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長新冠是指在感染新冠後持續且常常令人難以忍受的症狀,這困擾著醫學專家並讓許多患者無法找到有效的治療方法。然而,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飲食在管理這種症狀方面可能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最近的研究顯示,富含水果和蔬菜的植物性飲食可能為那些正在應對COVID-19後遺症的人帶來希望。
長新冠,也被稱為後COVID-19症狀,根據研究人員的說法,影響了至少10%感染COVID-19的個體。長新冠的症狀多種多樣,包括極度疲勞、發燒、呼吸問題、被稱為“腦霧”的認知障礙、頭痛等。
雖然長新冠的確切原因尚不明確,但某些因素,如年齡較大、女性、既往慢性疾病和嚴重COVID-19感染史,增加了患上這種狀態的風險。疫苗接種和早期使用抗病毒藥物已被證明能降低患上長新冠的可能性。
最近的研究表明,均衡飲食中富含各種營養食物可能是管理長新冠症狀的有效方法。多種飲食被認為是長新冠的潛在治療方法,包括素食和純素飲食。Vanita Rahman,MD,DipABLM Clinic Director,Barnard Medical Center強調,植物性飲食可以顯著提升整體健康狀況並有助於症狀管理。
Rahman表示:「長新冠通常與抑鬱、焦慮和疲勞有關。在抑鬱和焦慮方面,植物性食物在許多方面都有益處」。
植物性飲食正逐漸成為對抗長新冠的潛在盟友。根據2021年的一項研究,植物性飲食模式可能對那些報告了長新冠常見症狀的人有益,包括疲勞、睡眠障礙、頭痛、焦慮、抑鬱和肌肉骨骼疼痛。
《Cell》醫學雜誌最近發表的一項研究表明,COVID感染可能會在感染後數月內降低血清素(有時被稱為“快樂”化學物質)水平。
Rahman表示:「單胺氧化酶是一種降低血清素水平的酵素,而較低的血清素水平與抑鬱風險增加有關,蘋果、羽衣甘藍、莓果、葡萄、洋蔥和綠茶等植物性食物可以降低單胺氧化酶的水平,從而改善血清素水平和情緒。」
地中海飲食以其豐富的植物性食物而聞名,被建議給患有長新冠的人。這種飲食以其抗炎和抗氧化特性而聞名,是對抗與長期低水平發炎有關的疾病的強大工具。
「植物性飲食還可以降低體內的發炎,這可能導致疲勞、疼痛和酸痛減少」Rahman補充道。
先前發表在《肥胖》研究雜誌上的研究還顯示,碳水化合物豐富的飲食有助於增加血清素水平。
Rahman解釋我們大腦中的細胞使用色胺酸來產生血清素。「色胺酸是一種在蛋白質中找到的氨基酸。這會使我們懷疑是否消耗高蛋白飲食,這將增加色胺酸水平,是否會增加大腦中的血清素生成」Rahman說。
但事實並非如此。「當我們攝取高蛋白飲食時,從蛋白質消化中釋放的其他氨基酸會與色胺酸競爭,試圖進入大腦。因此,蛋白質實際上可能會降低血清素水平」Rahman說。
另一方面,碳水化合物有助於增加血清素水平,就像研究中發現的那樣。「高碳水化合物飲食意味著色胺酸進入腦細胞時的競爭減少,從而提高血清素水平和情緒」Rahman說。
「儘管碳水化合物有時被認為是營養的次要來源,但複雜的碳水化合物,如全穀物、豆類、水果和蔬菜,富含基本營養素。」
儘管仍需要進一步研究以建立植物性飲食與緩解長新冠症狀之間的確定聯繫,但證據正在增加,為正在應對病毒持續影響的人提供新的希望。隨著醫學界繼續探討飲食在管理長新冠方面的潛在好處,許多患者已經通過調整飲食找到了緩解和改善生活質量的途徑。
https://www.suiis.com/info/article/680?fbclid=IwAR2ZfS4VflvBNvNW_w5AiduLPGf35ECoWfAf-nfJJNafU1wEaqLHJbFSUMA
歐洲聯盟氣候監測機構「哥白尼氣候變化服務」(Copernicus Climate Change Service)8日表示,上個月是全球有紀錄以來最熱的10月,以很大的幅度打破2019年創下的紀錄,今年「幾乎確定」將成為12萬5000年來最熱的一年。
路透社報導,哥白尼氣候變化服務副主任勃吉斯(Samantha Burgess)說:「10月以攝氏0.4度之多打破紀錄,這是很大的差距。」她稱今年10月出現「非常極端」的異常氣溫。這樣的高溫是因為人類活動持續排放溫室氣體,加上今年出現聖嬰(El Nino)氣候模式所致,導致東太平洋的海洋表面溫度上升。
今年10月,全球地表平均溫度比1850年至1900年高出攝氏1.7度。哥白尼氣候變化服務將1850年至1900年定義為前工業化時期。
哥白尼氣候變化服務在聲明中說,今年10月氣溫打破紀錄,代表2023年「幾乎確定」將成為有紀錄以來最熱的一年。前一個紀錄是2016年,另一個聖嬰年。
哥白尼氣候變化服務的數據可追溯至1940年。勃吉斯說:「當我們把我們的數據與政府間氣候變遷問題小組(IPCC)資料結合在一起時,我們可以說這是過去12萬5000年來最溫暖的一年。」
聯合國氣候科學主管單位IPCC最悠久的數據,包括來自冰核、樹木年輪與珊瑚沉積物等來源的讀數。
賓州大學(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氣候科學家曼恩(Michael Mann)說:「大多數的聖嬰年如今都在打破紀錄,因為聖嬰現象讓全球更加暖化,讓穩定上升的人為暖化進一步加劇。」
氣候變遷也助長日益嚴重的極端天氣,今年還包括造成數千人死亡的利比亞洪災、南美洲的嚴重熱浪與加拿大有紀錄以來最嚴重的野火季。
英國里茲大學(University of Leeds)氣候科學家福斯特(Piers Forster)說:「我們絕不能讓今年出現的毀滅性洪災、野火、風暴與熱浪成為新常態。透過在未來10年快速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我們可將暖化速度減半。」
https://tw.news.yahoo.com/10%E6%9C%88%E6%B0%A3%E6%BA%AB%E5%86%8D%E7%A0%B4%E7%B4%80%E9%8C%84-2023%E7%AF%A4%E5%AE%9A%E6%88%90125%E8%90%AC%E5%B9%B4%E4%BE%86%E6%9C%80%E7%86%B1%E4%B8%80%E5%B9%B4-073500239.html
2023/11/06
在全球,我們正面臨著日益嚴重的食品危機。聯合國最新的報告指出,在2022年,有58個國家的超過2.5億人面臨著嚴重的食品不安全,這一數字較2021年的1.93億人、53個國家增加了許多。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眾多,其中包括經濟衝擊、地區性戰爭以及極端氣候事件。
