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1/30

美國前副總統高爾:成為素食者可以救地球

愛海抗暖化電子報 2009.11.16 【 11月5日 美國紐約ABC電台報導 】

...我們總是被告誡要吃掉盤中的蔬菜,但現在還有一個理由,那就是「拯救地球」。

積極宣導氣候變遷的高爾相信成為素食者在對抗全球暖化之役中是有助益的。 他並無要求所有人進而茹素,因為光要達成一個全球對抗氣候變遷的協議已非易事。

這位成為環境鬥士的前任美國副總統在星期三說,他同意英國史坦爵士所說的:肉食對全球碳排放的「貢獻」甚大。

他告訴美國廣播公司(ABC):我不是素食者,但我已大量減少肉食。 全世界肉食增加是造成此一全球性危機的主因之一是無庸置疑的—這不只是二氧化碳而已,還包括肉生產過程所消耗的大量水資源,當然還有對健康的不良影響。

他說:在日常飲食中以蔬果取代肉食是負責任的作法。 儘管我還不是如尼克(史坦爵士的名字)所說的每個人都應成為素食者(部分原因是即使不將素食加入協定中,都已很難達到全球的一致協定),但我已作了相當的改變(意指減少肉食),這是合理的觀點。

除了蔬食外,高爾對於世界各國領袖在哥本哈根的氣候變遷對談中能達成全球性的協定仍具信心。 他說:我認為這次我們有相當好的機會可以達成一個建立具有束縛力,並能將我們導向正途的架構的協定。雖然這很多得取決於美國是否能於十二月前通過氣候變遷的立法,他認為這勝算是相當可能的。

2009/11/29

旅客 The Passenger

澳大利亞導演Chris Jones歷時6年創作出的CG短片



官網:
http://www.chrisj.com.au/thepassenger/

氣候巨變 颱風浪滔天 飆破6層樓高

自由 更新日期:"2009/11/29 04:09"

〔記者鍾麗華、劉力仁/台北報導〕氣候變遷,台灣沿海海浪越來越高,學者發現,今年蓮花、莫拉克颱風在台灣海峽捲起最高達18米的巨浪,約有6層樓高,創下歷史紀錄,呼籲政府應做好監測與防範,保障民眾生命財產安全。

成功大學近海水文中心主任高家俊解釋,台灣海峽處於半封閉的海域,要有「滔天巨浪」並不容易,因為巨浪形成,必須要有風速、風吹的時間和風吹的距離等3條件。

以一個每秒8、90米的風速,要吹10幾個小時,才會形成超過10米高的巨浪,但經台灣、朝中國移動的颱風,平均風速40餘米,颱風7、8個小時就會穿過台灣海峽,巨浪根本來不及形成。

莫拉克襲台 浪高破紀錄

但高家俊的研究團隊在今年的蓮花、莫拉克颱風來襲時,分別在七股、小琉球沿岸5公里處,測到平均12米高的巨浪,其中最大波高為平均值的1.5倍,也就是將近18米、約有6層樓高的巨浪,已是記錄到最高的海浪。過去颱風引起的海浪平均約8、9米高,很少破10米。

高家俊解釋,蓮花從南海北上、莫拉克則在台灣打轉2天,有足夠條件形成巨浪。台灣海峽雖不易形成巨浪,但東部太平洋則有足夠條件,在2007年柯羅莎颱風來襲時,東北角的龜山島附近就測到平均24米的巨浪、最高達36米,是台灣周遭海域最高紀錄。

人造防波堤 恐無力抵擋

高家俊表示,監測距離岸邊5公里,就測得18米,這些大浪恐把防波堤打破,海水甚至溢過防波堤,對沿岸村莊造成莫大威脅,在氣候變遷下,未來防波堤蓋再高也無法防止巨浪。

中央氣象局海象測報中心副主任林燕璋表示,浪越高能量越大,但對陸地而言,海浪的危害性是「長浪」大於「巨浪」。

林燕璋說,「長浪」遠看是很普通的海浪,岸邊民眾容易掉以輕心,最後來不及躲避,東北季風時常出現的「瘋狗浪」就是這一類。

至於滔天巨浪,週期往往僅1至2秒,民眾遠遠就看得清楚,較易閃躲。

高家俊發現,這3年因颱風捲起的海浪皆破歷史紀錄,研判與氣候變遷有關。雖然過去的100年間,台灣沒有災害性的海嘯發生,但仍應注意。

2009/11/28

奇!冬天長芒果 專家研判基因不同

TVBS 更新日期:"2009/11/27 17:19" 顧守昌

夏天才盛產的芒果,竟然冬天也會結果!在台南市有一顆芒果樹,相當奇特,整年都會開花結果,冬天也不例外,專家說,是因為這棵芒果樹基因突變,所以生長期和其他的樹種不一樣。

你沒看錯,原本在夏天才會結果的芒果,竟然在冬天就已經結實纍纍,3層樓高的芒果樹,長了20幾顆芒果,實在很稀奇。果樹專家:「就只有這棵異常,只有這棵,其他都正常,本身基因不一樣。」

原來是這棵芒果樹基因突變,它的生長期,硬生生跟其他芒果樹不同,一年12個月都是生長期;當地居民說,這棵樹已經長了十多年,每年冬天都會結果,摘下來的芒果,吃起來又香又甜。果樹專家:「一年四季沒停過。」

突變的基因芒果樹,成為當地的芒果之寶,專家說,只要研究這棵芒果樹的基因,植入其他的芒果樹,說不定不久的將來,不管何時何地,都可以吃到新鮮、美味的芒果。

2009/11/27

老媽~ 不要再唸啦!!! 阿娘喂~ 賣溝唸啦~

咖啡因不是骨鬆元兇 是太少運動

台灣醒報 更新日期:"2009/11/26 16:11" 洪綪妘

【台灣醒報記者洪綪妘報導】喝咖啡會造成骨質疏鬆?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骨科主治醫師蕭逸民表示,骨質疏鬆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台灣人太少運動、不喜歡曬太陽,鈣質吸收不足所致,並非咖啡因引起。

坊間流傳喝太多含咖啡因的飲料,會造成骨質疏鬆。蕭逸民笑笑的駁斥這項說法。他表示,會造成骨質疏鬆,通常是許多因素結合而成,例如皮膚過白又不常曬太陽、不常運動。而茶類、碳酸飲料的咖啡因含量皆不高,喝多了頂多造成慢性背痛,並不會造成骨質疏鬆。

萬芳醫院過敏免疫風溼科醫師陳顯宗表示,含咖啡因的飲料多喝會造成神經、心臟方面的疾病,因此通常會建議病人少喝。陳顯宗指出,咖啡因對骨質疏鬆的影響有限,反而是抽煙、酗酒的人,骨質疏鬆的機率會比較高,顯示酒精對骨質疏鬆的影響較大。

根據衛生署公佈的最新調查,國內五十歲以上女性有高達四成罹患骨質疏鬆症,是男性的兩倍。蕭逸民表示,女性骨質疏鬆的速度比男性來得快,因此更須注意鈣質攝取。他還指出,台灣人普遍缺鈣才補鈣的觀念是錯誤的,尤其女性停經後,鈣質攝取根本趕不上流失速度,一定要在中年以前做好補充鈣質的工作。

陳顯宗表示,若真的罹患骨質疏鬆症,最快的治療方式就是富含大量鈣質的保健食品,如鈣片、維生素D3等。

而對於想事前預防的民眾,蕭逸民表示,不建議民眾購買保健藥品來補充鈣質。有些含鈣藥品可能會造成便秘、腎結石等病狀,因此建議還是要從食物攝取,如波菜、起士、花椰菜等。陳顯宗表示,尤其是孕婦與BMI值小於17等鈣質流失量大的人,更需攝取加倍鈣質。適度曬太陽、多運動,才能有效防止骨質疏鬆。

Le Papa Pingouin 企鵝爸爸

這隻企鵝是真的?

2009/11/26

軍機追飛碟影片外流? 飛碟衝入海底躲追緝

(2009/11/26 21:31)
國際中心/綜合報導

網路日前流出一名西班牙漁夫拍到一架飛碟為了躲避戰機的追逐,從高空垂直衝入海底的驚悚畫面;不過這支猶如電影「ID4星際終結者」,人類戰機大戰外星人飛碟的短片一PO上網,立即引起網友的質疑。

這名班牙漁夫自稱,今年9月在西班牙沿海海域捕魚時,被突如其來呼嘯飛過的軍用戰機嚇了一跳,抬頭一看,竟發現兩架戰機在追逐一架外星人的幽浮,立即拿起手邊的攝影機拍下這個驚險鏡頭。

影片中可以看到,這兩架戰機以精湛的飛行技術圍捕這艘飛碟,但飛碟也不是省油的燈,立即從高空垂直衝入海底躲避追緝,在巨大的浪花中消失匿跡;隨後,便出現一架軍方直升機到達現場,廣播要求這艘漁船立即離開現場。

這段影片一貼上Youtube後,立即引起網友的議論,有人質疑影片造假;但也有人認為以造假影片來說,「耗費的成本太高」,所以應該是真的。



北約艦隊成廢鐵 飛碟USO來無影去無踪

(2009/11/28 00:09)

科技中心/綜合報導

網路日前流出一名西班牙漁夫拍到幽浮(UFO)為了躲避戰機的追逐,從高空垂直衝入海底的驚悚畫面。根據專家表示,它不是UFO而是USO。USO可以垂直急速潛入海底,而且在它周遭的船、飛機等航行物均會失去動力。

西班牙漁夫自稱,今年9月在西班牙沿海海域捕魚時,被突如其來呼嘯飛過的軍用戰機嚇了一跳,抬頭一看,竟發現兩架戰機在追逐一架外星人的幽浮,立即拿起手邊的攝影機拍下這個驚險鏡頭。這兩架戰機以精湛的飛行技術,圍捕這艘飛碟,就在即將被追上之際,飛碟居然調轉方向,從高空垂直衝入海底,濺起至少高達十餘公尺的巨浪。

影片PO上網後,立刻引人網友質疑造假,有人認為是電影公司為即將上檔的新片宣傳所拍攝,也有人說是北約國家在試用新武器。但根據專家指出,這影片應該是真實,而這飛碟叫USO,是水下不明物體,它們躲藏在挪威峽彎海域,在歷史上有多次出現的紀錄。

資深媒體人眭澔平指出,秦始皇時代有本著作叫「拾遺記」,這本書裏面就記載此飛行物叫「潤波器」,可以把天空海底照亮,它們職責是監督人類在做什麼。在9世紀愛爾蘭修道士也有紀錄,USO的特性是速度非常相當快,時速可達280公里,人類所製造的航行器都跟不上,它有強大的電磁波,所以接近它的航行器,雷達、動力都會失效。

根據了解USO呈圓弧型,可以上下左右移動,它們使用離子引擎,可以在不同次元轉換。1906年10月出現在離加拿大不遠的海域,像流星的速度以Z字形飛行,攻擊聖安德魯號後,衝到海底消失。1945年10月美國羅斯福號下水,上面放有最頂尖的科學儀式,此艘軍艦就曾在1958年及1963年遭到搔擾,即便派軍機攔截也無用。,

1973年北約國家在海上聯合演習,幾千官兵親眼目睹USO從海中浮起來,但航行器沒辦法運作,電達等完全失效,軍艦監控它達4天4夜,USO才離去,而軍艦也恢復正常運行。眭澔平說,USO就像尼斯湖水怪,衝出水面時會造成漩渦,此漩渦可以維持好幾周,而研究USO的專家學者,都是根據漩渦來判斷USO是否有出現。

氣候變遷 高山冰河竟消失

更新日期:2009/11/26 07:01

全球暖化溫室效應,不只加速南北兩極的冰層融解,也讓世界各地的高山冰河,陷入消失的危機,帶您到南美洲玻利維亞,看看氣候變遷,對5000多公尺高的雪山,造成了什麼樣的劇烈衝擊。

幾千年來,白雪皚皚的高峰,始終被玻利維亞人視為神聖不可侵犯,令人歎為觀止的雪山,不但是地球上罕見的美景,也提供了一項重要資源、水,然而,隨著氣候變遷加劇,這一切都已經成為過去式。

跟隨學者的腳步,我們來到海拔將近5300公尺的玻利維亞最高冰河、恰卡塔雅,才不過10年前,這裡是全球最高的滑雪場,?#x8493;竣捔在眼前的,卻是這副乾枯景象。

學者估計,從1940年以來,冰河體積縮減了90%,冰河消失無蹤,不只代表氣候變遷的嚴重性,也對當地居民的生活,帶來直接衝擊,現年70歲,務農維生的賈西亞,眼睜睜看著穀物收成量,減少到以前的一半,她很擔心再過不久,這片土地會變成一片荒原。

日子不好過,當地男性大部分都搬到城市裡找工作,留下婦女和兒童,守著祖傳農地,但如果世界各國不盡快行動,減少碳排放,恐怕總有一天,他們也得放棄家園。(民視新聞李漢威綜合報導)

2009/11/24

最新報告 地球氣溫本世紀可能升高攝氏7度

更新日期:2009/11/25 01:35 陳政一

(法新社巴黎24日電) 科學家今天說,地球氣溫可能在本世紀上升攝氏7度,這也是專家2年前所預測溫度上升可能範圍的最高數字。

這是政府間氣候變遷問題小組(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IPCC)2007年公布劃時代的報告以來,對全球溫室效應議題所做的最大規模研究。

這篇新報告的幾位撰寫人,是曾獲諾貝爾和平獎的政府間氣候變遷問題小組成員。

這份標題為「哥本哈根診斷」(CopenhagenDiagnosis)報告的64頁摘要,將在12月7至18日在丹麥舉行的聯合國會議中大力宣傳。這項會議肩負締結全球性協議,以控制溫室氣體排放量的任務。

