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4/23

黑鮪魚數量銳減 「鮪魚競標」恐成絕響 (純素生活,創造和平Be Vegan, Make Peace)

2016-04-22 14:05
 
許多人愛吃的黑鮪魚,以後有可能再也吃不到了,最近有份科學報告指出,由於過度捕撈,黑鮪魚數量銳減,全球目前大約只剩1.7萬噸,未來恐怕會有滅絕的危機。

宏亮的喊價聲要讓滿地捕撈到的黑鮪魚,賣個好價錢,這樣熱鬧的黑鮪魚競標往後極有可能再也見不到。根據北太平洋鮪類及似鮪類國際科學委員會即將發表的報告 指出,由於過度捕撈,全球黑鮪魚數量持續減少,相較於巔峰時期1960年代少了97.4%,全球目前大約只剩1.7萬噸。如果不適時停止捕殺,未來恐怕再 也吃不到。

而全球各地捕獲的黑鮪魚,有8成都進到日本人的肚子,再加上生魚片和壽司等日本料理被推向世界,引起風潮,數量更是加速銳減。其實前年就有環保人士提出警 告,並希望至少要讓黑鮪魚的數量回到1960年代的20%,這樣才能確保黑鮪魚的永續生存,更有專家表示,如果限量捕撈,仍無法有效減緩消失速度,恐怕得 禁止國際買賣或暫時全面禁捕才行。
    
黑鮪魚正式學名叫做「太平洋藍鰭鮪魚」或是太平洋黑鮪,主要棲息在北太平洋溫帶海域,春夏兩季會游到日本和菲律賓之間的海域產卵,魚肉脂肪含量高,其中又 以鮪魚肚最為肥美,可用來做生魚片、壽司等料理,經濟價值極高,希望有關當局能儘早,提出辦法,讓黑鮪魚免於滅絕的危機。
 
http://news.ebc.net.tw/news.php?nid=19477

深海魚含大量戴奧辛 專家建議少吃為妙 (純素生活,創造和平Be Vegan, Make Peace)

2016-04-22 19:34 聯合報 記者陳雨鑫╱即時報導

成功大學環境微量毒物研究中心多年追蹤食物中戴奧辛含量,發現深海魚體內長期含有大量戴奧辛。 圖╱本報系資料照片

被稱為世紀之毒的「戴奧辛」,人體暴露途徑以食物為主,占所有暴露途徑的95%以上,成功大學環境微量毒物研究中心多年追蹤食物中戴奧辛含量,發現深海魚 體內長期含有大量戴奧辛,特別是黑鮪魚、旗魚、鱈魚,專家建議,大型魚最好少吃,頂多一周吃一次,每次不超過六片,否則長期囤積在體內,恐會出現中毒的問 題。

成大環境微量毒物研究中心昨公布2004年到2012年於傳統超市、超級市場中抽驗的國內食物含有戴奧辛的調查,台灣人暴露於戴奧辛最多的食物,以魚類、水產類為最大宗,其次為其他蛋白質類、家畜類、五穀根莖類,以上四類佔總曝露量的80%以上。

成大環境微量毒物研究中心主任李俊璋說,魚類、水產類對於人類暴露量占的百分比最高,且每個年齡層都是最多的,乳品類則是對6到18歲的年輕族群貢獻度最高。

李俊璋說,牛奶會出現戴奧辛,主要是受到空氣品質影響,工廠排放的廢氣、其他產業的落塵,都可能污染乳牛所吃的草,因此牛奶中才會出現戴奧辛,牛奶中戴奧辛的濃度也是環境的指標之一,他認為乳品會在年輕族群中的貢獻度這麼高,主要是家長希望孩子長高,督促喝牛奶導致。

他建議,民眾不要偏食,每天都吃單一的產品,像是深海魚類,他就建議一周吃一次就好,且大約是6片生魚片的量,孕婦則建議最好不要吃,若真的要吃,最多一個月吃一次,同樣也是量愈少愈好,因已有研究顯示戴奧辛會傷害胎兒。

美國素食幼稚園

 by 袁源隆


素食潮流,浩浩蕩蕩,世界各地,勢不可擋。除了早前巴塞隆拿成為「素食城市」,素食風氣更蔓延至幼兒學校。美國有幼稚園率先推行素食計劃,校內只提供蔬果飲食,使孩子贏在健康的起跑線上。



這間幼稚園名叫 Scandinavia School,位於美國新澤西州澤西市(Jersey city),是美國國內為數不多的素食幼稚園之一。學生在生日會中不會見到蛋糕,卻會有一大盤生果沙律;學生每天的午餐和茶點都是低糖低鹽的健康餐單。



除了日常的健康飲食,校內的學生還會身體力行和老師在課室外的花園親親大自然,一同耕種蔬果、製作杏仁奶和新鮮麵包,實踐綠色生活。



Scandinavia School 在 2010 年創立,始創階段還會提供肉類食物。轉為素食幼稚園是源於四年前,當時有兩位從小素食的學生進校,學校總監 Maria Germerud-Sharp 不想他們感覺被排擠,所以不只提供素食選擇,還將素食計劃全面推行,廣及所有小孩子。



