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31

吃掉環境 不良農業利用與濕地退化

作者:拉姆薩公約秘書處;蘇瑋佳編譯,王孟琦審校
管理不彰的農業對濕地將造成多方衝擊,恐對濕地生態特性產生不良影響,使人們永久失去溼地帶來的好處。 

水量與水質衝擊 對水量的影響:
為灌溉等緣故興建水壩、抽取地表水及地下水等,造成逕流量減少;灌溉水回流或水壩洩洪所造成的水流量增加;河水流動型態與時間點的改變,將大大地影響並危害濕地生態特性,因為不少沿岸濕地仰賴河流帶來的養分、懸浮物以維繫其功能。

對水質的衝擊:
集約養殖等常帶來大量污染,如農藥、化肥、抗生素和消毒劑等,不僅影響內陸及海岸濕地的生態特性,也對人體健康及濕地所供給的飲用水質造成衝擊。

擾亂濕地機能及生態系服務的農業活動,包括:將濕地轉為耕種或養殖使用、引水灌溉行為、引入外來物種、引入人類或動物疾病媒介、干擾濕地動 物的遷徙和覓食型態,如集約養蝦池的快速擴張。上述行為大量壓縮許多國家的海岸濕地,諸如海岸保護、漁業及紅樹林產物等濕地生態系提供的服務也一同消失。

數字會說話農業用水:
我們用了多少水?這如何影響濕地?未來數十年將會如何?我們有足夠的水供越來越多的人口使用嗎?

從地表水和地下水抽取的水中,有70%用於農業,大部分用以灌溉,有些會流回河流或地下水層中,其餘的則蒸散到空氣。

大約有40%的灌溉面積以地下水──或配合其他水源──作為灌溉用水的主要來源。 據估計,目前農業用水可滿足灌溉需求者占20%,其餘須依賴降雨。全世界「看天田」和「灌溉田」的比例差異極大。

預測至2050年,全球農業用水─包括看天田和灌溉田─將增加19%,用以生產食物、紡織材料及生質能。而不少水資源已不足的地區,未來將增加灌溉用田水量。

目前全世界用於作物生產的陸地面積比例為11%。農業生產在過去50年成長為近3倍,但總耕地面積僅增加12%,顯示高度的集約農業,灌溉面積亦在這段時間中增加為2倍,占增加40%的產量。

在1970年至2008年,養殖食用魚的產量每年平均增加6.6%,魚隻對土地、水及飼料的需求也因而增加,同時造成內陸和海岸濕地的壓力。

註:以農產品生產總值計算,圓餅圖係以呈現各區域作物水分蒸散總量(單位為立方公里)。 重要訊息: 全球水資源利用已經逼近或超過其維持永續的臨界點,未來的農業需要更多水資源,以供養更多人口,而濕地也必須保留足夠的水量,以維持其生態特性及重要的生態系服務;未來的農業需要更多土地,以供養更多人口,但在濕地發展農業將損失重要的濕地生態服務機能。 名詞定義: 拉姆薩公約定義濕地的生態特性為:「生態系中各種成分(溼地中的物理、化學及生物成分)、各種程序(濕地中自然發生的物理、化學及生物變化)、其效益/服務(濕地提供給人們的利益)之組成,並在特定時間形成的濕地樣貌」。
※本文翻譯自拉姆薩(Ramsar)公約網站

不止北極熊遭殃 氣候變遷也威脅企鵝生存

新頭殼newtalk2014.01.31 洪聖斐/編譯報導
全球氣候變遷不僅威脅到北極熊,也導致住在地球另一端的南極企鵝增加死亡率。

《公共科學圖書館.綜合期刊》(PLoS One) 昨(30)日刊出美國華盛頓大學(University of Washington)生物學家薄實瑪(P.Dee Boersma)的團隊自1983年到2010年間在阿根廷旁塔湯布島(Punta Tombo)追蹤3千5百頭麥哲倫企鵝(Magellanic penguin)的發現。

薄實瑪的團隊發現,氣候變遷所引起的豪大雨日益頻仍及溫度異常上升,不但導致許多麥哲倫企鵝的寶寶在出生10天內死亡,較大的幼鵝死亡的數目也日漸攀升。

這個研究團隊28年來的觀察中,有26年企鵝死亡的主因是缺乏食物,但在1991和1999這2年,大量的雨水成為企鵝死亡的主因。另外有11年,暴風雨也曾奪走大量幼鵝的性命。溫度異常上升,也是導致企鵝死亡的因素。

研究團隊指出,28年來,旁塔湯布島的暴風雨平均奪走5%幼鵝的性命。但也曾經有1場暴風雨一口氣導致50%的幼鵝死亡。隨著氣候變遷加劇,這類事件有增加的趨勢。

薄實瑪指出,自1987年以來當地企鵝的繁殖率已經下降24%。然而這個比例與氣候變遷的關係,則難以論定。她推測該地區日趨頻仍的暴風雨,很可能也直接衝擊到其他的海鳥繁衍。

2014/1/29

90牛放屁威力猛!靜電摩擦結果...「轟」炸毀農舍屋頂


國際中心/綜合報導
牛、羊體內排放的廢氣中含有甲烷成分,一直被認為是造成地球暖化的原因之一。不過,德國中部一間養牛農場,由於牛圈裡養了90頭牛,累積大量的甲烷,加上靜電摩擦竟然發生爆炸,屋頂被炸毀,還造成1隻牛受傷送醫。

據外電報導,德國中部拉斯多夫鎮農場,飼養了90頭牛,由於牛隻消化過程中,會排放的氣體中含有甲烷,一頭牛每天排放甲烷量約500公升,時間一久 牛圈裡累積大量易燃氣體,疑似因天冷產生靜電摩擦,意外爆炸起火。甲烷是天然氣的主要成分,同時也是溫室氣體之一,具有高度的易燃性。

2014/1/28

蚯蚓的喬遷──放生兩面刃(下)


本 報2014年1月29日高雄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除了放生問題,還有一些從市場買回來的豬、羊、鴨子,收容所認養出來的貓、狗,以及直接跟繁殖場訂購的蚯蚓,將分別安排到各地的護生園區安養,這 些護生園區到底收容多少動物是合理的?會不會因為信眾的愛心無節制,造成園區動物安養天年並不是那麼容易?此外,原本在土壤裡好好的黑蚯蚓,何故擾動牠, 只為了移駕到園區?最後,為了放生大量訂購的蚯蚓、動物,遭殃的又是誰? 

高雄旗津天聖宮對面壘球場裡,生命電視高雄慈悲道場舉辦的歲末祈福放生法會持續進行,他們為即將進入護生園區的動物們,進行「皈依三寶」的儀式, 希望牠們往生輪迴後,不再淪為蚯蚓道或禽畜道。 

紅蚯蚓1斤300元 

在一處草皮上,展示由網袋裝著的物品,經一旁的釋湛明法師解釋,才知道原來是紅蚯蚓。每個網袋有5斤蚯蚓,再加上泥土成袋,一共50袋,總計 250斤,未來都將放回護生園區。紅蚯蚓廣為人類運用,例如當魚餌、被磨成粉,但放到園區很好養,也可以供給有機種植的人申請,放到有機農園中。當中也有 一部份黑蚯蚓,只是數量比較少。 

紅蚯蚓怎麼來?湛明法師說,是跟特定廠商訂的,每斤300元,一袋1500元,也就是說,光是買蚯蚓,就花了7萬5千元。「紅蚯蚓本來就有人繁 殖,不是因為放生才有的,就像漁民捕魚,就是要賣出去賺錢,才不管賣給誰。」 

但是,為了釣魚、磨成粉,會用到這麼大量嗎?「我覺得不大,拿白蝸牛做面膜,使用的量才算大;量到底是大或小,應該要有統計,全部的量有多少,放 生的量又占多少,然後才能評比。」釋湛明法師回答。 

護生園區只進不出難消化 

湛明法師解釋,現場展示的動物,大多數都是放回護生園區安養,但因數量太多,很快就滿了;有些人看到擠滿動物,就批虐待動物,其實園區內都有專人 照顧。 

「海濤法師志業」全台有20多個護生園區,最近在馬來西亞也將有一處10甲地的園區。各地方護生園區收容對象不盡然相同,例如仁德就收容了12隻 牛;雲林專門救雞,很快就滿了;狗園收容了4000多隻狗,每天開門就有棄養的狗等著。 

狗雖然開放認養,但認養率非常低,包括拉布拉多等名種也乏人問津。湛明法師認為,若能像德國,以節育替代撲殺,園區就不需要收容流浪動物。「雖然 節育對動物也不好,但總比被殺好」。 

「救狗、救雞、救鴨太多,反而飽受攻擊。」湛明法師認為,政府應該主動宣導犬貓節育,靠民間宣導沒有公信力,大家也不相信。 

護生園區愛心難節制 

中山大學生物科學系副教授顏聖紘指出,放生議題存在許多灰色地帶,例如放生團體認為,將吃稻穀的斑鳩帶到其他地方放,是幫助農民。然而果真如此嗎? 

