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9/30

美國發現適合人居行星

更新日期:2010/09/30 10:20 戴雅真

(法新社華盛頓29日電) 美國天文學家今天表示,他們發現了一個與地球大小相當的行星,繞行著附近一個恆星,可能適於人類居住,而且他們認為太空中還有許多這類行星。

加州大學聖克魯斯分校(UCSC)與華盛頓卡內基研究所(Carnegie Institution of Washington)發現的這個行星繞著紅矮星Gliese 581,軌道正好在「適居帶」(habitable zone)上,代表行星表面可能有水。

科學家表示,行星上面至少必須要有液態水與大氣層,才有可能適合人居,但即便這樣的環境可能也不是非常好的居住地點。

科學家研判,這個被命名為Gliese 581g的行星質量是地球的3到4倍,軌道週期37天。

UCSC天文與天體物理學家福克特(Steven Vogt)表示,這種質量代表Gliese 581g可能是岩石行星,有足夠重力留住大氣層。福克特是發現此行星的團隊領導人之一。

學者表示,若是Gliese 581g的岩石構造與地球相似,那麼它的直徑約是地球的1.2到1.4倍。

福克特說,Gliese 581g的表面重力和地球差不多,或比地球略重,因此人類能夠輕易地在上頭行走。

紅矮星Gliese 581距離地球20光年,約117.5兆英里,算是頗近的距離。(譯者:中央社戴雅真)

2010/9/29

研究:全球逾五分之一植物面臨滅絕威脅

更新日期:2010/09/29 08:55 季 平

根據29日發表的一項研究,全球有22%、也就是將近4,000個植物物種面臨滅絕的威脅,特別是在熱帶雨林,這將對地球生物產生災難性影響。

英 國皇家植物園(Royal Botanic Gardens)主任哈波(Stephen Hopper)表示,皇家植物園與英國自然歷史博物館(Natural History Museum)、國際自然保育聯盟(International Union for the Conservation of Nature,IUCN)共同進行的研究證實,人為因素導致棲息地流失,是導致植物物種面臨滅絕威脅的主要原因。

皇家植物園研究員布魯米特(Neil Brummitt)也說,人類活動是造成植物物種面臨滅絕威脅的最大原因,所佔比例高達81%。

哈波指出,植物是地球上所有生物的基礎,它提供了乾淨的空氣、水、食物和燃料,人類、動物、鳥類的生存都要仰賴植物,人類不能坐視植物物種的消失。

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Biodiversity Convention)的成員國,預定10月18日到29日在日本名古屋集會,為保護面臨瀕危的野生生物訂定新的目標。

國際自然保育聯盟成員希爾頓-泰勒(Craig Hilton-Taylor)表示,他希望名古屋會議能夠訂定在2020年之前,保護所有已知物種免於滅絕的目標。

北極航道冰山消融 生態陷危機

更新日期:2010/09/28 22:32

過去在地圖上,探險家假想出一條,連接大西洋和太平洋之間,最直接的航道「西北航道」,它的位置從格陵蘭東部,經過北極群島,再一路連到阿拉斯加北岸的航道,現實中並不存在,只有冰山和冰層卡在中間,卻因為地球暖化,導致冰層全部融光,西北航道將會浮出水面。

北極附近的冰冷海域,過去幾乎只看得到厚實的冰層,和擋在眼前的冰山,但是情況從2007年的夏天,開始改觀,所謂的「西北航道」,隨著冰山消融而誕生。探險家貝爾.吉爾斯:「航行其中彷彿與世隔絕,但是同時也有神奇的感受,我被這種感覺震懾了。」

西北航道是位於大西洋和太平洋之間,最直接的一條水路,從無到有,全都是因為地球暖化。貝爾.吉爾斯:「我的工作是拍攝(冰層),另一個同伴也是,我們兩個都見證了地球暖化,所造成的極端現狀。」

從2007年4月開始,NASA對格陵蘭,開始進行空拍,發現原本白皚皚的大片冰層,到了2007年9月時,已經融成了一個大洞。貝爾.吉爾斯:「這片海域終年,有99%是堅固冰層,但現在已經少了很多。」

為了見證北極群島附近冰層融化的狀況,科學家也要親自探一探,所謂的「西北航道」,是不是隨著冰山消失而出現。貝爾.吉爾斯:「有時候你會看到浮冰飄走,也可以感受到風,從冰層附近吹來,好冷好冷。」

眼前躲不開的浮冰,就是地球遭受暖化浩劫,的直接證據,科學家預計到了2030年時,北極海域附近,恐怕連最後幾塊碎冰都將徹底消失。貝爾.吉爾斯:「從某方面來說,我們(人類)已經無力挽回了,大錯已經造成。」

當人類假想著,西北航道的出現,將會換取交通上的便利,對於以極地生態來說,卻會產生重大衝擊。

2010/9/27

種樹吃素救地球 學子樂植樹

更新日期:2010/09/26 17:30 記者孫慶璋/嘉市報導

鑑於地球暖化日 益嚴重,節能省碳成為當代重要課題,嘉義林管處和嘉市興嘉國小及西區扶輪社,26日上午共同舉行,「種樹吃素愛地球 扶輪興嘉作伙做」植樹活動,市議員陳幸枝、王美惠與社會處副處長張元厚、興嘉國小校長陳火川、西區扶輪社社長黃朝雲等人,和兩百多位國小學生,響應種下希 望苗木,更象徵著一顆顆愛地球的心。

率先由動感舞蹈表演中揭開活動序幕,現場小朋友們紛紛賣力地掘土、覆土,用腳將苗木旁的土丘壓實,樂此不疲。校長陳火川藉此活動,讓小朋友學習節能減碳,更希望小朋友瞭解資源的可貴,尊重環境、力行環保。

地 球只有一個,愛護地球每個人都有責任,社會處副處長張元厚表示,現在是節能減碳的重要時刻,不可因一己之私而傷害環境,讓地球步向滅亡。嘉義西區扶輪社社 長黃朝雲表示,從種樹開始,將愛地球的觀念散播出去,才是最重要的,他表示,「十年樹木 百年素人」,值九二八教師節前夕,除表達對老師的敬意,也鼓勵大家除種樹外,更能進一步響應吃素救地球。

美前空軍官公開UFO真相 曾癱瘓核彈

更新日期:2010/09/27 09:05

據外電報導,6名美國空軍前軍官計劃打破數十年的沉默,將於本月27號在美國華府召開記者會,披露他們曾和幽浮(UFO)進行「第三類接觸」的驚人內幕和証據。

這 場幽浮揭秘的記者會是由美國空軍前上校薩拉斯召集的,他是冷戰時期的洲際彈道飛彈發射官。他曾在1967年經歷了一起幽浮光臨蒙大拿州美軍基地的事故。當 時,一架散發著紅色光芒的橢圓形飛行物出現在他的軍事基地上空,結果基地中的飛彈發射系統幾乎全都出現故障。這起事故發生後,薩拉斯的上司立即命令他簽署 保密協議,宣誓他必須「永遠保持沉默」。

據這些美軍前軍官說,幽浮曾在許多美軍核武發射基地的上空出現過,只要幽浮神秘出現,美軍基地內的核子飛彈就會發生故障無法發射。

據了解,這些前美軍軍官還將在記者會上公布一些解密的政府檔案,進而支持他們的說法。除了6名前軍官將出席記者會外,另外他們還有120名前軍官的幽浮目擊証詞。

2010/9/25

海洋深層吸納暖化熱度 與海平面上升相關

更新日期:2010/09/24 08:20 洪美惠

摘譯自2010年9月20日ENS美國,西雅圖報導;謝雯凱編譯;莫聞審校

科學家分析20年來採集自世界各地深層海洋的測量數據,發現有暖化的趨勢存在,並造成海平面上升,特別是在南極洲周圍。

華盛頓大學海洋學家,亦是此研究主要作者沙拉‧波基(Sarah Purkey)表示:「過去的研究便已顯示海洋上層正在暖化,我們的分析結果則確定了海洋深層儲存了多少來自於暖化的額外熱度。根據觀察,暖化現象一直到海底都存在。」

