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6/29

菜單變革!英國肯德基賣「素炸雞」最快2019供應

消費中心/ 綜合報導
IFrame
現代人健康意識抬頭,從高油、重口味的飲食需求轉變爲低卡的蔬食取向!全球兩大速食業者開始計畫,供應全素菜單,英國肯德基如火如荼研發「素食炸雞」目前已進行配方測試,最快於2019年開始在門市販賣,打造百分百無肉的健康飲食,搶攻素食者的市場。

根據外國媒體《fortune》報導,英國肯德基目標將每份食物的卡路里降低20%,希望變革菜單選項,提供客戶更多元又美味的健康選擇,甚至計劃2020年再以雞肉產品設計600卡路里以下的全新菜單,沿用11種香料配方做改良,降低外食產生的肥胖問題;不過,當地民眾認為肯德基出名的就是炸雞,儘管外還保留葷食樣貌,但原料換成假雞肉,想必不太可口。

北歐地區的麥當勞,包含芬蘭及瑞典於2017年開賣素食漢堡,當地業者與挪威食品供應商Orkla聯手,食材選則新鮮番茄、無蛋沙拉醬與大豆組成「素肉餅」製作成全素漢堡,上市首月賣掉150,000個,銷售額亮眼非凡;台灣麥當勞2016年調整兒童餐菜單,主打每份87大卡的「一口咬麥麥雞」使用台灣雞胸肉混入紅蘿蔔與青花椰菜,全程用蒸煮烹調,顛覆傳統麥克雞塊油炸的方式。

https://www.ettoday.net/news/20180608/1186990.htm

2018/6/27

宛如彩色默劇 他畫出海龜之生

2018-06-27
記者 陳璽安/報導
你知道嗎?綠蠵龜不是綠色的,每隻海龜個性都不同!目前在澎湖擔任國小美術老師的ShuoYi,從小就熱愛海龜,為了完成他的繪本夢,為了讓更多人認識海龜,他結合自己的專業與興趣,花費4年的時間,製作了超過80頁的繪本《海龜之生》,宛如彩色默劇一般,讓不分年齡層的讀者都能進入一個真實中帶點奇幻色彩的海洋世界

《海龜之生》宛如彩色默劇一般,讓不分年齡層的讀者都能進入一個真實中帶點奇幻色彩的海洋世界!圖為《海龜之生》手繪稿,ShuoYi/提供
《海龜之生》宛如彩色默劇一般,讓不分年齡層的讀者都能進入一個真實中帶點奇幻色彩的海洋世界!圖為《海龜之生》手繪稿,ShuoYi/提供
從喜歡哥吉拉的小孩 到熱愛海龜的志工
目前在澎湖擔任國小美術老師的ShuoYi,大學讀工商業設計系,研究所讀視覺傳達設計,但他從小就對龜鱉目生物有強烈興趣,說起熱愛海龜的起源,ShuoYi笑著說,其實他最早喜歡的是「哥吉拉」,後來發現「哥吉拉」算是爬蟲類,就對爬蟲類產生興趣,就讀國小之後,某次數學考試考了100分,父母就買了一隻巴西龜作為獎賞,從此展開他與龜鱉目生物的不解之緣。
為了對龜鱉目有更多瞭解,ShuoYi在國中時期開始閱讀、研究淡水龜的書籍與知識,高中轉戰陸龜,接著開始研究海龜,並開始參與保育海龜的志工活動,甚至曾經遠到日本擔任海龜志工,即使他完全不會日文。研究所畢業後,ShuoYi自願到澎湖馬公的一個小島擔任替代役,別人眼中偏遠的小島,在他心中是親近自然、親近海洋的渡假天堂,而服役期間對澎湖有增無減的熱愛以及對島上孩子們的期許,讓他退役後繼續留在澎湖擔任國小美術老師,至今已在澎湖住了4年。
「每隻海龜的個性都不同,有的很詭異,有的很大剌剌。」回想起擔任志工的趣事,ShuoYi表示,海龜志工的任務是記錄海龜挖洞的地點以及生了幾顆蛋,曾有一隻海龜挖了一堆洞,卻都不滿意,最後沒生蛋就回海裡,還有一隻海龜挖洞生完蛋以後,竟然就在原地呼呼大睡了起來,「天然呆」的性格令志工們大開眼界。