督 導這份報告的德國波茨坦氣候影響研究所(Potsdam Institute for Climate Impact Research)所長謝爾洪伯(Hans Schellnhuber)表示:「這是科學界對192個國家氣候談判代表的最後呼籲,這些代表必須在哥本哈根啟動氣候保護列車。」

他在聲明中說:「他們有必要知道全球暖化的赤裸裸真相,以及所涉及的空前風險。」

撰寫人表示,這份報告是IPCC在2007年發表的「第四次評估報告」(Fourth Assessment Report)和預定2013年公布的下個大部頭手冊間的「期中科學評估」。

2005年以來發表在同行評審科學文獻的新證據顯示,2007年報告的許多評估數字過低。2005年也是2007年報告資料的截止日期。

新研究的發現還包括:

●來自化石燃料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正接近IPCC迄今所設想的最高情況」。化石燃料所釋放的二氧化碳,是造成全球暖化的主要原因。

2008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幾乎較1990年多出40%。1990年也是將於2012年失效的京都議定書(KyotoProtocol)的基準年。

近25年來,地球氣溫每10年升高攝氏0.19度,這使得地球平均氣溫可能在本世紀升高多達攝氏7度。

2007年,IPCC預測本世紀末的地球氣溫,將較1980至1999年的水平升高攝氏1.1至6.4度,而地球氣溫在20世紀升高約攝氏0.74度。

●研究人員在結論中說,如果地球氣溫較工業化前升高的幅度,要控制在攝氏2度以內,二氧化碳排放量必須在2020年前達到巔峰,並「遠在本世紀結束前」就降低至「零」水平。

澳洲新南威爾斯大學(University of New SouthWales)氣候變遷研究中心共同主任英格蘭(MatthewEngland)說:「我們為確保合理的安全氣候未來的可用排放量,已經接近用完。」

世界主要已開發和開發中經濟體領袖7月同意,有必要防止全球平均氣溫較工業化前升高超過攝氏2度。

●北極海冰在2007至2009年夏季融化速度,較IPCC氣候測量模式多出約40%。

許多衛星和其他對冰的測量方式顯示,格林蘭島(Greenland)和西南極洲(West Antarctica)的大冰原,毋庸置疑的正以日益加快的速度融化。這些大冰原所凍結的水如釋放,足以讓海平面升高12公尺。

22日刊載在「自然」雜誌(Nature)的一項研究指出,僅是西南極洲的大冰原,在2002年3月至2009年1月間,每年就融化約1320億噸的冰。

IPCC預測海平面在2100年前將升高18至59公分,不過這僅是水熱膨脹(thermal expansion)效應所升高的幅度,尚未計入陸地融冰釋出的水量。

●主要生態系統正接近個別的「臨界點」(tippingpoint),跨越這個門檻,這些生態系統可能急遽惡化成不可挽回的衰落,不但無法緩和全球溫室效應,反而助長這項效應。

若干生態系統,包括亞馬遜森林、西非季風雨林和珊瑚礁,直接支持數億人的生計,它們如果瓦解,可能製造大量氣候難民。

此事一旦發生,熱帶雨林、大冰原和正在消失中的冰帽,不僅將成為全球暖化的受害者,還會助長全球暖化。(譯者:中央社陳政一)

南縣/碎木、落葉鋪設再利用節能減碳講習會歡迎參加

更新日期:2009/11/24 16:10 記者李文生/南縣報導

為 有效推廣碎木屑再利用,環保局將於11月27日舉辦「碎木、落葉鋪設再利用暨經驗交流講習會」,邀請永續家園協會鄭勝安理事長、實務專家巨農有機農場李惟 裕場長等人,介紹碎木、落葉堆肥處理,提升資源再利用方法,佳里鎮公所清潔隊林如聖隊長將介紹家戶DIY簡易廚餘堆肥作法,歡迎共襄盛舉。

縣環保局近年來大力推動空氣淨化政策,運用空污基金,推動空氣品質淨化區設置,縣內共設置117處空氣品質淨化區,綠美化成果豐碩。台南縣環保局每年亦編列預算,補助空氣品質淨化區維護單位,進行植栽之水、施肥、修剪及環境清潔工作。

由於目前正值冬季,樹蔭下方,常因日照較弱,而使得植栽生長不好,呈現裸露情形,或部分行道樹樹穴,因澆灌維護不易而呈現裸露,為克服此問題,將樹枝破碎成碎木,鋪設於裸露地,不失一良好改善方式。

環保局長江世民表示,垃圾其實是錯置的資源,建議淨化區維護單位,可將修剪下廢棄樹枝加以收集,以碎木機破碎成約1公分大小的碎木塊,鋪設於樹下裸露地及裸露的樹穴,以達減少揚塵、抑生雜草、減廢、資源再利用、簡化維護工作、減省廢棄樹枝處理經費等。

此外,將來碎木還可製作堆肥,碎木堆肥可供培植花木用,除了撙節購置有機肥料費用,並能減省廢棄樹枝處理經費,既節能又減廢,可謂一舉數得。

UN:溫室氣體排放量創前工業時期以來新高

更新日期:2009/11/24 09:50 蘇莉婷

(法新社日內瓦23日電) 距關鍵性氣候峰會僅數週之遙,聯合國世界氣象組織(World MeteorologicalOrganisation, WMO)今天提出警告表示,溫室氣體排放量不斷增加,創前工業化時期以來新高。

WMO在聲明中表示:「大部分的溫室氣體濃度仍持續增加。」

「2008年,全世界二氧化碳、甲烷和一氧化二氮,這些長久存在空氣中的溫室氣體濃度,已達到前工業化時期以來新高紀錄。」

WMO秘書長賈侯(Michel Jarraud)指出,數據證實「指數有增長的趨勢」。

他表示:「這不是什麼好消息:溫室氣體濃度持續上揚,事實上,上升的速度甚至有點快。」

他說,這讓人更加相信,目前情勢已趨近權威機構「政府間氣候變遷問題小組」(IntergovernmentalPanel on Climate Change)科學家所預測的悲觀程度。他強調「應盡速採取行動」。

下月登場的哥本哈根氣候峰會,旨在尋求制定新的國際條約取代「京都議定書」,降低各國二氧化碳排放量。(譯者:中央社蘇莉婷)

人類消耗生態資源速率較地球循環能力快44%

更新日期:2009/11/24 15:35 楊超寰

(法新社華盛頓24日電) 根據一項今天發表的研究報告,如果照美國人奢侈的生活程度,人類需要5個地球才能提供所需的自然資源。

這項由國際智庫「全球足跡網」(GlobalFootprint Network)所發表的報告指出,就目前的情況而言,人類每年所消耗的自然資源需要將近1.5個地球才足以供應。

報告表示:「我們對自然需索頻頻─消耗資源並排放二氧化碳─的程度,較自然能夠重新製造並再吸收的速率高出44%。」

報告指出:「這代表自然界必須費時近18個月才能提供人類每年所需的生態服務。」

報告說,如果人類維持目前消耗自然資源與製造廢棄物的速率,到2030年初期我們就需要兩個地球才能滿足所需。這種貪婪的消耗資源程度,可能造成生態系統大崩潰。

全球足跡網計算全球整體以及超過100個個別國家所製造的生態足跡。生態足跡意指足以提供其人口所消耗自然資源,並吸收其排放二氧化碳所需的陸地與海洋面積。

這個智庫計算出地球有多少自然資源、人類耗用了多少,以及何人消耗何種資源。

1961年時,全球所消耗的自然資源只佔地球生態能量的一半稍過。

但到了今天,80%國家所消耗的資源超過其幅員所能提供。它們在由國外進口資源的同時繼續耗盡本身的儲量,並把二氧化碳棄置到大氣層與海洋中。

報告指出,每一個美國人平均製造的生態足跡等於9個「全球公頃」(global hectare),相當於17個美式足球場。而每一個歐洲人的足跡雖然約只有美國人的一半,但以永續發展的觀點來看仍然太高。

另一個極端是貧困國家如馬拉威、海地、尼泊爾、孟加拉等,平均的生態足跡只有通常無法滿足其基本生活所需的0.5全球公頃。(譯者:中央社楊超寰)

響應無肉日 衛署將推素食指南

〔記者楊久瑩/台北報導〕週一無肉日,首度獲得我官方熱情響應,力行每日一素的衛生署長楊志良昨強調,「光是週一無肉還不夠,將提倡國人每天一餐素!」衛生署並計畫明年推出「素食飲食指南」,供國內素食族做為參考。

為推廣無肉健康愛地球活動,國內「週一無肉日連絡平台」昨利用中午上班族用餐時間,於台北火車站鬧區,及教育部、立院、總統府沿線,展開相當特別的素食化裝遊行,主辦單位並準備600斤的蔬菜、柳丁沿路大放送,許多小朋友及素食提倡者則身穿水果蔬菜裝,一路高喊「週一無肉、健康加分」、「週一無肉、地球有救」,包括台灣防癌協會、梅門一氣流行養生學苑等均大力響應。

國民健康局副局長吳秀英談到,97年國健局調查發現,18歲以上的國人,一星期攝取的蔬菜、水果達天天五蔬果建議標準的,男生只有2成3,女性也只有2成7,小孩的狀況更不理想,只有6%,顯示國人的飲食習慣還有很大改進空間。

哈佛博士、慈濟醫師許瑞云昨則引用美國一份研究報告,證實吃健康全素(均衡的天然食材以OMAGA3等好油料理)的高膽固醇患者,如搭配運動及正常生活4週後,與服用膽固醇藥物的患者,體內壞膽固醇降低的比例幾乎一樣,素食者4週降低了28.6%,藥物控制組則降低30.9%,顯示只要素食吃得正確,對健康絕對有正面幫助。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9/new/nov/24/today-life9.htm

2009/11/23

研究:南極冰層瓦解速度超乎想像

法新社 更新日期:"2009/11/23 09:50" 李致嫻

(法新社巴黎22日電) 一項新研究顯示,曾被視為大部分未受全球暖化影響的東部南極冰原,自2006年起,已喪失數十億噸計的冰體,未來很可能助長海平面升高。

今天發表在英國「自然地球科學」(NatureGeoscience)期刊的研究顯示,較小且較不穩定的西部南極冰原,也有大量且明顯的冰體在脫落。

科學家擔憂,全球溫度上升可能引發南極西部快速瓦解。南極西部融解的冰水,將足以讓全球海平面上升約5公尺。

2007年,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問題小組(IPCC)預測,海平面將在2100年前上升18至59公分,但這項估計並未將格陵蘭(Greenland)及南極冰原瓦解的潛在影響算入。

許多IPCC科學家今天表示,即使吸熱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已降低,海平面仍可能上升近1公尺,此已足夠讓幾個小島國家無法生存,造成肥沃三角洲上的數億家園受損。(譯者:中央社李致嫻)

@@@@@@@@@@@@@@@@@@@@@@@@@@@@@@@@@@@@@@@@@@@@@@@@@@@@@@@@@@@@@@@@@@@@@@@@@@@


研究:2006年起 南極東部冰原融化速度加快
路透 更新日期:"2009/11/23 12:51"

(路透倫敦22日電)美國德州大學(University ofTexas )科學家研究顯示,2006年起,南極東部冰原融化速度加快,可能造成海平面上升速度比預期更快。

刊登在「自然地球科學」(Nature Geoscience)的研究表示,科學家估計,從2002年4月至2009年1月,南極東部平原每年損失平均50至1090億噸的冰塊,2006年起融化速度開始加快。

德州大學太空研究中心教授、研究作者之一的陳劍利告訴「路透」(Reuters):「主要成果在於,2006年起,我們似乎開始看見南極東部冰原大量的冰塊流失,大部分是在長距離的沿海地區(維克斯地及維多利亞地)。」

「如果這項發現經證實,可能表示南極東部冰原的狀態改變,恐對未來全球海平面造成重大影響。」

報告顯示,先前對南極東部冰原的估計值介於一年損失40億噸冰塊,增加220億噸的冰塊。中央社(翻譯)

2009/11/21

宇宙戰艦 大和 復活篇 預告


海水酸化惹禍 吸碳率遞減

中時 更新日期:"2009/11/21 02:45" 朱立群/台北報導

中國時報【朱立群/台北報導】

海洋是大地之母,可以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本期《自然》期刊發表的研究指出,相較於人類逐年增加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海洋吸收大氣中二氧化碳的能力正在逐年遞減,推估二○○○年至今,海洋的吸碳率已經減少一○%。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學者建立數學模式,重建全球海洋一七六五至二○○八年之間的二氧化碳吸收量,發現從一九五○年開始,海洋碳吸收量與各國工業發展製造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成正比,年度吸碳對碳排放所占的比例至二○○○年達至頂點。

此後即使每年吸碳總量仍居高不下,但對全球碳排放量的占比,卻是每下愈況。也就是說,各國排出的二氧化碳有增無減,但海洋的二氧化碳吸收量,卻是有減無增。

以前的研究認為,海洋吸碳力下降與臭氧層破洞以及暖化造成造成風向與洋流改變有關。但哥倫比亞大學的學者卻指出,原因應與海裡二氧化碳濃度逐年升高有關,就像人類一樣,吃飯七分飽後,就不會想吃下一碗。

研究者指出,進入海裡的二氧化碳導致海水酸化,也壞了海洋吸碳胃口;這是海洋的特性,可以預見,長年累積下來,海洋涵養二氧化碳的能力只會逐年下降。團隊推估,海洋現今吸收一千五百億公噸的工業排放碳,比一九九○年代超出近三分之一。

哥大學者的研究提出一體兩面的憂心,一者是海洋吸碳力低落,另一個是海洋酸化日益嚴重,對此,國內學者之間意見分歧。中研院生物多樣性中心研究員陳昭倫就認為,大氣中的二氧化碳進入海中造成海洋酸化,阻礙鈣的形成,珊瑚、蝦、蟹生物恐有滅絕的一天。

