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12/29
2017/12/24
比利時最新飲食金字塔將加工肉類列為垃圾食品
- 2017/12/25

從金字塔可以看出,最大最頂端為不同種類的蔬果、豆類、穀物、堅果以及水,中層是牛奶、雞蛋、魚肉、雞肉,最底層才是牛油與牛排。該研究所在一份聲明中說:「植物性食品應該成為我們膳食的基礎,並建議以豆類或豆製品取代肉類。」
在金字塔外,有一個圓圈,加工食品如香腸,培根、油炸食品、甜品、酒精等歸類在此圓圈,並標示「盡可能少量攝取」。該機構一位人員Loes Neven向媒體Flanders Today說,「我們想明確表示,我們並不需要這些垃圾食品,並不是禁止人們吃這些,但這些食物並非是金字塔內的營養食物。」
https://www.suiis.com/news/article/1279
2017/12/17
「動物不是食物是朋友!」台灣首次動物權遊行歌手大支相挺
民報 李秉芳/台北報導

響應國際間的「Vegan」行動串連,今(17)日下午有一群民眾不畏風雨,在網路上召集上百位同好者在信義區集結,呼籲大眾愛護動物從日常生活開始,把動物當成朋友,大家以動物扮裝並在耳朵掛上乳牛常用的「編號」,高喊「動物不是衣服,不是食物,不是娛樂」並繞行信義區,引起群眾圍觀,而向來關注動物權的嘻哈歌手大支也到場支持參加。
發起人吳智輝表示,自己大約是從五、六年前,看了屠宰場的影片後,決定開始拒絕吃動物直到現在,他也開始推動「素食三十」的活動,邀請大家體驗純素生活三十天,越來越多人響應,因此希望今天透過這個實體活動面對面,彼此互相認識建立連結,為了動物權一起努力。
吳智輝也說,愛護動物其實可以從日常生活開始,包括購買無動實產品、以領養代替購買、不使用動物皮草製品、不花錢支持動物展演活動、每日吃1餐蔬食、及隨身攜帶環保餐具等等,這些都是簡單的方式,只要觀念改變,其實再多困難都不會真的覺得是困難。
已經吃素快十年的饒舌歌手大支也到場支持,他表示,吃素的目的不是為健康,也不是為了追求個人聖潔或是宗教目的,只是單純地想盡一份薄薄的心力,去減輕動物的痛苦,自己就有一首名為《屠宰場之窗》的歌曲,描述動物的處境,大支說,曾有人攻擊他說那吃植物也是生命,大支強調,當然植物也有生命,但動物畢竟和人類擁有同樣的神經系統,人應該更能體會動物成為食物的痛苦。
遊行現場有來自高雄、新竹的素食同好,也有來自香港、甚至才剛剛參加完英國的vegan遊行的朋友,也有很多人扮成牛、熊、雞等動物,自己帶著各式各樣的標語道具上街頭,訴求不使用動物皮革、皮草,不參觀動物園,不看動物表演,不把動物當成生財工具等,一邊喊著口號一邊週末人潮洶湧的信義區繞行,許多民眾側目旁觀,遊行群眾也分發傳單給民眾。
2017/12/13
到2025年,四分之一的紐西蘭人將放棄吃肉
- 2017/12/13

根據Bean Supreme發布的研究表示,紐西蘭人肉越吃越少,一半以上的紐西蘭人說他們減少吃肉,有五分之一表示他們選擇一週半以上的無肉晚餐。而有近四分之一的受訪者計畫在2025年前大部分是無肉飲食。
Bean Supreme進行一項新的調查發現,紐西蘭人對於少吃肉越來越感興趣。該研究調查了紐西蘭各地1,000名居民的飲食習慣,有四分之一(24%)預計在未來七年內大部分是無肉的。
「健康」因素在選擇素食選擇方面發揮了關鍵作用,有42%的受訪者表示吃素是為了健康因素,其次28%是飲食費用考量,對動物福利或環境的關注則有14%。只有2%的受訪者表示,由於宗教方面的考慮,他們吃素。
調查還發現,18-24歲的千禧一代是最常見的年齡組,其中有21%是為了「健康因素」選擇素食餐的主要原因,相信他們將在未來十年內遵循主要無肉食的飲食習慣。
