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8/31

譴責米格魯狂犬病毒實驗

◎ 陳惟華
二十六日參加國內狂犬病防疫措施座談會一天,與會人士包括導演李惠仁、美國責任醫學醫師協會的代表、醫界蔬食聯盟的醫師和動保團體紛紛發言質疑並反對狂犬病毒動物實驗的必要性。座談會中並沒有當眾宣讀任何所謂的共識或徵詢在場者的同意,卻片面發佈新聞稿說座談會具體達成包括動物實驗的共識,難道農委會只是要與會者背書農委會不當的狂犬病動物實驗?
美國責任醫學醫師協會在二十三日發表聲明,譴責米格魯狂犬病毒實驗(http://www.pcrm.org/media/news/doctors-denounce-beagle-rabies-experiments),指出台灣農委會為了測試鼬獾狂犬病毒感染力所提出的動物實驗,不但無意義而且殘忍,並且對防疫不會有實質的幫助。因為根據台灣公佈鼬獾狂犬病毒的基因序列,肯定有能力感染老鼠和狗等溫血動物。台灣當前最重要的,並非決定到底鼬獾狂犬病毒有沒有能力感染狗;因為,答案是肯定的。防疫如同作戰,是在和時間賽跑,不要花費時間、人力和納稅錢,在過去已經重複做過多次的實驗上。為了防止寵物和野生動物被感染而擴大疫情,建議台灣政府應該專注在疫苗的效力和注射劑量上。最重要的是決定到底目前的狂犬疫苗,是不是也能抗此病毒株,為動物提供保護力。其實不需要犧牲任何動物,而是執行體外的病毒中和試驗(virus neutralization assays),就可以回答這個問題。
再者,直接接觸狂犬病毒,發病時間從八週內到一年以上都有。因此,狗的實驗至少要觀察一年以上才能下結論,對防疫緩不濟急;就算結果發現狗的發病率是1%或90%,狗貓仍然都需要施打疫苗,研究結果對於實際的防疫措施有何改變?況且,在長達一年的實驗期間還必須嚴密防範狗和人員之間的傳染,例如狗的分泌物污染到工作人員;或實驗室病毒外洩,是否會助長病毒的擴散?
尤其令人更擔心的是,五十三年來台灣的狗都沒有感染到狂犬病毒,鼬獾狂犬病毒在自然界或許原本需要耗時上百年,才有可能造成狗疫情的爆發。現在貿然將狂犬病毒直接注射到狗,是否正好幫助狂犬病毒進入狗體內反而加速病毒基因的重組,導致狗感染人的傳染性變得更快更強?或者病毒會演變成適應犬隻而讓狗變成沒有症狀的病毒傳播者,反而增加人們恐慌和感染的風險?
其實,野生動物爆發大規模的疫情,表示台灣的生態失去了平衡,動物的本能已無法從生存環境中找到大自然的解藥。所以,除了調查鼬獾分佈、習性和狂犬病盛行率外,農委會須要從治本著手,調查人們打獵、吃野味或濫墾等行為是如何破壞鼬獾海拔100~1000公尺的森林棲地。藉此教導民眾尊重自然、愛護動物和保護環境的功課,才不會在氣候變遷下人為繼續惡化生物多樣性的喪失,導致人畜共通疾病如豬流感、禽流感和口蹄疫等疫情不斷地上演。當我們愛護動物的生命,上蒼也會保護我們的生命,誠摯地祈求天佑台灣!(作者為英國牛津大學神經學博士、醫界蔬食聯盟發起人)

2013/8/28

海洋酸化 將加劇氣候暖化

【台灣醒報記者陳正健綜合報導】人類排放的二氧化碳愈多,海洋酸化就會嚴重,造成大量海洋生物死亡,加快全球暖化的速度。美國「自然氣候變遷期刊」的研究顯示,海洋酸化不僅會造成海洋生物死亡,而且大氣層中二氧化硫的含量也會因此而減少,二氧化硫能夠減少太陽熱能到地表,因此海洋酸化間接將加劇氣候暖化。
海洋不僅涵蓋地球70%的面積,也為90%的生物提供棲息地,過去的報導總是關注於地球暖化造成海平面上升,極地冰山快速融化等議題,但卻鮮少談論海洋酸化的嚴重性。
然而,根據兩篇登載於美國「自然氣候變遷期刊」的研究表示,海洋酸化將威脅海中生物的生命,並且加劇氣候暖化的速度。海洋酸鹼度改變對魚類、珊瑚、棘皮類動物、軟體動物和甲殼類動物的生存都會造成威脅。
地球上的二氧化碳有很大一部份,被海水給吸收掉,海洋所吸納的二氧化碳量比亞馬遜雨林還大上許多。然而,當海水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愈高,海水就愈「酸」,事實上,海水並不是真的味道變酸,而是它的酸鹼度降低了。
「自然氣候變遷期刊」指出,海水酸化將加劇氣候暖化的速度。當海水酸鹼度降低(海水酸化),水裡的二甲基硫醚也會減少,而這些二甲基硫醚是大氣層中二氧化硫的主要來源,功能是減少太陽熱能傳到地表,達到冷卻的功用。
海洋酸化的影響程度超乎人們所想像。我們所看到的能看到海洋表面,只佔了海洋總體積的5%,而剩下的95%居住著大量的生物,現在海水裡二氧化碳過多,將影響海水的酸鹼值,對海洋生物的危害甚大。
圖說:海水酸化不僅危害海洋生物,而且會加劇氣候暖化。(Photo by usfwspacific on Flickr-u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綠世界/日本綠能「潮」男 洋流發電量等同30座核電廠

記者簡怡欣/台北報導
今年東元文教基金會舉辦的Green Tech創意競賽,有來自亞洲14所國際大學,帶來28項綠能技術創意,在台北進行國際技術交流,透過活動讓學生能積極為能源問題發展找出解決方案,提昇終端能源使用效率,並促進產業投入節能減碳的技術創新發展。
交通大學從近百組競爭對手中脫穎而出,以提升28%的扭力及40%的省電電動車,榮獲今年的Green Tech主競賽冠軍;而國際組冠軍則是由日本東京大學奪下,創造出能轉動出相當於30座核電廠的洋流發電系統,實踐最佳的綠能終端能源使用效率。
奪下國際組冠軍的東京大學,以新概念洋流發電系統發展乾淨能源,看似結構非常簡單的發電機,所產生的電力可等同於30座核電效能,透過黑潮穩定流動中所產生的高密度能量,經由海底覽線傳輸電能,發展出精密的綠色動能,研發減輕30%重量的40米海底漂浮裝置,以及反向旋轉的渦輪機,以達到洋流發電的最大效能。

將洋流轉換成最大動能的渦輪機,李旻、和田良太等人表示,透過偵測儀器能得知洋流的最高效能,精細推算出海流中最大動力的所在點,發電系統就能產生穩定且成本低廉的能源,這項洋流設計也將計畫發展更大規模實驗,將綠色能源變成實質上的電能來源。
而奪下主競賽的交大隊長徐國峰表示,利用數據調整自動滑差功能,提升28%感應電動車的附載扭力,讓電動車在爬坡行駛時,駕駛維持最穩定的舒適度,電動車更能在更複雜的路面上平穩行駛,並增加電池的使用效率,最高能省下40%的電力,達到最佳的省電綠能技術。

外星人與地球聯繫 定期發送微弱訊號?

