊吃肉。假使有一天,人類發現蔬菜也有了感覺,但人們終究不會為此而坐以待斃。印度教曾明言,真正的聖人僅以空氣為生,但人類終究無法企及如此完美高度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