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6/29

愛護地球 在地當令食材最低碳

(中央社記者魏紜鈴台北29日電)環保署長沈世宏今天表示,因氣候變遷衝擊造成全球糧食短缺,呼籲民眾多選用在地當令食材,實踐低碳飲食愛護地球。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今天於台北圓山公園廣場的花海廣場舉辦2013年世界環境日「在地當令食 環境真有餘」世界環境日嘉年華會。現場透過多元豐富的環境友善活動如闖關遊戲、電影欣賞和專題講座等,向民眾介紹在地當令的食材,推廣低碳飲食。

環保署指出,據聯合國糧食和農業組織統計調查,每年有13億噸食物被浪費,相當於撒哈拉以南非洲國家每年的糧食生產總量。此外,全球仍有1/7人口處於饑餓狀態,且每天有超過2萬名5歲以下兒童死於饑餓。

「食物浪費流失是自然資源的巨大流失,而且會對環境產生負面影響」,沈世宏表示,氣候變遷衝擊造成全球糧食短缺,呼籲民眾在選擇食材前先思考一下,選用在地及當令食材,珍惜環境資源,一起愛護地球。

2013/6/25

經濟日報: 無上師電視台 將播放最新的電話會議內容

2013/06/25







清海無上師在電話會議中談許多靈性方面的問題。美國無上師電視台/提供。
■蔡穎青■
清海無上師6月16日和無上師電視台的工作人員,進行了一場最新的電話會議,回答許多靈性方面的問題。她還根據上一次的會議,分享了許多令人關注的最新動態和消息。

包括:在甚深禪定期間的體驗、高境界的守護神祇、師父達到高境界的諸多品質、我們為什麼不能和某些人和睦相處、師父加持世界於何時開始、純素世界、世界和平的進展、天堂和地獄的眾生在地球上的信息,以及更多。

全程兩個半小時的會議內容,標題為「師父的宇宙高境界之旅」。首播提供英文字幕,日後則有多國語言字幕版。
網址:www.SupremeMasterTV.com 。


http://edn.udn.com/article/view.jsp?aid=637255&cid=17

2013/6/21

世銀報告:氣候變遷將窮國數億人口推回貧窮線

本報2013年6月21日綜合外電報導,沈瑞筠、莫聞編譯,蔡麗伶審校
世界銀行(World Bank)表示,由於氣候變遷損害貧窮國家的經濟發展,全世界有數億人口可能會重新面臨貧困的處境。 

世界銀行在一份報告中提及,隨著全球暖化,乾旱、水災、熱浪、海平面上升與暴風雨越來越頻繁,而這些災害將導致那些原本就很貧窮的地區或新興貧困區 處境艱難。在未來20年間,糧食短缺將成為第一個浮出檯面的問題,隨之而來的是暴風雨對城市的危害及人們試圖逃離這些影響而遷徙。

這份名為《降低熱度:極端氣候、區域性影響與增強韌性的理由》(Turn down the heat: climate extremes, regional impacts and the case for resilience)的報告中敘述,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國家(sub- Saharan Africa),乾旱及熱浪的增加意味著在20年內,約有40%主要作物的現耕地將不會再有產出。報告中顯示,在其他地方,上升的溫度將會使得莽原上過去 種植以維持生計的作物死亡或是降低收成。 東南亞  2040年海平面上升30公分
而在東南亞,像是2010年巴基斯坦影響2000萬人的洪水這樣的事件可能會成為家常便飯,而季風的改變可能會讓印度農民面臨艱難的處境。尤其沿海城市將因氣候變化而承受更大的壓力。

如果不采取措施,到2040年海平面可能會上升30公分,造成城市洪水泛濫,有害農作物的鹽水淹沒低窪地帶的耕地。越南的湄公河三角洲作為全球糧食主產地之一,極易受到海平面上升的危害。海平面上升30釐米將導致農作物產量下降11%。與此同時,風暴的強度亦可能加劇。

此外,研究還闡述了海洋酸化可能會造成珊瑚礁損失,以及珊瑚礁作為魚類棲息地、風暴避難所和旅游收入來源所帶來的益處。報告還稱,水溫上升和棲息地的破壞還可能使菲律賓南部的海洋捕魚量減少約50%。 預測:全球升溫攝氏2度無可避免
科學家研究認為是災難性且無法逆轉的暖化幅度──攝氏2度(華氏3.6度),就現況及各國政府有限的嘗試避免溫度上升超過門檻的努力,幾乎是無法避免的。根據世界銀行表示,全球各地許多地區都已嚐到氣候變遷的苦果,且隨著溫度持續上升而加遽。

世界銀行總裁金墉(Jim Yong Kim)警告,不該把氣候變遷當作可置之腦後的未來問題,「科學家告訴我們如果全球暖化超過攝氏2度將會導致食物短缺、空前的熱浪及更多的風暴,而在2、 30年間可能會到達這個門檻。短期內,目前已露出端倪的氣候變遷將會對萬物生靈產生嚴重打擊、貧窮的地區尤為嚴重。而對地球溫度上升每個人都責無旁貸。」
開發銀行正加緊提供各國適應氣候變遷影響的資金,並呼籲富國應更努力減少溫室氣體排放。

世界銀行副總裁Rachel Kyte表示,世銀的適應援助(aid for adaptation)從2011年的23億美元,去年倍增為46億美元,未來還會倍增。她表示世銀正嘗試合併疾病援助與氣候變遷適應基金。

世銀提供窮國降低溫室氣體排放與追求環境永續經濟發展的援助每年約70億美元,由區域發展銀行與其他合作夥伴提供約200億美元支持。

這份報告的作者群使用最新的氣候科學,檢視全球氣溫上升攝氏2~4度,對農業、水資源、海洋生態系及漁業在城市、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國家、南亞及東南亞的影響。

Kyte表示,以發展中地區的經驗而言,這些影響將會放大;將迫使更多人身陷貧窮、並伴隨著疾病的增加。她說:「我們尋求新的、可在城市施行的行動方案,這些城市需要在基礎設施上投資數十億,但許多發展中的城市的信譽並不佳。」