記者吳毓敏/綜合報導
外星人真實存在?定期發射雷達訊號以便與地球聯繫!「外星人」是否真實存在一直是科學家探究的熱門議題,根據維也納科技大學的研究人員表示,科學家們正從遙遠的宇宙發射雷達訊號尋找微弱、不斷重複的燈光,希望證實這一項假設,發現外星人也同樣對我們定期發射雷達訊號。
據《天體生物學》雜誌報導,有天文學家聲稱,外星人可能定期發送雷達訊號,因此維也納科技大學的科學家為了證實這項說法,正設計一種探測系統,用於探測那些未知且可能非常微弱的光訊號,已證實人類並不孤獨!
研究人員表示,由於雷達訊號得通過遙遠的距離傳遞,因此它一直都被認為是外星人用於聯繫的可能方式,雖然天文學家在過去搜索了成千上萬顆星球的訊號,未鑑定出任何生命訊源。
而主導這項研究的科學家Walter Leeb,假設外星人使用最簡單的方式來引起我們的注意。也就是說,人們從古代就已經在航海業上使用定期的電波訊號,而像這種模式通常以較低的頻率發送閃光。
Walter Leeb說,為了證實外星人確實存在,並證實外星人定期向地球發射訊號,我們正在設計一種探測系統。此外,研究人員已經測試了這個方法,他們模擬500光年外外星人發送的1萬次紅外光線。Leeb教授強調,事實上他的團隊尚未接收到那種訊號,但是技術將有機會證實我們人類並不孤獨。
德國麥克斯普蘭喀天文機構的Felix Hormouth聲稱,這項研究為我們提供了一種非常清晰、合理而且技術可行的搜索外星人的方法。這不是科幻小說,但是這種大膽的合理方式既讓人著迷又非常現實。

2013/8/23

生態透支日:2013年自然資源 820這天用完了

摘譯自2013年8月20日ENS美國,加州,奧克蘭報導;江惟真編譯;蔡麗伶審校
環境經濟學家表示,今年的8月20日為生態負債日。到了這一天,人類已消耗掉今年地球可再生自然資源的總量。
「生態負債日」的概念是國際環境智庫全球生態足跡網絡(Global Footprint)最先提出的發想,是以自然資源總量、人類的資源消耗量以及誰消耗哪些資源等生態足跡數據為基礎。根據這樣的計算,2013年截至8月20日,人類已經耗盡這一年地球可產生的自然資源,今年接下來的時間,自然資源將進入透支狀態。
全球生態足跡網絡指出,2001年以來,生態負債日每年都比前一年提早三天,每十年提早一個月。1993年的生態負債日是10月21日,2003年提早到9月22日,今年則是8月20日。
全球生態足跡網絡開發出「國家生態足跡帳戶」,提供人類對自然資源需求的完整數據。每個國家每年都會產生約6000個數據點的資料,以便追蹤比較232個國家、領土和地區的需求量,計算出地球的生物承載力能否達到需求。數據顯示,人類對可再生生態資源和服務的需求約等同於1.5個地球以上。到了本世紀中,人類的需求將增加到2個地球。但是1961年,人類的需求只要0.7個地球即可滿足。
「森林砍伐、魚種生存崩潰以及大氣層二氧化碳累積等種種跡象顯示,人類需求很可能超過地球生物圈吸收和再生的能力。」全球生態足跡網絡指出,「隨著全球經濟膨脹和高生活水準的要求,人類對自然系統的需求也快速成長。許多研究指出,地球的各種臨界值均已經被跨越,未來生物圈供養人類的能力也面臨風險。」
根據全球生態足跡網絡2013年的報告,中國的總生態足跡為全世界最大,因為中國是全世界人口總數最龐大的國家。中國的人均生態足跡雖然比歐洲和北美的國家小,但過去七年來也已超過了世界人均。全球生態足跡網絡指出,「如果人人都過得和典型的中國居民一樣,將要花掉1.2個地球才能供養全球人口。」其他國家的人均生態系統需求更高。如果人人都過得和美國居民一樣,將會消耗掉4個地球才能供養全球人口。按照卡達的生活方式,則是需要6.5個地球的資源。
目前的自然資源趨勢已經無法滿足地球70億人口。但卻有20億人無法取得滿足基本生活所需的資源。今日,超過80%的世界人口生活在資源消耗大於資源再生的國家。這些「生態債務國」消耗的資源比境內的資源要多,因此他們不是耗盡自己的生態資源,就是從別處取得生態資源。日本居民消耗的資源等於7.1個日本。義大利約需消耗4個義大利。埃及的消耗約為2.4個埃及。
全球生態足跡網絡解釋,生態負債日僅是估計值,而非確切日期,「我們不可能100%精確計算出生態預算耗盡的日期。」2011年生態負債日來得比2010年晚幾周,但這不代表人類的生態負債減少。負債日期的微調是根據精算方式而來,而非人類在生態足跡上的實際進步。
雖然不是所有的國家都「欠債」,但即便是巴西、印尼、瑞典等「生態債權國」的自然資源也在萎縮當中。全球生態足跡網絡指出,「我們不能讓自然資源和人類經濟、基礎建設和生活方式間的預算缺口越來越大。」
「我們仍有機會挽回局勢。只要生態債務人能減少對自然資源的依賴,而債權人透過經濟、政治和戰略保存其生態資產。與其清算自然資源,不如將自然資源視為財富的來源。」全球生態足跡網絡和夥伴們正和各種全球組織、各國政府和金融機構合作,協助他們做出符合生態現狀的決策。 Earth’s Natural Resources Account ‘Overdrawn’ Today OAKLAND, California, August 20, 2013 (ENS)
※ 全文及圖片詳見:ENS

不要懷疑!用3D列印你的家人!

