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3/31

氣候劇變 中印等國將缺水、糧

中國時報【陳文和╱綜合報導】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3月31日發布新的報告,對氣候變遷趨勢提出歷來最嚴厲也最悲觀的預測,據料中國與印度等多數亞洲國家,不僅將飽受更極端氣候劇烈衝擊,到本世紀中葉更將經歷嚴峻的飲用水與糧食方面的壓力。

IPCC第二工作組在日本橫濱的會議結束後發布報告,評估氣候變化對全球人類生活、自然資源與海洋生態可能造成的衝擊。報告具體地預測,中國與南亞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等國「小麥與玉米生產總量將面臨負面衝擊」,進而「影響亞洲大陸整體的糧食安全」。

洪災風險顯著升高
除乾旱現象引發的缺水與糧食短缺風險日益升高,會導致營養不良的問題,由於降雨模式陷入混亂,亦會導致亞洲與歐洲地區發生洪災的風險顯著升高。河岸、海岸與城市洪水氾濫,也會造成亞洲地區基礎設施、拓居地與生計廣遭毀壞。

其他有關亞洲的主要預測還包括:熱浪相關的致命風險升高;西伯利亞、中亞與西藏高原永久凍土層日漸消融;亞洲大多數山川冰河逐漸縮減,比如喜馬拉雅山冰川融解,造成4條河流流量顯著增加。

而印度孟買、加爾各答及孟加拉首都達卡等地也面臨海平面上升的衝擊。
此外,二氧化碳排放量持續飆高,溫室效應持續擴大,越來越可能給全球帶來「嚴重、無孔不入且不可逆轉」的衝擊。而這造成的氣候變化可能會使動亂、衝 突、飢餓、洪水、被迫大規模遷徙等的風險加大。脆弱的珊瑚礁與北極棲地一些易受影響的動物與植物,也可能受氣候變化衝擊而滅絕。

貧窮人口首當其衝
北美洲與澳洲也持續受洪患威脅,非洲則面臨水資源與糧食短缺、蚊蟲孳生及以水為媒介傳染疾病等問題。

這份供各國政策制訂者參考的49頁摘要報告也詳盡解釋,全球多數國家掙扎於社會邊緣求生的貧窮人口,因可用的自然資源匱乏,所承受的氣候變化衝擊將最為劇烈。

@@@@@@@@@@@@@@@@@@@@@@@@@@@@@@@@@@@@

氣候變遷衝擊 釀飢荒、洪災、旱災

全球氣候變遷劇烈,已經成為這個世紀的最大世界性問題,「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問題小組」,最新報告中指出,由於氣候的衝擊,將會擴大衝突,導致飢荒,洪災旱災甚至人類遷移。

2013年,極端天氣稱霸全球,澳洲遭受40度以上的高溫燒烤,創下史上最高溫年份;而在歐洲,則是暴雨寫下新紀錄,無數河流暴漲處處是水患,損失高達數十億美金,而觸目驚心的海燕風災,造成菲律賓6000人死亡,至今還有百萬人流離失所。

聲源:CNN記者:「氣候專家表示,極端天氣與氣候變遷有關。」

根據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問題小組,IPCC的最新研究報告,未來會出現更加嚴峻的考驗,包括糧食危機、飲水問題、健康以及極端天氣引發的經濟損失問題。

東英吉利大學教授沃特金森:「我們預估溫度2-4度的上升,就會引發糧食危機飲水問題。」
約旦香蕉農:「人們減少了種植的面積,以前都種5千株香蕉苗,現在剩7百株到1千株,因為沒有足夠的水能灌溉蕉田。」

乾的越乾、溼的越溼,有些地方可能連飲水都會有問題,但是海岸線以及全球低窪的區域,卻可能面臨風災以及海平面上升問題,還有珊瑚礁的破壞,冰山的融化,以及一些物種可能無法適應天氣造成滅絕。

倫敦政經學院教授沃德:「如果我們繼續這樣下去,研究報告顯示將會出現,潛在的巨大災難性影響。」

氣候報告還指出,全球暖化將加劇貧窮問題,甚至產生新的都會貧窮帶,也可能會擴大衝突產生,如果各國持續等待張望不作為,要付出的將是災難性的代價。(民視新聞 李慧芝 綜合報導)

凱瑞:氣候變遷加劇 窮國衝擊大

【台 灣醒報記者陳正健綜合報導】

「今年英國大水災,是氣候變遷惡果最好的見證。」英國能源與氣候變化部秘書長艾德.德維指出。聯合國「跨政府氣候變遷小組」 (IPCC)31日發出警告,氣候變遷導致冰河融解,海水溫度升高,海洋生物因此死亡或被迫遷移,人類糧食將因此而減產,對窮國人民衝擊最大。美國國務卿 凱瑞高聲呼籲,各國應大刀闊斧採取行動,解決氣候變遷帶來的威脅。

全球暖化日益嚴重,聯合國「跨政府氣候變遷小組」警告,氣候變遷已對人類產生「嚴重、普遍且不可逆轉」的衝擊,包括洪水氾濫、農作欠收和水資源等災害,地球上沒有人能夠倖免於難,各國政府必須立即採取行動。

聯合國報告指出,氣候暖化衝擊地球的自然生態系統,在未來20年至30年間,將造成極地的冰河大量融解;且由於海水溫度升高,熱帶珊瑚礁將大幅減少,迫使許多動、植物向兩極移動。

另外,暖化對人類的衝擊將愈來愈大,包括健康、居住、食物和安全等層面都已受到影響。到2050年,玉米、稻米和小麥等人類的主要糧食將因為氣候變化而減產,南極和熱帶地區的魚獲量可能減少50%。

針對IPCC的報告,美國國務卿凱瑞回應表示:「有人認為我們沒有足夠的資金來對治氣候暖化,但若因此而無所作為,將導致『災難性』的代價,各國應大刀闊斧採取行動,解決氣候變遷還帶來的威脅。

人類間的不平等也在氣候變遷的處理中被突顯出來,IPCC 主席拉傑德拉.帕切里指出,地球上所有人都會受到氣候變化的影響,其中以貧窮國家和地區的窮苦老弱者衝擊最大,而富裕國家也很不能悻免於難。

英國能源與氣候變化部秘書長艾德.德維指出,科學證據明顯指出,氣候變遷已深深影響人類社會,包含身體健康、糧食安全、社經發展等層面,今年發生在英國的大水災,就是最好的見證。

UN:氣候變遷 擴大本世紀動盪

(中央社橫濱31日綜合外電報導)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問題小組(IPCC)今天發布報告,表示二氧化碳排放飆高,將擴大本世紀的衝突、飢荒、洪災和人類遷移情形。

報告指出,現今已經可以感受到氣候變遷的衝擊,且氣溫每升高1度,影響會跟著加劇,超過攝氏4度則將引發災難性後果。

政府間氣候變遷問題小組1988年成立,目的為提供政府以科學為根據的中立行為準則。小組在日本橫濱5天集會中公布第5次評估結果。

報告指出,氣候變遷恐促成動盪和衝突,因為民眾需從不適合人居的地方遷移至新的地帶,以爭奪食物和水源。

降雨模式也會受到影響,大幅升高洪水風險,特別是歐洲和亞洲地區,進而影響農業。小麥、稻米和玉米等主要農作物減少,但需求量卻因人口成長而增加。

氣候變遷也會引發水媒疾病以及蚊媒傳染病,影響健康與衛生。

報告也詳細描述氣候變遷會如何在本世紀影響全球各地。像在非洲可能會有水源短缺、蚊蟲滋生和水媒傳染疾病與糧食短缺情形,必須善用水資源並改善衛生環境。

歐洲沿海、河岸地區可能發生水患,但乾燥地區用水吃緊。此外,熱浪和空氣汙染也會影響健康。必須透過加強防洪以及省水措施,並減少碳排改善空氣品質等作法緩解。

亞洲則可能出現洪水破壞住宅和基礎建設,天氣過熱也可能導致民眾死亡,且乾旱也恐造成民眾營養不良。

其他地方像是北美洲和澳洲都有可能出現洪患,而島嶼地帶更有可能因為海平面上升而繼續流失土地。

根據報告,許多因應氣候變遷的作法其實又簡單、成本又低,像是減少水資源浪費或是打造公園減緩城市炎熱的現象等。

不論如何,若能迅速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就能大幅減少這些危險。

聯合國報告:氣候變遷風險大

【台灣醒報記者賴義中綜合報導】由於各國未能成功降低溫室氣體排放量,聯合國表示,未來數十年間,氣候變遷造成的風險將遠高於各國為應對氣候災害付出的努力。

聯 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於30日發布「2014年氣候變遷評估報告」,報告是IPCC系列作品中的第2作品,主題為「衝擊、調適和弱 點」。IPCC去年即發布第一份報告,針對氣候變遷的「物質科學基礎」進行評估,待明年發布第3份報告後,IPCC會將3者整合為一份完整的評估,提供 2015年的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參考。

報告的結論中指出,氣候變遷已為世界帶來嚴重負面影響,包括冰帽消退、北極海冰崩解、全球水供應量吃緊、熱浪和暴雨強度日漸升高、珊瑚礁白化、魚類及其他種類生物向兩極遷徙;北極永凍土開始溶解,釋放更多有機碳進入空氣中,加重溫室效應。

在社會面上,氣候變遷可能導致資源爭奪戰,造成食物短缺、公共衛生條件惡化、大規模移民或暴力衝突,其結果多將由窮國承擔。據世界銀行估計,若要擺脫氣候變遷將造成的影響,這些窮國每年須花上1千億美金來預防問題,而這筆資金卻必須由富裕國家買單。

報告特別強調饑荒問題,目前許多窮國即因熱浪、洪災等突發氣候因素,擾亂國內糧食供需平衡,糧價異常高漲,人民無力負擔的同時也加深了貧窮問題。






聯合國稱暖化威脅持續加劇 各國準備仍舊不足

綠色和平組織在IPCC會場外高舉布條,呼籲正視暖化議題。(圖:AFP)
綠色和平組織在IPCC會場外高舉布條,呼籲正視暖化議題。(圖:AFP)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問題小組 (IPCC) 今日表示,全球暖化正逐漸消耗淡水與穀物,破壞珊瑚礁生態,甚至融化北極。IPCC 也警告,世界對於暖化準備嚴重不足,恐怕無法因應暖化帶來的新挑戰。

《彭博社》報導,IPCC 於昨日在日本橫濱市舉行會議報告書中表示,氣候變化正嚴重威脅全球生命及健康,影響原因包括暴風雨頻率增加、海平面上升致使低窪地區淹水頻率提高,基礎建 設、通訊設備、電力設施與醫療系統因此造成破壞,極端天氣更造成作物產量銳減與農作物收成驟減。

與會的美國教授 Chris Field 指出,「如果你仔細觀察現今社會上人們、城市、商業與國家,幾乎看不出有誰正在為了氣候危機在做準備」,他同時也認為,氣候變成造成的影響「正普遍擴散當中」,氣候變遷議題也不再是「未來之事」。

該報告係用來建議全球國家立法者能夠針對減少熱氣排放、增強基礎建設、農業及社會做更進一步立法規範,以應對未來地球暖化所帶來的影響。

爆笑坑爹雙語大片《HELLO甄嬛》

馬達加斯加 企鵝聖誕歷險記

2014/3/30

評估暖化影響 聯合國完成報告

(中央社台北30日電)共同社報導,在日本橫濱市舉行的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問題小組(IPCC)會議30日匯總了修改後的報告書,對全球暖化對社會和生態系統造成的影響進行了評估。