波 基與共同作者葛瑞格利‧傑克森 (Gregory Johnson)解釋,諸如二氧化碳與甲烷這些溫室氣體存在於大氣中,會使得地球變熱。在過去數十年之間,這樣的熱能至少有80%進到海洋中,並在此過程 中使海洋暖化。傑克森是太平洋海洋環境研究室的海洋學家,該研究室位於西雅圖,是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管理局旗下的研究機構。

此研究名為「全球深海與南冰洋於1990年代及2000年代之間的暖化現象:對全球熱度與海平面上升之貢獻程度」,將在下一期的《氣候》期刊發表。

這項研究顯示出海平面下1000公尺的深海,大約承接上層海洋吸收熱度的16%。

作者指出造成此深海暖化的數個可能因素──南冰洋的風向轉向、所謂的南極底層水(Antarctic Bottom Water)在密度上的改變,或是底層水以多快的速度在南極大陸周圍形成、在何處沉入海底並填補在這塊世界各大洋中最深且最冷的地方。

科學家在南極洲周圍發現到最為顯著的深海暖化,全球其他地方的深海暖化則隨著與南極洲的距離而逐漸減弱。

研究報告指出,深海中溫度增加的幅度並不多(於南冰洋中約為每10年增加攝氏0.03度,其他地方則較少),但海洋體積龐大,加上龐大的海水容積吸收了可觀的熱度,意味這樣的暖化有著巨大的能源儲存量。

報告中推估,假使熱度不進入深海而進入大氣中(實際上不可能發生),可能使得地球以每10年升高攝氏3度的速度暖化。

「暖化的地球會以兩個方式造成海平面上升」傑克森説明:「暖化增加海洋溫度,造成海水膨脹,也讓陸冰融化,使更多水流入海洋。膨脹與水量增加都會使得海水侵入陸地。」

海平面已經在上升,其速度自1993年以來,每年平均約為3毫米。其中約有半數來自海洋熱膨脹,另一半則由於進入海洋中的水量增加,後者大部分來自融化的陸冰。

波 基與傑克森指出,過去數十年間,在南極洲周圍海域海平面上升的幅度之中,南冰洋的深海暖化每年便佔有1.2毫米的上升值。Sea Level Rise Linked to 20 Years of Deep Ocean WarmingSEATTLE, Washington, September 20, 2010 (ENS)

Scientists analyzing 20 years of measurements taken in the deep oceans of the world find a warming trend that is contributing to sea level rise, especially around Antarctica.

"Previous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the upper ocean is warming, but our analysis determines how much additional heat the deep ocean is storing from warming observed all the way to the ocean floor," said Sarah Purkey, an oceanographer at th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and lead author of the new study.

Greenhouse gases in the atmosphere, such as carbon dioxide and methane, cause heating of the Earth. Over the past few decades, at least 80 percent of this heat energy has gone into the ocean, warming it in the process, explain Purkey and her co-author Gregory Johnson, an oceanographer at the Pacific Marine Environmental Laboratory in Seattle, a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research facility.

Their study, "Warming of Global Abyssal and Deep Southern Ocean Waters between the 1990s and 2000s: Contributions to Global Heat and Sea Level Rise Budgets," will be published in an upcoming edition of the "Journal of Climate."

The study shows that the deep ocean, below about 3,300 feet, is taking up about 16 percent of the heat that the upper ocean is absorbing.

The authors note several possible causes for this deep warming - a shift in Southern Ocean winds; a change in the density of what is called Antarctic Bottom Water; or how quickly that bottom water is formed near Antarctica, where it sinks to fill the deepest, coldest portions of the ocean around much of the planet.

The scientists found the strongest deep ocean warming around Antarctica, weakening with distance from its source as it spreads around the globe.

While the temperature increases in the deep ocean are small - about 0.03 degrees Celsius per decade in the deep Southern Ocean, less elsewhere - the large volume of the ocean over which they are found and the high capacity of water to absorb heat means that this warming accounts for a huge amount of energy storage, the authors say.

If this deep ocean heating were going into the atmosphere instead - a physical impossibility - it would be warming at a rate of about three degrees Celsius (over five degrees Fahrenheit) per decade, the authors say.

"A warming Earth causes sea level rise in two ways," explained Johnson. "The warming heats the ocean, causing it to expand, and melts continental ice, adding water to the ocean. The expansion and added water both cause the sea to encroach on the land."

Sea level has been rising at around three millimeters (1/8 of a inch) per year on average since 1993, with about half of that caused by ocean thermal expansion and the other half because of additional water added to the ocean, mostly from melting continental ice.

Purkey and Johnson note that deep warming of the Southern Ocean accounts for about 1.2 mm (about 1/20th of an inch) per year of the sea level rise around Antarctica in the past few decades.

全文及圖片詳見:ENS報導

暖化苦果 日本海百年後恐成死海

更新日期:2010/09/25 04:11

〔特約記者鄭曉蘭/綜合報導〕日本國立環境研究所及海洋研究開發機構的分析指出,若地球暖化問題無法獲得改善,日本海底層海域可能淪為無氧狀態的「死海」。專家憂心,含氧的表層海水在冬季溫度升高的情況下,難以充分冷卻下沈,為深層海域帶來氧氣,其結果將對海洋生態造成致命衝擊。

據 日本「每日新聞」報導,日本的研究團隊分析日本海自一九二○年代以來的海洋觀測紀錄,發現該海域底層海水的含氧量自五○、六○年代後便持續下降。日本海底 層海水目前的含氧量,為每公升六.七毫克,較五○年代當時減少兩成。該團隊推測,底層海水的浮游生物需要消耗氧氣,表層含氧的海水又難以充分下沈,底層海 水的含氧量終有一天將供不應求。

日本三重大學海洋生態學教授谷村篤解釋,若底層海水氧氣不足,需要氧氣的細菌或動物死亡後,無法被分解的有 機物就會開始堆積,進而產生對於多數海洋生物足以致命的硫化氫。谷村教授說,「死海」的海水一旦上升至表層,將改變海洋食物鏈以及魚種分佈,海中吸收二氧 化碳進行光合作用的植物遽減,也將使暖化問題更為惡化。

日本海的海水溫度在過去百年間,已經上升攝氏一.三至一.七度。日本的研究團隊因此預測,若海水溫度持續上升,暖化問題更為惡化,日本海的海洋循環將陷入停滯,並於百年後演變成無氧狀態。

格陵蘭冰帽溶化速度創百餘年紀錄

更新日期:2010/09/25 13:35

格陵蘭島冰帽融化的速度,創了一百多年來的紀錄。

美國的研究顯示,去年夏天,格陵蘭島冰帽融化體積達到540立方公里,比往年平均高了百分之25到50,這和氣候暖化有關。美國洛薩拉莫斯國家實驗室的氣候研究團隊發現,1972年夏天,格陵蘭冰帽只融化了百分之十七,今年夏天,則融化了百分之52。

根據研究,格陵蘭島夏季氣溫持續上升的趨勢,已經維持十到十二年。今年夏天融冰的速度,是有紀錄以來最快的一年。

融冰加速會導致海平面上升,給地勢低漥的國家和地區造成危險。

2010/9/23

新書: 地心文明桃樂市(第一冊)—第五次元拉姆妮亞的揚昇之道Telos Volume 1









奧瑞莉亞‧ 著/生命潛能
出版日:2010/09/01
ISBN:9789866323072

內容介紹:

在即將邁入馬雅預言的二○一二年之際,來自地心文明桃樂市(Telos)的通靈傳訊,在人類的意識領域裡投入了一顆威力無比的震撼彈.