以雅加達(Jakarta)為例,她指出由於海平面上升與數十年抽取地下水,使得雅加達面臨水患時越來越脆弱。許多城市必須現在做出因應氣候影響的抉擇,但Kyte警告,這些計畫必須是防患未然的;不然以越南胡志明市為例,在花費20億美元後卻被迫重新思考防汛準備。

環保人士強調避免溫度上升超過攝氏2度的必要性,科學家認為如果各國在近期積極展現他們降低溫室氣體排放的企圖心,溫度上升低於攝氏2度是可能的。

綠色和平組織的氣候變遷運動人士Stephanie Tunmore認為,「石化燃料不斷以發展及繁榮的名義被提取,但事實上它們卻燒掉了發展及繁榮的前景。」

「氣候變遷的一些主要衝擊已經無法避免,富國應協助窮國及弱勢者適應。只有現在投資未來的綠色能源,才能避免未來為了適應及因應損害的巨大花費。」

世界銀行過去在一些發展中國家投資火力電廠而受到抨擊。但他們表示那是舊政策下的成果,且將被淘汰。

【參考資料】
- 英國衛報(2013年6月19日),World's poorest will feel brunt of climate change, warns World Bank
- 世界銀行(2013年6月19日),《氣候變化對非洲、亞洲和沿海貧困人口意味著什麼》

火星證實曾蘊含豐富氧氣 比地球早15億年

記者吳毓敏/綜合報導
尋找類地球行星一直都是美國太空總署(NASA)迄今仍窮追不捨的項目之一,尤其以探索火星為主,近日,美國太空總署公布一項消息,他們發現火星在40億年前曾蘊含豐富氧氣,比地球出現氧氣還要早15億年,這個消息可說讓人類在未來移居火星的夢想更進一步。 

據美國太空總署宣布,火星探測車「勇氣號」在火星表面收集的石頭樣本進行化驗時,發現石頭的鎳含量,比在地球找到的火星隕石多4倍。也就是說,位於火星古 謝夫坑表面的這些石頭至少有37億年歷史,並且是在高氧氣含量的環境下形成,相反地火星隕石是1.8億年至14億年前形成,氧含量不高。

科學家解釋,火星表面的含氧石頭,被拉進地底淺層區,再隨火山爆發重回地面,反觀火星的隕石是來自火星深層地底之下,因此暴露於氧氣的環境並不多,加上火山大爆發或遭小行星沖擊時,這些深埋地底的石頭會射到太空,部份掉到地球。

科學家表示,暫時不肯定研究結果會否影響到火星過往存在生物的看法,因為氧氣可以是由生物或大氣化學作用產生的。

2013/6/18

鋼鐵人3 分鏡動畫

視覺的遊戲!揭秘電影特效製作過程

http://movie.hxsd.com/vfx/201305/677034.html

2013/6/17

Pacific Rim - Robot Concepts Featurette

植物性蛋白質才是健康的蛋白質



【2013/6/10 文:suiis編輯部
康乃爾大學營養學榮譽教授科林‧坎貝爾博士(Dr. T. Colin Campbell)說:『長期以來,動物蛋白被認為是優質蛋白,或擁有更高的生物價值,這種觀點已經誤導我們數十年之久,甚至接近百年了』。自從1839年荷蘭化學家─葛哈德‧穆德勒(Gerhard Mulder)發現了蛋白質之後,因其能促進生長與修復細胞,始終被認為是極重要的營養素。
蛋白質( Protein )的希臘文是 Proteios ,含意「最重要的」。多年來人們對蛋白質的認識不夠了解,甚至早期認為它只存在於動物性食物中。事實上,動物性蛋白來自對植物的攝取,植物性食物含有豐富的蛋白質且具備完整的必須胺基酸。
胺基酸(Amino acid)是構成蛋白質的基本單位,賦予蛋白質特定的分子結構形態,使他的分子具有生化活性。人體能消化吸收以及利用的胺基酸只有二十二種。其中成人體內 不能合成或合成速度不能滿足機體的需要,必須從膳食補充的胺基酸稱為必需胺基酸(EAA)約佔20%,其餘人體可自行合成的胺基酸稱為非必需胺基酸,約佔 80%,由肝臟製造。
也就是因為動物性蛋白質含有所有人體無法自己生成的必需胺基酸,而且每一種必需氨基酸的量與人類所需的量很相近,所以傳統上動物性蛋白質被認為是非常有 「效率」的蛋白質,於是被冠上「優質」蛋白質。至於植物性蛋白質在單一種類中,多少會缺乏一種以上的必需胺基酸,再加上植物性蛋白質合成新蛋白質的速度較 慢,所以過去總被稱為「低品質」蛋白質。
不過有「效率」就一定代表是好的嗎? 原來當初被用來衡量蛋白質效率的方式是餵養實驗動物一定數量的蛋白質,然後測量實驗動物的生長速度而定。由於實驗動物生長比人類嬰幼兒更為快速,且實驗動 物對個別的胺基酸需求量與人類大不相同,所以蛋白質效率可信度受到質疑。植物性食物的效率較低部分原因是植物纖維素降低了消化率,然而纖維素對於腸道蠕動 及腸道微生物平衡是不可或缺的因子,整體健康角度來說,並不是一項缺點。
美國責任內科醫師委員會(PCRM)也說明:「事實上,以素食來提供健康且均衡的營養,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 素食提供足夠的蛋白質,任何一般的混合性植物飲食,就已提供超過人體需要的蛋白質。肉食往往會造成蛋白質攝取過多,而這導致人體罹患腎結石、骨質疏鬆症、 心臟病與部分癌症。」根據坎貝爾博士的研究顯示:「我們只要改變蛋白質的攝取量,就能阻斷或繼續癌細胞的發展。」「若動物蛋白的含量超過10%,則意味著 癌症的發展將大幅度增加。」
坎貝爾博士認為生長速度並不能被當做衡量蛋白質品質唯一或主要的標準,他認為最優不等於最健康。而所謂『低品質』的植物性蛋白質,雖然合成新蛋白質的速度較緩慢,但相對較為穩定,可以說是最健康的蛋白質。我們並不需要如此煞費苦心地去湊合必需胺基酸,因為我們人體有個非常精密、且複雜的新陳代謝系統,植物性蛋白質在經歷過新陳代謝轉換後,仍然可以得到所有的必需胺基酸。