但中研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主任劉紹臣持不同看法。「海洋終究是二氧化碳最終的墳場,」他認為人們憂心的酸化問題多發生在海洋一百公尺深度以上的區域,但海底還有三千八百公尺的深度,如能深埋二氧化碳,需一百年才能翻身。

2009/11/20

HANGAR NUMBER FIVE - Robot Attack

PLASTIC

北極若無冰 甲烷毒氣難設想

(2009/11/20 23:42)

國際中心/綜合報導

地球暖化明顯,許多人都歸咎於溫室現象,不過歐洲一項研究說,其實都是太陽惹的禍,研究指太陽目前正處於一千年來,最熾熱的階段;而大陸廣東的天 文學會專家則指出,近年太陽黑子變得稀少的程度為百年罕見,也造成全球持續出現極端氣候的天災。太陽才是暖化的真兇嗎?帶您去了解。

尼可拉斯凱吉主演的電影《末日預言》中,地球毀滅的真正答案是太陽風暴,異常的太陽風暴輕易毀滅了一切,人類根本束手無策;巧合的是,最近瑞士與 德國科學家的一項研究也指出,愈來愈強的太陽輻射才是造成全球氣候改變的原因,地球愈來愈熱,「是因為太陽目前正處於千年來最亮、也最熱的階段。」

這個研究團隊推測,過去數百年來,太陽表面的磁場區、也就是俗稱的太陽黑子,發現若缺乏太陽黑子,會進入50年的寒冷期,而過去一世紀,太陽黑子有增加的跡象。

不過大陸也有天文學專家指出,地球目前正處於百年罕見的太陽黑子稀少階段,而太陽黑子稀少會引起太陽某些輻射強度降低,引發地球大氣環流的變化,並導致極端氣候,或許可以解釋近年全球天災為何愈來愈嚴重的原因。

不過不管太陽黑子的數量或太陽本身的強度,都不是人類現階段可以改變,因此即使太陽、暖化以及極端氣候息息相關,但專家仍呼籲,改善地球的溫室現象仍千萬不能鬆懈。

有科學家警告,在阿拉斯加的湖底已經在不斷湧出甲烷,一旦北極無冰的浩劫發生,大氣中會出現大量的甲烷毒氣,將威脅到人類的存續;而溫室現象除了 和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有關,畜牧業牲口所排放的甲烷也被指為重要關鍵,因此有專家呼籲,少吃肉就可改善溫室效應,也就是在救地球。


http://www.nownews.com/2009/11/20/334-2535937.htm

北極冰層融化 稀釋海水危害海洋生物圈

更新日期:2009/11/20 14:35

(路透香港20日電)科學家發現,全球暖化使得北極海冰層融化,稀釋地表水分,造成一些需要水中礦物來形成甲殼及骨骼的貝類正在瀕臨絕種。

刊登在「科學雜誌」(Science)的研究警告,這對北極生態系統有嚴重影響。

加拿大海洋科學研究所(Institute of Ocean Sciences)海洋漁業部的科學家麥勞克林(Fiona McLaughlin)表示:「翼足類生物體可能會受到影響,還有海底的蚌類及貝類。」翼足類指的是微小浮游的海螺。

她透過電話告訴記者:「這將造成食物鏈的風險,這些生物體是魚類的食物來源,魚類則是海豹及熊的食物來源。北極的食物鏈相當短,所以相當脆弱。」

從海冰層融化的水灌入加拿大盆地,加拿大研究人員已開始測試盆地水質,自1980年後期,加拿大盆地是全球最大淡水水庫。

麥勞克林表示,現在已有足夠的證據,可證實霰石含量的下降,霰石是一種構成貝類的礦物或碳酸鈣。中央社(翻譯)

研究:海平面加速上升 美東岸恐面目全非

更新日期:2009/11/20 14:39

(路透華盛頓19日電)最新研究報告指出,格陵蘭(Greenland)與南極洲(Antartica)的冰層快速融化,將使海平面上升超過先前預估,引發的洪水將徹底改變邁阿密至巴爾的摩的美國東岸面貌。

根據自稱無黨派環保團體「潔淨空氣、清涼星球」(Clean Air-Cool Planet)的科學研究報告,本世紀末,氣候變遷將造成海平面至少上升1公尺。

這項預測,與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問題小組(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2007年的研究形成強烈對比,當時報告指稱,2100年前,全球海平面可能上升18至59公分。

參與研究的科羅拉多大學波爾德(Boulder)分校懷特(Jim White)教授說:「我們正逐漸邁向海岸線徹底改變的道路上。」他告訴記者,維吉尼亞州的諾福克(Norfolk)可能取代紐奧良,成為沿岸洪水氾濫的「典型城市」。中央社(翻譯)

聯合國:克服氣候危機 女性扮演重要角色

更新日期:2009/11/20 19:40 王茹涵編譯;蔡麗伶審校

一份由聯合國人口基金會(UNFPA)發表的最新「2009世界人口現況」報告指出,對於各國及全球對抗氣候變遷的努力而言,女性的角色至關重要。

這份報告指出,氣候變遷不僅是有關能源效率或是工業碳排放,更是個關於人口動態、貧困和性別平等的議題。該報告預言,假若氣候政策、方案和條約能夠考慮到女性的需要、權利和潛力;那麼人類在對抗氣候變遷的戰役中較可能成功。

人 口基金執行主任奧貝德指出,「貧窮國家的貧困婦女是受氣候變遷影響最深的,然而他們是排放最少溫室氣體的一群人。」 她也提到,「這份報告顯示出婦女有能力動員以面對氣候變遷,但只有透過相關賦權政策,才能實現她們這種潛能。報告也提出,可使婦女充分促進氣候調適、減緩 和建設恢復能力的必要支持措施。

報告指出,其中一個關鍵的措施是「將性別議題納入全球減緩和適應氣候變遷的努力」。

本研究試圖將關於氣候變遷的辯論,從抽象和技術科學面向,轉移至個人及世界人口與氣候變遷相互影響的現實面上。

窮人特別容易受到氣候變遷影響;且每天靠低於一美元維生的1.5億人中,大多數是女性。報告指出,窮人較可能以農為生,因此當旱災、無法預測的降雨及空前強勁的颶風襲擊時,容易遭受饑荒或失去生計的風險。

窮人大多生活在邊緣地區,易受洪水、海平面上升和暴風雨之苦。考慮到這一點,報告呼籲各國政府應提前計劃,以強化降低風險、防災、災害管理與安置可能因此流離失所的人。

研究中提到,女性比男性更容易死於包括極端氣候的自然災害,這種男女之間的差距最明顯的在於低收入族群。

另一個應對氣候變遷的關鍵支持措施,即投資於女性的教育和健康。這項研究的結論是,這類投資賦予婦女和女童權力,加強其經濟發展與減少貧困,也對氣候有益。

受到較佳教育的成年後通常有人口較少、較健康的家庭。該報告認為,獲得包括家庭計畫在內的生育保健服務的婦女,可降低生育率;這點從長遠來看有助於緩和溫室氣體排放增長。

放眼12月哥本哈根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會議,奧貝德呼籲,婦女的角色應包括在該會議預計將產出的後京都協議。

2009/11/19

地球暖化「藻」知道 墾丁紅藻銳減

更新日期:2009/11/19 14:37

(中央社記者陳靜萍基隆19日電)國立海洋大學海洋生物研究所教授林 (糸秀)美今天指出,全球暖化造成的生態浩劫已在台灣悄悄上演,墾丁國家公園以及東北角海域藻種銳減,嚴重危害淺海珊瑚礁生態。

林 (糸秀)美長期針對台灣南部墾丁國家公園以及東北角海域藻類進行調查,並從事海洋性紅藻特殊生活史相關研究,今天她在海洋性紅藻長期研究成果發表會上,發表上述研究結果。

林 (糸秀)美表示,因為人為的不當開發以及地球暖化影響,造成海洋中的海藻生長棲地漸漸消失,許多過去常見的藻種,越來越少見,

根據林 (糸秀)美長期監測海藻的結果,常見的黃氏龍鬚菜及其姐妹種等海洋性紅藻,1992年至今,生長季節及出現月份有明顯變短趨勢,而且藻種逐漸減少。

林 (糸秀)美說,1992年至1994年,秋末到春季期間在墾丁附近海域都可以發現藻體分布;而東北角海域除初秋時節外,紅藻也是水下常見的藻種之一。

但受到夏季高溫的影響,林 (糸秀)美在2007年的研究中卻發現,東北角的海藻其生長季節及出現月份有明顯變短趨勢,而墾丁海域海藻出現的季節及月份則是大幅縮短,僅零星出現於冬季。

林 (糸秀)美表示,台灣地區屬於受氣候變遷危害的高危險群,人為干擾加上全球暖化,造成海藻生長棲地漸漸消失,整體藻類的多樣性逐年減少,已嚴重危害台灣珊 瑚礁生態,讓整個海藻生態面臨前所未有的危機。 除了黃氏龍鬚菜及其姐妹種等海洋性紅藻外,林 (糸秀)美說,同樣生長在墾丁國家公園淺海地區的紅藻,如嗒哇捲羽藻、粉枝藻、短環絲貝氏藻、螺旋紅枝藻等藻類也日漸稀少。981119

小學生一週一素 多纖多鈣多健康

文╱週一無肉日聯絡平台

如果從養生的觀點來看現在的飲食問題,年輕一代的飲食,特別是小學生可說是「史上肉食最多的世代」!

擁有中西醫雙執照的黃建勳醫師觀察,近來,有許多小女孩年紀輕輕的胸部就發育、月經來潮…,都是因為消耗過多的動物性食品,吃進了沒有必要的荷爾蒙累積所致。

不論從中西醫養生的觀點,黃建勳認為,愛吃肉都非好事,而針對很多小朋友的便秘、痔瘡問題,植物性飲食還有第二項特點,就是纖維素,要想解決學童的便秘困擾,一定要從植物性飲食著手。

前長庚主治醫師、敏盛醫院主任許尚文醫師也指出,有的家長擔心,不吃肉、又不喝牛奶,孩子會不會骨質疏鬆?

其實,早在1972年,美國臨床營養期刊就已經有一篇肉食者跟蔬食者的比較,研究發現,蔬食時間越久,骨頭的密度反而越強硬,尤其到風險最高的7、80歲,蔬食者的骨密度差不多是1.3,強度是肉食者的將近兩倍之多!

另外1986年哈佛大學有一位很有名的教授提供一份很大規模、很有公信力的一份研究,他發現,全世界牛奶喝最多的3個國家是美國、紐西蘭、瑞典,結果骨質疏鬆的比例,就是前3名!

南投縣、新竹縣有的學校,甚至從去年就已經開始「週一無肉」了,根據學校體健科老師的反應,學生過胖或是血脂肪過高的情況,都有很顯著的改善。

許尚文說,現在的問題已經不是吃一天會不會造成營養不夠,反而是吃一天素夠嗎?

前三軍總醫院基隆分院院長陳惟華醫師就說到,有人擔心少吃肉,孩子的鐵質會不會不夠?其實不會。素食者比非素食者缺鐵的機會更小,因為大部分的蔬果裡面含有維他命C,會促進鐵質的吸收,植物裡頭含有很多鐵質、維他命A跟纖維素,多吃蔬果的小朋友反而會攝取比所謂多吃肉的小朋友要來得多。

有人則擔心鋅這個礦物質會不會不足?因為鋅是生長發育所必須的!其實穀類、堅果、豆類都含有豐富的鋅,素食者都可以有很好的鋅攝取量。

另外,一般來講,動物性的蛋白質會干擾鈣質吸收,所以低草酸鹽類的蔬菜──甘藍菜的鈣質已經證實比牛奶的鈣更好。

食品科技研究所博士陳建中教授則指出,從食品的成份而言,肉類的蛋白質成分大概是10幾到20左右;植物方面,一般豆類可以達到20幾甚至30,大豆更是高達40,所以不必擔心蛋白質的問題。再者,黃豆其實是一種完全蛋白質,人體該有的基本20種胺基酸都具足。

一般,我們所謂的飲食指南就是用「食物金字塔」觀念。事實上,只要把動物的部份改用其他的植物取代即可。

陳建中建議,如果學校改採無肉餐食,則一樣是──穀類6份、蛋白質用合起來一樣5份的豆類與堅果取代、蔬菜4份、水果2份、油脂只需很少即可,甚至根本可以不必另外添加油脂。因為一般的植物裡就已經有油脂了。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9/new/nov/16/today-health1.htm


2009/11/18

節能減碳大聲說 環署徵選創意答鈴

更新日期:2009/11/18 20:44

(中央社記者劉光瑩台北18日電)行政院環保署即日起至12月14日止,徵求有創意的節能減碳來電答鈴,獎項包括折疊腳踏車、筆記型電腦與數位相機等,歡迎民眾踴躍投稿。

環保署今天發布新聞稿表示,歡迎民眾以環保署節能減碳10大無悔措施為主題,錄製30秒節能減碳來電答鈴作品,上傳至活動網站(http://ecolife.epa.gov.tw/),就有機會獲得市價萬元以上獎項。

環保署表示,將邀請具有廣告傳播、環境保護等專業背景的專家學者,擔任活動評選委員,選出有創意、生活化、具啟發性的節能減碳來電答鈴作品。

環保署提供的節能減碳無悔措施,包括冷氣控溫不外洩、隨手關燈拔插頭、節能省水看標章、每週1天不開車、多吃蔬食少吃肉10項,呼籲民眾以減碳為目標,從生活中的細節做起。981118

節能檢碳 校園推種菜吃素、雨水沖馬桶

更新日期:2009/11/18 20:05

吃素減少碳排放,是近來熱門的環保話題。宜蘭縣岳明國小每週一的營養午餐安排學生吃素,午餐的蔬菜部分來自學校設置的「循環型小農園」。午餐吃素菜,小朋友認為,平時太常吃肉了,營養午餐有機會吃素,趁機可作體內環保!(陳映竹報導)