ShuoYi到日本屋久島擔任志工,海灘上滿滿的小龜爬痕令人感動。ShuoYi/提供
ShuoYi到日本屋久島擔任志工,海灘上滿滿的小龜爬痕令人感動。ShuoYi/提供

ShuoYi也曾到日本參與野放活動,圖為未成年的綠蠵龜。ShuoYi/提供
ShuoYi也曾到日本參與野放活動,圖為未成年的綠蠵龜。ShuoYi/提供
海龜的一生很漫長 值得被看見
在參與各式海龜保育活動的期間,設計專業的ShuoYi同時一直以他所熱愛的海龜們當作主角,繪製許多美麗的作品,而他的夢想,就是在30歲以前出版一本關於海龜的繪本。
「都市的小孩很常搞錯,以為烏龜、海龜是綠色的。」喜歡龜鱉目又是設計專業的ShuoYi,自然閱讀過不少海龜相關的繪本,但ShuoYi指出,繪本中太多錯誤資訊,無法傳達正確的海龜及海洋知識,有些都市小孩從來沒看過海龜,就會被繪本誤導,就以為烏龜、海龜都是綠色的。
為了一圓自己的繪本夢,也是為海洋教育與保育教育盡一份心力,ShuoYi在2014年開始發想、著手繪製繪本《海龜之生》,從草稿、色鉛筆繪製到電腦後製與排版,他用將近100頁的篇幅訴說海龜的一生,以一隻綠蠵龜為主角,讓讀者參與牠的成長、旅行與洄游,也從牠的視角,認識海洋以及其它海洋生物

為了避免影響上岸生蛋的海龜,志工們只能看不能拍照,ShuoYi便用紙筆記錄這美麗的畫面。ShuoYi/提供
為了避免影響上岸生蛋的海龜,志工們只能看不能拍照,ShuoYi便用紙筆記錄這美麗的畫面。ShuoYi/提供

ShuoYi與作品們合影。ShuoYi/提供
ShuoYi與作品們合影。ShuoYi/提供
今(2018)年6月6日起,在「嘖嘖集資平台」上集資,盼用實際行動,讓保育的種子可以藉由繪本進入更多人的心裡。ShuoYi的繪本集資已經迅速達成20萬的集資目標,而繪本製作也已經進入排版階段了,預計在年底寄給所有參與募資的民眾。離募資結束還有30天,歡迎有興趣的民眾參與,一遊ShuoYi中的海洋世界。
海龜之生 - 一個堅持就畫了四年的 繪本夢想
集資平台網址:https://www.zeczec.com/projects/seaturtle
台灣動物新聞網:閱讀完整文章請至 http://www.tanews.org.tw/info/15019

2018/6/26

從心覺醒--開啟心的聖域, 邁向揚升Living in the Heart--How to Enter into the Sacred Space within the Heart



只要能跟大地母親連結, 任何人都可以運用他/她自身的光體(即梅爾卡巴)來改變環境.    p.73



  • ISBN:9789861752914
  • 叢書系列:新時代系列
  • 規格:平裝 / 192頁 / 16k菊 / 14.8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簡介