原文網址:suiis素易 素食資訊 http://www.suiis.com/INFO/InfoArticle.asp?no=437#ixzz2WUrbkvNQ

2013/6/16

今秋開始 聖地牙哥學校餐周一無肉

城市新聞社/聖地牙哥電
June 06, 2013 06:00 AM 
 
聖地牙哥聯合學區教委會3日晚間以4比 1的票數通過,今年秋季開始部分學校餐廳每周一施行無肉餐點。
 
學區教育總監伊凡斯 (John Lee Evans)和教委貝塞(Kevin Beiser)共同提議,K至八年級學校餐廳施行「周一無肉」餐。

他們表示,聖地牙哥縣約28%學童過胖,成為心臟病、高血壓、糖尿病和其他疾病的高危險群。此外,據聯合國的一項研究發現,肉品業占所有人為溫室效應氣體排放量五分之一。

貝塞說,學區的目的在增進學生健康,快樂與美滿人生,「學習如何選擇好的食物是關鍵之一。」

學區餐點服務主任彼提爾 (Gary Petill)說,學校目前每天至少有一種素食餐,22%的小學生會選擇素食餐,其中以素Chili最受歡迎。

伊凡斯說,由於高中每日餐點中已有三種素食選擇,因此「周一無肉」餐只在K-8年級施行。
伊凡斯和貝塞稱,聖地牙哥加大、聖地牙哥大學和洛杉磯聯合學區也實施「周一無肉」。

「周一無肉」也受到聖地牙哥綠黨、Sierra Club和社區健康組織Operation Samahan的支持。他們認為,讓學童在每星期開始時專注於健康和營養是最簡單有效的方式。

聖地牙哥加大醫學教授漢森 (Larry Hansen)說,攝取太多肉類容易導致心臟病、中風等疾病,發病期可早至高中時期,甚至更早,如果不降低致病風險,病況會快速惡化。

唯一投下反對票的教委巴奈特 (Scott Barnett)說,「周一無肉」立意雖佳,但缺乏適當學生影響評估,尤其是約六萬名可能只在學校吃到肉的低收入家庭學童所受到影響。

Read more: 世界新聞網-北美華人社區新聞 - 今秋開始 學校餐周一無肉

2013/6/14

【日光】蘇打綠 sodagreen

2010年29屆金曲獎MV最佳導演陳映之作品 陳映之其他作品 http://www.youtube.com/watch?v=YPDsR3K4h1o&list=PL19810CAED6DA0477 還有 http://www.youtube.com/watch?v=IfOqZ_Otfdg

2013/6/13

貓咪如何安慰人?插畫家繪圖貼切敘述

記者林育綾/綜合報導
貓咪外表冷酷,不一定時時刻刻都會搭理人,其實牠們也有貼心的一面。英國一位女插畫家Lisa Manuzak,從10歲起養了一隻貓名叫「胡椒」(Pepper),培養了16年深厚的感情。每當Lisa難過地在房間哭泣時,胡椒都會用牠的方式靜靜 陪伴安慰,於是她將這些畫下來,讓不少愛貓人看了之後,也想起自己家中那隻貼心的貓。



▲Lisa貼切畫出貓咪如何安慰人。(圖/Lisa Manuzak/prismafox.tumblr Lisa 說,10歲生日那一天,父親問「想不想養一隻貓?」她開心地不得了,於是他們一起到動物慈善協會,「我挑了看起來最愛冒險的那一隻,牠一直趴在窗台上,盯 著外面的狗。」胡椒(Pepper)就這樣陪伴了她多年,現在是一隻16歲的高齡貓,「牠一直是我忠心的夥伴!」
年紀大的胡椒,現在不喜愛蹦蹦跳跳、往高處爬,於是Lisa 在床邊放了一個箱子,當作胡椒的階梯。每當Lisa 坐在房間地板哭泣,胡椒就會踩著紙箱,從床上爬下來,靜靜坐到她身邊陪伴,還會輕舔她的腳,讓Lisa 覺得非常窩心。Lisa 將愛貓貼心的舉動畫下來,也引發不少貓飼主共鳴。

18歲正妹攝影師 拍出愛狗人會看上癮的照片

記者林育綾/綜合報導

狗跟小孩,是許多攝影師公認天底下最難拍的模特兒。不過美國加州一名女攝影師潔西卡(Jessica Trinh),年僅18歲就成了小有名氣的寵物攝影師。她13歲得到父母送的相機後,從此迷戀上拍照,為了訓練攝影技巧,她不是翻山越嶺,而是花了許多時 間陪伴狗,把牠們當作練習對象,也拍出許多驚人絕美作品,讓許多愛狗人都看上癮。

▲18歲正妹攝影師Jessica Trinh,跟心愛的黃金獵犬Chuppy合照。(圖/Jessica Trinh Photography

▲作品裡常有花出現,展現少女獨有的浪漫情懷。(圖/Jessica Trinh Photography

▲她說,狗把人類當作最好的朋友,「即使是我的衣服。」(圖/Jessica Trinh Photography
Jessica為了兼顧攝影和陪伴愛犬,發現朝「寵物攝影師」的目標邁進,是一石二鳥的好方法。家裡兩隻狗狗喬比(Chuppy)與黛西 (Daisy),一隻是從小父母養大的黃金獵犬,另一隻是傑西卡從街頭撿回來的混種犬。這兩隻狗麻豆,就像是小老師,不只是教潔西卡拍照,還教她學習 「愛」。
潔西卡的作品,雖然多數透過修圖軟體後製,但不減狗狗純真的一面,反而凸顯出牠們充滿活力又可愛的面貌。花朵、落葉、泡泡、水,也是潔西卡喜歡用的元素,展現出18歲女孩獨有的浪漫情懷。

▼從她的作品裡,可看到狗狗的純真可愛,還有她的細心觀察以及對狗的愛。(圖/Jessica Trinh Photography)