然而,令人驚訝的是,氣候危機和食品危機之間存在著密切的關係,而素食可能成為拯救世界的關鍵。越來越多的科學研究證實,肉類消費是溫室氣體排放的主要來源之一,而這些排放加劇了極端氣候事件。肉類工業不僅對環境造成嚴重損害,而且並不是資源使用的最有效方式。
在2022年,德國波恩大學的一項研究呼籲,特別是像美國和歐洲這樣肉類消費量高的地區,應該將肉類消費量減少至少75%。這項研究指出,如果所有人都像歐洲人或北美人一樣多吃肉,我們將無法實現國際氣候目標,許多生態系統將面臨崩潰。
此外,肉類工業的排放也直接影響極端氣候事件,使得像非洲之角這樣的地區面臨更嚴重的飢荒。例如,索馬里不僅受到內戰困擾,還面臨著自2020年以來的嚴重乾旱。科學家在2023年4月證實,氣候變化是這種極端乾旱的主要原因。
在這樣的背景下,素食主義被視為解決方案之一。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轉向植物性飲食不僅有助於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還能夠更高效地利用資源。根據新加坡淡馬錫(Temasek)的Steve Howard指出,僅有18%的熱量來自家畜,但有80%的農業土地用於養殖。多採用植物性蛋白質和替代性蛋白質將有助於維持糧食安全。
此外,在全球各地,一些組織已經證明,植物性食品可以幫助人們度過極端氣候事件帶來的困境。在肯尼亞,當地人開始嘗試使用“花園塔”這種創新方法。這些花園塔不僅節省空間,還提供了更高效、更簡單、更可持續的解決方案,幫助多個家庭解決食品安全問題。
因此,素食主義不僅僅是一種生活方式選擇,更是我們應對氣候危機和食品危機的關鍵。我們需要意識到,我們的飲食習慣對地球的未來有著深遠的影響,選擇素食,可能是我們最具力量的舉措之一。
https://www.suiis.com/news/article/1750?fbclid=IwAR3DABBWTYXojDOEqh846_4VjZRSy2O924nK-NXLflbo2I_FfIRFsdRKWOY
▲科學家在奧地利的賈姆塔弗納冰川(Jamtalferner glacier)進行監測。(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記者張寧倢/編譯
全球暖化造成阿爾卑斯山冰川快速消融,科學家表示,即使人類現在立刻停止燃燒化石燃料,仍然無法挽救奧地利的賈姆塔弗納冰川(Jamtalferner glacier)將在幾年後融化殆盡的趨勢。估計再過數十年後,奧地利的其他冰川也將提早在2050年底前完全消失。
根據美聯社報導,奧地利科學院(ÖAW)的冰川學家費雪(Andrea Fischer)帶領她的團隊測量冰川,目睹了重大的冰川退縮。過去數年來,奧地利的冰川已經開始在乾燥的路地上呈塊狀般崩解,這種現象在過去幾個世紀裡從未有過。
費雪說,幾年前,她與團隊預估奧地利冰川將持續存在直到21世紀末,但現在看來,情況可能會提前發生,「到2050年底,也就是本世紀上半葉結束時,奧地利將不再有冰川。」
▲一群登山客2023年9月6日正前往賈姆塔弗納冰川,一睹大自然的壯麗景觀。(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報導指出,冰川是由大量積雪與冰塊經過幾世紀的堆積擠壓所形成的巨大冰河冰,並且緩慢在陸地上流動,冰川的消融是人為造成氣候變遷的最顯著跡象之一,從洛磯山脈到阿爾卑斯山,再到喜馬拉雅山脈,全球各地的冰川正在快速消退,科學家們估計,若按照目前地氣候變遷趨勢,到本世紀末為止,世界上3分之2的冰川將會消失。
目前科學家們正持續觀測賈姆塔弗納冰川的情況,以了解冰川將融化出多少水量,以及監測過去被冰川覆蓋的岩石與地層碎片鬆動所帶來的安全隱憂。費雪說,人類即使立刻停止燃燒化石燃料,賈姆塔弗納冰川的消失已成定局,但仍然需要控制氣候暖化。
中時新聞網 吳映璠
美國海關與邊境保護局(U.S. Customs and Border Protection)8月份悄悄公布10部和不明飛行物(UFO)相關的影片,以及多達389頁的文件報告,其中一部影片引起外媒關注,影片中的不明飛行物體飛入海裡後又出水繼續前進,絲毫沒有減速,最終不明物體在海中消失。
綜合美國國家廣播公司新聞網(NBC News)、英國《每日郵報》(Daily Mail)、「新聞頭條」(Newsmax)報導,美國海關與邊境保護局基於「資訊自由法」(US Freedom of Information Act)要求,8月9日「悄悄」公布10部和UFO有關的影片,以及長達389頁的報告。
這些影片及文件近期才受到UFO迷關注,影片呈現了不明飛行物體在空中的詭異飛行動線,包括一架戰機被不明球狀物體騷擾、追趕,還有一顆漂浮球體在一輛16輪貨卡旁盤旋。
不過最令外媒關注的是一部2013年4月發生在波多黎各阿瓜迪亞(Aguadilla)的影片,這部影片2015年就已流出,影片中不明飛行物體快速飛越陸地,飛入海中後又竄出繼續前進,NBC記者描述不明物體墜海又竄出前進時似乎未減速,不明物體最終消失在海裡。
針對美國海關與邊境保護局公布UFO影片及文件,前美國國防部情報部門官員梅隆(Chris Mellon)說,海關與邊境保護局的舉動非常重要,「將會幫助大眾了解飛官在全球遇到了什麼」,他說五角大廈每個月平均收到50至100件UFO事件通報,而且來自於全球各地。
不過專門揭發UFO陰謀論的作家維斯特(Mick West)說,海關與邊境保護局公布的影片「多數都不是新影片」,當中的新影片也「不是太令人感興趣」。
他認為著名的阿瓜迪亞UFO影片「與漂浮在空中的婚禮燈籠一致」。
作者: 史蒂芬・法默
原文作者: Steven D. Farmer
譯者: 李曼瑋
出版社:一葦文思
出版日期:2022/08/10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786269551330
叢書系列:Beings
規格:平裝 / 488頁 / 14.8 x 21 x 3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內容簡介
動物是天使,動物是祖靈
動物是人類的守護者
也是來自靈性世界的訊息傳遞者
知名動物溝通師—春花媽 特別獻聲・誠心推薦
隨掃即聽!「召喚你的靈性動物朋友 冥想導引音檔」
本書作者史蒂芬・法默博士不僅是執業心理治療師,
更具有薩滿師和靈魂治療師的身分,
出版過眾多暢銷書與神諭牌卡。
本書除了提醒人們與動物緊密連結的關係,
更將動物守護靈鮮為人知的教導、啟發與療癒,
化為實用、易讀、方便使用的指南,
為人們提供實際生活與靈性道途的最佳指引。
***
動物充斥在我們的意識與生活環境之中,時刻與我們同在。他們以實體及象徵形式的方式出現在我們身邊,而這些美妙的生物,也正以我們意想不到的各種方式,一路引領、教導、療癒著我們。
——你想知道當生活或夢境中出現某個動物,代表什麼意義嗎?
——你想知道動物們想向你傳遞哪些訊息嗎?
——當你想提升自信或解讀夢境時,應該要召喚哪個動物呢?