紅蚯蚓適合在潮濕的地方,放生的數量這麼大,遠超過一般民眾釣魚所需,這種作法只會讓商業養殖發達;黑蚯蚓無法養殖,必須用挖的,「好端端的何必 挖出來又帶回園區呢?」 

護生園區收容大批動物,擁擠的空間不利於動物,加上家畜壽命長,長期、大量累積的排泄物更是環境負擔;又因非傳統養殖場,顏聖紘問,諸如禽流感等 疾病,誰來查核?這類社會大眾的疑慮,放生團體也必須正視、回應。 

野保法雖然進行一部份放生的法令修正,但是只要一經人為圈養,就淡出野保法管轄;而園區收容空間、管理,都是農委會畜牧處該依《動物保護法》執行 的業務,卻缺乏查驗魄力。顏聖紘說,總歸而言,民眾教育不足,因此無法了解放生造成的因果關係。建議從教育宣導、改變群眾觀念著手。 

顏聖紘也說,其實社會上有許多關乎生命的工作,宗教團體可以做,「很多野生動物遭撞死,可以協助超渡」他批評海濤法師利用電視台將群眾養大,要如 何讓這些有善心的人,感受到生命從他手上得到釋放,而非商業放生,目前仍是一項嚴峻的挑戰。 

護生園區私人產業難監督 

記者採訪雲林縣政府農業處,得知縣內護生園區收容家禽,若未達申請畜牧場規模,並不歸畜產科管,只能依據《動物保護法》第5條,要求善盡飼主責 任。農業處畜產科長蔡耿宇說,除非有民眾陳情、反映,有污染事實,才會會同環保局人員進行了解;若有虐待動物,例如空間過於擁擠,以及疾病傳播,死亡查驗 等,則可通報動植物防疫所,依動保法查驗。 

一旦家禽、家畜收容規模須依「公告應申請畜牧場登記之家畜、家禽飼養規模」(家禽達3000隻以上),登記為畜牧場,畜產科就可以計算飼養空間是 否足夠、廢棄物清運、排放水是否符合規定,會不會構成空氣污染等,主動介入。 

動物保護檢查員能否依據第23條,稽查、取締護生園區,則仍未有定論。也就是說,護生園區無論收容多少隻動物,和民眾家裡養一隻動物一樣,除非有 虐待事實,否則並不需要提供相關資料,或有相關單位主動監督審查。(本系列完)

黑鯛的航行──放生兩面刃(上)


  • 黑鯛的航行──放生兩面刃(上)
本報2014年1月28日高雄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上周末(25日)高雄旗津海邊,傍晚5點多,上千名南部海濤法師的信眾,列隊以接力方式,進行「黑格放流」,數萬隻黑鯛,從每個信眾的手中傳遞,一直到海裡。信眾們相信,透過放生,讓台灣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只是才隔不久,就看到被海浪沖上岸的黃鰭鯛,彷彿為放生寫註解。隔天(26日),網友拍到一群釣客前來釣魚,上鉤的魚兒不乏黑鯛,其中有多少是來自 前一天「放生」的魚,沒有人知道。更有不少人質疑,這些放回海裡的魚,即使躲過釣客、漁民的誘餌,有足夠的食物讓這些魚長大嗎?又或者,當牠們以此為家, 會不會讓原來的棲息者流離失所?

由法濤法師所率眾進行的放生規模龐大,超乎常理對於需解救動物數量的想像,被批為「商業化放生」,引發不少爭議,像這次仍有來自全國的青年學子集結抗議,主辦單位也為此繃緊神經。

場內,「生命電視台」工作人員出示由高雄市政府海洋局核准的公文,說明放生行為是經過申請,完全合法。

據公文上所述,此次放流的黑鯛身長15~18公分,約5萬5千尾;放流海域為旗津海岸壘球場海域。

對此,中山大學生物科學系副教授顏聖紘表示,依據「水產動物增殖放流限制及應遵行事項」,黑鯛放流是可以合法申請的,雖說合法,卻有道德瑕疵。漁業 署只規定種類及地點,缺乏更細緻的規範,例如季節、種苗來源、大小、容許數量等。「黑鯛吃藻類,台灣沿岸早就污染」加上魚體/苗大小、季節等因素,放不對 等於放死。

海洋局:沒看到金目鱸
不過根據現場反放生的志工觀察,除了黑鯛,信眾們還海放了烏魚、黃鰭鯛、金目鱸。圖片中,桶子裡的魚早已超過18公分,而且明顯的不是黑鯛,旁邊也有警察蒐證。

對此,高雄市政府海洋局回應,當天海洋局以及農委會漁業署都有代表到場,並沒有看到黑鯛以外的魚種;若未依規定放流,將觸犯《漁業法》第44條,依據第65條處3萬元以上15萬元以下罰款。

海洋局表示,民眾申請放流審核的依據為放流魚種以及地點、魚源是否來自有養殖漁業登記者的養殖場、親體或種苗必須經檢驗單位證實無藥物殘留;現行法規尚未要求疾病檢疫。

放生頻繁影響生態 居民無奈
法會訴求似乎合情合理而動人,但過程中製造大量的空氣污染、廢棄物,看在當地居民眼裡,引發不同感受。「不曉得放生在放什麼意思」,現場兩位當地居 民說,當地每隔1~2周,就會有宗教團體來放生,放流的魚苗有些是外國來的,放到海裡都還不適應海水,很快又被漁民抓走,或者把當地的魚蝦吃光光。「對漁 民或許沒什麼不好,卻破壞我們當地生態」。 青年為何反對?

25日當天另有一群人,搭船到旗津,並非為了旅遊,而是到「海濤法師志業」舉辦的法會入口,表達不當、商業放生謬誤之處。他們來到旗津海岸公園自行步道起點,身穿黑衣安靜的高舉自製海報,向周邊來來往往的人潮提示放生可能不是字義 上的意思。

由台北教育大學碩班生邱柏愷發起的「全力反對隨意放生」行動,號召30多位來自各地的志工,他們頂著大太陽,舉牌或向來往遊客宣導反放生的理念,發放反放生的傳單、貼紙。

來自台北的汪同學直指,大規模、商業放生不但無法讓動物得到保護,反而消耗資源在專門為放生而起的養殖產業。「這些資源原本可以做更多事情,例如中 興大學收容的食蛇龜,量很大都擠在很小的空間,卻缺乏經費;野生動物的棲地也需要關注,例如墾丁後灣是陸蟹的棲地,因為飯店開發而面臨威脅,網路連署人數 才1千多 人,如果這些人願意投入,力量會更大。」

另一位鄭同學則對於無法和放生者溝通,感到難受;像是「放生讓颱風轉向」等說法,讓他感到邏輯與思考方式上的落差,無法把事情說清楚。他期待信眾若能將善心轉向與特生中心或漁業署合作,真正幫助生命,才能達到放生的意義。

邱柏愷說,放生活動的內涵,應該更謹慎的規劃,才能達到解救眾生的目的,否則只會資源錯置和製造問題。

除了放生,還有一些從市場買回來的豬、羊、鴨子,收容所認養出來的貓、 狗,將分別安排到各地的護生園區安養;邱柏愷認為,信眾雖然認為從市場、繁殖場買下羊、豬、或雞鴨,是解救生命;然而,市場需求不會因此而減少,很快地養 殖出更多經濟動物,來填補肉品市場的需要。這並不是解救動物的根本之道。台灣很多收容中心資源非常缺乏,例如台北動物園、鳥會、集集特生中心、中興大學、 屏科大,都可能因資金不足面臨關門;他認為,與其將經濟動物帶回園區飼養,不如把資源投入更有需要之處。(未完,明日刊登下篇,〈蚯蚓的喬遷〉)

2014/1/25

低碳健康年菜 成大醫院營養部『低碳飲食、健康充實』


記者吳順永/台南報導

春節將屆,成大醫院營養部提出『低碳飲食、健康充實』的低碳健康年菜,營養師陳秋盈指出,相關食材選擇均符合在地、當季及對於環境友善的食材,以降低對環境的衝擊,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陳秋盈營養師指出,地球持續暖化的趨勢,造成自然環境發生異常改變,環保署於2008年通過「節能減碳無悔措施全民行動方案」,其中之一為「多吃蔬食、少吃肉」,即是基於健康,鼓勵民眾多多選用在地、當季蔬果食材,減少肉類攝取量,以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一起為地球降溫。

「低碳飲食」是指什麼呢?「低碳飲食」即是選擇在地、當季及對於環境友善的食材,以降低對環境的衝擊,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陳秋盈表示,低碳飲食也可以「吃的健康」、「吃的均衡」,以均衡飲食為基礎,減少攝取過量食物(勿暴飲暴食),以黃豆、黑豆、毛豆來部分取代家蓄及 家禽肉(飼養過程時間久),多選擇當季及當地盛產之蔬菜及水果來變換菜色(可減少或避免農藥問題及減少運送過程),降低身體負擔,達到健康的目的。

為推廣減碳飲食,成大醫院營養部特別設計低碳食譜,利用台南當地且當地食材,烹調出低碳佛跳牆、蓮藕竹筍飯、綠棗煎餅、水果捲、菱角時蔬、豆漿養生 火鍋、番茄襄肉、虱目魚糕、牛蒡糕等低碳菜餚,亦減少烹煮過程及避免食材浪費,提供民眾在過年期間吃大魚大肉之餘,搭配低碳食物,慢慢減少二氧化碳的產 生,也讓婆婆媽媽將低碳食物融入平日飲食生活中。

陳秋盈營養師強調,在現代生活環境的便利、科技的進步下,所帶給大自然的衝擊就是地球暖化,民眾可先從飲食選擇中稍作改變及注意,就能減碳救地球。

琉球夜空閃爍怪異光點 像有生命地移動專家無解

國際中心/綜合報導
世上還有太多未解之謎,如今又添一樁。據日媒《琉球時報》25日的報導,在23日晚上9點左右,琉球那霸市上空約有10個橘色光點不規則移動,先是聚成一團,數量增加後便散開,閃爍著橘色、紫色、青色等光芒,並同時有多名目擊者,約15分鐘後,光點才從夜空中漸漸消失

光點像是有生命似地變化位置、閃爍不同的光芒,同時有多名證人目睹了這個現象:從那霸市識明看到的是12歲的竹尾慎太郎,他表示「約有10個光點在動,一下聚在一起一下消失」;45歲的新垣覺在沖繩縣浦添市的西原目擊,「是非常亮的光,嚇了一跳。因為像邊畫曲線邊移動,我認為應該不是飛機。」

有專家認為「除了天文現象想不到其他解釋」,但石垣島天文所所長宮地竹史、確認過民眾拍攝的影片後,認為這不是天文現象,因為隕石掉入大氣層邊燃燒邊墜落時,雖然能從地上看到光芒,但速度會很快,不像這些光點能長時間滯留。

會不會是飛機呢?日本航空自衛隊澄清,當天晚上7點20分以後就停止訓練,而且那個時間也不會讓自衛隊飛機起飛,奇怪的是,自衛隊還指出並沒有接獲謎樣光點的任何目擊報告,所以也不是鄰國飛機。