當涉及到特殊的飲食要求時,奧克蘭人說他們最可能遵循素食或素食營養計劃,懷卡托/豐盛灣地區的人則不那麼熱衷於接受這一趨勢。惠靈頓人和奧塔哥/南部地區的居民最樂意採用靈活半素食的方式進餐,88%每週至少有一次吃素。調查還顯示,素食者和素食主義者最常見於25~54歲的女性,住在奧克蘭或坎特伯雷。
紐西蘭人開始對“健康素食主義”飲食感興趣,以至於上市面上推出更多相關的產品。根據新的食品統計數據,紐西蘭素食漢堡、素香腸、豆腐和沙拉三明治等植物性製成的產品銷售額光去年就增長了20%以上。
https://www.suiis.com/news/article/1277
2017/12/12
聯合國專家呼籲對肉類生產課稅
2016/5/25
調查發現,為養活70億人口,有24%的溫室氣體排放量來自養殖和運輸,並造成全球60種物種消失。聯合國專家為了遏止全球肉類消費量增加以及其對環境造成的損害,建議各國政府對肉類生產課稅。IRP成員Maarten Hajer教授提出,減少人類肉品食用量的方式,未來可從供應鏈提高價格,從消費者層面進行課稅。IRP共同委員Janez Potočnik也說到處理消費者選擇是一個非常棘手的問題,但我們必須面對。
報告的合著者Henk Westhoek表示,政府不只要鼓勵人民為了環保而少吃肉,並且超市與大型食品企業應提供更好的肉類替代品與食品選擇,以減少西方社會肉類消費。雖然報告本身不提倡任何政策選項,為使糧食生產更永續,IRP提供建議,包含減低肉類消費量、減少廚餘量並重新與當地農民連結,供政府參考。
UN expert calls for tax on meat production-Adam Vaughan, theguardian
國際資源小組(IRP)最新報告「Food systems and natural
resources」預測未來10年雞肉與乳製品消費量將增加20%,豬肉及牛肉將增加14%,至2020年中國豬肉消費量,以及印尼、歐盟與北美禽肉量將大幅增加。不過有些國家如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與印度,其整體肉類消費量幾乎沒有增長,預計是與文化、宗教因素有關。
調查發現,為養活70億人口,有24%的溫室氣體排放量來自養殖和運輸,並造成全球60種物種消失。聯合國專家為了遏止全球肉類消費量增加以及其對環境造成的損害,建議各國政府對肉類生產課稅。IRP成員Maarten Hajer教授提出,減少人類肉品食用量的方式,未來可從供應鏈提高價格,從消費者層面進行課稅。IRP共同委員Janez Potočnik也說到處理消費者選擇是一個非常棘手的問題,但我們必須面對。
報告的合著者Henk Westhoek表示,政府不只要鼓勵人民為了環保而少吃肉,並且超市與大型食品企業應提供更好的肉類替代品與食品選擇,以減少西方社會肉類消費。雖然報告本身不提倡任何政策選項,為使糧食生產更永續,IRP提供建議,包含減低肉類消費量、減少廚餘量並重新與當地農民連結,供政府參考。
UN expert calls for tax on meat production-Adam Vaughan, theguardian
https://www.go-moea.tw/message_info.asp?id=10228&cid=10
食齋救地球?各政府研徵肉類「罪惡稅」抗暖化 料最快5年內出台
撰文: 黃家欣
發佈日期:2017-12-12 06:45
-
一段北極熊餓到瀕死的影片,勾起大眾關注全球暖化的問題。今日(12日)就是巴黎氣候協定簽定兩周年,但引起的政治風波卻多於環保討論,關於如何減排的實際處理方法卻似乎仍在起點,覺得全球暖化沒得救?