★「靈性動物」和「守護靈」的定義
守護靈亦稱輔助靈或守護神,是給予我們正向協助的靈體。我們可以召喚守護靈,以尋求指引、保護、療癒、鼓勵和啟發。有些守護靈自小就陪伴著我們,有些則出現在生命的不同階段,幫助我們度過艱難的人生轉折。而以動物形式教導、指引我們、賦予我們力量,並幫助我們療癒自己的動物靈,便稱為「動物守護靈」。
在薩滿或北美原住民文化的體系之中,這些守護靈可能是「圖騰動物」或「力量動物」:
●圖騰動物:通常為一個家族、氏族或群體所共有(包括吉祥物);或者是某個動物的代表物品,諸如雕像、公仔、玩偶。
●力量動物:源於薩滿教,是薩滿師或薩滿實踐者在進行薩滿儀式一開始,就會專門擁有的動物守護靈。在薩滿旅行中,力量動物會一路相伴,而祂們所代表的性格與特徵,通常也反應了你自身的性格與特徵。
而「靈性動物」則廣義地涵蓋了上述的動物守護靈、力量動物和圖騰動物,所有在我們人生之路以各種形式給予支持與力量的動物,無論有形或無形,都可稱之為「靈性動物」。
★靈性動物如何幫助我們
想要體驗靈性動物/動物守護靈所帶來的美好價值,並不需要成為薩滿師,只需真誠地向祂們呼喚,祂們必會回應你。而守護靈回應的方式,通常是以不尋常或重複(短時間內至少三次)的象徵符號或方式顯現在你面前,這就代表該動物(物種)在向你傳達靈性世界的訊息。
★從靈性動物獲得訊息的四種途徑—視覺、聽覺、感應、認知
我們可藉由視覺、聽覺、感應、認知這四種途徑,獲得靈性世界的訊息;而且只要愈常練習、愈常調頻至靈性世界,就愈能開發出其他接收訊息的途徑。但最重要的是,我們必須對於接收訊息這件事抱持著強烈的意圖與意願,維持開放的狀態,靈性動物守護靈們就會以最令人意想不到的方式,出現在我們身邊。
***
【本書架構】
★第1章:以實用的指南形式,將200多種靈性動物一一羅列,以便能快速從目錄檢索
每篇動物訊息都包括以下三個單元:
1.「動物守護靈」出現的意義—獲得來自靈性世界對你有益的訊息與啟發
例:你即將經歷人生中一場混亂的時期,但你會順利跨越它,等到達另一端時,你會變得更加強壯,擁有更好的適應力。
2.召喚「動物守護靈」的時機—幫助你從現實問題中解套
例:別人正在對你施壓,希望你的生活穩定或有所目標,但在你內心深處,你知道自己就是還沒準備好。
3.如果「動物守護靈」是你的力量動物—有助了解自己的人格特質,進而在生活上有更好的發揮
例:隨著你的成長,你愈來愈清楚知道自己人生的目的、目標、方向,即便內容可能時不時地有所改變。
★第2章:以召喚動物守護靈的時機為檢索分類,方便依據自身當下需求向守護靈求助
召喚時機涵蓋了生活中的各種面向,從務實的生活目標(如:為人父母與養育子女、處理團體壓力、彌補過錯、改善溝通技巧等),到靈性追求的層面(如:與過去和解、身體淨化與排毒、清理與祝福空間、前世連結等)均有,而每種召喚時機都提供一到數種相應的動物可供指引。
***
【如何使用本書】
動物守護靈會以隱晦矇矓的方式教導你,也會以醍醐灌頂的明確方式給你意見。雖然最實用也最直接的方式,就是與該動物的動物靈直接溝通,但如果尚未具備這種能力,本書將是你最好的解讀指引。
●當某個動物在現實生活中以不尋常的方式、或在不尋常的時間出現時:
請翻閱〈第1章〉找到該動物,詳細閱讀其中可能要傳達的意義。請特別留意「動物守護靈出現的意義」單元中,直接躍入眼簾的內容,以直覺找到最有幫助的訊息後,再閱讀其他兩個單元的內容,諸如:遇到哪些情況可以召喚該動物守護靈;或是作為力量動物時,該動物所反映的人格特質為何。這些資訊可幫助你更加了解該動物守護靈想要向你傳達的訊息。
●當你有任何問題想主動詢問動物守護靈時,你可以:
1.以冥想獲得建議
除了從書中或書末提供的資源裡尋找答案之外,作者也建議多練習冥想,直接與動物守護靈溝通。因此書中也提供一篇作者的冥想導引文,有助於你的冥想練習,培養直接與動物守護靈溝通的能力。
2.把書當作占卜工具
閉上雙眼深呼吸、放鬆身體,在心中提問,一邊反覆翻著〈第1章〉頁面,直到你想停止為止。該動物及其內容,就能為你提供指引。
作者簡介
史蒂芬・法默博士(Steven D. Farmer)
執業心理治療師,此外還具有作家、教師、薩滿師和靈魂治療師等身分。
出版過眾多暢銷書與神諭牌卡,包括《自然神諭的訊息》(Messages from the Spirits of Nature Oracle,預計於2023年出版)、《動物靈口袋指南》(Pocket Guide to Spirit Animals)、《療癒遠古的創傷》(Healing Ancestral Karma)、《大地魔法》(Earth Magic,)、《大地魔法神諭卡》(Earth Magic Oracle Cards)、《給孩子的動物靈牌卡》(Children's Spirit Animal Cards),以上書名均為暫譯。
法默博士透過Zoom進行個人遠端諮詢服務,擁有豐富的心裡治療、薩滿療癒與創傷修復的訓練及經驗,開設的私人輔導課程相當受歡迎,同時也是薩滿實踐協會(Society of Shamanic Practice)委員會的一員。
FB:drstevenfarmer
官方網站:www.drstevenfarmer.com
審譯者簡介
李曼瑋
輔仁大學英國語文學系、政治大學英國語文學研究所文學碩士。專注於藝文相關翻譯與影視翻譯,作品包括電影《只有大海知道》、紀錄片《本來面目》、音樂劇《雨馬》等。曾養過兔子、狗狗,目前有兩隻貓咪,相信動物具有通透且純粹的愛,願所有動物都能受到善待。
目錄
推薦序|沒有孤獨的動物,只有專注的靈魂/知名動物溝通師 春花媽
前言|動物守護靈——導師、嚮導、療癒者
第1章 動物守護靈指南
【001】土豚Aardvark・【002】信天翁Albatross・【003】短吻鱷Alligator・【004】螞蟻Ant・【005】食蟻獸Anteater・【006】羚羊Antelope・【007】犰狳Armadillo・【008】狒狒Baboon・【009】獾Badger・【010】倉鴞Barn Owl・【011】橫斑林鴞Barred Owl・【012】蝙蝠Bat・【013】熊Bear・【014】河狸Beaver・【015】蜜蜂Bee・【016】白鯨Beluga・【017】烏鶇Blackbird・【018】黑寡婦蜘蛛Black Widow Spider・【019】青鳥Bluebird・【020】冠藍鴉Blue Jay・【021】藍鯨Blue Whale・【022】野豬Boar・【023】北美山貓Bobcat・【024】水牛Buffalo・【025】公牛Bull・【026】蝴蝶Butterfly・【027】駱駝Camel・【028】金絲雀Canary・【029】北美紅雀Cardinal・【030】馴鹿Caribou・【031】鶴鴕Cassowary・【032】貓Cat・【033】變色龍Chameleon・【034】獵豹Cheetah・【035】黑猩猩Chimpanzee・【036】絨鼠Chinchilla・【037】花栗鼠Chipmunk・【038】眼鏡蛇Cobra・【039】鳳頭鸚鵡Cockatoo・【040】神鷹Condor・【041】鸕鶿Cormorant・【042】山獅Cougar・【043】乳牛Cow・【044】郊狼Coyote・【045】螃蟹Crab・【046】鶴Crane・【047】鱷魚Crocodile・【048】烏鴉Crow・【049】杜鵑Cuckoo・【050】鹿Deer・【051】澳洲野犬Dingo・【052】狗Dog・【053】海豚Dolphin・【054】驢Donkey・【055】白鴿Dove・【056】龍Dragon・【057】蜻蜓Dragonfly・【058】鴨Duck・【059】儒艮Dugong・【060】鵰Eagle・【061】針鼴Echidna・【062】鰻Eel・【063】白鷺鷥Egret・【064】象Elephant・【065】麋鹿Elk・【066】鴯鶓Emu・【067】隼Falcon・【068】雪貂Ferret・【069】紅鶴Flamingo・【070】狐狸Fox・【071】青蛙Frog・【072】瞪羚Gazelle・【073】壁虎Gecko・【074】長臂猿Gibbon・【075】鈍尾毒蜥Gila