Twinkind將你等比例縮小,從輪廓到衣服垂墜的細節。

當客戶滿意他們的姿勢或表情後,掃描就完成了。接下來就是後期製作及成型工藝。最終的模型非常精細,可以捕捉你的身體和你的衣服上每一個摺痕。

他們也歡迎寵物。

該公司表示,他們可以掃描任何人,包括嬰兒,兒童,狗或貓,並計劃在世界各地的主要城市開設實體店面。

Twinkind的服務不只讓我們可以看到縮小版的家人,還可以將塑像用來裝飾壁爐架,而不像傳統的家庭照片,只能放在相簿或是相框裡。

總部位於德國漢堡的Twinkind想要用3D列印技術打造全新型態的全家福!
如今成功的使用3D列印技術印出了栩栩如生塑像。
在過去,透過電腦軟體繪製出身體至少需要20分鐘,而現在只需要跟眨眼一般的速度,像是在攝影一樣,就掃描完成了。

從最小的15公分到最高的35公分,一共有7種尺寸可供選擇。

該公司的基本款塑像價格從15公分高要價300美元到35公分要價1715美元不等。

列印的材料使用環保材質,具有高複合性。
最先進的列印技術可以在幾個小時以內,將一堆白色的粉末製成一架飛機的外型。

這個先進的技術是將主角放在專門攝影機的中間,該系統可以掃描直徑4.5公尺的範圍。

全球暖化 科學家:9成5是人為因素

氣候變遷全球暖化,極端天氣造成許多災害,現在聯合國科學家認為,恐怕高達95%的因素,是人為造成,澳洲最新研究指出,地球真的在暖化,每秒排出相當於4顆原子彈的熱能,這當中有9成進入海洋,全球暖化更需要受到重視。

打雷加上暴雨、龍捲風,怪天氣嚇壞了日本人,美國則是難逃森林大火肆虐,地球暖化,這種極端天氣一再地出現,但是地球暖化的兇手,恐怕就是你跟我。

主播:「科學家90%確認,人類是全球暖化元兇,這是聯合國在2007年,做的相關議題報告,但是現在他們認為,恐怕高達95%是人類造成。」

澳洲最新研究指出,地球真的在暖化,每秒排出4顆原子彈的熱能,這當中有9成進入海洋,用原子彈這樣可怕的爆炸炙熱溫度的比喻,是要告訴大家,全球暖化現在正在影響我們居住的地球,再加上人口不斷增加,有限的資源根本無法應付持續暴增的物資需求,地球再也負荷不了了。

影片口白:「自西元1900年以來,地球資源如圖表上頭那條線,被替代消耗,因為人口及所需食物及物品,不斷增加。」

人口持續成長,地球的土地就像這樣一直對折再對折,揹起沉重的物資需求壓榨。主播:「海洋暖化,然後導致冰帽融化,在這之外,冰河大範圍融解。」

能幫地球降溫的冰消失了,恐怕沒多久的未來,科學家大膽預估,這一個世紀,地球就會負擔不了人類壓榨,暖化情況持續惡化,人類會自食惡果,恐怕自己會先被地球氣候反撲。

2013/8/21

生態赤字 環團點名陸美等國

(法新社巴黎20日電) 環保團體說,今天是今年的「生態越界日」(Earth Overshoot Day),也就是人類在今天已經耗盡1年可用的自然資源。環保人士並說,中國大陸、美國與卡達必須為掠奪環境資源負責。
測量生態資源消耗的「全球生態足跡網絡」(GFN)在新聞稿中說:「我們在短短8個月,已經耗盡地球要花1年時間才能再生的資源。」
「今年剩下的4個月,就形同資源超支。我們會耗盡魚類、樹木和其他資源,且累積二氧化碳等廢棄物,持續造成生態赤字。」
全球生態足跡網絡說,要滿足人類目前的資源消耗需求速度,必須要超過1個半地球才能提供。
該組織也表示,大陸的人均生態碳足跡比歐洲或北美洲少,但整體量最高,主因人口太多。
如果全球人口的生活方式,都如同大陸居民一樣,必須1.2個地球才能供應人類所需。
報告說:「其他國家對地球生態系統的人均需求更高。如果每個人都像美國居民一樣生活,必須要有4個地球才能供全球人口所需。」
「如果每個人都像卡達居民一樣生活,需要6個半地球的資源才能滿足。」
全球生態足跡網絡表示,根據最新數據,地球是在1970年12月29日進入生態負債。(譯者:中央社蕭倩芸)

地球暖化 每秒累積4顆原子彈熱能

我們都知道「氣候變遷」是嚴重的環保問題,我們也知道必須加以阻止,否則地球將發生大災難。但有沒有比較簡單而明確的比喻或想像,來說明這些問題的嚴重程度,並且能快速引起人們注意?
澳洲蒙納許大學傳媒研究講師荷姆斯給了一個答案:氣候變遷造成地球暖化,熱能以每秒4顆廣島原子彈的速度堆積,而且90%的熱進入海裡。
荷姆斯說,大家都知道氣候變遷必須維持在攝氏正負2度之內,不然將造成毀滅衝擊,而緩解氣候變遷的方法是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問題是這對國家領袖與人民而言都是艱困的抉擇,說服大家面對氣候變遷的危機,不是件容易的事。
把氣候變遷與海洋暖化比喻為投在廣島的原子彈,可以立刻吸引全球新聞媒體注意。那麼如果要用圖像吸引人們注意,那些圖像效果最大?
最近有一份這樣的研究。英國埃克塞特大學的歐尼爾聯合英、美、澳學者,觀察人們對各國媒體呈現的氣候變遷圖像,是如何反應的。圖像包括代表自然環境的珊瑚礁、暴風雪、森林火災、破裂的地表與冰層,以及人為現象,如風車、馬路大塞車、低水位的水庫、冒煙的煙囪、汽油幫浦,還有政治領袖的照片。
研究者的目標是:
1.圖像的突顯性:是否突顯氣候變遷的重要性。
2.是否達到「賦權」或給予「自我勝任感」:讓人感覺有能力對氣候變遷採取任何行動。
結果顯示,最具突顯性的氣候變遷圖像依序是洪水、冰層、砍伐森林、北極熊、破裂的地表、珊瑚礁。在人為現象方面,依序是煙囪、塞車、溫度圖表。
至於給予「賦權」感覺的圖像是太陽能板、風車、電動車。這些影像代表人類採取的行動:篩選能源,減低溫室氣體排放。
然而荷姆斯說,大體而言,氣候變遷是一種無法圖像化的改變過程。住在城市裡的人是最後一個注意到氣候變化的,因為他們離變化的自然環境很遠。不過就算是鄉下人對此也不會有太大感覺,因為大部分熱能的轉移都在海洋中。
所以為了讓人們可以直接想像氣候變遷的威力,原子彈成為更好的指涉對象。荷姆斯引述另一份研究,指出每天有相當於345600顆原子彈的熱能被地球吸收,等於每秒4顆,而90%的熱能進入海洋。