-
非也,你都可以拯救地球,方法就是吃少一點肉類。近年有不少報告都指出少吃肉類有助減低溫室氣體排放,甚至建議徵收肉類稅,有農業投資關注機構發表分析報告,指肉類將會是繼煙草、碳排放及糖後,面臨「罪惡稅」的項目,變相鼓勵吃素救地球。
▲國家地理雜誌攝影記者拍下一隻瀕死北極熊的影片,引起大眾對全球暖化的關注。
料肉稅未來5至10年「面世」
風險評估機構「農場動物投資風險及回報」(Fairr)發表分析報告,指未來5至10年各國很可能出現對肉類徵收的「罪惡稅」(sin tax),以改變全球肉食急速增長的趨勢。報告指,肉稅有助減低家禽業界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以及處理人類健康問題,徵肉稅勢在必行。
全球肉類需求亦正在增加,多吃肉類亦對人體健康構成問題,最終導致大額醫療成本;不過肉食帶來的溫室效應就最受關注,單計家禽業界的溫室氣體排放量,便佔全球總排放量的15%,多過汽車、火車、飛機及船的總和;若計及農業、乳業及食品生產等相關行業的排放量就更驚人,去年牛津大學馬丁學院的報告顯示,若更多人轉為素食,將可減少全球63%的溫室氣體排放量。
風險評估機構「農場動物投資風險及回報」(Fairr)發表分析報告,指未來5至10年各國很可能出現對肉類徵收的「罪惡稅」(sin tax),以改變全球肉食急速增長的趨勢。報告指,肉稅有助減低家禽業界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以及處理人類健康問題,徵肉稅勢在必行。
全球肉類需求亦正在增加,多吃肉類亦對人體健康構成問題,最終導致大額醫療成本;不過肉食帶來的溫室效應就最受關注,單計家禽業界的溫室氣體排放量,便佔全球總排放量的15%,多過汽車、火車、飛機及船的總和;若計及農業、乳業及食品生產等相關行業的排放量就更驚人,去年牛津大學馬丁學院的報告顯示,若更多人轉為素食,將可減少全球63%的溫室氣體排放量。
家禽業界的溫室氣體排放量,佔全球總排放量的15%。(視覺中國)
高密度家禽飼養方式是溫室氣體的主要成因,部份是因為動物及大型農場內的泥漿槽產生甲烷。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估計,全球牛、羊等馴化反芻動物,每年釋放1
億噸甲烷,而甲烷造成全球暖化的威力,較二氧化碳強25 倍。另外水資源及穀物都用作飼養動物,較人類直接食用為浪費。
動物生產的甲烷,造成全球暖化的威力,較二氧化碳強25 倍。(視覺中國)
徵肉稅可減少10億溫室氣體排放
即然吃肉會造成環境污染,對肉類徵收「罪惡稅」便成為各界研究議題,事實上,德國、丹麥及瑞典國會已經討論過有關問題,去年起,中國政府亦已呼籲民眾減少吃肉,爭取每年肉類需求量減少50%。
Fairr總監Maria Lettini說:「在實行巴黎氣候協定的過程中,我們很可能看見政府採取行動減少全球家禽業界對環境的影響,按現時的進程我們很可能在5至10年間看到肉類稅出現。」牛津大學馬丁學院去年的另一報告就分析,對牛肉收40%稅率,對乳製品徵收20%稅,及對雞肉徵收8.5%稅率,可大幅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預計每年可減少10億噸排放量,相當於全球航空業。
即然吃肉會造成環境污染,對肉類徵收「罪惡稅」便成為各界研究議題,事實上,德國、丹麥及瑞典國會已經討論過有關問題,去年起,中國政府亦已呼籲民眾減少吃肉,爭取每年肉類需求量減少50%。