Monster・【076】長頸鹿Giraffe・【077】牛羚Gnu・【078】山羊Goat・【079】鵝Goose・【080】地鼠Gopher・【081】大猩猩Gorilla・【082】蒼鷹Goshawk・【083】大角鴞Great Horned Owl・【084】鸊鷉Grebe・【085】土撥鼠Groundhog・【086】松雞Grouse・【087】鷗Gull・【088】野兔Hare・【089】鷹Hawk・【090】刺蝟Hedgehog・【091】蒼鷺Heron・【092】河馬Hippopotamus・【093】馬Horse・【094】蜂鳥Hummingbird・【095】座頭鯨Humpback Whale・【096】鬣狗Hyena・【097】朱鷺Ibis・【098】鬣蜥Iguana・【099】高角羚Impala・【100】胡狼Jackal・【101】美洲豹Jaguar・【102】水母Jellyfish・【103】袋鼠Kangaroo・【104】紅隼Kestrel・【105】翠鳥Kingfisher・【106】蜜熊Kinkajou・【107】鳶Kite・【108】奇異鳥Kiwi・【109】無尾熊Koala・【110】科摩多巨蜥Komodo Dragon・【111】笑翠鳥Kookaburra・【112】瓢蟲Ladybug・【113】雲雀Lark・【114】狐猴Lemur・【115】花豹Leopard・【116】獅Lion・【117】蜥蜴Lizard・【118】羊駝Llama・【119】龍蝦Lobster・【120】潛鳥Loon・【121】林㹭Lynx・【122】金剛鸚鵡Macaw・【123】喜鵲Magpie・【124】海牛Manatee・【125】草地鷚Meadowlark・【126】狐獴Meerkat・【127】仿聲鳥Mockingbird・【128】鼴鼠Mole・【129】貓鼬Mongoose・【130】猴Monkey・【131】駝鹿Moose・【132】蛾Moth・【133】山獅Mountain Lion・【134】小鼠Mouse・【135】麝香牛Musk Ox・【136】麝香鼠Muskrat・【137】豹貓Ocelot・【138】章魚Octopus・【139】負鼠Opossum・【140】紅毛猩猩Orangutan・【141】虎鯨Orca・【142】魚鷹Osprey・【143】鴕鳥Ostrich・【144】水獺Otter・【145】貓頭鷹Owl・【146】家牛Ox・【147】貓熊Panda・【148】豹Panther・【149】鸚鵡Parrot・【150】孔雀Peacock・【151】鵜鶘Pelican・【152】企鵝Penguin・【153】雉雞Pheasant・【154】豬Pig・【155】鴿Pigeon・【156】鴨嘴獸Platypus・【157】北極熊Polar Bear・【158】豪豬Porcupine・【159】鼠海豚Porpoise・【160】草原犬鼠Prairie Dog・【161】螳螂Praying Mantis・【162】海鸚Puffin・【163】美洲獅Puma・【164】蟒蛇Python・【165】鵪鶉Quail・【166】兔Rabbit・【167】浣熊Raccoon・【168】公羊Ram・【169】大鼠Rat・【170】響尾蛇Rattlesnake・【171】渡鴉Raven・【172】小貓熊Red Panda・【173】犀牛Rhinoceros・【174】走鵑Roadrunner・【175】知更鳥Robin・【176】蠑螈Salamander・【177】鮭魚Salmon・【178】鷸Sandpiper・【179】蠍Scorpion・【180】海鷗Seagull・【181】海馬Sea Horse・【182】海豹Seal・【183】鯊Shark・【184】臭鼬Skunk・【185】樹獺Sloth・【186】蛇Snake・【187】雪豹Snow Leopard・【188】麻雀Sparrow・【189】蜘蛛Spider・【190】松鼠Squirrel・【191】雄鹿Stag・【192】海星Starfish・【193】鸛Stork・【194】燕Swallow・【195】天鵝Swan・【196】狼蛛Tarantula・【197】袋獾Tasmanian Devil・【198】虎Tiger・【199】蟾蜍Toad・【200】陸龜Tortoise・【201】巨嘴鳥Toucan・【202】火雞Turkey・【203】海龜Turtle・【204】獨角獸Unicorn・【205】禿鷹Vulture・【206】海象Walrus・【207】胡蜂Wasp・【208】黃鼠狼Weasel・【209】鯨Whale・【210】角馬Wildebeest・【211】狼Wolf・【212】狼獾Wolverine・【213】袋熊Wombat・【214】啄木鳥Woodpecker・【215】斑馬Zebra
第2章 針對特定需求,召喚動物守護靈
附錄
來自動物守護靈的訊息—引導式冥想
參考資源
致謝
索引
作者: 黛安娜‧庫柏
原文作者: Diana Cooper
譯者: 周家麒
出版社:生命潛能
出版日期:2021/04/05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789860629101
叢書系列:心靈成長系列
規格:平裝 / 336頁 / 14.8 x 21 x 1.55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內容簡介
為了所有神性與心靈的至高之善,動物帶著靈魂使命化身到地球。
從靈性層面認出自然的神聖,意味著你能以更高的覺知和萬物一同成長。大天使會隨時在側,回應你為大自然的祈禱。如果你想用更高的視野理解自然,可以召喚大天使波利梅克;如果你對昆蟲的靈魂使命十分好奇,大天使普米尼拉克會幫助你找到解答;如果你看到一根羽毛,極可能是大天使波比托鳥類捎給你一項訊息。
至高無上的神聖意圖希望人類與整個自然界和諧共存。在亞特蘭提斯黃金紀元,人和生物都彼此相愛、尊敬和接納,人類散發著愛與無害,自然回之以療癒、滋養,能量的交換分毫不差並且充滿著愛。
本書需要你對自然界的眾生敞開心,重新認識與我們一起生活在地球的動物們。隨著對牠們的認識加深,你將會明白,每一個物種的存在都絕非偶然,每一個出現在你身邊的生命體都是被你的能量吸引,為了要教導你該學習的功課而來。
本書特色
✧本書介紹各種物種的宇宙起源和靈魂使命,幫助我們從靈性層面去了解這些生命,和牠們一起為了地球的至善與和諧努力。
✧自然界的動植物身上隱藏著許多教導,背後也有其神聖目的。連結這些智慧能夠擴展我們的意識,進一步推進地球的揚昇。
✧大天使會為化身到地球上的動物提供療癒、安慰和支持,並與動物合作,提升我們的頻率。你可以透過書中提供的觀想幫助動物,或是連結牠們的教導。
✧二○三二黃金紀元即將來臨,學習如何和地球上的所有生命和諧相處,是人類眼下重要的功課。當我們知道、並用牠們應得的方式對待牠們時,愛、希望和新的覺悟就會重新回到我們集體的意識中。
✧資深擴大療癒法療癒師、星際能量傳遞者 劉瑜雯 感動推薦。
作者簡介