  ※隨書附贈中英文導引靜心CD
  從心覺醒
  一探生命實相的神祕通道
「心的神聖空間」是一個沒有時間性的意識空間……
  在那兒,你將跟隨心的振動頻率,找到覺醒的明確路徑。
  李欣頻:「2012是看見真相的關鍵時刻,我們每一個人都在等這本《從心覺醒》。」
  有一種心靈科技,
  能由內而外改善空氣污染、撲滅森林大火,還能讓長年不良於行的人正常行走。
  而我們每一個人,都擁有這種力量……
  作者在偶然之中,參與了R-2空氣清淨機的實驗。他在白雪皚皚的洛磯山脈之顛、澳洲東海岸與英國沼澤區,見證數個城市瞬間被淨化,並運用梅爾卡巴靜心成功祈雨、撲滅了森林大火。這些經歷,讓作者感受到心靈科技竟然能改善外在環境,因而發現許久以前,人類並非透過頭腦來溝通及感受,而是經由心的神聖空間來傳遞訊息,走向覺醒。
  此後,他的生命發生一連串奇妙的變化,好似有股不知名的力量領著他到處探險,一步步探索進入心的方法:他意外結識能「看見」內在螢幕的盲人瑪麗安,初次接觸心的神聖空間;在靜心中進入了心的神祕空間,見到許多陌生人的照片,卻在現實中遇見影中人,學習心的智慧……他漸漸憶起這被人遺忘已久的智慧,貫通心的能量場、梅爾卡巴光體與R-2機的共同連結,歸納出進入心的靜心法,開始用全新的內在視野看待生命、活出這份智慧。
  閱讀本書,彷彿親身經歷一場靈性的神奇之旅。想要從心覺醒,書中有完整的進入步驟,以及進入心的兩種靜心法加上三個練習。讀者可跟著實際操練,一同探索這古老的創造力源頭。如此一來,生命便能進入更高的意識空間、尋獲內在的喜悅之源,在與神合一的神聖空間中邁向揚升。
  進入心的神聖空間,探尋從心生活的智慧,由內而外創造一個新世界。
  唯一專屬靜心法
作者簡介
德隆瓦洛.默基瑟德(Drunvalo Melchizedek)
  畢業於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主修藝術、副修物理與數學。畢業後追求靈性課程,先後師承七十多位各宗教及信仰體系的靈性導師,足跡遍布世界各地,向全球原住民宣導靈性訊息,同時也散播各地原住民願意對外分享的資訊;曾於世界各地開設工作坊、研討會,演講神聖幾何、人類能量場、靈性、冥思及從心生活等資訊。
  三十多年來,透過生命之花課程及梅爾卡巴靜心,德隆瓦洛帶給全世界廣闊視野,他在生命力及能量的治療工作已幫助了成千上萬的人。二○一一年,榮獲《沃金斯評論》(Watkins Review)評選為百大精神人物,排名第三十六名。
  除本書外,德隆瓦洛先前曾出版過三本書,分別是《生命之花的靈性法則》《生命之花的靈性法則:第二冊》及《地球大拙火》,分別以二十九種語言出版,在全世界一百多個國家發行。現為國際網路雜誌《瑪特靈魂》(Spirit of Ma’at, www.spiritofmaat.com)總編輯,每年點閱人數超過一百萬人次。
  目前定居於亞利桑納州,全心投入創立的新學校School of Remembering的教師培訓課程。關於作者的進一步資訊,請點閱以下網址:www.spiritofmaat.comwww.drunvalo.net
審訂者簡介
林玲如
  成大外文系畢,在行銷與藝術等不同領域間來去。因緣際會接觸各種靈性課程多年,時至2012這特殊的一年,又循著生命之花的軌跡與奇妙的因緣,在美國瑟多娜這神奇的地方,接受德隆瓦洛親身教導;出發前以為只是學習梅爾卡巴靜心,回來後卻發現生命完全翻轉。深刻體會到生命意識的提升其實很簡單,除了「愛」與「感謝」,就是要拋開頭腦二元的思維,讓自己的意識活在「心」裡。
譯者簡介
林知美
  美國伊利諾大學會計碩士。曾從事會計師工作並擔任多家外商公司高階主管。多年來亦積極於個人靈性開發與成長,除跟隨聖嚴法師學佛外,也參與許多新世紀靈性工作坊之學習。曾擔任過聖嚴法師、丹津.巴默、麥可.羅區及安東尼.莫珍等靈性大師之口譯。目前除工作坊口譯及帶領心靈成長團體外,也開始靈性書籍之翻譯工作。
 