在成人眼中貌似美好的計劃,受專家質疑:純素飲食對幼童來說是否正確?哥倫比亞大學的 Sharon Akabas 博士表示,家長需要確保食素的小孩子攝取足夠的鐵質、鈣質、維他命 D 和維他命 B12。為釋疑慮,幼稚園每年都會請營養師到校試食,令支付近 15 萬港幣一年學費的家長安心又放心。



雖然學校的決定有點奇怪(如果一名男孩想玩 Babie,學校不會禁止全校玩 Iron Man 吧?),但素食這個概念從小植根,離開幼稚園之後再按自己意願選擇,也未嘗不是好事。
幼稚園會在 instagram 上分享學生的蔬果午餐。
 幼稚園會在 instagram 上分享學生的蔬果午餐。幼稚園會在 instagram 上分享學生的蔬果午餐。

幼稚園的聚會,以沙律代替蛋糕零食。 來源:The Scandinavian School of Jersey City 的 facebook 專頁。

幼稚園的聚會,以沙律代替蛋糕零食。 來源:The Scandinavian School of Jersey City 的 facebook 專頁。

http://www.cup.com.hk/2016/04/09/vegepreschool/

2016/4/21

這就是職場啊...........










1周1蔬食 年減4.3萬噸碳排

2016-04-21 14:49:43 聯合晚報 記者陳麗婷/台北報導


國民健康署上午舉行記者會,呼籲民眾響應一日蔬食,相當於減少4866輛汽車行駛地球一圈,會中展示許多健康蔬食。 記者鄭清元/攝影

4 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國健署呼籲大家響應一周一日蔬食環保餐,以每人每天吃五份肉推估,每人一年將可減少101.4公斤碳排放,全民響應可減少4300 萬公斤碳排放,相當於減少4866輛汽車繞行地球一圈的碳排放;國人蔬果攝取率僅占12.9%,蔬食餐除了環保也兼顧健康。

國健署社區健康組組長林莉茹表示,蔬菜種植的生長周期短、所需能源少,碳排放量是所有食材中最低的,很多民眾愛吃肉,但推估每吃一公斤肉會增加13公斤碳排放。

蔬食餐兼顧環保又健康,林莉茹說,國健署104年健康行為危險因子監測調查顯示,18歲以上者每天攝取三蔬二果的比率僅12.9%,其中女性16.8%,男性更只有8.9%,主要與外食蔬果選擇少有關。

以年齡層分析,18到24歲每天三蔬二果攝取比率為8.9%、25-34歲10.4%、35-44歲11%、45-54歲14.5%、55-64歲17.9%、65歲以上13.4%。林莉茹說,年輕族群蔬果攝取低,除外食因素,主因認為自己還年輕,較不重視飲食均衡。

林莉茹說,成年人每天至少要攝取三蔬二果,一份蔬菜大約100公克,以地瓜葉等深色葉菜類來說,相當於煮熟後半碗量,一份水果則約一個拳頭大小,建議水果則應吃整顆,因為光喝果汁容易導致纖維量不足。

此外蔬食環保餐食材挑選,建議吃當季、在地、少加工食物。林莉茹說,當季蔬果可以大幅減少農藥及肥料使用,也減少冷藏、加工保存過程中增加的碳排放;在地食材則能減少交通運輸產生的碳排放;少吃加工食品,可避免防腐劑的風險及額外烹調浪費的能源。

國健署也列出蛋白質低碳攝取排行,依序為豆類、白肉、蛋、魚、紅肉,以黃豆來說,除了吃原豆,也可考慮豆漿、豆腐、豆干等低加工食物。

2016/4/18

蛋、奶竟是老年病根源 震撼66億人


 
 T·柯林·坎貝爾(左)和中國工程院院士

千萬不要將本文一帶而過,這是一次長達20年的科學研究報告,研究團隊是美國康奈爾大學坎貝爾教授、英國牛津大學理查德·佩托教授、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研究所黎均耀、劉伯齊和現為中國工程院院士的陳君石教授,都是中美頂尖的科學機構。

主持本研究的美國坎貝爾博士被譽為全球最受敬重的營養學權威:柯林·坎貝爾。

柯林·坎貝爾教授被譽為營養學愛因斯坦的世界營養學權威,曾經也是乳品,肉品及蛋白質的忠實信徒。

然而在中國進行了一連串廣泛全面而精密的調查研究之後,他卻發現了一個又一個令人震驚的可怕秘密。這個秘密足以讓他成為產業界及學術界的全民公敵,但他決定還是要將這次中國營養研究的結果真相公諸於世:
世人認為最營養,最優質的食物:奶,蛋與肉類,在實驗結果里卻是史上最強,最有效率的健康殺手!