地球暖化嚴重 海平面上升1公尺

【台灣醒報記者方家敏綜合報導】跨國政府氣候變遷專案小組(IPCC),針對因人類發展影響溫度的事實證據報告,科學家們認為,如果溫室氣體持續排放,在21世紀結束前,海平面恐會升高將近1公尺。相較於2007年的報告,今年的研究明確指出,海平面上升的原因有95%是人類活動所致。此份報告將會於9月由各國政府與科學家審查,並將結果收錄在聯合國下一期的氣候變遷研究報告中。

地球暖化嚴重 海平面上升1公尺

根據《路透社》報導,IPCC最新氣候變遷報告中指出,目前已充分掌握並證實未來會發生大規模氣候變遷的證據,且溫室氣體的排放短期間內有增無減。在1951至2010年間,地表溫度已因為人類大量開發而逐漸上升,不僅導致海洋溫度升高、冰層融化,甚至連海平面也隨之升高。
由數百位科學家組成的IPCC是一個國際性的組織,從1988年起,每5到6年公布一次研究報告,其成員包含美國前副總統高爾。IPCC曾在2007年獲得諾貝爾獎,是全球最具公信力的氣候變遷組織,其研究結果左右著各國政府的政策決定。除了觀察氣候變遷的現象,各國政府每年投注該團體數十億美元,資助科學家們解決暖化的難題。
在2007年的報告中,由於尚未掌握充分證據,IPCC不敢輕易提出海平面上升的直接證據與數據。但今年將提出的報告指出,海平面上升的原因有95%是因為人類活動所造成。然而,科學家們目前只能提出全球總體的海平面平均上升數據,但因各地暖化程度、氣候類型不同,因此還沒辦法提出各地區的數據。
從工業革命至今,二氧化碳濃度已上升41%。報告指出,若溫室氣體排放速率不變,二氧化碳濃度將會在數十年內倍增。相較於上一期的報告,今年針對二氧化碳倍增、氣溫上升程度的評估相對保守,從2007年的華氏3.6度下降到2.7度。但有許多氣候變遷學者則認為,在二氧化碳倍增的狀態下,上升的幅度不可能這麼小,他們認為至少會上升華氏5度。
根據《紐約時報》報導,IPCC的科學家直言,氣溫上升華氏5度已足以對全球氣候系統造成極大衝擊,不僅冰層融化、熱浪、作物也會難以生長,甚至影響全球的動植物生存環境,甚至導致大規模的物種滅絕。
IPCC的發言人強納森‧林恩表示,此報告將會於9月交由各國政府與專家學者審查,所以在報告未審核前,該組織不會妄下定論。卡內基科學院的研究員克里斯多福‧費爾德認為,IPCC的報告一向保守,但都是基於科學證據。但若海平面真如報告中所說,可能上升近1公尺,將會危及許多沿海地區與海島國家。
圖說:IPCC科學家指出,若溫室氣體持續排放,在21世紀結束前海平面將上升近1公尺。(Photo by Michael Cavén-u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

2013/8/18

餐叉勝過手術刀----Forks over Knives: a plant-based way to health


作者:吉恩.史東
原文作者:Gene Stone
譯者:皮海蒂
出版社:原水
出版日期:2013年07月06日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789865853082
裝訂:平裝


內容簡介
這是生活中你所不願面對的真相!
經醫師和研究人員發現,全植物飲食能改善你的健康,甚至救你的命!
  醫生和研究人員發現,只要透過一個簡單的改變,
就能遠離心臟病、糖尿病和癌症。
  這個解決之道,就是以植物為基礎的全植物飲食,
  它不但能改善你的健康,甚至能救你的命。
  在美國,每分鐘就有一個人因心臟病而死亡,每天有1,500人因癌症而過世。根據估計,有十分之七的人是因為慢性病而死亡。總體來說,從1996年到2005年,所有年齡的美國人患有三種或三種以上慢性病的比率高達86%。光是在十年前,糖尿病的發生率就成長了90%。愈來愈多人開始警覺,生活型態的選擇對他們的健康具有強烈的影響,其中最重要的選擇是營養。然而,儘管擁有這些知識,但大多數人仍然在吃會破壞健康的飲食,也就是富含油脂、鹽分、精製糖及動物性的產品。不幸的,醫生並未確實了解飲食和健康之間的關係。他們在學校時沒有被要求要學習營養課程,因而他們總是倚賴藥物和手術來治療病人。
  但對於我們健康的問題,可能有一個相對明確而簡單的解答嗎?有沒有可能促進健康及避免疾病的最佳方式,並非服用大量藥物或倚賴複雜的醫療處置?
  答案是「是」。良好健康的處方就是這麼簡單:攝取全食物、以植物為本的飲食。
  以植物為主的飲食非常簡單。只要避開「有臉(a face)」或「有母親」的食物來源。換言之,就是要避開所有的肉類(包括魚)、乳製品和蛋。你該吃的是大地之母所提供的最佳食物:榖類、水果、蔬菜和豆類。
  以下是以植物為主、全食物、健康飲食的關鍵原則:
  .吃植物,愈原始愈好
.避免過度加工的食物
  .避免防腐劑和添加物
  .剔除乳製品
  .別怕碳水化合物
  .別擔心未獲得足夠的蛋白質
  .不要擔心omega-3 脂肪酸
  .維生素B12營養品
  月讀本書就如同與數十位醫療、營養專家、知名廚師對談,他們親自指導你如何透過飲食改善健康,並提供了125道能在家輕鬆自製的美味蔬食料理食譜!
  ★125道蔬食食譜,帶您進入健康美味的飲食世界
  別等到生病了才看!現在就開始嘗試蔬食!
  ※ 專業醫師、營養師說明如何透過食物的選擇,讓你活得更健康
※ 頂尖的廚師、經驗豐富的食譜創造者,教你製作美味營養蔬食

作者簡介
吉恩.史東(Gene Stone)
  紐約時報暢銷書《The Secrets of People Who Never Get Sick(中譯:《25招讓你百病不侵》,時報出版)作者;並和瑞普.艾索斯汀一起合著了《The Engine 2 Diet(2號消防車飲食)》一書。
  吉恩.史東是幕後寫手,著作的書籍超過三十本,也在無數雜誌上撰寫專欄。現居住於紐約,本身就是個蔬食者。