目錄

推薦序--心的力量 Lucia
推薦序--憶起千古前的誓約 田安琪
推薦序--美好人生,從心開始 洪啟嵩
推薦序--進入「心的神聖空間」的指南 彭芷雯
自 序--隱藏在心內的聖域
前 言--從心生活
第一章 闖入未知的領域科學界叛徒找到解決空氣污染的新方法
親眼目睹空氣污染瞬間被改善
改善鳳凰城的重度空氣污染
人能透過靜心來淨化空氣
遇見心中的內在世界
第二章 在黑暗中看見全盲瑪莉安能看見
中國的超靈力小孩
可以用手和腳來看東西的英姬
能讓花苞瞬間綻放、硬幣穿瓶而入的孩子
超靈力在莫斯科--連希拉蕊也前去一探究竟
保加利亞的超靈力孩子
第三章 向原始部落學習澳洲原住民長老的支持
來自毛利人的祈禱威力
光體讓原住民預言失準
跨越天涯的靈魂使者--來自哥倫比亞的女士
與馬合而為一
帶領他人進入心的神聖空間
第四章 心的神聖空間心之祕室與心臟的腦
研究並教導「從心生活」的智慧
回到心的神聖空間的簡單方法
我在心之祕室的親身經歷
憶起回家之路
神聖空間體驗包羅萬象,獨一無二
無法進入的原因:創傷、恐懼與執著
第五章 結合天地的合一呼吸合一呼吸
和神聖母親連結
和神聖父親連結
三位一體的重現
帶領合一呼吸的體驗
它是那麼簡單
第六章 離開頭腦,進入心的方法靈魂可以在身體裡移動
第一個練習--在身體周圍移動
第二個練習--進入心
第三個練習--頭部的「嗡」和心的「啊」
進入心的神聖空間的兩種方法
進入心的男性方法
進入心的女性方法
第七章 心的神聖空間靜心靜心準備
合一呼吸
選擇進入心的方法
第一次探索心的神聖空間
回到心的神聖空間
第八章 梅爾卡巴和心的神聖空間連結心的神聖空間和梅爾卡巴
天使的解釋
第九章 從心連結到頭腦,有意識地共同創造圖特的建議
從心創造
從頭腦創造
邏輯並非必要
構築一個新世界的夢想--有意識的共同創造



2018/6/25

全球最大的肉類消費國家減少肉類消費 39%中國人積極尋找植物性替代品


位在中國廣東省的第一間素食學校

在中國傳統觀念裡,吃肉通常被視為富貴人的象徵,而在每年不斷攀升的肉製品消耗率中,已經反映出中國的經濟繁榮。

在1990年至2002年間,中國的肉類消耗量翻了一番,甚至世界上一半的豬肉都被中國人吃掉了。雖然肉類消耗量的增長對健康有著明顯的影響,但更重要地是溫室氣體的排放量也在上升,全球暖化與肉類生產有著密切的聯繫。

但是,在中國人對肉類狂熱的背景下,新一代的素食者和純素食餐廳的數量也有了極大的增加。根據《南華早報》的報導,中國的純素市場預計將在2015-2020年間增長17%。而另一個調查數據顯示,中國這個全球最大的肉類消費者正在積極尋求以植物為基礎的動物產品替代品。

《南華早報》的報導,中國的純素市場預計將在2015-2020年間增長17%。
植物與食品研究所(PFR)與紐西蘭初級產業部,以及市場研究公司敏特諮詢公司合作,進行一項新的調查。其中發現,39%的中國居民正積極地減少肉類消費,尤其是豬肉消費。
2017年8月,PFR透過網路調查了2000名參與者,發現60%的人打算吃更多的植物性食物,42%的人認為肉類生產對環境有害。

與會者透露,他們消費更多的蔬菜、豆腐和植物性肉類替代品來代替肉類。PFR也提到,由於中國烹飪傳統與肉類消費緊密相關,這種不曾預料到的「飲食習慣大轉變」,著實跌破了他們的眼鏡。

研究人員利用他們的研究結果為紐西蘭未來的食品生產提供建議。據報告所說:「中國是紐西蘭2017年所有主要行業的最大出口國,進口價值約92億美元的產品。」報告當中也提到:「我們需要建立並加強我們對這個市場蛋白質消費和飲食態度的理解,以便為未來消費者行為的變化做好準備。」

https://www.suiis.com/news/article/1320

2018/6/24

不能解決問題的法

許多人既然知道死刑不能解決問題, 為什麼卻又要以群體力量, 用集體暴力行為去解決不能解決的問題呢?      其實原因是為了掩蓋大家都不願面對每個人自己心中的暴力因子, 卻還堂而皇之的稱自己像是 "正義使者" 一般的解決有問題的人.   殊不知大家自己心中的暴力因子絕對不比那有問題的人好多少. 因為贊成死刑的人都認為用這樣的集體暴力行為, "集體" 在背後撐腰, 相互取暖, 大家都可以在所謂 "解決有問題的人" 之後, 似乎雨過天青, 鬆了一口氣, 自己心中的暴力因子得到了舒緩. 彷彿大家都是 "正義使者" 行使了 "正義的行為", 然後互相擁抱就各自回到崗位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 等待下一次的來臨, 再度相互取暖 因為如果沒有人想真正面對問題, 相同的情況就只會不斷的重複上演.