該報告歷時20餘年,百萬字,堪稱史上最完整,震撼全球66億人的健康大發現。以下是書摘:


《中國健康調查報告》。)



調查緣由:周恩來患癌去世,癌症調查啟動。

1976
年,周恩來因癌症去世。

1983
年到1989年間,中美兩國的科研人才——美國的坎貝爾教授、英國牛津大學理查德·佩托教授、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研究所黎均耀、劉伯齊和現為中國工程院院士的陳君石教授——共同主持了一場針對這種疾病的研究發現:



動物性食物攝入最多的人慢性病最多。即使攝入的動物性蛋白的量相對較少也會造成不良後果。而那些以植物性食物為主的人群身體最健康容易避免慢性疾病的發生。(摘自報告:12頁)

這項研究面極廣,動用了65萬名工作人員,研究了覆蓋當時中國人口總數的96%,研究成果榮獲衛生部科技進步一等獎,被美國《紐約時報》譽為流行病學研究的巔峰

但是,這項研究的結果卻因為種種原因,在國內的影響非常小。我們先來進行簡單的概念區分:
植物性蛋白

 
 來源是從植物里提取的,營養與動物蛋白相仿,但是更易於消化。含植物蛋白最豐富的是大豆。

動物蛋白

主要來源於禽、畜、魚類和昆蟲等的。

死亡,是食物造成的!

死亡,是食物造成的!坎貝爾教授如是說。這並不是危言聳聽,在坎貝爾教授的調查中顯示:動物蛋白質與癌症的直接關係。

蛋白質與癌症

我們在菲律賓開展了一項自助活動:希望能保證菲律賓兒童攝入儘可能多的蛋白質以避免營養不良。但在這個項目中,我揭開了一個十分秘密的事實:



我的研究發現,罹患肝癌的孩子,大都來自吃得最好的家庭。


可見,動物性食物的營養素促進腫瘤的發展,而植物性食物的營養素能抑制腫瘤的發展。

而事實上,營養在調控癌促進方面的作用遠比啟動性致癌物的劑量重要得多。

每天只要吃下60克以上的動物蛋白質,你啟動體內致癌因子的機率就會急遽大幅增加;但是只要將動物蛋白質的攝取量減少至20克以下,就算癌症病灶已啟動,也能予以控制。

心臟病醫生並不能根治心臟病!

心臟病醫生被認為是心臟類疾病的專家但他們的專業知識並不能根治心臟疾病。

他們可以減輕疾病的癥狀,他們知道如何調整心率不齊,他們能給予你干預性的治療措施。但他們不知道如何治癒心臟病,不知道什麼是營養治療方案。(本報告:297頁)


 
 蛋白質與心臟病

為此我們進行過一個實驗,18名嚴重的心臟病患在參與研究計劃並實行全食物蔬食後,不僅所有的心絞痛等癥狀都消失無蹤,其中11名病患原本阻塞的動脈都暢通了。
2003年時,有17人都還健在,且都已高齡80多了。然而,5名在研究初期就退出實驗的病患,到1995年年就相繼因心血管狀況而過世了。

可見,心臟病並不是衰老導致的不可避免的結果。

即使某個人的心臟病已經非常嚴重,低脂肪、低膽固醇膳食讓人能夠延長患者的生命。(本報告:75頁)

可見,純天然的以植物性食物為主的膳食能預防並治療心臟病。這種醫療的、血管造影的、或是手術的干預措施,對於心臟病來說只能治標,而不能治本。(本報告:78頁)

 
 血管支架。)

實驗證明:(素食)治療不可治癒的疾病!

蛋白質與糖尿病

詹姆斯·安德森博士是當今膳食和糖尿病關係研究的知名專家之一,在一項研究中,他讓25I型和25II型糖尿病住院患者進食高纖維、高碳水化合物低脂膳食。

結果,25I型糖尿病患者使用胰島素的劑量平均降低了40%,膽固醇水平降低了30%25II型糖尿病患,有24名都不必再接受胰島素藥物治療。

可見,造成第一型糖尿病的最大禍首,可能就是牛奶蛋白質。

想像一下,如果人完全採用最健康的膳食,會發生什麼情況?

所謂最健康的膳食:就是以植物性食物為主的膳食。我有種強烈的預感,就是能做到這點的話,所有的II型糖尿病都能預防。


喝牛奶最多的國家,骨骼最差!

從小我們就被灌輸一斤牛奶強壯中國人的說法,殊不知:取最多牛乳和乳製品的國家,骨折率最高,骨骼也最差。

美國人人均牛奶以及乳製品的攝入量比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的居民都要高。按道理說,美國人的骨骼應該是非常強的。

不幸的是,美國人的骨骼並不強壯。最新的研究證明:美國50歲以上的婦女的髖骨骨折發生率是全球最高的。

疾病的進程很少簡單到一種機制導致一種疾病的程度,但是骨質疏鬆症的研究卻是個特例。

耶魯大學醫學院在16個國家進行的34項關於蛋白質攝入與骨折發生率的獨立調查顯示:大約有70%的骨折是由於動物蛋白的攝入造成的。(本報告:123頁)

簡而言之,坎貝爾博士所進行或搜集到的所有研究資料,都指出一個事實,那就是:
攝入更多的蛋白質並不能讓人更健康,高蛋白質攝入促進癌症發病率。(本報告:11頁。)

 
怎麼吃?