Fairr總監Maria Lettini說:「在實行巴黎氣候協定的過程中,我們很可能看見政府採取行動減少全球家禽業界對環境的影響,按現時的進程我們很可能在5至10年間看到肉類稅出現。」牛津大學馬丁學院去年的另一報告就分析,對牛肉收40%稅率,對乳製品徵收20%稅,及對雞肉徵收8.5%稅率,可大幅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預計每年可減少10億噸排放量,相當於全球航空業。
牛油等乳製品生產也是產生溫室氣體的元凶之一。(視覺中國)
除徵稅 可附其他政策推廣少肉飲食
各界鮮有透過改變食物生產方式及需求模式,以應對全球暖化問題,主要因為擔心政策影響大眾對食物選擇自由而遭到反彈,亦擔心或會增加飢餓人口。
負責牛津大學馬丁學院報告的施普林曼博士(Dr Marco Springmann)說:「當人們看見食物價格增加,就會憤怒,你便要解釋為什麼你要這樣做。」他認為推行成功的食物稅政策其中一個方法,是將稅收所得用於確保人們可獲得更健康的食物,如丹麥對飽和脂肪徵稅,政府只收稅而沒有任何相關政策,一年後便被擱置;但墨西哥對汽水徵收糖稅,所得稅項用作學校內的免費飲用水,成效就較理想。
英國智庫Chatham House於2015年的報告則指,民眾對於肉稅的抗拒沒有各地政府想像中大,反而期望政府帶頭行動。除對肉類徵稅,該報告建議可以透過增加學校、醫院及軍隊中的素食,減少對家禽業界的資助等方式實行減少肉類需求的目標。
各界鮮有透過改變食物生產方式及需求模式,以應對全球暖化問題,主要因為擔心政策影響大眾對食物選擇自由而遭到反彈,亦擔心或會增加飢餓人口。
負責牛津大學馬丁學院報告的施普林曼博士(Dr Marco Springmann)說:「當人們看見食物價格增加,就會憤怒,你便要解釋為什麼你要這樣做。」他認為推行成功的食物稅政策其中一個方法,是將稅收所得用於確保人們可獲得更健康的食物,如丹麥對飽和脂肪徵稅,政府只收稅而沒有任何相關政策,一年後便被擱置;但墨西哥對汽水徵收糖稅,所得稅項用作學校內的免費飲用水,成效就較理想。
英國智庫Chatham House於2015年的報告則指,民眾對於肉稅的抗拒沒有各地政府想像中大,反而期望政府帶頭行動。除對肉類徵稅,該報告建議可以透過增加學校、醫院及軍隊中的素食,減少對家禽業界的資助等方式實行減少肉類需求的目標。
要改變人類肉食習慣,或可透過徵稅實現。(視覺中國)
密集式種植亦打擊環境
有分析認為,推行大型社會政策當中,最困難的莫過於改變人類習慣,若沒有動力民眾不會自動改變,因此徵稅可能是改變肉類需求模式的合適政策;但透過稅務的名義去控制民眾最終可能得不償失。
另有分析點出,縱使種植植物較飼養家禽的排放量為少、對環境的影響亦較少,但不代表對環境是好事。部份農夫也是採取密集式種植,在全球糧食需求增長下仍會對環境造成壓力。
https://www.hk01.com/%E5%9C%8B%E9%9A%9B/140555/%E9%A3%9F%E9%BD%8B%E6%95%91%E5%9C%B0%E7%90%83-%E5%90%84%E6%94%BF%E5%BA%9C%E7%A0%94%E5%BE%B5%E8%82%89%E9%A1%9E-%E7%BD%AA%E6%83%A1%E7%A8%85-%E6%8A%97%E6%9A%96%E5%8C%96-%E6%96%99%E6%9C%80%E5%BF%AB5%E5%B9%B4%E5%85%A7%E5%87%BA%E5%8F%B0
有分析認為,推行大型社會政策當中,最困難的莫過於改變人類習慣,若沒有動力民眾不會自動改變,因此徵稅可能是改變肉類需求模式的合適政策;但透過稅務的名義去控制民眾最終可能得不償失。