2014/1/24

史諾登驚爆?曾協助希特勒的外星人 已控制美國政府

國際中心╱綜合報導
美國國安局(NSA)技術承包商前雇員、「深喉嚨」史諾登 (Edward Snowden)爆出最大的驚世機密,可能不是美國竊聽全世界,而是:現今的美國政府其實是已被外星人控制的影子政府!他們正在主導美國的國內與國際政 策,並且至少從1945年以來就一直這樣做了。
根據伊朗半官方的「法爾斯新聞通訊社」(Fars News Agency)報導,目前總部設在內華達州的這些外星人,在1930年代曾扶植德國納粹上台。納粹在二戰戰敗後,他們從1945年起掌控美國政府。
據稱 ,史諾登洩露的這些文件內容,被記錄在俄羅斯聯邦安全局(FSB)的報告裡。報告中提供了「無法反駁的證據,證明外星人/外星智慧計畫是推動美國國內和國際政策的影武者。而且從1945年起他們就已經開始這樣做了」。
《法爾斯新聞通訊社》進一步聲稱,上述說法最近獲得加拿大前國防部長赫勒(Paul Hellyer)的證實。赫勒獲得俄羅斯聯邦安全局許可後,檢視了所有史諾登的文件,並且證實了它們的真實性。
之後不久,赫勒就出現在《今日俄羅斯》 的電視訪談節目裡,他在節目中表示,外星人已經造訪地球幾千年,並且有一些正在內華達州與美國空軍一起工作。
有趣的是,連《華盛頓郵報》這等嚴肅的媒體,都煞有介事的引述了《法爾斯新聞通訊社》的報導。並且質疑當中的報導內容 (例如:全能的外星人為何無法協助納粹擊敗盟軍?),並暗批該通訊社「有過度幻想和虛構故事的傾向」。
不過尚未出來澄清是加拿大前國防部長赫勒。當上述故事被披露和逐漸失控後,本身是飛碟信徒的赫勒卻指稱《法爾斯新聞通訊社》的報導「完全正確」。

2014/1/20

把家還寄居蟹 到墾丁勿撿貝殼

(中央社記者郭芷瑄屏東縣21日電)屏東恆春半島的後灣沙岸及滿州都是陸蟹棲息地,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呼籲民眾春節到墾丁,不要撿貝殼,「還給寄居蟹一個家」。
近幾年因為貝殼被撿拾嚴重,後灣及滿州地區的陸蟹大量出現把瓶蓋、蝸牛殼、玻璃瓶口當家的怪象,後灣附近的環保團體及海生館這2年發起許多的保護貝殼及捐貝殼等相關活動。
春節有大量的遊客到墾丁遊玩,海生館發起「還給寄居蟹一個家」宣導活動,希望民眾到海邊時,看到漂亮的貝殼不要撿拾帶回家製作飾品,也不要抓寄居蟹當寵物。
海生館表示,這樣的行為不只破壞自然生態,且會讓寄居蟹長大後無殼可換,只能以廢棄瓶蓋口及玻璃瓶口為家。
大年初一至初五,海生館以守護寄居蟹為主題,宣導遊客學習如何保育環境自然生態。

紐西蘭乳業大好 環境就慘了

中廣新聞網
大陸客之前到紐西蘭搶購奶粉,意外帶動紐西蘭酪農業大大發展。不過,紐西蘭酪農業發達,衍生出一堆環境問題。其中,乳牛排放的尿液,流入河流後,會破壞生態,更會造成大量魚類死亡。
英國「泰晤士報」報導說,匯豐銀行分析預期,這股奶品搶購潮,將會有效刺激紐西蘭經濟。不過雖然對紐西蘭的經濟會好,但紐西蘭的環境可就糟了。專家說,大量乳牛的尿液排進河流中,會破壞河流與湖泊的生態,造成河中藻類增生,減少水中氧氣,魚類會缺氧而死。此外,河流及湖泊水質也會變壞。

2014/1/19

月球表面驚見神秘三角形不明物 7光點整齊排列

▲有網友在谷歌月球地圖中發現月球表面有一個三角形的神秘物體,上面還有7個排列整齊的光點。(圖/翻拍自YouTube) 國際中心/綜合報導 外星人接管月球?外國有網友在谷歌月球地圖(Google Moon)中,赫見月球表面出現一個三角形的楔形物,與附近岩石形狀明顯不同,且上面還有7個排列整齊的光點,甚至有網站認真分析,這看來是太空船的機翼前緣,類似隱形戰機,但卻比地球所建造的任何飛機要大得多。 英國媒體報導,超自然現象研究者WowForReeel在瀏覽Google Moon照片時,在月球座標「22042'38.46N」、「142034'44.52E」發現該不明物體,「出現在這個區域是獨特且不尋常的」。 根據發現者在YouTube的描述,「上了谷歌月球後,我凝視了相當長的時間,我認為這是真的存在,不是偽造的。我不知道它是什麼。」 另據《Tech and Gadget News》指出,這個神秘物體相當龐大,看似太空船的機翼前緣,形狀類似隱形戰機(指美國B2隱形轟炸機),但卻比地球所建造的任何飛機都要大上許多。「到目前為止,月球上的發現沒有一個符合該不明物體的特點,衛星或其他探索器具在其他星球也沒有發現過類似物體。」(新聞來源:metro.co.uk)

2014/1/16

太平洋暖化 恐更多氣旋襲東亞

(法新社巴黎16日電) 根據南韓1項分析30多年資料的研究,西太平洋海水暖化,使得威力強大的熱帶氣旋形成時,中國大陸、南韓和日本等地首當其衝。

南韓國立首爾大學教授許昌會(Chang-Hoi Ho,音譯)率領研究團隊,分析5組1977年到2010年發生在西北太平洋的熱帶氣旋背景資料,研究結果刊登在「環境研究通訊」(Environmental Research Letters)。

他們發現這段期間內,西太平洋表面海水溫度,比太平洋中部和東部部分海域高得多。

這個溫度差會隨太平洋上的大氣環流「沃克環流」(Walker circulation)變化而改變,導致氣旋容易從南海沿著東亞岸區北移,之後在大陸、日本和南韓登陸,到那時候威力已達最強狀態。

上述變化也意味著南海北部海域產生了更多氣旋,也因此造成前往華南、越南或台灣的風暴,開始在非常接近陸地的海域產生,抵達沿岸時還未達最大速。

目前還需進一步研究,以確定這個溫度差是人為引發全球暖化所致,還是持續數十年的自然變化。

許昌會說:「如果過去大範圍環境變化可當證據,或這是全球暖化的結果,可以假定未來恐怕會有更多災難性熱帶氣旋侵襲東亞。」(譯者:中央社盧映孜)

海獺與海藻 最可愛的暖化鬥士

【台灣醒報記者邱惠恩綜合報導】可愛的海獺對抑制全球暖化有相當大的幫助!學者發現海藻能有效吸收空氣中的二氧化碳,而海獺能善盡護衛一職,讓海藻免於海膽的威脅。海藻跟海獺吸收二氧化碳後所換算的碳交易價值,預估在碳交易市場上高達2億到4億美元。

二氧化碳對全球氣候變遷會造成直接的影響,學者發現海藻生物透過光合作用,可以有效吸收二氧化碳,進一步轉成自己的養分。不過海膽特別喜歡吃海藻,繁衍速度又快,對海藻生存構成嚴重威脅。

環境與演化生物所的教授威爾瑪與其研究團隊,檢視阿拉斯加的阿留申群島西岸到溫哥華之間40年的海域資料,發現有海獺生存的地方,海藻密度也較高,原因出在海獺是喜愛吃海藻的海膽最大的天敵,研究證明海獺有助於保護海藻生長環境,讓海藻能盡情發揮吸收二氧化碳的功能。

18 至19世紀時,曾盛行海獺皮商品買賣,使海獺一度瀕臨絕種,後來才在北美海域開始復育。威爾瑪認為,「當前所有氣候變遷模式和減低碳排放的建議都忽略動物 這一環」,從小小的海獺和海藻之間的關係,可以看出動物在碳循環過程中占有相當重要的角色,物種滅絕會讓生態失衡,對碳循環、氣候變遷有很大的影響。

「保護生態平衡是多贏的做法」,除了保護生態、減少二氧化碳,從歐洲碳交易市場的定價來推估,海獺跟海藻吸收二氧化碳的過程,換算成碳交易價值竟高達2億5百萬至4億8百萬美金,「等於將花在復育海獺、保育海藻的錢都賺回來,相當迷人的發現」。

2014/1/14

實驗米格魯 期待有家度餘生 逃離悲慘世界


中國時報【湯雅雯、曾雩╱台北報導】
8隻米格魯8年來被關在2坪大的實驗室不見天日,長期當「白老鼠」替人類用藥安全把關,卻差點面臨安樂死命運,好不容易被動保團體搶救出來,沒想到每隻都罹患心臟病、胰臟炎,有的甚至只剩2、3個月壽命,動保團體除了出面指控「動物實驗」缺失,也盼民眾伸出援手,給牠們一個家。

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主任陳玉敏說,8隻米格魯被救出的那一剎那,眼神充滿無奈、一動也不動緊緊畏縮在一起。牠們不曾曬過太陽、奔跑,為了藥物實驗,一天可能挨上百針,被迫打入病毒長出畸形腫瘤。

「只要跟牠說打針,牠就會默默伸出腿來,然後撇過頭去不敢看!」8隻米格魯中的「阿肥」,個性溫和,最喜歡人類摸牠圓鼓鼓肚子,最怕打針,牠最愛賴在同伴「刀疤哥」身旁,因寄宿家庭只能養1隻,兩狗被迫分離,顯得鬱鬱寡歡。

「動物雖沒選票、沒聲音,但我相信很有很多公民願為動物發聲。」愛護動物的立委蕭美琴在記者會場眼眶泛紅,她認為動物為了人類的藥品研發,做出犧牲是很不得已的,而實驗動物的人道待遇,在國際上高度受到關注,但政府的重視程度不足,執行也有缺失,可能影響台灣的國際聲譽。