教 育部遴選出3所節能檢碳示範學校。宜蘭縣蘇澳鎮岳明國小全校師生只有70人,是個迷你小學,2007年起校長黃建榮透過電力監控、雨水蒐集等系統,讓校園 內的能源資使用達到最佳效率。像是校園內設計了一個循環型的小農園,結合水循環、堆肥廁所等,學生透過種菜了解有機肥,也了解有機蔬菜的好處,每周一學校 營養午餐固定安排吃素,農園最近盛產高麗菜,就趁機會小朋友們加菜。

此外,學校的雨水回收系統還跟馬桶管線結合,為學校省下一半水費,水費由一年兩多萬元、降到一年一萬多元。(T)

元智大學則是建立電力監控整合系統,這套系統不但可監視水電使用,還可控管能源使用量,每年用電、用水、用油等都大幅節能,每年節省費用高達1千9百多萬元。

@@@@@@@@@@@@@@@@@@@@@@@@@@@@@@@@@@@@@@@@@@@@

3所節能減碳示範學校 省水省電有成效

更新日期:2009/11/18 16:08

教育部遴選3所節能減碳示範學校,除了節能設施達低碳校園的高標準外,還從課程、活動讓學生落實節能減碳,其中,宜蘭縣岳明國小每年已省下近6萬元水電、瓦斯費,海山高工一年也省下22萬度電,元智大學則透過「電力監控整合系統」,每年省下高達1千9百多萬的水電費。

獲 選節能減碳示範學校的宜蘭縣岳明國小,校長黃建榮說,校內有一個循環型的小農園,讓學生透過種菜過程,瞭解有機肥、有機蔬菜的好處,除了每週一讓學生午餐 吃素外,校內也裝設省電燈管、太陽能熱水器,並將雨水回收系統跟沖水馬桶管線結合,不但讓全校一年省下四分之一的水電瓦斯能源,每月也為學校省下一半的水 費。

獲選節能減碳示範學校的海山高工,是國內5所完成溫室氣體盤查認證的學校之一,學務主任于賢華說,除了改善節能設施外,還舉辦班級節電王比賽,鼓勵班級少開冷氣,還將有工作坊,由師生團隊走入社區推廣節能減碳觀念。

元智大學建立電力監控整合系統,總務長魏榮宗說,這套系統不但可監視水電使用,還可控管能源使用量,每年用電節省4.6%,用水節省三成,用油節省高達五成,每年節省費用高達1千9百多萬元。教育部表示,這3所節能示範學校只是一個開始,配合綠色大學及節能源中心學校,將持續落實校園的節能減碳。

圖說:3所節能減碳示範學校代表與教育部環保小組執秘張子超(右二)合影。

去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87億噸 創新高

更新日期:2009/11/18 17:51

(中央社記者張芳明東京18日專電)國際研究團體「全球碳計劃」發表的調查報告指出,去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由於中國等新興國家的急速增加而創下新高,總量達到87億噸。

日本和歐美科學家組成的這個研究團體指出,去年全球由於企業生產和交通等排放的二氧化碳經換算達87億噸,比前一年增加2個百分點,平均每人一年的排放量達1.3噸,都創下最高紀錄。

去年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與1990年相比,增加達41個百分點,主要是以中國為首的新興國家的火力發電廠和生產鋼鐵等大量增加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目前,開發中國家的排放量已大幅超過已開發國家。

全 球碳計劃(Global Carbon Project)指出,照目前排放量的急增看今後數年的趨勢,以及「政府間氣候變遷問題小組」(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Climate Change)的本世紀末全球平均溫度將升高攝氏6度以上的最壞預測,全世界必須加速削減排放量的努力。981118

去年化石燃料碳排放增加2% 全球面臨暖化夢魘

法新社 更新日期:"2009/11/18 09:35" 陳 蓉

(法新社巴黎17日電) 科學家今天公布的報告指出,去年化石燃料造成碳排放量升高2%,創下史上新高,使地球走向全球暖化最惡劣情況。

他們並特別關注中國及開發中國家急劇上升的碳排放量。這些碳排放量其中有很多是來自由富國消費的出口貨物。

他們也表達對全世界海洋及森林的憂心,指出這些傳說中可吸收危險溫室氣體的「儲存糟」正逐漸消失。

「自然地球科學」(Nature Geoscience)期刊這篇報告的發表,是12月7日至18日在哥本哈根舉辦的聯合國氣候變遷會議的前奏。該會議旨在精心構思自2013年起對抗氣候變遷的一項協定。

「全球碳計畫」(Global Carbon Project)召集逾30位氣候專家公布的報告指出,2008年化石燃料造成全球87億噸碳排放,較2007年增加2%。

科學家並表示,自2005年起情況有所轉變,開發中國家現在大幅超越富國,成為最大碳排放源。

但在他們增加的碳排放量當中的1/4,是因和西方國家貿易增加而造成。2002年至2005年,僅中國出口業碳排放就大幅升高50%。(譯者:中央社陳蓉)

2009/11/17

暖化乾旱象群死 非洲現「大象孤兒」

TVBS 更新日期:"2009/11/17 22:28" 林佳璇

氣候暖化的問題,究竟有多嚴重?非洲的嚴重乾旱,讓許多野生動物,像是大象突然暴斃,非洲出現大批的「大象孤兒」,國際保育團體前進非洲大地,要搶救這些大象孤兒;此外為了突顯雨林遭到破壞的嚴重性,保育團體也在倫敦街頭,擺了一顆巨大的枯樹。

甩甩鼻子點點頭,吃飯時間到了,小象莎拉開心地靜不下來,每3個小時,小象莎拉就要喝一次營養強化豆漿,為了保持皮膚光滑,保育員還拿強化豆漿幫小象擦澡。

其實牠在非洲莽原中,失去爸爸媽媽,只能靠自己闖天下,幾個星期前,還是一副皮開肉綻的可憐模樣。

CNN記者:「這是6個星期大的莎拉,保育員說她的媽媽,由於肯亞乾旱,饑荒過世,撿到她的居民,給她喝牛奶,害她破皮,因為其中含有脂肪。」

還好現在小象被當地收容中心收養,在保育員的照顧下,己經恢復健康。保育員:「如果需要照料的人類小孩,跑進來,你不會拿子彈對付他,大象也一樣,不管怎樣,我們要騰出空間來。」

幾塊布鋪成的小床,就是小象晚上睡覺的地方,但是保育人員最遺憾的是,屬於大自然的小象莎拉,現在無家可歸,氣候暖化造成的嚴重乾旱,讓非洲草原遭到破壞。

此外英國人在倫敦特拉法加廣場,堆放連根拔起的大樹,提醒世人,不要忽視環保問題。倫敦市民:「我想這規模之大,不可思議,它讓我們體會到,我們失去(大自然的)情況,有多危急。」

乾枯大樹,象徵人類拯救大自然的黃金時間,迅速流失,提醒人們解決氣候暖化,迫在眉睫。

2009/11/16

10年增0.44度 冬天愈來愈熱了

中時 更新日期:"2009/11/16 02:56" 朱立群/台北報導

中國時報【朱立群/台北報導】

最近幾天天氣較涼,但今年立冬已過了一個多禮拜,民眾仍感受不到寒意。國內學者研究指出,台灣近卅年來「冬季暖化」顯著,平均每十年增溫攝氏○.四四度,增幅是夏季的四倍,連生長在合歡山海拔三千三百公尺高地的台灣杜鵑,也「熱」到提早開花。

環保署委託台大全球變遷研究中心及中華經濟研究院執行台灣氣候變遷研究,完成《國家通訊報告》指出,一九七九至二○○八年,台灣暖化速度極快,平均每十年增加○.二三至○.四度。

高山杜鵑 「熱」到提早開花

近卅年,四季「暖化強度」亦首度出現百年以來的明顯差異,每十年統計一次平均值,增溫幅度由小至大依序是夏季○.一一度,秋季○.二四度,春季○.三○度,冬季○.四四度,暖化最嚴重。

報告進一步指出,大陸冷氣團南下導致氣溫十度以下的天數,過去百年來的趨勢「顯著變少」。台北市廿世紀初期每年寒流約廿天,近幾年已降至十天以下。報告強調,寒冬天數減少的問題以山區最嚴重,過去六十年,日低溫小於十度的日子平均每十年減少十八天。

中研院院士暨中國醫藥大學講座教授周昌弘主持國科會全球氣候變遷對台衝擊的研究計畫,親眼看到的冬季暖化的惡果。他發現,近兩、三年,合歡山上台灣高山杜鵑的花期至少提前一個月,十年前七、八月開花,現在已早熟到五月開。

寒冬天數減少 山區最嚴重

冬季暖化的衝擊也發生在樹木身上。國立屏東科技大學森林系教授陳朝圳比對空照圖的差異,發現合歡山上「台灣冷杉」分布,以每年○.四六公尺的速度「往上爬」。

周昌弘預測,照目前冬季暖化趨勢發展,各海拔的植物都會陸續往上移動,目前雖看不出合歡山馬仙蒿、玉山佛甲草、台灣高山杜鵑等植物族群大小縮減,但預估二一○○如果溫度上升三度,「數種物種將消失」。

澳25萬民宅 本世紀末恐遭海水淹沒?

自由 更新日期:"2009/11/16 04:09"

〔編譯陳成良/綜合報導〕澳洲政府14日發表的一份調查報告警告,到本世紀末,氣候變遷造成的海平面上升,會讓澳洲25萬戶民宅遭水淹沒,位於沿海地帶的機場、醫院和變電站等公共設施也岌岌可危,損失金額可能逼近1500億澳幣(約台幣4.5兆)。

澳政府警告氣候變遷釀災

澳洲國會氣候變遷委員會這份歷時18個月的調查報告說,澳洲全國共有120座港口、5座發電廠和變電站、3座水處理廠都設在距離海岸僅200公尺的範圍內。到2100年海平面升高80公分到110公分,將有15萬7000至24萬7000棟沿海住宅可能遭洪水淹沒。

真實版「2012」將上演?

澳洲2100萬人口中,約8成居住在沿海地區,71萬棟房產、企業距離海岸不到3公里,高於海平面不到6公尺,屆時將難以抵擋洪水、大浪的侵襲。

報告警告,澳洲最大、每年客流量幾乎達到3200萬人次的雪梨機場,也因為處於沿海灣地區而特別容易受衝擊。報告說:「海平面上升、暴雨衝擊和潮汐的影響結合在一起,會帶來嚴重的洪水,可能導致機場關閉。」

澳洲氣候變遷部長黃英賢女士(Penny Wong)已宣布成立一個7人小組,負責監督沿海地區海平面上升的影響。她說,報告中提到的一些變化已經在發生,不應予以忽略。

國會氣候變遷委員會上月已呼籲政府制訂全國性政策,應付海平面上升的威脅。該委員會說,澳洲目前的海岸管理政策支離破碎,當局必須採取一項全國性政策,以協調沿岸建築規範、遷移和疏散計畫。

澳洲是世界最大煤炭出口國,溫室氣體排放量占全球總量的1.5%,也是世界上按人口計算排放量最高的國家之一。有關氣候變遷問題的辯論,以及政府提議引進碳交易機制,在16日展開新會期的國會,將是極為重要的政治議題。碳交易法律在8月首次被否決,但總理陸克文希望法案能在下月哥本哈根的聯合國氣候變遷會議前通過。

夏威夷沙灘 急速萎縮

中時 更新日期:"2009/11/16 02:56" 蔡鵑如/綜合報導

中國時報【蔡鵑如/綜合報導】

美國總統歐巴馬十五日宣布,二○一一年亞太經合會(APEC)將在他的故鄉夏威夷舉行。不過,在APEC各國領袖穿上草裙合影前,夏威夷傲人的沙灘景致,恐怕已是今非昔比。

位於火奴魯魯近郊的凱魯瓦(Kailua)沙灘,被譽為世上最美沙灘之一。去年,歐巴馬兩度帶家人到此度假。但過去一望無際的雪白沙灘,如今迅速萎縮。

地質學家指出,凱魯瓦沙灘有七成流失,歐胡島沙岸則硬生生少掉四分之一。專家警告,全球暖化導致海平面上升速度加快,沙灘被侵蝕的情況加劇,並招致生態浩劫,因為瀕臨絕種的夏威夷僧海豹和綠蠵龜,都在沙灘上生育或產卵。

學者估計,一百年內全球海平面將升高至少一公尺,把海洋推往內陸,對於看沙灘吃飯的夏威夷來說,無疑是個重大警訊。

觀光業每年可為夏威夷創造一百一十四億美元商機,觸感細柔,雪白迷人的沙灘,更是夏威夷吸引觀光客的最大賣點。眼看沙灘一點一滴流失,夏威夷州政府趕緊亡羊補牢,採取的策略依地制宜。

歐胡島著名景點「威基基海灘」是搶救重點。威基基海灘不斷縮水,漲潮時海水還會灌進飯店。政府打算運沙填補,但得耗資兩、三百萬美金,當局希望飯店業者分攤。

對於侵蝕嚴重、無力回天的海灘,州政府只能忍痛放手不管;尚未開發的沙灘,則全面禁止開發案進駐。最近有佛羅里達開發商,打算在歐胡島北海岸的沙丘上,興建豪高檔度假小屋,提案馬上遭州政府打回票。