相關人士表示,針對全球暖化對北極冰川和全球珊瑚礁造成的嚴重影響,報告評估說,即使大幅削減溫室效應氣體,冰川消失和物種滅絕的可能性依然非常高。

會議最後,就全球暖化對世界經濟造成損失的規模、以及為減輕損失所需的應對費用進行了討論,但由於討論陷入僵局,會期延長了一天。

據透露,報告強調各項研究仍在進行,未明確提出應對費用的金額。

此外,報告還明確指出8種被認為影響較大的風險,包括熱浪導致死亡和疾病的增加等,並詳細列出世界各地區可能受到的如洪災等的影響以及有效的對策。

這項會議25日開幕,全球約500名科學家和政府代表與會。會議進行的方式是由科學家事先撰寫報告草案,政府代表與科學家逐字對用詞進行了探討和修改。

2014/3/24

政府、科學家橫濱集會 討論氣候變遷



各國政府代表與科學家今天(25日)起將在日本橫濱(Yokohama)集會1週,討論一項令人憂心的氣候變遷報告,並且在31日會議閉幕時發表一份完整報告。

法新社說,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問題小組(IPCC)已擬訂的第五次報告(Fifth Assessment Report)草案警告,洪澇與乾旱可能使人類衝突加劇,並且對全球經濟造成浩劫。

法新社認為,政府間氣候變遷問題小組的這份報告可望引導未來幾年的政策與氣候會談。

報告草案指出,溫室氣體排放量增加將明顯升高洪澇的風險,特別是歐洲與亞洲將暴露在這種危險之下;同時,氣溫的上升也將導致可再生水資源的下降和海平面升高,在2100年之前,將有數以百萬計的沿岸居民因海平面的上升而無家可歸。

報告草案又說,全球人口持續擴張,糧食需求將大幅增加,而小麥、稻米和玉米的平均產量卻將下降;資源的減縮將引發激烈競爭,貧窮、移民與飢餓將成為發生動亂與戰爭的隱形因素。

IPCC的報告草案指出,透過在未來數十年降低碳排放,全球可能在21世紀結束之前,避開許多嚴重的氣候變遷後果。

政府間氣候變遷問題小組成立25年來,已經發表過4次評估報告,預定在橫濱會議公布的第五次報告將預告更多的區域受衝擊細節,並且強調海平面上升與衝突的風險。

海面上升減緩 全球暖化未暫停


(中央社奧斯陸23日綜合外電報導)今天公布的一項研究說,亞馬遜和澳洲降雨較多減緩了本世紀至今洋面上升速率,因為降雨把水從海洋移到陸地。這項研究摒棄了洋面上升速率減緩與全球暖化暫停有關的說法。

路透社報導,海平面上升是氣候變遷最清楚徵候之一,隨著氣溫上升,格陵蘭和南極大陸部分冰層融化,從喜馬拉雅山到阿爾卑斯山的冰河也融化,海洋因此擴張上升。

但氣候科學家發現,海面上升速率從1994到2002年平均每年0.34公分,減緩到2003到2011年每年0.24公分,使質疑人類必須大幅削減溫室氣體排放量的懷疑論者感到振奮。

專家在這篇「自然氣候變遷」月報(NatureClimate Change)今天出版的論文上說,如果排除自然移轉,則2003到2011年海面每年應該會上升0.33公分。這項自然移轉是此期間反聖嬰現象(La Nina)盛行,使太平洋表面溫度下降,使陸地降雨增加。

論文主要作者、法國土魯斯(Toulouse)地球物理學和空間海洋學研究實驗室(Laboratory for Studiesin Geophysics and Spatial Oceanography)的卡澤納夫(Anny Cazenave)告訴路透社,把自然變異列入考量後,「海面上升速率沒減緩」。

她說,出現反聖嬰現象的年分,亞馬遜、剛果盆地和澳洲降雨增加,海洋降雨減少。目前仍不清楚氣候變遷是否影響反聖嬰出現的頻率。

並未參與這項研究的波茨坦氣候影響研究中心(Potsdam Institute for Climate Impact Research)教授李佛曼(Anders Levermann)說:「降在陸地上的雨水,最終會回到海洋。其中部分成為地下水,但大部分會流入江河或蒸發。」

從1900年以來,海面上升了將近20公分。聯合國氣候專家小組預期上升速率會增加,到21世紀末可能上升26到82公分。

氣候暖化持續 去年是有史以來排名第6最炎熱一年


「世界氣象組織」說,人類活動引發氣候暖化,去年是有史以來,排名第六最炎熱的一年。

「世界氣象組織」說,去年海水上漲,導致氣候異常,給人類帶來很多災害,例如海燕颱風侵襲菲律賓,造成至少6千1百多人死亡,還給菲律賓和越南造成重大經濟損失。

此外,去年澳洲也遭遇有史以來最炎熱氣候,也給澳洲帶來很多災害。

報告還說,歷史上氣溫最高的年份有14個,其中13個出現在21世紀。

UN:2013年天災符合人為氣候變遷後果



世 界氣象組織(World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 WMO)秘書長賈侯(Michel Jarraud)今天(24日)在日內瓦表示,2013年的重大自然災害,例如重創菲律賓的海燕(Haiyan)颱風,或是澳洲百年一遇的嚴重旱災等,與 人為的氣候變遷所造成的後果「相符合」。

賈侯說:「2013年的多起極端天候,都跟我們預期人為氣候變遷可能造成的結果,相符合。」

他同時表示,全球暖化的腳步「並未停歇」。

WHO:全球每年700萬人死於空氣污染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今天(25日)公布的最新報告,全球每年有大約700萬人因空氣污染問題而喪生,其中有半數是導因於室內火爐的煙霧。

世界衛生組織指出,空氣污染問題已經變成當今最大的單一環境健康風險,平均每8個死亡案例中就有1人是因空氣污染而喪生。

參與世衛組織研究報告的英國倫敦國王學院(King's College London)環境研究小組主管凱利(Frank Kelly)表示,每個人都得呼吸,因此無法避開污染問題。

空氣污染的主要風險在於,微小粒子能夠深入人體肺部,導致發炎。科學家甚至懷疑,空氣污染也會導致心臟發炎,進而衍生出慢性疾病或心臟病等。

根據世衛組織的估計,在2012年大約有430萬人的死因是室內空氣污染,其中大部份亞洲地區,這裡的人習慣以柴火或煤爐在室內烹煮食物。另外2012年有370萬人死於室外的空氣污染,其中90%發生在開發中國家。

世衛組織最新報告所提出的空氣污染致死人數是過去估計的2倍,主要是因為關於空氣污染對健康危害的資訊增多,以及診斷技術進步。

報告:暖化對人類構成重大風險


(中央社科羅拉多州波爾德24日綜合外電報導)頂尖氣候科學家本週將在日本完成關於全球暖化衝擊的報告。他們表示,如果認為只有遙遠的北極熊才會在數十年後面臨氣候變遷的衝擊,那你就錯了。

美聯社報導,事實上,科學家認為,地球暖化的危險不僅即時,且與人類息息相關。

美國科羅拉多州波爾德市(Boulder)國家大氣研究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Atmospheric Research)科學家蘭卡歐(Patricia Romero Lankao)說,「我們就是北極熊」;她指的是因全球暖化導致海冰融化而受到威脅的第1種物種。

蘭卡歐將和另外60多名科學家,在日本完成一項大規模的權威性全球暖化衝擊報告。

全球約有100國政府代表將出席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問題小組(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Change)本週召開的會議,科學家屆時將發表報告摘要,告訴全球領袖問題的嚴重程度。

根據報告草稿的主要內容及報告執筆人和其他科學家,全球暖化帶來的巨大風險和整體衝擊,遠比科學家原先認為的更即時和更當地性。全球暖化不僅是冰融威脅動植物生存,更會讓饑荒、疾病、乾旱、洪水、難民和戰爭等人類問題惡化。

根據報告,科學家已經觀察到暖化帶來的許多改變,例如北美、歐洲、非洲和亞洲熱浪增加,還有如同莫三比克2008年造成9萬人流離失所的嚴重洪災,如今在非洲和澳洲都更為常見。

歐洲和北美愈來愈常降下具破壞性的暴雨,北極冰層消融不僅對北極熊造成影響,且已改變了加拿大北部原住民的文化和生活。

報告預測,若氣候變遷持續發生,將為全球帶來以下傷害:

暴力:科學家表示,暖化不會造成戰爭,但會帶來不穩定因素,讓現存的威脅惡化。

糧食:由於氣溫上升和降雨型態改變,全球糧食價格將在2050年前攀升3至84%,許多地區恐鬧饑荒。

水:2080年前,全球大約1/3人口將面臨地下水資源減少超過10%。

健康:健康問題可能大幅增加,有更多人因為熱浪和火災生病或受傷,還有更多由食物和水傳播的疾病出現。

財富:許多窮人將變得更窮,經濟成長和降低貧窮的速度趨緩。當氣溫上升至一個程度,全球整體收入可能開始減少,幅度高達2%,不過這很難預測。

2014/3/22

60歲阿公每天發小鎮照片傳網路,網友問為什麼都沒人,他說...................

從前,美國有個60多歲的老攝影師!他每次都會發一些小鎮的照片到網上,永遠都是那個安靜的小鎮的方方面面。直到有一天,有人問他,看了你的那麼多照片。為什麼裡面都沒有人呢? 他的回答簡直讓人...



很多年來。 他發的照片裡,都只有一個小鎮...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



他的照片,讓人回憶,回憶小鎮那個曾經的年代!!!



直到有一天,有人問他...



看了你的這麼多照片,為什麼裡面都沒有人呢?



他笑而不語~~~



說...