農委會畜牧處動保科科長林宗毅說,去年2012年台灣對動物實驗做了很大的調整,依據現行法令,動物實驗機構須組成「照護小組」,至少1位需為獸醫或受過訓練的專業人員,由於經費有限,每年只能稽查40-50個機構,目前傾向說服廠商減少動物實驗,或將動物實驗委由大型實驗室進行。

動保團體揭發8隻米格魯的「悲慘世界」,但據農委會統計,10年來被用於動物實驗犬達3941隻,其中2186隻在實驗死亡或安樂死,其餘轉賣其他實驗室。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說,從米格魯病情可發現,牠們根本不適合繼續做實驗,籲衛福部也要參與農委會動物實驗室的外部查核,落實3R(替代、減量、精緻化)原則,減少實驗米格魯悲歌。有意領養民眾,可洽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02-2236-9735。



沒看過陽光!搶救實驗米格魯 400萬網友看影片心疼


國際中心/綜合報導
米格魯成實驗犬的議題,近來再度受到國內外關注!雖然這是實驗界的半公開的秘辛,但許多民眾聞訊後仍不敢相信,近日台灣有8隻實驗米格魯需要愛心安養家庭,陪伴牠們度過餘生,新聞一出,立刻引起相當多民眾關心。而美國動物團體「米格魯自由計畫」(Beagle Freedom Project)曾在公開米格魯獲救的影片,也讓許多人不捨掉淚。
2011年6月美國非營利團體「米格魯自由計畫」拍影片記錄9隻不同年齡的米格魯,長期被裝在小小的籠內,不見天日,離開實驗室後,工作人員打開籠 子的瞬間,米格魯充滿疑惑和恐懼的表情,慢慢踏出籠外,首度見到陽光,畫面至今已有近4百萬網友點閱,大多數人都感到心疼鼻酸。
米格魯相當溫馴,也容易餵養,在美國更有學術、醫療界藉由牠們實驗測試藥物、食品等。許多米格魯甚至在出生後,立刻被實驗機構買走,終年被關在實驗 室籠中。「米格魯自由計畫」創辦人夏儂凱斯(Shannon Keith)指出,拿米格魯實驗的問題至今都還有,問題在於業界隱藏這件事,只要公開就能讓民眾關注,提高立法通過,進而禁止不當動物實驗的機會。

近日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召開記者會希望盡快找到愛狗家庭,讓狗狗度過實驗室以外的安犬生活,許多民眾看到動研會主任陳玉敏說「牠們只要聽到打針,就 會伸出前腳掌,然後把頭轉向一邊不敢看。」都相當難過,很多人希望能夠停止這種不人道的實驗,但也有民眾認為,必須接受這個殘酷的事實。

2014/1/13

研究:氣候變遷 歐洲乾旱加劇


【台灣醒報記者莊瑞萌綜合報導】受到氣候變遷與民眾用水量增加影響,今年歐洲乾旱的情況將更為嚴重,其中南歐是受到影響最嚴重的地區。歐盟聯合研究中心與德國卡塞爾大學研究也發現,在本世紀結束前,伊比利半島的夏天平均溫度,可能較往年提高攝氏5度以上,將加重乾旱程度。

兩個研究機構科學家分析各種條件下的氣候及水文模組變化,並以不同參數計算出仿造水域的水文模組,發現受氣候變遷影響,歐洲在2100年前南部地區的水域是最受乾旱影響的地區,其中以法國及義大利南方的伊比利亞半島,當地水流及河川最低水位將較往年下降4成,缺水期時間也將多出8成以上。

這次研究者表示,預估歐洲2100年溫度,將比1961至1990年平均溫度提高攝氏3.4度,因此,不只土壤、樹木與河水的水份將大量蒸發,乾旱季節也會更長,特別是歐洲南部。據統計,歐洲過去30年因為乾旱已造成1千億歐元(約台幣4.1兆元)損失。

受氣候變遷影響,河川不只更容易出現低水位,受到人口及灌溉需求的增加而造成用水量上升,也都會讓水位比往年更低,因此,歐洲南部及西部與中部地區,未來乾旱程度都會提高30%。

2012年「美國國家大氣研究中心」曾提出警告,未來300年間全球將陸續出現乾旱災情,本世紀結束前因乾旱造成的損失也將創下歷史新高。同年歐洲環境總署在報告中也曾提及,分析自1971至2011年為止,出現乾旱的國家數量已在增加中,而且發生乾旱的頻率也越來越高,不只在歐盟南部與中部等國家,歐盟北部與東部國家也無一倖免。
本次研究結果刊登在《Hydrology and Earth System Sciences》期刊。

冰河消融 海平面廿年升1公分

(法新社巴黎12日電) 根據今天公布的研究,南極洲最大冰河之一的松島冰河(Pine Island Glacier)不可逆的消融,可能會讓海平面在接下來20年上升高達1公分。

法國冰河學家杜然德(Gael Durand)說,松島冰河「已開始進入自行維持後退時期,將持續不可逆消融」。

杜然德和國際團隊依據海面下冰架與陸地交合的「接地線」,利用3種不同模型來預測冰河的未來命運。
 
這條線過去10年已後退大約10公里。

松島冰河消融量,占現今西南極洲冰原(WestAntarctic Ice Sheet)總消融量的20%。
研究顯示,松島冰河在1992年至2011年,每年產生200億公噸的融水,如今消融速度可能會增加至每年產生超過1000億公噸融水。

這相當於全球海平面在接下來20年,平均將上升0.35至1公分。
這項研究刊登在「自然氣候變遷」(NatureClimate Change)期刊。(譯者:中央社劉文瑜)

2014/1/12

猴賽雷!高三生拍5千多張照 自製樂高動畫爆紅

記者吳毓敏/綜合報導
不愛念書也能闖出自己的一片天,新北市17歲高三生曾丞璿,國中時看電影《變形金剛》自此幻想自己能自創相同的劇情片,正當別人努力念書考大學時,他卻專注拍片,花了3個月拍攝5千多張照片,自製樂高動畫《雷神索爾:兄弟鬩牆》上傳網路,至今已吸引11萬餘人次點閱,連專家也對曾丞璿讚賞有加。
目前就讀新北市泰山高中的曾丞璿坦言自己不愛念書,只有英文成績最好,但他說其實英文好也是為了自己的夢想所學習,由於時常大量瀏覽外文網站自學相機DIY停格動畫磨練出來的英文。
即將面臨大學學測的曾丞璿表示,自己很喜歡動漫,最想念北藝大動畫系,不過,光是製作《雷神索爾:兄弟鬩牆》就花了他3個月的時間,每天幾乎有10個小時都在研究動畫。
雖然短片一po上網路大受好評使他一夕爆紅,專家也對曾丞璿讚賞有加,但曾丞璿表示,自己花很多時間在研究動畫,剩下沒幾天就藥大學學測還是要抱抱佛腳,直說要去行天宮拜拜祈求自己能上理想的學校與科系。

樂高雷神索爾 : 兄弟鬩牆

LEGO Super Heroes

2014/1/11

迴旋宇宙 1:地球謎團與平行宇宙 The Convoluted Universe Book One


內容簡介

《迴旋宇宙 1:地球謎團與平行宇宙》The Convoluted Universe Book One

意識覺醒的旅程,持續中....

繼《迴旋宇宙序曲》之後,朵洛莉絲透過菲爾和其他來自外星的個案,取得了亞特蘭提斯、百慕達三角洲、尼斯湖水怪、麥田圈、秘魯納茲卡線和金字塔等等地球謎團的解釋,並進而探觸平行宇宙、機械人類和上帝源頭等奧妙議題。

請打開你的心,體驗這場沒有侷限的心智旅程。

目錄 

迴旋宇宙 1:地球謎團與平行宇宙-目錄導覽說明

  • 第一篇    地球謎團
    第一章:亞特蘭提斯
    第二章:金字塔之謎
    第三章:未解謎團:

    第二篇     振動、頻率和層級
    第四章:覺醒
    第五章:這裡是我的家

    第三篇 形上學或量子物理學
    第六章:平行宇宙
    第七章:能量和幫手
    第八章:能量作用力的運用和操控
    第九章:人體DNA改造
    第十章:機械人類
    第十一章:上帝源頭?

序/導讀 《迴旋宇宙 1》


作者序
       
在此要特別建議讀者,閱讀本書前最好能先讀過《監護人》(The Custodians, 編按:此書中文版於2014年出版,也建議先讀過《迴旋宇宙序曲》)。《監護人》記述了我從一九八六年起,針對幽浮和外星人綁架案例的研究,並涵蓋了我這 一路由簡入繁的探索過程。我發現,所謂的被外星人綁架和目睹幽浮現象原都只是冰山一角。隨著工作進展,我得到的資料愈趨複雜。當《監護人》編撰完成,我知 道內容過於龐大,而且有些資料偏離幽浮主題,進入了非常錯綜複雜的「形上學」領域。我因此決定將部分內容拿掉,放在另一本討論較為繁複理論的新書。這就是 此系列書的源由。

我假定(或許並不正確),讀者閱讀我的工作成果至此,對我透過催眠探究超自然現象的背景已有所熟悉。我的催眠根基可追溯到一九六○年代,當時還是使用比較 老式的技巧。在生兒育女告一階段後,我於一九七九年重回催眠領域。我那時想專注在前世療法和前世回溯,因此開始研究新式的催眠誘導法。這種方法使用到意象 和觀想,效果也較為快速。經過多年的催眠治療和探究,我發展出自己一套專門運用類似夢遊狀態的催眠技巧。這個方法能使我和個案的潛意識直接溝通,因而接通 浩瀚豐富的心靈資料庫。

隨著工作的進展,經常有其他存有利用這種深度出神的狀態,透過個案溝通,傳遞資料。這個現象已經持續了二十年以上,至今仍不斷有新資料湧入。這些訊息都會 放在日後的新書。我被告知已經通過考驗,我想提出的問題,都能得到答案;這是因為我一直忠於所得的資料,從不曾篩檢或更改。我將自己視為記者、心靈研究者 和「失落的」知識的調查者,因此這是場永無止境的搜尋。