黛安娜.庫柏(Diana Cooper)
享譽國際的臨床醫學家、治療者。自從四十二歲生命低谷時期,天使第一次出現給予協助之後,開啟她靈性的視野,持續接收到揚昇大師及天使的訊息,擁有許多獨特的靈性體驗。
黛安娜目前是「黛安娜‧庫柏天使與揚昇學校」(Diana Cooper School of Angels and Ascension)的負責人,籌辦天使日活動(Angels Awareness Day),也提供授證的課程,並時常參加電台廣播,出現在世界各地的電視節目上。透過書籍創作、占卜卡、工作坊與治療工作等,幫助許多人實現他們最高的靈性渴求與生命目的。
著作包括《新世紀揚昇之光》、《啟動天使之光》、《靈性法則之光》、《跨越2012》、《亞特蘭提斯神諭占卜卡》、《發現亞特蘭提斯》等(均由生命潛能出版)。
更多有關黛安娜‧庫柏的書籍、有聲作品與工作坊的資料,請參訪她的網站:www.dianacooper.com
譯者簡介
周家麒(Simon Chou)
政治大學外交系、淡江大學美國研究所畢業,從事專業翻譯三十多年,領域跨足國際政治、外交、心靈成長,譯作有:《新世紀意識的覺醒》(聯經出版社)、《高峰之巔的聖者》(天下出版社)、《僧人心態》(方智出版社)、《情緒發炎》(天下出版社)等。
目錄
推薦序—動物、植物與大地母親之愛的呼喚 劉瑜雯
導言 地球上的生物
第一篇動物與大自然
第一章 動物與大自然的靈性進化
第二章 與動物合作的天使
第三章 動物的顏色
第二篇動物界
第四章 土豚
第五章 獾
第六章 蝙蝠
第七章 熊
第八章 海狸
第九章 駱駝
第十章 貓
第十一章 乳牛
第十二章 鹿
第十三章 狗
第十四章 大象
第十五章 長頸鹿
第十六章 山羊
第十七章 豚鼠
第十八章 刺蝟
第十九章 馬、斑馬與驢
第二十章 鬣狗
第二十一章 袋鼠和沙袋鼠
第二十二章 駱馬和羊駝
第二十三章 猴子和猿
第二十四章 熊貓
第二十五章 豬
第二十六章 兔和野兔
第二十七章 大鼠、小鼠和倉鼠
第二十八章 犀牛
第二十九章 綿羊
第三十章 松鼠
第三篇 水生動物
第三十一章 海豚
第三十二章 青蛙和蟾蜍
第三十三章 魚和貝類
第三十四章 魟魚
第三十五章 鯊魚
第三十六章 海龜
第三十七章 鯨魚
第四篇 爬蟲動物
第三十八章 鱷魚和短吻鱷
第三十九章 蛇
第四十章 蜥蜴、蠑螈、科摩多巨蜥和變色龍
第四十一章 陸龜
第五篇 鳥類王國
第四十二章 鳥類
第四十三章 來自拉庫美的第五次元鳥類
第四十四章 第三次元的鳥類
第四十五章 水鳥
第六篇 昆蟲王國
第四十六章 第四與第五次元的昆蟲
第四十七章 第三次元的昆蟲
第七篇 樹木王國
第四十八章 樹木
結論
名詞解釋
備註
周刊王CTWANT |朱冠宇
[周刊王CTWANT] 美國眾議院今年7月舉行不明異常現象(Unidentified Anomalous Phenomena;代替舊稱UFO)聽證會,3名退役軍人在會中證實外星人存在,掀起各界議論。同樣有大量UAP目擊事件的墨西哥,則有外星人專家在國會聽證會展示2具外星人遺骸,並指經檢測確認遺骸非地球上任何物種,且年代距今已有1800年之久。
據《太陽報》報導,UAP專家兼記者莫森(Jaime Maussan)今(13日)在墨國聽證會展示2具外星人遺骸,其外型「意外但不意外」的符合過去對外星人想像,遺骸有巨大且往後延伸頭顱、細長軀幹與四肢,四肢末端各有3根手、腳趾。
莫森指出,這2具遺骸都是在秘魯庫斯科發現,最早由礦坑工人發現UAP殘骸,並在殘骸裡找到已變成木乃伊的遺骸。另DNA鑑定顯示遺骸既不屬於人類,更非地球上任何已知物種,並用碳14確認遺骸距今已有千年歷史。
雖然莫森展示的遺骸真實性,以及碳14檢測法與DNA鑑定是否準確或適用於外星人,都有待證實,但中南美尤其秘魯時常有UAP目擊記錄,加上庫斯科的馬丘比丘遺跡一直被陰謀論者認為是外星人留在地球上的印記,遺骸真實性雖遭質疑,但仍掀起各界討論。
此外,墨西哥國會此次舉辦聽證會,是為推動該國的空域保護法,以保衛墨西哥領空免受非法航班或不明飛行物入侵。且該法一旦通過,墨西哥將成為全球第一個承認外星人存在於地球上國家。
https://tw.news.yahoo.com/%E5%A2%A8%E8%A5%BF%E5%93%A5%E5%9C%8B%E6%9C%83%E8%81%BD%E8%AD%89%E6%9C%83%E5%B1%95%E7%A4%BA-%E5%A4%96%E6%98%9F%E4%BA%BA%E9%81%BA%E9%AA%B8-%E5%B0%88%E5%AE%B6%E6%8E%9B%E4%BF%9D%E8%AD%89-%E5%8D%83%E5%B9%B4%E5%89%8D%E4%BE%86%E5%88%B0%E5%9C%B0%E7%90%83-142521856.html
綜合《路透社(Reuters)》等外媒報導,墨西哥國會在專家莫森(Jaime Maussan)的協助主持下,召開了堪稱國際首次的「不明飛行物聽證會」;專攻不明空中現象(UAP,Unidentified Anomalous Phenomena)的莫森也在記者環繞下做出說明。
「可以確定的是,這並不是來自地球的生物」,莫森表示,兩具屍體的發現地點並沒有飛碟殘骸,而是呈現化石的狀態被發現,悄悄的藏在祕魯的一處在矽藻(藻類)礦中,研究團隊接手後也從碳14分析得知,兩具遺骸具今已有超過千年的歷史,且挾帶多達三分之一的未知DNA,由此推測應來自外星。除此之外,兩具屍體分別在體內發現3顆疑似是卵的物體,以及稀有金屬。
林利庭
全球急速升溫,科學家表示,7月即將成為地球史上最熱的月份。歐美飽受熱浪席捲,地中海野火燒不停,而美國則有一半的人口,籠罩在高溫警告下;亞利桑那州的鳳凰城,連續28天高溫破43度,把貨櫃加裝空調改成避難所供無家者居住;美國總統拜登也下令,勞工必須要有高溫防護措施,並且撥款植樹抗暑。聯合國秘書長警告,全球暖化時代結束,「沸騰時代」已經來臨。
聯合國秘書長 古特瑞斯:「氣候變遷就在眼前,這很可怕,而且還只是開端,全球暖化時代已經結束,全球沸騰時代已經來臨。」
聯合國秘書長警告全球沸騰時代已經到來,因為地球正在急速升溫,才剛經歷史上最熱6月,眼下7月還沒過完,就注定要再刷新紀錄。
哥白尼氣候變遷服務負責人 布諾坦普(CARLO BUONTEMPO):「我們幾乎肯定整個7月,將成為有紀錄以來的最熱7月,甚至是有紀錄以來最熱月份,在當代歷史上,我們從未經歷過這樣的酷熱。」
氣象專家表示,歷年七月全球平均溫度約攝氏16度,今年七月均溫已經上升了一度,地球12萬年來從沒這麼熱過。
德國氣候科學家 浩森(KARSTEN HAUSTEIN):「一般來說,高溫紀錄會在聖嬰年出現,這也是我們看見的情況,但最根本的原因還是人類造成的溫室氣體排放。」
極端高溫籠罩南歐,助長野火燒個沒完,克羅埃西亞的契奧沃島(Ciovo),當局派出消防飛機從空中不斷灑水澆灌,不過在強風助長下,大火卻一度逼近當地最熱門的度假勝地杜布羅夫尼克(Dubrovnik),所幸火勢在周三獲得控制。
世界衛生組織秘書長 譚德塞:「高溫和其他條件也助長阿爾及利亞、希臘,義大利和突尼西亞的野火,超過40人死亡,還有上千人被撤離。」
而在美國,熱浪也持續肆虐,全美幾乎一半的人口,高達1.8億人籠罩在直逼38度的高溫警報下,直到至少周六。東北各大城市,包括華府、費城和紐約,都呼籲市民多補充水分,盡量別外出。
紐約市市長 亞當斯:「今天(週四)的體感溫度是華氏105度 (攝氏40.5度),明天是105到108(攝氏40.5-42.2度)。這不是我們第一場熱浪,然而隨著氣候變遷加劇,這也不會是我們最後一次。」
這波熱浪從西南部一路擴散,而且沒完沒了,亞利桑那州的鳳凰城持續飆高溫,已經連續28天熱破43度(華氏110度),全州有多達25人死於高溫。