植物。

我個人的建議是將動物性食物從您的膳食中完全剔除掉。但是你也不用做得過分。

如果蔬菜湯中有那麼一點雞精,或是全麥麵包中帶了一點雞蛋的話,完全沒有必要擔心。從營養學的角度上來說,這麼小的量很可能是微不足道的。中國健康調查的研究顯示:



動物性食物占食物總攝入量的比例越低,對身體的好處越明顯,哪怕是將動物性食物佔總熱量攝入的比例從10%降低到0%,好處也是非常明顯的。



飲食都是細節問題,蛋白質也分兩種這些很多人都不會注意,因此越吃越病。這篇文章是國內外五位專家的研究結果,對我們老年人常見的心臟、骨骼、糖尿病等頑疾家庭調理上有方向指導作用。

這個研究已經做了幾十年,國內知道的人還不多:蛋、奶不是吃得越多就越健康!建議大家把這個消息告訴更多的人~



來源:國醫大師健康

責任編輯:祥和

URL
(本文網址): http://big5.soundofhope.org/node/685010

中國健康調查報告》二版 PDF 
http://pan.baidu.com/share/link?shareid=587458&uk=490155926&fid=231713488

  "The China Study" PDF
http://www.socakajak-klub.si/mma/The+China+Study.pdf/20111116065942/



2016/4/15

防校園霸凌 北市府試辦「靜坐冥想」


【郭 美瑜、蔡永彬╱台北報導】
為導正吸毒、霸凌等行為偏差學生,北市教育局擬於今年九月起,在中小學擇校試辦「寂靜時間」(Quiet Time,靜坐冥想)。提案的北市議員徐世勳表示,旨在使腦波沉靜減壓;北市教育局長湯志民則說,盼藉此讓行為偏差學生沉澱心神,但採試辦不強迫。有家長 贊成,也有師生認為效果有限。

學生:浪費時間

昨徐世勳在議會質詢說,教育工作者則推估校園內約有三分之一學生吸毒,但依北市教育局數據,去年校園吸毒案件通報數僅一百七十一件,恐無法反映真實。他建議教育局評估在學校推行寂靜時間,藉此讓學生靜心、導正偏差行為。

備詢的北市教育局長湯志民說,已規劃在校園內吸毒、霸凌、偏差行為學生較多的小學及國中、高中職推廣及試辦,讓這些校內偏差學生人數較多的班級靜坐,讓他們心神沉澱。預計九月上路。

徐會後受訪說,靜坐可穩定腦波,讓心神沉澱,美國舊金山已有學校推行,原本有許多行為偏差學生,每天靜坐數分鐘,一段時日後多數偏差行為已導正。

湯志民則說,預計一○五學年度、今年九月即可擇校試辦,不強迫,提供教師參考,每天靜坐時間約幾分鐘。

北市蘭州國中學務主任林竺諼指,國中生血氣方剛,靜坐是讓學生靜下心來的方式之一。但有國二生許同學說:「靜得下來嗎?沒用啦,浪費時間。」

北市高中學生家長會聯合會總會長饒月琴說,贊成學生有時間靜下心,但學校已有午休,與靜坐冥想有類似效果,不如落實午休。

國中教師戴小姐說,吸毒或行為偏差學生多半家庭功能不佳,或交到損友,若想以靜坐戒毒或導正行為,效果恐怕有限。

吃肉如吃藥!台畜牧業濫用抗生素造成人體三大危害

2016-03-17

日前消基會引用國內調查指出,全台每年抗生素中有八成用於動物而非人體,這些經濟動物隨著屠宰、販售進到我們家庭餐桌上後,相當於我們把抗生素當配 菜吃!抗生素濫用對人體的危害,一是會將殘留的抗生素吃下肚,二是因抗生素濫用造成抗藥性細菌(嚴重者恐變異為「超級細菌」)可能透過食物感染人類,三是 未來人類若遭抗藥性細菌感染恐無藥可醫。

抗生素殘留是食安未爆彈
台灣動物用抗生素的用量到底多可觀呢?根據《感染控制雜誌》曾針對1997~1999年調查,「人用抗生素」與「動物用抗生素」的年度使用量各占台灣全部抗生素使用量的24~30%及70~76%,亦即動物用量約為人類用量的2倍,占了總量的約四分之三。
「畜牧業濫用抗生素所引發的肉品安全將是繼黑心油後,台灣尚未爆發的重大食安問題。」國衛院感染症研究組特聘研究員蘇益仁去年底接受媒體訪問時曾指出,抗生素殘留問題,將是一顆食安未爆彈,就早年非正式監測得到的資料顯示,台灣動物用抗生素的使用量是人用抗生素的8倍!