從書中的催眠記錄裡,讀者會注意到這些透過個案進行溝通的存有,使用的是個案心智裡的字彙,他們用這些字彙提供類比,嘗試用人類能夠理解的方式來解釋無法 說明的種種。因此,他們使用的常不是正規的英文語句。他們會從個案心裡找到最接近的名詞和動詞來創出詞彙。不論這是怎麼做到的,這個方法確實有效,而我們 也能了解他們試圖傳遞的訊息。

朵洛莉絲.侃南


園丁的話

  每本書都有它的頻率,也因此有它自己的命運與時機。

  這本續曲和之前的序曲相隔數年,除了中文書的頻率要與原文調頻外,或許也在等候一個適當的時機,等候較多人的心智能夠接受這些資料的時候。

  如我在《迴旋宇宙序曲》所說,這是由較高次元的存有透過催眠個案所傳遞的宇宙奧秘,以對話形式所呈現的宇宙學課本。請允許這些訊息擴展你的視野,開啟你意識的力量和心靈記憶。

  記得,宇宙是無限的,創造是無限的,靈魂是無限的,我們,是無限的。而身為人類的終極目標,就是不再將靈魂寄居在厚重濃密的身體,不再困陷在三次元的物質性裡。我們要回到創造的源頭,回到光。

  如何回去?我們其實都知道。我們心裡都有答案。而不論你是困在地球業力迴圈的靈魂,還是初到地球的星辰之子,你都能從朵洛莉絲的書裡得到需要的資料和撫慰。

  希望這本書能喚醒你靈魂的記憶,知道我們都來自光,也都將回歸於光。

  地球就算再好玩,還是不要忘了回「家」。


編/譯者:法藍西斯/蔡承志
語言:中文繁體
規格:平裝
分級:普級
開數:15*21
頁數:536
出版地:台灣

2014/1/10

加拿大前國防部長:外星人有80種,就在我們身邊出沒




記者林蕙娟/綜合報導
加拿大前國防部長赫勒(Paul Hellyer)去年曾驚爆「外星人確實存在,而且還有幾位幫美國政府工作」,日前他接受俄羅斯電視台《今日俄羅斯》(Russia Today,RT)的英語新聞節目《SophieCo》專訪,更清楚表示,外星人已經在我們身邊走動,例如扮成修女在美國拉斯維加斯購物,都沒人發現。而他們拒絕與地球人分享高科技,因為我們太好戰又破壞生態。

已高齡90歲的赫勒多才多藝,是工程師、政治家,也是作家、評論員,曾擔任加拿大國防部長(1963至1967年)和交通部長。早在2005年,他就公開宣稱真的有外星人,是世界上第一個發表這類言論的高階政治人物。

赫勒接受《SophieCo》專訪時表示,已知有80種外星人,「其中有些外表和我們一樣,他們走在大街上,從你身邊經過,你根本不會知道剛走過去的是外星人。」他指出大部分外星人來自太陽系外的星系,少數來自太陽系的火星、金星和土星。

赫勒具體描述三種類型的外星人,包括在美國內華達州為美國空軍工作的「高白人」(Tall Whites),「他們曾經打扮成修女,在拉斯維加斯購物,但沒有被發現。」第二種類型稱為「短灰人」(Short Greys),他們有非常纖細的胳膊和腿,只有5英尺高,有顆大頭;第三種類型是「北歐金髮人」(Nordic Blondes),「如果你遇到了,你大概會說,『我不知道她是來自北歐丹麥或哪裡』。」


在這次奇怪的專訪中,赫勒說了更多關於外星人的古怪言論,他說,外星人非常在乎「我們(地球人)會不會再使用原子彈?因為宇宙是一個整體,原子彈不僅影響我們而已,他們非常害怕我們會蠢到再使用核武了。」

赫勒強調,「我會說,幾乎所有的外星人都是善良的、善意的,他們也想幫助我們。」然而地球人花了太多時間在互相爭鬥,花了太多錢在軍費開支,對窮人、遊民和病人等弱勢都照顧不夠,「他們想與我們合作,並教導我們更好的生活方式,但我認為,他們不認為我們是地球的好管家。」

赫勒指出,「我們砍伐森林、污染河流湖泊,向海洋傾倒廢水。我們正在做各種好管家不應該做的事情,他們不喜歡。」外星人也有「聯盟」,承諾除非人類主動請他們幫助,否則不會介入接管地球的事務,而像LED燈、微型晶片和防彈衣,其實都是外星人的科技產品。
不過赫勒也說,他從未與外星人直接接觸,但曾看到不明飛行物體(UFO)靠近在安大略省馬斯科卡湖(Lake Muskoka)的住處。

2014/1/4

《孟山都眼中的世界》(簡體版)


 

I S B N 13:9787313091482
作    者:瑪麗.莫妮克.羅賓
裝訂: 平裝
出版社: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
出版日:2013/08/09

 

《孟山都眼中的世界》中文版譯序
吳 燕


《孟山都眼中的世界》[法]瑪麗-莫尼克·羅賓著,吳燕譯,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3年8月第1版




《孟山都眼中的世界》(以下簡稱《孟山都》)是法國獨立電視片製作人瑪麗-莫尼克·羅賓(Marie-MoniqueRobin)的作品,它包括電視調查 紀錄片以及基於電視採訪所取得的調查結果完成的同名著作。作爲第一部對孟山都公司在全球所爲及其影響進行全面審視的電視紀錄片,《孟山都》於2008年3 月在法德聯播的歐洲文化電視臺(Arte)播出,隨後在世界各地引起廣泛反響。

這種影響的一個例證是:2009年1月28~29日,瑪麗-莫尼克•羅賓應邀來到秘魯首都利馬參加一個名爲“面對轉基因生物威脅的多樣性種子” (Lessemences de la diversité face auxOGM)的研討會,其間,聆聽了著名生態學家、秘魯環境部長安東尼奧•布拉克(AntonioBrack)的開放式演講並與之交談。按照瑪麗-莫尼 克•羅賓後來的記述,“在午餐期間,安東尼奧•布拉克笑著向我承認說,他的部門因‘盜版行爲’而應受到懲處:‘由於弄不到你的影片的西班牙語版,’他向我 解釋說,‘因此,我們在Google上看了在線的盜版影片!’實際上,當時市場上尚無西班牙語版DVD,一名經驗老道的網民盡其所能爲全片加了字幕,並將 盜版影片放到了因特網上!”(350~351頁)。與安東尼奧•布拉克的情形相似,中國觀衆大多也是最先在互聯網上觀看的該片。

1
瑪麗-莫尼克·羅賓,1960年生於法國普瓦圖-夏朗德(Poitou-Charentes)地區的一個農場家庭。她是法國著名記者、獨立電視片製作人。 除《孟山都》之外,其代表作品還有1996年播出的紀錄片《器官暴利商人:一場非法交易的調查》、1999年出版的《世紀百圖》等。其中《器官暴利商人》 爲她贏得了7項國際獎項,其中包括艾爾伯·倫敦獎(prixAlbert Londres)。

《孟山都》是羅賓爲法德聯播的歐洲文化電視臺製作的調查性電視紀錄片。在此之前,羅賓先後爲歐洲文化電視臺和歐洲電視協會紀錄片頻道製作了三部紀錄片 [①]。羅賓後來回憶說,“這三部影片呈現了同一個問題的不同側面,這個問題就是生物技術給世界農業乃至人類食品生産所帶來的後果。爲了拍攝這三部影片, 我在一年中跑遍了世界……孟山都公司的威脅籠罩在世界各地,被視如新的世界農業秩序‘老大哥’以及導致諸多不安的根源”(12頁)。

2004年12月,羅賓結束在印度的訪問返回法國之前,印度農民聯盟(BharatiyaKisan Union)發言人辛格(YudhvirSingh)在新德里機場對她說:“你應該做一個關於孟山都的調查。我們都需要瞭解這家美國的跨國公司在攫取種子 乃至世界的糧食過程中究竟扮演了何種角色……”(11頁)這一建議與羅賓本人在訪問拍攝過程中形成的想法不謀而合,成爲其拍攝《孟山都》的其中兩個直接動 因。

孟山都公司面向公衆時所力求塑造的“綠色的”“農業公司”的形象,也成爲羅賓製作該片並撰寫同名圖書的另一個原因。如前所述,羅賓出生于一個普通農場家 庭,她後來在書中寫道:“作爲一個農家女兒,自出生以來,我就非常瞭解務農之難,我不難想像這樣一句話對於歐洲乃至其他地方那些爲了生存而每天辛苦勞作的 農民可能産生的影響。我寫這本書,首先是爲了世上這些勤勞的人們,在這個全球化使得南方與北方的鄉村都漸趨貧困的時代,他們無所適從。孟山都公司的天才創 造會拯救他們的生活嗎?我想要瞭解真相,因爲既然事關未來人類的食物由誰來生産的問題,那麽這場賭注也就關乎我們每一個人。”(15頁)

與生俱來的農家女兒的角色以及身爲調查記者的職業身份使羅賓敏銳地覺察到有關孟山都公司的話題的價值,促使她在從印度返回法國之後即展開了有關的調查活 動。同時,這種雙重身分也決定(和隱含)了她在隨後展開的調查中所處的立場,即作爲務農者的代言人和作爲真相尋求者的角色。

羅賓同時在三條線索上展開她的調查:一是對孟山都公司以及與之相關的政府部門檔案(其中包括該公司以及這些部門流出的機密檔案)的查閱與研究。由於孟山都 公司拒絕接受羅賓的採訪,孟山都公司的檔案以及該公司官網及其他傳統媒體的報道就成爲獲取該公司在轉基因作物商業化推廣等問題上的態度與觀點的主要渠道。 二是對孟山都公司以及政府部門部分雇員所做的採訪,這爲瞭解公司內部乃至高層決策提供了一個可能的旁證。三是在廣泛種植轉基因作物因而也深受該公司影響的 國家,例如印度、阿根廷、巴西等國展開實地調查與採訪,特別是對這些國家的農業官員、農民領袖以及種植農戶等進行訪談,因而得以掌握了盡可能多的第一手資 料。

同名圖書是在紀錄片調查的基礎上完成的,因此,儘管由於視頻媒體與平面媒體不同的表現手法以及篇幅容量上的差異,兩部作品在素材的使用、結構的編排、表達與省思的深度上也有所不同,但在本文接下來的分析中將把兩部作品視爲一個整體來處理。

2
作爲一個提示性段落,紀錄片開場的四組鏡頭本身就是耐人尋味的:這四組鏡頭通過兩個場景的切換,對孟山都公司的主打産品之一“農達”(Roundup)除草劑的安全性提出了疑問,而當觀者對這一疑問進行更爲深入的思考時,對這四組鏡頭的解讀將是多層次的:



鏡頭一

【字幕:巴黎附近】

【兩名農達使用者對話】

——這是農達除草劑上,特殊配方,最適合大面積除草作業。

——那可是最新的。

——嗯,這裏寫著“可生物降解”。

——你那是舊的。新的沒有再注明“可生物降解”。所以這個新的,現在不能生物降解,但它們是同一産品。我想,他們可能無權再這樣標注。也就是說,其實,它本來就不能生物降解。

【其中一名使用者配好農達準備噴灑】

——注意!不要灑到我臉上了。

——不會的,我又不是殺人犯!