受到愛犬黛西的啟發,潔西卡曾經發起一個公益攝影計畫,名叫「讓愛降臨」(Let it Rain Love),透過拍攝記錄收容所的流浪狗,讓牠們擁有第二次機會,找到好主人。因為黛西也曾經是流浪狗,但是在她賦予牠第二次機會後,一天一天便得更健 康,也重拾對人類的信任感。

▲▼因為受到愛犬黛西的啟發,潔西卡發起公意攝影計畫「讓愛降臨」(Let it Rain Love),期盼幫助更多流浪狗。(圖/Jessica Trinh Photography)
 
潔西卡認為,攝影不需要特別模仿他人的風格,而是可多自行嘗試不同拍攝手法,不管是高速攝影、重複曝光等等,都能營造出狗狗當下不同的心情。她在每一次的 拍攝中,也從愛犬身上發現到更多的愛,學會如何接收和表達愛。感受拍照時的自己,摸索屬於自己的攝影風格,「別因為與眾不同就退縮!」
▼搞破壞也是生活的一部分。(圖/Jessica Trinh Photography

▼每一次拍攝,潔西卡也從狗狗身上學到更多,特別是「愛」。(圖/Jessica Trinh Photography



【點我看更多「愛狗人會看上癮」的Jessica 作品圖集】


關於Jessica Trinh 個人網站:http://jessicatrinh.com/ 
Facebook:Jessica Trinh Photography 
flickr相簿:jessicachuppy

2013/6/11

北半球汙染 竟導致非洲大乾旱

【台灣醒報記者莊瑞萌綜合報導】另類蝴蝶效應!科學家發現,過去北半球燃燒煤炭造成空氣汙染,連帶也影響到非洲降雨, 導致1980年代非洲中部出現大乾旱,查德湖一夕間幾乎變成乾湖。科學家指出,污染已經從影響本地,到間接影響到遙遠的另一個區域,氣候變遷更是全體人類 應該面對嚴肅課題。

美國華盛頓大學研究指出,1980年代非洲中部爆發嚴重又長期乾旱,導致查德湖一夕之間湖水幾乎變乾,而帶來這一波乾旱背後兇手,竟是北半球工廠排 放的汙染源,因為1960年代開始,歐美發電廠所燃燒產生的懸浮微粒,導致北半球氣候寒化,也驅使熱帶雨帶(rain band)往南方移動,使得撒哈拉沙漠南部薩赫爾地區(Sahel ),一段時間根本沒有降雨。

研究者費萊森表示,「人們認為當時非洲中部大乾旱,是因為農耕方法錯誤與沙漠化造成,但從過去20年來資料發現,我們了解這種說法是錯誤,因為大規模海洋與大氣條件改變,才是影響當地降雨變化的真正原因。」

研究者也從觀察結果指出,直到美國與歐洲政府實施「乾淨空氣法」後,非洲地區的雨帶才又回到正常位置,時間也剛好不謀而合。

研究人員黃彥婷表示,「我們研究策略其中之一,是採用放大的方式,也就是不直接研究某地區的雨量,而是觀察更大範圍產生的變化。」

研究團隊觀察自1930年到1990年降雨量,位於熱帶雨帶的北部,包括北印度及南美地區,在1970年代左右出現較乾燥氣候,而在熱帶雨帶南端,包括現在巴西東北部與肯亞及盧安達等大湖地區,當時雨水則偏多。

研究者也指出,燃煤造成的硫化物懸浮物,會讓反射陽光的空氣變得灰暗,讓雲層更能也更長時間去反射陽光,因此造成寒化現象,但是北半球的居民並未察覺到氣候變冷,主要是同一時間人類造成的二氧化碳形成溫室氣體並帶來氣候暖化,2者結果無形中已被中和掉。
因此,黃彥婷表示,「我們認為人類應該知道這些空氣汙染物質,不只會造成當地汙染,也會為遙遠地方帶來影響。」

本次研究結果刊登在《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期刊。

圖說:位於非洲中部奈及利亞、尼日、查德與喀麥隆邊界的查德湖。(Photo by Inklaar in Flickr)

2013/6/10

豆漿富含植物性蛋白 逐漸成為西方健康飲品新趨勢


台灣新生報
豆漿含有豐富的營養素,也是中國人最喜愛的飲品之一,有不少在台外國人喝豆漿的頻率甚至比台灣人還要高!從1996年到2011年美國豆製食品市場銷售額從100億成長至520億美元,光豆漿市場就超過300億台幣,豆漿飲用量甚至比台灣還多。

因應全球健康需求趨勢,各國政府飲食指南皆將植物性蛋白列為重要蛋白質攝取來源,其中豆漿富含植物性蛋白,逐漸成為西方健康飲用新趨勢。

以在紐西蘭長大的馬克為例,從小就喜歡健康飲食,在瞭解豆漿對身體低負擔又營養後,也成為豆漿愛好者,雖生於牛奶盛產地紐西蘭,反而在國外從小就喝豆漿,馬克太太也表示,自己是土生土長的台灣人,但對豆漿還處於傳統早餐印象,認識馬克後才被影響,開始喝起豆漿。

有別於大眾對外國家庭的認知,馬克家中反以豆漿作為主要早餐飲品,像是穀麥片淋上無糖豆漿,或是搭配麵包當作飲品。馬克表示,「我對飲食非常重視,嚴禁小孩吃垃圾食物,更在意每天攝取的食物營養,像豆漿就是很好的飲品,不只是早餐,偶而也會於晚餐飲用」。

豆漿含有豐富植物性蛋白,像含有可幫助腦部發育的卵磷脂,或是含有維生素D、鉀、鎂等營養素,能夠幫助鈣質更好吸收,尤其是成長期的孩童需要多攝取。若以2011年豆漿銷售量來看,全球豆漿消費量成長近三成,逐漸成世界流行早餐飲品,也發展出各種文化吃法。

但有些人喝豆漿容易脹氣,在中醫角度來講,可以盡量選在飯後喝豆漿,比較不容易脹氣;而夏季天氣炎熱也容易使豆漿變質,不論是現做或從賣場買回來應先冰存,開封後盡量於2小時內喝完。

運動員吃素 變卡強!