好吧,既然你要看人,就給你看人吧XDDDDD



~~~~~~



已經不知道該讚他模型做得好還是拍照拍的好了!!!



還原...



這就是一個老人,一個小鎮和一堆照片的故事...


http://ck101.com/thread-2944289-1-1.html

你應該吃我嗎?一場有機、素食及果食飲食的探索之旅 Anstandig essen: Ein Selbstversuch




  • ISBN:9789865967789
  • 叢書系列:遠足科學
  • 規 格:平裝 / 384頁 / 15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簡介

  南德意志報:具娛樂效果的成長小說!
  法蘭克福匯報:有其道德標準的長期實驗報告!
  德國明鏡雜誌及焦點雜誌排行榜Top 20暢銷作品
  推翻你對德國人及素食者的刻板印象
  從有機、素食、純素食到果食
  一場詼諧幽默 讓你捧腹大笑的飲食探索旅程
有時候,交換房子交換的不只是房子,也包括彼此飲食生活習慣。
  自由撰稿小說家杜芙(Karen Duve) 曾以小說《下雨》(Regenroman) 及《這不是情歌》(Das is kein Liebeslied)授權超過14國,而登上國際出版舞台,她一直居住德國北德平靜的鄉間,和一位原居住在柏林友人的克爾斯汀交換房子,兩人因而相識, 有一段時間同住在一個屋簷下。
  克爾斯汀是極端素食生機飲食者,所有吃的用的都在有機商店購買,而杜芙和多數人一樣,不特別堅持健康飲食,即使知道健怡可樂裡面多的是化學添加 物、蕃茄醬的重點是強化口感的化學醬而非蕃茄、香腸裡面充滿了族繁不及備載的填充物,她仍照吃不誤。但就在跟克爾斯汀同居的這段日子裡,「無肉不歡」的杜 芙竟決定採取漸進式的方法,透過個人的身體力行去實驗有機、方便素、純素及果食等四種飲食法,並以一年的時間誠實記錄自己擺盪與逐漸改變飲食習慣,同時也 紀錄這段時間個人在人道、生態及價值觀方面的思考,進而完成這本素食者的告白。
 
  本書按月份從2009年12月開始,作者透過幽默風 趣的筆調、清晰明快的文字,紀錄下自己在飲食習慣乃至生活習慣上的各種改變。從盡量採購沒有加工的肉類,到減少採購肉類食品,到多買蔬果產品;從減少吃蛋 類製品,到購買非溫室大量栽培的蔬果,最後杜芙連皮大衣也丟棄,不再購買動物皮革製品。在此同時,杜芙也重新思考,如果我們真的不吃肉,那麼植物呢?人類 的同理心究竟從哪裡開始?如果我們對於同為地球生物的動物有同理心,我們願意為這個同理心犧牲個人的慾望到什麼樣程度?例如口腹之慾,例如穿上皮革大的時 尚感。為了滿足人類肉食習慣而有計畫的畜養然後大規模屠宰動物究竟符不符合經濟效益?養過雞的杜芙也自問:飼養雞隻的費用怎麼可能讓消費者在超市以 2.99歐元(台幣125元左右)就買到一隻烤雞,這中間經過怎樣曲折殘忍的飼養與屠殺才能生產出一隻在超市得以賤價出售的烤雞?
  本書作者無意大肆宣揚素食倫理,無意提倡生機健康,更無意抨擊濫殺動物或大量屠宰動物的人類是多麼地自私,她不過是從改變採購飲食習慣的身體實 驗,重新思考個人的生活觀以及人際關係。在這本一年素食者日記式的告白裡,讀者將伴隨作者幽默溫暖的文筆,清晰卻不流於刻板的思路,與其共享這段心理與生 理上的奇妙旅程。
本書特色
  你可以繼續享用肉食、品味乳酪、讚美蜂蜜的美好滋味,
  但是你不能放棄思考,各種與飲食選擇相關的可能性!
  當面對死亡時,
  一位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
  與一個頭腦簡單的所謂低級生物,
  哪一個更痛苦?
  當一頭豬意識到自己就要被屠刀宰殺時,牠一定會絕望地嘶叫哀號;當一位諾貝爾獎得主遇到同樣情況,反應很可能與此無異。動物與人的物理特徵,究竟是一種質的差異,還是程度的不同,對此,人們迄今仍然莫衷一是。
  如果你飼養了一隻動物,
  目的是為了有一天把牠殺掉,
  那麼你必須為牠承擔義務嗎?
  是的,我要給牠提供一個良好的生活環境、一些同伴、一片池塘、一片沙地,還有花樣變換的可口食物。而且,我還要給牠足夠長的壽命,比野生同類更長的生命。
  大規模養殖業的狀況究竟要惡劣到何種程度,
  才能引起人們的足夠重視,讓人們感覺到不適,
  並願意為此開啟大腦的理性思考呢?
  假如雞被關在狹窄的囚籠裡(每平方公尺三十九公斤),終日與自己的糞便為伍,腳爪潰爛,身體臃腫扭曲,沾滿令人作嘔的污穢,這些想像是否足夠可 怖?或者更極端一些,假如這些雞每天增加百分之六.五的體重,就像一個每天增加兩公斤體重的十歲兒童一樣,由於腿骨發育與肌肉發育無法同步,牠們當中三分 之一不滿四十天便已行動不便,而不得不被提前宰殺,這樣的情形算不算可怕?對自身過失的種種反思,最終歸結為一條結論:我們的所作所為都是出於自私。
  究竟是誰,
  決定了我們吃進嘴裡的東西?
  我還想問問,他每天吃進嘴裡的東西,究竟是不是他自己的選擇;或者說,在座的這些人,有哪一個人真正想過,自己該吃或不該吃哪些東西,而不是一味不假思考地讓父執輩的習慣決定自己的嘴。
作者簡介
卡倫.杜芙
  1961年出於生德國漢堡,和一頭騾、一匹馬、一頭驢子及兩隻貓、兩隻雞同住在德國北部的農村。曾獲得多項殊榮:其小說作品《雨小說》(1999)、《這不是情歌》(2002)
  《被綁架的公主》(2005)及《計程車》(2008)皆由艾希博恩(Eichborn)出版,屢創銷售佳績,並且被翻譯成十四種語言版本。
譯者簡介
強朝暉
  曾在中國大陸《南方週末》、《新京報》、《人民日報》、《世界知識》等報刊發表評論文章;在瑞士工作期間任《北京青年報》駐外特約記者,以新聞 深度報導為重點,其間發表的揭露瑞士酒店學校騙局的系列報導曾在中國大陸境內外引起迴響;在德國《時代週報》工作期間,曾多次為《時代週報》、《日報》等 德文報紙撰寫報導。
 

目錄

一 2009年12月
二 1月--只吃有機食品
三 親緣關係
四 2月--繼續有機
五 同情或無情
六 3月--素食
七 4月--繼續素食
八 5月--純素食
九 6月--繼續純素
十 和牛奶有關的那些事
十一 7月--更純的純素
十二 8月--極端純素
十三 9月--果食主義
十四 We are the Champions
十五 10月--繼續果食
十六 11月--接下來怎麼辦
附錄
 

推薦文一
  評論家艾力克斯.魯赫勒讚賞卡倫.杜芙明智處理了一個困擾眾人、又極易被扣上道德大帽子的危險議題。杜芙的「自我實驗」以近年來備受重視的道德 素食主義作為理念基礎:魯赫勒提道,杜芙從一個漫不經心的超市消費者,變成素食主義者、純素主義者,最後成為果食主義者,對此他認為「我們或多或少可從大 量且清晰的描述中認識現代畜牧業和屠宰方式」,但讓他印象特別深刻的,是作者在本書中表現自己如何避開『不一致』和自己生活方式的矛盾,因此魯赫勒給了她 崇高的敬意。魯赫勒讚美道:「至少這個嚴肅的話題在此也是『具娛樂效果的成長小說』。」
採珠人文化網站(Perlentaucher.de)摘記南德意志報的評論
推薦文二
  聞到香腸的味道時,意志要堅定!
  不再以犧牲受盡折磨的動物過活——在佛耳(Jonathan Safran Foer)反對工廠化養殖引起許多論戰之後,卡倫.杜芙描述她因此想成為一個更好的人。
  德國近日又有食品醜聞發生:雞蛋內含致癌的戴奧辛。養殖場被關閉,農民擔心生計,消費者也擔心自身的健康。由於某飼料生產商為求利潤,昨日之前原本看似安心無虞之事,剎時演變成極具風險。
  數千隻雞食用到遭生物柴油廢物污染的飼料,為了預防傳染而遭人撲殺,卻無人因此惱怒。所謂「德國農業需要更好的管控」,也許沒錯,但也許德國農 業還需要一套從根本處即完全不同的管控系統。對一個將動物僅視為生產雞蛋、牛奶和肉品的機器齒輪,必須靠盡可能壓低成本以領先競爭對手,隨時可用傾銷價格 在超市滿足顧客需求的農業部門而言,「品種適當」一詞無疑等於陌生的外來語,無法奢望他們會突然心生責任感。 
  消費者在日常購物時也同意這一點,否則他們不會以過低的價格搶購食物。大家家中都有電視或網路,所以都知道商人的手段不見得永遠乾淨。事實上,早在這件戴奧辛醜聞爆發之前就是如此。
  卡倫.杜芙也知道。她知道蛋雞養殖場及養雞場的恐怖,也知道受肉類受汙染的報導。她認為購物時最好避買2.99歐元的「鐵盤烤雞」。「我內心意 識某處深知這些雞的生存條件相當不好。」但卡倫.杜芙喜歡那味道,所以她也就買了。直到她那位只吃有機食物的新室友某天在購物時與她當面互相詰問。她所知 道的事情很快就戰勝了她所買的東西。書中描述的這一幕無論在現實中是否真的發生過,其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隨後的覺醒:杜芙決定成為一個更好的人。
  她開始自我實驗:他們兩個月內只吃有歐盟有機標誌的食物,兩個月內完全捨食肉品;接著兩個月則過著素食者的生活,再下來則過著果食主義者的生活 ——即使他們得先用Google搜索何謂「果食主義」。果食主義者只吃植物的某些部位,因此收成時不會破壞整個植物—因此不能吃萵苣、馬鈴薯和根部,但蘋 果、葵花子和蕃茄則可吃。卡倫.杜芙將經歷之事全寫進這本極為傑出的書中。繼佛耳的《吃動物》論戰的眾多討論後,《你應該吃我嗎?》如今也可同樣熱烈呼籲 反對工廠化養殖。
  作者身為有機食物的新主顧,首先很高興看到幾乎每一種她喜歡的食品(對杜芙來說尤其是餅乾、巧克力、肉類和高脂乳酪),都買得到貼有有機標誌 的。有機商店裡有較清晰的品牌定位,甚至讓她覺得這是心理放鬆手法。儘管有機食品價格居高昂,她寧可選擇有幾個月窮困一點。她很快就胖了四公斤。杜芙的結 論是:「即使有機食品也會讓人變胖。我們必須只買負擔得起的東西。」杜芙並未到此就算告一段落地改買其他產品。她坦率面對德國農場的現狀,研讀動物福利組 織的著作及聯邦食物、農業和消費者保護部的出版品。她上網搜索,甚至破門闖入一家蛋雞場。她喜歡觀看雞隻在她勃蘭登堡花園裡四處奔走、抖起羽毛、抓地和啄 食。她對家禽特別感興趣,但她發現的事讓卻讓她不寒而慄。德國的家禽必須關在被稱為小群體住房的籠內,聽起來似乎比實際情況好些,實際上,六十隻雞關在一 個籠子裡,每隻雞活動的空間只有一張A4紙大小,沒比明信片大上多少。這具一定高度的棲息處,通常會促使雞隻相互啄食,互相啄咬是人工飼養的雞隻普遍的攻 擊行為,他們往往會相互攻擊對方腹部內臟。卡倫.杜芙失望地發現,數千隻的雞塞進一個小小的空間內,無法形成一個層級的社會結構。每隻雞因此互相啄擊對 方。不論是在穀倉養雞、自由放養、甚至是有機畜牧業,飼養雞隻的死亡率是11.8%,也就是說,一個有兩萬隻雞的雞倉內,每天只少會有七隻死亡。經過充滿 緊張、疼痛、渦輪飼料機、健康狀況不佳和缺乏運動的一年,倖存的雞隻則會被殺害。為了宰殺,人類會綁住雞腳倒掛,並將雞頭拉近通上電流的水床。由於很多雞 會驚嚇地撲動,因此造成雞體導電不足或沒被水溺斃,最後只好被機器割喉至死。