推薦序者簡介
T. 柯林.坎貝爾博士(T. Colin Campbell, PhD)
  在營養學研究領域鑽研了四十餘年,位居領先地位。其著作《救命飲食(The China Study)》廣為人知。
加爾德威爾 B. 埃索斯坦二世醫師(Caldwell B. Esselstyn, Jr.)
  經過長期研究,發現可以透過營養(也就是植物性飲食)可以停止並逆轉冠狀動脈疾病。著有《預防及逆轉心臟病(Prevent and Reverse Heart Disease)》一書。

譯者簡介
皮海蒂
  曾任科技類雜誌主編,後轉入健康領域,曾企畫編輯醫療保健養生類書籍多本。譯有《癌症不是病》《神奇的肝膽排石法》《腦波振動》《生食,吃出生命力》等書(皆為原水文化出版)。
名人推薦

健康推薦
  李豐 李豐病理中心負責人
林紘睿 素易網負責人
  陳立維 台灣益生菌保健推廣協會會長
  張祐銓 周一無肉日聯絡平台總召集人

專文推薦
  T. 柯林.坎貝爾博士(T. Colin Campbell, PhD) 《救命飲食》作者
加爾德威爾 B. 艾索斯汀醫師(Caldwell B. Esselstyn) 《這樣吃,心血管最健康》作者

讀者推薦
  「我的血壓曾經失控,所以我在年輕的時候就知道我該做點改變或進行節食......三個月之後,我體重掉了二十磅,血壓回到正常水準,我將它歸功於100%植物性飲食、運動以及每一個對〈餐叉勝過手術刀〉有貢獻的人。謝謝您們。—洛伯.高登∕加州柯洛納
  三十三歲時,我已在病態性肥胖中掙扎了十五年,造成了睡眠呼吸中止症、憂鬱症以及嚴重的焦慮問題......〈餐叉勝過手術刀〉揭示了簡單的事實,那就是我們的毒性食物文化已經毫無營養,並嚴重傷害我們的健康。我吃植物性飲食只兩個星期,我的能量就大幅提升,體重急速下降,而我比以往更能完全享受食物!—提姆.奧德瑞吉∕大急流城
  我有一種罕見的疾病, 稱為神經中樞傳輸低血壓(neurally mediated hypotension)。我藥吃得愈多,病就愈重。我所不知的是,療方就在我的廚房以及當地農夫的市集裡。我的身體最後得以痊癒,都要感謝〈餐叉勝過手術刀〉的指引。—凱莉.歐布萊恩∕芝加哥

詳細資料
叢書系列:悅讀健康系列-身心靈書房
規格:平裝 / 288頁 / 14.8 * 21 cm / 普級 / 雙色印刷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目錄
〔選書導讀〕
接受生命慈悲與利他的引導◎陳立維
〔專文推薦〕
健康核心,來自植物飲食 ◎T.柯林.坎貝爾&加爾德威爾.B.艾索斯汀二世
更健康、更美好的明天,從餐叉開始◎張祐銓

Part 1 以植物為主的世界
對健康有益
.以植物為主的飲食
.飲食相關疾病
**人物特寫:潘.波普(Pam Popper)自然療法師
**人物特寫:泰瑞.梅森(Terry Mason)∕泌尿科醫師
**驚人的成效:安東尼與艾芙琳∕曾患心臟病且安裝了支架
**人物特寫:加爾德威爾.B.艾索斯汀二世(Caldwell B. Esselstyn Jr.)∕醫師
**人物特寫:T.柯林.坎貝爾(T. Colin Campbell)∕博士
**驚人的成效:珊德拉(San’Dera )∕糖尿病患
**人物特寫:亞羅娜.普爾德(Alona Pulde)∕醫師與馬修.雷德曼(Matthew Lederman)∕醫師
對動物有益
.動物農場的殘酷現實
.魚類面臨的問題
.你能做些什麼
**人物特寫:吉恩.鮑爾(Gene Baur)∕農場動物庇護所總裁
對環境友善
.工廠養殖造成的損失
.你所能做的事

Part 2 採取更好的飲食方式
閱讀營養標示
.食物的警告標籤
植物性食物的指引
.水果和蔬菜可盡情享用
.要節制著吃的食物
.可以食用的輕度加工∕即食食物
.不須特別攝取含特定營養的食物
**人物特寫:約翰.A.麥克道格爾(John A. McDougall)∕醫師
**人物特寫:尼爾.伯納德(Neal Barnard, MD)∕醫師

飲食轉變的忠告
.廚房用具

Part 3 餐叉勝過手術刀食譜(共125道)
早餐
水果燕麥粥∕肉桂葡萄乾燕麥粥∕瑞普的碗公∕藍莓燕麥早餐馬芬
蔬果昔和植物奶
絕妙蔬果昔∕綠色蔬果昔∕巧克力蔬果昔∕新鮮杏仁奶

**驚人的成效:喬伊(Joey)∕糖尿病患
開胃菜
救命番薯脆片∕辣味鷹嘴豆抹醬∕豌豆墨西哥酪梨醬∕茄子沾醬∕豆腐菠菜沾醬
白豆紅甜椒抹醬∕芝麻菜青醬燉飯∕萵苣菜捲∕卡拉瑪塔橄欖烤小麵包片∕簡易墨西哥餅∕番薯黑豆墨西哥玉米餅(Yamadillas)