用對衛生紙 消費者一起愛地球

中時 更新日期:"2009/11/16 02:56" 李欣穎/台北報導

中國時報【李欣穎/台北報導】

全球森林正以驚人速度消失,每2秒就有1個足球場大小的森林遭到人類破壞,林地消失不僅加速全球暖化,也間接導致可怕的氣候災難!世界各國為了保護熱帶雨林,紛紛制定相關環保規範,廣受國際環保社會重視的森林管理委員會(Forest Stewardship Council,FSC)首度來到台灣,主辦「國際負責任森林經營推廣研討會-邁向綠色消費時代」座談活動,會中邀請各界關注環境議題的專家學者及企業代表,討論如何藉由市場機制,鼓勵消費者多多購買綠色產品,來推動全球森林及生態保護。

永續林木認證 是國際環保新趨勢

環保署目前正積極引進由FSC認證系統,希望從經濟活動、自然資源保護以及社會責任三大面向出發,要求林木產品來自於永續經營的森林。

環保署主任秘書劉銘龍表示,國際上許多林業認證都是採用森林管理委員會(FSC)等森林驗證體系,台灣應加快腳步、趕上世界潮流。劉銘龍說,台灣森林資源稀少,得依靠國外進口紙漿原料,所以規範紙漿來源,是政府努力的目標,目前已有台灣企業努力落實環保,並以實際行動支持環保政策,政府對此將會持續給予支持。

選用FSC認證紙品 可以阻止濫砍

綠色和平(Greenpeace)項目總監施鵬翔表示,國際社會如果想要減少林木資源的耗竭,就要結合企業、政府以及消費者的能力,從市場需求的角度出發,擴大選用FSC認證產品,透過「綠色消費」,化環境危機為轉機,因為FSC是非常環保的森林驗證系統,也是綠色和平支持的森林認證。

施鵬翔說,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中有五分之一來自於森林的不當砍伐,而地球上只剩下10%的陸地面積是未受破壞的森林,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的報告,全球的森林面積正以每年減少730萬公頃的速度消失,也就是說,每2秒鐘,就有一個足球場大小的森林從地球上消失。除了眾人所熟知的亞馬遜河流域熱帶雨林之外,目前受到嚴重威脅的森林,也包括非洲剛果盆地以及亞太地區的天堂雨林。

施鵬翔也說,綠色和平組織在美國與加拿大的分部,近年來積極與金百利克拉克(舒潔品牌母企業)等大企業溝通,綠色和平樂見這些領導品牌擴大採用國際FSC標準。

選擇FSC認證產品 支持地球永續

森林管理委員會(Forest Stewardship Council)的技術總監莫紐曼(Alistair Monument)說,FSC對紙品從栽種、收成、製作、到最後送到消費者中手中的過程,制定一套最高的環保標準,現在包括歐盟及紐西蘭、美國、日本在內的國家,都積極把FSC認證納入其環保標章。消費者也應該開始參與環保相關議題,畢竟我們只有一個地球,需要大家共同來愛護。

莫紐曼表示,全世界最貧窮的人口中,有90%倚賴林木以及相關一級產業維生,像是農牧、水利、和採集等,所以永續林木的經營,也會把環境、社會、經濟等相關利益一起納入考量。台灣舒潔產品通過FSC認證,就是展現企業對於森林保護的責任,同時也照顧到認證林木當地居民福利和經濟發展,值得鼓勵和效法。

永續林木紙漿衛生紙 環保效益高

ERM 永灃環境顧問有限公司資深專案經理麥德森(Jacob Madsen)說,當下最創新的環保思維,是用「LCA(Life Cycle Assessment)生命週期評估」的方法,來全面性地了解產品對環境造成的整體影響。消費者如果能了解產品的生產過程中對環境的衝擊,在選購綠色商品時,就可以有更正確的選擇。

由ERM主持的一項國際研究發現,在溫室氣體排放、臭氧層的破壞、能源消耗、及地球暖化等構面,永續林木紙漿衛生紙的表現比回收紙還要環保。

環保標章採雙軌制 共為環保努力

財團法人環境與發展基金會經理陳靖原指出,民間所使用的紙品並不僅限於再生紙,基於國際上如紐西蘭、歐盟等已採行回收紙及永續林木原生紙的「兩軌並行」制,政府最近也積極研議將永續林木認證納入現行環保標章規範中。

雖然政府目前的環保標章衛生紙只規範再生紙品,但有關單位正在研議,將原生紙漿的紙品納入環保標章規範,並鼓勵台灣的企業在製程中減少環境衝擊。國內需要透過產品生命周期的角度探討與國際環保標章接軌的必要性,以進一步推動綠色消費。

除造紙業 通路和消費者也應支持

企業永續發展協會(BCSD)秘書長黃正忠指出,我們應該要多多鼓勵永續林木和FSC認證產品,而且不只是造紙企業選擇永續林木,通路商和消費者也應該要重視紙漿原料的來源。我們還是要用紙,環保不是說不能用紙,但是必須選擇對永續地球有益的產品,像是舒潔所推動的永續林木,由產品生命周期的數據來看,是對整體環境友善的。

永續林木真正內涵 消費者應了解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教授葉欣誠說:「台灣的消費者購買綠色產品,往往是憑感覺而不是憑科學證據。」在一個資訊公開的現代社會中,消費者應該更主動去了解永續林木的真正內涵,用更科學的精神,分辨各產品的優劣,而非只是預設立場,憑著過去的經驗採買,才能真正保護我們的地球。

關切進口紙漿來源 杜絕非法砍伐

國立嘉義大學生物事業管理學系暨研究所教授李俊彥說,台灣的木材有95%仰賴進口,但是關稅總局卻未關切這些來自馬來西亞、印尼、緬甸的原木是否經正當管道砍伐,也還沒有發展與國際接軌的林業認證標準。政府應該扮演更積極的監督角色,才不會變相鼓勵非法砍伐林木。

2009/11/15

「搖頭」哈巴狗網路爆紅!可愛模樣po上網點閱率破百萬

我的狗新聞台

美國有三隻哈巴狗超受歡迎,牠們爆紅的原因,竟然是因為集體當「搖頭娃娃」?原來是每次面對選擇時,都要把頭轉來轉去,考慮很久。牠們的短片不但創下網路百萬點閱率,媒體也爭相報導。

三隻哈巴狗馬克斯(Max)、米妮(Minnie)、馬波(Mabel)住加州門洛公園市,主人史帝夫(Steve)從事理財經紀人工作,非常熱愛哈巴狗,在工作之餘,最大的興趣就是和狗狗們「對話」。他會反覆詢問小狗們想做什麼,「想去兜風(Ride)?」、「去散步?(walk)」、「還是上床睡覺?(go to bed)」。

然而史帝夫家的哈巴狗,似乎特別愛「猶豫」,只要牠們沒興趣做的,就會歪頭看著主人,一下歪左邊;一下歪右邊,轉來轉去好像在搖頭。通常都要考慮很久,才會有答案。而那雙大眼睛及天生無辜的表情,往往逗得人們樂不可支。

主人把牠們猶豫的樣子錄下來,從兩隻猶豫的哈巴狗、到三隻;甚至四隻。從「要不要去散步」到「要不要去參加萬聖派對」,各種主題的一系列哈巴狗搖頭影片,在知名影音網站上爆紅。每部都有數十萬人點擊,其中最多高達147萬瀏覽人次。還成立專屬的twitter 社交網站,吸引不少人加入粉絲,隨時跟上「搖頭」的最新進度。

現在就來看看哈巴狗們的影片→
(http://www.nownews.com/2009/11/14/11507-2531624.htm)



動物趣聞/企鵝會主動看鏡頭? 搔首弄姿擺Pose!

我的狗新聞台

在南極冰天雪地裡,「企鵝」成為一群另類的模特兒!牠們不但會主動看鏡頭,卸下心防後,還會搔首弄姿擺Pose,甚至拍起「全家福」!

今年53歲的野生動物攝影師大衛‧舒爾茲(David Schultz),近來每天跋涉2公里搭直升機,前往南極威德爾海岸看帝王企鵝(Emperor penguin)。

有次他把相機和三腳架遺留在雪地,發現企鵝們似乎對這台「黑鴉鴉的機器」感到很好奇;於是大衛暫時迴避,在一旁偷看企鵝們會有什麼反應。


企鵝們慢慢地接近相機;還有看起來出生幾個月大的小企鵝,似乎在爸媽的鼓勵下,一起圍觀、一探究竟。牠們慢慢卸下心防,突然有隻企鵝站在攝影師的 位置,其他就在鏡頭前,不時還歪著頭,做出各種逗趣、可愛的動作,像是在刻意擺Pose。而大衛就用自己掛在脖子上的相機,捕捉這難得一見的畫面!


圖:大企鵝帶著小企鵝走到鏡頭前,還勾肩撘背,就像在拍「全家福」照。(如圖片無法顯示,請至→http://www.nownews.com/2009/11/15/11507-2532655.htm)

大衛說,這些帝王企鵝是非常害羞、可愛又逗趣的,不過當你原地不動並靜靜等待時,牠們也會慢慢卸下防備,試著接近你。

Motion Graphic demo reel









Spilled Oil

Stop and Forgive

少年中國MV

“百度”廣告--刀客

“百度”廣告--孟姜女

“百度”廣告--名捕vs潘金蓮

"百度"廣告--唐伯虎

CCTV11中央電視臺戲曲頻道宣傳片——戲牌篇

CCTV11中央電視臺戲曲頻道宣傳片——寄情篇

CCTV 中央電視臺國畫創意宣傳片



more about this ad:
http://video.hxsd.com/stja/7192

2009/11/14

重大突破!NASA:月球上發現水!而且相當多!

國際中心/綜合報導

月球探索出現重大突破!科學家發現月球有水存在。日後太空人要在月球建立基地,為探索更遠星球鋪路,已經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美國太空總署(NASA)上月實施「撞月」(Shoot the Moon)計劃獲取的訊息顯示,月球上確實存在水。

根據香港新浪網報導,美國太空總署負責月球坑觀測和傳感衛星計劃的首席科學家科拉普雷特13日在記者會上表示,「真真切切,他們發現了水,不是一點點,而是相當多。」科拉普雷特表示,「撞月」計劃在月球上擊起1.6公里高的塵埃,其中含有約25加侖的水。

為了探索月球表面下是否有水的存在,太空總署上月9日發射月球坑觀測和傳感衛星與半人馬座火箭,撞向預先被選定的月球南極一個隕石坑。太空總署發 表新聞稿指出,半人馬座火箭撞月後掀起了兩部分塵埃,一部分由蒸汽和微塵組成;另一部分由質量更重的物質組成。初步分析結果提供了多種證據表明,上述兩部 分塵埃中都存在水的蹤跡。

↓月球上發現水,人類探索太空又跨出了一步。(圖/美聯社/達志影像提供)


先前對於這項太空探測,許多網友都表示不以為然,不惜發起保衛月球活動,有人甚至擔心,此舉可能會造成電影《明天過後》的浩劫場面。(相關新聞請參考:http://www.nownews.com/2009/10/08/334-2516811.htm)

美國太空總署的官方網站指出,這一成果為人類了解月球展開了新的篇章。美國太空總署華盛頓總部的首席月球科學家瓦格說,他們正在揭開鄰居的神秘面 紗,從而了解整個太陽系。事實證明,月球蘊藏著很多秘密,而「撞月」帶他們進入了一個新的探知層次。科學家們此前曾探測得知月球南北兩極地區蘊含豐富的 氫,由此推測月球極地可能含有豐富的水冰。

科拉普雷特表示,月球上水和其他物質的濃度和分布情況還需進一步分析才能確認,但可以放心地說,凱布斯隕石坑中存在水。

而在此次「撞月」計畫之後,科學家們相信水或許在月球上有更廣的分布。美國太空總署計劃2020年前派太空人重返月球。

2009/11/13

研究:格陵蘭融冰加速海平面升高

更新日期:2009/11/13 12:42

(路透挪威奧斯陸12日電)根據一項研究,格陵蘭冰層逐漸流失正加速促使海平面升高。報告顯示,冰山脫離和融化後的冰水流失同樣是冰原萎縮的原因。

利用電腦模型確認衛星資料數據的該項報告指出,2006年至2008年融冰速度加快,使全世界每年海平面升高速度自原先預測的2000年至2008年升高0.46毫米,加快至0.75毫米(0.03英寸)。

這項研究領導人,荷蘭烏特列茲大學(UtrechtUniversity)學者布魯克(Michiel van den Broeke)指出:「大規模融冰已加速。」「科學雜誌」(Science)今天刊出這項研究。

他告訴路透,他和在美國、荷蘭及英國同僚合作這項研究指出:「2006年至2008年,隨著夏季高溫,已見到大規模融冰。」

布里斯托大學(Bristol University)學者、該研究共同作者班伯(Jonathan Bamber)在聲明中指出:「這些顯在的原因表示,在不久的未來,這種趨勢可能持續。」

布魯克說:「這項研究讓我們了解格陵蘭受到影響的過程,也助我們預測可能發生的情況。」有關降雪、冰山及融冰相關角色,至今科學家了解仍很少。中央社(翻譯)

美研究:10年來創新高氣溫是創新低氣溫2倍

更新日期:2009/11/13 10:42

(路透華盛頓12日電)氣候科學家們今天公布的報告指出,地球暖化的另一跡象是十年來在美國,創新高氣溫是創新低氣溫次數的兩倍。

科羅拉多州波爾德(Boulder)的國家大氣研究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Atmospheric Research,NCAR)科學家密爾(Gerald Meehl)指出,這並不表示沒有出現創新低氣溫,只是較少見。

密爾在接受電話訪問時指出,在澳洲類似的研究也顯示在相同時期出現大約相同的結果。

他說:「在平均氣溫暖化的氣候下,預期有更多創新高溫度出現。而氣溫降至冰點以下的天數也減少。包括在美國等世界上很多地區紀錄的冰點以下天數較少。」

如果氣候沒有暖化,每年創新高及新低的數量約相當。但自2000年1月1日至今年的9月30日,在通常是暖冬及密集夏季熱浪天候下,美國大陸出現了29萬1237次創紀錄新高,及14萬2420次創新低氣溫。中央社(翻譯)

