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市市長白思豪(Bill de Blasio)11日宣布,9月開始將實施「週一無肉日」(Meatless Mondays),紐約市110萬名公立學校學生將開始吃素食餐。
2019/3/30
2019/3/29
世界氣象組織警告:2018全球海水熱度創新高
隸屬聯合國的「世界氣象組織」今天公佈一份報告指出,全球的海水溫度,在二○一八年,創下歷史新高,這不僅再度證實全球氣候暖化的威脅性,也代表了氣候暖化將影響海洋生物的生存。
世界氣象組織(WMO),在最新一次的「全球氣候狀況報告」中指出,過去四年,也就是從二○一五年到二○一八年,地表溫度屢創新高。不過報告指出,人類需要關心的,除了地表溫度之外,也要看看其他的相關氣候指標,例如海平面溫度。世界氣象組織說,以二○一八年為例,深度七百公尺內的海水溫度,與深度兩千公尺內的海水溫度,雙雙創下歷史新高。而這兩部份的水深溫度,上一次同創新高,是在二○一七年;而二○一八年則刷新了二○一七年的紀錄,可見海水溫度升高的速度有多快。
報告指出,讓地球溫度升高的主因,是由於燃燒化石燃料,所排放出的大量溫室氣體,圍繞在地球外層,使地球溫度逐年攀升。而不但地表的溫度會上升,過量的熱氣也會帶動海水溫度上升。
調查報導/塑膠袋垃圾危機 真正回收不到一成
2019-03-29 13:30聯合報 記者彭宣雅╱即時報導
民眾使用量極大的塑膠袋,卻不在環保署「公告應回收」項目內,絕大多數進焚化爐燒掉或被回收業者堆置在鄉間倉庫。中部一家從事從事回收的環保公司,廠區內就累積堆置近3000公噸,問題長期不解決,將造成嚴重的環境問題。
「業者反映過好多年都沒有用…」。環保業者李燈照表示,公所清潔隊收來的資源回收物都會標售,再由業者跟政府購買,但類目只載明「塑膠」,沒有細分塑膠瓶、塑膠蓋或塑膠袋,業者所有的「塑膠」都要收。
他說,實際上塑膠袋根本就沒什價值,業者收了以後,不能隨意丟棄,也沒有去處,花錢買了回收物,有些還要自己花錢送去焚化爐燒掉,但有的焚化爐也不收。他的環保站在北部,光塑膠袋就屯積了幾百公噸,「不知道應該放哪裡」。
李燈照表示,政府光要清運業回收是不行的,韓國把這些東西(塑膠袋)做成燃料,「至少要告訴我們可以賣去哪裡、賣給誰」。
在中部一家環保公司任職的鄭先生,公司有標購政府回收物資。他表示,有價的是資源,無價的就是垃圾,公司與地方環保局簽約,會統包清潔隊收的各式回收物,包括鐵罐、鋁罐、塑膠袋等,但塑膠袋後端幾乎沒有人處理,「收這個我們也很困擾啊!」
鄭先生說,回收的塑膠袋材質其實很雜,很多還有油墨、髒汙等,根本沒辦法處理;業者經過打包、分類後,只能先壓縮暫時堆放在廠內,至今已經累積將近3000公噸。若要送去焚化爐焚燒,還要再付運費,回收塑膠袋薄利、處理人工成本貴,幾乎沒有回收業者願意做。
他指出,自從中國大陸禁止接收各國的垃圾後,包括歐美、日本等國的所謂「洋垃圾」就輾轉來台。相較於國內的塑膠袋和塑膠膜,國外材質相對穩定、有回收價值,造成國內塑膠袋回收的排擠效應。政府應該輔導業者為去化塑膠袋找出路,製造業者也要付起責任,否則一直堆置下去也不是辦法。
氣質女神吃素愛地球 鼓勵大家:一點都不痛苦、超簡單的!