另有分析點出,縱使種植植物較飼養家禽的排放量為少、對環境的影響亦較少,但不代表對環境是好事。部份農夫也是採取密集式種植,在全球糧食需求增長下仍會對環境造成壓力。
https://www.hk01.com/%E5%9C%8B%E9%9A%9B/140555/%E9%A3%9F%E9%BD%8B%E6%95%91%E5%9C%B0%E7%90%83-%E5%90%84%E6%94%BF%E5%BA%9C%E7%A0%94%E5%BE%B5%E8%82%89%E9%A1%9E-%E7%BD%AA%E6%83%A1%E7%A8%85-%E6%8A%97%E6%9A%96%E5%8C%96-%E6%96%99%E6%9C%80%E5%BF%AB5%E5%B9%B4%E5%85%A7%E5%87%BA%E5%8F%B0
2017/12/11
「這就是滅絕!」地球暖化北極熊首當其衝 攝影師含淚直擊饑餓垂死慘狀
鏡週刊
「科學家常說北極熊快滅絕了,我想讓人們看到什麼叫做『滅絕』。北極熊正死於飢餓,而這就是牠們餓死的畫面。」
自然攝影家Paul Nicklen最近在社群網路上發表一段北極熊瀕臨死亡,拖著身軀在荒地上覓食的影片,經過媒體轉載,引發了極大回響。
這段影片是Nicklen與保育團體Sea
Legacy今年夏天一同前往加拿大位於北極圈內的巴芬島探勘時,第一手目擊並且拍下的。畫面中的公熊瘦到幾乎剩皮包骨,白色的毛皮凌亂不堪,兩隻後腳似乎是因為肌肉萎縮而無法使力,不時呈現跪地拖行的姿態。好不容易找到一個北極原住民用來裝垃圾的鐵痛,卻找不到可供北極熊果腹的東西。飢餓的白熊最後疲累倒臥在地,眼神無奈得令人心碎。
Paul Nicklen(@paulnicklen)分享的貼文 於 2017 年 12月 月 5 8:52上午 PST 張貼
拍下這段畫面的Nicklen說:「我們站在那裡哭──一邊拍攝,一邊流淚。」
Nickelen隨後在自己的社群網站PO上這段影片,並描述了他的觀察和感受:「當科學家告訴我們北極熊會在100年內滅亡,我想到的是地球上現有2萬5千隻北極熊都會像這樣死去…肌肉萎縮。全身無力。緩慢、痛苦的死去。…這頭熊年紀並不大,我判斷他大概只剩下幾小時,最多幾天可活。」
這段畫面被轉貼到Youtube之後,不少網友都表示不忍卒睹,看了無比心痛,多數人都認為這是人類排放溫室造成的後果,不過也有少數人認為這是物競天擇,自然淘汰。
有網友詢問拍攝者Nickelen,當時為何不放下攝影機,趕緊找食物餵給這隻飢餓的北極熊?對此Nickelen表示,他當然想過要救熊,但當時他並沒有配備麻醉槍,身旁也沒有幾百公斤的海豹肉可供餵食。
事實上根據加拿大法律,餵食北極熊是違法行為,「單救這一隻熊是沒有意義的。有人以為我們可以在海上放置平台,或是餵養飢餓的熊群,但真正的現實是──如果地球持續暖化,我們不只會失去熊,還會失去整個極圈生態系。」
隨著氣候變遷引發關注,北極熊近年來已成為暖化最具代表性的受害者。由於北極熊仰賴海豹作為食物,極地冰層因為溫度升高而不斷融化縮減,迫使北極熊被限制在陸地上找尋食物,每每因此活活餓死。
根據衛星影像資料,在北極圈19個有北極熊棲息的地區,一年中冰層覆蓋海面的日數正在不斷銳減,平均每10年就減少7-19天。
資料來源:The Guardian, National Geographic
2017/12/4
三張圖看懂食肉經濟學 WWF:環境壓力大增 種飼料不如種食物
撰文: 楊紫微 發佈日期:2017-10-06 07:00 最後更新日期:2017-10-06 09:50
-
烤肉、火鍋、串燒在香港開得成行成市,總有一位食肉獸在左右。