**人物特寫:道格.利索(Doug Lisle)∕心理學博士
湯品
南瓜湯∕夢幻番茄生湯∕陽光柳橙番薯濃湯∕番薯和豌豆仁湯佐龍蒿∕豌豆仁湯
辣酪梨湯∕黃豌豆仁韭菜湯∕奶油綠花椰湯∕豆子和大麥巧達湯∕乳脂狀的玉米巧達湯∕活力義式白豆湯∕扁豆湯∕紅扁豆湯∕營養豐富豆子湯∕黑豆湯∕營養又味道濃郁的煙燻黑豆湯∕營養豐富的蔬菜濃湯
沙拉及沙拉醬
黑豆沙拉∕鷹嘴豆菠菜沙拉∕胡世托和平沙拉佐白芝麻醬汁∕涼拌高麗菜∕芒果萊姆豆子沙拉∕甜胡蘿蔔沙拉∕藜麥沙拉佐黑醋栗∕藜麥田園沙拉∕地中海藜麥沙拉∕美味尼斯沙拉∕美味大蒜沙拉醬汁∕蘿蔓沙拉佐新鮮草莓和草莓龍蒿醬汁∕覆盆莓大麻總匯綠沙拉∕覆盆莓柳橙油醋醬∕亞洲式沙拉醬汁∕珍的”321”沙拉醬汁∕橙汁辣味沙拉醬汁∕酪梨醬汁∕「2號消防車」沙拉醬汁∕酪梨醬汁∕黃甜椒沙拉醬汁∕鷹嘴豆芝麻沙拉醬∕柳橙沙拉醬汁∕通用簡易沙拉醬汁∕乳脂狀的黃金濃醬∕豆腐美乃茲
主菜
鮮蔬寬麵∕番薯蔬菜千層麵∕美墨千層麵∕E2 黑豆飯∕墨西卡里麵餅捲∕野生米南瓜盅∕乳脂狀的韭菜醬∕蔬菜義式玉米餅披薩∕番茄飯盅∕蔬菜豆腐糙米蒸飯∕乳脂狀的砂鍋麵∕加德滿都(尼泊爾)燉菜∕蘑菇、羽衣甘藍和馬鈴薯∕義式玉米糊佐飯和豆子∕迷你義式玉米派搭配菠菜核桃內餡,佐辣味番茄醬∕加勒比海什錦∕紅扁豆派餅∕薄荷檸檬扁豆搭菠菜∕扁豆麵包∕鷹嘴豆麵包∕利馬豆驚奇∕羽衣甘藍檸檬三明治∕升旗午餐∕不可思議的番茄和黃瓜
**人物特寫:瑞普.艾索斯汀(Rip Esselstyn)∕植物性飲食推廣者......000
配菜
燉番茄∕四季豆龍蒿∕茄子∕蘆筍拌炒紅甜椒∕羽衣甘藍葉∕羽衣甘藍佐核桃醬∕迷迭香烤根莖蔬菜佐羽衣甘藍∕楓糖甘藍菜芽∕MVP(Most Valuable Pesto)填餡蘑菇∕火烤新式馬鈴薯泡芙∕紅馬鈴薯伴羽衣甘藍∕番薯條∕楓糖番薯泥∕超美味馬鈴薯∕馬鈴薯沙拉∕芥藍葉包紅甜椒和黃瓜∕藜麥和芥藍番茄盅∕南瓜布丁
簡易蔓越莓調味料∕花椰菜飯∕大蒜迷迭香玉米糕∕香草麵包
甜點
水果佐萊姆、薄荷和柳橙汁∕烤蘋果盅∕冷凍巧克力香蕉點心∕香蕉冰淇淋∕即食巧克力布丁∕萊姆慕斯∕燕麥葡萄餅乾∕學校午餐餅乾∕布朗尼∕脆口米棒∕生棗子能量棒∕梨子蔓越莓軟糖(crumble)∕覆盆莓梨子脆餅∕新鮮草莓派∕棗子堅果脆片水果派∕櫻桃鳳梨蛋糕∕迷人的生胡蘿蔔蛋糕∕無蛋奶的「奶油乳酪」糖霜

〔附 錄〕
.食物份量表
.相關網站
.延伸閱讀
.食譜提供者簡介
.關於〈餐叉勝過手術刀〉記錄片

推薦序
健康核心來自植物飲食
  如果你能用食物來治療病患,那就把你的藥物留在藥罐子裡。
—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
  超過二千八百年來,以全食物的概念來攝取植物的概念,已漸漸為人所知且成為一種被採行的生活方式。雖然它經常遭到主流觀念的抵制,但近來的證據皆證明這種飲食對個人的健康產生了強大的效益。事實上,從數個觀點來看,攝取以植物為主的飲食,已成為一個迫切的事:除了個人的健康能獲得改善,醫療的費用也會大大地減少,而我們的環境中各種形式及意識到的暴力也會開始降到最少。
  因為這種飲食的好處如此之多,所以我們相信這種方法讓愈多人知道愈好,包括各種信仰和背景的人,無論其年齡、性別、宗教和居住地為何。而要實現它,最好的方法之一,就是透過分享個人經驗及想法,如同在〈餐叉勝過手術刀〉這部影片所呈現的一樣。
  「餐叉勝過手術刀」既是趟旅程,也是個冒險故事。這趟旅程展示了在沒有藥物、療程和手術等狀況下,健康是如何快速地恢復。而冒險故事則呈現了那些患有嚴重疾病的人,其病況停止惡化甚至反轉,造成個人生活深刻改變的傳說。
  美國的經濟穩定已經因為科技和房市的泡沫化而岌岌可危。這個重擔更因為扶搖直上的醫療成本而變本加厲,在可見的未來,不會停止。我們成為有史以來愈來愈會生病、愈來愈肥胖的國度。肥胖和糖尿病的流行程度,尤其是在年輕人身上所發生的,預言了無法維持的公共健康挑戰,更悲哀地預言了現在的兒童將無法比他們的父母活得久。
  在這個黑暗劇本裡的主要人物,是食品工業以及他們對利益的追求。它們每年在廣告及行銷上花費數十億元,勾引並聳恿我們去消費它們生產的乳品、肉品、魚、禽肉和蛋,還有充滿糖、鹽和脂肪的產品。這種永不停止的攻擊令他們達到目的,也就是讓脆弱且未受保護的大眾攝取會令他們肥胖且生病的食物,這些疾病包括肥胖、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中風、癌症、風濕性關節炎、肺炎、膽結石、憩室炎、骨質疏鬆症、過敏、氣喘,以及其他西式飲食造成的疾病。
  誰能保護大眾?
  不是我們的政府。美國農業部只是食品工業的傳聲筒。每隔五年,它制訂了一些給社會大眾的營養指南,意在兜售那些保證會讓數百萬人生病的食物。
不是美國營養學會(American Dietetic Association),因為他們受到食品集團的控制。
  不是保險業者,因為他們靠著向生病的人銷售保單而獲益。
  不是藥廠,因為他們每年從慢性病而讓口袋進帳數十億元。
  不是醫院,因為他們依賴我們的疾病而生存。
  不是醫療從業人員,因為醫生和護士幾乎未曾接受營養或行為改變的訓練,卻因為他們開立處方及施行技術上的檢驗而大大受到表揚。
  更不會是我們的醫療研究機構,他們太常聚焦在生理上的細節,例如個人所需的營養,因為那才能創造商業利益。
  〈餐叉勝過手術刀〉最主要的焦點,就是全食物、以植物為基礎的營養。大眾需要透過新的方式來了解這個訊息,這也就是為何這部記錄片如此重要。健康的核心革命不會來自於藥物、療程或手術。只有當大眾擁有了營養方面的知識,也就是在〈餐叉勝過手術刀〉影片中呈現出來、並在本書上突顯出來的,才會發生。
  一旦你看了這部記錄片,我們希望你能轉變成片中提倡的飲食習慣。它隱隱約約地,以挑戰的姿態出現。但這只是因為我們之中很多人變得習慣於高度脂肪、鹽和糖的飲食,使得我們邁向少量這些成分的旅程看起來似乎很困難。然而,並非如此。我們從先人的經驗以及科學的實證得知,這種依賴可以在幾個星期之後就獲得解決。所以,只要持續遵循並保持好的飲食習慣,你很快就會發現一個全新的味覺天堂,品味你從未感受到的新味道。請試著製作本書中的食譜,可以有助於你順利改變。你會發現這些吃起來超美味的食物非常容易製作。你只要在心中有概念,就可以依照自己的喜好來烹調這些食物。祝你胃口大開!