鏡頭二

【字幕:美國,愛荷華州】

【一名看上去像農業專家的人從一片成熟的大豆田中走來】

【農業專家說】這些抗農達大豆馬上就要成熟了。大概看來,我想說,有11.5%水分含量,完全可以收割了。

【該專家接受採訪】頭一次聽說“抗農達大豆”,是從一本農業雜誌上。大概八年以前,這似乎是很有意思的創新。這種大豆含有一種蛋白質,通過基因改造植入農作物中,作物便有了抗農達的特性。把農達噴灑在作物上,能産生不可否認的優勢。您可以看看這片田,我這裏沒有雜草。



鏡頭三

【巴黎。鏡頭一中的兩名使用者的對話。】

——(讀農達的說明書)“如果嚴格按照說明使用,農達不會對人類,動物及環境造成任何危害。‘孟山都’版權所有,比利時製造。”如果看到蝸牛,你別噴它們,那樣就不能吃了。

【其中一人開始噴農達】

——小心那些草莓!



鏡頭四

【愛荷華州的大豆田】

【農業專家出鏡】我鼓勵歐洲的農民朋友都來瞭解抗農達這項技術。坦白的說,它對環境是很有益的。它是一個可持續發展的體系。所以,試試何妨!【該專家富有感染力的微笑。音樂起,出片頭。】



農達除草劑是一種非選擇性除草劑,由草甘磷、水以及一種受專利保護的表面活性劑混合而成。按照孟山都公司官方網站上的産品介紹,自1974年被開發出來 後,“農達品牌除草劑一直完美符合可持續農業與環境保護的設想。事實上,它們在抗農達農作物上的使用使得農民們能夠節省下燃料,減少耕作,並且減少所使用 的除草劑的總量”[②]。

儘管有孟山都公司如此聲稱,但上述四組鏡頭卻不免令人心生疑慮:無論是對於消費者還是環境而言,農達産品在安全性方面都是值得懷疑的。尤其是通過兩個場景交替出現,此處傳遞出的意味至少可以從以下三個角度來加以解讀:

(1)在第一組鏡頭中有一個細節尤其引人注意:新舊兩種農達除草劑儘管完全相同,但在該産品是否可生物降解這一問題上,兩種說明書在寫法上卻存在差異,這 很自然地會使人對農達産品的安全性産生懷疑,同時,這一質疑也爲作品隨後對孟山都公司的調查尋訪中所反映出的企業誠信問題埋下了伏筆,即:既然孟山都公司 在農達除草劑是否可降解這一點上曾有所隱瞞,那麽它在其他事情上是否也有同樣的情況?

(2)農達除草劑以及抗農達作物是否的確安全且符合可持續農業與環境保護的設想,在部分農業專家與該産品的使用者之間其實是存在著分歧的。上述提及的四組 鏡頭、兩個場景的交替出現恰恰反映了這一分歧:在那位美國農業專家看來,抗農達大豆作物具有不可否認的優勢,但是對於農達除草劑的使用者們來說,他們卻很 明白自己要小心翼翼地使用農達,才不至於因此而中毒。那麽,在專家的推薦與使用者的經驗之間,公衆應該如何做出選擇與判斷呢?

(3)在開場鏡頭中出鏡的“農業專家”,製作者並未立刻給出其身份介紹,這其實也給觀者留下了一個懸念:他是誰?他爲什麽出現在大豆田裏?爲什麽他會毫無 保留地支援農達除草劑以及抗農達大豆的種植?直到該片推進至17分48秒左右該“農業專家”再次出鏡,其身份與社會關係一經亮出(通過他人的介紹和字 幕),對於該“專家”所言之可靠性,觀者心中便也隨之有了自己的判斷。

在目前有關轉基因農業安全性問題的爭論中,無論是媒體抑或媒體所依賴的科學共同體都更多地是從科學的角度來對之展開討論,但是透過上述對紀錄片開場鏡頭的三重解讀卻可以看到,轉基因農業的安全性並不僅僅關乎科學。

3
從紀錄片結構來說,上述三重意味的解讀也爲記者隨後的調查設定了最初的行動框架,即企業誠信度、産品安全性以及科學家的利益關聯與利益衝突。圖書雖未以相 同的表現手法提出問題,但也在全書導言中就提出要“講述這家跨國公司的歷史,並力圖通過其歷史過往盡可能地對其現時做法以及它如今的言行做出闡釋”(14 頁)。這段話基本概括了記者調查的主要線索,即從對歷史的探究出發,爲上述三個問題找到答案。

以對孟山都公司誠信問題的調查爲例,記者的調查是在兩個方向上展開的:其一是對該公司在轉型成爲“農業公司”之前的歷史展開調查,這也正是有關該公司歷史 追溯的主要意義之一;其二是對該公司現時做法中的典型個案進行追蹤。也正是通過這種歷史與現實相呼應的表現方式,作品也引出了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官司纏 身的歷史以及可疑的誠信記錄對於一家公司意味著什麽?或者說,將人類的食物與未來交托到這樣的跨國公司手中是否是對人類負責任的舉動?

從歷史上來看,孟山都公司最初是作爲一家化學公司而成立的。給該公司帶來鉅額利潤的産品多爲具有較多爭議的化工産品,例如PCB、DDT等,而其歷史上最 大一筆合同則是爲美軍在越南作戰生産橙劑——一種劇毒的落葉劑[③]。但是呈現孟山都公司在作爲化工企業期間的這些産品並不是《孟山都》的全部目的。因爲 如果考慮歷史局限性以及環境理論的發展等因素,那麽作爲一家化工企業的早期歷史並不足以使人對這家跨國公司的誠信生疑。隨著記者調查的展開,有關孟山都公 司在歷史上的誠信問題的討論線索也逐漸清晰。無論是紀錄片還是書,這一調查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

一是在明知其産品含有劇毒卻對生産者、工廠周邊社區居民以及産品使用者刻意隱瞞,從而給後者帶來身心兩方面的損害,這也成爲後來孟山都公司所面臨的一系列訴訟的主要原因之一,例如安尼斯頓居民因PCB廢料排放而受到污染、越南老兵因使用橙劑而受到污染等。

二是該公司官網上對這段歷史以及這些爭議産品只字未提,也有刻意忽略之嫌。羅賓在其調查之初就已被注意到孟山都公司對這些內容的刻意隱瞞行爲,因此她在兩 部作品中都通過查閱孟山都公司機密檔案以及訴訟留下的大量文字記錄將該公司刻意隱瞞之實披露出來,這種披露不僅包括對事實的陳述,還適當選擇關鍵的記錄加 以引用。這種對細節的重現增加了調查的說服力與可信度,也正是大衆傳播“用事實說話”的具體體現。例如在述及PCB生産給安尼斯頓居民造成的污染以及引發 的訴訟時,書中節錄了“PCB沙皇”威廉•帕帕喬治1998年3月31日在卡爾霍恩郡(CalhounCounty)法院的預審中作證時的證詞:



法官問道:“孟山都是否告知過安尼斯頓的居民工廠每天會傾倒出27磅製造Aroclor而産生的廢棄物?”

“沒有任何理由要這樣做,傾倒的量是微不足道的,” 威廉•帕帕喬治答道。

“那麽回答是未告知?”

“沒錯。”

“是否有人曾告知居民說,孟山都正在測試雪溪河以及喬科洛科河,以確定PCB對從工廠流出的河水有什麽影響?”

“這就好像你要求一個修車鋪老闆告訴他的鄰居說,他們的修車鋪會把機油灑在人行道上一樣。這是完全沒什麽收益的行爲。”

“回答是未告知?”

“哦……”

“孟山都是否曾向安尼斯頓居民提供過有關PCB對人類健康危害的資訊?”

“爲什麽我們要這樣做?”(37-38頁)

這一庭審記錄中所反映出的孟山都公司高層的傲慢態度以及對安尼斯頓居民健康的漠不關心,與其在公共場合一向宣稱的“生産更多,節省更多,改善生活”[④] 的作爲“可持續發展農業”實踐者的形象強烈的反差。通觀整部作品,這種衝突對比以及其所依據的事實陳述不僅賦予作品很大的衝擊力與感染力,也喚起受衆的思 考,記者更以環保組織成員肯·庫克對孟山都公司在PCB污染事件中用錢封口行爲的評論道出此事對於整個調查的意義:“這使我們不得不懷疑,他們現在又在保 守什麽新的秘密。”

即使記者並未直接說出口,但是當肯·庫克的疑問以這種方式呈現出來時,受衆顯然也會隨之發問:這樣一家並不值得信任的企業,當它宣稱農達除草劑及抗農達産 品完美符合可持續農業要求時,它的聲稱是可信的嗎?在專家與有切身經驗的使用者之間,作爲産品使用者以及作物最終消費者的公衆又將如何做出自己的判斷呢?