細菌已產生抗藥性
台灣動物抗生素濫用,已經造成了抗藥性細菌的產生。根據農委會監測,發現來自養豬與養雞場動物的細菌中,大腸桿菌等五種細菌對動物用抗生素抗藥性都非常高,以大腸桿菌為例,歷年監測的抗藥性始終維持七至八成左右;甚至對第一線人用抗生素,抗藥性也高達七成。
以人類在社交關係中交互傳播為例,若畜牧與養殖業者非法將人用抗生素混入飼料中餵食,便容易產生出對人用抗生素具耐藥性的細菌,一旦人體感染這種細菌後,人類的藥物效果便大打折扣。

恐出現超級細菌
美國疾管局指出,已發現有2成的抗藥性感染是來自食物與動物中的細菌,更嚴重的是,抗藥性細菌若進入人體或環境中會群聚繁殖甚至再次變異,最終演變 為具多重耐藥性的「超級細菌」,超級細菌的前身通常是一些非常普通的細菌,例如大腸桿菌或克雷白氏桿菌等、以及國人最熟知、也是造成醫院內重症感染的金黃 色葡萄球菌等。
根據《科學研習月刊》,目前超級細菌主要是透過外傷處理、手術過程中的感染的,現階段超級細菌在人與人之間並不會藉由擁抱、說話等接觸及飛沫方式彼 此互相傳染。不同菌種的超級細菌所造成的症狀及嚴重性也會有所不同,常見的症狀包含有發燒、腹膜炎、泌尿道感染或手術傷口感染等,嚴重時也會致命;超級細 菌對於抵抗力較弱的病患傳染及感染力比較強。

持續濫用 未來人類恐無藥可醫
簡單來說,抗藥性細菌可能殘存在食物中而被人體攝入,接觸動物或受汙染的環境也可能直接傳染,更不排除有人傳人的機會,而其引發的嚴重影響如下:

(一)輕微受傷及手術足以致命:難以醫治因割傷或手術導致的細菌感染。
(二)部份疾病將更難醫治:抗生素治療肺炎、肺結核、淋病等感染的效果下降。
(三)治療變得更加昂貴:一般藥物失效後,需要較貴的藥物與較長的住院時間。(蒲孝如/綜合報導)

2016/4/14

不是「吃肉」是‬「吃動物」 當語言將生命包裝成食物

撰文: 班女講素 


「吃肉」是常用的說法,但好像表達不到盤中那片肉,原是一條生命…曾有一位很喜 歡小孩的女性親戚,在吃乳豬時問到:「乳豬的細小體形是品種之故,還是因為牠是BB豬?」我回答她是BB豬,她卻再三反問:「不是吧?是品種吧?」我再次 告訴她,乳豬就是只有數周或數月大的BB豬,有些甚至還沒戒奶。她皺一皺眉說「不是吧?」,但再沒有繼續問下去。
小青@班女講素
 
 
「從前我也是吃動物的人。」
這句子在語法上沒錯,邏輯上也講得通,但是否感覺怪怪的?

我們「班女」四人,曾就應該怎樣介紹自己而討論過這句子。我們都不是胎內素寶寶(在娘胎內已茹素),而是長大後感悟動物也是有知覺有感情的生命,於是決定茹素。當向人解釋從前的飲食習慣時,卻猶疑該用哪些眼字。「吃肉」是常用的說法,但好像表達不到盤中那片肉,原是一條生命。想了又想,其中一人忽爾說出「我從前也是吃動物的人」,大家都很贊同。我曾經吃過的不只一般家禽家畜,還有兔子、鹿、青蛙、蛇、鱷魚,甚至昆蟲。「吃動物」一說,其實也挺貼切。
 
 
繞個圈來說牛的肉 距離感讓我們心安理得

或許有人會認為素食者如此執著字眼,是過份的煞有介事。但語言就是反映我們的思想和價值觀,正如大家會為費煞思量到底是雨傘「革命」,還是「運動」。更重要的是,我們希望將食物和生命重新聯想起來,令人重新思考「肉食」是什麼一回事。

《動物平等:語言和解放》一書的作者 Joan Dunayer 認為,某些字詞容易使我們剝削其他生物。在英語世界中,牛肉是beef,豬肉是pork,羊肉是mutton,家畜是livestock,詞語和那隻被宰 的動物好像沒有多大關係似的。《為什麼狗是寵物?豬是食物?》一書分析到,在心理上,這比起說要一份「cow meat」、「pig meat」來得容易。但相對被人認為是低等一點的動物如雞、鴨魚,人們就會直呼其動物名字「chicken、duck、fish」。