  對卡倫.杜芙而言,研究過這些恐怖行為之後,不再吃肉並不特別困難。至於邁向素食主義的生活也不過是前進一小步。如果想避免環境惡化和虐待動 物,杜芙認為素食主義是唯一合乎邏輯的形式。但這是理論。儘管她懷有走在正確的生活之道的道德優越感,作者仍會咒罵她的自我實驗。當她在朋友家中聞到香腸 的味道;當她母親烹煮特別的佳餚,作女兒的她卻不能嘗一口;當她在麵包店老是得問烤盤上是否塗了牛油;當她嘗試適應當一個素食主義者和坐上無鵝絨的座墊卻 失敗、或讓她的騾子本佐適應戴上一個塑膠製成的鞍座—因為如果她不這樣做,那麼就是行為不一致。在她八個月的自我實驗裡,她神志不清地看了電視上所有動物 電影及有關養殖場的紀錄片,在購物時喜歡尋找美味的肉類替代品。但她最終沉迷於烹飪節目,卻覺得自己像是偷偷觀看色情電影。尤其是作為果食主義者讓她困 擾。她雖然了解這種生活形式,但提不起足夠的信念和精力。
  卡倫.杜芙的書提出質問,人類的特點和智慧是否真足以同情動物世界和拒絕權利。本書刺激我們思考是否在未超出正常的尺度內,虐待動物是否該禁 止。她寫道:「如果一件醜聞變成一件司空見慣的尋常事,人們難免會對其視而不見。但是事實上,我們的日常行為本身便是一件醜聞,我們的生存方式在某些方面 有著根本性的錯誤。」
  書中語調時而輕鬆,時而尖銳和憤怒,然而這樣的寫法其實相當合適。本書不是科學論文,但卻有許多科學發現納入其中。更重要的是,書中有許多作者的自我解嘲,因此這本有其自我道德標準的長期實驗報告,讀來十分有趣。
  卡倫.杜芙最後失敗了,但相反地,她也沒失敗。最後她確信她不會接受自己實驗的生活方式中的激進思想。她選擇了一個與現實妥協的方式:肉類和奶 製品的消費減少到最低限度、盡可能購買有機產品、在任何情況下絕不買工廠化養殖的產品、也不買鵝絨產品及皮件。因此,作者用了個人的力量保障動物的未來。 她擔起她認知及選擇的責任。改變系統是第一步。
法蘭克福彙報
推薦文三
  其實,「魯迪」這隻雞應該早就進到鍋裡了。相反地,如今牠在溫暖的客廳快樂地大聲啼叫,這得感謝作者卡倫.杜芙。魯迪這隻雞在動物權益保護者「解放」一家工廠化養殖場時被救出。杜芙說:「當時魯迪的腿斷了,又被倒掛在金屬樁上。」
  在她勃蘭登堡林根瓦爾德的農莊上,四十九歲的作者充滿愛心地照顧這隻家禽的健康。魯迪完全無須懼怕鍋子:從前興高采烈吃烤雞的杜芙,最近幾乎不 吃肉。這位作者說:「我感覺非常完美。」她悔恨以前的飲食習慣:她身為長期的超市顧客,對動物有這麼久時間遭受虐待,她「深感愧疚」。
  在德國漢堡出生的杜芙先前曾決定進行「自我實驗」。這實驗是她徹底質疑自己依賴加工肉類和乳酪的飲食習慣,並嘗試食用替代產品。杜芙在她的新書 《你應該吃我嗎?》中詳細及活潑地描述自己如何從一個嗜吃烤雞的人轉變為改吃豆腐的過程細節。她並沒有突然放棄許多美味的菜餚。她說:「我只是詳實描述我 遇到的大問題。」
  從去年一月開始,帶有有機認標誌的肉類和其他動物產品才能端上他們的桌子。他們在春天進入素食主義的階段,夏天進入純素主義的階段,並且徹底戒 除動物產品。杜芙最後試圖成為果食主義者,一個僅吃由自然界自願交出的成熟水果之人。堅定的果食主義者是絕不會從地上拔出萵苣或胡蘿蔔。
  杜芙在她的自我實驗中一直處於『素食主義者和純素主義者的中間』。她說,與先前相比,她現在的肉類、魚類和奶製品的消耗量已減少90%。對她而 言,放棄由工廠化養殖業來的傳統肉類產品似乎是最重要的事情。她說:「以過度殘忍的居住條件飼養,並用野蠻方式殺害動物,這是無法接受的。即使大家都這麼 做,犯法還是犯法。」
  因此,作者在她的小農場上有貓、騾子、馬和其他動物,她幾乎只吃植物產品,即使植物產品通常不可口好吃。杜芙仍然堅持:絕不可能回到購買 1.99歐元的養雞場烤雞和其他的舊時習慣。杜芙說:「我想寫一本非小說類的作品,但這本書已成為一本『成長小說』。我的整個生活都改變了。」「魯迪」這 隻雞也因此永遠不會進入菜鍋裡。
柏林文學批評
 
 

為什麼狗是寵物?豬是食物?:人類與動物之間的道德難題 Some We Love, Some We hate, Some We Eat: Why It’s So Hard To Think Straight About Animals





  • ISBN:9789865967239
  • 叢書系列:遠足科學
  • 規 格:平裝 / 400頁 / 15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簡介

中美荷德義日韓西俄等9國授權,話題全球延燒!
內容發人深省,堪稱人類與動物關係的《正義》(JUSTICE)
觀點引領時代,媲美《雜食者的兩難》(The Omnivore’s Dilemma)
哈爾.賀札格為我們與動物關係所做的貢獻,就像《雜食者的兩難》(The Omnivore’s Dilemma: A Natural History of Four Meals)的作者麥可.波倫(Michael Pollan)為我們與食物的關係所做的貢獻一樣。在以風趣、老練、引人入勝的手法呈現尖端科技研究和真實世界面貌的同時,賀札格讓讀者明白看見我們所擁 有與動物之間的關係,可能在前一分鐘還很理性,但瞬間轉變為充滿矛盾且錯綜複雜。這本書讀來很有趣,無論你現在相信什麼,它將改變你的想法。
           --德州大學心理學家山姆.賈斯林(Sam Gosling)
●為什麼狗是寵物?豬是食物?
  ●什麼原因影響人類無法對各種動物一視同仁?
  ●為什麼我們將對動物的愛反映在貪得無厭的肉食上?
  ●同樣是瀕臨絕種的動物,熊貓為何比娃娃魚受到更多關注?
  ●虐待動物的兒童,長大後會變成暴力分子?
  ●將海豚用來治療自閉症患者,是否合乎道德?
  ●把心愛的寵物囚禁在自己家中是對的嗎?
  ●將在收容所等著安樂死的流浪貓,去餵食動物園的蟒蛇,
  便可避免更多人工繁殖的老鼠,這樣的做法是否合理?
  ●本書作者為以上問題提供了最令人驚訝的解答,
  帶領讀者透視人類之於動物的矛盾情感。
  他以自身經驗,探討存在你我心底的既定刻板印象,
  並藉由高娛樂性和啟發性的故事,呈現動物與人類關係的光譜差異。
本書特色
  ★ 已賣出德國、荷蘭、義大利、日本、韓國、西班牙、俄國、繁體中文等八國版權。
  ★ 美國亞馬遜4.3顆星高度評價。
作者簡介
哈爾.賀札格Hal Herzog
  知名人類──動物關係學家,研究報告發表於《科學雜誌》(Science)、英國皇家學會(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美國心理學會(American Psychologist)、《美國學人》(The American Scholar)、社會議題期》(Journal of Social Issues)及美國獸醫學會(Journal of the American Veterinary Medical Association)等知名學術期刊,並為《新聞週刊》(Newsweek)、《今日美國》(USA Today)、《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芝加哥論壇報》(Chicago Tribune)、《科學人》(Scientific American)、《新科學家》(New Scientist)、《每日科學雜誌》(Science Daily)、《泰晤士報》(The London Times)、《石板雜誌》(Slate)、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全國公共廣播電台(National Public Radio) 及MSNBC執筆專欄。哈爾.賀札格現為西卡羅來納大學(Western Carolina University)心理學教授,和妻子及他的貓咪提利住在田納西和北卡交界的大煙山(Great Smoky Mountains)。
 

目錄

導讀:關於動物,我們為什麼很難冷靜思考?
第一章 人類動物學:人類與動物互動關係的最新科學
第二章 可愛的重要性:我們為什麼會把思考方式不同於我們的生物想成某種樣子?
第三章 噢!狂愛寵物症(Pet-O-Philia):為什麼人(而且只有人類)會喜愛寵物?
第四章 朋友、敵人和時尚宣言:人與狗的關係
第五章 在16歲生日當天,高中舞會皇后殺了第一頭鹿:性別與人類-動物關係
第六章 旁觀者所見:比較起來,觀看鬥雞比賽與享用雞肉大餐何者較為殘酷?
第七章 美味的、危險的、反胃的、死亡的:人類與肉類的關係
第八章 鼠輩的道德定位:動物在科學上的利用
第九章 家居貓、盤中牛:我們都是偽善者?
第十章 潛伏我們體內的獸性慾望:我們生活在前後不一致的道德觀中
致謝
推薦書目
筆記
索引
P.S. 洞悉、訪談及其他更多

不流血的革命:素食主義文化史 The Bloodless Revolution: A Cultural History of Vegetarianism: From 1600 to Modern Times




  • ISBN:9789865967895
  • 叢書系列:遠足飲食
  • 規 格:平裝 / 540頁 / 16k菊 / 14.8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簡介

從素食主義到生態學政治 從梭羅、甘地到希特勒
從西元1600年到當代
橫跨400年 最完整詳述「Vegetarianism」一詞演變歷程的文化史鉅作
雖然直到一八四○年,「素食者」一詞才誕生,但是史都華的權威社會史著作卻解釋了西方文化如何從十七世紀開始,就廣受素食者的影響。思想家如法 蘭西斯.培根、湯瑪斯.布謝爾認為茹素不但能讓人長壽,更可以使靈魂獲得淨化:上帝允許亞當與夏娃吃植物、水果與種子,若人類能依樣茹素,那麼將可重返伊 甸園式的自然和諧狀態。十七與十八世紀的印度旅遊者們發現了印度教的不殺生概念(保存所有生命),並提供了無殺戮行為社會的理想願景。史都華跟隨著素食者 的腳步,從雪萊、盧梭,一直到十九世紀醫學界認定人體構造較近似於草食動物而非肉食動物。他更發現,文學家如山繆.理察森、瑪莉.雪萊、珍.奧斯汀都曾在 著作裡描繪素食者身影。史都華以社會與文化歷史的角度,觀察素食者運動如何形塑了今日人們如何思考自己的眼前食物。
作者簡介
特拉姆.史都華(Tristram Stuart)