台灣新生報
從網球選手到健美先生,運動員正試著改變飲食習慣,透過吃素來提升表現,這意味著他們攝取的餐點,將不包括肉類、蛋、乳製品及所有其他動物性食材。

前鐵人三項全能運動員、超級馬拉松冠軍布瑞茲爾(Brendan Brazier)受訪時表示:「我知道我必須改進。我嘗試過高碳水化合物、低碳水化合物、高蛋白和低蛋白等不同的飲食方式,然後我試了植物性飲食。我開始每天飲用一種油脂、植物和蛋白質混合而成的飲品。」
美國職棒大聯盟球員菲爾德(Prince Fielder)、超馬跑者朱瑞克(Scott Jurek)和冰上曲棍球員齊戈曼尼斯(Mike Zigomanis),都曾宣告自己是素食主義者。

奧運滑雪運動員強森(Seba Johnson)打從出生起即吃素;美國女網好手大威廉絲(Venus Williams)則在診斷出患有修格連氏症候群(Sjogren's syndrome)這種自體免疫疾病後,也成為一名素食者。

健身專家表示,植物性飲食帶來的益處,包括增強活力、增加睡眠品質和更好的表現。

IEA:全球氣溫恐升目標2倍

(法新社巴黎10日電) 國際能源總署今天警告,儘管全球均溫上升的目標是不超過攝氏2度,然而,全球氣溫正朝這個幅度的兩倍邁進;並表示,在不傷害經濟成長的情況下限制氣候變遷,需迫切執行4項政策。

國際能源總署(IEA)署長范德何文(Maria VanDer Hoeven)在聲明中表示:「這份報告顯示,我們目前所走的路,結果可能導致全球氣溫上升攝氏3.6度到5.3度之間。」

IEA發布的「重劃能源與氣候地圖」(Redrawingthe Energy-Climate Map)報告顯示,與能源有關的溫室氣體排放,約占整體排放2/3,去年更增加了1.4%,創下歷史新高。

范德何文說,不過,報告「也發現,在不破壞經濟成長的情況下,著手對付與能源相關的溫室氣體排放,還有許多事情有待完成,這也是許多政府關切的重點」。

報告中列出4項建議,以協助將依目前趨勢增加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在2020年減少8%,並讓氣候變遷政策重回正軌。

報告表示,藉著增加建築、工業及運輸方面的效益,來減少一半的溫室氣體排放量,而減少的燃料成本足以彌補投資成本。

另一半目標則必須透過限制興建最沒有效率的燃煤工廠,在抽取石油和天然氣時減少甲烷外洩,以及降低燃料補貼來達成。(譯者:中央社劉文瑜)

2013/6/9

最新發現!NASA科學家證實 火星上曾有可飲用的水

國際中心/綜合報導
人類對於外太空總是充滿好奇,尤其是「火星」更是備受關注,曾經有一間公司舉辦移民火星計畫,吸引超過80000人報名,而美國太空總署(NASA)科學家也證實,火星岩石群曾有大量的水流動,應該是可以飲用的水。
▼ 火星上的影像。(圖/翻攝自NASA)

美國太空總署表示,2003年7月送上火星的探測車「機會號」(Opportunity),服役將滿10年,雖然車體老舊、出現問題,但科學家們操作「機會號」分析最古老的火星岩Esperance 6發現,岩石和水曾經交互作用,改變了岩石的化學成分

科學家相信,火星岩石群曾有大量的水流動,而且這些岩石是在酸鹼值接近中性的環境下形成,證明流動的水,應該是可以飲用的水。令人振奮的是,這項發現顯示,在火星生成非常、非常初期的時候,當時的環境酸鹼值是中性。而這也是機會號發現過最有力的證據,證明火星上曾有酸鹼值中性的水。
▼ 火星上的影像。(圖/翻攝自NASA)


2013/6/7

6/5世界環境日 新竹市長提倡蔬食及環保愛地球

  • 大成報-
  • 6/5世界環境日 新竹市長提倡蔬食及環保愛地球
【大成報記者黃富釧/新竹報導】6月5日為世界環境日,新竹市政府邀集各機關、學校及事業 代表約120人共同參與「環境教育講座」,並在青草湖風景區舉辦生態導覽活動,宣導保護與改善人類環境之重要性,市長許明財呼籲每位世界公民即刻力行落實 環保工作,並和與會者共進素食午餐,號召國人響應「低碳蔬食 無肉樂活」綠色行動,減緩地球暖化盡一已之力,同時能讓體內環保、清爽又健康。 

許 市長表示,新竹市得天獨厚,不但有高科技產業科學園區,還有十八尖山及青草湖等多處自然生態綠色寶庫,6/5世界環境日市府特別舉辦環境教育講座,號召每 人以正確方式愛惜大地;許市長說,為讓孩子從小培養正確環保觀念,養成低碳蔬食、健康樂活習慣,各校免費營養午餐每週一天由營養師調配健康蔬食餐讓小朋友 享用,估計一餐即可少食450公斤肉類,等同減少16萬3800公斤二氧化碳排放量。許市長為力行減碳健康行動,每週三用餐皆為蔬食。 

環 保局長王欽彥表示,隨著地球「發燒」,全球環保意識隨之高漲,市府於6/5世界環境日舉辦環境教育講座及生態導覽,期以風光明媚青草湖為主題,提醒民眾珍 惜生機盎然生態資源,讓孩子未來仍能享受令人愉悅芬多精及觀賞野鳥棲息繁殖景象。王局長會中推行新人類蔬食「用餐哲學」,提倡每人三餐少吃肉,減碳讓地球 降溫。

城市行銷處副處長洪明仕擔任導覽解說員表示,青草湖興 建於民國45年,位於客雅溪中游,為新竹市最寬廣之湖泊,附近有許多觀光景點及寺院林立,為清朝八景之一。洪副處長說,湖泊具灌溉及調節氣候之功能,今因 都市開發,青草湖水庫逐年淤積蓄水量銳減,灌溉改以頭前溪水為主,但青草湖仍與新竹玻璃藝術、米粉及許多地方產業息息相關,是深具故事性及觀光價值之自然 生態區。 