大家既然知道 "死刑不能解決問題" , 也就是知道 "以暴制暴" 是解決不了問題的.   何不藉著這些事件靜下心來, 審視並誠實面對我們自己內心相同的憤怒與攻擊因子我們所認知所謂的正義真的是正義嗎為什麼世界上許多其他國家與地區卻能放棄以死刑當作解決問題的方法呢難道他們心中就沒有正義了嗎?   為什麼別人做得到而我們卻不想做到呢?

2018/6/19

國姓爺顯靈解恩怨

巴西吃素人口逐漸加,超過3000萬人吃素 比台灣人口還多

  • 2018/06/20


巴西素食者和素食主義者的比例正逐漸增加。根據IBOPE智能研究在2018年4月進行的調查,14%的巴西人口──將近三千萬人──聲稱是素食者。

巴西素食主義者和素食主義者的比例  courtesy:svb.org.br
這一比例在聖保羅、庫里奇巴、勒西菲和里約熱內盧等大都市地區,上升到16%。而在2012年的調查顯示,大都市地區巴西人自稱為素食者的比例為8%。與當今相比增長了75%。這代表將近3000萬巴西人選擇吃素──這個數字比台灣人口還多,也比澳大利亞和紐西蘭所有人口的總和還要多。

雖然巴西沒有關於素食主義者人數的研究,然而,從周邊國家的調查可以得知其比例。於美國的調查中,約有50%的素食者(1600萬人)宣稱自己是素食主義者;而在英國,大約33%的素食者(168萬人)宣布自己是素食主義者。從這些資料,可以粗估3000萬巴西素食者中,巴西素食主義者的數量約是700萬人。

從2012年1月到2017年12月,巴西的“素食”一詞的搜尋量增加了14倍。  courtesy:svb.org.br
巴西素食產品也在持續增加中,這不僅使素食者和素食主義者有更多的選擇,也因為人口越來越多,必須減少肉,奶/奶類和蛋類的消費,這也使超過70%總巴西人口,受到不同程度乳糖不耐症的人跟著受惠。除此之外,Datafolha(巴西一間民調公司)在2017年1月進行的一項調查指出,63%的巴西人想減少肉類消費。此外還發現,73%的巴西人對肉類的生產知之甚少,35%的人對肉類消費有健康上的擔憂。

聖保羅素食主義者統計圖,紅色:48%素食者;6% 每週一份素食餐,4%每週一次一日三餐素,17%每週多餐,但不到一半,16%每週多餐,超過一半,5%他們是素食主義者
而根據IBGE和對外貿易秘書處(Secex)的數據,2015年巴西人均牛肉消費量與2014年相比縮減8%以上,達到自2001年以來的最低水平。根據哈里斯互動研究所的數據,在美國當地,大部分的人常吃素食餐。而加拿大,30%的人口是素食者,或者試圖減少動物產品的消費。
資料來源:巴西素食協會 https://www.svb.org.br/vegetarianismo1/mercado-vegetariano

https://www.suiis.com/news/article/1319

2018/6/18

青島種海水稻 2020大範圍栽種

2018-06-17 00:08聯合報 記者許依晨/綜合報導

中國大陸首批「海水稻」品種明年誕生。新華社
中國大陸首批「海水稻」品種明年誕生。新華社
中國大陸首批「海水稻」品種明年誕生,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在千分之六鹽度下培育出畝產超過六百公斤的品種;預計二○二○年可大範圍種植。

新京報報導,種植於青島、東營和大慶的「海水稻」已經綠油油一片。八十八歲的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領銜的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目前進行品種區域測試。按計畫,二○一九年中國將誕生第一批海水稻品種,二○二○年稻種可上市銷售。

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副主任張國棟表示,他們培育的品種可以耐受千分之六的鹽鹼度,而其他育種家選育的品種一般只耐受千分之三左右的鹽鹼度。

