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3/1

吃魚的同時也吃下塑膠,「將近1/4的漁獲含有人造污染物」

文:繆葶
 
根據加州大學以及印尼Hasanuddin大學於今年九月發表在Scientific Reports期刊上的聯合研究,有將近四分之一的漁獲體內含有人造物質,殘留在牠們內臟中的可能是塑膠或纖維碎屑。這也是前幾份將人造汙染與食用魚貨相連結的研究之一。
 
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的研究者發現,在印尼及加州的魚貨市場中,有將近25%的漁獲含有人造汙染殘留(Photo credit: Dale Trockel)

「有趣的是,每個地區的漁獲體內所含的人造汙染數量差不多,唯獨種類上有些許差異」,此份研究的作者之一Chelsea Rochman這麼說,「我們猜想這些殘存的塑膠種類跟當地的回收物處理方式有關」。

這項實驗總共取樣140條魚,分別採自印尼望加錫以及加州的半月彎與普林斯頓。不同的是,從印尼取樣發現含有人造汙染的漁獲,體內殘留的都是塑膠;而加州取樣的魚,80%則是殘餘纖維,而這些纖維在印尼採樣中完全找不到。

由於鮮少有垃圾掩埋場,印尼大多數的廢棄物、垃圾都往海邊丟,無論是沙灘上、或是海洋中,這樣的問題,在印尼居民因缺乏乾淨飲水而多飲用瓶裝水後愈發嚴重。

「印尼其實擁有相當豐富的海洋資源以及生物多樣性,無論是紅樹林、珊瑚礁或是美麗的海灘,然而這一切將在污染下漸漸消逝。」

此篇研究的共同作者Susan Williams是加州大學海洋實驗室的教授,她在過去幾年裡於印尼從事相關研究,「在印尼,我們正面臨著最好也是最壞的狀況。」

另一方面,雖然美國有良好的塑膠回收系統,然而在加州海邊超過200家的汙水處理廠,仍讓多數加州人在使用洗衣機時,脫落的衣物纖維就這樣被魚吞進肚子裡。

「為了減輕汙染的影響,這份研究讓人能夠更仔細的釐清當地回收廢棄物的管理方式」,Chelsea這麼說。

研究者強調,這些人造殘骸是在漁獲的內臟被發現的,意即若是人們食用整條魚而非處理過的魚片,很有可能將這些碎屑吃下肚-無論是印尼當地或是美國的沙丁魚、鳳尾魚等小型魚類,都是以整條魚來進行烹調。目前研究者仍在針對這樣的殘留是否會汙染肉質做研究。
5 Gyres Institute(致力於研究海洋生態的塑膠汙染以及嘗試找到解決方案的非營利組織)的共同創辦人Marcus Eriksen,在密西西比河畔抓到的魚,體內含有大量的塑膠殘留(Photo credit: Marcus Eriksen)

核稿編輯:龍映涵、金靖恩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