環保局會中安排新竹市推動環境教育工作績優,入選 第一屆國家環境教育獎學校組複選民富國小林碧霞校長及個人組成德高中羅智揚老師現身經驗分享。羅老師因觀看美國前副總統高爾所製作「不願面對的真相」記錄 片後,長年利用課餘自發性從事義務環境教育宣導,為讓每人皆對環境保護工作更瞭解,羅老師還設計話劇及影片多元化課程,讓不同年齡層皆能投其所好,引導改 變生活習慣懷抱環保使命。

模樣逗趣的北極海鸚 處境岌岌可危

本報2013年6月7日綜合外電報導,沈瑞筠編譯,蔡麗伶審校

美國的北極海鸚正面臨危機,且有徵兆顯示,這種海鳥在全球各地都處於類似的險境。
科學家指出,在美國緬因灣,這種擁有滑稽臉孔的海鳥,因為飢餓及喪失體重而陸續死亡,部分肇因於海洋溫度上升導致魚類族群量改變。

北極海鸚或譯作大西洋角嘴北極海鸚,英文名Atlantic puffin,學名Fratercula arctica。據調查,2012年夏天緬因州最大的兩個北極海鸚繁殖地雛鳥存活率驟降,且在北極海鸚最大繁殖地──緬因州東岸10英里外的加拿大島 (Canadian island),北極海鸚的健康狀況也在下降。上個冬季,估計至少數十隻因飢餓而死亡的鳥屍被沖上麻州及百慕達(Bermuda)海岸。

緬因大學研究北極海鸚多年的Rebecca Holberton教授表示,無論是鳥屍被沖上海岸或是北極海鸚雛鳥存活率的低靡都有待持續觀察,但這是一個警訊,告訴我們北極海鸚和其他海鳥可能面臨了一些困境,「如果你願意注意的話,這是崩塌前的警訊。」

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NOAA)位於麻州的東北漁業科學中心的科學家們注意到海鳥的處境,科學家們正瞭解魚類族群量的改變如何影響北極海鸚或是北極燕鷗的生產力。

一度接近滅絕  復育後起死回生

北極海鸚有彩色的嘴喙、梨狀的身材與顢頇的步伐,有時也被稱之為海洋上的小丑(clown of the sea),牠們同時也因為成功的海鳥復育案例成為海報主角。

據估計約有600~800萬隻北極海鸚沿北大西洋分佈,範圍從緬因州到俄羅斯北部。19世紀緬因州的族群一度因移民基於對食物、北極海鸚蛋及羽毛的需求而獵殺牠們幾近消失;1901年僅有一對北極海鸚在緬因州遙遠的馬丁庫斯岩(Matinicus Rock)上築巢。

美國奧杜邦協會(National Audubon Society)海鳥復育計畫主持人Steve Kress過去40年致力於緬因州海岸線北極海鸚族群量的復育及維持。北極海鸚一生中多數時間在海上,只有每年春天到8月會為了繁殖會到陸地上。雛鳥孵化 後約40天可游泳至大海,通常會在兩年內回到島嶼上。

如今  恐因食物來源短缺再度瀕危

緬因州目前有超過2000隻北極海鸚,多數分佈於三個島嶼上。但去年兩個最大的繁殖區的幼鳥存活率大跌,Kress認為可能是因為缺乏牠們的主要食物來源:鯡魚(herring)。

在離岸20英哩的野保區海豹島(Seal Island)上約有1000隻北極海鸚,成功孵化出幼鳥的比率從過去五年的平均值77%下降到31%。在鄰近海豹島、棲息著800隻北極海鸚的馬丁庫斯岩上也有類似的數據。

過去北極海鸚主要以鯡魚餵食幼鳥,現在卻改用來自南方、現在由於海水暖化大量出現於緬因灣的的銀鱈魚(butterfish)。Kress表示,銀鱈魚對幼鳥而言太大且較圓,許多幼鳥因而餓死,在一些鳥屍旁可以發現成堆未食用的銀鱈魚。

根據去年的紀錄,由於銀鱈魚的食物來源浮遊生物(phytoplankton)在水域中提早出現,導致銀鱈魚的產季跟著提早,Kress認為緬因灣 的水溫上升可能是這些事件的主因。由於北極海鸚的低繁殖成功率及前所未見的沖上海豹島海岸的死屍,Kress擔心接下來幾年不知會發生什麼事。

能否承受氣候變遷的壓力 令人憂心

由於位於北極海鸚的地理分佈範圍外,緬因灣的北極海鸚特別脆弱。 此外,其他地方的北極海鸚也面臨各自的壓力:北海的北極海鸚相繼死亡、居住全球過半北極海鸚的冰島與其他地方的北極海鸚族群量也在下滑。種種跡象讓人擔心氣候變遷導致的極端氣候與暖化的海水將會影響到鳥類。

Kress指出,「我們不知道北極海鸚將如何適應這些改變、如果牠們真的有辦法適應的話。」
另一個關注的焦點是上個冬季北極海鸚空前的死亡量。在蘇格蘭有超過2500隻北極海鸚屍體被海水沖上岸,麻州海岸則發現了約40隻北極海鸚及數百隻刀嘴海雀(razorbills)屍體,更多的北極海鸚被發現陳屍於百慕達。

科學家們認為,每發現一隻沖上岸的鳥屍體、代表數十倍或數百倍的鳥類死亡但並未被沖上岸發現。「在緬因灣這是非常龐大的數量、我們無法損失這麼多鳥。」Kress表示。

塔夫茨大學(Tufts University)海鳥生態評估網的計畫主持人Julie Ellis說明,鱈魚角的鳥屍解剖結果證明這些鳥是餓死的。

Diamond目睹其他海鳥幾乎一夜之間消失。海豹島過去約有超過3000隻燕鷗棲息,是在緬因灣內最大的繁殖地。自從2007年起,每年夏天只剩 下少數燕鷗返回島上,且這些回來的鳥沒有繁殖。Diamond表示,沒有人知道北極海鸚將有怎樣的前景,但任何事都是有可能的。