面對生命變成食物,人們大概需要點距離感。
 
 
魚兒蝦兒不只是海鮮 牠們也會掙扎 也會痛苦

不過中國人對於食物和動物之間的關係,算是說得很坦白。中文詞組都以「動物+肉」的寫法來組成,牛肉、豬肉、羊肉、雞肉。未知這會否和中國是農業社會關,人們較能接受。

反而我們對海中生物的稱呼,帶著更遠的距離感,或許牠們在現實中也距離我們很遠,所以我們在用字上,更加顯得毫無感情。「海鮮、海產」等字眼,令人 難以對應牠們原是有主體有生命的魚兒、蝦兒、螃蟹。每次說出海鮮海產時,腦海只浮現出於街市內,被分成一籃一籃的貝殼或不再游水的半死小蝦,籃上還插著一 塊寫住海鮮價「$60/斤」的發泡膠牌。
  
海鮮海產、seafood等字,叫人想不起貝殼曾經在海中生活,並為海洋擔當濾淨化的重要角色;也令人想不起魚兒離開水面會痛苦,又或是每隻蟹也有不同性格。這些字令我們和海洋生物距離得更遠。

詰問語言背後的真相 反思我們在吃什麼

中文對食物的稱呼,已經很直接地提示了我們放進口中的是動物。這些字詞從我們口中說出來時,理應令人聯想到動物的實況。但其實並不必然。
曾有一位很喜歡小孩的女性親戚,在吃乳豬時問到:「乳豬的細小體形是品種之故,還是因為牠是BB豬?」我回答她是BB豬,她卻再三反問:「不是吧?是品種吧?」我再次告訴她,乳豬就是只有數周或數月大的BB豬,有些甚至還沒戒奶。她皺一皺眉說「不是吧?」,但再沒有繼續問下去。
或許她不是聯想不到,而是不願相信。她期望我的回覆是,這是一頭已成年的豬,即使被宰也顯得沒有這麼殘忍。我明白當中的震憾性,正如我曾觀看有關農場和屠宰場的紀錄片時,也經歷同樣的震憾。震憾過後,是重新思考「肉食」是什麼。我相信她那眉頭一皺,是聯想到一些畫面,了解到一些事實。

從詰問我們所用的語言,所指涉的對象為何,從而了解真相,也是十分重要的一步。

研究:「食物浪費」排碳量驚人 堪比全球第三大國

本報2016年4月14日綜合外電報導,姜唯編譯;蔡麗伶審校 
 
在農地有限的情況下,人們普遍認為,減少糧食浪費、分配多餘食物至需要的地方,有助解決飢餓問題。不過根據波茨坦氣候影響研究所(Potsdam Institute for Climate Impact Research,PIK)的最新研究,減少食物浪費,還有助於降低溫室氣體排放,緩減極端氣候、海平面上升等氣候變遷衝擊。
被撿回來的食物
被撿回來的食物都還可食用圖片來源:天馬行空數位有限公司

在不同情況下,研究者分析過去與未來對食物的需求發現,全球平均每人需要的糧食幾乎沒有改變,而過去50年糧食的可取得性快速增加,導致栽種多餘糧食所產生的碳排放增加超過300%。

因此,研究作者、PIK氣候變遷與發展主任克羅普(Jürgen Kropp)認為,減少食物浪費對紓緩氣候變遷的貢獻更值得注意。

全世界產出的糧食有30%至40%不會進到消費者的肚子,而是在收成後或運輸過程損壞,或是被店家和消費者丟掉。研究指出,富裕國家傾向吃下比實際需求更多的食物,或是把食物浪費掉;如果中國印度等新興經濟體改採西式飲食,包括吃更多的肉品,這個比例很可能大幅增加。

隨著貧窮國家發展和世界人口增加,本世紀中前,食物浪費相關的碳排放將從每年0.5億噸二氧化碳當量,增加至1.9至2.5億噸二氧化碳當量。

世界資源研究院院長史迪爾(Andrew Steer)指出,如果糧食損耗和浪費是一個國家,這個國家將是全世界第三大碳排放國。

PIK的研究指出,2050年時,多達14%的農業溫室氣體排放,可透過管理糧食利用和分配來避免。研究共同作者普拉德漢(Prajal Pradhan)表示:「農業是氣候變遷的主要驅動因子之一,佔2010年全球溫室氣體排放超過20%。避免食物流失與浪費,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溫室氣體排 放,有助紓緩氣候變遷。」

研究沒有探討如何減少糧食浪費,不過相關的行動已經在已開發和開發中國家發酵。例如,30個國家的領袖、政府官員、基金會執行長、研究團體和慈善團 體,在今年1月組成聯盟「Champions 12.3」,力求在2030年間減少一半的糧食浪費,並大幅減少糧食損耗。聯盟成員包括特易購、雀巢、荷蘭合作銀行、聯合利華、美國樂施會、世界自然基金 會和洛克菲勒基金會等。
【相關文章】
【參考資料】

2016/4/11

《來不及》---- 樸樹

哥斯大黎加「零撲殺」浪浪天堂,這個收容所沒有鐵籠

 文/約翰男農 

位於中美洲的哥是大贏家哥斯大黎加,有個特別的流浪狗收容機構。
這個取名為Territorio de Zaguates(即為「流浪狗國度」)的流浪狗收容機構,是由私人出資、志工營運的機構,這裡的狗狗沒有收容的期限

因為以「零撲殺」為宗旨,加上不斷的有狗狗被帶進來,現在這個流浪狗收容機構,已經收容超過500隻流浪狗。
就算數量如此之多,這些狗狗並不會被關在鐵籠裡,收容所有充足的空間讓這些浪浪們自由活動。同時,也有完善的清潔衛生設備。
此外,這裡的每隻狗狗都有名字。雖然基本上都是以外表特徵與品種來取名啦,比如小胖尾德國牧羊犬爆炸尾可卡...因為狗狗實在是太多了嘛!