2019-03-28 18:22聯合報 記者蘇詠智╱即時報導
林嘉欣前幾年以照料兩個女兒為重心,今年由於孩子們都開始上學,一口氣有3部電影新作陸續推出,她也表示很想回台灣拍戲,上一次返台演出的「百日告別」讓她奪下金馬獎影后,很期待台灣導演讓她挑戰不一樣的角色。她會開始改變飲食習慣,其實是受到另一半的影響,她的導演丈夫袁劍偉比她大一輪,在結婚時她就要求:「你不可以比我早離開人世喔。」袁劍偉雖然覺得不容易,還是答應她,因此對於身體健康必須要重視,在發現自己「三高」後開始吃素,逐漸開啟林嘉欣嘗試素食的機緣。
大多數人都覺得素食會不會反而更油、更重口味,反而不夠健康,且需要的養分不足,林嘉欣解釋:「現在的素食食材口感可以做到跟肉沒有差別,烹調方法不需要太複雜就能煮得很美味,改吃素食其實很容易,也不會痛苦。」她連最近拍新片都每天自己準備素便當帶到片場,記者會上也與大飯店主廚學著用新豬肉做獅子頭,以後也可以加進自己的菜單裡。
在生活中,林嘉欣從飲食到各種用品都注意環保、減少塑膠製品,也會帶女兒們淨灘,把好的觀念灌輸給她們。至於難得一趟回台灣,帶些什麼禮物返港?她笑道:「女兒們都只要我買吃的,像香港沒有的蓮霧啦,還有台灣土產的鳳梨、芒果等等,都是一堆食物。」
2019/3/28
感知恩人去世!南非21頭大象跋涉12小時 木屋窗前列隊「仰鼻哀鳴」
文/法式軟糖
救命之恩終身不忘,對動物來說也是如此。1990年環保人士勞倫斯(Lawrence Anthony)救下一批象群;2012年勞倫斯去世時,21頭大象齊聚窗前,仰著鼻子對天長嘯。
出生南非的勞倫斯,從小熱愛自然,決定將自己的一生奉獻給環保事業。長大後,他順利成為著名的探險家、環保主義者、野生動物專家,著作被翻譯成多種語言賣到世界各地。
1990年初,勞倫斯與新婚妻子賣掉所有家當,在南非夸祖魯-納塔爾省(KwaZulu-Natal)買下5千英畝(約6百萬坪)的土地,建立「圖拉圖拉生態保護區」(Thula Thula Private Game Reserve)。在這期間,勞倫斯曾救下8頭大象,這些大象原本住在南非克魯格國家公園(Kruger National Park),但因獵人襲擊而逃出,開始破壞周遭的環境。還好勞倫斯及時收留牠們,否則牠們可能會因為危害村民而被管理員處死。
▼遊客現今也可以在圖拉圖拉生態保護區看到許多大象
然而,在這之前,勞倫斯從未接觸過大象,更不知道如何面對焦躁的象群。勞倫斯只好硬著頭皮走向大象,試著輕聲對牠們說話,並唱起柔和的搖籃歌,沒想到,八頭大象就這樣成功被他安撫,逐漸冷靜下來,不再做出試圖攻擊村民的舉動。勞倫斯也因為這個著名的事蹟,從此被人稱作「象語者」(The Elephant Whisperer)。
▼勞倫斯的著作《The Elephant Whisperer》描述了他與象群的生活
靠著向大眾募來的款項,勞倫斯與妻子開啟與大象相伴的人生。然而,事情並沒有他想像地順利,象群被送到保護區之後,牠們一次又一次試圖挑戰這個新的照顧者。有一次,象群甚至合力拔樹,砸壞電網後逃跑,勞倫斯與妻子花了10天的時間才找回牠們。從此之後,勞倫斯很少回小木屋睡覺,他每天都待在象群旁邊,對牠們說話、唱歌、講故事、吹口琴。勞倫斯說,「雖然牠們可能不再相信人類,但是我希望至少,牠們可以相信我。」
長久的付出終於有了成果。
某天早晨,勞倫斯驚訝發現,傲嬌的象群首領娜娜(Nana)竟然主動接近他!娜娜將象鼻穿過網子,搔搔勞倫斯的手臂,像在跟他撒嬌。勞倫斯熱淚盈眶看著這奇蹟的一刻發生。之後20年,「圖拉圖拉生態保護區」陸續照顧了許多野生動物,娜娜也安心在這裡孕育牠的後代。
2012年3月,勞倫斯心臟病驟逝後,傷心的妻子突然接到員工的緊急電話,表示有一群大象正朝著小木屋前進!根據勞倫斯的兒子迪倫(Dylan)表示,象群基本上不怎麼接近小木屋,因為牠們棲息的地方離這裡很遠。迪倫推出,牠們至少花了12小時的時間,經過長途跋涉才走到這裡。