「緬因灣是北極海鸚地理分 佈的最南界,看來這個界線將會向北收縮。」

Kress希望灣區的北極海鸚族群可以持續,但他觀察到的現象讓他憂心。「我們並不知道氣候變遷將帶來什麼影響,原居魚群可能會遷出這個區域、原先位於南邊的魚群將會遷入,北極海鸚或許會適應新的魚類組成。只有牠們知道牠們的故事將如何延續下去。」
【參考資料】
- 英國衛報(2013年6月3日),Atlantic puffin population is in danger, scientists warn
【延伸閱讀】
- NHK紀錄片《天涯鳥蹤》
- 地球圖輯隊:冰島鳥家族大盤點

2013/6/6

魁拔之十萬火急

大陸國產動畫

大鬧天宮

大陸國產動畫

蒼狼之決戰野狐嶺

1

2 3 4 5

首爾市全新推出主題美食外語導覽手冊

首爾市官方旅遊資訊網站
http://www.visitseoul.net/cb/article/article.do?_method=view&m=0003001004006&p=04&art_id=62105&lang=cb
首爾市全新推出主題美食外語導覽手冊

首爾市為了讓來訪首爾的外國遊客可以品嘗更多元的美食,全新推出繁體中文、簡體中文、英文、日文四種外語的美食導覽手冊:《滿足身心的首爾美食探險》和《素食者首爾飲食指南》。


向外國遊客推薦首爾TOP10必吃料理和必去美食餐廳

《滿足身心的首爾美食探險》手冊第一章介紹了首爾TOP10必吃料理和必去餐廳、第二章介紹首爾各區域美食、第三章分別介紹素食、茶和甜點以及食材、餐具購物導覽、最後一章則附有餐廳檢索和旅遊指南訊息。

在 推薦餐廳部分除了介紹餐廳主要菜單、價格、營業時間等基本資訊外,更標示了店家可提供的外語服務、外語菜單、交通方式和聯絡處,方便遊客選擇餐廳時作為參 考使用。此外,此次發行的《滿足身心的首爾美食探險》邀集了各領域的專家組成諮詢委員,挑選出最適合外國遊客的韓食並且介紹經過專家認可的推薦餐廳。


提供素食者、伊斯蘭文化圈遊客客製化的飲食訊息

除了向一般大眾介紹韓國美食之外,更推出了為素食者和伊斯蘭文化圈的遊客介紹素食餐廳及Halal餐廳的《素食者首爾飲食指南》。手冊中介紹了可品嘗韓國飲食中美味的山菜拌
飯、豆腐料理和橡子涼粉等素食餐廳,以及可品嘗對身心有益的寺院飲食的地點。

~~~~~~~~~~~~~~~~~~~~~~~~~~~~~~~~~~~~~~~~~~~~~~~~~~~~~~~~~~~

從首爾看台北的素食政策

http://www.suiis.com/Column/ColumnArticle.asp?id=1016#ixzz2V9Ffetd6 

2013/6/5

書摘/「找到並歸屬於天命」改變的開始




「發現天賦之旅」透過十五個實作練習,一步步引導讀者與自己對話,挖掘才能與熱情。
圖/天下文化提供

 【聯合報記者陳宛茜/台北報導】 2013.06.05 04:34 am

你找到你的天命歸屬了?所謂天命,指的是個人天賦與熱情的交會點;簡而言之,歸屬於天命便是「熱愛自己從事的工作」。「發現天賦之旅」作者肯羅賓森認為,「找到並歸屬於天命」,是改變個人,甚至改造整個社會國家的關鍵。
‧羅賓森(Ken Robinson)是英國知名演說家與教育家。他於世界各地巡迴演講,為聽眾剖析全球經濟的新形勢下,商業與教育組織該如何因應變化。他的演說充滿熱情, 擅以幽默勵志的方式傳遞深奧的知識,被譽為「世界的教育部長」。二○○三年,他被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冊封為爵士。
○○九年,羅賓森出版「讓天賦自由」,中文版在台銷售近十二萬冊。六月他推出續集「發現天賦之旅」,由天下文化出版。羅賓森表示,該書以「讓天賦自由」的中心思想為出發點,透過十五個實作練習,引導讀者與自己對話,挖掘才能與熱情。
大小創意齋負責人姚仁祿應邀為「發現天賦之旅」寫序。他在序中指出,現代教育有三大問題。一是多數教育機構「教你不想學的,不教你想學的」;二是多數家長 與學生擔心沒前途,「不敢學自己想學的」;三是許多學生被制式教育捆綁腦袋太久,「說不上來自己想學什麼」。羅賓森提供「發現天賦」方法,正是改革這些教 育盲點的關鍵。
政治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教授溫肇東說,台灣代工文化重視的績效指標(KPI),形成智融集團董事長施振榮所說的「半盲文化」。「我們只重視有形、直接與短 期的績效,忽略無形、間接與長期的價值;學校教太多『知道(Knowing)』,很少教『做到(Doing)』,更少教『存在的意義(Being)』,亦 即羅賓森所稱的『天賦』。」
「尋找天命」不只是學生、年輕人的權利,正值壯年或待業、退休,任何想要設定新的人生方向的人,都是「發現天賦之旅」尋找的讀者。
「尋得天命並不能保證你的一生從此充滿喜悅和快樂。」羅賓森表示。然而,它可以讓你的心更加篤定,「知道自己是什麼樣的人,以及你可以擁有或應該擁有什麼樣的人生。」