如 果在浩瀚無窮的宇宙裡,外星文明確實可能存在,那麼在地球長達數十億年的生命裡,人類靈魂的歷史也必然比我們想像的久遠。在約一萬兩千年前陸沉以前,地球 上曾有高度文明如拉姆尼亞與亞特蘭提斯的存在,令人訝異的是,他們並未完全消失,而是以五次元的頻率生活在地心世界裡。

透過地心文明桃樂市最高祭司亞當馬(Adam)的通靈傳訊,我們找回了陸沉前人類發展的歷史,諸如拉姆妮亞社會與生活的型態,都含括在書中。更重要的是,協助我們理解人類在演進過程中的諸多可能性,以及發掘自身蘊含的神性與能力,我們大腦及DNA的功能要重新學習與啟動。

透過持續修持增強愛的能量,淨化肉體氣場提升振動頻率,讓個體揚升後體驗五次元的神奇境界,是我們這個世代被祝福的禮物! 我們要在自己的生命與心中為這美好世界騰出空間,有信心人類可以邁向一個精神與意識更高的層次,我們拉姆妮亞時代的弟兄姊妹在等待著與我們合一

本書特色:

邀請 台灣UFO及外星人研究先驅之一 江晃榮 及

光之子天使工作坊帶領人 杜昱平 為文推薦

書中詳細敍述了桃樂市的政府、入境準則、兒童、結姻殿堂、動物以及玉石神廟等,最重要的是,有許多心靈及精神層面的訊息。而這一點是最重要的,因為依馬雅文明預言,2012年 冬至那天一直被大家討論是否世界末日,其實當天是地球人類文明的轉戾點,也就是當今物質文明為主的科技必須轉為能量文明,亦即是心靈向上提升的轉捩點,是 地球文明轉型的關鍵時刻,在這之前,有關精神及能量層次的訊息必須廣做教育宣傳,先由淨化人心做起,尤其這類書籍很少,所以這本來自地心文明靈性高層次資 訊更顯得其重要性。

關於作者:

奧瑞莉亞‧盧意詩‧瓊斯 (Aurelia Louise Jones

生 於一九四○年代加拿大蒙特婁,卒於二○○九年七月十二日。早年從事護士職務,之後擔任身心健康與靈性領域的顧問,透過自然藥草、花精、家庭治療與營養諮詢 為客戶及動物提供服務。一九八九年移民美國,在默基瑟德教團中參與靈性修行,並於一九九八年被指定為會中的女導師。一九九七年,當時居住在蒙大拿州的她開 始接收到桃樂市的亞當馬和拉姆妮亞神光參議代表的訊息,要求她搬到雪士達山區居住,並在那裡開展她一生中最主要的工作。她在那裡創辦了雪士達山神光印刷公 司與〈拉姆妮亞通訊報〉,並且透過對亞當馬及拉姆妮亞神光參議會的通靈,寫作了三本以地心文明桃樂市為題的書籍。這些來自拉姆妮亞的重要訊息,旨在幫助人 們了解這個星球的前途與自身生命的意義,帶領人們走向自由,進入更高次元的世界。

奧 瑞莉亞的夢想是在巨變的時代裡,開啟人類靈性,增加人類世界與拉姆妮亞的連繫。她以巨大的毅力、決心與愛心,灌注在生命中最後十年的工作裡。期望桃樂市形 式的的社會有朝一日能夠在人類的世界中出現。奧瑞莉亞在雪士達山城裡一年舉辦一兩次拉姆妮亞集會,自二○○二年後,集會擴展至世界各地,如加拿大的魁北 克、比利時、瑞士、西班牙與夏威夷。而她的著作目前已有法文、英文、西班牙文、西伯來文、羅馬尼亞文、葡萄牙文、德文、日文與中文的譯本,啟發著世界各地 人們的意識。

譯者簡介:

陳菲(Teresa Chan)

十七歲時離台赴美。之後任職於美國聯邦政府的太空管理、雷達和通訊工程技術師。在她的我研究、

學習中,獲得修身靜坐、催眠、療癒和心電感應的技能。她研究通靈的神學至今已三十五年,決定將新的意識覺悟及智慧,分享給所有的人,以幫助他們找到內在真正的自我。

她的聯絡方式為: telosoutpost@yahoo.com support@sanctuaryofthesoul.net

精采文摘:

拉姆妮亞的起源

在幾百萬年前,剛開始時,這個地球有七個大陸。幾乎一開始許多民族從不同的星球就已經搬到地球來住。有些外星人只留住一陣子而已,其他很多外星人決定長留。這段時期的歷史已記錄在地球中心的伯沙羅格市Porthologos和桃樂市的圖書館裡。長久的歷史和真確的事實,至今在地球表面上,幾乎完全不存在。大多數的文化,不像你現在所知道的整體。所有的文件紀錄也不是用你們的方式來保存。並且幾乎所有在地球表面上的檔案歷史,曾經被收藏很久,逃過許多次的災難時期,也最後慢慢被摧毀了。

在四百五十萬年前,大天使麥可和他手下的藍火天軍和許多光界裡的人民,收到天父和天母的祝福,護衛著第一個靈魂,第一個列木里雅的種子變成人體。這事件發生在皇山提頓Royal Teton的避靜處。這地區現是美國懷俄明州的國家公園。原本是從太爾宇宙Dahl Universe姆 星而來鎮的這些新靈魂就這樣投生到地球來。在那個時候,地球充滿了完美的環境、豐盛的植物,和優美的風景,是你們現在無法夢想到的天堂。它是在太空宇宙中 最完美的創造,最壯麗和雄偉的一顆星球。這完美的環境保留了幾百萬年,一直到第四期的黃金時代,人類的靈性與理智開始惡化和墮落。

後 來別的星球民族,天狼星、南門二、昂宿星,和其他不同的星球人民來地球混種而一直演進。列木里雅的民族就這樣在地球上出現了。可說是相當成功的混血種族! 列木里雅這塊大陸是我們的母地,它在這地球上演進成靈性高度文明。從那時開始,列木里雅協助許多新的文明誕生。亞特蘭提斯的文明就是後來才誕生的。

最 初開始時,這些美好的靈魂從太爾宇宙的姆星投胎來地球的目的,是為了經驗更大的冒險與奇遇。在天使們的幫助和教導下,在皇山提頓經過特別的調適與訓練,學 會在地球生活的方式。慢慢的他們發展開來,形成許多小型的社群。在繼續的發展和改善中,他們慢慢搬離開皇山提頓。最後開拓移民散布到整個列木里雅大陸,進 而遍布太平洋及更多的地區。

在 列木里雅的文明還沒有衰弱之前,他們的社會環境不是你們現在所想像中如此具體的。地球是處在第五次元的氣能世界裡。列木里雅人大多生以第五次元界的光體來 生活。他們有特殊的靈性,能夠隨時降低他們身軀的頻率,來經驗那些厚重和具體的次元,然後又變回光體。當然這是在他們的理智和覺能還沒有墮落時,很久以前 的文明。那以後他們的身軀頻率慢慢下沈,使這個美好的民族和所有其他地球上的民族意識一起下降。像別的文化一樣,人民的靈性掉落到第四次元,幾千年後,又 持續掉入濃密的第三次元世界。

目錄:

獻語

推薦序--地心世界是存在的 江晃榮

我終於找到心中的家-拉姆妮亞 杜昱平

譯者序

前言-奧瑞莉亞‧盧意詩‧瓊斯的話語

亞當馬的歡迎詞

第一部 我們和拉姆妮亞之間的連繫

第一章 關於雪山達山、桃樂市和拉姆妮亞

第二章 拉姆妮亞的起源

第三章 新拉姆妮亞

第二部 桃樂市大祭司亞當馬的信息

第四章 桃樂市的政府

第五章 與地心文明合併的最新發展

第六章 桃樂市的入境準則

第七章 桃樂市裡的兒童

第八章 結姻殿堂

第九章 桃樂市的動物世界

第十章 關於進出星際門戶的問題和答案

第十一章 我們以練就長生不老的軀體

第十二章 我親愛的人民,回家!