正如前面對開場鏡頭所做的分析,農達除草劑以及抗農達作物是否的確符合可持續農業與環境保護的設想,在部分農業專家與該産品的使用者之間卻存在著很大分 歧。而在作者看來,在對農達産品的安全性判斷中,使用者的經驗乃至親身經歷是一個重要的因素,甚至更值得重視。作品在隨後呈現的大量對於使用者以及受害者 的調查恰恰與此呼應,印證了這一意味。

例如羅賓曾在巴黎南部跟隨一隊除草工人作業,除草工人們所穿的長統靴已變成暗綠色,這令羅賓印象深刻;而除草工人們對此解釋說,這是因爲長統靴受到了農達的腐蝕,而且按照規定,他們應當每兩個月就更換一雙長統靴。羅賓寫到其中一名負責人——

“我還要求他們認真遵守製造商規定的劑量,可惜我們並不總是能做到……”他心照不宣地補充道:“該産品似乎並不像其要我們相信的那樣清潔無污染……”這位 負責人沒再說什麽,只是提起電視上的反復播出的廣告,人們會在這個廣告中看到正在草地上玩耍的孩子,而孩子們的爸爸則穿著運動短褲和涼鞋,正手握一罐林陰 路與花壇專用農達專心除草。(82頁)

除草工人的證詞與這位負責人言語之間的心照不宣,尤其是該負責人在面對記者採訪時提及的孟山都公司爲其農達所做的廣告,通過一種明顯的衝突將農達除草劑可能的危險性表露無遺。而就在這段採訪之前,羅賓還將法國最常見的一幕也收進她的文字中:

誰不曾看到過這樣的一幕:春天,一隊隊技師們穿得有如宇航員一般——從頭到腳捂得嚴嚴實實,戴著防毒面具和防護長統靴——背著農達罐在城市的街巷中行進。(82頁)

在這裏,作者顯然是希望以這段文字所描述的情景,即普通法國人再熟悉不過的一幕喚起人們的注意,進而對農達除草劑的安全性提出疑問:假如農達的確如孟山都公司所宣稱那樣清潔無污染,那麽除草工人爲何需要如此嚴密防護?他們的長統靴又何以要如此頻繁地更換?

這些來自使用者與受害者的經驗,與開場鏡頭中那位農業專家的微笑再一次形成了強烈反差;同時,與作品中寫到的認爲農達及相關産品有害的科學實驗證據相比,這些來自農達使用者乃至受害者的親身經歷所實現的傳播效果顯然更爲強烈。

僅就科學活動本身的特點來說,科學家在實驗室所完成的實驗,由於環境條件等方面的設定,其在實驗中的結果與真正投入實際應用後所取得的結果之間往往會程度 不等地存在著偏差,這也正是轉基因農作物以及相關産品在離開實驗室後會在試驗田中進行田間試驗的原因之一。其安全性是否真正可靠,它與周遭環境是否相適, 對於這些問題的驗證都要在試驗田中完成。因此,對於轉基因作物及其相關産品安全性的考察,僅有來自科學家實驗室的證詞是遠遠不夠的,而羅賓的調查中所反映 出的上述問題乃至悲劇恰恰說明了這一點。

4
無論是書還是紀錄片,《孟山都》儘管是以對孟山都公司——這家世界最大的轉基因種子公司——的調查作爲主要內容,但依託於這些調查以及由此披露出的事實和 各方觀點,作品事實上也對全球化背景下的轉基因農業模式做出了反思與質疑。不過,與學者們的研究不同的是,《孟山都》作爲大衆傳播作品,其所做的反思與質 疑並未表現爲一種理論上的分析與論述,而是將世界各地深受其害的小農戶們的經歷呈現給受衆,爲這種省思提供事實的例證,同時也促使觀衆跟隨攝像機和筆對這 些遠離自己日常經驗但卻可能深刻影響每個人日常生活的事件與問題加以思考。而通過小人物的命運追溯來省思大背景之弊端,這也構成了作品的一個突出特點。

轉基因作物商業化種植,就其經營模式來說事實上是一種工業化的農業,它以大規模單一種植、轉基因種子商業化等爲特徵。因此,一旦轉基因農作物品種進入作物 體系,它所意味的並不僅僅是一個品種的引進,而是一種耕作模式與經營模式的改變。而這種改變帶給大生産商和小型農戶的後果是截然不同的:對於轉基因農業的 大生産商來說,土地僅僅是他們用以實現利潤的一種方式,種子向種子公司購買,他們可以僅雇傭較少的勞動力即可完成從播種到收穫的整個過程。環境、土壤等一 旦受損,他們只需要易地種植即可。因此,大生産商不但從農業活動中剝離出來,甚至與土地完全脫離了干系。但是對於當地人,特別是當地的小型農戶來說,土地 則是他們的生存方式與謀生手段。這種表現在人與土地的關係中的差異也正是轉基因模式與傳統家庭農業之間衝突的直接原因。

對於大型轉基因作物生産商來說,更爲有利可圖的做法是最大限度地實行集約耕作,而爲了最大限度地種植轉基因農作物,大型農作物生産商往往需要盡可能地擴大 種植面積,小型農戶們在這些大型生産商的包圍之下只有兩種選擇:要麽離開土地,要麽在大片的轉基因農作物包圍下艱難生活。例如在巴拉圭一個名叫巴利利 (Pariri)的社區,記者見到了這樣的一幕——

在轉基因作物包圍之下,幾百戶人家在此勉強度日。從北美到南美,轉基因作物都在迅速繁殖,但是一路探訪過來的我卻從來沒見到過如此之多的大豆。這是一片綠 色的海洋,佔據了哪怕最小一片空地,一直延伸到一個土地夯實的小教堂廣場,這裏是巴利利社區的居民集會之所。一個人帶著他10歲的兒子向豪爾赫走來,孩子 的小腿滿是燙傷。爲了去上學,這個孩子必須得穿過一片剛剛噴灑過農達的大豆田。一名婦女抱怨頭痛持續不退,另一個人則是嘔吐不止……“我們能做什麽呢?” 一位老人問道。“像已然離開的40戶家庭一樣離開此地嗎?去貧民窟撿拾垃圾嗎?幫幫我們!”(303-304頁)

在大型轉基因作物生産商的步步緊逼之下,小型農戶的生活空間已經所剩無幾,而原有的傳統家庭農業方式則難以爲繼。土地成爲他們無法離開卻又不得不離開的地 方。與轉基因農作物配套的強效除草劑的噴灑不但對居住在此的農民們健康,而且也對其他非轉基因農作物以及家禽、家畜造成傷害,從而直接損害了這些種植非轉 基因農作物的小型農戶的收成與利益。但是,透過記者的攝像機和筆,受衆將會看到,巴利利社區小農們的遭遇並不只是一時一地的特殊現象。在阿根廷、墨西哥、 巴西、印度……,在轉基因模式所到之處,小型農戶們的命運大抵相似。因此,儘管從一種理想化狀態來看,是否種植轉基因農作物似乎可以是一種根據自己意願所 做出的選擇,但是在利益驅使下,這種轉基因模式與傳統的家庭農業和小型農業幾乎並無可能共存。

但是小型農戶利益的受損只是這場全球化背景下農業企業與轉基因模式擴張的一個縮影,伴隨著小型農戶不得不離開他們的土地,發展中國家的利益也正受到蠶食。 正如阿根廷耕地聯盟主席愛德華多·布茲所說,這是“農業企業的一場空前擴張”(280頁)。在這場空前擴張進程中,一方面,生物技術跨國公司與大型農作物 生産商在發展中國家大面積種植轉基因農作物的做法已經構成了對發展中國家土地資源的掠奪性開發;另一方面,這種大面積單一種植的農業模式不僅使得這些國家 原有的農作物輪作系統遭到破壞,也對當地的多種經濟造成了致命的傷害。而在這些跨國公司與大生産商獲利的過程中,發展中國家則漸漸淪爲富國的原料加工産 地。因此,轉基因模式的推行事實上成爲建立全球化背景下農業經濟新秩序的途徑之一,而“孟山都眼中的世界”一詞無疑是對這種新秩序的概括。

5
1972年,在對綠色革命的效果進行考察之後,羅馬俱樂部在《增長的極限》中寫道:“在這些經濟上不平等的條件已經存在的地方,綠色革命趨向於擴大不平 等。大農場主通常首先採用新方法。他們有這樣做的資本,能冒風險。……在大農場上,簡單的經濟考慮,幾乎必然導致利用機械代替勞動力和購買更多的土地。這 種社會-經濟的正反饋回路的最終結果是增加農業失業,並向城市遷移,甚至增加了營養不良,因爲窮人和失業者沒有錢去買新生産的糧食。”[⑤]而在《孟山 都》中,我們看到這種綠色革命時期已然出現的不利影響正在轉基因模式推進的過程中再露端倪。

轉基因作物商業化及轉基因農業模式的推進是目前最具爭議性與風險性的議題之一,而《孟山都》中對轉基因模式在全球化背景下對世界各地(尤其是發展中國家與小型農戶)的影響的調查與批判,對於討論科學傳播在關涉風險性話題爭議中的角色是具有借鑒意義的。

誰有資格質疑,這是目前有關轉基因作物商業化推廣的爭議中一個經常被提出來的問題,尤其是是否具有科學上的資格成爲轉基因作物商業化推廣的支持者們用以反 駁質疑者的主要理由之一。例如分子生物學家詹姆斯·沃森曾經寫道:“對基因改造食品的反對大多是一種社會政治運動,而且儘管反對者的論點是以科學語言來表 述,卻通常是不科學的。”[⑥]在他看來,“若要對基因改造食物進行有意義的評估,應該要以科學考慮爲基礎,而不是政治或經濟考慮”[⑦]。又如在 2009年11月中國農業部向轉基因水稻、玉米頒發生物安全證書而引起的爭議中,《南方都市報》發表署名文章認爲,“科技進步能夠造福於社會,也可能爲禍 人間,這是一條無庸爭辯的簡單的大道理。但究竟應該如何對待一項具體的新發明?這個問題恐怕最終還是得託付給該領域內的科學家”[⑧]。甚至在一些爭論 中,是否具有分子生物學背景成爲劃分陣營的界線,例如有一種觀點認爲,“海內外華人主導反轉基因的人,絕大多數缺乏專業知識。真正懂得分子生物學的華人專 家,還未有反對轉基因的”[⑨]。

