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06月08日 08:59 來源: 中國新聞週刊
儲存在遠北的碳,有可能將全球溫度提高10℃或更高;這導致釋放出更多的溫室氣體,這些釋放物再引起進一步升溫——這種惡性循環最終將可能使氣候失去控制
文/呂靜 王平才
“我很吃驚,實在是震驚,整個北極地區的永久凍結帶正在快速融化,到處是由冰水化成的湖泊,甲烷冒著泡從湖水中汩汩湧出。”阿拉斯加大學生態學家凱蒂·沃爾特說。她曾於今年早些時候再赴西伯利亞調查。
早在2006年,沃爾特就在《自然》雜誌上撰文,警告人們隨著西伯利亞永久凍結帶的融化,甲烷釋放量的增長可能會加速氣候的變化。但是,就算她本人也沒有預料到變化速度竟如此之快。她說:“西伯利亞的湖區面積比我在2006年的測量資料增大了5倍,這是史無前例的全球性事件,慣性使得更多的永久凍土帶加速融化。”
過去30年間,地球平均升溫不足1℃,但北冰洋大部分地區卻上升了大約3℃;一些冰原消失的地方,氣溫甚至上升了5℃。
這種劇烈變暖並不僅限於北冰洋地區,還延伸到周圍的雪原、冰原和永久凍土帶,深入到西伯利亞、阿拉斯加、加拿大、格陵蘭和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大部分地區。2007年,北美洲北部地方的溫度比1951年至1980年間平均氣溫上升了大約2℃,西伯利亞的部分地區升溫超過3℃。
北極的迅速變暖意味著,很可能在本世紀末,地球最北端將升溫10℃,到時候數百米深的永久凍土帶將面臨著融化的風險——北極地區不僅僅是一塊易碎的反射鏡,也是一個巨大的碳和甲烷的存儲庫,這些溫室氣體被固定在凍土之中或被埋藏在海床之下的冰結構中。
可怕的“解凍”
有人預測,到2030年的時候,北極將可能再無夏冰。通常,對生態環境感興趣的人們對於冰原消失後果的討論總是集中在依靠海冰捕獵的北極熊所面臨的困境。然而,更大的問題還不在此。變暖的北極將改變整個地球,一些潛在的後果簡直可以說是災難。
比如,洋流變化會幹擾亞洲季風,而將近20億人依靠這些季風提供的雨水來種植糧食。更可怕的是,從融化的永久凍土帶釋放出的甲烷有可能產生回饋,導致全球氣候失控——假如更多的甲烷被釋放出來,那麼,無論我們再怎樣大幅消減溫室氣體排放,地球都會變得更熱。最近的研究表明,從融化凍土帶釋放出的甲烷量要遠遠大於人們過去的設想。在過去10年保持靜止不變之後,大氣甲烷水準已開始再次升高,來源可能就是北極永久凍土帶。
在北半球,有1/4的陸地地表包含永久凍土,即永久凍結的土壤、水和岩石。在一些地方,永久凍土是在最後一個冰河時代形成的,那時海平面很低,這些永久凍結帶延伸在海洋之下,深藏於海床下。
現在,大面積永久凍結帶開始消融,結果是快速侵蝕的土壤、扭曲的高速公路和管道、坍塌的建築物,以及“醉倒的”森林。
然而,真正讓人擔心的是,包含于永久凍結帶中的有機碳,它們以很久以前死去的動植物形式存在。比如,奇異的猛獁象已經被冰凍了數萬年。當永久凍結帶融化之際,其中的大部分碳都可能會釋放到大氣中。
沒有人確切地知道永久凍結帶中鎖定了多少碳,但其數量似乎遠比我們想像的要多。去年,由佛羅裏達大學愛德華·索爾領導的一項國際合作研究表明,永久凍結帶的碳含量是先前估計的兩倍,約為16000億噸——該數目大約是全世界土壤中碳總量的1/3,是大氣中碳含量的兩倍。
定時炸彈
索爾估計,按照標準情況,本世紀將有1000億噸的碳會被解凍釋放出來。如果這些碳都以甲烷的形式出現,那麼,其產生的溫室效應以目前二氧化碳年排放水準計,相當於270年的排放量。“這是一種緩慢運轉的定時炸彈。”
已有40000年歷史的東西伯利亞永久凍結帶是一個熱點。“全球碳項目”是一個分析碳迴圈的研究網路,共同主持該專案的菲力浦·西艾斯說,僅東西伯利亞這一個地方就含有5000億噸碳。他還指出,2007年的夏季,東西伯利亞時有比正常氣溫高7℃的情況。
高溫意味著上層土壤的季節性融化延伸到超過正常的更深區域,永久凍土的下層開始融化。微生物能夠分解任何融化層中的有機物質,不僅釋放出碳,還會產生熱,從而導致更深層的融化。西艾斯說,由有機質分解腐爛所產生的熱是另一個加快凍土融化的正回饋。
融化在永久凍土中的碳既能以二氧化碳也可以甲烷的形式進入大氣,後者是更強效的溫室氣體。在這些地區典型的沼澤土壤和湖泊的低氧條件下,有機物質會分解出更多甲烷的形式。
在低窪地帶,隨著含冰量很高的凍土融化,土地體積的縮減會導致地面塌陷,融化的冰水會形成熱融湖泊。衛星勘察顯示,這類熱融湖的數目正在增加。而沃爾特和其他人的研究顯示,它們可能正是甲烷的一個重要來源。
將這些研究集中在一起,最新的研究為我們描繪了一幅令人不安的景象。現有的模型沒有包括物質分解所產生熱量的回饋作用,所以,凍土實際融化的速度要比一般設想的更快。西艾斯說:“最深的永久凍土帶有可能用不了500年,而是在100年內就會消失殆盡。”
永久凍土並不是甲烷的唯一來源,淺海的沈積物也可能含有豐富的甲烷水合物,這是一種內藏甲烷的冰形式(甲烷含量高的就被稱為可燃冰)。讓人擔心的是,人們認為北冰洋下面儲有大量的甲烷水合物。由於這裏的水非常冷,人們可以在更接近地表的地方發現甲烷水合物。這些淺表沈積物對於地表水的升溫更為敏感。
挪威特羅姆瑟大學的尤爾根·明內特曾分析過以往北極甲烷水合物的噴發,他認為,“全球變暖將引起更多噴發和更多釋放。”
危險已經來臨?