梅奧醫學中心 布拉卡蒙特(Jesse Bracamonte):「是炎熱的天氣,酷熱會產生問題。我的心與那些因熱相關疾病或中暑,而失去性命的人同在。」
鳳凰城當局與非營利組織合作,把貨櫃改裝成有冷氣,使用太陽能發電的住處,讓無家可歸的民眾,不用在外承受極端酷暑。
無家者非營利組織項目負責人 伯格(JESSICA BERG):「我們每天都在新聞上看到鳳凰城的無家可歸者,以及鳳凰城炎熱的天氣,這也是這個項目很棒的一點,同時解決了兩個問題,而且是完全脫離電網。」
華府也已經下令進入公共緊急狀態,並且將公車轉換成臨時避難所,讓弱勢族群在大熱天,也有地方可以避暑。
高溫下工作勞工:「高溫很困難,會消磨體力,特別是當你61歲了。」
全美高溫拉警報,總統拜登週四指示勞工部加強對高溫危險環境的執法,要勞工有熱相關保護,也宣布撥出10億美元,協助各城鎮植樹降溫。
美國總統 拜登:「我不認為再有人可以否認氣候變遷的影響,我們應該保護勞工免受危險條件的影響,所以我們會這麼做,至於那些不這樣做的州,我會點名他們。」
要想逃離人類一手打造的高溫煉獄,聯合國秘書長疾呼,採取全球行動,大幅度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比過往任何時刻都更迫切。
https://tw.stock.yahoo.com/news/%E5%85%A8%E7%90%83%E6%9A%96%E5%8C%96%E7%B5%90%E6%9D%9F-%E8%BF%8E-%E6%B2%B8%E9%A8%B0%E6%99%82%E4%BB%A3-7%E6%9C%88%E5%9C%B0%E7%90%8312%E8%90%AC%E5%B9%B4%E6%9C%80%E7%86%B1-113308895.html
2023年08月02日
地球資源並非源源不絕,科學家計算人類一年可用的自然額度後發現,今年在8月2日就將額度全部花光。這天起,我們都是以透支的方式消耗地球資源。因此將這一天定義為今年的「地球超載日」(Earth Overshoot Day,又譯為「生態負債日」)。
研究員於1990年代初設計這套生態評估方法。全球生態足跡網絡(Global Footprint Network)引用聯合國數據計算後發現,要養活全世界的人口,要1.7個地球的資源才夠。而隨著人類耗用資源的速度愈快,透支的日期就會愈快到來,這就是地球負載日的概念。
跟去年相比,今年的超載日延後了五天,代表人類耗用資源的速度已經放緩。但最新《國家生態足跡和生物承載力報告》(National Footprint and Biocapacity Accounts)指出,其中四天的差異是因為調整計算方式造成,等於今年的進步只有一天。
在過去五年來,地球超載的趨勢逐漸放緩,但專家無法確定這是經濟衰退所致,還是全球努力減碳的成果。
哪些國家資源消耗最快?如果我們都住在卡達,那麼41天(2月10日)就會耗盡天然資源,其次為盧森堡(2月14日)、加拿大、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和美國(3月13日)。最晚的則是非洲國家貝南(Benin)(12月26日)。
全球生態足跡網絡指出,人類減少耗用地球資源的進展還是太慢。未來七年,每年地球超載日都必須晚19天,才能達成2030年碳排放量比2010年降低43%的聯合國目標。
全球生態足跡網絡執行長特貝(Steven Tebbe)擔心,如果生態超載再持續下去,將導致更多的極端熱浪、森林大火、乾旱和洪水等,並且威脅全球糧食生產。他進一步指出,城市、國家和企業都應該加強資源安全,這不僅有助長期發展,地球也能獲益。
全球生態足跡網絡指出,我們有足夠的解決方案可以逆轉生態超載。例如,將低碳電力的占比從39%增至75%,全球超載日就會推遲26天;把食物浪費減半,可以爭取13天;推動林木間植(tree intercropping,混農林業的一種類型)可延後2.1天。
https://e-info.org.tw/node/237299
▲刊登在國際頂尖期刊《自然通訊》的最新研究預估,重要洋流系統「大西洋經向翻轉環流」(AMOC)最快恐在2025年瓦解,將嚴重擾亂全球氣候。(圖/美聯社/達志影像)
國際中心徐筱晴/綜合報導
國際中心蔡姍伶/綜合報導
儘管研究人員仍在試圖釐清這些變化意味什麼,但很明顯是因人為引起的氣候變遷導致的,應視為地球系統的一大警鐘。
https://www.nownews.com/news/6196676
國際中心蔡姍伶/綜合報導
報導提到,科學家之所以能做出這樣的估算,是因為他們能從樹木年輪、藏於冰層中的冰核、珊瑚礁等古老物件,提取了數千年來的氣候數據,這些也是科學界了解氣候系統以及工業革命後,人類如何導致全球迅速暖化的理論基石。
https://www.nownews.com/news/6191787
昴宿星人透過作者的傳譯,以機智而慈悲的用心,誘發我們從遊戲大師的概念之中去探索時隧道.喚醒內在打開多次元遠景的關鍵密碼,重現地球生命圖書館的夢想。這本書詳盡地探測深藏於我們內在的記憶,以揭示我們在當前這個時代面臨轉化過程中所該扮演的。
澳洲廣播公司新聞網(ABC News)報導,美國國家環境預測中心的數據顯示,7月3日全球均溫來到攝氏17.01度,是全球有紀錄以來最熱一天,隔天7月4日又達到攝氏17.18度,連續兩天寫下最高溫紀錄,地球熱滾滾。
根據美國國家環境預測中心(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 NCEP)的數據,全球均溫於7月3日達到攝氏17.01度,超越2016年8月紀錄高點的攝氏16.92度。
倫敦帝國學院(Imperial College London)葛拉漢氣候變遷和環境研究所(Grantham Research Institute on Climate Change and the Environment)氣候科學家奧托(Friederike Otto)說:「這並非我們應該慶祝的里程碑。這是對人類和生態系統宣判的死刑。」「讓人擔憂的是,這個最熱的一天不會維持太久。」
美國國家環境預測中心數據指出,24小時之後,即是7月4日,全球均溫達到攝氏17.18度。這證明了奧托所說的,是對的。
世界氣象組織(World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宣布,2023年已經出現聖嬰現象(El Nino),未來12個月可能會出現更多創紀錄高溫。
這些資料是基於美國緬因大學(University of Maine)氣候變遷研究所(Climate Change Institute)科學家對NCEP數據的分析,並依據世界各地一系列陸地及海洋觀測數據編制而成。
這項史上最熱一天的「紀錄」還不是正式的,尚未獲得其他測量數據的證實。
但澳洲摩納希大學(Monash University)地球、大氣和環境學院副教授葛朗特(Ailie Gallant)表示,本周是否真的打破史上最高溫紀錄,最終這個問題並不重要,「重點是,我們將經歷更多這種非常炎熱的日子。我們將經歷更多的熱浪和…氣溫飆升。」
全球有許多國家正遭遇嚴酷熱浪。中國的氣溫已超過攝氏35度,北非國家更面臨攝氏50度的高溫。美國南部地區也正經歷酷暑,目前處於冬季的南極洲氣溫也高於往年平均。
葛朗特博士提到,連續幾天出現高溫並不罕見,因為天氣系統通常會持續數日,「世界各地的熱浪往往會持續數天,再加上可能出現的聖嬰現象導致海洋釋放出大量熱量,都為破紀錄高溫形塑完美的條件。」