  畢業於劍橋大學,現居英國。曾任印度報章雜誌自由撰稿者、科索沃農業更新及緊急避難所計畫負責人。身為著名的食品工業評論家,特拉姆?史都華經 常在電視記錄片、廣播節目及報紙上針對食物議題發表其社會與環保方面的觀點。本書為其首本著作,於二○○七年出版後即獲得紐約客雜誌(New Yorker)「巨細靡遺且內容廣泛」的好評。由於對全球食物浪費問 題的傾力投入,2011年獲頒環保工作者最高榮譽「蘇菲獎」( The Sophie Prize ),另著有《浪費:全球糧食危機解密》(Waste: Uncovering the Global Food Scandal,繁體中文版2012年4月遠足 文化出版)。
譯者簡介
丘德真
  曾任《破週報》主編;現為文字自由工作者,定居澳洲。
李靜怡
  紐約州立大學電影系畢業,副修社會學系。曾任破報記者,現為影像工作者與鬼丘鬼鏟藝術團體成員。
 

目錄

媒體評論
感謝名單
前  言
第一部:草  根
第一章      布謝爾的改變、培根的培根肉和《偉大的復興》
第二章      約翰.羅賓斯:震盪者的神
第三章      羅傑.卡拉比:致力讓食物鏈變平的人
第四章      畢達哥拉斯與印度聖哲
第五章      英國的婆羅門湯瑪斯.特萊恩說:「人啊──這種傲慢和麻煩的東西。」
第六章      約翰.愛芙蓉──沙拉的救贖力量
第七章      卡巴拉脫光光
第八章      就算是野獸,也是人類的朋友:愛薩克.牛頓和異教神學
第九章      無神論者,自然神論者和土耳其間諜
第二部:無肉醫學
第十章      與笛卡兒醫師一同節食
第十一章    牙齒和指甲:皮耶.伽桑狄和人類的闌尾
第十二章    主教法冠和顯微鏡:菲利普.赫魁特的天主教守齋
第十三章    錢尼醫師的智慧食譜
第十四章    卡列莎的卡路里值
第十五章    盧梭與大自然的乳房
第十六章    反素食主義吉祥物:蒲柏的快樂羊
第十七章    安東尼奧.柯奇與壞血病藥方
第十八章    薄食:蘇格蘭的素食主義盛世
第三部:浪漫晚餐
第十九章    飲食與外交:聖牛領土嚼牛肉
第二十章    約翰.澤費奈.霍爾威爾:伏爾泰的印度先知
第二十一章  天性的呼喚:以動物權力為名之法國大革命殺戮
第二十二章  斷頭臺下的維爾蒂侯爵
第二十三章  無血兄弟盟
第二十四章  行者史都華和死亡的妙用
第二十五章  殺死一隻貓:喬思夫.瑞特森的政治無神論
第二十六章  雪萊以及重返自然
第二十七章  瑪爾薩斯主義慘劇:餵飽全世界
尾  聲  素食主義與生態學政治:梭羅、甘地與希特勒
 

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 Post)專文推薦
  為什麼有些社會禁吃超級好消化、健康而營養的食物呢?以食物人類學觀點看來,最神祕有趣的主題莫過於食物禁忌,而不同社會裡現身的反對肉食者們更引發人們好奇。
  但是特拉姆.史都華(Tristram Stuart)發人深省的新書,並不是關於食肉禁忌的世界史。相反地,他的主題圍繞於十七世紀英國現跡的素食主義運動,而素食主義一詞直到一八四○年代才 首次出現,被後人沿用至今。但史都華的觀點並不微渺。《不流血革命》(Bloodless Revolution)拋出了無數學術性與娛樂兼具的觀念,從印度、法國、美國,從古希臘、梭羅與愛默森,從盧梭、霍布斯、卡巴拉教徒到舊約全書、笛卡兒 與達爾文,這還僅僅是素食史裡頭幾個較為人知的名家與概念而已。
  素食主義不只說明了印度對英國文化的影響,反之亦然。史都華解釋,聖雄甘地在倫敦學習法律時,深受源自詩人雪萊的素食主義運動影響,自此將他在年少時代放棄的茹素行為,視為「不殺生」與非暴力的象徵。
  但是茹素並不代表絕對的遠離暴力,畢竟阿道夫.希特勒也抗拒吃肉。史都華指出,不只是希特勒,包括希姆萊、赫斯、波赫曼甚至戈培爾都吃素。他們還會為了誰的飲食方式較純淨而互相爭論,赫斯甚至拒絕吃希特勒大廚料理的食物,只因為他用的並非有機蔬菜。
  希特勒一夥人並非唯一的素食暴力分子。十八世紀晚期,素食者約翰.奧斯沃於英國發起武裝革命。雖然他認為自己在印度目睹的殺戮相當荒謬,但他深信,殺人者格殺勿論。雖然這聽起來有點瘋狂,但是死刑制度向來使用類似邏輯作為辯詞。
  支持素食的人,提出了無數道德、宗教、哲學、環境與生物觀點,為茹素進行背書,但是肉食者們所提出的反對論點恐怕更超越了普通肉食消費者的想 像。長久以來,人們早已相信不吃肉就不能活的想法。一六五四年,大力推廣今日素食概念的羅伯.諾威德,就被眾人認為死於營養不良。
  那麼,為人類提供肉類的動物們是否擁有靈魂與感情?牠們能毫無痛苦地死亡嗎?
  素食主義者長久以來思索著此問題。以健康為由推廣素食的笛卡兒,卻堅持動物並無思考或情感能力。但是,即便笛卡兒學派的認同者,都認為形容貓狗 與無情感的野獸無異之說法令人難以接受。事實上,許多哲學家提出動物亦有思考與感覺能力的說法,作為對笛卡兒派的回應,並認為動物不該作為消費對象。
  但是我們確實得填飽肚子。今天,許多人對動物抱有特殊情緒、感覺與連結,但他們仍舊吃肉。假使有一天,人類發現蔬菜也有了感覺,但人們終究不會為此而坐以待斃。印度教曾明言,真正的聖人僅以空氣為生,但人類終究無法企及如此完美高度

關鍵飲食




  • 作者: 黃建勳
  • 出版社:書泉
  • 出版日期:2011/09/25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9789866614941
  • 叢書系列:康健生活系列
  • 規 格:平裝 / 364頁 / 16k菊 / 14.8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簡介

  長久以來,你都是靠吃肉和蛋補充蛋白質,吃豬肝補血嗎?你仍在為痛風症忌食豆類嗎?你認為吃魚才有DHA,既可以保護心臟,又會變聰明嗎?你以 為補充牛奶可以預防骨質疏鬆症?你擔心蔬食會缺乏蛋白質、鐵質、鈣質、B12或Omega-3等營養素嗎?醫學已經證實,以上皆為錯誤的營養觀念。
  有一種飲食方式,可以防癌、抗老、增加免疫力、遠離心臟病、腦中風、失智症,還可以改善過敏體質、增加骨密度、預防膽結石、腎結石和痛風發作, 更能使惱人的便秘,以及血糖、血壓、血脂肪都大幅改善,尤其可以健康瘦身與延長壽命,同時也是肝腎功能不佳患者的優先選擇。這種飲食就是美國營養學會最新 報告,可以滿足生命各階段的營養需求,而且有益健康的植物性飲食。
  本書蒐集了近千篇科學文獻,由31位醫學專家與營養師共同執筆,針對各類疾病的數據研究,歸納出肉食者、素食者與疾病的關聯,提供讀者明確性的 統計量與概念,並針對疾病的預防提供妥善的飲食計畫,對國人而言,堪稱為「醫學史上最震撼的飲食報告」、「全國第一本醫學實證養生全書」,破除你對素食的 種種疑慮,顛覆你長久以來的飲食迷思,讓你重新了解營養和健康。
本書特色
  *媲美有營養學界愛因斯坦之稱的坎貝爾博士(Dr. T. Colin Campbell)的《救命飲食》,具無可取代的指標性與重要性!
  *取材國內外近千篇最新研究報告,並提供美國飲食協會的飲食新觀念。
  *榮獲百位醫界領袖聯合推薦,與各界菁英一致肯定。
  *特邀小兒科、婦產科、復健科、老年健康等醫界菁英,與營養學專家共同撰文,針對癌症、心血管疾病、憂鬱症、更年期、特定族群等提供營養素考量與攝取建議,值得所有醫療及營養專業人員,以及關心健康的你參考與實踐。
  *關注時勢,透過飲食型態探討人類、動物與環境的永續發展。
作者簡介
呂斯宇
  龍潭敏盛醫院核子醫學科主治醫師
李小菁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護理師
林依婷
  竹北黃耳鼻喉科診所小兒科醫師
林佳儀
  行政院衛生署台北醫院小兒科醫師
林銘昭
  永安中醫診所醫師
邵蘊萍
  三軍總醫院附設民眾診療服務處營養師
邱逸榛
  長庚醫院護理師
胡懷玉
  三軍總醫院附設民眾診療服務處營養師
凌雲琪
  東元綜合醫院家庭醫學科主治醫師
張岑竹
  悠然山莊安養中心護理長
張坤漳
  彰化合濟診所副院長
許尚文
  安馨大溪診所內科醫師
許愷芸
  三軍總醫院附設民眾診療服務處醫事放射師
陳建中
  世新大學觀光學系專任助理教授
陳俊傑
  中山醫院職業醫學科醫師
陳惟華
  拉菲爾人本診所副院長
陳雅惠
  林口長庚醫院治療科營養師
陳翠斐
  復國復健科診所主治醫師
程華興
  大學眼科診所台南分所主治醫師
黃俊凱
  上安中醫診所醫師
黃建勳
  臺大醫院雲林分院家醫科主治醫師
黃致誠
  竹北黃耳鼻喉科診所院長
黃智旺
  永和耕莘醫院放射診斷科主治醫師
詹勝傑
  台北長庚醫院核子醫學科醫師
劉玉來
  臺大醫院雲林分院營養組組長
劉享朗
  新店耕莘醫院消化系主治醫師
劉登傑
  行政院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埔里榮民醫院眼科醫師
蔡志忠
  美國普渡大學計算機科學博士
謝孟學
  萬芳牙醫診所醫師
顏復竹
  中壢顏復竹診所院長
羅時鴻
  英國牛津大學生理學博士
 

目錄


推薦者介紹
特別推薦
推薦序
作者介紹 
作者序
Chapter 0 養生關鍵在飲食
黃建勳/臺大醫院雲林分院安寧病房主任

PART1 新式飲食指南為健康把關
Chapter 1 均衡攝取新五大類食物
詹勝傑/台北長庚醫院核子醫學科主任
Chapter 2 最具權威公信力的飲食研究報告
陳俊傑/中山醫學大學公共衛生科副教授兼主任

PART2 守護家人從關鍵飲食開始
Chapter 3 寶寶自然成長無負擔
林佳儀/衛生署台北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
Chapter 4 孕媽媽為孩子做的第一件事
陳惟華/曾任三軍總醫院婦產部主任
Chapter 5 青少年飲食新指標
林依婷/任台北巿立婦幼醫院小兒科醫師
黃致誠/竹北黃耳鼻喉科診所院長
Chapter 6 老掉牙也能享受健康
張岑竹/悠然山莊安養中心護理長
Chapter 7 運動選手的致勝祕訣
陳翠斐/台南復國復健診所院長
程華興/台南大學眼科主任醫師

PART3 改變飲食習慣讓你遠離病痛
Chapter 8 用刀叉戰勝癌症
詹勝傑/台北長庚醫院核子醫學科主任
Chapter 9 釋放心血管壓力
劉登傑/埔里榮民醫院眼科主任
Chapter 10 絕對防治腦中風
黃建勳/臺大醫院雲林分院安寧病房主任
Chapter 11 糖尿病從根救起
張坤漳/彰化合濟診所副院長
Chapter 12 零膽固醇的美食
凌雲琪/東元綜合醫院 家庭醫學科特約主治醫師
劉享朗/曾任台北巿內湖綜合醫院院長
Chapter 13 瘦身密技─有蔬最美
黃智旺/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放射線部主治醫師