這裡的狗狗全部都是可以供民眾領養,領養的方式也有些特別。
一般要領養狗狗,可能是先透過照片來認識狗狗的。但是在這裡,你想要領養狗狗,那就先來現場帶狗狗們(狗山狗海)散步,親自與狗狗們互動,看看哪隻狗與你特別有緣吧!
當然,最後沒領回任何一隻狗也沒關係,起碼你也與牠們共度一趟愉快的散步了。

Territorio de Zaguates試圖要打破一個迷思,那就是純種狗並非王道。專家也認為,血統「不純正」的混種狗,反而更具有獨一無二的特色。

事實上,這個操作的手法也真的成功了。
哥斯大黎加一個熱門電視節目,採訪了Territorio de Zaguates,並且主打「在這裡領養的狗狗,絕對是獨一無二的犬種」,成功讓這些流浪狗們的身價逆轉勝,引起哥國民眾到這裡來認養混種狗狗的風潮。

其實無論這些狗狗們會不會被認養,在志工與機構的盡力照顧下,牠們也已經享受到充足的自由,以及健康的生活環境了。就算在此終老一生,也是無比幸福的了。
這樣的流浪狗收容機構,與我們所知的實在好太多了,但是不可否認的是,這必須有足夠的資金與人力才有辦法辦到。

Territorio de Zaguates號稱是流浪狗的國度,要說是天堂,也是毫無懸念的吧?
多希望能多幾個這樣的收容機構,讓浪浪們能在一個健康而快樂的環境下等待被收養。在領養家庭內的生活是一天,在收容所內的一天也是一天,多希望每天對牠們而言,都是值得期待的一天啊!


[ via TERRITORIO DE ZAGUATES OFICIALBarkPost ]

2016/4/10

全球暖化 融冰改變地球傾斜角度

(中央社華盛頓9日綜合外電報導)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最新研究指出,全球暖化正改變地球軸心擺動路徑。

美聯社與「每日郵報」(Daily Mail)報導,冰層的融化,特別是格陵蘭冰層融解,改變地球重量分布。

根據刊登在期刊「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的研究報告,這導致北極和地極移動(polar motion)改變路徑。

科學家和航海家1899年就能夠準確測量真正北極和極移,並發現幾乎整個20世紀,他們朝向加拿大移動。

研究報告主要作者、NASA旗下噴射推進實驗室(Jet Propulsion Laboratory)的艾德希卡利(Surendra Adhikari)說,可是本世紀情況有所改變,逐漸偏向英格蘭。

艾德希卡利說:「20世紀的移動方向在近年出現的改變非常顯著。」

科學家說這種變動沒有什麼害處,但有很大意義。

亞利桑納大學地球科學教授歐佛培克(JonathanOverpeck)說,這凸顯人類對地球衝擊有多深。

2016/4/5

佛心老闆娘推「愛心冰箱」 讓遊民暖心又暖胃


佛心闆娘推「愛心冰箱」 讓遊民暖心又暖胃
佛心闆娘推「愛心冰箱」 讓遊民暖心又暖胃#在你身編:資源,是留給有需要的人 <3 #請分享 這麼有意義的事情,不能只有小編看到!畫面來源:boredpanda、YouTube/ REPORTER LIVE
東森新聞貼上了 2016年4月4日

山羊 為40歲失明老馬帶路16年 直到老馬斷氣~

英學者:氣候變遷摧會毀全球2.5兆美元資產

新頭殼newtalk 2016.04.05 洪聖斐/編譯報導
英國倫敦政經學院環境經濟學家迪茨(Simon Dietz)與他的團隊,4日發表研究報告,指出氣候變遷摧毀的全球金融資產將達2.5兆美元,並讓另外的24兆的資產受損。

報告指出,持續攀高的全球氣溫以及乾旱、洪災與熱浪所帶來的錯亂,將導致全球經濟成長趨緩、損及股票與證券市場的表現。英國倫敦政經學院葛拉漢氣候變遷和環境研究所教授迪茨認為,風險中性和風險趨避的投資人為了理財的緣故,理應追求減少碳排放。

去年在巴黎召開的全球氣候高峰會訂下的目標,希望將全球暖化控制比在工業化前2°C,但沒有定下時限。

迪茨的團隊分析,如果這個目標是在2100年左右實現,全球資產受創的規模會縮減為1.7兆美元;但如果溫度再往上飆高0.5°C,最可能會出現的結果就是全球將損失2.5兆美元。