2009/11/12

「地球之友」發起修正食物鏈運動‏



















紐約大學(New York University)環境研究所主任傑米森(Dale Jamieson)表示,就個人的層面而言,若要協助解決氣候變遷,可以從改變生活方式與減少消費做起,而減少吃肉是其中最有效的方法,可以立刻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量。

除了個人的行動,我們還需要政府透過宣導與立法來改變食物生產與供需模式,才能加速解決氣候變遷的問題。有鑑於此,英國的「地球之友」(Friends of the Earth)正發起一項運動,稱為「修正食物鏈」(Fix the Food Chain),他們向政府訴求的重點包括:

1. 停 止浪費納稅人的錢去補助畜牧業以及投資研究所謂的替代方式。(例如,由於牛、羊等反芻動物打嗝放屁會釋放大量的甲烷氣體,甲烷對環境造成的破壞比二氧化碳 要嚴重得多。但袋鼠儘管也吃草,甲烷氣體排放量卻幾乎為零,因為他們的消化系統和牛羊有別。澳洲科學家竟然異想天開,想嘗試讓牛羊牲畜能夠有像袋鼠的胃, 以減少甲烷的排放,這種違反自然的做法,不僅浪費納稅人的錢,也可能引發像狂牛病之類的後遺症。)

2. 制定新的法令,確保國庫公帑不會浪費在環境破壞上,浪費在提供不健康的食物給學校、醫院、安養院、軍隊和監獄。

3. 解決肉品生產所引發的暖化效應問題,包括全球食物鏈造成的氣候衝擊。

4. 改變全球投資政策,停止浪費納稅人的錢在透過世界銀行、歐洲開發銀行補助任何對環境造成破壞的畜牧業計畫。

5. 專款補助永續農業的研究和發展,包括適當的育苗、作物多樣化、農作系統。

6. 讓英國地區的公司、超市,對人們和環境造成的影響負起責任。

7. 修訂永續消費和生產策略,以徹底解決畜牧業的問題。

8.重新審核歐洲貿易政策,將環保與全球貿易帶來的社會衝擊視為最優先考量的重點。

詳細資訊請參閱:
http://www.foe.co.uk/community/campaigns/healthy_planet/campaign_materials_20024.html

2009/11/11

How To Train Your Dragon Trailer

做什麼善事可以讓一個人一輩子救1700條命?‏(轉)

節能減碳不是口號,請大家多多響應每週至少一天吃素;讓我們的後代看的到青山綠水
做什麼善事可以讓一個人一輩子救1700條命?
以目前英國人每星期有2000人改吃素的情況來看
到了2047年,全英國可能都是素食主義者。
根據一項調查顯示,
英國現在有百分之六的人口吃全素,有四成的民眾則是每星期至少挑一天不吃肉
消費者分析機構的人員表示:「有些人聽到2047年全英國人都吃素可能會嚇一跳,

但其實這代表我們進入一個新時代,英國人終於開始了解並尊重環境。」
英國是歐洲國家中素食人口第二高的國家,僅次於德國。
-----補充驚人資料(英國)------
根據統計,一輩子吃素的一名英國人,大約可省下:
760隻雞,
5頭牛,
20隻豬,
20頭羊,
半噸的魚。
這亦意味著,將有一大片森林可以被保留下來。
-----補充驚人資料(台灣)------
2003年,美國人一年吃掉91.5億隻動物(不含水產),美國約有2億7千萬人,
因此每人每年吃掉34隻動物,加上魚蝦類則更多。請注意,這是2003年的數字,
美國每年被屠殺作為盤中餐的動物數字每年都在增加中。
因此,在美國,只要一人棄肉茹素,每年就可救34隻動物。
根據台灣農委會發佈的資料,臺灣在2003年吃掉近60萬噸的雞肉,
以一隻雞2公斤 計算,臺灣人每年吃掉約3億隻雞。
因此,臺灣每人每年吃掉14隻雞,
一個一生吃50年素的臺灣人,終其一生可以救1700隻雞免於被屠宰及在養殖場被虐待。
再加上豬牛羊魚蝦海鮮等其他動物,這個數字相當可觀。
做什麼善事可以讓一個人一輩子救1700條命?
就是只要能控制嘴巴、筷子,開始吃素就可以!

轉貼: 小牛悲歌 ---- 屠房煉獄秘聞

小牛悲歌 ---- 屠房煉獄秘聞
如果屠宰場有玻璃牆的話,大家就會開始吃素了。
知道我們沒有造成動物受苦,可以讓自己好過些,也會讓動物好過些。
——《保羅.麥卡尼(英國披頭四合唱團)及琳達.麥卡尼》
譯自Animal Rights Change. Org 純素動保人士 Stephanie Ernst 專文











當懷有身孕的母牛要被屠宰時會是怎麼樣的一個情況 ? 但願我不知道 . 尚未出世的小牛在母牛體內不但同時經歷母親遭屠殺之苦外 , 小牛本身也承受極其殘暴手法致死 ----- 屠夫將死母牛子宮切開 , 把活生生的小牛犢取出 , 趁其還活著, 放血讓小牛犢失血痛苦死亡只為了取血供科學研究使用 . 過程兇殘 , 這種情形在乳牛與肉牛畜牧業人盡皆知 , 卻從未有人談起 . 慘死的小牛犢正是人們獲取 " 最上等小牛皮 " 的主要來源 .

數個月前我不經意的看到一部紀錄片 , 片中一頭遭擊昏的懷孕母牛被倒掛著 ---- 片中可以看到快出世的小牛犢在母牛體內奮力掙扎 , 絕望狂踢直到慘死在母親子宮內 . 接下來鏡頭帶到一景象 ----- 看似死亡的小牛被丟至一大容器中 ( 通常還有口氣在的小牛同樣也被丟到裏頭 ) .

這是我之前無法想像的恐怖場景 . 比起肉牛 , 乳牛境遇格外悽慘 (乳牛得永無休止的懷孕以泌乳供乳品業所需 ) , 但若當乳牛生產前變得無利用價值或當乳品供過於求 , 飼主往往會宰殺為數不少的乳牛以節省成本 . 當屠場員工將牛隻擊昏 , 將其倒掛 , 割喉放血 , 切斷四肢 , 剝皮取肉時, 死亡母牛肚內的小牛正拼命掙扎求生 , 終至氣絕 . 未出世小牛死亡過程有多快端看小牛發育有多大 , 屠宰進展速度有多快而定 . 在講求 " 效率 " 的屠宰業 , 這些悲苦的小牛犢在其母親們被支解 , 開腸剖腹的過程中做垂死前的殘喘 .

英國一項於1990年代在屠宰場所做的調查發現 , " 待宰牛隻中 , 有 23.5 % 的母牛是懷孕的 , 當中有 26.9 % 的母牛快臨盆 , 23 % 的母牛在孕期 ." 數字太驚人了 ! 即便數字只有 1 % , 或一頭未出世的小牛也嫌多 ! 更令人髮指的是 , 除了在母體內共同體驗到母親死亡過程的創傷外 , 小牛犢在全無麻醉的情況下活生生被人從其母親子宮中拖出 , 遭取血供科學研究使用 .



















自喻萬物之靈的人類是怎以低劣兇惡手段來傷害這些美麗溫馴的動物 ?

研究發現吃魚無法預防心臟病20091014

http://www.youtube.com/watch?v=AHMoaE4CM7o

吃肉是合法的謀殺20091014
由於政府與社會的推動,人民已廣泛認知到菸、酒、和毒品是

奪走無數生命致命的有毒物質。越來越多研究顯示動物產品也

直接與癌症、心臟病、糖尿病等致命疾病有關,甚至危害兒童。

畜牧業同時也是全球暖化的主要造肇因......

美國牛進口 連吃素的人都可能有事

商業周刊 更新日期:"2009/11/11 14:30" 文/林瑩秋
美國牛進口,連吃素的人都可能有事(圖/商周第147期)

「管他美牛開放會變怎樣,只要不吃就好」、「把肉煮熟就好」,這是很多人面對美國牛肉事件的態度,也似乎是人們唯一能採取的自保做法。但真的是不吃就好、煮熟就好嗎?事情恐怕沒那麼簡單。

高雄長庚醫院榮譽副院長陳順勝,專長神經內科,從一九九七年開始接受衛生署委託,長期監控台灣人類海綿狀腦病變(庫賈氏病),至今已逾十三個年頭,是台灣研究庫賈氏病的權威。

他說,狂牛病的病源異常普利昂蛋白(PrPsc),存在發病的牛腦中,是一種非常特別的蛋白質,它不是細菌,不是病毒,也不是寄生蟲,它讓牛腦變成像海綿一樣空洞化,「這種異常蛋白被埋在土壤中三年還有活性,要用攝氏一千度高溫,連續燒三十分鐘才能殺死。」

這種異常蛋白的驚人活力,可能禍及好幾代子孫,陳順勝因此傾畢生研究功力,站出來呼籲各界正視問題嚴重性。他說,病牛的腦、骨髓、內臟等部位易含這種異常蛋白,屠宰時若沒用空氣槍把這些東西吸乾淨,牛肉也容易被污染而帶毒,其中絞肉、內臟更是高風險物質,帶骨牛肉也不保險。

以牛肉漢堡為例,牛絞肉是重要原料,但牛絞肉是所有部位剩餘的肉末大集結,可能混有帶毒的骨髓、淋巴、神經組織。人若吃下受狂牛病感染的牛肉,就直接被感染。如果異常蛋白跟著人體糞便進入泥土中,也會污染蔬菜、稻米等農作物,人、牛、豬、雞等動物又吃進含異常蛋白的農作物、蔬菜,體內就會有這種異常蛋白。此外,若是帶有異常蛋白的廚餘變成肥料,又會感染其他土壤和農作物。

更可怕的是,陳順勝說,「這種異常蛋白在人體的潛伏期長達七年,在土壤中也可以保存三年活性,在未發作、又沒有任何徵兆的情況下,很容易被人類忽視,防不勝防,而且無藥可醫。」不知情的受感染者,腦組織會被異常蛋白一點一點的啃噬,變成像海綿一樣而不自覺,直到發病、快速死亡,還可能被誤判是阿茲海默症、老人失智症。

直接吃到受感染的牛肉、內臟,或間接吃到受感染的其他動物肉類和農作物蔬菜,都會把異常蛋白吃進體內,光這一點,就已經不是不吃美牛、把肉煮熟就沒事了,而是「連吃素的人都可能有事」。「只要異常蛋白進入台灣的食物鏈中,就是狂牛病、新庫賈氏病災難的開始,」有公衛專長的台灣醫界聯盟基金會執行長林世嘉這麼說。

但衛生署也提出國衛院的最新研究報告反駁,食用帶骨牛肉引發新型庫賈氏病的機率只有一千億分之二.七二,食用牛內臟得病的機率也只有一百億分之一.五。套用總統的話,就是「比嚼檳榔、抽香菸得癌症的機率還低」、「風險小於百萬分之一,通常就認為是沒有風險」。

這麼低的致病風險機率,到底國人該不該緊張?陳順勝指出,這是風險控管的問題,吃檳榔、抽菸是自己可以選擇的,但開放牛肉有事先不知道的風險,政府應該要有所作為。

2009/11/10

《麋鹿王》預告片



more about this movie:
http://www.hxsd.com/news/zhuantipindao/091021miluwang/

能源總署:不迅速對抗暖化 將須付龐大代價

路透 更新日期:"2009/11/10 22:59"

(路透倫敦10日電)國際能源總署(IEA)今天說,若延後實施對抗全球暖化的重大行動,全世界每年將必須多付出5000億美元代價,以減少二氧化碳排放。

聯合國上週在西班牙巴塞隆納舉行氣候會談時,已開發國家的談判人員說,全世界將需要再多花6至12個月時間,也就是將超過規劃中的12月期限,才能共同達成有法律約束力的全球協議,以降低二氧化碳排放。

提供28個工業化國家顧問服務的國際能源總署說,世界必須採取緊急行動抑制溫室氣體,限制全球暖化程度不超過攝氏2度。

  為抑制二氧化碳排放,由2010至2030年間必須多投資10兆5000億美元,以改善能源效率和推廣低碳再生能源,而在2010年以後每延遲一年,將需再多花費5000億美元經費。中央社(翻譯)

Que reste-t-il de nos amours



Que reste-t-il de nos amours
Charles Trenet
Paroles: Charles Trenet. Musique: Léo Chauliac 1942
autres interprètes: Dalida (1972), Patrick Bruel (2002)

Ce soir le vent qui frappe à ma porte 今晚強風來敲我的門
Me parle des amours mortes 告訴我那逝去的愛情
Devant le feu qui s' éteint 在火焰熄滅以前
Ce soir c'est une chanson d' automne 今晚,是一首秋天的歌
Dans la maison qui frissonne 在令人寒顫的屋裡
Et je pense aux jours lointains 而我想起那些遙遠的日子

﹡Que reste-t-il de nos amours 我們的愛還留下些什麼?
Que reste-t-il de ces beaux jours 那些美麗的日子還留下些什麼?
Une photo, vieille photo 一張照片,老舊的照片
De ma jeunesse 我年輕時的
Que reste-t-il des billets doux 那些甜蜜的紙條還留下些什麼?
Des mois d' avril, des rendez-vous 還有四月的時節,那些約會
Un souvenir qui me poursuit 回憶如此糾纏著我
Sans cesse 不曾停止

Bonheur fané, cheveux au vent 褪色的幸福,飄逸的頭髮
Baisers volés, rêves mouvants 飛吻,流動的夢想
Que reste-t-il de tout cela 全部這些還留下些什麼?
Dites-le-moi 告訴我

Un petit village, un vieux clocher 一個小村莊,一個老舊的鐘樓
Un paysage si bien caché 這麼隱密的風景
Et dans un nuage le cher visage 而在雲端裡
De mon passé 有我過去的 親愛的臉孔﹡

Les mots les mots tendres qu'on murmure 話語 那些我們低聲傾訴的溫柔話語
Les caresses les plus pures 那些單純的撫摸
Les serments au fond des bois 那些在森林深處的誓言
Les fleurs qu'on retrouve dans un livre 那些花瓣 我們在一本書裡發現的
Dont le parfum vous enivre 那使你陶醉的香氣
Se sont envolés pourquoi? 全都消散了,為什麼?