Chapter 14 代謝症候群的剋星
顏復竹/中壢顏復竹診所院長
Chapter 15 過敏與氣喘的救星
詹勝傑/台北長庚醫院核子醫學科主任
Chapter 16 天然養肝第一方
陳俊傑/中山醫學大學公共衛生科副教授兼主任
Chapter 17 不一樣的好「胃」道
張坤漳/彰化合濟診所副院長
Chapter 18 重新找回好新「腸」
黃智旺/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放射線部主治醫師
Chapter 19 宿便EASY GO!
張坤漳/彰化合濟診所副院長
Chapter 20 強腎固本,無石一身輕
許尚文/安馨大溪診所腎臟內科主治醫師
呂斯宇/敏盛醫院龍潭分院核子醫學科主治醫師
Chapter 21 舉手之勞遠離痛風
陳俊傑/中山醫學大學公共衛生科副教授兼主任
Chapter 22 頭痛不再靠邊站
李小菁/長庚大學護理系碩士
Chapter 23 預防失智憂鬱有妙法
邱逸榛/長庚大學護理系所助理教授
Chapter 24 神經保健的第一堂課
邱逸榛/長庚大學護理系所助理教授
Chapter 25 骨骼保健,牛奶別「鈣」了!
劉登傑/埔里榮民醫院眼科主任
Chapter 26 告別關節炎
許愷芸/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學士
劉登傑/埔里榮民醫院眼科主任
Chapter 27 別鬧了!頑固肌痛
林佳儀/衛生署台北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
謝孟學/萬芳牙醫診所主治醫師
Chapter 28 與月事重修舊好
陳翠斐/台南復國復健診所院長
林佳儀/行政院衛生署台北醫院小兒科醫師
Chapter 29 健康美麗的更年期
陳翠斐/台南復國復健診所院長
凌雲琪/東元綜合醫院 家庭醫學科特約主治醫師
Chapter 30 中醫看蔬食養生
林銘昭/永安中醫診所主治醫師
黃俊凱/上安中醫診所主治醫師

PART4 聰明攝取人體必需營養素
Chapter 31 維生要「素」──B12
羅時鴻/國防醫學院藥理學科副教授
邵蘊萍/三軍總醫院營養部營養師督導
Chapter 32 永保安康「鐵」定要
羅時鴻/國防醫學院藥理學科副教授
胡懷玉/三軍總醫院營養部營養師督導
Chapter 33 鈣質健康基本盤
劉登傑/埔里榮民醫院眼科主任
劉玉來/臺大醫院雲林分院營養組組長
Chapter 34 必需脂肪酸少不了
詹勝傑/台北長庚醫院核子醫學科主任
陳雅惠/林口長庚醫院營養治療科營養師
Chapter 35 優質蛋白換口味
劉登傑/埔里榮民醫院眼科主任
劉玉來/臺大醫院雲林分院營養組組長
Chapter 36 這樣吃就對了!
許愷芸/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學士
陳建中/台灣大學食品科技研究所博士

PART5 山珍海味不願面對的真相
Chapter 37 食肉與養肉的慘痛代價
李小菁/長庚大學護理系碩士
Chapter 38 奶與蛋的迷思
陳建中/台灣大學食品科技研究所博士
Chapter 39 白色恐怖─吃魚與白肉的真相
陳建中/台灣大學食品科技研究所博士
蔡志忠/國立中正大學資訊工程學系副教授
Chapter 40 聽見生命的吶喊
許愷芸/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學士
Chapter 41 暖化,吃出來的!
羅時鴻/國防醫學院藥理學科副教授
 

  越來越多的科學證據指出,素食比其他動物性食物帶來更多的健康利益,這主要和素食富含複雜性碳水化合物、纖維素、植物蛋白、鎂、葉酸、維生素 C、維生素E、類胡蘿蔔素,和許多植物化合物有關。雖然不同類型的素食者飲食內容有異,整體而言,素食者所攝取的飽和脂肪酸、膽固醇和動物性蛋白質較低; 全素者飲食中不含奶蛋等所有動物性食品,部份研究顯示也有更佳的健康狀態。
  當代學者表示,過去研究中存有若干對素食之誤解,例如素食曾被認為可能缺乏蛋白質、鐵、鋅、鈣、碘、維生素A、維生素B12、3 脂肪酸等,如今許多研究已發現上述不足之結論,是源自不佳的飲食計畫或不當的製備過程。事實上,均衡的素食能充分滿足生命週期的各個階段,例如:兒童、青 少年、懷孕和哺乳婦女、老年人,與運動員等等;而且在多數情況下,素食還能防治諸多疾病,例如:心臟病、高血壓、糖尿病、癌症、骨質疏鬆症、腎臟病、失智 症、憩室病、膽結石,和風濕性關節炎等等。
  臺灣原本就有200 多萬的素食人口,環保署去年推出包括鼓勵民眾多吃素的節能減碳十大無悔措施後,有越來越多人願意為遏止全球暖化而吃素。波仕特線上市調網在今年6 月底針對「您願意為了維護地球環保生態而改吃素嗎?」進行網路民調,結果顯示六成以上民眾表示「非常願意」或「願意」。
  雖然民眾對於素食大多抱持正面的看法,但在部分研究與報章媒體的渲染下,許多人對於長期吃素的態度卻多所遲疑,因此本書特別邀集醫療圈 中茹素或關心素食的同好,協力為國人彙整國內外醫學、公衛或營養學專家所發表之科學文獻,提供素食與健康的科學實證,以饗國人並就教於學界同道。
  事實上,過去醫學養成教育中營養學訓練之不足,一直是許多臨床醫師的缺憾,而一般民眾對素食與營養的觀念,除了來自傳播媒體的片面報 導, 也可能得自一般醫療從業人員的刻版建議,以致大眾對素食的健康效益有不正確的認知,或輕忽了許多飲食研究的新進展。例如,瓦基教授證實食品中的動物成分, 會在體內同化形成毒素和微生物的特殊接受器。他在2008 年《自然》期刊中提到,人類和植物、細菌不會製造一種名為Neu5Gc 的抗原,相反的,所有動物肉包括家禽和魚類都含有Neu5Gc,尤其紅肉和牛奶最多,人因為吃下含有豐富Neu5Gc 的肉或奶品,使其吸收後合成到細胞膜上,才讓毒性大腸桿菌分泌的SubAB 毒素得以結合在Neu5Gc 上,而導致美國牛肉污染的致死事件。
  此外,Neu5Gc 也會在細胞膜形成有利動物病毒進入的通道,可能會增加日後罹患豬流感(H1N1) 的風險,和一旦感染後大量肺泡細胞破壞導致呼吸衰竭的重症,這或許也是有些年輕健康的患者會變成重症病例的原因。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科學家也發現人類透過 攝食動物食品所累積的Neu5Gc 抗原,會進一步誘發抗原抗體的慢性發炎反應,結果可促進癌細胞的進展, 此一突破性的發現, 也為肉食致癌之機轉提供有力的分子基礎。
  因此,本書在總論中介紹了飲食指南新觀念,與美國飲食協會對素食的最新聲明;另外,特別邀請小兒科、婦產科、復健科、青少年、與老年健 康專家,為有特殊營養需求的特定族群撰文;本書也針對國人常見的二十幾種健康問題,作疾病與素食之專論,同時提供素食者之營養素考量與攝取建議。此外,全 球暖化已成當下人類最大的生存危機,也是本世紀最嚴酷的健康威脅,從美、荷、澳等國將氣候變遷的嚴重警戒層級提升到超過反恐可見一斑,日前重創南台灣的莫 拉克颱風也給國人帶來慘痛的教訓,值此「氣候難民」與日俱增之際,如今除了追求健康因素外,有更多素食的愛好者,基於環保、慈悲、和平等因素, 為謀求人類、動物與環境的永續生存發展,選擇改變自己的飲食型態,那麼本書之發行,相信可為其高雅動機,增添一分在健康方面的保障。
  本書雖再三查閱最新科學文獻,但科技進展一日千里,因此疏漏之處恐在所難免,尚祈各界賢達不吝指正。又細想本書之發行旨在拋磚引玉,以 期喚起更多學界同道與認同茹素之社會大眾,共同加入身體力行與宣揚的行列,因此付梓之後,才是開始,種種不足之處,或可化為爾後諸君齊心戮力的原動力,那 麼本書的宏旨也算達成了。
  最後,感謝諸多促成此書出版的因緣,和所有同道奉獻的心力,也感謝張晴茹小姐在編輯與藝術方面的天賦,使得本書增色不少。本書的問世,獻給華人世界裡所有曾為促進人與環境及動物和諧相處的人,也獻給-- 即將有所行動的您!黃建勳於臺大雲林分院社區及家庭醫學部
推薦序1
總統府國策顧問 / 兩岸和平基金會董事長 詹火生教授

  人類飲食文化的進展,從遠古時期的茹毛飲血,到圈養牲畜,種植五穀。而為了養育不斷增加的人口,人類遂發展出『與天爭、與地爭、與海爭』的競爭 生存文化,這種文化也就是國人口中常說的『愛拼就會贏』的生活理念。隨著十九世紀以來科技文明的快速發展,人類更加速了開山闢地、毀林造路的速度,更大量 製造汙染廢棄物。然而我們人類仍為了一飽口腹之慾,依然掘澤而漁、捕殺動物。正因為人類的貪婪與不足,不僅導致大自然有限的各類資源正面臨日漸匱竭的威 脅,人類和大自然之間的互相依存的關係也正面臨人類有史以來的嚴重失衡。
  有鑒於此,新世紀以來,許多關懷人類永續發展的團體,紛紛提出新主張,其中之一就是呼籲從我們日常的飲食習慣進行改革,以減少人類對外在生物環 境的掠奪。這種改革新主張,改變我們人類一向習慣的『肉食主義』(cannibalism)轉為『素食主義』(vegetarianism)。近年來,素 食主義已逐漸蔚為一股潮流,它已不再是一種傳統上宗教儀式型態,反而成為新世紀健康飲食的象徵。換言之,這種健康飲食新主張,是關鍵著每個人自己健康與幸 福,更是對傳統思維,認為大自然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一種關鍵反思;更扼要地說,健康飲食就是回歸到與自然均衡的生活習慣,唯有回歸自然,人類才能 追求個人的最大幸福和群體的最大福祉。
  為了具體實踐前述健康飲食的新主張,國內不少有識之士積極推動自然飲食的方法。以簡單的飲食素材,尊重生命的精神,落實在每日的生活當中。這些 朋友就把他們幾年來的實際體驗和心得,撰述集結成書,與社會大眾共同分享他們的健康飲食。書名就叫『關鍵飲食』,希望這本書能夠開啟我們國人對飲食文化的 關鍵作用。
  本書由羅時鴻博士負責協助主編黃建勳醫師,羅博士為本人在英國唸書的牛津大學的年青學弟,在牛津大學取得博士學位後,返國在國防醫學院任職,其 專業就是在藥理及生理學方面的研究,目前也擔任牛津大學台灣校友會的副秘書長及健康公益委員會總召。由他來協助編輯,更見證了健康飲食具有科學和藥理 / 生理的基礎。本人除了認同書中健康飲食的主張之外,更樂於撰述此序,盼與關心自然與幸福的社會人士一起分享。
推薦序2
雲林縣長 蘇治芬

  在臺大醫院雲林分院邀請雲林縣政府共同主辦的全國第一場「全球暖化與全民健康」醫學高峰論壇上認識黃建勳醫師,也同時對他在環境永續議題中超乎常人的熱情留下深刻的印象。