◎T. 柯林.坎貝爾博士(T. Colin Campbell, PhD)&
加爾德威爾. B. 艾索斯汀二世醫師(Caldwell B. Esselstyn, Jr.)

  圖1:二十世紀初,美國每人每年吃120磅的肉;到了2007年,則是222磅。在1913年,我們每人攝取約40磅的加工糖,但到了1999年,這個數字增加到了147磅。還有,1909年時,美國人每人消耗294磅的乳製品。而到了2006年,數字增加了一倍有餘,到了每人605磅。

2013/8/16

再不減碳 全球未來熱浪更嚴重

(法新社巴黎15日電) 今天發表的研究報告指出,無論會使地球暖化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多寡,未來30年的氣候變遷都會造成更為嚴重和頻繁的熱浪。

但目前訂定的減碳目標,仍足以決定,此一模式究將從此穩定或進一步惡化。

刊登在「環境研究通訊」(EnvironmentalResearch Letters)的這項報告指出,普遍認為,造成10年來高溫和熱浪的原因,在過去50年出現的氣候變遷;而全球升溫已達到約攝氏0.5度。

隨著地球持續在21世紀升溫,高溫和熱浪現象預期將更為嚴重,也更為頻繁。

研究報告根據氣候模型推估,如2012年侵襲美國及2009年發生在澳洲的極端熱浪,在2020年前將侵襲全球大約10%陸地,為目前侵襲面積的2倍。

此一面積到2040年更將躍升為4倍,而報告指出,「在同一時期,將出現更為極端的熱浪。」

至於2040年以後的情況,仍將取決於我們目前的決定。報告中說:「若是排碳量低,極端氣候的數量在2040年前將趨於穩定;但若排碳量高,則陸地出現極端氣候的面積將每年增加1%。」(譯者:中央社羅苑韶)

長江魚生態瀕危 報告籲禁捕漁

(中央社記者張謙香港16日電)據報導,中國大陸長江上游的水生態系統正接近崩潰邊緣,原因是人為破壞,包括興建水力發電站及濫捕魚。

英文中國日報今天報導說,由於長江的魚類資源正面臨嚴重衰竭,有研究人員建議在整條長江禁止捕魚並立法保護這條「中國母親河」。

報導引述一份報告指出,上世紀50年代,長江中4種魚類的數量超過300億條,但時至今日,相同魚類的數量已下降至少於1億條。

長江魚類資源委員會6月在5個省級區域進行了12天科學考察,然後發表有關報告;政府部門和非官方組織也參與這次考察。

報導表示,這是迄今為止大陸對長江上游濕地、水資源環境等的首次考察。

報導引述研究人員說,長江上游除了魚量大降外,一些魚類也瀕臨絕滅。

這位人員說,民眾根本不知道長江上游所面對的慘狀。他說,如果再不採取行動,中國的魚資源不久將會枯竭。

格陵蘭冰層 竟從底部融化

【台灣醒報記者莊瑞萌綜合報導】過去北極與格陵蘭冰原常因為溫度升高傳出冰層融化,不過,現在科學家進一步觀察發現, 格陵蘭冰原也因為從地函傳出的熱能,讓冰原開始出現從底部融化的跡象,由於冰原融解對於氣候變遷的判斷相當重要,因此,這項從底部融化的新因素,也引起科 學家注意。

根據德國地球科學研究中心科學家指出,這次研究發現冰原(ice sheet )融化的原因,是來自於熱溫度從地函往岩石圈(lithosphere)對流,而且因為格陵蘭冰原覆蓋住地殼,地殼內部的溫度往上方對流,除了造成格陵蘭 冰原從底部融解,也出現不同程度的融冰現象。

每年格陵蘭流失的冰高達227億噸(gigatonne),按照目前科學家預估每年海平面上升3公分來計算,其中格林蘭的比例就占了25%,約達 0.7毫米,科學家已證實模組計算結果與測量結果一致,包括冰原厚度與冰原底部的溫度等數據都沒有誤差,科學家羅哥吉納表示,「從中我們發現格陵蘭冰原融 解的原因,除了從地球內部產生的熱之外,也受到冰期帶來的溫度改變影響。」
德國地球科學研究中心科學家將繼續利用電腦模組,結合氣候與冰原關係及熱能,模擬格陵蘭冰原過去300萬年的岩石層,其中包括冰核及地震等數據,以便深入了解格陵蘭冰原融化的成因。

格陵蘭岩石層成型時間已28億年,厚度約80公里,相對地球其他地區的岩石層,其厚度較薄,過去研究指出,冰原也同樣是全球最老、厚薄程度不一而變化多端的岩石層,展現了獨特的風貌。
冰原可以反射陽光,幫助地球溫度不會持續升高,而這次研究結果,則讓外界更了解冰原的融解現象的成因,除此之外,科學家也可以建立更正確的氣候模組,未來將可以更加精準預測溫度變化,對於全球暖化帶來的衝擊,則可以呈現更正確的數據。

本次研究結果刊登在網路《Nature Geoscience》期刊。
圖說:圖為東格陵蘭冰原。德國科學家指出,當地冰原融化,除了受溫度影響 外,地熱的影響,也讓冰原開始從底部融化。(photo by christine zenino on Flickr - u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

張學忙出席武漢素食研究所成立大會


發佈時間:2013-06-20

6月20日,市委常委、統戰部部長張學忙出席了在武漢商學院掛牌的全國首家素食研究所成立大會,中國烹飪大師魯永超出任所長。

成立大會由武漢商學院巡視員王京章主持,武漢商學院院長鄧院方致辭,武漢商學院副院長陳功江宣讀了研究建所檔,武漢素食研究所所長魯永超介紹了建所的基本 情況。市委常委、統戰部部長張學忙,市委統戰部副部長、市民宗委主任王獻良,市工商聯主席李記澤,武漢商學院書記鄭光喜、院長鄧院方與魯永超為武漢素食研究所揭牌。

在成立大會上,張學忙常委要求,素食研究所的成立非常不易,辦好辦出成效更加不易,要遵循“人才強所、科研立所、服務產業、爭創效益、打造一流”的辦所宗 旨,牢牢把握先發機遇,把素食研究所創辦成素食品種開發的源頭、素食人才培養的基地、素食文化弘揚的舞臺。張學忙常委還強調,素食研究所屬全國首家,開中 國之先河,萬事開頭難,要全心全意搞好研究,不要讓別人說武漢“醒得早、起得晚”,各相關部門在經費、人才上大力支持,把研究所做大做強,成為全國素食研究的一面旗幟。