《北歐無油》瑞典的2020大夢 打造世界第一個無油國

Yahoo!奇摩 更新日期:"2009/11/09 23:29" 楊瑪利、王一芝
就在2006年,當全世界都為了油價節節高漲而恐慌、因高爾的《不願面對的真相》紀錄片而憂心氣候變遷時,瑞典總理發表了一個「邁向2020的無油國家」宣言(Making Sweden an Oil-free Society by 2020),堪稱驚豔全世界。

本文由遠見雜誌提供 出處:2007年10月號 / 在北歐看見2020

一旦完成這個目標,瑞典將是世界上第一個以替代能源為主的「無油經濟體」。

代表瑞典大企業VOLVO汽車在瑞典政府與歐盟溝通環保法規訂定的環保處長米希蓋爾(Mihkel Larks),帶領記者參觀生產線,說明各種環保措施時就表示,「大家都知道,在歐洲,愈往北走,環保法規愈嚴,愈往南愈鬆。」

事實上,在綠色能源的使用上,瑞典已經交出了許多世界第一。根據歐盟統計,永續能源目前已占瑞典能源消耗量的28%,比歐洲國家平均值6%,高四倍多。

目前瑞典只有32%的能源來自於石油,比1970年的77%,已大幅降低,石油替代率堪稱世界第一。

瑞典也是全歐洲環保汽車銷售最好的國家。瑞典政府的數據顯示,2006上半年瑞典就銷售了2萬3058輛使用替代能源的汽車,比去年同期成長了25%,占所有新車銷售的15%。

過去,身為全球最北邊的國家之一,瑞典冬天漫長又寒冷,每年用於供暖的能源消耗巨大,瑞典一度是歐洲第二大石油消費國。但從第一次石油危機起,瑞典就全力發展水力、核能發電、並且用森林裡的木屑、廢棄物的沼氣等再生能源了。

除了現實的危機驅動瑞典人走向無油經濟外,對大自然的熱愛,也是驅動瑞典人的一大力量。

《北歐無油》未來能源產業1.Biogas 在汙水、牛糞裡挖鑿「石油」

Yahoo!奇摩 更新日期:"2009/11/10 09:50" 楊瑪利、王一芝

本文由遠見雜誌提供 出處:2007年10月號 / 在北歐看見2020

坐在斯德哥爾摩中央車站旁的五星級飯店裡,剛參加全國沼氣(Biogas)研討會的瑞典Biogas董事長卡爾(Carl Lilliehook)興奮地說,這個產業在瑞典的發展真的十分迅速,「我記得四年前只有五家,現在已經15家,明年可能就有20家,五年內應該可以成長 到50家。大家的興趣真的愈來愈高。」

其實把廢棄物、廢水處理後,利用燃燒產生熱能使用,這樣的技術一點都不新鮮,台北市內湖焚化爐多年前就已經可以把燃燒熱能轉到溫水游泳池。

但是卡爾口中說的沼氣,不是要做為熱能或電力,而是要成為汽車的燃料用油,這才是瑞典今天驚豔全世界的新技術。

原來位於世界北顛的瑞典,堪稱是全世界第一個成功將沼氣當作交通燃料使用的國家,不少小鎮早從1990年代初,就用沼氣當作汽車燃料了。

距離斯德哥爾摩約兩小時車程、一個約有14萬居民的典型城市林雪平市(Linköping)就是其中一個例子。

15年前,林雪平市政府下定決心,要先讓市區內所有公車不再使用石油,「那用什麼好呢?後來發現沼氣最好,最經濟、也最環保,就做了,」以林雪平市為發跡地的瑞典Biogas董事長卡爾,回顧當初的決策過程。

為什麼沼氣最好?

第一,因為它排放的汙染已經降到最低。有人曾做過一個實驗,駕駛一台沼氣和汽油兩用的VOLVO汽車,添加汽油時,每公里排放240公克的二氧化碳,而換成沼氣後,每公里只會排放12公克,排放量是汽油的1∕20。

第二,沼氣其實是從廚餘、動植物殘枝或排泄物,甚至是汙泥、垃圾分解而來,是典型把垃圾變能源的好例子。 同時,沼氣製程也不會產生任何廢棄物,除了產生能源外,還附帶生產了有機肥料,供農場使用,一舉多得。

澳洲無尾熊數量銳減 30年內恐面臨絕種

路透 更新日期:"2009/11/10 15:29"

(路透坎培拉10日電)研究人員今天表示,受到環境開發、森林大火及全球暖化的影響,澳洲無尾熊數量銳減,數十年內可能就會消失無蹤。

澳洲無尾熊基金會(Australian Koala Foundation)表示,澳洲本島的野生無尾熊數量界在4萬3000隻至8萬隻之間,遠低於之前預估的10萬隻以上,無尾熊可能約30年就會面臨絕種。

基金會執行長塔芭特(Deborah Tabart)說:「我們各地都看不到無尾熊的蹤影。」她說:「這真的是一個無樹、無我的狀況。如果你持續砍樹,就不會有任何無尾熊。」

塔芭特及同僚在坎培拉敦促政府官員將無尾熊列為瀕臨絕種動物,並保證加強保護無尾熊棲息地。科學家表示,氣候暖化重創乾燥的澳洲。

澳洲北部昆士蘭省有一區10年前估計有2萬隻無尾熊,8人研究小組最近進行的4天搜索,卻連一隻無尾熊都沒看到。

國立「瀕危物種科學委員會」(Threatened Species Scientific Committee)認定野外可能有成千上萬隻的無尾熊,2006年拒絕將其列為瀕臨絕種動物。

委員會將在明年中提出下一個建議。中央社(翻譯)

2009/11/9

Robot

The Cog 啟齒

2009/11/8

學者:不只北極洋酸化 全球都是

【台灣醒報記者楊舒婷報導】日前法國科學家預估北極洋將於10年內酸化、2050年影響面積更廣達50%,令人膽顫心驚。不過,接受本報採訪的中研 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副主任黃天福表示,「海洋酸化是全球的問題,不只是北極洋,所有的海洋都在酸化。」他也指出,海洋酸化到現在科學家才開始廣泛討論。

日前法國科學家尚皮耶蓋圖索(Jean-Pierre Gattuso)曾提出警告,目前海洋每天吸收的碳量達600萬噸,明顯過量,預測2018年北極洋酸化面積為10%、2050年50%,至本世紀末將全面酸化;海洋中的貝殼類生物也將遭腐蝕,連帶影響生物鏈。

對此,黃天福於受訪時回應:「海洋酸化是全球的問題;不只是北極洋,所有的海洋都在酸化。」

他特別強調,目前人類對於海洋酸化的理解仍不夠多,仍需更多研究才可確認預測數據的準確性,或進一步了解實際情形。他也指出,海洋酸化正是科學家目前開始廣泛討論的議題之一。

不過,除了二氧化碳會導致海洋酸化,還有沒有其他因素?他解釋,目前大家比較知道的,大多集中在二氧化碳溶解到海洋中,導致海洋表面水酸化,至於深海酸化則是另外的過程。另外,若海洋酸化惡化,碳酸鈣生態系統,如珊瑚礁等,將首當其衝。

將會隨暖化消失 東京巴黎芝加哥

【台灣醒報記者楊舒婷綜合報導】如果氣候變遷加劇、全球暖化持續惡化,地球上有哪些景點將是人類再也看不見的?「難忘的百大景點(100 Places to Remember)」網站所公布的名單中,除了極地地區,日本東京、義大利威尼斯、法國巴黎、希臘愛琴海、美國芝加哥、馬爾地夫等地都榜上有名。

由丹麥Co+Life組織主辦的「隨暖化消失前,難忘的百大景點」展覽,針對海平面上升、冰河融化、極地海冰融化、永久凍土層融化、氣溫上升、雨量驟減、沙漠化、珊瑚礁破壞以及其他極端氣候等,列出了全球100個將受劇烈影響的地點,全球五大洲都包括在內。

受海平面上升影響的景點,如荷蘭鹿特丹、泰國曼谷、義大利威尼斯、馬爾地夫、丹麥哥本哈根、希臘愛琴海、丹麥瓦登海、日本釧路濕原、埃及尼羅河三角 洲、越南湄公河三角洲、美國密西西比河三角洲與紐約砲台公園(The Battery)一帶、希臘奧林匹亞、擁有美麗海灘的巴西勒西腓、澳洲卡卡杜(Kakadu)濕地、孟加拉恆河流域、倫敦泰晤士河流域等。

因氣溫上升而有可能受嚴重影響的景點,包括日本東京、法國巴黎、巴西亞馬遜熱帶雨林、美國芝加哥、加勒比亞海、剛果盆地、非洲查德湖、夏威夷可愛島等地。

此外,還有更多景點,將因冰河、極地海冰、永久凍土層融化,或是雨量驟減、沙漠化、珊瑚礁破壞、其他極端氣候等因素,面臨消失或嚴重破壞的困境。

主辦此次展覽活動的Co+Life,創辦人為Stine Norden與Søren Rud,他們之前也曾舉辦過「從空中看地球(Earth from Above)」、「曠野精神(Spirit of the Wild)」等展覽。

有興趣的民眾可自行前往活動網站查詢,網址http://www.100places.com/en/

2009/11/7

動物也有人類的情感 黑猩猩列隊哀悼夥伴

國際中心/綜合報導

動物間的情感也令人動容,西非喀麥隆的一家黑猩猩救助中心,日前有一隻40多歲的母猩猩心臟衰竭死亡,中心職員處理屍體時,有10多隻公猩猩竟站成一排,在鐵絲後哀悼。

科學家一直認為,將人類的情感套在動物身上,是幼稚的反人格化行為;但是靈長類的黑猩猩與部份哺乳動物,確實常會因為同伴死亡,出現與人類一樣的哀悼情感。

例如日前有一對狗情侶,母狗遭遇車禍不幸身亡,公狗護衛在一旁,還不斷搖動牠、想將牠喚醒。(新聞及影音見:http://www.nownews.com/2009/09/17/11507-2507255.htm)

德國的一家動物園,去年也有一隻母猩猩背著已經死亡5天的小猩猩,始終不肯放下,每走幾步就會回頭看小猩猩是否復活,讓遊客看了相當不忍。

被豢養的黑猩猩不但與人類產生感情,遇到同類死亡,牠們也會出現類似人類悲傷的情緒,看在科學家眼裡,只能說動物情感世界中,還有很多未解的謎題。


(圖:西非喀麥隆的一群黑猩猩,哀傷地在鐵絲柵欄背後,替牠們過逝的夥伴送行。→http://www.nownews.com/2009/11/07/11507-2529677.htm)

美國科羅多州大學的動物專家指出,有證據顯示,喜鵲會為死亡的同伴,舉行類似喪禮的儀式,最經典的莫屬大象,牠們則是會守護同伴遺體好幾天。

2009/11/6

Vegetarians can save the planet (素食可以救地球)


Updated: 08:37, Thursday November 5, 2009
Vegetarians can save the planet

We’ve always been told to eat our greens, but now there’s another incentive - saving the planet.

Climate change campaigner Al Gore believes turning vegetarian could aid the battle against global warming.

But he’s stopped short of asking everyone to turn their back on meat, acknowledging getting a global agreement on fighting climate change is already hard enough.

The former US vice-president turned environmental campaigner said on Wednesday he agreed with the UK’s Nicholas Stern that meat eaters have contributed greatly to increased global carbon emissions.

“I’m not a vegetarian, but I have cut back sharply on the meat that I eat,” he told ABC Television from New York.

“It’s absolutely correct that the growing meat intensity of diets around the world is one of the issues connected to this global crisis - not only because of the CO2 involved, but also because of the water consumed in the process.

“You could add in the health consequences as well.”

Substituting more fruit and vegetables in an everyday diet was the responsible thing to do, he said.

“I’ve made those changes, and while I don’t go quite as far as Nick saying everybody should become a vegetarian - partly because it’s difficult enough to get the agreement without adding that on top of it - it is a legitimate point of view.”

Fruit and vegetables aside, Mr Gore was confident a global agreement can be reached when the world’s leaders meet in Copenhagen for climate change talks.

“I think we have an excellent chance of getting a framework agreement that’s binding and puts us on the right road,” he said.

Much depended on the US’s ability to pass climate change legislation before December, but he said the odds were favourable that would happen.