  黃醫師不但懷抱醫病救人的熱情,更是傾一己之力,醫地球、救未來的實踐者。自從雲林縣廣推蔬食減碳餐後,黃醫師總是在百忙之中,義務協助本府至 各校演講,讓雲林縣至今已經有超過一半以上的學校,共同響應蔬食健康、減碳環保,讓社會大眾透過他不停地演講以及著作,得知明智的選擇食物,就能保護地球 生態、資源與環境,留給自己子孫幸福和平的永續未來。
  欣見《關鍵飲食》問世,黃醫師集結一群醫界工作者之力,以最新的科學文獻及飲食觀念,明確指出飲食攸關個人健康及地球存亡,值得所有關心健康以及環境的你我共同來閱讀。
推薦序3
雲林縣副縣長 林源泉

  也許「無肉不歡」的觀念要改變了!欣見此書《關鍵飲食》集合二十多位茹素醫界工作者之力,以蔬食科學觀、蔬食環保觀與蔬食愛心觀,明確傳達出:「蔬食不但能保住人類的青春健康,更能為後代子孫留住一個永續安全的未來。」
  目前過量的畜牧養殖業已對環境造成負面的影響,人類為了大量肉食,不但會賠上自己的健康,也使全球的土地、水源及空氣,承受無法支撐的沉重壓力。再這樣下去,恐怕我們正在「吃掉我們與健康與下一代的未來!」
  雲林縣政府從 2009 年起,即積極的藉由舉辦各種「少肉減碳」研習活動,和學校廚工蔬食教學,成功的將「蔬食環保減碳健康餐」帶入校園與社區,獲得學童與家長的熱烈支持與廣大迴響。
  多吃蔬食少吃肉,有助溫室氣體減量,已是全球共識。雲林縣政府更責無旁貸,藉由推動嘴巴蔬食的綠色革命,盼望大眾健康與地球環境都能重修舊好。2010 年「蔬食護健康抗暖化救地球」,大家一起與雲林縣民動起來!
推薦序4
中山醫學大學副校長 / 臺灣營養學會理事長 王進崑教授

  世界衛生組織指出,癌症、糖尿病、腦心血管疾病、高血壓等非傳染性疾病已約占世人 60% 死亡率與 47% 疾病負擔之主因。有鑒於全球非傳染性疾病之危害與負擔日益沉重,世界各國面臨飲食型態快速變遷、健康亮起「雙負擔」紅燈。「推動健康飲食」與「提高身體活 動量」,可以緩和或減少非傳染性疾病之負擔,因此,建立正確健康飲食觀念、養成適當健康飲食習慣、均衡攝取各類有益健康的食物、控制肥胖盛行率等已成為世 界趨勢。
  素食與健康之關係一直是世人所討論的焦點,撇開宗教觀點,以科學的證據來說明,應該是最明確也為大家所接受的。對健康的追求是世界的趨勢,包括 臺灣在內,飲食與營養的問題早已不是不足而是失衡,現代人對營養之認知,誤以為高營養、高蛋白質的飲食可以提供足夠的營養,如果,再加上高精緻的飲食習 慣,則會因為攝取過量的生理酸性食物,帶來更大的健康負擔。素食在此時又成為被注目的焦點,但重要的是正確的素食製備與攝取才能真正有益健康。
  本書彙整了素食與族群、疾病以及營養之相關論述,可以提供正確的知識與作法,非常值得推薦選讀與推廣。
推薦序5
國防醫學院院長 張德明教授

感覺天氣的悶熱,戶外豔陽高照,露台上的花禁不住日晒,很快都枯萎了,這個世界也像冒著煙在蒸發中。記得小時候,全家一台電扇已足夠維持一個涼爽的夏,而今處處冷氣,還是禁不住的熱。
  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採用衛星監測技術,發現過去兩年裡,隨著北極冰蓋的消失,一些地方已見波濤洶湧的海面,北極冰蓋的融化速度 已由每年 0.15% 迅速提升至 6%,當反射陽光的白色冰蓋消失了,深色的海會吸收大量太陽熱量,因此全球氣溫將不斷上升,而冰山融化後上升的海面也會逐漸淹沒大地。
  地球是我們可愛的家,是後代子孫繁衍的地方,窮人類智慧與科技,迄今還未能在宇宙星系發現第二個適合人類居住的星球。看著冒煙的世界,除了節能減碳的口號,我們真的束手無策嗎?
  美國前副總統高爾在電影《不願面對的真相》中,揭露人類面對環境浩劫的危機,並聲明全球暖化不是政治議題,而是攸關道德良知,每個地球人都有義 務盡一己之力。影片中特別提及目前地球溫室氣體的排放量,有 1 ~ 5 是因為不當的農耕方式造成,而肉品生產更對環境造成極大傷害。
  根據聯合國跨政府氣候變遷小組的報告指出,畜牧生產是導致全球暖化的最大因素,而動物的排泄物及畜牧飼料作物用地,對水源造成的汙染影響,亦比 人類所有活動的加總為大。根據 2006 年聯合國糧農組織(FAO)報告指出,畜牧生產占溫室氣體總排量的 18%,而生產一公斤牛肉的二氧化碳排量相當於歐系車每 250 公里的排量,足以點亮一個 100 瓦的燈泡 20 天(Animal Science Journal, 2007)。
  麥克.提德威爾(Mike Tidwell)是美國奇沙比克氣候行動組織(Chesapeake Climate Action Network)主任,他特別強調動物產品不僅排放大量二氧化碳,使用許多能源,且肉品的廢棄副產品,如甲烷與氧化亞氮更是遠比二氧化碳為強的溫室氣體。 根據美國哈佛大學營養學家估算,生產 1 磅牛肉或羊肉需要 8 磅的穀類作飼料,換言之,如果美國人近十年少消耗 10% 的肉食,則省下的穀類能讓 6 億人吃飽。
  顯然提倡素食、減少肉食是遏止全球暖化,也是我們即知即行的最重要方法之一。此外,科學的證據也顯示,素食對於降低膽固醇,預防心臟血管疾病和癌症亦有極大助益。因此,這樣一個利人利己的行動是值得推廣的。
  中餐時間正享用素食的當下,好友惟華來電,為《關鍵飲食》一書邀序,盛情難卻,樂予為之,並祈為這個可愛世界稍盡棉薄之力。
推薦序6
臺安醫院前院長暨前婦產科主任 蘇主惠醫師

  近年來,在美國與加拿大等西方國家的醫學新研究中發現:導致國民生病之四大因素中,以行為因素及不健康的生活型態居首,大約占 50%。而我國之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亦指出:「錯誤的飲食、生活型態是造成疾病的主要原因。」不少的醫療暨營養臨床研究與論文,披露了肉食的危害,也 證實了「病從口入」、「你吃什麼會造就你自己」(You arewhat you eat)並非謬論或傳聞。
  多年來,經由身為一名醫師及醫院管理者之經驗,讓我與許多堅守崗位之同仁,甚至患者及家屬,都深深體悟到健康飲食對於「自然健康預防醫學」防治 疾病與預後之重要;同時越來越多人也意識到,正確選擇並貫徹實行有益健康的飲食方式,不但可免除患者與其親友之痛苦折磨,減少國民健保不必要之費用,更可 降低對環境之破壞,並為其他生命,包括貧困者與農場動物帶來福祉,可謂一舉數得,不啻為明智、健康、經濟、永續、仁愛、和平、高雅的最佳選擇。
  1999 年所公布的美國基督復臨安息日會健康研究(The Adventist Health Study),針對共 34,192 位基督復活安息日會成員(參加者中有 29% 為素食者,而素食者中又有 7% ~ 10% 為全素食者),進行對素食者健康與死亡率之持續研究(1976 ~ 1988)結果顯示:與非素食者相比,素食者減少大約 1 / 2 的高血壓及糖尿病的發病率,1 / 2 的大腸癌的發病率,2 / 3 的風濕性關節炎及攝護腺癌的發病率,而乳癌、肺癌及子宮癌似乎也都有較低的趨勢。
  而在臺灣,同隸屬基督復臨安息日會的臺安醫院,透過美國姊妹機構「Weimar Center of Health Institute」專業指導暨授權,自 1997 年舉辦新起點健康生活計劃(NEWSTART)課程以來,亦同樣有相當理想的成果。參加的學員包括高血壓、高血脂症、糖尿病、肥胖症、關節炎、憂鬱症等患 者,在住宿近兩週的生活中,接受全蔬食的飲食療法,並強調四無一高(無精製油、無精製糖、無蛋、無動物奶、高纖)符合輕食的原則下,成功地控制反式脂肪酸 的攝取,再加上其他如壓力紓解、按摩水療健康課程及戶內外運動等活動,學員們獲得健康改善的卓越成效,例如:13 天後膽固醇下降的人數比為 73%,三酸甘油酯為 62.5%,且數值越高者下降幅度越大、高密度脂蛋白偏低的患者可上升 15%、血糖下降的人數則達 64%,其餘成效可參見下表。
  參考資料:www
  迄今本院已幫助數千人改善慢性病,重獲健康。目前基督復臨安息日會醫療機構在全球有超過 162 所醫院及 30 多個的新起點健康中心,均以完整課程與使命感,持續為推動「全人健康」努力不懈。
  基於新起點健康生活計劃的經驗,我們深信健康是可以掌握的,關鍵在於您是否跨出正確選擇的步伐,並持之以恆。健康的飲食與生活方式是需要長期耕 耘的路。只要您用心飲食、好好生活,必會歡喜收穫。您不需要犧牲什麼,因為健康的蔬食一樣可以很美味,而且這樣做,還可造福社會和後代子孫。
  如今,由國內醫療及營養學界之諸位熱心人士,所編撰之《關鍵飲食》一書即將面世,此書彙整了數百篇科學文獻之實證觀點,足可作為眾人深思飲食與 身心健康,乃至保護環境和友愛動物之絕佳參考。本書猶如一把為大眾開啟新生活大門之金鑰,可謂國人及華文讀者之一大福音,值得喝采,因而樂為之序。期待諸 位知音,善用此書之寶庫,一起鼓勵所有親友珍惜一日三次促進健康、改善世界的機會,明智選擇三餐食物,共同開創出美好、祥和、喜樂的新生活。
推薦序7
「格蘭美語」連鎖學校董事長 蘇起銓先生

  我是個自然飲食者,相信人與宇宙萬物總是處在一個平衡的機制下,適當的取用、並進行應有的回饋。人類原來是「靠山吃山,靠海吃海」,但是進入 「農牧時代」後,人類的飲食開始有了重大改變。「工業革命」促使人類更積極的追求效率,圈欄式飼養牲畜的普及,導致玉米、大豆等原物料供需失衡、大量排泄 物汙染水源、甲烷激增造成全球暖化,以及人畜密切的共生在同一環境引發各類禽流疾病……各類的環境變化,都提醒著我們:人類生活本來就應清心寡慾、「勤、 儉」為先,地球資源早已被過度浪費,《以十全贏開創理想世界》書中就說到,人類在小我、本我、大我的世界裡求「好、快、大」的過程中,有太多「私、貪、 懶」未能克制,繼之而來的是地球的反撲。
  人們可以藉由一群志同道合的夥伴,將好書或我們認為正確的知識,本著知恩、感恩、惜福、樂分享的精神,傳達給每個有緣的人。藉由這樣的互動語學 習,我們希望能改善自己、尊重自己、尊重他人並培養尊重環境的下一代。而這本《關鍵飲食》集合多名醫護人員對各類疾病的數據研究,歸納肉食者、素食者與各 種疾病的關聯,給讀者一個統計性的概論。書末更摘錄肉食造成的醫療耗損,及對地球平衡的破壞,期待讀者在讀過這本書後,思索自身的飲食習慣,其目的也在引 發人類自省,藉由每個人的「轉念」,將環保由口號化為行動,改變每個人對待這個我們所賴以生存的地球的方式。
  我是自然飲食者,我選擇清淡的飲食,確實已經幫助我在身體上擺脫不必要的負擔,配合持續運動的習慣,以及每週一次以適量水果及 800cc.的飲水當做晚餐,幫助腸胃排毒。一旦您開始行動,會發現身體開始輕盈起來,若是有過胖或是悶脹,可以每週一次「過午不食」、多喝白開水、空腹 清胃,讓原本的悶脹困擾也將逐一消失,您會發現自己「勤儉」的生活及追求真善美的毅力越來越堅強。為了健康、為了地球,您現在就可以開始「Heal the World」行動,從大家每週一日素開始。
推薦序8
全球華人防癌長鏈倡導人 梅襄陽醫師