~~~~~~~~~~~~~~~~~~~~~~~~~~~~~~~~~~~~~~~~~~~~~~~~~~~~~~~~~~~

書摘/別問怎麼辦? 來趟追尋之旅  
【聯合報羅賓森(發現天賦之旅作者)】 2013.06.05 04:34 am


所謂的發現天賦,簡單來說,是指你正在做你自然而然愛做且擅長的事。然而,你可能也有過下列疑慮:
假如我沒有任何特殊才能,該怎麼辦?假如我沒有任何熱情,該怎麼辦?假如我對自己熱愛的事並不擅長,該怎麼辦?假如我對自己擅長的事並不熱愛,該怎麼辦?假如我有太多其他應該承擔的責任與該做的事,該怎麼辦?
尋得天命是一趟追尋自我的旅程,你需要探尋自己的天賦與熱情,也需要靈活運用外在的機會來發揮你的天賦與熱情。就實際面來說,你必須做三項練習,而且要時常進行,此三者有互相支援的關係。
降低雜音
獨處吧!拋開疑慮做自己
要尋得天命,首先必須更深入了解自己。你必須暫時拋開別人對你的看法,給自己一點獨處的時間。對許多人來說,說比做容易許多。
隨著年齡的增長,你隨時在這些角色之間轉換:家長、朋友、戀人或伴侶、學生、老師、養家者或被撫養者。他人對你的看法,和你希望別人對你產生的看法,以及他人期望你做到的,和他們期待你對他們的付出,勢必都會對你產生影響。
我們活在一個充滿「雜音」與干擾的時代。這些科技往往不斷把我們拉向外在世界,同時總是催促著我們做出即刻的反應,而不是深入探索與批判反省。當你把外在世界的雜音加進你所扮演的所有角色時,你很容易就會迷失了自己。
要尋得天命,需要先重拾對自己的了解。其中一個方法就是撥出時間與空間讓自己完全獨處,在沒有旁人的期望與外在雜音的干擾下,試著去了解自己。
改變觀點
顛覆吧!勇敢跨出第一步
要尋得天命,你可能要從不同的觀點來看自己。我們透過自己的想法模式、價值觀與信念,來解讀自己所遭遇的經驗。不論在生活的哪個面向,我們的想法與感覺會影響我們的一舉一動。你自己的態度以及周遭他人的態度,都可能幫助或阻礙你追尋天命。
舉例來說,你可能認為自己不具有任何特別的天賦。許多人都有相同的看法,直到有一天,他們發現了自己的天賦,對自己的看法才隨之改變。
長久以來,你可能一直告訴自己,那件你有興趣嘗試的事,你一定做不好;於是,你從來不曾嘗試去做做看。又或者,你擔心嘗試後,可能會失敗、或被別人認為愚蠢,上述都有可能阻礙你歸屬於天命。
追尋天命有可能意味著,你必須挑戰別人對你能力的看法。你的文化會鼓勵你以某些特定的方式思考與行事。此外,你的文化背景會根據你的年齡、性別、角色與責任,阻止或反對你做某些選擇。
多加嘗試
挑戰吧!把潛能發揮極致
要找尋自己的天賦,必須嘗試新鮮的事物、造訪沒去過的地方,以及結識新朋友。你必須在面臨新機會時敞開自己,到不同的環境測試自己。假如你曾經有想要嘗試 的事物或體驗,現在就應該去試試看。假如有任何事物曾讓你既期待、又怕受傷害,你也應該去嘗試看看。假如你不去嘗試新事物,你可能永遠也無法知道,自己能 做到的事情到底有多少。
你必須找出對你而言最重要的經驗是什麼,以及找出體驗它的方法。處境很重要,個人背景與人生經驗也同樣重要。最重要的,不是你遭遇到什麼樣的挑戰,而是你如何應對這些挑戰。
降低雜音、改變觀點與多加嘗試,是尋找天命的三項原則。假如你真心想要尋得天命,我建議你不可草草了事。這就好像你想要靠做一次運動得到健美的身材,並且 以為你已經做了所有該做的事。保持身材當然要不斷運動,上述三個原則是持續不斷的聚焦、探索與反省,形成循環,你才能更加深入了解自己以及周遭的世界。  

2013/6/4

《Double Hunting》

http://movie.hxsd.com/zt/2013/0422dh/

研究:吃素可能降低死亡率

(路透紐約3日電)新研究指出,限制肉類攝取且多吃蔬果的人,死亡率可能較低。

研究主要撰稿人、加州羅瑪琳達大學(Loma LindaUniversity)的奧里奇(Michael Orlich)表示:「這顯示吃素在預防慢性病及提高壽命上,可能具有正面效益。」

2012年蓋洛普(Gallup)一項民調發現,約5%美國人吃素。 奧里奇與同僚2002至2007年間針對在美國和加拿大基督復臨安息日會徵求而來的7萬3308人的資料展開研究。

整體而言,研究結果發現,每1000名肉食主義者中1年約有7人死亡,吃素者則約5至6人。

其中主要吃素的男性似乎受益最多。

不過奧里奇警告,他們無法直指研究對象以素食為主的飲食阻止死亡來報到,因為各個組別之間可能存在未發現的不同處。

在美國醫學會內科醫學期刊(JAMA InternalMedicine)替這項新研究撰寫評論的巴龍(RobertBaron)寫道,這並不代表大家應改成以素食為主的飲食習慣。

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UCSF)醫學教授巴龍說:「我不認為大家都應吃素,但如果人們想吃素,這項研究顯示,這與增進健康有所關聯。」中央社(翻譯)

2013/6/2

換個基地好嗎?墨西哥波波卡提佩火山拍到幽浮,又一次

國際中心/綜合報導
好比盯著飛機場總會看見一兩架飛機起降,又有人在墨西哥波波卡提佩火山(Popocatepetl volcano)拍到幽浮了。這次是一個三角形光點迅速飛掠而過,接著在火山口上方急速甩尾轉向,緩緩降落裂縫之中。

目擊事件發生在5月30日晚間8時左右,其實早從2012年下半年開始,陸續有人在這座活火山周邊拍到幽浮。先前為一個雪茄形狀的不明物體直直插入火山口,當時還有分析師稱「從軌跡判斷很可能是隕石喔!」

不過這回拍到的光點明顯是有意識地飛進火山口,難道真是外星人回基地了?《霍芬頓郵報》訪問美國海軍影像專業人員丹東尼奧(Dantonio)得知,影片不是假的,但可能是巧妙的拍攝結果。「這是由低光度攝影機拍攝,只要一點點光源也能拍得像顆閃耀的星星。」
丹東尼奧還說,「它看起來像一架飛機。當我們看到它從右飛到左時,拐個彎似乎要降落了,但這個運動軌跡跟看到一架飛機從高空中離我們遠去是一樣的,這是視角與地球為圓形造成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