五次元的家園正等待著你

第十三章 桃樂市的玉石神廟

第三部 揚昇大師及其他存在體的信息

第十四章 揚昇大師艾莫亞的通靈信息

第十五章 紅木樹的呼喚

第十六章 桃樂市,一個活生生的圖書館

第十七章 亞當馬的後言

致謝

2010/9/22

動畫界的《魔戒》 《貓頭鷹守護神》每秒都珍貴


NOWnews 更新日期:"2010/09/22 00:34" 記者盧怡秀/綜合報導

頂著《快樂腳》奧斯卡製作團隊的光環的《貓頭鷹守護神》,並有美國紐約時報15本系列暢銷書「Guardians of Ga’Hoole」忠實書迷的背書;這部3D動畫鉅片,更讓導演查克史奈德自許這部電影將會是動畫界的《魔戒》!

不過導演史奈德最為人津津樂道的作品就是集合了特效和史詩劇情的《300壯士:斯巴達的逆襲》,堪稱是完美主義者的他,這回為了《貓頭鷹守護神》可是花了三年時間,與為數500人的製作團隊在雪梨的工作室埋頭拍攝。

導演更提到,電影中每一隻貓頭鷹的畫工都十分鉅細靡遺,「貓頭鷹身上的每一根羽毛、肌理紋路,到身體部位的細微動作等,都層層分明。再加上牠們眨眼睛的精細微妙動作,絕對讓觀眾嘆為觀止!」

不過更驚人的是,平均五秒鐘的畫面就要耗時一星期的時間完成。就是希望貓頭鷹栩栩如生,「要讓觀眾幾乎忘了牠們都是動畫。」而製作團隊也不只把這部片子當成動畫片來看,更把它當成高規格的劇情史詩片來拍。

劇情主要跟隨者年輕貓頭鷹「索倫」展開的旅程,牠深深著迷於父親告訴他的「貓頭鷹守護神」歷史故事,希望解救貓頭鷹族群不受邪惡「純種者」的迫害。該片將於9月24日上映,更以3D版本和大家見面。

@@@@@@@@@@@@@@@@@@@@@@@@@@@@@@@@@

 《貓頭鷹守護神》導演自許動畫界《魔戒》


3D動畫鉅片《貓頭鷹守護神》頂著《快樂腳》奧斯卡製作團隊的光環,以及美國紐約時報15本系列暢銷書「Guardians of Ga’Hoole」忠實書迷的背書隆重搬上大銀幕!
3D動畫鉅片《貓頭鷹守護神》頂著《快樂腳》奧斯卡製作團隊的光環,以及美國紐約時報15本系列暢銷書「Guardians of Ga’Hoole」忠實書迷的背書隆重搬上大銀幕!導演查克史奈德自許這部電影將會是動畫界的《魔戒》,故事可比《圓桌武士》,其雄心壯志可見一斑。

史奈德最為人津津樂道的作品就是集合了特效和史詩劇情的《300壯士:斯巴達的逆襲》。 完美主義者的他擅長運用活潑的構圖、飽和的色彩,以及精緻的特效,並在電影中以快速和慢速鏡頭增加高潮戲的戲劇效果。他花了三年的時間跟著為數500人的 製作團隊在雪梨的工作室埋頭拍攝《貓頭鷹守護神》。影片的每一格畫面都是嘔心瀝血之作,平均五秒鐘的畫面就要耗時一星期的時間完成!栩栩如生的貓頭鷹,讓 觀眾幾乎忘了牠們都是動畫。製作團隊也不只把這部片子當成動畫片來看,更把它當成高規格的劇情史詩片來拍。

導演查克史奈德表示,《貓頭鷹守護神》的畫工鉅細靡遺,從貓頭鷹身上的每一根羽毛、肌理紋路,到身體部位的細微動作等,都層層分明。再加上牠們眨 眼睛的精細微妙動作,絕對讓觀眾嘆為觀止!除了驚人的畫工外,《貓頭鷹守護神》更充滿冒險刺激的劇情,他從不諱言,這部動畫處女作僅就是要一圓親自拍一部 讓他小孩也可以看的電影。

這部最新的家庭奇幻冒險電影,劇情圍繞著貓頭鷹「索倫」發展。在這個月亮就是牠們太陽的夜行動物國度裡,索倫是隻充滿抱負的貓頭鷹,從小就對「貓 頭鷹守護神」充滿憧憬的牠,卻被侵略者「純種者」帶走,差點淪為純種者的奴隸,在夥伴的幫助下,索倫奮力逃出「純種者」的巢穴,但是更大的險阻還在等著 他,純種者即將傾全力攻擊貓頭鷹王國,為了拯救自己的家園,他只能與幾位夥伴一同尋找傳說中的「貓頭鷹守護神」來對抗這群戴著盔甲的「純種者」,可是從沒 離開過家園的索倫要如何找到貓頭鷹守護神索居住的偉大神木,拯救岌岌可危的貓頭鷹王國呢?

(本新聞由華納兄弟提供)

2010/9/21

中大研究證實 921地震引起太空震動

更新日期:2010/09/21 12:08

中央大學研究團隊證實,921地震的 巨大能量拍動了大氣,地震震波將透過電離層傳送到太空,根據能量守恆原理,地震震波傳到太空時,能量將被放大萬倍以上,如果地表有輕微震動,太空中的 GPS(全球定位系統)訊號將受到干擾,可反推用來預測地震,這項研究已刊登在新一期地球物理頂尖期刊《地球物理研究》中。

中央大學太空科 學研究所劉正彥教授的研究團隊,透過921大地震,證實地震震波確實傳送到太空中。劉教授說,地震發生時大氣層的擾動會像聲波一樣波動,由於大氣層密度隨 高度遞減,能量會隨之放大到1萬到10萬倍,如果地表錯動8公尺,太空中將會有80公里的跳動出現,如果利用太空中跳動發生的時空位置等資訊,可反推找出 地殼上引起太空震動的源頭。

參與研究的中央大學地球科學系副教授顏宏元表示,發生地震時,太空中的GPS衛星訊號也會受到干擾,將來可運用在地震預測。

顏宏元副教授說,如果把GPS當成地震儀來使用,只要分析GPS衛星傳送訊號延遲的時間,就能推估出地表發生最大震動地點,未來可作為地震預測研究的參考。

圖為:中央大學太空科學研究所劉正彥教授說明研究成果。

(2010/9/21 下午 12:08:26 徐詠絮)

消失中的北極 物種滅絕風險正在提高

更新日期:2010/09/20 09:31 洪美惠

摘譯自2010年9月14日ENS美國,加州,舊金山報導;段譽豪編譯;莫聞審校

兩個國際保育機構日前共同發表一份報告指出,不論是狐狸、鯨魚還是海象或浮游生物,北極的生物都被快速的暖化現象推向滅絕之境。

在 13日公佈的一份報告中,國際野生動物關懷組織(Care for the Wild International)與生物多樣性中心(Center for Biological Diversity)指出,有17種北極的動物,正在氣候變遷以及海洋酸化的影響下掙扎求生。