有紀錄以來最熱的10年都出現在2005年之後,科學家表示,這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人類活動引起的氣候變遷。
責任主編:于維寧
https://tw.news.yahoo.com/%E5%9C%B0%E7%90%83%E7%86%B1%E7%88%86%E4%BA%86%EF%BC%81%E5%85%A8%E7%90%83%E5%9D%87%E6%BA%AB%E9%80%A3%E5%85%A9%E5%A4%A9%E8%A1%9D%E7%A0%B4%E6%94%9D%E6%B0%8F17%E5%BA%A6-115005635.html
▲科學家今天釋出警訊,喜馬拉雅山的冰川提供重要水源供近20億人使用,卻因氣候變遷正以從未有過的速度加快融化,導致社區暴露未知災難風險中,潛在後果不堪設想。(圖/美聯社/達志影像)
中央社
國際山區整合發展中心的生計與移民議題專家馬哈江(Amina Maharjan)說,這個地區的聚落沒有獲得他們所需的支援,「多數適應行動是社區和家庭(對氣候事件)做出反應,不足以應付氣候變遷的挑戰…未來的重點會是預先為變化做準備」。(譯者:曾依璇/核稿:劉文瑜)
https://www.nownews.com/news/6175284
▲全球暖化持續敲響警鐘,科學家警告,若溫室氣體排放量維持不變,北極在2030年將首次發生夏季無海冰的狀況,比之前預估的提早了10年。(圖/美聯社/達志影像)
記者倪浩軒/綜合報導
根據《CNN》報導,芬蘭氣象研究所研究員,同時是北極氣象研究專家的蘭塔寧(Mika Rantanen)表示,他檢閱了《自然通訊》的最新研究,認為研究方法非常嚴謹,結果顯示北極地區已達到「臨界點」。蘭塔寧解釋,人類可以將北極海冰當成地球身體的免疫系統,用來保護免受有害物質的侵害。而一旦北極無冰,就好像身體失去免疫系統的保護,狀況將迅速惡化。蘭塔寧強調,北極海冰因為溫室氣體排放正在減少,這點早已為人所知,可是無冰夏季將比原先預估的提早10年發生,這發現還是非常令人關注。
https://www.nownews.com/news/6162944
Newtalk新聞 |蔡宛臻 綜合報導 的故事 • 昨天 下午5:23
Newtalk新聞
美國史丹佛大學教授日前聲稱,「外星人存在於地球」,如今又一位美國前情報官員曝出,美國在調查墜毀的不明飛行物時發現了「非人類」的製造技術,並且已經將「外星」技術用於軍備競賽,引發網友熱議。
據《每日郵報》 5 日報導,前情報官員大衛·查理斯·格魯施近日向美國國會和情報界監察長舉報,稱美國政府試圖隱藏對不明飛行物的調查發現。格魯施稱,隨著不明飛行物墜毀在地球上,美國擁有大量來自「非人類起源」的不明飛行物零件和設備,且一部分「非人類技術車輛」,已經著陸或墜毀在地球。
格魯施表示,美國和其他國家在從事絕密行動,試圖對不明飛行物碎片進行「逆向工程」,從而製造新的武器。 根據格魯施的說法,美國進行的這項絕密行動可追溯到 20 世紀初。格魯施補充,美國在過去 80 年的軍備競賽中,就已經利用了外星技術,而外星材料的檢索和複雜歷史計劃不應繼續成為秘密。不過,美國政府多年試圖隱藏這些發現,因此,格魯施向國防部提出申訴,卻因舉報的決定而受到排斥。
美國退役陸軍上校卡爾·內爾證實了格魯施的說法,並表示,關於過去 80 年,以來源不明的逆向工程技術為重點的地面軍備競賽一事,從「根本上是正確」的,其中一些來源不明的技術是非人類智慧的。
美國國家航空航太局(NASA) 5 月 31 日,首次針對不明飛行物 (UFO) 舉行專家組公開會。五角大廈負責人在會上承認,在世界各地都發現了不明金屬球體。五角大廈全域異常解決辦公室主任、物理學家肖恩·柯克派翠克稱,五角大廈正在與 NASA 密切合作,這些科學家已獲准從事機密工作,説明軍事調查人員識別神秘的飛行器或事件。
史丹佛大學教授加里·諾蘭也對此表示,外星人百分之百來過地球並且仍在地球上,外星人可能是「使用某種仲介存在的高級智慧形式」。 諾蘭也聲稱,專家們正在對墜毀的不明飛行物進行逆向工程。
https://www.msn.com/zh-tw/news/world/%E7%99%BC%E7%8F%BE-%E5%A4%96%E6%98%9F-%E6%8A%80%E8%A1%93-%E7%BE%8E%E5%89%8D%E6%83%85%E5%A0%B1%E5%AE%98%E5%93%A1-%E5%B7%B2%E5%BE%9E%E5%A2%9C%E6%AF%80ufo-%E9%80%86%E5%90%91%E5%B7%A5%E7%A8%8B-%E8%A3%BD%E9%80%A0%E6%96%B0%E6%AD%A6%E5%99%A8/ar-AA1cbpHs?ocid=hpmsn&cvid=a4418950e443479f8a384e849b78e4a5&ei=18
▲plantarium植境於今(6/5)日世界環境日盛大開幕,慈濟基金會顏博文執行長(左三)表示經過四年多的籌備,感謝各界共同協力打造出同時兼具青年培力與蔬食體驗的永續蔬食平台。(圖/記者湯興漢攝,下同)
記者張惠媛/台北報導
蔬食漸漸成為消費者生活中越發常見的飲食型態,在環境議題倍受關注的此刻,「環境永續」的推動已然是現在進行式,不斷持續、且只會越發重要,如果有一個空間,可以同時擁有蔬食餐廳、餐飲教育推廣、環境友善超市、書店、策展、交流等區域,在繁忙的台北市就宛如城市綠洲,「plantarium植境」於今日(6/5)盛大開幕,為台北市帶來全新的青年共創永續蔬食平台。
▲慈濟基金會顏博文執行長。
慈濟基金會顏博文執行長表示:「經過4年多的籌畫,今天看到植境終於跟大家見面相當開心,希望可以把植境經營成『非慈濟』的場域,也鼓勵年輕人在輕鬆自在的環境裡享受蔬食料理。」顏博文執行長進一步指出:「今天適逢6/5(一)世界環境日,plantarium植境選在今日盛大開幕,也別具意義。」
▲植境為一複合式空間,同時擁有蔬食餐廳、餐飲教育推廣、環境友善超市、書店、策展、交流等區域。
根據聯合國宣布「2030永續發展目標」中,SDGS共有17項核心項目,而「植境」亦期許能在永續浪潮中,致力實踐目標,透過「適量購買」、「減少剩食」等行動,同時推廣蔬食餐飲,達到降低碳排放量的效果,呼籲人人一起來享受蔬食、為環境永續盡一份力。
▲樂覓未來超市陳惠進總經理。
▲樂覓未來超市全素品項達99.9%。
進駐「plantarium植境」的店家有樂覓未來超市、VEGANala善菓蔬食、靜思書軒、VEGESCHOOL等,亦提供友善閱讀空間及策展和活動空間租用等服務。樂覓未來超市陳惠進總經理分享:「樂覓希望讓大家可以更容易取得蔬食/素食的商品來源,更便利、友善的蔬食/素食環境需要大家共襄盛舉,雖然素食產業是一條辛苦的路,但讓下一代享用蔬食/素食更便利是我們的期許,也因此,樂覓未來超市內商品皆經過嚴選,更有99.9%商品是全素品項。」超市的其中一區為裸買裸賣的空間,可攕帶容器前往購物,不僅可適量購買產品、減少食物的浪費,也可將環保落實於目常生活中,減少包材的損耗。
▲善菓餐飲集團嚴心鏞創辦人。
在「plantarium植境」內,除了是一個複合式的永續蔬食空間,還有善菓餐飲集團的全方位蔬食體驗概念進駐,善菓餐飲集團嚴心鏞創辦人表示:「在植境這個環境共同參與,是夢想成真的第一步,我們希望可以培育一萬個青年從事蔬食餐飲事業,原本預計需要十年的時間,很開心接受邀請進駐植境,從用餐、教學到知識分享,如同蔬食的藍帶學院,現在有望可以提早實現我們的目標。」
▲東森購物董事長王令一(左)表示,將與慈濟、善菓餐飲集團,還有植境合作,擴大素食/蔬食產品領域,消費者在ETMall東森購物網就能買到高品質又美味的素食商品。圖右為慈濟全球志工黃思賢總督導。