Source:

http://meatthefacts.org/wp/2009/11/05/turn-vego-to-save-planet-gore/

2009/11/4

東南亞泥炭地遭開發 釋出溫室氣體加劇暖化

更新日期:2009/11/05 02:35 方沛清

(法新社巴塞隆納4日電) 科學家今天指責東南亞國家,為了生產棕櫚油和廉價木材,大舉汲乾並開發泥炭地,這種作法恐將使危險的全球暖化趨勢加劇。

聯合國氣候變遷會談正在西班牙的巴塞隆納舉行,科學家趁此機會提出報告,指稱就泥炭地崩解所釋出的溫室氣體量而言,東南亞地區居世界之首。

泥炭地蘊含大量來自植物的二氧化碳,已貯存了數千年之久。

德國格萊福斯瓦德大學(Greiswald University)的學者喬斯頓(Hans Joosten)協調進行這項研究。他表示,泥炭地被水覆蓋時,這些二氧化碳安全貯存在土壤中,但當土地暴露在空氣下,就會開始釋出。

喬斯頓表示:「它們成為二氧化碳和一氧化二氮的主要來源。」

他在記者會中說,「東南亞地區是重點地區,因為砍伐森林,施放林火,以生產棕櫚油和種植供製作紙漿用的木材,大量(排放)」這些溫室氣體。

喬斯頓說,2008年因為泥炭地遭汲乾而排放的二氧化碳多達13億公噸,相較於1990年的10億3000萬公噸。(譯者:中央社方沛清)

瀕危名單出爐 近900物種消失

更新日期:2009/11/04 09:16 楊舒婷

【台灣醒報記者楊舒婷綜合報導】別讓生態毀在我們這一代!國際自然及自然資源保育聯盟(IUCN)近日發表最新的 瀕危物種紅皮書,公布受威脅物種名單,發現全球生態受損嚴重,已有近900種物種滅絕;此外,高達70%的植物、37%的淡水魚類與30%的兩棲類等動 物,面臨嚴峻的生存威脅。

據今年統計數字,全球已有875種物種滅絕;17291種深受威脅,其中3325種是嚴重瀕臨絕滅。紅皮書中,以魚類與軟體動物被列進的物種最多;而今年淡水生態系增加許多受威脅物種,也顯見全球水資源的問題。

若以比例來看,現在高達70%的植物、30%的兩棲類、28%的爬蟲類、21%的哺乳類動物、12%的鳥類與37%淡水魚類,陷入生存困境,不是被列入瀕臨絕滅名單,就是嚴重瀕臨絕滅。

今年哺乳類、淡水魚類、兩棲類、爬蟲類、植物、昆蟲綱蜻蛉目與軟體動物類,有許多物種都榜上有名。更糟的是,已有兩種蝸牛宣告絕滅,包含學名為Partula labrusca與Partula rosea兩種。

其 他被歸類在面臨嚴重瀕臨絕滅的物種,包括學名為Ecnomiohyla rabborum的雷伯氏樹蛙,雲南滇池的昆明鱒魚(學名Schizothorax grahami)、旁皮魚(學名Acheilognathus elongates)與牟氏螺螄(學名Margarya monodi),學名為Samoana attenuata的蝸牛等。

國際自然及 自然資源保育聯盟每年定期公布《瀕危物種紅皮書》,其發展出的保育等級共分八級:絕滅(Extinct)、野外絕滅(Extinct in the Wild)、嚴重瀕臨絕滅(Critically Endangered)、瀕臨絕滅(Endangered)、易受害(Vulnerable)、低危險(Lower Risk)、資料不足(Data Deficient)與未評估(Not Evaluated)。

(圖片來源:IUCN官方網站首頁)

326鄉鎮集體虐狗 立委怒譴

更新日期:2009/11/04 14:23 賴宥霖

【台灣醒報記者賴宥霖報導】台灣326鄉鎮集體虐待動物!「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經過三年調查台灣326個鄉鎮的 收容所及置留所情況,發現全台約九十多萬隻流浪犬、貓遭到慘無人道的對待,不僅沒有食物、飲水,住處還滿是陳年糞水,任其自生自滅,犬隻遺留的枯骨讓人怵 目驚心,立委田秋堇、高志鵬譴責,「這是大人對生命教育最壞的示範!」並當場要求農委會限期改善。

最近在網路上,只要一出現虐待貓、狗的個案,網友往往怒聲撻伐,但在民眾不知道的角落,比網路流傳更讓人不忍卒睹的場面正在全台灣上演。

「不要怪我們的孩子冷漠,大人對動物的漠視,是對生命教育最壞的示範!」立委田秋堇在記者會上眼泛淚光的說,看到動研會今天提出的報告,讓她感到「四年來在立法院的努力是一場空」。因為大人的冷漠,久而久之孩子也學會對動物硬起心腸,「流浪狗成了孩子硬心腸的教材!」

動研會實地訪查發現,全台有高達104個於法無據的置留所,清潔隊員在捕捉到犬貓後,往往將其放在清潔隊或垃圾場的一角,長達數日。

動研會辦公室主任陳玉敏在記者會上,播放工作團隊實地前往各地收容所、置留所拍攝的照片及影片,報告時數度哽咽。「花蓮縣新城鄉的置留所,有隻狗的腳被陷在籠子裡,當我們到的時候他不知道已經掙扎多久,連哀嚎的聲音都已經微弱。」

陳玉敏說,當他們好不容易將狗救出來,餵牠食物、飲水時,那隻狗整整喝了二十分鐘的水,研究會工作人員將便當給牠吃,當牠不小心將便當推到遠處時,甚至沒有辦法靠近食物,因為兩隻後腳已經廢了。

不 只是花蓮,全台各地的收容所、置留所都有這樣的情景。犬貓吃的是發霉、長蛆、爬滿螞蟻的食物,喝的是便溺過的糞水、生滿鐵鏽的雨水,有的還長了蝌蚪。有的 犬貓非殘即病,身上爬滿蒼蠅、蚊子、蛆蟲,只能在簡陋鐵籠中絕望的等死,甚至還有犬隻自相殘殺以果腹,露出的森森白骨讓人看了怵目驚心。

立 委田秋堇要求現場的農委會官員,農委會必須限期改善,立刻關閉違規的104間置留所。農委會畜牧行政科科長林宗毅表示,動研會所調查的這些狀況「不應該存 在」,會馬上責請各縣市調查,限期一個月內改善,「這個部分是各個地方政府的權責。」至於違反相關規定的置留所,也會按照動物保護法的規範來處理。

陳玉敏說:「我無法用言語形容這些動物所受的痛苦,希望民眾可到網站觀看影片及調查田野紀錄。」動研會網址:http://animal-action.east.org.tw/,內容包括動研會三年來調查的影片、照片及文字紀錄。

(圖說:狗卡在籠子內動彈不得,圖為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提供)

2009/11/3

美的虛有其表 太平洋下塑膠滿谷

更新日期:2009/11/02 22:30 沈千巧

太平洋是靠台灣最近的世界五大洋,但是您知道嗎?看來湛藍而美麗的太平洋,其實在海底下,卻是垃圾滿坑。綠色和平組織,沿著北太平洋環流,繞行太平洋一周,長達5000多公里的航程,居然發現,每個定點都能撈起被人類丟棄的塑膠垃圾。

眺望太平洋,從海面望去湛藍而美麗,但綠色和平組織卻說,太平洋的美是虛有其表,因為組織人員帶著相機,紀錄海中有多少浮游垃圾,腐爛不堪的尼龍捆繩,鉤碎片浮游的水母,棲息在繩索上的螃蟹,人類用完丟掉的塑膠垃圾,都是這次出海的戰利品。海星計畫負責人道格伍德林:「我們在每個樣本採集區,一共3500英浬長,每處都發現塑膠的蹤影。」

道格伍德林:「很多東西是家庭用品,它們會跑到海中央,是因為洋流在太平洋中央旋轉。」

8月沿北太平洋環流繞行太平洋一周,這趟5000多公里的航程,綠色和平組織竟發現,比浮游生物數量多上6倍的塑膠垃圾,其中這一樣被他們戲稱鬼網。道格伍德林:「海中一樣東西我們稱為鬼網,也就是漁網因為會浮在海面上,因為船家會把網丟掉,漁網就繼續對海中生物造成危害。」

卡在網中的填充玩具熊,依附玻璃瓶上的貝類,親眼目睹的環保專家說,海中垃圾數量之多,就像是駕了台飛機從高空灑下一樣。道格伍德林:「碎片在海中受陽光照射分解,接著體積就越變越小。」

而當這些塑膠粒子在海中體積越變越小,難保哪一天不會進入生物食物鍊,危害人體健康。道格伍德林:「我們害怕,這些塑膠粒子會危害海洋生物,從很小的生物體,甚至是食物鍊頂端,如此一來就有可能影響到我們人類。」

此外,為了探究暖化對地球水資源動向的影響,歐洲航太署研發衛星,升空後展開3年任務,要跟人類一起維護海洋之美。

國際自然保育聯盟:全球1147種魚類瀕臨絕種

更新日期:2009/11/03 13:05 林亭儀

(法新社日內瓦3日電) 今天公布的最新全球瀕臨絕種生物「紅色清單」顯示,逾1000種淡水魚瀕臨絕種,這反映出全球水資源的緊張情勢。

國際自然保育聯盟(IUCN)的清單是最受推崇的生物多樣性清單,涵蓋逾4萬7000個全球物種。

科學家今年觀察3120種淡水魚類,比一年前增加了510種。他們發現有三分之一、共1147種魚類現在瀕臨絕種。

國際自然保育聯盟物種計劃副主任維艾(Jean-Christophe Vie)表示:「淡水生物已長期受到忽視。」

維艾說:「今年我們再次加列數量龐大的瀕臨絕種物種到國際自然保育聯盟的紅色清單上,並且證實淡水動植物面臨高度威脅。它也反映出我們先前的水資源狀態,現在需要緊急努力,但更重要的是要開始利用這個資訊,朝向更有智慧的運用水資源。」

這些科學家也將1360種蜻蜓以及豆娘物種加在紅色清單上,他們並且發現全部1989個物種中,有261個物種有絕種的危險。

維艾表示,由於「許多種蜻蜓對於生態系統改變十分敏感」,所以是淡水生態系統狀況的良好量測工具。(譯者:中央社林亭儀)

超級卡哇伊! 狗狗推車逛大街

更新日期:2009/11/03 16:45

嘉義有愛狗人士訓練流浪狗,不但會推車,還會一個搭著一個,排隊逛大街,模樣十分的逗趣可愛。聽到主人呼喚,狗狗 馬上集合在推車旁,兩隻坐前面,其他五隻後面幫忙推,狗狗們很團結,連搖屁股都很整齊,同心協力逛大街,但這還是小CASE,接下來兩狗騎一輪,小狗滾大 球,都難不了牠們,贏得了觀眾喝采,都拍照拍手拍不停。

狗狗的主人就是愛狗的蔡先生,因為養了好多流浪狗,他乾脆訓練狗狗表演才藝,不但培 養和狗狗之間的感情,也跟大家證明,流浪狗也可以很可愛,疼惜的摸摸小狗,蔡先生也希望藉由訓練這些狗狗,可以改變一般民眾對流浪狗的壞印象,讓流浪狗從 民眾眼中的大麻煩,變成小可愛。(完整影音新聞請見:http://news.cts.com.tw/cts/life/200911 /200911030339129.html)

研究:非洲吉利馬札羅山頂峰冰原20年後消失

更新日期:2009/11/03 10:20 蘇莉婷

(法新社華盛頓2日電) 美國今天公布的研究顯示,非洲境內最高峰吉利馬札羅山(Mount Kilimanjaro)的峰頂冰原迅速萎縮,可能在20年後完全消失,主因可能是全球暖化導致。

古生物氣象學家表示,2007年覆蓋吉利馬札羅山的冰原相較於1912年大幅減少85%,而且自2000年以來,冰原已萎縮26%。

這項研究發現,最可能導致冰原消失的原因是全球溫度上升。他們還表示,雲量和降雨量的變化可能扮演較小和較不重要的角色,特別是在最近10年尤然。

俄亥俄州立大學(Ohio State University)地球科學教授、這項研究報告的共同作者湯普森(LonnieThompson)說:「這是研究人員第一次對山上冰原的損失量進行計算。」

他在「國家科學研究院學報」(Proceedings of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中石說:「如果你觀察這個地區從2000年後,冰原損失量與冰原面積減少量,你會發現2者數值相當接近。」(譯者:中央社蘇莉婷)

2009/11/2

蘭嶼珊瑚礁僅剩18% 恐需百年才能復原

更新日期:2009/11/02 13:55 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台灣受莫拉克肆虐後,不但陸地飽受摧殘,連生長於海底的珊瑚礁也遭波及。2009年台灣珊瑚礁總體檢發現,蘭嶼的活珊瑚覆蓋率從5年前的68%降至18%,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副研究員陳昭倫指出,過度漁撈與自然災害是威脅珊瑚礁生存主因,至少得花百年時間才能復原。

素有「熱帶雨林」之稱的珊瑚礁,對生物多樣性、漁業經濟、潛水活動及陸域環境的保護扮演重要角色,為了解珊瑚礁的健康狀況,今年由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及台灣海洋環境教育推廣協會共同主辦,招募56位潛水志工紀錄台灣東北角、台東杉原,以及離島小琉球、綠島、蘭嶼、澎湖東嶼坪的16個潛水點珊瑚礁現況。

2009珊瑚礁總體檢發現,莫拉克的強大破壞力竟殃及海底珊瑚礁,尤以蘭嶼珊瑚受創最為嚴重,往年珊瑚覆蓋率都在30%以上,2004年甚至高達68%,但是到2009年卻僅剩18%。

眼見珊瑚礁大幅銳減,提倡珊瑚礁保育已20年且熱愛潛水的陳昭倫憂心表示,屬珊瑚礁魚類的石斑魚、鸚哥魚、陸頭於等,因為被捕撈殆盡,破壞海洋食物鏈,進而危及珊瑚礁生態,勢必對觀光和漁業造成嚴重衝擊。

人類的嚴重破壞以及近年極端氣候、超級颱風增加,都將加速珊瑚礁消失,陳昭倫以「被果汁機攪過」來形容莫拉克肆虐後蘭嶼珊瑚礁的「災情」,由於颱風造成的浪在海中形成強大淘翻力,將珊瑚礁連根拔起,以及山上瞬間沖刷下飽含泥沙的洪水,風災過後的蘭嶼海底,放眼所及有不少斷枝與重達數噸的大型微孔珊瑚屍體。

蘭嶼珊瑚礁面臨前所未有的存亡危機,陳昭倫呼籲,希望國人能停止過度開發海岸,並有效管制漁撈事業,預估至少要五十年,甚至百年,蘭嶼珊瑚礁才能恢復原狀。