受到危害的物 種大多是哺乳動物──北極狐、北極熊、北美馴鹿(或馴鹿)、麝牛以及太平洋海象,還有四種鯨魚──灰鯨、白鯨、露脊鯨與獨角鯨。另外有四種海豹也有風險風 險,包括了斑環海豹、髯海豹、豎琴海豹與授帶海豹。報告中也將三種海鳥列入危險名單,他們是小嘴斑海雀、白眶絨鴨以及象牙海鷗。此外,一種終生浮游的海生 蝸牛──海蝶(sea butterfly),也有滅絕的風險。

今年以來,西北航道和北海航線大部分都沒有冰,使得來自挪威俄羅斯的兩隻探險隊伍有機會完成環北極海航行。保育團體指出,這種海冰快速消失與變薄的情形,對依賴海冰生存的物種有破壞性的影響,他們需要海冰育幼、獵食、休息並且躲避天敵。

北極鯨魚的風險則來自因海冰消失而增加的船運,以及近海石油開採活動,這使得漏油、船隻碰撞及噪音導致的風險增加。

海 冰減少則迫使太平洋海象媽媽與寶寶靠近海岸,增加了小海象被象群推擠壓死的可能。2008年2月,保育機構「生物多樣性中心」正式提交了一份科學請願書給 美國魚類暨野生動物管理局,要求將太平洋海象列入《瀕危物種法》保護名單內。根據一項法律判例,管理局必須在2011年1月31日前做出是否將海象列入保 育物種名單的決定。

保育團體的報告指出,海冰太早解體使得斑環海豹與豎琴海豹的小海豹,在長到夠大足以獨立生存前就被迫與母海豹分開。同時間,北極的暖化仍讓北極熊處於危險之中,全世界19個北極熊族群中,有8個正在下降,他們在不斷縮小的冰棚上,掙扎著養育後代。

在陸地上,凍原正向北移動,永凍土的溶解使得溼地變乾,冬天極端的氣候使得北極的麝香牛等草食性動物,因無法取得食物而相繼死亡。

由於體型較大且較具優勢的紅狐北移,北極狐在苔原南部的數量正在下降,而且他們的獵物旅鼠也因為氣溫上升而越來越少。

在冰川附近覓食的海鳥正失去他們攝食與休息的海冰,永凍土的溶化使得他們用以繁殖的溼地變乾。

報告中還說,居住在凍原上的馴鹿與麝香牛,其食物豐富度受到氣溫暖化的影響,極端的氣候現象使得降雪增加,冰塊變硬,令他們難以取得食物。

氣候暖化不僅影響了北極最大的生物,也衝擊到最小的生物。

人類燃燒煤炭、石油與天然氣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有超過四分之一被海洋所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改變了海洋的化學性質,世界各地的科學家都發現,海洋變酸了。

研究團體在報告中指出,北冰洋現在對有殼的浮游與軟體動物的腐蝕性已經比溫帶水域來得高。對比較敏感的有殼動物而言,2050年以前北冰洋就可能會變得致命,使海洋生態系統面臨崩潰威脅。

「北極生物所面臨的困境,實際上是一個系統性的先期預兆,我們需要政府即刻採取行動,以保護北極生態系統以免崩潰。」國際野生動物關懷組織的計畫主持人瓊斯(Mark Jones)說,「如果我們不做,這影響將會是災難性的,不僅會發生在北極,而會發生在整個地球。」

該報告的結論表示,非常需要以科學為基礎的行動來保護北極野生動物。

生態保育學家建議,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必須從現在的390 ppm,下降到不超過325至350 ppm,以避免氣候變化與海洋酸化帶來的災難性影響,並且要要恢復北極海冰的面積到25年前的狀況。

為了保護北極物種,這些團體要求減少強力且存在期短的溫室氣體──像是黑碳以及甲烷排放,停止在北極的石油與天然氣開採,並且減少過度獵捕與污染對北極野生動物的威脅。

點 擊這裡閱讀報告全文(英文),《滅絕:不只是北極熊的事》 。Arctic Warms, Sea Ice Shrinks, Extinction Risk GrowsSAN FRANCISCO, California, September 14, 2010 (ENS)

From foxes to whales to walruses to plankton, Arctic species are being pushed toward extinction by rapid climate change, finds a new report by two conservation groups.

In a report released Monday, the Center for Biological Diversity and Care for the Wild International document the situations of 17 Arctic animals trying to survive the effects of climate change and ocean acidification.

Most of the 17 imperiled species are mammals - the Arctic fox, polar bear, caribou or reindeer, muskox, and Pacific walrus, as well as four whales - gray, beluga, bowhead and narwhal. Four ice seals are also at risk - the ringed, bearded, harp and ribbon seals. The report names three seabirds in jeopardy - the Kittlitz's murrelet, spectacled eider and ivory gull; and also finds the sea butterfly, a species of plankton, to be at risk of extinction.

This year, the Northwest Passage and the Northern Sea Route are largely free of ice, allowing the potential for a first circumnavigation of the Arctic Ocean now being attempted by two expeditions - one from Norway and one from Russia.

The conservation groups say this rapid disappearance and thinning of the sea ice is having devastating effects on the many species that depend on it for rearing young, hunting, resting and avoiding predators.

Arctic whales are at risk from increasing offshore oil drilling and shipping activity as areas become ice-free, which heightens threats from oil spills, ship strikes and noise.

Sea ice loss is forcing Pacific walrus mothers and calves to come to shore, where young can be trampled to death in stampedes.

In February 2008 the Center for Biological Diversity filed a formal scientific petition with the U.S. Fish and Wildlife Service requesting protection of the Pacific walrus under the Endangered Species Act. Under a lawsuit settlement, the Service must make a decision as to whether the species should be protected by January 31, 2011.

Early sea-ice breakup prematurely separates ringed and harp seal mothers from their pups before the pups are big enough to survive, the conservation groups report.

Meanwhile, the warming Arctic is still putting polar bears at risk. Eight of the world's 19 polar bear populations are declining as they struggle to raise young and hunt for food on shrinking ice sheets.

On land, tundra habitat is moving northward, thawing permafrost threatens to drain wetlands, and extreme winter weather events are causing die-offs of Arctic grazers like muskoxen that are prevented from reaching their food.

The Arctic fox is disappearing from the southern edge of the tundra as larger, more dominant red foxes move northward and lemming prey grow less abundant as temperatures warm.

Seabirds that forage near glaciers and sea ice are losing their feeding grounds and resting places, while thawing permafrost threatens to drain their wetland breeding habitat.

Tundra dwellers like the caribou and muskox are being affected by warmer spring temperatures that alter food abundance, as well as extreme winter weather events leaving dense snow and ice crusts that obstruct their access to food, the groups report.

Lives of the Arctic's smallest creatures as well as the largest are being disrupted by climate warming.

The oceans have absorbed more than a quarter of all of human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 generated by burning coal, oil and natural gas. The addition of this vast quantity of CO2 is changing the chemistry of ocean water, turning it more acidic, scientists around the world have documented.

The Arctic Ocean is becoming corrosive to shell-building creatures like plankton and clams more quickly than temperate waters. "It could become lethal to the most sensitive shell-builders by 2050, threatening the marine ecosystem with collapse," the groups state in their report.

"The plight of Arctic species is effectively acting as an early warning system. We need our governments to act now to protect the Arctic ecosystem from collapse," said Mark Jones, programs director for Care for the Wild International. "If we don't, the impacts will be devastating, not just for the Arctic, but for the whole planet."