武漢市有關部門負責人,有關團體、企業負責人,武漢商學院領導,新聞媒體共40餘人參加了成立大會。

(民宗處)

2013/8/9

德國綠黨擬推動每週素食日

【新頭殼newtalk 2013/8/5 洪聖斐/編譯報導】
German Politics turns to mixed veg by newstalkzb
德國聯邦眾議院綠黨黨團主席屈娜斯特(Renate Kunast)表示,該黨擬在聯邦大選後推動素食日(Veggie Day),要求每週至少要有1天只供應蔬菜。
她認為,素食日是1個很美好的日子,讓大家嘗試著不攝取肉食和香腸,這不只對人的身體有益,也對減緩氣候變遷和提升畜產業品質有所幫助。
綠黨在這次大選的政見中,要求將素食日設定為標準。德國環境與自然保護協會(Der Bund fur Umwelt und Naturschutz Deutschland)支持綠黨的訴求。該協會主席(Hubert Weiger)表示,他們要求在2015年以前,公營的小吃攤應該執行無肉日(fleischfreier Tag),有機肉品也應該佔所有供應肉品的20%。
德國人平均每人每年消耗89公斤的肉品。85%的德國人每天吃肉和香腸。
在德國某些城市早已有素食日的概念。在布萊梅(Bremen),政府機關、學校和幼兒園每個星期都會有1天不提供肉食。布萊梅市長伯赫森(Jens Bohrnsen)表示,每個人都能為減緩氣候變遷盡一份個人的心力。......
原文連結: 德國綠黨擬推動每週素食日 【Yahoo新聞 2013/8/5 國際/歐非】

2013/8/3

有機蔬菜 全面進新北中小學

    2013-06-25 01:34 中國時報 謝文瑄/新北報導
 市長朱立倫(右)24日參訪五股元茂農產公司的「有機蔬菜截切廠」。(謝文瑄攝)
 市長朱立倫(右)24日參訪五股元茂農產公司的「有機蔬菜截切廠」。(謝文瑄攝)

     新北學童將吃有機營養午餐長大!新北市一○三所中小學校繼去年底實施「每周一餐」食用有機蔬菜,市府再首創「有機蔬菜截切廠」,大量有機蔬菜於無菌環境切洗,九月將正式推行至全市二八○所中小學校。
     「『有機』是農業發展必然要走的方向。」新北市長朱立倫廿四日參觀五股元茂農產公司有機蔬菜截切廠時指出,民眾近年欲發重視食品安全,有機蔬菜不僅能保護人體健康,也能保護台灣這片土地。但過去農民或消費者缺乏認知,他希望從中小學開始做起,讓學童從小就培養有機概念,影響台灣未來的消費習慣。
     市府去年九月邀集一○三所自設廚房的學校,實施「每周一餐、一餐一種有機蔬菜」計畫,約五萬七千名學童每周吃下五.七公噸的有機蔬菜。從今年九月起,將全面推廣至所有中小學校,預計卅四萬五千餘名學童每周將吃下卅四.六公噸有機蔬菜,將成為全台最大消費地,占全國有機蔬菜六成。
     農業局農牧經營管理科長劉淑芬指出,中南部經認證的有機蔬菜,運送至五股元茂和樹林芬芳烹材公司,先經現場採驗、冷藏,出貨前一日再挑揀、截切、兩道清洗、二度挑揀,依客戶需求時間低溫配送。五股截切廠內十六名員工透過再三除菌、除塵才開始作業;「雖須耗費人力,但能確保有機蔬菜的品質。」 劉淑芬表示,除生產有機、切洗有機,當蔬菜送往團膳業者烹煮時,市府人員也不定期監控餐廚,保障「烹煮有機」。有機蔬菜從生產到食用都受到層層把關,另附有一張「生產履歷」,清楚標示產地、負責廠商、有效日期、截切過程等。
     朱立倫說,營養午餐不會漲價,如何在限有價格提供健康食材給學童,是市府目前正努力的方向。

屏縣府推動校園營養午餐有機蔬食日

2013年7月30日 22:42
  • 縣長曹啟鴻(右)和教育處長顏慶祥(左)鼓勵學校採購縣內生產的有機蔬菜(圖/屏東縣政府提供)

地方中心/屏東報導

屏東縣國中小學校目前營養午餐已實施每週1日健康蔬食日,縣長曹啟鴻重視學童吃得衛生安全,認為學校營養午餐不再只是讓學童吃得飽、也要吃得健康。為了讓屏東縣學童健康、無毒、環保的自然環境成長,結合有機農業、地產地銷、節能減碳等目標,希望健康從正確飲食開始,縣內自辦午餐的100所學校,下學期開始每月至少1日有機蔬食日,為孩子打造健康幸福環境。

曹啟鴻表示,屏東縣生產很多好食材,供應別的縣市,有學童電郵向他反映,為何日本的雞蛋可以生吃,台灣不可以,其實屏東有廠商生產的雞蛋也可生吃。學校採購優質的食材,並沒有增加學生負擔。學校採購縣內生產的有機蔬菜、優良肉品及蛋,縣政府會補助每所學校三萬元的獎金。下學期將有100所學校每月至少1日有機蔬食日,將低碳飲食及優質在地食材產銷等融入學校營養午餐,為孩子打造健康幸福環境。

教育處長顏慶祥表示,新北市編列六千萬元購買屏東生產的有機蔬菜,屏東的學生在學校吃縣內生產的有機蔬菜,回家可以影響家長,改變成健康飲食的習慣。鶴聲國小校長鍾文郁表示,蔬菜價格會受風災、豪雨影響起伏不定,有機蔬菜是均價,精算後價格差不多。中正國小校長蕭清來指出,有機蔬菜已處理好,一般蔬菜有殘枝敗葉,學童比較愛吃有機蔬菜。

曹啟鴻表示,對屏東縣枋寮以南、山地及離島等44所自辦午餐廚房學校午餐經費不足,考量交通運輸及物流成本高,縣政府將補助部分有機食材經費,讓偏鄉地區學童也可吃到有機蔬食。

屏東縣在國產蔬果豐產期間協助加強宣導當令食材為原則,在地生產在地消費觀念,減少食物里程,並鼓勵學校多食用當地生產蔬果產品,以響應「減少食物里程與提倡蔬食」及增加購買本地生產農產品。學校辦理午餐提供學童健康安全時,也能落實飲食教育及環境教育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