對於未來海水稻上市後的價格,張國棟表示,會和普通稻種在同一個水平線或略高,但不會高很多,價格太高的話會影響農民購買積極性。

他說,目前海水稻品種目前尚無國家標準,得不到國家認可,二○一七在他們牽頭下,相關國家標準已開始制定,並將就品種進行認定。

海水稻可種在各類鹽鹼地,真名「耐鹽鹼水稻」,並非只能在海邊種植,張國棟說,由於耐鹽鹼水稻太學術化,普通人不好理解,於是取名海水稻。他表示,大陸十五億畝鹽鹼地中,其中約二億至三億畝具備改造為農田的潛力,如果能開發一億畝鹽鹼地種植水稻,按照畝産三百公斤計算,就可增加糧食總産三百億公斤,相當於湖南省一年的糧食總産量。

外界好奇海水稻口感好不好?他表示,當年培育雜交稻時以産量第一,先填飽肚子為主,口感不是重要考核指標,所以造成了最開始的雜交稻不好吃的結果。不過,為了把海水稻推廣出去,現在要求所有的海水稻都要把好吃和産量放在同樣的位置,「不然農民沒有意願去種植,因為賣不出去」。他說,適合大陸人口味的稻米標準正在制定中,並將請日本稻米口味專家參與。

https://udn.com/news/story/11323/3203070

2018/6/12

陸農業奇蹟 中東沙漠種出水稻

技術人員在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篩選實驗區採集即將轉入鹽度試驗田內種植的秧苗。 (新華社)
江蘇青口鹽場大新農場復墾鹽田進行海水稻插秧。(新華社)
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團隊培育出特殊水稻。(CFP)
大陸農業科技持續獲得成果,在沙漠和淡化海水裡成功種植「抗旱」水稻,並且擴展到中東。如今,努力有了結果,中東的浩瀚沙漠裡出現水稻田,此項突破可望解決世界食品短缺問題,引發外媒關注。

由於水稻生長通常要靠土壤和淡水而非沙漠和海水,在中東種植水稻面臨的挑戰更為嚴峻,這裡日間氣溫有時高達50攝氏度,還經常發生沙塵暴。但中國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的科學家培育出每公頃產量超過7.5噸的耐鹽鹼水稻(俗稱「海水稻」),並於今年1月開始在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種植。

於中東、北非闢人造綠洲
據陸媒報導,英國《每日電訊報》網站6月9日稱,中方進行耐鹽鹼水稻培育的研發中心官員杜德樂表示,結果令人非常滿意,「我們確定了在沙漠裡能種植水稻。在對結果進行分析和目睹產量有多少後,我們非常高興。」今年計畫將再種植100公頃的實驗田,然後再制定更宏大的計畫,用稻田覆蓋阿拉伯聯合大公國10%以上的面積。

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副主任張國棟說,該機構正考慮與越南、印度和斯里蘭卡等亞洲國家簽訂海水稻種植協議,並將在中東和北非打造「人造綠洲」。

陸媒表示,這將造福整個阿拉伯世界,改善沙漠地區生態狀況,解決貧困和自然條件惡劣地區的飢餓問題。耐鹽鹼水稻被認為能解決世界上最貧瘠土地上的食品短缺問題。

中國最初是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探索培育水稻新途徑的。自1986年於廣東沿海的沼澤發現一種野生稻,終於在種植海水稻方面大步前進。幾十年來,科學家不斷地用這種水稻與人工培育的品種雜交,但是直到去年才確信培育出來的品種有商業可行性。
近年來,對海平面上升和降雨量變化的擔憂,中國不斷推動著這個領域的研究,新生的創業者們也著眼於氣候變化挑戰帶來的潛在機會。作為世界最大的水稻種植國,中國不再擔心短缺問題,預計未來能保持自給自足。

水稻外交串聯一帶一路
報導稱,中國最近一直在密切關注從友好的發展中國家進口糧食的戰略益處。發展中國家有巨大動力支持中國新實施的「水稻外交」。同時,很多在雜交水稻方面得到中國支持的國家也成為「一帶一路」倡議的交好對象,預期將為非洲和東南亞某些最貧困的地區帶來財富。

除了中東沙漠裡的水稻田,縱觀東南亞,不少港口城市、貿易樞紐都能感受到中國的影響力。

英媒稱,斯里蘭卡是中國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倡議最為重要的一個環節。近年來,作為「一帶一路」倡議的一部分,中國投資讓斯里蘭卡偏僻漁村變身集裝箱港,並建設了斯里蘭卡的港口、公路、電廠、交通等多個項目,引發地區間普遍關注。