雖然自從前工業時代起,大氣甲烷水準已經比過去增加了一倍,但在過去的10年前後,卻沒有多大變化。可是隨後,在2007年,幾百萬噸的額外甲烷神秘地進入了大氣層。利用遍佈全球的甲烷監測器進行詳細分析的結果指出,這些甲烷大部分來自遠北地區。西艾斯說,西伯利亞的永久凍土帶看起來像是最大的來源。
這種說法還有爭議。麻省理工學院全球改變科學中心的馬特·裏格比曾經分析過甲烷激增,他說,我們還不能斷定融化凍土的釋放就是主要促成甲烷增高的原因,但“2007年西伯利亞異常溫暖,而在氣溫升高的時候,我們有可能看到釋放量的增多”。
升高可能僅僅是一種暫時現象,或某一大事件的開始。西艾斯說:“一旦這個進程啟動,很快就會變得不可阻擋。”
沃爾特同意這種說法。她估計,現在只有幾千萬噸的甲烷被釋放。“但是,還有幾百億噸可能被釋放,”全球變暖的速度越快,釋放量提高得就越快。
儲存在遠北的碳,有可能將全球溫度提高10℃或更高,這導致釋放出更多的溫室氣體,這些釋放物再引起進一步升溫——這種惡性循環最終將可能使氣候失去控制。
洋流輸送減弱的後果
對於北極冰融,還有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這就是:越來越多的淡水湧入北冰洋。海冰範圍和厚度的縮減已經增加了大量淡水,與此同時,河流入海的水量比半個世紀之前增加了10%。部分原因是由於空氣變暖導致降水增加——溫暖的空氣可以容納更多水分;另一部分原因是由於永久凍土帶和冰雪融化的結果。然而,還有更多的淡水來自融化的格陵蘭冰原。隨著北極的進一步變暖,這些淡水溪流將會增多。
這些額外的淡水將使驅動熱鹽環流或叫做海洋輸送流的泵力減弱。其中最著名的洋流是北大西洋灣流。這些傳輸是在所有大洋中進行的,它開始於大西洋的最北 部,在格陵蘭,通常密度高的水會沖入洋底,這裏的水之所以變得緻密,部分原因是因為溫度低,還有一部分原因是因為形成海冰增加了鹽度。隨著大量額外淡水的 湧入,當海水變得相對溫暖、而且不再那麼鹹時,人們就會擔心驅動熱鹽環流的泵力減緩,這有可能造成歐洲北部氣溫下降(極端情況即電影《後天》裏面所描述的情形)。
即使洋流輸送放慢也會產生巨大的變化。氣候模型表明,海洋輸送的變化會改變全世界的降雨模式。這些模型是以對過去海洋傳送關閉期間氣候如何改變的研究為背景的。
英國雷丁大學氣候系統研究沃爾克研究所的董步文(音)說,最嚴重的後果,是大概會中斷並可能完全毀掉亞洲季風,導致南亞的嚴重乾旱。他說:“這可能會給這些國家造成巨大的社會和經濟影響。”
再重複一遍,季風中斷將會對南亞的社會和經濟產生巨大影響。亞州季風是這塊人口最為稠密的大陸上大部分地區最主要的水源。南亞的人口約為20億,占地球人口的1/3,這裏的人們依靠季風栽種糧食。
沒有人能確定所有這一切發生的可能性。事實上,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的科學家已經彙編出一些報告,但在確定這類事件的可能性上卻沒能達成一致意見。結果是,在最近的報告中這種“可怕的情景”很少被提及。
但最新的研究結果表明,鑒於北冰洋夏季海冰的縮減速度遠遠超過了IPCC模型預測,我們不能忽視這些可能性。★
【編輯:劉薛梅】
本文來源於中國新聞週刊http://www.gs.chinanews.com.cn/news/2009/06-08/28797.shtml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