-
其實,人類現時的吃肉習慣相當「不划算」,全因家畜飼料種植的「投資回報」對地球來說相當低。
種植動物飼料需要相當多土地與水資源。(VCG)
所謂投資回報指的不是經濟效益,而是投放同樣的土地和水資源,其實可以用以種植人類食用的農作物,令更多人得到溫飽;聯合國環境保護計劃指出,若將飼養家畜的穀物變成人類食物,理論上可以餵飽額外35億人。
除此以外,世界自然基金會英國分會早前發表報告指出,用以飼養雞、豬和其他家畜的豆類作物,令自然環境承受莫大壓力,導致大規模的土地及物種損失,當中以亞馬遜、剛果及喜馬拉雅地區為甚。
例如在英國,豬肉在肉類攝取中排行第二,僅次於雞肉。但每年人均便吃掉25公斤豬肉,幾乎等同斤所有肉類加起來的建議攝取量。而全球肉類攝取量更有增加的趨勢,專家估計2050年會達至4.55億噸。
除此以外,世界自然基金會英國分會早前發表報告指出,用以飼養雞、豬和其他家畜的豆類作物,令自然環境承受莫大壓力,導致大規模的土地及物種損失,當中以亞馬遜、剛果及喜馬拉雅地區為甚。
例如在英國,豬肉在肉類攝取中排行第二,僅次於雞肉。但每年人均便吃掉25公斤豬肉,幾乎等同斤所有肉類加起來的建議攝取量。而全球肉類攝取量更有增加的趨勢,專家估計2050年會達至4.55億噸。
如此一來,飼料需求亦會直線上升;現時全球對飼料需要最大的是亞太、歐洲及北美的雞農,2009年的數字是佔上全球飼料總數中的41.5%。例如美國對雞肉需要由1960年代起持續上升,2016年時的人均雞肉進食量是當時的3倍有多。
生產一公斤肉類與生產一公斤菜類需要的水足印(water footprint)差天共地,種植飼料需要大量水亦是原因之一。
「世界的蛋白質汲取量比實際需要更多,而這對野生動物有災難性的影響。」世界自然基金會(WWF)食物政策部經理Duncan Williamson說:「令人震驚的是,全球60%的生物多樣性減少,都因為我們的食物而起。」
他指出,很多人知道以肉為主要食糧的飲食習慣對水和土地都有影響,更導致溫室氣體排放;但很少人知道,問題根本是來自飼養動物的飼料種植。
(衛報)
https://www.hk01.com/%E5%9C%8B%E9%9A%9B/123888/%E4%B8%89%E5%BC%B5%E5%9C%96%E7%9C%8B%E6%87%82%E9%A3%9F%E8%82%89%E7%B6%93%E6%BF%9F%E5%AD%B8-WWF-%E7%92%B0%E5%A2%83%E5%A3%93%E5%8A%9B%E5%A4%A7%E5%A2%9E-%E7%A8%AE%E9%A3%BC%E6%96%99%E4%B8%8D%E5%A6%82%E7%A8%AE%E9%A3%9F%E7%89%A9
他指出,很多人知道以肉為主要食糧的飲食習慣對水和土地都有影響,更導致溫室氣體排放;但很少人知道,問題根本是來自飼養動物的飼料種植。
(衛報)
https://www.hk01.com/%E5%9C%8B%E9%9A%9B/123888/%E4%B8%89%E5%BC%B5%E5%9C%96%E7%9C%8B%E6%87%82%E9%A3%9F%E8%82%89%E7%B6%93%E6%BF%9F%E5%AD%B8-WWF-%E7%92%B0%E5%A2%83%E5%A3%93%E5%8A%9B%E5%A4%A7%E5%A2%9E-%E7%A8%AE%E9%A3%BC%E6%96%99%E4%B8%8D%E5%A6%82%E7%A8%AE%E9%A3%9F%E7%89%A9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