第一批象群由娜娜帶領,在清晨抵達,第二批大象則在一天之後到達,總共來了21頭大象。牠們列隊站在小木屋前,將長鼻子指向天空,發出長長的哀鳴,用自己的方式為勞倫斯舉辦了一場莊嚴的葬禮,直到兩天後才離去。
了解大象的人都知道,大象原本就會哀悼死去的同伴,但牠們怎麼知道勞倫斯去世了呢?沒有人說得清。Leila Gal Berner博士表示,牠們就像心有靈犀般被召喚了,兩群大象突然感知到「一個牠們心愛的人類好友已經離牠們而去」。
勞倫斯的妻子最後將丈夫的骨灰灑在保護區的草原上,據說勞倫斯死後一年,娜娜又再次帶著象群出現,一起哀悼他,利用這種方式訴說牠的思念。
VIA featuredcreature、uktimes、thulathula(封面圖)
救命之恩終身不忘,對動物來說也是如此。1990年環保人士勞倫斯(Lawrence Anthony)救下一批象群;2012年勞倫斯去世時,21頭大象齊聚窗前,仰著鼻子對天長嘯。
Lawrence Anthony was known as the "elephant whisperer". When he died in 2012, a group of wild elephants which he had helped rescue and rehabilitate walked up to his home on their own, and stood around in an apparent vigil for two days, before dispersing https://t.co/hmuZWh7MNv pic.twitter.com/JPqCHFGUI4— Massimo (@Rainmaker1973) March 22, 2019
出生南非的勞倫斯,從小熱愛自然,決定將自己的一生奉獻給環保事業。長大後,他順利成為著名的探險家、環保主義者、野生動物專家,著作被翻譯成多種語言賣到世界各地。
1990年初,勞倫斯與新婚妻子賣掉所有家當,在南非夸祖魯-納塔爾省(KwaZulu-Natal)買下5千英畝(約6百萬坪)的土地,建立「圖拉圖拉生態保護區」(Thula Thula Private Game Reserve)。在這期間,勞倫斯曾救下8頭大象,這些大象原本住在南非克魯格國家公園(Kruger National Park),但因獵人襲擊而逃出,開始破壞周遭的環境。還好勞倫斯及時收留牠們,否則牠們可能會因為危害村民而被管理員處死。
▼遊客現今也可以在圖拉圖拉生態保護區看到許多大象
Have an 'Elephantastic' Day from @THULATHULA1 at Thula Thula - Exclusive Private Game Reserve Wild Team in #Zululand https://t.co/CBQtZB85vX pic.twitter.com/6uBBFQUakO— Jenny Jarvis (@JennyJ777) August 31, 2017
然而,在這之前,勞倫斯從未接觸過大象,更不知道如何面對焦躁的象群。勞倫斯只好硬著頭皮走向大象,試著輕聲對牠們說話,並唱起柔和的搖籃歌,沒想到,八頭大象就這樣成功被他安撫,逐漸冷靜下來,不再做出試圖攻擊村民的舉動。勞倫斯也因為這個著名的事蹟,從此被人稱作「象語者」(The Elephant Whisperer)。
▼勞倫斯的著作《The Elephant Whisperer》描述了他與象群的生活
靠著向大眾募來的款項,勞倫斯與妻子開啟與大象相伴的人生。然而,事情並沒有他想像地順利,象群被送到保護區之後,牠們一次又一次試圖挑戰這個新的照顧者。有一次,象群甚至合力拔樹,砸壞電網後逃跑,勞倫斯與妻子花了10天的時間才找回牠們。從此之後,勞倫斯很少回小木屋睡覺,他每天都待在象群旁邊,對牠們說話、唱歌、講故事、吹口琴。勞倫斯說,「雖然牠們可能不再相信人類,但是我希望至少,牠們可以相信我。」