那麽,誰有資格質疑轉基因作物商業化推廣?或者說是否分子生物學或者科學背景是參與討論的必要條件?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首先有必要明確的是,轉基因作物商 業化推廣與轉基因技術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其次,在與轉基因作物商業化推廣有關的決策中,公衆(無論是否擁有分子生物學乃至科學背景)知情並參與質疑的資格 來自其自身的角色:從環境到公共衛生,轉基因作物商業化種植的潛在風險是多方面的;而從前述對《孟山都》的分析中可以看到,從作物的種植者(尤其是小型農 戶)還是其最終的消費者,公衆作爲風險承擔者的角色體現在轉基因作物商業化推廣的整個過程中。再次,正如有學者已經觀察到的,“遺傳工程生物技術之所以危 險,首先在於兩大足以建設或破壞世界的巨大力量即科學與商業之間空間親密的聯姻。”[⑩]這種利益鏈的存在也使得來自不同領域的公衆的質疑與監督成爲一種 必需。

因此,即使是不具有分子生物學(或科學)背景的公衆也同樣有資格對轉基因作物商業化推廣這一已然進入公共領域的問題發言;同樣地,對於同樣進入公共領域的 其他科學問題也是如此。而盡可能充分地反映這些來自科學共同體與相關利益集團之外的聲音,也正是風險社會科學傳播的責任之一。

與這一責任相應的是科學傳播在具有高風險性的科學問題爭議中所扮演的調查者與省思者的角色。以《孟山都》爲例,在紀錄片中,觀衆最常看到的羅賓本人的鏡頭 是在電腦前進行搜索或是在去往將要展開調查的某地的途中。作爲紀錄片的一種銜接方式,這些鏡頭將事件與事件之間平滑地連接起來;但同時它們也暗示了記者在 整部作品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完成該角色的方式,即用腳採訪,用自己的眼睛觀察。

作爲這種角色的另一個具體的表現形式是,記者的調查並不只限於學者與實驗室,而是深入到世界各地的田間與社區,用鏡頭與筆去記錄各地農戶的親身經歷。學者 與專家的觀點也是記者藉以表達某種觀點的方式,但專家的觀點並不是唯一的聲音。這也正是上述提及的“充分地反映這些來自科學共同體與相關利益集團之外的聲 音”的一種具體體現。

按照現代電影理論的觀點,“銀幕上表現的一切都具有一種意義,但是在很多情況下,它還有一種次要意義,這種意義只有經過思考後才出現:我們因此可以說,任 何畫面都是提示多於解說”,“這些影片的功績就在於它除了具有一種直接的、富於深刻人道精神的戲劇作用外,還能激發更有普遍意義的思想感情”[11]。首 先且最重要的是呈現,通過呈現喚起受衆思考,進而傳遞一種畫面與文本之外的意味與情感,這是此類作品最直擊人心的力量所在。而在《孟山都》中,這種意味的 表現與情感的傳遞是通過多種方式來實現的,無論是前述分析過的訴諸情感與經驗的傳播,還是記者對於大背景下小人物命運的觀照,盡皆如此。這種從公衆利益出 發進行調查與省思的做法所體現的正是科學傳播所應具有的溫度。

法國環保人士尼古拉•於洛(NicolasHulot)在爲《孟山都眼中的世界》所作的序中評論說,此書“並不是一部充滿空想或流言的小冊子。它呈現的是 一個可怕的現實”。這既是對《孟山都眼中的世界》一書的評價,其實也可以認爲是圍繞轉基因作物商業化推廣展開的科學傳播活動所需要的特質:在有關轉基因作 物商業化的討論中,需要的不是“空想與流言”,也不是情緒化的宣泄,而是基於調查與實證的分析與多角度的思考。動手動腳找證據,《孟山都眼中的世界》一書 提供了一個可供借鑒的樣本。

6
2009年夏天,本書責任編輯李兄廣良來京出差時約了閑坐聊天。廣良兄說起正在計劃談下《孟山都眼中的世界》的版權,並問我是否有興趣來做翻譯。這一次的 閑坐聊天就是我與這本書結緣的開始。同名紀錄片在當時已然開始在網上傳播,但直到那時,我還並沒有看過這部紀錄片。那天之後,我在網上找到了這部紀錄片, 看了。我至今仍然記得看完之後的那種複雜情緒,正是在那天,我決定承擔這本書的翻譯工作。因爲在我看來,無論如何,這本與紀錄片同名的書將會成爲有關轉基 因作物爭議的一份重要文獻。

因此,這裏首先要感謝廣良兄,讓我有機會承擔此書的翻譯工作,而我們關於這本書以及由此延伸出的問題展開的討論也給了我很大的激勵。

感謝本書翻譯過程中給予我幫助的朋友:法國國家科研中心科學史與科學哲學研究所鄭方磊博士對我在翻譯過程中遇到的多處法語問題做出了細心解答;上海交通大 學科學史與科學文化研究院博士候選人陳志輝對書中多處專業問題的翻譯提出建議,更在我最需要時候幫我校定了書中的兩章內容。另外,筆者在翻譯過程中對本書 英譯本亦有所參照。

當然,譯文如有錯誤或疏漏,則由我承擔全責。

從決定翻譯到今天終於成書,一晃已是三載。三年之間,我們共同見證了圍繞轉基因作物及其商業化展開的種種爭議與討論,從不同方向爲這個事關人類未來的大話 題提供了思考的線索。在我看來,此書的意義之一也正在於此,它帶領讀者走出實驗室,走進轉基因作物可能影響到的每個角落去考察,並以此爲基礎去思考一些以 前可能從未思考過的問題。如果說轉基因作物及其商業化進程將人類放到了又一個分岔路口,那麽,深入實地的考察與基於事實的思考無疑將有助於每個人做出更有 利於人類未來的謹慎選擇。

2012年8月23日·北京



[①]分別爲《生命世界的掠奪者》(Les Pirates du vivant)和《小麥:被預言的死亡之編年史?》(Blé: chronique d’une mort annoncée ?)和《阿根廷:饑餓的大豆》(Argentine: le soja de la faim)。

[②] The History of Roundup. http://www.monsanto.com/weedmanagement/Pages/history-roundup-ready.aspx,2011年12月14日

[③] The Monsanto Files[J]. The Ecologist. 28(5), 1998: 249~321.

[④]Sustainable Agriculture, ProducingMore. Conserving More. Improving Lives.http://www.monsanto.com/ourcommitments/Pages/Sustainable-Agriculture.aspx

[⑤][美]丹尼斯•米都斯等著. 增長的極限——羅馬俱樂部關於人類困境的報告[M]. 李寶恒譯, 吉林人民出版社, 1997. 110~111.

[⑥]詹姆斯•沃森, 安德魯•貝瑞著. DNA:生命的秘密[M]. 上海: 上海世紀出版集團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0. 128.

[⑦]詹姆斯•沃森, 安德魯•貝瑞著. DNA:生命的秘密[M]. 上海: 上海世紀出版集團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0. 125.

[⑧]陳季冰. 被扭曲的轉基因水稻之爭[N].南方都市報, 2010年04月29日.

[⑨]柯貝. 對轉基因的無知與偏見[N]. 南方周末, 2011年7月21日.

[⑩][英]侯美婉著. 美夢還是噩夢[M]. 魏榮瑄譯. 長沙: 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 2001. 10.

[11] [法]馬賽爾•馬爾丹. 電影語言[M]. 何振淦譯. 中國電影出版社, 1992.69.






本文引用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blog-781513-718063.html


2014/1/1

科學家提出新氣候模型:2100年地球將暖化4℃

本報2014年1月2日綜合外電報導,江惟真編譯,蔡麗伶審校
根據最新科學研究,氣候變遷失控造成的溫度上升情況,將比大多數的預測都要嚴重。主持研究的科學家表示,除非停止排放溫室氣體,否則地球氣溫到了2100年將上升至少4℃,比世界各國政府嚴陣以待的2℃還高出一倍。

雲對全球暖化的影響一直是氣候變遷議題中最大的謎團。新的氣候模式以雲的變化為指標,預測溫度上升將超出預期。結果顯示,當地球暖化,雲的形成量就會減少,被反射回太空的陽光也變得較少,進一步讓溫度上升。

20年來科學界對溫度上升的預測從1.5℃至5℃都有,範圍相當廣,而這項新研究探討氣候變遷最大的不確定性──雲,並將升溫範圍縮小到3℃至5℃。

「4℃不只是危險而已。舉例來說,溫度上升4℃會讓赤道地區變得非常難以生存甚至無法生存,也一定會造成格陵蘭冰層以及部分南極冰層融化,導致海平面上升好幾公尺。」主持研究的澳洲新南威爾斯大學Steven Sherwood教授說。

「氣候懷疑論者批評氣候模型的真實性,我們是第一個承認氣候模型不完美的人。不過我們發現,氣候模型的錯誤反而是低估了暖化的效果。」Sherwood說。

科學家模擬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變成前工業時期的兩倍(照目前的態勢,50年內就會成真了)對氣候所造成的影響,衡量地球氣候對溫室氣體的敏感度。

研 究的關鍵在於確保氣候模型中雲形成的方式和真實世界相同。當海洋的水氣蒸發,水蒸氣可能上升超過9英哩,形成能反射陽光的雨雲;也可能只上升幾英哩就往下 飄而未形成雲。真實世界中,兩種狀況都可能發生,而將這個變項考慮進去的氣候模型,預測出的未來溫度明顯地比假設水蒸氣一定會形成雲的氣候模型要高。

Sherwood承認他們的研究並不能完全排除未來溫度落在偏低的預測值的可能性。「不過,如果是這樣的情況,就需要以新的層面來看問題,找出更重要但目前沒有證據的影響因素。」
「若再不積極減少碳排放,全球溫度上升4℃將對全球和許多國家的經濟造成嚴重的影響。」Sherwood補充道。

【參考資料】
- 英國衛報(2013年12月31日),Planet likely to warm by 4C by 2100, scientists war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