小 靈 通海水稻
耐鹽鹼水稻的俗稱,是在海邊灘塗等鹽鹼地生長的特殊水稻。傳統水稻在較高鹽鹼濃度的水田裡無法正常生長結實,而耐鹽鹼水稻不懼海水的短期浸泡。大陸研究單位在6%O鹽度的鹹水灌溉條件下種植海水稻,已能正常生長結實。目前在新疆的乾旱半乾旱鹽鹼地、東北的蘇打凍土鹽鹼地、環渤海鹽鹼地、濱海小流域鹽鹼地、東南沿海新生鹽鹼地以及次生鹽鹼和退化耕地展開試種試驗。(王曉鈴)
(旺報)

20億人營養不良!稻米的養分消失,罪魁禍首竟是它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作者:王茜穎
最新科學研究發現,到了本世紀末,一碗飯再也無法提供與今日等量的營養,讓全球20億人陷入營養不良的危機。今日出生的小孩,將可能吃到這樣的米!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你知道嗎?人類向大氣排放的二氧化碳,正在奪走全球20億人賴以為生的米食養分。到本世紀末,一碗飯,再也無法提供與今日等量的營養。

《Science Advances》期刊五月底刊出的最新研究顯示,二氧化碳的濃度提高,導致稻米中的蛋白質、鐵質、鋅、維生素B群等營養減少。

一群橫跨美、日、中的學者在中國長江三角洲和日本筑波市栽種18種稻米(包括亞洲常見的粳稻,秈稻和雜交種等)。「這些田有著相同的日照、水和特性,」作者之一、美國華盛頓大學全球健康系教授艾比(Kristie Ebi)說,「本實驗想觀察同樣的稻米品種在不同的二氧化碳濃度下會發生什麼事。」

高濃度二氧化碳,奪走稻米養分

每個品種,他們都劃一塊田做控制組,另一塊鄰近的田則繞以管子,排放二氧化碳,將田間的二氧化碳濃度提高到百萬分之568至590 ppm。

為什麼是這個濃度?今年四月,全球二氧化碳濃度剛創下410 ppm的新高。科學家預測,若不積極減排和減少伐林,照這個速度,本世紀末二氧化碳濃度將衝上570 ppm,超過工業革命前的兩倍。今天誕生的孩子們,有生之年將可能吃到這些米。

研究結果發現,所有稻米品種中的蛋白質平均減少了10.3%,鐵質下降8%,鋅下滑5.1%。此外,維生素B群也大量流失:B1(硫胺素)大幅減少17.1%,B2(核黃素)減少16.6%,B5(泛酸)減少12.7%,最嚴重的是B9(葉酸)平均大減30.3%,其中一個品種甚至減少了45%!

維生素B在調節新陳代謝、增進免疫系統、神經系統和細胞生長上扮演重要角色。其中葉酸對胎兒發育至關重要。美國國家衛生院指出葉酸可降低胎兒神經管缺損的風險。葉酸不足也與嬰兒出生體重低,早產和胎兒發育遲緩有關。「這可能導致災難性的出生異常,」艾比說。

以米食為主的東南亞,受害將最深

當然也能從其他食物攝取這些營養,但艾比指出,並非所有人都能取得米之外的多樣食物。他們的研究發現,國家的人均GDP越低,對米食的依賴程度越高,受到的衝擊也最大。
「像孟加拉,四分之三的熱量都來自米。顯而易見的,任何稻米營養價值的減少,對其(的影響)都很顯著。」艾比接受美國公共廣播電臺採訪時說,「我們估計稻米營養下滑將影響全球6億人口。」

其中,東南亞將受害最深,研究論文中特別點名孟加拉、柬埔寨、印尼、寮國、馬達加斯加,緬甸和越南為重災區,因為這些地區人口五成以上的熱量和蛋白質都來自稻米。

不只稻米,小麥大豆也一樣

這與先前的研究發現一致。2014年,哈佛大學環境中心正研究員山繆‧麥爾斯(Samuel Myers)等人發表在權威性《自然》期刊上的研究發現,二氧化碳濃度增加將導致小麥、米、豌豆和大豆中的鐵質和鋅含量的銳減。他們估計,全球約20億人口的鐵或鋅攝取來源,有六成來自這些作物。缺乏鋅將提高早產、幼兒發展遲緩和免疫系統低下等風險。缺鐵則容易導致貧血。該研究估計因為缺鐵和缺鋅,全球每年損失6300萬年的壽命。