長久的付出終於有了成果。
某天早晨,勞倫斯驚訝發現,傲嬌的象群首領娜娜(Nana)竟然主動接近他!娜娜將象鼻穿過網子,搔搔勞倫斯的手臂,像在跟他撒嬌。勞倫斯熱淚盈眶看著這奇蹟的一刻發生。之後20年,「圖拉圖拉生態保護區」陸續照顧了許多野生動物,娜娜也安心在這裡孕育牠的後代。
When the 'Elephant Whisperer' Lawrence Anthony died, a whole herd of elephants arrived at his house to mourn him! pic.twitter.com/GqOFOZp7dv— VintagePhotos (@NotableHistory) September 3, 2014
2012年3月,勞倫斯心臟病驟逝後,傷心的妻子突然接到員工的緊急電話,表示有一群大象正朝著小木屋前進!根據勞倫斯的兒子迪倫(Dylan)表示,象群基本上不怎麼接近小木屋,因為牠們棲息的地方離這裡很遠。迪倫推出,牠們至少花了12小時的時間,經過長途跋涉才走到這裡。
第一批象群由娜娜帶領,在清晨抵達,第二批大象則在一天之後到達,總共來了21頭大象。牠們列隊站在小木屋前,將長鼻子指向天空,發出長長的哀鳴,用自己的方式為勞倫斯舉辦了一場莊嚴的葬禮,直到兩天後才離去。
RT 31 elephants paid their respects to The Elephant Whisperer, their 'man friend' https://t.co/FXIj7ouFnJ pic.twitter.com/S3nZMhS1pQ— Carole Gill (@carolelynngill) February 27, 2014
了解大象的人都知道,大象原本就會哀悼死去的同伴,但牠們怎麼知道勞倫斯去世了呢?沒有人說得清。Leila Gal Berner博士表示,牠們就像心有靈犀般被召喚了,兩群大象突然感知到「一個牠們心愛的人類好友已經離牠們而去」。
勞倫斯的妻子最後將丈夫的骨灰灑在保護區的草原上,據說勞倫斯死後一年,娜娜又再次帶著象群出現,一起哀悼他,利用這種方式訴說牠的思念。
VIA featuredcreature、uktimes、thulathula(封面圖)
2019/3/23
2019/3/14
9月各大公立學校實施週一無肉日 紐約市跟進
法新社報導,白思豪說:「少吃點肉將能改善紐約客的健康,以及降低溫室氣體排放。」
布魯克林有15所學校將近一年前,就已經實施週一吃素食早餐和午餐的計畫,如今將擴大到整體龐大的學校體系。
紐約市長永續辦公室(Mayor’s Office of Sustainability)主任錢伯斯(Mark Chambers)說:「減少對肉類的慾望是個人可以降低對地球造成的環境影響,最有效的方式之一。」
舊金山和加州其他地區數百所公立學校也早已實施「週一無肉日」。
史塔登島區長歐多(James Oddo)說:「我有一些小小的建議要給嘲笑這個觀念的人:請看看科學,看看這些數據,看看孩童肥胖的問題,看看糖尿病前期的診斷。正視65%的12到14歲美國孩童,有初期高膽固醇疾病跡象的事實。」
歐多說:「如此一來,或許你們就能接受我們不能一直沿用相同方式做事的事實,包括接受週一無肉日的這個想法。」
2019/3/13
2019/3/4
環保真的有用!NASA發現「地球比20年前更綠了」 多虧2個人口大國努力綠化
2019年03月04日
隨著全球的環保意識逐漸提高,現代人也逐漸開始重視生態的保護和培育。雖然這幾年世界各地都有出現各種嚴峻的氣候,可是根據 NASA 所公布的資料顯示,如今的地球竟然比起20年前還要「更綠」了!