  講起來很遺憾,一個錯誤的營養學,在短短的一百年間,已經傷害了三代的人民,醫界人士卻眼睜睜地看著它發生,無力制止。幸運的是我們生在不一樣 的時代裡,康乃爾大學營養生化系教授-T. 柯林.坎貝爾博士(T. Colin.Campell)的著作-《救命飲食》已徹底推翻了舊有的觀念。如今,諸醫界先進同仁著書立說,宣揚素食的好處,就像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可以 看得更清楚、更遠了。
  我推薦本書,因為它代表了一種覺察力的甦醒,也引領著未來健康大趨勢-吃素是好的、正確的。正如坎貝爾博士所言:「日常 15% ~ 16% 的每日動物蛋白質攝取量,就可能啟動癌症。」如果世人仍是大魚大肉、大吃大喝,日積月累遲早會出大問題的!
  我對本書的作者群有更深的期許,「坐而言不如起而行」,除了著書之外,對下一代要有交代,恐怕還要辦些健康生活營,教導他們身體力行才是。大家加油!
推薦序9
大愛電視台現代心素派主持人 / 名演員 譚艾珍小姐

  素食給一般人的感覺是佛教飲食觀,而我是一個從小生長在基督徒家庭的人,卻只為了捨不得吃動物而成為一個素食者。二十多年來,健康蔬食調整好從小嚴重貧血的身體,現在年齡越長,反而耐力越好,感恩蔬食!
推薦序10
抗癌中西名醫、養生暢銷書作家 姜淑惠醫師

  欣見《關鍵飲食》問世,劉登傑醫師特別交代後學,寫篇短文為介,是故得有機會先睹為快,不亦樂乎。
  一群有心人士,在短短時間裡,推陳出新,使得內容又增添相當篇幅的新意,真令人不得不敬佩編輯諸前輩,所付出的辛勞與心力。
  透過彙整更專業的研究資訊,補足普羅大眾的粗淺認知,便利好樂者的隨手查閱,在知識經濟的時代裡,祈願家家戶戶,一家一冊,藉由真知灼見的揭 示,令蔬食(素食)的落實,變得更方便、更有理、更容易。屆時舉手之勞,作環保;張口之時,更健康。心心念念,護生命,絕對不再是夢話囈語耳!
推薦序11
荒野保護協會創會會長 徐仁修先生

  很少有一種善行像素食這樣簡單且容易做到,而效果又如此遠大。素食不只對生命慈悲,對地球友善,更有益於自身的健康。
  素食是最基本的愛,少吃肉是走向愛的一大步,每週一日素是行動的開始。
推薦序12
臺灣素食營養學會祕書長 邱雪婷營養師

  營養學是一門年輕的科學,在短短五十年間,歷經了革命性的改變,在1980年代,美國營養學會 (American Dietetics Association ; ADA) 對素食的營養價值,持極大的懷疑,然而,近年來(2003 及 2009年),由於研究結果不斷指出素食的優點,ADA 的立場聲明書,也從反對轉換成認同,聲明:「適當計畫的素食飲食不但健康,營養充足,也有利於某些疾病的預防和治療。」其實任何一種科學或偉大思想,常都 是由被嘲笑、被攻擊、被懷疑,一步步轉向不情願的接受,勉強認同,最後被推崇,素食營養也不例外。
  可惜國內不少民眾、甚至醫療專業人員對素食的觀念仍停留在三十年前。《關鍵飲食》一書彙整了數百篇近年來相關研究,以實證醫學及實證營養學為基礎,值得所有醫療及營養專業人員,以及關心健康的您參考與實踐。 敬祝此書能夠破解眾人對素食的迷思,幫助國人提升健康。
推薦序13
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 周家復教授

  富裕社會的現代人,常在年過四十之後,驚覺「三高」(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無聲襲來;而念小學的孩子們,漢堡薯條炸雞之後,父母才愕然發 現,孩子成了過胖兒。不禁讓人質疑,我們的飲食究竟出了甚麼問題?本書針對這個問題,提供了非常完整的科學資訊與實例,並羅列了詳細的引用文獻為佐證,說 明只要調整個人的飲食習慣,採行素食,許多文明病都會和我們漸行漸遠。本書也是少數同類書籍中,從素食出發至個人健康,並宏觀擴及到素食與環保,及對氣候 變遷的正面效應,是關心健康問題及人類永續生存的必備讀物。大文豪托爾斯泰曾說:「一個人如果嚮往正直的生活,第一步就是要禁絕傷害動物。」這句話若將它 改成:「一個人如果嚮往健康永續的生活,第一步就是要採行營養均衡的素食。」也符合本書的真義了。
推薦序14
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董事長 胡雅美小姐

  多年前個人因健康亮起了紅燈,走上退休之路,也因而有幸接觸了生機飲食與自然素食。果然體質大有改善,進而現身說法並大力推薦。近年來綜觀我們 的環境,不利健康的因子層出不窮,大大提高了國人疾病的發生率與死亡率,耗費了大筆醫療費用。其實說穿了,大多與我們錯誤卻又習以為常的飲食生活有關,其 實「少肉、多蔬果」必能保健康。當全球呼籲節能減碳之際,豈容畜牧業再繼續摧毀珍貴的林地,而製造比交通運輸產生的溫室氣體還要多,其產生量幾乎占全球近 1/5,也帶出了更多河川、溪流水質的汙染問題。「自然素食」我們當先釐清一些似是而非的陳腐觀念,它是最自然、單純,切合我們自身需要的飲食生活內涵, 它可以幫助我們體內身體大掃除。盼望「素食」能讓大家吃的健康、活的自然。
推薦序15
中華自然療法世界總會 歐陽瓊總會長

  閱後深刻感受到黃建勳醫師及本書作者們的用心與慈悲,他們不但關心大家健康,也關懷地球生態環境,認為吃較無汙染的素食餐點,不但能保養健康, 也讓地球少些破壞,若人們都能如此用心,地球與人類的壽命更能長久。筆者父親 歐陽光先生,是臺灣首位積極推廣種植無汙染自然食物的推手,也是國際發明家 (其發明「不費能源自動培芽機」榮獲日內瓦國際發明獎,在臺灣被選為首屆十大發明家之一),家父因不忍心見動物被宰割成人類食物,故改吃素食,至今已多 年,近百歲人尚能出國旅遊多次,母親也以素食為主,近90歲還一頭黑髮,走路無老態,學歌、學舞、學陶藝,活力十足,足可證明吃素依然可吃出健康,只要吃 對方法即可。筆者研究食療與自然療法三十多年,於二十五年前開創臺灣首家食療養生中心(設於臺北市挹翠山莊內),幫助不少嚴重慢性病患及癌症患者,於短時 間內自然康復;當時全供應「素食全餐」,生熟食搭配,非常重視「辨證食療」,因每個人體質非相同,故不宜一概而論,筆者因深刻體驗「辨證飲食」的重要性, 故呼籲「啟動第七次飲食改革」(請參閱筆者的《辨證食療》,書中說明人類前六次飲食革命情形)。素食與葷食最大差異是蛋白質養分的攝取方式,素食者不吃動 物性食物,只吃植物性食品,故一般以豆類及其製品為蛋白質主要來源,如能慎選食物、對攝取方式及烹調方法有正確認識、再了解體質吃對食物,將更能吃出《關 鍵飲食》的效果!

2014/3/21

GO! GO! GO! 國民黨!

2014/3/18

Will It Crush 阿諾史瓦辛格最新力作《魔鬼終結者XXX:浴血戰車》

研究:東北格陵蘭融冰大量入海

(法新社巴黎16日電) 科學家今天表示,一直不受全球暖化影響的格陵蘭(Greenland)東北部冰原開始融解,導致100億公噸融冰流入不斷上升的海平面。

發表在「自然氣候變遷」(Nature ClimateChange)的研究發現,2003年後氣溫飆高,使得東北格陵蘭的融冰大量入海。

所謂的「冰流」會夾帶冰塊,緩慢流向大海,同時將冰塊排入海中。在過去,龐大冰塊會堵住冰流河口,導致整個冰流流動速度緩慢。

然而連續3年高溫,讓龐大冰塊開始融化,加速冰流流動。


研究發現,從2003年至2012年,東北格陵蘭每年流出100億公噸的融冰入海。
研究主持人、俄亥俄州立大學(Ohio StateUniversity)地球科學教授貝維斯(Michael Bevis)說:「格陵蘭東北部非常寒冷,過去被視為格陵蘭冰原的最後穩定區塊。」

貝維斯說:「不過研究顯示,東北部冰原加速融解,因此似乎格陵蘭冰原的所有邊緣都開始變得不穩定。」(譯者:中央社陳怡君)

2014/3/9

平抑豬價 續推無肉日


【聯合報林如森/佛光大學生態傳播研究中心主任(宜縣礁溪)
2014.03.10 02:04 am

豬價連日飆漲,台南善化肉品市場這幾天更創下天價,農委會主委陳保基也南下實地走訪肉品市場,希望找出市場「幕後黑手」。但要快速壓低豬價並不容易,個人認為從消費端需求減量,應是可以減緩豬價上揚的策略之一。

面對豬價上揚,行政院穩定物價小組及農委會的作法是降低豬肉進口關稅,同時專案進口更多豬肉,以平抑價格;這種作法,雖能快速達到預期效果,但這是豬農所不願見,搞不好還讓外國豬肉有「趁虛而入」的機會,豬農恐怕會反抗到底。

從消費端著手,或許是消費減量,平抑豬價的好方法。從現實環境看,農委會能做的消費減量,大概只有:一增加傳統市場休市日,二提高零售價格。但前者要面對肉攤商抗議,後者會引起消費者不滿,甚至引發相關物價波動。

平抑豬價不能光靠農委會,行政院各部會或民間團體都可以參與,尤其從消費端減量,教育部掌握那麼多的學校營養午餐的資源,應繼續加強推動「一周一日無肉 日」運動。教育部三年前曾推動過「一周一日無肉日」,但時日一久又疲乏了。立法院二○○九年也通過提案,指畜牧業排放的甲烷占總量的百分之六十,助長地球 暖化,應推廣素食減碳行動,減少甲烷排放量。

社會行銷的目的是要社會大眾改變或修正某些行為,趁目前豬價偏高之時機,生態保育、環保或宗教團體,加強推動素食、蔬食、自然有機飲食或是「一周一日無肉 日」,現在正是時候。社會行銷策略,以「改變飲食習慣,減少肉品生產、降低甲烷產生」,這對地球暖化嚴重的當今,總是好事;而消費端降低,肉價自然降,消 費者「消費意識」的提升,才是社會行銷的重點。

目前疑有「幕後黑手」以小豬下痢疫情「趁火打劫」,哄抬豬價,讓拍賣市場減少豬隻進場拍賣,以控制豬價在高檔,也引起下游市場及餐廳業的波動。與其被「幕 後黑手」控制價格,不如由消費者自己改變飲食習慣,走向蔬食、素食,甚至「一周一日無肉日」,不但愛地球,也保護自己的荷包。

2014/3/4

中年人多吃動物蛋白 對健康妨害與吸菸無異

中廣新聞網
美國研究發現,中年人食用過多動物蛋白,對健康的妨害跟每天抽一包菸差不多。

美國南加州大學研究人員,追蹤了幾千人二十年的身體狀況。結果顯示,吃動物蛋白多的人在這二十年裡因為罹癌死亡的比例,比動物蛋白攝取少的人高出四倍。

以往的研究多半認為脂肪、糖和鹽是健康殺手。這項研究第一次證明動物蛋白過多一樣不利健康。

研究人員「隆勾」博士說,成年人動物蛋白攝取量要依體重而定,每公斤零點八公克。也就是說五十五公斤重的人,一天只能吃四十五到五十公克的動物蛋白。半斤重的牛排蛋白質就有七十七公克,已經超標。

而兩百西西的牛奶,動物蛋白等於一天攝取總量的百分之十二,一片四十公克的乳酪也相當於一天攝取量的百分之二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