The report concludes that science-based actions are urgently needed to protect Arctic wildlife.

Atmospheric CO2 must be reduced from its current level of 390 parts per million to, at most, 325 to 350 ppm to avoid catastrophic impacts from climate change and ocean acidification, and to restore Arctic sea ice to the size it was 25 years ago, the conservationists advise.

To protect Arctic species, the groups urge the curbing of powerful, short-lived greenhouse pollutants like black carbon and methane, the prevention of new oil and gas development in the Arctic, and the reduction of threats to Arctic wildlife from overhunting and contaminants.

Click here to read the report, "Extinction: It's Not Just for Polar Bears."

全文及圖片詳見:ENS報導

愛地球 李遠哲響應週一不吃肉

http://www.meatfreeplatform.org/famous-c.php?Fullkey=23&location=1

更新日期:2010/09/21 12:06

(中央社記者李先鳳台北21日電)中央研究院前院長李遠哲關心溫室氣體影響地球議題,響應「週一不吃肉」。他說,吃肉的人越少,人類在地球存活的機會越大,此外,這也蘊含省吃儉用的美德。

「週一無肉日聯絡平台」今天成立屆滿 1週年,並推出「素食美學,蔬全蔬美」系列活動。李遠哲錄製一段VCR現身說法,支持週一無肉日的活動。

李遠哲表示,工業革命之後,地球溫度慢慢上升,如果我們不採取任何行動,洪水、乾旱等會愈來愈嚴重。若溫室氣體突然升得很高,人類就會從地球上消失,這可能在100年之內就會發生。

李遠哲說,簡樸一些、過比較簡單的生活、少吃肉、多吃素食,會過得很健康;吃肉的人越來越少,人類在地球存活的機會越大。另外,節約也是大家共同努力的方向。990921


氣候反常 中國戈壁也長草

更新日期:2010/09/21 16:44

(中央社台北21日電)寸草不生的中國戈壁沙漠,如今在公路邊看到長滿高矮不一的各種野草,有些地方竟然茂盛的像草原一樣,沙漠過去乾枯焦黃的荒涼感,被濃綠色取代,專家將它歸咎於氣候的異常。

甘肅高台縣牧羊人王賢告訴新華社,戈壁沙漠的野草,幾十年來以今年長得最好,過去只有零星的梭梭 (長在沙地上的固沙植物,也是牲畜的飼料),「現在你看,草長得連戈壁灘的石頭都看不見了。」

今年河西走廊地區降雨偏多,沙漠戈壁中的野生植物整體長勢很好,呈現出與往年截然不同的景色。走廊中部的高台縣如此,往西一路經過的武威、張掖、酒泉,到走廊東端的古浪縣,都是滿眼的翠綠,不再是過去常見的焦黃和荒涼感。

酒泉市氣象局工程師高振榮解釋,河西走廊一帶今年氣候很反常,尤其是降雨特別多,使沙漠戈壁植物有充足的水分,「因而破沙而出,茁壯成長。」

由於水資源嚴重缺乏,河西走廊生態不斷惡化,中國4個沙塵暴發源地中,就有2個位於河西走廊一帶。高振榮說,這種天氣將會使沙塵暴發生比率大大降低,「今年河西走廊的沙塵暴次數比往年大幅減少。」

中國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對戈壁的定義是:地表滿佈大小礫石、石塊的荒漠地形。中國的戈壁廣泛分佈在溫都爾廟到鹽池一線以西北的廣大荒漠、半荒漠平地,總面積約45.5萬平方公里。990921

2010/9/16

研究:北極風暴因暖化減少

更新日期:2010/09/16 15:35 張稚昀

(法新社巴黎15日電) 英國科學家今天表示,由於全球暖化加劇,被稱作極地低壓、短暫但猛烈的北極風暴出現頻率越來越少。

極地低壓是於冬天出現在北大西洋無冰高緯度地區的天氣現象,它能迅速轉變成威脅航運和鑽油平台的災害。

瑞丁大學(University of Reading)氣候學家表示,20世紀這些風暴平均每季會出現36個。

到2100年,北極風暴數量會減少至每季17到23個,端視空氣中溫室氣體的濃度而定。

瑞丁大學環境系統科學中心的札恩(MatthiasZahn)告訴法新社:「北極風暴未來可能只會剩下一半。」(譯者:中央社張稚昀)

今夏北極海冰覆蓋史上第3低

更新日期:2010/09/16 10:50 張稚昀

(法新社華盛頓15日電) 美國研究人員今天表示,北極海的冰今年夏天溶化的量,創下有史以來第3低的覆蓋範圍,他們並警告,全球暖化可能讓這個區域的冰,在2030年9月時全部消失。

科羅拉多大學的國家冰雪資料中心(NationalSnow and Ice Data Center)在年度報告中表示,北極春夏「融冰季」於上週結束,海冰覆蓋面積為476萬平方公里。

報告指出:「歷年來的衛星紀錄中,這是第3次海冰覆蓋範圍掉到500萬平方公里以下,而且這3次紀錄都是發生在過去4年內。」

另1份由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NOAA)所提出的報告也發現,北極海冰覆蓋範圍在8月份急遽下滑,平均只有600萬平方公里,比1979年至2000年的平均覆蓋範圍減少22%。

NOAA表示,自1979年開始對北極海冰覆蓋範圍開始紀錄以來,今年8月是史上第2低,僅高於2007年8月的紀錄。(譯者:中央社張稚昀)

北冰洋復原夢碎 海冰持續減少

更新日期:2010/09/16 11:09

(中央社記者張若霆多倫多15日專電)根據美國國家冰雪資料中心今天公布的資料。目前北冰洋冰層面積是有史以來第三低,顯示北冰洋冰層減少仍是問題。

最 新資料顯示,北冰洋冰層面積已降至476萬平方公里,係美國國家冰雪資料中心(U.S.National Snow and Ice Data Center)利用人造衛星記錄北冰洋冰層面積以來第三低。最新資料也顯示,北冰洋目前冰層面積較過去20年的平均數低40%。

美國國家冰雪資料中心主任瑟瑞茲(Mark Serreze)表示,今年是用人造衛星記錄北冰洋冰層面積以來,第三次北冰洋冰層面積低於500萬平方公里。而這三次都是在過去4年內發生。去年北冰洋冰層面積為510萬平方公里,剛好超過500萬平方公里的最低門檻。

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今天也公布資料指出,今年1至8月北極平均氣溫達攝氏14.7度,與1998年前8個月的氣溫紀錄同。

2010年北冰洋冰層續減少的消息,打破了北冰洋冰層正在恢復的迷思。

今年4月,美國國家冰雪資料中心曾公布,北冰洋的冰層幾乎已恢復至20年的平均水準。此一消息令對氣候變化持懷疑態度的人,在網上個人部落格內開始發表所謂氣候變化純屬杞人憂天的言論。

去年冬天,多年陳冰飄流至阿拉斯加北方的邱克契海(Chukchi Sea)及波福海(Beaufort Sea)。瑟瑞茲表示,科學家原來以為,這些冰能夠捱過夏季的融化季節,然後在北極再恢復原狀。但大部份的多年陳冰都在飄流過程中融化了。

瑟瑞茲說,有些人可能仍認為,北冰洋的冰層正在恢復中,但他絕不支持此種看法。他表示,北冰洋冰層逐年減少的趨勢正在繼續中。

北冰洋冰層減少的情形,生長在那裡的野生哺乳動物也都注意到了。在阿拉斯加西北方,數以萬計的海象目前棲息在海岸,而非在冰架上。同樣的情形亦發生在2007及2009年。

瑟瑞茲指出,目前在邱克契海中,在北緯80度以南,沒有堅實的冰層。此一情形較於從前,堅實冰層北移不少。瑟瑞茲表示,對靠冰層生活的哺乳動物而言,前景並不看好。

北冰洋冰層減少對航海者提供了新的冒險挑戰。今年夏季,加拿大北極西北航道(Northwest Passage)及俄羅斯北極東北航道(Northeast Passage),第一次同時出現史上不結冰紀錄。

挪威籍的北方號(Northern Passage),10公尺長的玻璃纖維三體船,目前正航行在加拿大大陸及北極海中部維多利亞島(Victoria Island)之間。預計23日可航行至加拿大努納戌特特區(Nunavut)內的龐德灣(PondInlet)。

另一艘18公尺長的俄羅斯籍彼德一號(Peter1)鋼板船,目前也正在接近努納戌特特區的劍橋灣(Cambridge Bay)。990915

(圖取自美國國家冰雪資料中心網頁nsidc.org)

2010/9/11

吃不吃素,攸關地球生命嗎?