這些數據讓許多網友都大為吃驚,誰能想到這兩個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兩個國家也能夠在綠化地球上有著如此驚人的貢獻?不過這些增長並無法抵消巴西、印尼等國家境內綠化面積不斷減少所帶來的多種影響,希望大家都能夠重視這個問題,一起愛護我們只有一個的地球!
來源:DailyMail
隨著全球的環保意識逐漸提高,現代人也逐漸開始重視生態的保護和培育。雖然這幾年世界各地都有出現各種嚴峻的氣候,可是根據 NASA 所公布的資料顯示,如今的地球竟然比起20年前還要「更綠」了!
▼根據 NASA 發布的數據顯示,比起2000年,如今全球綠葉面積增加了約5%,相當於一個亞馬遜熱帶雨林的大小,而其中貢獻最大的,就是發展中的中國和印度,佔了增長的 1/3 !從衛星傳回來的資料可以看到,中國和印度境內的綠化面積非常明顯。
▼專家是收集了 NASA
於1999年發射的旗艦衛星「Terra」與2002年發射的衛星「Aqua」的觀測數據進行分析,發現中國和印度的綠化面積僅佔了全球的9%,可是整體綠化增量的貢獻竟然達到全球的1/3。研究人員推測,中國的綠化面積42%來自植樹造林,32%來自集約農業(Intensivefarming);而印度的綠化有8成是來自不斷擴增的集約農業種植面積。
▼除此之外,各國人民積極種樹也起了明顯的作用。在2017年,印度就有群志願者發起了種樹活動,在12小時內種植了超過6600萬顆樹苗,打破了世界紀錄。從以下各國綠化面積進步的數據可以看到,中國超過了10%,而印度也有6.8%。
這些數據讓許多網友都大為吃驚,誰能想到這兩個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兩個國家也能夠在綠化地球上有著如此驚人的貢獻?不過這些增長並無法抵消巴西、印尼等國家境內綠化面積不斷減少所帶來的多種影響,希望大家都能夠重視這個問題,一起愛護我們只有一個的地球!
來源:DailyMail
2019/3/1
英國蔬食尚當道 選擇豐富的素食天堂
最新更新:2019/02/27 16:17
連鎖咖啡廳Preta Manger在倫敦的素食分店。
連鎖咖啡廳Preta Manger 2016年在倫敦開了一家純素快閃店,顧客反應良好,快閃店變成長久店面,更逐年增加分店;連鎖烘焙坊Greggs也在今年1月推出招牌香腸卷的素食版,而且這項新產品還是2萬人請願的結果。
文、攝影/戴雅真(中央社駐倫敦記者)
英國的素食主義興盛,吃素的人上餐廳幾乎不需要擔心,因為幾乎每家餐廳都會標示素食餐點,也有豐富的素食菜色可供選擇,簡直可說是素食者的天堂。
首先要了解,素食分為純素主義(vegan)以及素食主義(vegetarian)。純素主義一如字面意義,就是完全不碰葷食;素食主義依據個人選擇,有些會攝取奶製品或蛋製品。這兩種飲食模式近年來在英國都極為風行。
還有一些人選擇根據環境、心情而吃素,被稱為彈性素食主義(flexitarianism),人數也是逐年上升。
素食在英國究竟有多普遍?凱度消費者指數(Kantar Worldpanel)去年針對3萬個英國家庭統計發現,有超過四分之一的家庭,晚餐桌上擺的是奉行純素或素食主義的餐點。在三個月期間,29%的家庭晚餐桌上沒有任何的魚或肉。
目前英國大約每八人就有一人是素食或純素主義者,另有21%的人是彈性素食主義者。素食風潮的興起,又受到近年來流行的「1月吃素」(Veganuary, Vegan和January的合體字)影響。
經歷12月分大啖肉食的耶誕節大餐,加上1月是一年的開端,容易立下決心,因此有組織鼓勵人嘗試在1月開始吃素。民眾在1月嘗試改變飲食習慣,若出現好結果,可能一整年的飲食習慣都因此改變,甚至長久下來完全改變。