這個團隊分析了數千種全球氣溫較工業化前高出2,5°C的可能性,發現嚴重的話,將導致全球17%的金融資產受損。

根據制定並執行全球金融標準的「金融穩定理事會」(the Financial Stability Board, FSB)估計,全球的金融資產約值143兆美元

(圖片來源:達志影像/路透社資料照片)

2016/4/4

數百素食者 紐約遊行倡環保

2016-04-05 03:16 世界日報 記者尹英姿/紐約報導

第九屆「以素食為榮大遊行」3日在曼哈坦中城舉行。 (記者尹英姿/攝影)

「停止殺生!吃素健康又環保!」第九屆「以素食為榮大遊行」(Veggie Pride Parade)3日在曼哈坦中城如期舉行,數百名素食者走上街頭奔走呼告,傳達素食的健康環保理念。多個華人社區團體的100餘位華裔素食者和兩隻「醒 獅」也參與其中,用行動喚起人們對素食生活方式的重視。

亞裔家庭參加「以素食為榮大遊行」。 (記者尹英姿/攝影)

數百名身著特色服裝的遊行者手持標語,從位於曼哈坦雀兒喜的「肉品包裝區」(meat-packing district)出發,一路遊行至聯合廣場,並舉行遊行服裝大比拼、素食食品博覽會等系列活動。「以素食為榮大遊行」發起人之一、素食文化先驅雷絲 (Pamela Rice)表示,無論是普通素食者(vegetarian)還是嚴格的全素食者(vegan),通過一年一度的大遊行展示自己的生活理念和素食生活方式, 將有助更多人了解素食文化和這一理念給環境保護及身體健康帶來的積極意義。吉祥物、遊行服裝大比拼等內容令遊行更加活潑生動、提高了民眾的參與度,從 2008年起舉行至今每年都吸引越來越多的素食者參與其中,也讓更多非素食者了解到素食生活方式的積極意義。

「青年佛教通訊中心」 (Youth Buddhism Communications)及「綠色的慈悲」(Green Compassion)創辦人韋琪居士吃素多年,從「以素食為榮大遊行」的第二年起連續參加八年,今年更邀請兩隻「醒獅」參與到遊行當中,為活動增添一抹 濃濃的「中國風」。 韋琪居士表示,選擇素食生活方式,除了佛教徒懷有慈悲之心、不可殺生取食之外,更重要的是吃素還能有效保護自然環境和促進人體身體健康。

根 據聯合國在2007年公布的研究報告顯示,畜牧業養殖產生的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占總排放量的20%,超過燃油汽車等交通運輸工具的總排放量,成為氣候暖化 的頭號原因,而吃素可以有效控制畜牧業產生的負面影響。「除了環保之外,吃素對人體的身體健康也能起到積極的作用」,韋琪居士說,全世界每年都有500萬 人因飢餓死亡,如果吃素的健康理念能得到全面推廣,每一頓素餐能省下20位饑民的餐食。

對於吃素可能導致人體營養失調、身體 抵抗力下降等說法,韋琪居士不以為然。她指出,即便在完全不吃肉類產品的情況下,人體通過攝取豆類和穀類等素食,足以保證所需要的維生素、蛋白質等營養。 一般來說,每人每天只要保證吃兩種豆類或七種不同顏色的蔬菜和水果,就可以滿足人體所需。

一個讓60萬以色列人不再吃肉的男人



加里·尤樂夫斯基(動物權利演說家,ALF前任成員) 加里·尤樂夫斯基迄今已發表2660場演講,聽眾超過60000人,遍及全美186所院校及以色列多個城市。2010年,他在佐治亞理工學院的演講被傳到 Youtube後累計觀看次數更是多達上千萬,並被譯為三十多種語言。值得一提的是,這部演講被譯為希伯來文後已成為以色列歷史上觀看人次最多的演講,以 色列媒體聲稱加里已經把以色列的素食人口從5%推到了13% 

除演講外,加里因一些"極端"行動而備受爭議,1997年至2001年累計被捕13次,他曾因闖入皮草加工廠解救1542只即將被屠殺的貂而入獄77天,這段獄中經歷對他影響頗深,他坦言這讓他進一步對牢籠中的動物感同身受..
▶ 加里5分鐘自述“我的故事”
▶ 以色列i24新聞頻道專訪加里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ff6a18a0102xkpm.html

2016/4/2

“人不為己,天誅地滅”這句話原來源自佛經,有多少人知道?



《佛說十善業道經》

第二十四集::人生為己,天經地義,人不為己,天誅地滅。

佛家的意思是:

不殺生、

不偷盜、

不邪淫、

不妄語、

不兩舌、

不綺語、

不惡口、

不貪欲、

不嗔恚、

不邪見,

才是“為自己”。

不為自己製造新的惡果,不為自己造成新的災禍,

這才是“為自己”。

只有這樣才不會天誅地滅。    

 http://ezgoe.com/p49225.a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