麥爾斯的另一篇研究也得到類似的結果。升高的二氧化碳濃度將減少米、麥、大麥和大豆中的蛋白質含量。他估計到2050年,全球將有1.5億人面臨蛋白質攝取不足。他在重量級醫學期刊《刺胳針》(The Lancet)的研究亦指出,2050年全球將可能有1.4億人鋅攝取不足。

即使有這麼多證據擺在眼前,仍有許多全球暖化懷疑論者大肆宣揚二氧化碳的好處。美國眾議院議員兼眾議院科學委員會的主席史密斯(Lamar Smith)就是這麼一號人物。小學自然課教我們二氧化碳就像是植物的食物,因此多多益善嗎?起碼史密斯是這樣認為的。他為文告訴大眾無須擔憂攀升的二氧化碳濃度,並讚揚二氧化碳將促進光合作用,「提高產量和品質。」

提高產量,卻是垃圾食物化

產量或許,但養分就不一定了。

最新研究的共同發表作者羅拉茲(Irakli Loladze)用「垃圾食物效應」來解釋。他曾經做過一個實驗,增加照明時間,讓藻類暴增。藻量雖增加,但單位營養卻減少,變成名副其實的垃圾食物。食物很多,但吃藻類的浮游生物卻實則挨餓。

他說,二氧化碳跟光有異曲同工之妙。「隨著二氧化碳濃度的不斷上升,地球上的每片樹葉和草葉產生越來越多的糖,」他在接受知名《Politico》雜誌採訪時說,「我們在目睹人類史上生物圈最大的碳水化合物注入—其注入將稀釋我們食物中其他的養分。」

如雪一般,他往蔬菜灑了兩大把白糖,說明二氧化碳如何增加食物中的糖,排擠其他的養分,也就是「垃圾食物化」。

每一口飯的營養價值正在減少,但肥胖和糖尿病的風險卻增加了。

「因二氧化碳濃度提升,作物正在流失營養,」麥爾斯說,他打臉史密斯等人的說法「全是胡說八道」。

多吃一點有效嗎?

也有人既然提出產量增加,多吃一點不就得了嗎?然而,每個人的胃就這麼點大。有位網友在《Science Advances》的文章留言打趣說:「叫一個人要吃過飽,才能獲取每日所需的最低維生素簡直是瘋了。這就像告訴一個人一杯爆米花有每日建議攝取鐵質的2%,所以你每天吃個50杯就沒問題了。」

再者,並非所有人都有能力和資源取得其他食物,「你不能只是揮揮手叫他們去吃好一點。」更何況要吃什麼?現在看來稻米、小麥、大麥、大豆的營養都縮水了。

目前科學家仍不清楚這背後的機轉,「我們有幾個可能性極高的推測,」最新研究共同作者,美國農業部植物生理學家西斯卡(Lewis Ziska)向Vox新聞說。其一,植物能吸收更多的二氧化碳,因而對其他營養物質的需求降低。其二,可能是因為產量提升,單位營養就被稀釋。另一個可能性,是二氧化碳導致植物葉片的氣孔關閉,因而改變了植物中水的流動,進而影響水溶性營養素的累積。

人人都不能置之度外的戰役

雖然真正的原因仍待進一步研究,但我們現在可以做些什麼呢?這點,麥爾斯、西斯卡等學者口徑一致——呼籲全球合作培育能耐高濃度二氧化碳的作物品種。但研究才在起步,遑論因應措施。

據《國家地理雜誌》2014年的報導,美國國際開發署和比爾與美琳達蓋茲基金會 (Bill and Melinda Gates Foundation)合作育種,開發能耐當前二氧化碳濃度,又能提升養分的稻米和其他作物,並小有斬獲。對此,麥爾斯語帶保留地表示:「跡象顯示,當你那樣做的時候,產量往往下降。我們並不清楚,你是否能擁有你的蛋糕,還能吃掉它。」
釜底抽薪之計,或許還是得消弭氣候變遷,減少排放二氧化碳。
這是一場生存戰役,沒人可以置之度外。


https://csr.cw.com.tw/article/40405&utm_source=facebook&utm_medium=social&utm_campaign=c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