波仕特線上市調

氣候變遷快速、自然災害加劇,地球表面的溫度不斷節節高升,你我應該都感覺得到那一股炙熱悶溼的熱浪。2009年12月7日至12月18日,聯合國在丹麥 的哥本哈根,召開「哥本哈根氣候變遷高峰會議」,討論全球溫室氣體的排放、與地球氣候惡化的狀況。台灣第一部氣候變遷紀錄片「正負2度C」,也在隔年二月 底正式上映,氣候的「安全性」、地球的綠色革命已經是人人不得不面對的生存課題了。

近來,更有廣大的民間團體以及政府機關, 提出或響應「吃素救地球」的策略,他們希望藉由少食肉類,來抑制排碳量最高的畜牧業。然而,一般民眾對此有何觀感呢?根據波仕特線上市調網 (http://www.pollster.com.tw)的網路民調結果顯示,有28.7%的受訪者認為「有點可能」,比例最高;其次為「不太可能」占 26.7%;表達「無意見」的人也有25.7%;而「完全不可能」和「非常可能」的比例相對較低,各占10.1%和8.7%。從整體數據來看,雖然表示 「有點可能」的比例最高,但持反對意見「不太可能」的也比例相當,對於認同與不認同「吃素可以節能減碳」這個論點,正反方可說是旗鼓相當。

由 兩性數據來看,女性對於吃素表達更多的支持,表達「可能」的比例高達,40.8%;然而男性則持相反的看法,有40.5%的比例認為吃素是「不可能」節能 減碳的。對於多數女性來說,維持身材與養生是相當重要的,飲食上也多傾向蔬果輕食,現在又多了聯合國的建議「遏止氣候變遷的方法就是不吃肉,並改成更環保 的生活方式。」女性社群自然雙手贊同,不僅在飲食生活上相對男性容易實際執行,更冠上了環保的光環。男性就不這麼認同了,雖然聯合國如此表態,但二氧化碳 的排放與生成,還有更多其他的因素,例如自煤炭、石油和天然氣的燃燒以及水泥生產,所以說吃素就能一舉達到節能減碳,恐怕也太樂觀了。

人 類,源起大地之母──大自然。無論人類如何主宰(破壞)地球和大自然,最終仍須回歸她的懷抱。隨著大自然反撲、生存環境轉劣,人們開始意識到,大自然不再 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吃素,貴在「減少食用肉類」,來抵抑畜牧業;騎腳踏車,益在「少騎機汽車」,降低空氣中的二氧化碳;隨手關電燈或電源,為的節約能 源。因此全方面的「減」、「節」、「少」、「降」,才是能維繫地球生命與大自然平衡的長遠方向。

此 調查針對波仕特線上市調網15~65歲會員進行問卷調查,回收有效樣本為1409份,調查時間為2010/08/17,在95%的信心水準下,正負誤差為 2.61%。執行方式是波仕特線上市調網(Pollster Online Survey)透過網站市調平台,針對會員進行抽樣調查;由波仕特發送email邀請會員填寫波仕特所發佈的問卷,進行市場調查及市場訊息搜集。波仕特會 員皆經過手機簡訊與email雙重認證通過,樣本資料可信度高於一般網站會員。

2010/9/9

助人為快樂之本 有科學證據

更新日期:2010/09/09 14:35

英國研究證實,幫助別人確實會讓自己變得快樂又健康。

撒塞克斯大學研究人員找了一批人接受實驗。連續九天日行一善以後,這些人的壓力減輕了,自信心多了,身體狀況也比較好,人也快樂了。

負 責研究的路易斯博士說,壓力大,人的免疫功能會打折扣還會讓血壓升高,增加得心臟病的機會,也可能造成不孕。所以,他建議大家多幫幫別人,讓自己快樂一 點、健康一點。路易斯說,幫助別人還有一個好處就是受到幫助的人心請也會變好。接受過幫助的人也願意再幫別人。引發一個良性循環。

2010/9/7

全球氣候無常 威脅糧食安全

更新日期:2010/09/07 12:50 蔡佳敏

(法新社斯德哥爾摩7日電) 聚集在斯德哥爾摩(Stockholm)的專家表示,俄羅斯旱災巴基斯坦的洪災,都屬全球變化莫測氣候和降雨模式之一,威脅糧食安全。

  印度科學暨環境中心(Centre for Science andEnvironment)的納瑞恩(Sunita Narain)在「世界水資源週」大會的場邊告訴法新社:「我們已來到一個水越來越多、下雨天越來越多,但更變化無常的境界。」

  她說:「這對農業和生計都形成莫大壓力。」她補充說,「氣候變遷讓降雨更難以預測。」

  來自130國約2500位專家出席在斯德哥爾摩舉行的第20屆世界水資源週大會,納瑞恩是受邀專家之一。大會5日登場,預計11日閉幕。

  巴基斯坦暴雨引發全國性洪災後,現在仍有800萬人仰賴救濟才能生存。

  俄羅斯今夏出現史上最高溫,乾旱和野火摧毀境內1/4的作物,促使政府頒布高度爭議性的穀物出口禁令,以保護國內供應量。

  此舉造成全球小麥、整體糧食價格飆漲,引發全球糧食供應危機的憂慮。(譯者:中央社蔡佳敏)

2010/9/5

提拉米蘇、冰沙 創意豆腐製!

更新日期:2010/09/05 23:01

你能想像傳統美食也能玩出新花招?有業者突發其想,把濃稠的豆漿做成豆腐冰、豆腐乳酪,還有另人想像不到的豆腐提拉米蘇,另外也有人為了促銷紅豆餅,把店面改成兒童樂園,五顏六色童話故事般的情境,讓小朋友都快忘了手上的食物。

旋轉木馬、飛機,還有摩天輪,10幾坪大小的店面,到處都是童話故事裡的場景,當初年輕的蔣老闆就是要讓小朋友們一進來就捨不得離開,雖然是賣紅豆餅,還是花了一番功夫打造這個兒童樂園,就是這樣與眾不同的創意,讓這家紅豆餅的生意硬是比別人好上一倍。

而 同樣也是傳統美食大變身的還有這個,滿桌的甜點,不管是豆腐提拉米蘇、奶酪、蛋糕還是冰淇淋,甚至是豆腐冰沙,很難想像這些不折不扣都是用豆漿做成的,也 難怪吃過的民眾讚不絕口,就是因為加入豆漿的甜點,口感香純濃郁,再加上一點點碳火的焦味,黃豆的精華可以說是發揮到了極致。