「1月吃素」組織2017年曾在英國鋪天蓋地廣告。組織官網指出,嘗試吃素一個月的人,有超過75%表示健康情況好轉。他們睡得更好,體重平均下降約三公斤。根據統計,在1月分,菠菜、茄子等蔬菜的銷售量上升,連鎖比薩店必勝客(Pizza Hut)也特別在1月推出多款素食比薩,爭取素食商機。
許多餐廳看到素食商機,特別推出素食餐點,而素食餐點的方便取得,也讓更多人加入吃素行列。
連鎖咖啡廳Preta Manger在2016年以實驗性質,在倫敦開了第一家純素快閃店。原本的紅色招牌改為綠色,紅色的內部裝潢也改為綠色。由於顧客反應良好,快閃店變成長久店面,更逐年在英國各地增加分店。
瞄準素食消費群,連鎖烘焙坊Greggs也在今年1月推出了素食香腸卷。Greggs的傳統香腸卷每星期可以賣出150萬份,他們表示,最新產品就是這款招牌產品的素食對照版。
有趣的是,這項新產品是2萬人請願的結果。善待動物組織PETA去年號召民眾連署請願,希望Greggs推出素食香腸卷,獲得2萬人響應。
民眾的飲食改變,連鎖超市最有感。連鎖超市Wait rose表示,約有三分之一消費者特意減少肉類的攝取,改為少吃肉甚至完全不吃肉。
精品超市業者Marks &Spencer在今年新推出「植物廚房」(Plant Kitchen)系列,提供超過60款素食餐點,產品包括素食比薩、花椰菜雞米花、素咖哩、素香腸等,選擇豐富,搶攻素食市場。
無論是為了自身健康還是動物福利而選擇吃素,素食主義確實愈來愈風行。素食可以救命,一半原因是減少了紅肉的攝取,一半則是因為多吃蔬果,降低了卡路里攝取,避免肥胖。
牛津大學馬丁學院(Oxford Martin School)在2016年的一份研究指出,如果全球的人都依據膳食指南的建議攝取食物,到了2050年,每年可以拯救510萬人的性命;若是全部的人都改為素食主義,可以避免730萬人早逝;吃純素的效果最佳,可以挽救810萬人的性命。
研究還發現,素食甚至可以拯救地球。如果全球人類都成為嚴格的素食者,到了2050年,畜牧業等食物生產相關過程所製造的溫室氣體將可減少70%。
https://www.cna.com.tw/topic/newsworld/124/201902270005.aspx?fbclid=IwAR3j-Nl288az19qRhwZP9g7Hkgfwz783vNRZpi7s_4AkWkhGbRWdyzh3qJc
文、攝影/戴雅真(中央社駐倫敦記者)
英國的素食主義興盛,吃素的人上餐廳幾乎不需要擔心,因為幾乎每家餐廳都會標示素食餐點,也有豐富的素食菜色可供選擇,簡直可說是素食者的天堂。
首先要了解,素食分為純素主義(vegan)以及素食主義(vegetarian)。純素主義一如字面意義,就是完全不碰葷食;素食主義依據個人選擇,有些會攝取奶製品或蛋製品。這兩種飲食模式近年來在英國都極為風行。
還有一些人選擇根據環境、心情而吃素,被稱為彈性素食主義(flexitarianism),人數也是逐年上升。
素食在英國究竟有多普遍?凱度消費者指數(Kantar Worldpanel)去年針對3萬個英國家庭統計發現,有超過四分之一的家庭,晚餐桌上擺的是奉行純素或素食主義的餐點。在三個月期間,29%的家庭晚餐桌上沒有任何的魚或肉。
目前英國大約每八人就有一人是素食或純素主義者,另有21%的人是彈性素食主義者。素食風潮的興起,又受到近年來流行的「1月吃素」(Veganuary, Vegan和January的合體字)影響。
經歷12月分大啖肉食的耶誕節大餐,加上1月是一年的開端,容易立下決心,因此有組織鼓勵人嘗試在1月開始吃素。民眾在1月嘗試改變飲食習慣,若出現好結果,可能一整年的飲食習慣都因此改變,甚至長久下來完全改變。