東森購物董事長王令一也出席植境開幕活動,共襄盛舉,「東森購物希望對素食/蔬食產業做更多推廣,也將與慈濟、善菓餐飲集團,還有植境合作,ETMall東森購物網平台上目前已經有素食專區,未來也會把素食產品領域擴大,讓更多消費者接觸到高品質又美味的素食料理,希望也讓更多年輕人可以認識到素食的美味與好處。」
▲創作歌手吳汶芳為植境盛大開幕獻上天籟美聲。
▲藝人袁艾菲笑稱自己迫不及待要與先生一起來植境購物。
有如台北城市綠洲,植境開幕也邀請到藝人應援,創作歌手吳汶芳除了現場帶來天籟美聲,也分享自己在經歷低潮期的同時,接觸到大自然的美好,於是加入蔬食/素食行列,她也發現,「身邊的朋友開始也會自備餐具、開始吃素,一個人雖然力量很小,但是一個人可以影響很多人!」藝人袁艾菲則興奮表示,自己本身是彈性蔬食/素食,跟先生兩人都很關注環境議題,尤其先生是減塑的實踐與推廣者,她笑說:「我先生來到這裡應該會很興奮,會帶很多容器來買香料、食材回家。」
「植境」作為一個共創與培力平台,希望通過凝聚各界力量,促進綠色經濟的推動與發展,讓年輕人在這裡可以實踐與學習綠色環保和永續潮流,並有機會與專家、業界領袖、同儕進行交流合作,發揮自身影響力。
永續健康飲食(全植物飲食)成為減緩氣候變遷重要一環,也與健康息息相關。週一無肉日平台指出,政府近10年推廣校園蔬食日的效能與積極度有些式微,然5至19歲兒童與青少年肥胖率達11.2%,推動校園蔬食日不但可改善孩童肥胖問題,不但可養成孩童良好飲食習慣,也能減輕社會與健保等醫療負擔。
心臟科醫師、佛教慈濟醫療法人執行長林俊龍根據其研究指出,食肉與心血管疾病、中風、憂鬱症、失智症、糖尿病等疾病關係密切,且經比對資料發現,吃素者使用的健保資源是一般人的75%,每年可因此節省近2000億元健保資源。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最新報告,提出推動永續健康飲食(全植物飲食)對於減緩氣候變遷的重要性,這也與達成2050淨零碳排目標、落實低碳蔬食訴求,以及實踐食農教育,促進國人均衡飲食,發展友善小農碳經濟等目標息息相關。
為推動、落實上述目標,時代力量立委陳椒華國會辦公室周四(5/18)邀請40多個民間團體,以及農委會、教育部、環保署、衛福部等行政單位代表,共同舉辦「永續健康飲食推廣公聽會」,探討永續健康飲食議題。
陳椒華國會辦公室邀集民間團體與政府單位,共探永續健康飲食(全植物飲食)議題與策略。
陳椒華表示,IPCC今年3月公布的最新報告強調,永續健康飲食對減緩氣候變遷的重要性,而我國早在15年前環保署所提出的減碳10大宣言裡,就鼓勵民眾周一吃蔬食,總統蔡英文2年前也宣示2050年淨零碳排目標。
但陳椒華直言,相關部會在實際執行層面上並不重視氣候思維,甚至將淨零策略隸屬在「經濟發展規劃」大項目下,強調綠色金融、技術創新等對經濟的貢獻,卻對世界重要國家強調氣候變遷經濟所重視的替代性蛋白產業完全沒有提及,在推動時程上,更是延至2031年,完全跟不上國際腳步。
週一無肉日平台總召張祐銓指出,該平台自2009年在台灣開始提倡周一無肉日,中央與地方政府隨後響應推動,多個部會也都參與,且在100學年度,全國國小、國高中的3517所學校,有93%響應,其中更有2318所學校推動每周一日蔬食。
不過張祐銓指出,根據2010年至2020年統計顯示,整體蔬食日推動比例已降到55%,推動的校園也只剩1417所,顯示出這10年推動的差距,以及政府在推動蔬食日的效能、積極度,有式微的現象。
張祐銓也點出,推動校園蔬食日有三種正面效益,第一是解決肥胖問題。他說,據統計2019年5至19歲兒童與青少年的肥胖率達11.2%,顯示孩子從小學至國中一直在變胖,推動蔬食日除可改善孩童肥胖問題,也能培養良好飲食習慣、減輕社會、健保的醫療負擔。
第二,校園蔬食日可搭配食農教育。張祐銓指出,現代孩童飲食、料理健康及競爭力都很「NG」,推動校園蔬食日,孩童能在學生階段以身體力行健康飲食;第三,校園蔬食日可形塑永續生活型態。張祐銓表示,全植物飲食方式是重要減碳措施之一,今年制定的「氣候變遷因應法」也納入低碳飲食,其中包含植物性食物。
最後,張祐銓提出的訴求,包含盼政府能提升校園蔬食日的各校參與率、早日制定低碳飲食碳量計算方式並列入KPI、將飲食減碳效益列入企業ESG指標、將校園蔬食日列入教育部綠色學校工作項目,以提升校園蔬食參與率。
林俊龍表示,他觀察到不少病患在做完心臟支架後,卻時常再次發生同樣狀況,因此他翻遍文獻體會出「病從口入」的道理。
他說,透過科學研究比較肉食與葷食,根據他近20多年發表的20幾篇論文,都證明肉食是導致心血管疾病如中風,以及憂鬱症、失智症、糖尿病等疾病關係密切,永續飲食是重要健康因素。
林俊龍也指出,飼養雞鴨豬羊牛等供人食用的動物,以及後續包括屠宰、運輸、冷藏、販賣等所產生的二氧化碳、甲烷等溫室氣體排放,加起來佔整體人類碳排515,亦即溫室氣體的產生與食肉產業鏈息息相關。
林俊龍更將茹素人口套入健保資料庫比對發現,茹素者所使用的健保資源,是一般人的75%,而我國每年健保費用約8000億元,這降低25%就是2000億,因此他也不斷向政府建議,盼這2000億元能拿出一部分獎勵茹素者、鼓勵素食。
https://esg.businesstoday.com.tw/article/category/180698/post/202305180026/
▲聯合國世界氣象組織(WMO)17日示警,未來5年內全球氣溫很可能會持續飆升,出現人類史上最熱年份的機率高達98%。(示意圖/美聯社/達志影像)
記者倪浩軒/綜合報導
世界氣象組織研究顯示,過去10年,全球海平面以每年4.6毫米的速度上升,比上一個10年要增加一倍。因為全球暖化,去年的季風雨量已經比平均值多出9成,導致1700人喪命;這個春天,美國也屢屢出現龍捲風災情,佛州甚至有水龍捲登陸的罕見狀況出現。
陽光明媚的美國佛州好萊塢海灘,兩道水龍捲在海中央緩緩成形,還一路往沙灘靠近,天空瞬間烏雲密布。
海灘上的民眾瞬間倉皇奔逃,另一邊在奧克拉荷馬州,也有民眾用縮時相機,記錄龍捲風肆虐瞬間。
奧克拉荷馬州州長史蒂特:「(龍捲風)的破壞力實在難以想像,當龍捲風經過時,我們很幸運感謝上帝,肖尼市沒人喪生,不過科爾有三名同胞失去生命,我還沒有前往那邊視察。」
龍捲風襲擊奧克拉荷馬州,包括科爾鎮受損相當嚴重,樹木電線都斷了房屋也倒塌,只是近期惡劣天候重創美國,龍捲風數量變多,很可能是和氣候暖化有關。
世界氣象組織秘書長塔拉斯:「在過去20年裡,我們的海平面上升了一倍,20年前海平面,每年上升2.3毫米,最近我們看到,每年上升4.6毫米。」
世界氣象組織預估,海平面到了2300年,可能會上升10公尺,屆時可能引發重大災難。
CNN氣象主播Chad Myers:「2022年季風雨量,比往年多了9成,大量的水雨水潮濕空氣,加上冰川消融,大水灌入印度河低處。」
海平面上升暖化情況下,大氣將承受更多水氣,空氣也會越來越潮溼導致更多降雨,這些都是促成龍捲風所需的能量,也讓美國龍捲風生成頻率恐怕越來越高。
https://tw.news.yahoo.com/%E6%9A%96%E5%8C%96%E5%8A%A0%E5%8A%87-%E6%B5%B7%E5%B9%B3%E9%9D%A2%E6%AF%8F%E5%B9%B4%E4%B8%8A%E5%8D%874-6mm-%E5%AD%A3%E9%A2%A8%E9%9B%A8%E9%87%8F%E5%A4%9A9%E6%88%90-0904150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