為了搶顧客,這些經營傳統美食的老闆花招百出,無非就是希望老顧客繼續上門,新客人也能聞香下馬。

2010/9/2

可救命新科技 太陽能淨水袋

更新日期:2010/09/02 14:29

發明人歐文(中)與俄勒岡健康科學大學研發成功的太陽能淨水袋,有可吸收大量紫外線的微小面板,裝入污水在烈日下曝曬2小時,就變成可直接飲用的乾淨水。中央社記者顏伶如波特蘭傳真 99年9月2日


@@@@@@@@@@@@@@@@@@@@@@@@@@@@@@@@@@@@@@@@@


可救命新科技 用陽光淨水

更新日期:2010/09/02 11:59

(中央社記者顏伶如波特蘭2日專電)貧窮國家或落後地區的乾淨飲水經常匱乏,若遇天災人禍更常面臨飲水嚴重不足。俄勒岡健康科學大學(OHSU)與波特蘭1家光化學科技公司合作,研發出不必靠化學物質或濾器,只用太陽光就能淨水的新科技,現已在全球各地展開測試。

市面上一般濾水器都必須使用濾心等過濾器完成淨水過程,有些還需要化學物質。為了尋找更先進、更簡便的濾水技術,俄勒岡健康科學大學(OHSU)與位於波特蘭郊區比佛頓(Beaverton)的Puralytics光化學科技公司合作,研發出只靠太陽光的紫外線就能將污水淨化成飲用水的新科技,目前正在申請專利中。

這項研究獲得俄勒岡奈米技術暨微米科技研究院(Oregon Nanotechnologies and MicrotechnologiesInstitude)提供22萬5000美元贊助,希望能讓這項新技術精益求精,並且能夠成功地推廣使用。

俄勒岡奈米技術暨微米科技研究院科技顧問林奎斯特(Jay Lindquist)估計,濾水技術在全球各地加起來大約有10億美元市場,光是在美國國內也有4億美元的市場大餅。

他表示,這項新技術的市場前景相當看好,而且可望帶來人道主義的轉變。

舉例來說,在貧窮國家或落後地區,當地可供飲用的乾淨水源經常是相當稀少,如果發生天災人禍更常面臨飲水嚴重不足,慈善機構或救援單位必須動用龐大人力物力,運送大量包裝飲用水前往發放。

這項新科技只需要太陽光就可以完成淨水程序,未來將可以把這種輕便、不需任何濾心或化學物質的淨水器材直接送到有需要的地點,就地採集自然水源來過濾。不需插電更是優點之一。

名 為SolarBag的太陽能淨水袋,外表看起來就像一般的大型保鮮袋。這個容量4公升的袋子,其實裏面有可吸收大量陽光的微小面板,裝入污水後放在烈日底 下曝曬大約2小時,就能把污水當中的病毒、細菌與微生物殺死,雜質與化學物質加以分解,重金屬也一併去除,變成能夠直接飲用的乾淨水。

如果碰到陰天,照射時間拉長約一倍,同樣也可讓污水完成淨化。

除了使用在開發中國家之外,這種太陽能淨水袋平常也可以讓民眾在戶外休閒旅遊時使用。

談 到創意構想的起源,Puralytics光化學科技公司總裁歐文(Mark Owen)指出,目前有很多自淨式濾窗技術都使用到二氧化鈦(titanium dioxide),塗上一層之後可讓陽光改變水質成份,透過濾窗進行淨化,因此他開始思考如何運用太陽光線,並把等同一棟房子的表面面積縮到極小,將塗料 放在這個面積極度濃縮的纖維母體上,就可以讓很多陽光照射到袋子裏的水,完成淨化。

歐文表示,目前剛展開這種太陽能淨水袋的首批測試,把淨水袋送到世界各地的幾個測試點,包括孟加拉、泰國、海地以及烏干達

至於未來如果公開銷售的價格,他則表示,估計每個淨水袋售價在40美元左右。

他也說,過去這段時間都有跟台灣的水質專家接洽,希望這套新研發的污水處理系統能在台灣使用。

除了太陽能淨水袋之外,名為Shield 500的太陽能淨水系統,首座儀器今年5月完成後,便受到媒體高度矚目。

同樣也是只靠紫外線,這個跟桌上型電腦差不多大小、售價8000美元的淨水設備,每天可完成高達500加侖的濾水淨化,足夠供應數個家庭使用。

歐文表示,電腦晶片製造廠需要使用極度精純的水,因此希望這套太陽能淨水設備未來能進軍這個市場。(圖由中央社製作)990902

亞洲冰川消失 科學家憂心影響收成

更新日期:2010/09/01 15:31 莊瑞萌

【台灣醒報記者莊瑞萌綜合報導】根據美國研究單位與近40名各國科學家研究發現,亞洲地區的冰川除了因氣候暖化原因陸續出現消退現象外,冰川提早融解,可能會因此釀起更多旱災,以及影響當地農作物收成。

這份由美國地質調查研究所結合全球39名科學家的調查報告指出,亞洲地區包括中國、俄羅斯巴基斯坦阿富汗印度不丹哈薩克等地區的冰川。其中不丹境內的冰川在過去卅年,已經減少8.1%,印屬喜馬拉雅山的僑達安喜格里冰川(Chhota Shigri Glacier)13年來已減少12%,另外甘戈特里冰川過去16年,也已減少12%。

美國地質調查研究所報告也指出,中國境內的冰川面積屬亞洲第二大,總面積約59424.96平方公里,美國科學家費里尼奧表示,「最令外界關心是喜馬拉雅山的冰川,因為這裡的冰川影響到數千萬人的生活,而且供應印度北部河川的水源。」

科學家認為冰川融解對於亞洲乾季時的農業活動影響至鉅,但受氣候暖化影響,冰川融解時間提早,一旦再加上春季或夏季雨量,容易造成洪水災難,特別是冰川附近的地區最容易受到暴漲洪水襲擊。

研究結果也指出,冰川融解對於亞洲地區的洪水與旱災發生頻率有關,甚至全球水位高漲也脫不了干係。

氣候變遷 中國農作恐大幅減產

更新日期:2010/09/02 10:35 戴雅真

(法新社巴黎1日電) 最新研究今天顯示,氣候變遷在最糟的情況下,可能會減少中國主要農作物1/5的收成。

根據中國科學家團隊發表在「自然」(Nature)期刊的研究,中國的氣候在過去半世紀「明顯暖化」,從1960年以來升高了攝氏1.2度。

最引人注意的地方是中國東北,每10年升溫攝氏0.36 度,以及內蒙古地區的每10年升溫攝氏0.4度。

學者表示,就全國而言,熱浪的侵襲相當明顯。寒冷天數急遽下降,對提供河流水源相當重要的冰河也退縮了。

上一世紀是1600年以來最溫暖的。中國史上最熱的7年,也都落在過去10年間。

襲擊中國的氣候極端現象,包括在1960年代、1970年代末期、1980年代早期、1990年代,還有過去10年中國東北發生的乾旱。

1998年,洪水氾濫淹沒2100萬公頃土地,摧毀長江沿岸的500萬戶民宅,造成200億美元損失。

而根據8月31日公布數據,這次的洪災影響2億3000萬人,其中1500萬人從家園撤離,4200人死亡或失蹤。

這篇研究報告由北京大學環境科學家朴世龍率領完成。報告警告,若氣候變遷的情況加劇,在未來數十年內可能影響中國經濟的成長。但報告表示,難以做到確切的預估。

報告表示:「中國在過去數十年間經濟成長飛快,但可耕地僅佔全球的7%,人口卻是全球的20%。中國對氣候變遷相當脆弱。」

在仰賴雨水而非灌溉的地方,最糟情況下,米的產量可能會下降4%到14%,小麥產量縮減2%到20%,玉米產量最多減少23%。(譯者:中央社戴雅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