「1月吃素」組織2017年曾在英國鋪天蓋地廣告。組織官網指出,嘗試吃素一個月的人,有超過75%表示健康情況好轉。他們睡得更好,體重平均下降約三公斤。根據統計,在1月分,菠菜、茄子等蔬菜的銷售量上升,連鎖比薩店必勝客(Pizza Hut)也特別在1月推出多款素食比薩,爭取素食商機。
許多餐廳看到素食商機,特別推出素食餐點,而素食餐點的方便取得,也讓更多人加入吃素行列。
連鎖咖啡廳Preta Manger在2016年以實驗性質,在倫敦開了第一家純素快閃店。原本的紅色招牌改為綠色,紅色的內部裝潢也改為綠色。由於顧客反應良好,快閃店變成長久店面,更逐年在英國各地增加分店。
瞄準素食消費群,連鎖烘焙坊Greggs也在今年1月推出了素食香腸卷。Greggs的傳統香腸卷每星期可以賣出150萬份,他們表示,最新產品就是這款招牌產品的素食對照版。
有趣的是,這項新產品是2萬人請願的結果。善待動物組織PETA去年號召民眾連署請願,希望Greggs推出素食香腸卷,獲得2萬人響應。
民眾的飲食改變,連鎖超市最有感。連鎖超市Wait rose表示,約有三分之一消費者特意減少肉類的攝取,改為少吃肉甚至完全不吃肉。
精品超市業者Marks &Spencer在今年新推出「植物廚房」(Plant Kitchen)系列,提供超過60款素食餐點,產品包括素食比薩、花椰菜雞米花、素咖哩、素香腸等,選擇豐富,搶攻素食市場。
無論是為了自身健康還是動物福利而選擇吃素,素食主義確實愈來愈風行。素食可以救命,一半原因是減少了紅肉的攝取,一半則是因為多吃蔬果,降低了卡路里攝取,避免肥胖。
牛津大學馬丁學院(Oxford Martin School)在2016年的一份研究指出,如果全球的人都依據膳食指南的建議攝取食物,到了2050年,每年可以拯救510萬人的性命;若是全部的人都改為素食主義,可以避免730萬人早逝;吃純素的效果最佳,可以挽救810萬人的性命。
研究還發現,素食甚至可以拯救地球。如果全球人類都成為嚴格的素食者,到了2050年,畜牧業等食物生產相關過程所製造的溫室氣體將可減少70%。
https://www.cna.com.tw/topic/newsworld/124/201902270005.aspx?fbclid=IwAR3j-Nl288az19qRhwZP9g7Hkgfwz783vNRZpi7s_4AkWkhGbRWdyzh3qJc
美國素食變速食 高科技素肉主攻肉食族
最新更新:2019/02/27 16:01
美國餐廳供應的「不可能漢堡」套餐(漢堡加薯條),每份售價14.99美元。
文、攝影/林宏翰(中央社駐洛杉磯記者)
十年前,童書改編的動畫片《食破天驚》(Cloudy witha Chance of Meatballs)上映,故事描寫一個異想天開的怪咖發明家,創造出能把水變食物的驚世技術;十年後,這劇情依然只是童話故事,但是人類不必殺生,就能製造出「人造肉」了。
不是科幻小說,也不是「沙威瑪會自己長出肉」那樣的網路謠言,美國科技業盛事消費電子展(CES)1月在拉斯維加斯落幕,2011年創業的加州企業「不可能食物」(Impossible Foods)發表了2.0版的「不可能漢堡」(Impossible Burger)。
這款由小麥、馬鈴薯、椰子油製成的漢堡排,含有大豆提煉的「血紅素」(heme),吃在嘴裡多了一股幾可亂真的肉味,堪稱「高科技素肉」。
隨著素肉漢堡風行,網路媒體Vox稱「2018年是素食垃圾食物蔚為主流的一年」,而《富比世》(Forbes)專司食品科技與農業的專欄作家史普利特(Jenny Splitter)直言「過去一年,對植物材料製成或人工培植的肉品是重大的一年,但未來一年更是關鍵轉折的一年。」
美國人「無肉不歡」,肉品業商機龐大,每年銷售額約2,000億美元(約新台幣6兆2,040億元)且逐年成長,但這產業現在面臨兩大潛在威脅:以植物食材製成的替代性肉品,以及實驗室培養出來的人造肉。
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Bill Gates)投資的「超越肉品」(Beyond Meat)即是以植物食材製成,它跟其他為素食族群生產的素肉不一樣,「超越漢堡」鎖定的對象是葷食人士,目標在1萬家超商上架。
前面提到的「不可能漢堡」則是另一個代表性產品。2016年這種「會流血」的素肉漢堡問世,當時只在高檔餐廳才有,如今全美超過1,000家餐廳吃得到,像是速食業者「白色城堡」(White Castle)賣的迷你版素肉小漢堡,每份1.99美元(約新台幣61元),比正牌的葷食漢堡貴兩倍,但已是同類產品中最便宜,在一般餐廳或運動酒吧販賣的不可能漢堡套餐(正常尺寸的漢堡加薯條)要價14.99美元左右(約新台幣464元)。
另一種人造肉是用真正的動物細胞培養,在實驗室「種」出可食用的肉製品,又稱「試管肉」,如曼菲斯肉品(Memphis Meats)。不過「試管肉」的生產成本仍非常高,目前市面上還沒有這類產品販售。培養試管肉只需從活體動物取得細胞,免除屠宰步驟,能減少動物痛苦與溫室氣體排放,可能是人類未來食物的永續選擇之一,但試管肉違反自然的培養方式,部分消費者仍難以接受。
「植物性飲食協會」(Plant Based Foods Association)委託尼爾森公司進行的研究發現,到2018年6月止的一年間,整體食品銷售額只上升2%,但植物性食品的銷售額成長了20%,來到33億美元。數據顯示,植物性食品已不只是被主流忽視的小眾市場,逐漸變成一塊眾人爭食的大餅。對消費者來說,素食肉品增添了健康、環保與時髦的色彩,如果吃起來甚至更美味,何嘗不是一個更好的選擇。
高科技素肉吸引了投資者與大眾目光之下,事實上美國在過去20年間素食人口一直是少數。根據2017年統計,全美廣義素食者約占5%,純素人口占3%,加起來跟2012年調查一樣,大約8%的美國人屬於素食族群,比例固定如基本盤,但在食品的選擇上無論是種類或品質都出現巨大成長,說明了對素肉業者而言,目標消費者鎖定的是想吃肉又想要兼顧健康和環保的肉食族群。
帶有矛盾意味的是,不少正統素食人士對某些「太過真實的假肉」敬謝不敏,吃過一次就再也不碰,因為讓他們感覺像在吃真正的肉。理念上而言,新一波「速食化素食」潮流也與傳統吃素族群擁抱的嚴肅意涵大相徑庭。嬉皮世代吃素帶著環境關懷、社會改革的反資本主義理念,但新世代吃素著眼於新奇、有趣、拍照上傳網路炫耀,特別是這股浪潮的背後推手是矽谷投資客、大公司,還有名流人士如李奧納多狄卡皮歐。
素食與速食成了同一件事。科技正在改變美國人的觀念,吃素不是為了特定理念而辛苦實踐的生活習慣,對那些經常造訪得來速車道的速食店常客來說,多了一項選擇叫做「素食垃圾食物」。
對美國老一輩的素食人士而言,吃素不只是生活風格更是種身分認同,代表有足夠時間、精力與資源維持這種嚴格的習性。相對來說,現今素食與速食的結合不要求消費者效忠任何理想或使命,同時也未必健康,因為它加工程度很高,脂肪含量也高。如同營養學者指出,不是所有的植物性食品都有益健康。
https://www.cna.com.tw/topic/newsworld/124/201902270004.aspx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